当前果园土壤重金属含量研究有哪些

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_以重庆市金果园为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9页¥2.006页¥3.006页1下载券6页¥2.004页免费 7页免费6页2下载券4页免费3页免费4页3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7页1下载券3页免费7页免费3页免费6页免费
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_以重庆市金果园为例|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_​以​重​庆​市​金​果​园​为​例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的联合测定及其植物修复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的联合测定及其植物修复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采矿、冶炼、电镀及金属加工、化工等工业“三废”的排放以及污灌、农药化肥等的不合理施用,使得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从而使得土壤生态环境质量遭到严重的破坏。当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后,将会直接危及人类的健康。因而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全球性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已经证实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生物毒性不仅与其总量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们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尤其是它们的生物有效态。有关重金属有效态的测定方法常用化学提取法,该法所用的常规浸提剂多为一种或两种元素的浸提,费工费时、效率低、成本高,还没有对多个元素共同浸提的通用浸提剂,不利于土壤的高效检测。而用于研究土壤养分的ASI法、M3法可以浸提测定土壤中的多种元素,其是否适用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联合测定,有待于研究。关于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植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廉、原位修复等特点成为治理土壤污染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的联合测定及其植物修复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所用的污染土壤均采用人工模拟的方法添加重金属。文章首先分别选用ASI法和M3法对我国北方四种主要农田土壤(褐土、潮土、棕壤和黑土)有效态Cd、Cr、Pb和Ni进行了测定研究,将其测定的结果与其他方法进行了差异性、相关性及浸提率的分析比较;同时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临汾郊区农田土壤中,EDTA添加前后对土壤Cd的吸附特征的影响,从而了解土壤Cd的迁移规律;也在已模拟Cd污染的土壤(临汾郊区农田土壤)中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中EDTA添加前后对植物净化土壤Cd污染的效果,以探讨螯合剂在植物去除土壤重金属中的作用和可行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
(1)ASI法、M3法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土壤重金属全量含量范围内,可以测定土壤有效态重金属Cd、Cr、Pb和Ni,且呈线性极显著相关;ASI法、M3法与其它方法有效Cd、Cr、Pb和Ni有较好的相关性,与DTPA法呈极显著相关,与NaNO3法除有效Pb外,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除褐土和潮土的有效Pb外,ASI法与HCl法的测定呈极显著相关,M3法与HCl法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其中M3法的有效态Cd、Cr、Pb和Ni的测定值均为最大;ASI法、M3法对四种土壤有效Cd、Cr、Pb和Ni的浸出比率,因土壤类型不同,有效重金属含量所占比率不同,但利用M3法测定的有效态Cd、Cr、Pb和Ni的浸出比率是最大的。
(2)ASI法、M3法适合我国北方褐土、潮土、棕壤和黑土四种土壤有效态重金属Cd、Cr、Pb和Ni的联合测定,所得的结果与实际污染土壤有相似性,具有操作简单、浸提多元素和浸提时间短的优点,有必要对有效重金属提取方法进行评估,筛选出适合多种有效态重金属元素联合测定的方法,并建立相应的土壤有效态重金属风险评估机制。
(3)EDTA添加前,土壤Cd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的形式存在,交换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所占的比例居中,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所占的比例最小;3种浸提剂浸提出的土壤Cd含量在各个Cd形态中的大小不尽一致。EDTA添加后,交换态Cd含量呈上升趋势,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呈下降的趋势,其它两种形态变化的不明显;3种浸提剂浸出的交换态Cd含量呈上升趋势。
(4)EDTA添加前,土壤Cd浓度的增加对植物地上部生物量影响较小,植物吸收Cd量相对于超积累植物而言较低,未达到作为超积累植物的标准。植物吸收Cd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随着土壤Cd浓度的增加,植物吸收土壤中Fe元素的含量最大,Zn、Mn的含量基本不变,而Cu在一定条件下有降低的趋势。而随着添加Cd、EDTA浓度的增大,植物地上部生物量低于对照和其他处理,植物吸收Cd含量呈上升的趋势,但仍未达到超积累植物吸收Cd量的标准,因此该植物品种具有一定的净化土壤Cd污染的潜力;土壤中Zn、Fe含量随EDTA浓度增加的幅度较大,但Cu、Mn、Cd的含量变化较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X53【目录】:
摘要3-5Abstract5-131 绪论13-27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4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14-16 1.3 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研究与应用16-20 1.4 土壤重金属分级的研究及其应用20-22 1.5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22-25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5-272 基于 ASI 法土壤有效态 Cd、Cr、Pb 和 Ni 测定研究27-37 2.1 引言27 2.2 材料与方法27-30
2.2.1 供试土壤27-28
2.2.2 驯化土壤28-29
2.2.3 测定方法29
2.2.4 试剂与仪器29-30
2.2.5 数据统计分析30 2.3 结果与分析30-33
2.3.1 ASI 法有效态 Cd、Cr、Pb 和 Ni 的测定值分析30-31
2.3.2 ASI 法与其他方法的测定值比较31-32
