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环境下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 课题 属于哪种研究 是应用性研究吗

最新评论(0)&&
登录后才能发布评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德化县实验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小组
一、选题背景、意义及价值
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可以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在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论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细化,
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著已经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实践层面,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很多教育技术工作者就此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的完成,为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我校教学楼于2010年末开始重建,将于2011年秋季竣工并投入使用,新落成的教学楼将为每间教室都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选择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及目标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技术支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意图建构起崭新的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研究目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有效教学的整合规律、策略和方法,最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目前我校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信息技术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呈现的基本特点。
(4)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研究对象
1.依据多层次、多年龄阶段、多心理特征的原则,确定学校的全体学生及专任教师为本课题的实验对象;
2.已建成的校园网以及通过宽带网共享Internet资源,并能实现教与学过程的网络环境。
3.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为载体,研究小学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新手段和新模式,以及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和资源的策略研究。
四、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手段支持下的课堂更具有优势与活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激发;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教学情境,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突显开放性与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特点:
1.以立人为宗旨的价值观。“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实验原则是将“立人”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价值标准,强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2.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气氛活泼、思想活跃,充满生机活力。它强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学生自主思考,各抒己见,让学生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
3.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自主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具体操作中,应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突出自主,它不是“填鸭”、不是“牵牛”、也不是“放羊”。而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条不紊,灵活自如地展开教学。既要将学习主权交给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以实践为本位的训练观。“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强调将思考权、发言权还给学生,强调“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周玉仁语),确保学生能充分实践;它重视通过问题情境来调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期望,保证学生能主动实践;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而言实际上就是学习目标,随着问题的解决目标也就得以实现。
五、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手段支持下的课堂更具有优势与活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激发;
3.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突显开放性与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1)调查目前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现状;(2)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与教学效果。
2.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实例个案研究。
3.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4.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研究中以网络技术应用和软件自主研发并重。第一方面是网络技术应用中,以合理开发与应用校园网络平台为主,合理运用好校园信息平台、交流平台以及资源库平台。辅以广域因特网技术的应用。第二方面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体现则以教师自制软件的技术路线加以体现和实施。
六、课题主要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5—2011.9)
1.前期准备:完善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堂教学大讨论,进一步确定课程标准和课堂模式。
2.业务培训:(1)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统一认识;(2)进一步学习CAI课件制作,人人学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3.现实调查:目前我校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阶段(2011.10—2013.12)
1.初始阶段:(1)建立网站,课题组在网上收集各种资料,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资料;(2)进行课堂教学CAI课件制作研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3)信息技术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4)阶段性小结。
2.深化阶段:(1)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呈现的基本特点研讨;(2)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研讨;(3)开展市“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教学研讨会;(4)阶段成果上网交流;(5)进行阶段性小结。
(三)总结阶段(2014.1—2014.5)
1.收集课题研究论文,编辑专题论文集。
2.收集教学录像带,制成DVD,建立精品课资源库。
3.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工作报告,整理有关材料。
4.申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做好结题工作。
七、对课题实施和完成的有利条件分析
我校地处闽中,办学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以富有独特的办学特色见长。1984年始,被中央教科所定为新实验教材实验基地,自1985年以来,连续十几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988年12月,经省政府、省教委评审,确认为福建省示范小学,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学校教研氛围浓烈,是泉州市首批科改基地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1.师资阵容强大。我校现有52个教学班,学生近3000人,教职工计152人,其中高级教师占52%,特级教师1人,小中高4人,省、市、县名师5人。82%的教师获县、市级以上荣誉表彰。全校教师近三年在CN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200多篇。
学校作为省级示范小学,一直强调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学校办学特色彰显,理念先进。学校硬件设备配备到位,各年段、各部门均配置电子办公设施,拥有两间专用多媒体教室、一间电子备课室。新教学楼落成后,将班班配置多媒体,并为每位教师配置一台笔记本电脑。学校资源库平台于2005年建成,现已初具规模,为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软件和硬件保障。