2.3.3 有效态 Cd、Cr、Pb 和 Ni 的浸出比率分析32-33 2.4 讨论与小结33-373 M3 法土壤有效态 Cd、Cr、Pb 和 Ni 测定的研究37-47 3.1 引言37-38 3.2 材料与方法38-40
3.2.1 供试土壤38
3.2.2 驯化土壤38-39
3.2.3 测定方法39
3.2.4 试剂与仪器39-40
3.2.5 数据统计分析40 3.3 结果与分析40-44
3.3.1 M3 法有效态 Cd、Cr、Pb 和 Ni 的测定值分析40-41
3.3.2 M3 法与其他方法的测定值比较41-43
3.3.3 有效态 Cd、Cr、Pb 和 Ni 的浸出比率分析43-44 3.4 讨论与小结44-474 褐土中重金属 Cd 的吸附特征研究47-61 4.1 引言47-48 4.2 材料与方法48-52
4.2.1 供试土壤48
4.2.2 驯化土壤48-49
4.2.3 测定方法49-50
4.2.4 试剂与仪器50-52
4.2.5 数据统计分析52 4.3 结果与分析52-57
4.3.1 自然驯化土壤中重金属 Cd 的吸附形态特征52-56
4.3.2 添加 EDTA 后对土壤 Cd 吸附特征的影响56-57 4.4 讨论与小结57-615 添加 EDTA 对植物修复 Cd 污染土壤的效果研究61-73 5.1 引言61-62 5.2 材料与方法62-65
5.2.1 供试土壤62
5.2.2 驯化土壤62
5.2.3 盆栽试验62-63
5.2.4 测定方法63-64
5.2.5 试剂与仪器64
5.2.6 数据统计分析64-65 5.3 结果与分析65-70
5.3.1 自然驯化土壤上不同的 Cd 浓度对植物的影响65-68
5.3.2 添加 EDTA 后不同的 Cd 浓度对植物的影响68-70 5.4 讨论与小结70-736 结论与展望73-75 6.1 结论73 6.2 展望73-757 存在的问题75-77致谢77-79参考文献79-8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8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建军;[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周建利,陈同斌;[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王学锋,杨艳琴;[J];化工环保;2004年01期
贺静;林玉锁;刘鹏;张孝飞;冯艳红;陈伟伟;章瑞英;;[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年05期
陈亚华,沈振国,宗良纲;[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丁中元;[J];环境科学;1989年05期
陈学诚,董文庚,郎志敏,李生志,钱金平;[J];环境科学;1991年06期
刘清,王子健,汤鸿霄;[J];环境科学;1996年01期
丁竹红;胡忻;郭红岩;;[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07期
刘展华;唐振柱;黄江平;黄兆勇;黄柯;李裕生;黎勇;黎智;农惠婷;姚雪婷;;[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雷鸣;[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李兴菊;[D];西南大学;2007年
何燕;[D];长安大学;2008年
杜富芝;[D];西南大学;2009年
付红波;[D];暨南大学;2009年
刘慎坦;[D];山东大学;2009年
杜艳;[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张宇;[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峙嵘;韦鹏;曾凯;;[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李彬;王志春;梁正伟;迟春明;;[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李雪华;徐鹏;李俊青;曹若愚;范航;高媛媛;;[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井玉梅;刘建库;刘铁铮;;[J];河北果树;2011年03期
康维钧;孙汉文;;[J];河北工业科技;2006年01期
袁磊磊;王少鹏;张文树;曹亚鹏;;[J];河北工业科技;2009年04期
陶贵荣;王莉衡;;[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年06期
张国印,王丽英,孙世友,王志军;[J];河北农业科学;2003年S1期
王丽英,张国印,王志军,孙世友,赵同科,云丽丽;[J];河北农业科学;2003年S1期
王学军,王丽艳,魏国强,王会来,曹永胜;[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储玲;刘登义;;[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张鑫;周涛发;唐宣;袁峰;范裕;;[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2005年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邵红建;常江;张自立;章力干;花日茂;;[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张祥明;;[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常江;杜艳;姚艳娟;;[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时永志;;[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登军;[D];河北大学;2009年
包丽华;[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赵锦梅;[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贺春燕;[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曾卫军;[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陈波浪;[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侯钰荣;[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王俊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吉艳芝;[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李鸣;[D];南昌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少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莫琼;[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舒丽娜;[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马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倪玲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潘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宁大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朱小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翟静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杨莹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茹淑华;孙世友;王凌;耿暖;张国印;;[J];河北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吴志鹏;张家侠;;[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马建军;[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马建军;[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张竹青,杨玉华;[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袁家富;赵书军;张继铭;余延丰;彭成林;熊桂云;刘冬碧;陈防;范先鹏;胡小燕;徐祥玉;;[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马溪平;李法云;肖鹏飞;侯伟;王效举;;[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彭再德;;[J];化工环保;1993年04期
王学锋,杨艳琴;[J];化工环保;2004年01期
邢新会,刘则华;[J];化工进展;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艮梅;[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宗梅;[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А.Н.罗赞诺夫;;[J];土壤学报;1958年04期
陈铭达;杨玉峰;孙星鹤;和文龙;杜美;;[J];山西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宁理功;;[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年06期
孙瑞莲;赵秉强;朱鲁生;徐晶;张夫道;;[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谭辉;钟铁;白怀良;李香梅;;[J];科技资讯;2009年26期
苏晓珍;孙世群;;[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2期
邵兴华;徐金仁;张建忠;李海峰;周同林;张辉;;[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李芳;钱秋芳;;[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0期
骆东奇,白洁,谢德体;[J];土壤与环境;2002年02期
李玉红,宗良纲,黄耀;[J];生态环境;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王军;朱鲁生;谢慧;孙瑞莲;徐荣娟;徐琦峰;张夫道;;[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李树志;郭友红;鲁叶江;;[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侯春霞;骆东奇;魏朝富;谢德体;;[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阳永泉;温远光;梁宏温;朱宏光;何斌;;[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徐培智;解开治;陈建生;杨少海;张发宝;唐拴虎;黄旭;顾文杰;;[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郑建渠;熊江霞;侯立志;薛裕国;刘建刚;;[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刘学军;;[A];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李兴盛;;[A];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Ⅰ)——污泥再生利用[C];2005年
杨晓;郝明德;王缠军;;[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牛尚;[N];粮油市场报;2011年
中化化肥公司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肖悦岩;[N];农资导报;2009年
;[N];陕西科技报;2009年
德州市农业局土肥站 曲善功 刘忠海;[N];山东科技报;2008年
于千桂;[N];山东科技报;2006年
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
雷丽萍;[N];云南科技报;2006年
张四代;[N];农资导报;2009年
澄城县农技中心
周雷茸;[N];陕西科技报;2006年
白海霞 王飞
周坤;[N];陕西科技报;2007年
北大荒股份八五三分公司技术部提供,李丽、永明整理;[N];北大荒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解迎革;[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丛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缪德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闫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崔冬霞;[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王凯;[D];浙江大学;2012年
熊春红;[D];南昌大学;2011年
高扬;[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巫杨;[D];东华大学;2011年
张静;[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林晓;[D];郑州大学;2010年
潘瑞;[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靳霞;[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钟道旭;[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吉艳芝;[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孟立君;[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刘丽华;[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倪丽佳;[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孙媛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徐霞;[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云南大红山铜矿周围河流和土壤中Cu等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云南大红山铜矿周围河流和土壤中Cu等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
铜是现代工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金属原料。近几年来,在高铜价的刺激下,国内掀起新一轮的铜矿开采、冶炼产业的发展和扩张浪潮。矿产资源的开发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带来了环境问题。重金属是伴随矿山开发而广泛存在的一类污染物质。由于其在环境中作用持久、易为生物富集放大以及毒害性强等特点,历来备受关注。大红山铜矿是一个国内少有的大型富铜矿山,其储量较大、品位较高以及投资效益较好。当前正处于大红山铜矿企业的快速发展期,产铜规模不断扩大。给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压力和生态问题也开始令人堪忧。目前对该地区环境现状的基础研究严重滞后,尤其是铜矿发展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的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还有待研究。