3.教研经验丰富。我校曾多次承担省、市级大型教研活动,现为市课改基地校、市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承担了省级、市级的课题研究,现均已顺利结题。在课题研究中,锻炼出一支有较强教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为我们下一个阶段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国内外许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阐述和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同时,围绕本课题,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2010年秋季开始,深入了解学校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方面达到的水平,对教师开展新一轮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为课题研究准备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本课题由校长直接领导,教务处、教科室策划管理,信息中心提供技术保障;学校设立专项基本资金,并提供研究所需的相关条件,在财力、物力、时间、空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并且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不断激发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完成课题阶段性成果的主要策略:
1.加强本课题的目标管理,实行分工协作,责任到人,保证研究进度。
2.学校每年投入科研经费,加强硬、软件的建设。
3.不断学习,努力探索。课题组成员定期学习有关专题研究的理论、经验以及具体的操作措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探索教改新路。
附:课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远方出版社)
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3.宋成栋《现代教育技术全书》(中国华侨出版社)
4.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米竞《必然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国电化教育)
7.李子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国远程教育)
8.缪蓉《&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北京大学信息技术系列教材)
9.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
10.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论文)
1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
12.杜作润《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解说》(现代大学教育)
13.张琴珠《课件制作》(电子工业出版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之子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的提出:选题背景与价值
2l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极大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得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初步认识到: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4、多媒体计算机可作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在安徽省宁国市农村小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入全面应用阶段,在教育教学中,通过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农远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可能。我校自2003年以来,以农远资源的应用为选题,先后申报了宁国市级课题《农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宣城市《合理利用农远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均已结题。
但随着农村小学农远资源配置的提高和不断更新,学校的布局调整,优秀教师的流动等诸多原因,实施并提升资源应用的效益仍为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在农远资源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青年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实质性效益理解还不透彻,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有效推广,教师在农远资源应用及多媒体的应用上大多还处于浅层次,未能真正将农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资源应用于学与教的策略与方法上值得积极探索与提高,有效把握课改方向,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011年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出台,即将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无一例外的把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的运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譬如“……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的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说,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是我校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 现化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指计算机网络环境及现代远程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理论、方法和策略的案例研究,开发使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
“学与教”方式是指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而形成的能够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各种方式的总称,也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即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应对现代课堂转型。
研究内容及预设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案例的研究。通过研究,力求使课题组成员在所教学科中将先进信息资源,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并进一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教师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学与教”的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共享现代教学资源。重点是如何将“学与教”方式有效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取得预期目标,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更为有效的使用范式及运用技能,并有效地促成农村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素养的协调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案例的研究,依托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农村中小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优秀课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农村远程接收IP资源中的学科教学的内容,主要通过对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实践应用研究,对学与教的策略与方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摸索,具体表现:
1. 有效促进教师的备课方式。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备课方式,使之农远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2.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形成对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性的正确观念和认识,引导学生有效地在虚拟环境下探究学习,真正使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现代课堂的转型。
3.强化农远资源应用的策略性,注重多媒体课件实效性,避免目前多媒体教学注重外表,忽视实质的问题,解决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并使学生在视频、音频资料、课件作用下,刺激多种感官参与,达到学与教效果最大化,并努力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鉴别使用能力及制作水平。
&&&&4.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上与现今的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探索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应用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建构知识,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本课题既是对我校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一次深化,目的仍是为解决我镇青年教师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又为广大农村学校农远资源应用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因此本课题研究涉及本校16名青年教师。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课题组通过校本研修,采取以教师自主研修为主结合中心教研组教师团队合作为辅的方式实现课题的目标。通过学习相关的资源,观看培训课程和课例,同时学校利用校本研修针对教师的共性问题组织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组织参加学科竞赛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确保教师教育理论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本课题研究树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相关标准(课程标准和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以促进教师应用技术成为日常教学行为为目的”的理念。以教师的自主研修为主、团队合作为辅,突出团队协作。分析存在问题和了解教师需求,按照课题统一部署,自主、多元地开展实验研究。
本课题研究主要方法为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叙事、班级试点研究。
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主要用于确定研究目标,选择研究内容,以此调整教师校本研修实施计划。
&&&&行动研究法:指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在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文献研究法:课题组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途径,获取国内相关课题的资料信息,了解研究现状,调整研究措施,充实研究内容。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班级试点研究:在学校内开辟试点班级,配备简易多媒体,与普通班级进行实验对比,提炼试点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
本课题是中溪中心小学“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课题。课题实施全面纳入学校教科研常规管理,其教科研活动经课题组提出,由教科室纳入学校教研工作计划,保证课题组活动的常态化落实。
五、课题研究预期进展与成果表现形式
&&&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12.3)检索国内、外最新资料、文献;搜集、整理远教资源中的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和组织培训,统一观点,统一认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思想和组织准备。具体内容有:1、成立课题组;2、自主申报参与课题研究;3.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4、撰写课题实验方案;5、课题的开题。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13.12)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细化、分工,使具体的研究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以内化、落实。具体内容有:1、开展农远课件制作和农远资源应用培训。2、集中组织教师观看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有效整合典型课例、新课程小学学科使用教学策略,聘请专家讲座,开展交流讨论。3、各教师结合本年级的教学实际自主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应用实践探索,开展课题研究。4、撰写教学设计与案例、教育叙事、教学论文。5、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及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论证阶段:(14.12)由课题主持人主持对研究结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实践论证,并总结上报形成结论并推广。具体内容有:1.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2.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和课题研究报告;3.申请结题。&&&&&&&&&&&&&&&&&&&&&&&&&&&&&&&&&&&
&&&&&&&&&&&&&&&&&&&&&&&&&&&&&&&&&&&&&&&&
& (本文有节选,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方法与策略研究》 - 漫步者的blog - 连云港教育博客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方法与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方法与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东海县黄川中心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的知识能力一样重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寻找信息的可能性,交互设备和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
多年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这种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都不能怀疑。”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教学的本质是不仅仅告诉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地实践、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课中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索,引导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分析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传统的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迫切要求,网络资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当学生独自去面对未来发展的时候,学生要学会什么?这个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运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生长点。我们结合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搜集有关信息和资料,进行探讨、思考、猜想、分析,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得出结论,引发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研究实施过程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依据学校的特点,运用信息资源,指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研意识。领导班子成员共同讨论,依据我校实际,确立“以教育改革为基础,以教育科研为支点,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以名师带动名校为手段,全面创建21世纪的新型学校”的总体目标,我们将在教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创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以及针对具体学科和年级的信息搜集、整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的学习模式。通过参加市级十五重点课题“运用信息技术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总体工作来看,我们坚持学校科研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并与县电教馆、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教研、科研紧密配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首先我们建立了学校教育科研档案并制定了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成立科研领导机制,做到科研活动有计划有管理。我们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主要作了如下几项工作:
1、硬件求硬,走数字化校园之路