本文以大红山铜矿周围河水、沉积物及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Cu、Cr、Cd、Pb、Zn和Ni6种重金属在矿区周围河流和土壤中的分布(包括重金属总量与形态分布)特征、重金属在河流水-沉积物两相中迁移累积特征研究,归纳矿区周围重金属的污染规律,评价铜矿周围环境中重金属含量现状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风险,找出矿区周围环境的生态敏感点。为大红山铜矿的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大红山铜矿区周围河流重金属含量较为突出的是Cu和Cd。水相中,老厂河的Cu、曼干河和浑龙河水的Cu和Cr,肥外河的Pb和Zn,戛洒江水相中Cr较高,均达国家Ⅱ类水标准;Cd和Pb在各水体水相中均达Ⅰ类水标准。底泥中,浑龙河Cu元素含量值最高,老厂河中Cd、Ni最高,戛洒江中Cr含量最高,肥外河Zn元素含量最高,曼干河各金属含量均较高。底泥样点中Cu元素的污染比较严重,达三类样点最多,其次为二类;Cd和Ni大部分达到国家一类土壤标准,少部分达二类;污染程度最轻的是Cr、Pb和Zn,基本没有构成污染。
2河流水相中几种元素分布规律为:Cu、Cr、Cd、Pb、Zn和Ni呈现出从紧邻矿区的曼干河到最终纳污的下游河流戛洒江中浓度明显降低的趋势;在沿途的老厂河中表现为个体Cu浓度高,浑龙河中个体Cd浓度高,肥外河中个体Pb和Zn高的特征。充分说明了铜矿周围地表水中重金属含量变化受到污染源矿山的干扰和控制,随着离矿区的距离增大,金属元素迁移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适度恢复,水相中重金属浓度降低。同时也说明除大红山铜矿外,各河流周边零星的矿业开采及隐蔽排污等因素导致该地区地表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和元素的空间分布呈现差异性。
3研究表明,老厂河和肥外河是浑龙河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贡献河流。初步估算,老厂河水载带的Cu和Cr,肥外河水载带的Cd、Pb、Zn和Ni是浑龙河中重金属的主要贡献元素贡献量分别为:0.67 t/a、0.71 t/a、0.66 t/a、3.85 t/a和0.18 t/a,严重影响着浑龙河的水质状况。而浑龙河水的Zn、Cr和Cu水溶态迁移量对戛洒江中重金属含量贡献较大,分别为:2.32 t/a、0.91 t/a和0.53 t/a。
4矿区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为:离矿区最近的曼干河、老厂河岸土壤中分别为Cu、Cd的含量显著较高;肥外河岸边果园内土壤中Cr、Ni含量较高;戛洒岸边的菜园土壤中的Pb含量明显较高;浑龙河河床内水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低。不同的土地利用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矿业生产果园种植蔬菜种植水田耕作。
5重金属形态研究表明:铜矿周围河流底泥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较为相似。主要以残渣态存在,有效态中:Cr和Cd可交换态比例较大,Pb主要以铁锰氧化物态存在,Zn在底泥中主要以铁锰氧化物态存在,在土壤中主要以碳酸盐态存在;Cu则主要以有机态存在;Ni形态分布相对比较稳定
6根据植物检测法和潜在生态污染指数法对矿区周围河流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初步评价表明:矿区周围河流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对植物均有一定的毒性。各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性不同,目前矿区周围生态环境安全威胁最大的污染元素为Cd和Cu,主要区域有老厂河、曼干河和浑龙河;肥外河和戛洒江主要受到Cd和Pb的潜在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
7大红山铜矿周围存在的环境敏感点有:曼干河中游段,老厂河下游段河岸,老厂河、曼干河交汇处,浑龙河段。说明了重金属污染、环境敏感与矿业开采分布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相应关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X53【目录】:
ABSTRACT6-12
第一章 引言12-16
1.1 研究背景12
1.2 重金属污染概述12-14
1.2.1 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特征12-13
1.2.2 矿山重金属污染13-14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
1.4 研究内容14-16
第二章 研究综述16-22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16-20
2.1.1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16
2.1.2 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16-17
2.1.3 重金属形态分析概述17-18
2.1.4 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毒性18
2.1.5 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18-20
2.2 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研究概述20-22
第三章 样品的采集与试验方法22-29
3.1 研究区概况22-24
3.1.1 环境概况22
3.1.2 气候气象条件22
3.1.3 土壤及植被类型22-23
3.1.4 水系、水文状况23
3.1.5 地质地貌23-24
3.1.6 研究区工程概况24
3.1.7 铜矿生产原料分析24
3.2 采样点的布置与样品采集24-26
3.2.1 采样点的布置24-25
3.2.2 样品采集25-26
3.3 试验试剂与仪器26
3.3.1 试验试剂26
3.3.2 试验仪器26
3.3.3 试验质量控制26
3.4 样品处理26-27
3.4.1 水样前处理26
3.4.2 沉积物与土壤样品前处理26-27
3.4.3 沉积物和土壤样品中重金属总量分析消解27
3.4.4 重金属形态提取27
3.5 样品分析27-28
3.5.1 重金属元素测定27-28
3.6 沉积物、土壤样品毒理学试验28-29
3.6.1 试验材料28
3.6.2 大麦根伸长试验方法28-29
第四章 铜矿周围河流中重金属分布特征29-47
4.1 矿区周围河流纳污情况及水质分析29-30
4.2 河流水相中重金属含量分析30-37
4.2.1 水相中重金属总量30-34
4.2.2 水相中溶解态重金属含量34-36
4.2.3 矿区上游支流对戛洒江的重金属污染贡献估算36
4.2.4 小结36-37
4.3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析37-42
4.3.1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38-39
4.3.2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出现频次分析39-41
4.3.3 与国内部分水体底泥重金属含量相比较41-42
4.3.4 小结42
4.4 重金属的迁移和累积特征分析42-47
4.4.1 水相-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关系42-45
4.4.2 河流中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分析45
4.4.3 小结45-47
第五章 铜矿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47-52
5.1 矿区周围土壤分布类型47
5.2 矿区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47-49
5.3 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含量分布及出现频次分析49-50
5.4 小结50-52
第六章 底泥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52-60
6.1 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52-56
6.2 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56-58
6.3 小结58-60
第七章 矿区周围环境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60-66
7.1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60-61
7.2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61-63
7.3 大麦根伸长抑制试验63-65
7.4 矿区周围生态敏感点65
7.5 小结65-66
第八章 结论66-69
⒈ 铜矿周围河流水-沉积物体系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66
⒉ 铜矿周围河流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和累积特征分析66-67
⒊ 铜矿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67
⒋ 铜矿周围河流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67-68
⒌ 铜矿周围河流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68-69
参考文献69-7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薛洪海;李林璘;康春莉;李哲;郭晓静;;[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张文文;何文静;王歆君;贾新岳;;[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谢斌;王志刚;冯建申;邹立科;赖川;黄春;;[J];化学试剂;2011年07期
孙花;谭长银;黄道友;万大娟;刘利科;杨燕;余霞;;[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刘卫聪;陈素红;陈琦;李正艳;鲍猛;;[J];山东化工;2011年04期
徐福银;梁晶;方海兰;郝冠军;吕子文;崔晓阳;;[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田慧娟;何江;吕昌伟;樊庆云;;[J];沉积学报;2011年04期
陈治明;;[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7期
钱翌;刘莹;彭晓丽;;[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4期
李立波;高扬;张凤山;;[J];中华纸业;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哲;党志;易筱筠;;[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孙福生;马丹;王宗芳;;[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高效江;张念礼;陈振楼;许世远;;[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沈振国;王春春;罗春玲;;[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谢景毅;Ahmad N白华栋;杨万泰;;[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朱桂芬;张春燕;王学锋;樊静;;[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王涛;徐琳;寿恒;寇元;;[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刘永红;姜冠杰;杨海征;付庆灵;胡红青;;[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高国华;陆亮;邹婷;高金宝;何鸣元;;[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盛瑞隆;刘卫敏;汪鹏飞;;[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光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陕西省政府研究室
西安世园会筹备办;[N];西安日报;2009年
柔岩;[N];检察日报;2010年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 G
odwinO.P.Obasi教授;[N];科技日报;2002年
龚瑜;[N];人民法院报;2011年
钟一;[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梁庆华 余春槐;[N];中国食品报;2010年
梁泉 记者
刘小波;[N];泸州日报;2008年
;[N];中国食品报;2009年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0年
肖竹;[N];重庆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其林;[D];西南大学;2008年
樊庆云;[D];内蒙古大学;2008年
王再岚;[D];内蒙古大学;2005年
严则义;[D];兰州大学;2007年
卢豪良;[D];厦门大学;2007年
和苗苗;[D];浙江大学;2009年
张俊会;[D];浙江大学;2009年
陈新才;[D];浙江大学;2006年
花莉;[D];浙江大学;2008年
王晓丽;[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晓燕;[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廖旭深;[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陈金朋;[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殷宪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温艳芳;[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张隆伟;[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陈颖;[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刘丽;[D];吉林大学;2007年
潘春燕;[D];浙江大学;2012年
包志坚;[D];苏州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壤重金属含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