自2012年东海县实施教育现代化,我校办学条件实现了质的提升。建立了2个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室,每个网络教室配置45台电脑,班级配备了23套多媒体,具有声音广播、屏幕广播、网上影院、语音对讲、电子抢答、远程遥控等功能。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学校又投入近20万元建起了“千兆入校,百兆上桌”的宽带校园网络,每一位老师配备了联想一体机。开通了自己的校园网站。 校园网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初步实现了校园各部门、各个办公室的计算机连网,信息点数量达1300个,我校校园网的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目前能提供E-mail、WWW、网络办公、FTP、VOD等服务,并实行技术与管理结合的网络安全措。2013年我校被命名为“东海县教育装备先进集体”,校园网连续2年被评为连云港市十大优秀校园网。“校园网已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成为校外人对自己校园网的共同体验。优良的硬件环境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如今,我校已拥有2个网络教室、23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课堂实录教室,实现了课堂多功能的信息化环境,奠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为进一步发展数字化校园,今年内我校将在每个楼层配置电脑触摸屏,拓展网络资源的覆盖面,使信息真正的走入学生,另外,电子阅览室也将为学生和老师开放,为教师和学生网上冲浪提供了更大、更方便的空间。
2、潜件求发展,开展多种培训活动
“世界越来越小,发展越来越快,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教育的发展更是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一方面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先后派教师参加课题组的系列培训并利用各种机会派教师外出学习参观。另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力度,在外派教师的培训汇报与交流基础上多次组织校内培训。
参加此课题的研究,教师需要制作精美、生动、交互性强、容量大的教学软件,学校利用暑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FLASH动画制作的培训,教师基本掌握了制作方法,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做好了准备。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师运用技术的能力加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又下大力量先后几次外请专家和技术相关人员来校进行理论或信息技术实践、软件运用、网页制作培训。为巩固培训成果,我们还组织了教师信息技术“四个一”活动,即制作一个网络版课件、设计并制作一个网页、展示一项网络技能、撰写一篇关于网络应用的经验性论文,引导老师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学,为教育教学服务。
3、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我们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在信息社会中,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从而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最终走向成功。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进行虚拟教学,通过协商、会话、意义建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内容上,是多渠道的;在方法上,采用探究式、讨论式、自学引导式、交互式等,更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环境上更加宽松愉快。网络教室作为进行教育科研的主阵地。
结合市区、校教学活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课题组的教师群策群力共同确立授课内容,通过共同讨论研究,确定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听课、评课,进一步修改教案,不断提高。
(1)、信息技术课,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开展此课题以来,我们牢牢牵住“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课题研究的抓手,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扭转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的课题研讨会,外引内化;聚焦课堂,以“课例研究”和“骨干优秀教师研究”带动学校全面工作为具体形式,扎实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促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更以“优教工程”为抓手,引导和激励一部分青年教师“突围”,推动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均衡实施。学校设置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等,积极预防“职业倦怠”,努力让教师享受身心舒展,思想活跃,充满竞争与成功、关爱与帮助的高质量校园生活。
①﹑信息技术课程走进生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每周每班最少上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专业教师任教。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计算机的简单操作,能自主地操作计算机,教师及时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使学生品尝信息技术学习的快乐,为学生搭建运用信息技术的平台。如:学生发送电子邮件,教师及时打开自己的邮箱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充分的肯定“我已收到了你的电子邮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你的杰作!”;学生当堂正确演示操作方法,也要给予大力表扬“你做对啦!继续加油!”;学生从网上查询的资料,教师要及时地查阅并当众表示赞许“你找到的资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逐渐地在鼓励与肯定中养成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习惯。
②﹑及时互动,便于反馈,让师生学习成为自觉的行为
通过网络,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电脑之间是及时互动的,学生的各种操作都能及时获得正确与否的反馈信息,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是正确的,哪些操作是合理的,哪些方案是可行的,使学生能够及时进行评估,从而保持或纠正自己的操作。同样,通过网络,教师也能够及时获取学生如何反应的信息,从而调整或改进教学进程,加强对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发布到网上,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及时传递。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能看同学的进行模仿。为此,我校建立了校园基地博客,倡导老师和学生自建博客,博客上,可以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还可写生活感悟,或诗情画意,或文采飞扬,让教师与学生的学习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达到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共同进步的目的。
研究初期,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校一至六年级所有学科都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课,后期又组织优秀教师上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示范课,并在同学科中进行全员“同课异构”讲课,均收到了好的效果。不断探究、实验、反思,归纳出各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的程序和教学模式。
比如数学学科中基本清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宜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学习内容,逐步形成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评价反思的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其基本操作样式是从问题出发,经过学生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有目的的探究、积极互动,有效合作,获得新知、发展能力、培养探究习惯,并激发起自主学习的欲望。同时,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还在不断探索中。
在语文学科中逐步形成了“音读-----义读-----情读------美读”的快乐诵读学习模式。
(2)注重过程、丰富内涵、研讨提高
注重过程性研究,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式,以日常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数学学科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评价反思这几个环节中,特别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力争使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a、问题有挑战性,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b、问题有启发性,诱导学生灵活思维;
c、问题有目标性,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d、问题有趣味性,引发学生乐于思维,
e、问题有开放性,促进学生多向思维;
f、问题有现实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网络环境下的自然探究学习,是基于多媒体局域网以及每个工作站可连接Internet的条件,教师根据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特点,准备一定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在探究目标指导下,采用网页浏览、信息收集、资料整合、论坛交流等方式,与教师、计算机三者形成多维度互动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
以孙克龙老师的地理课“地震”一课为例:
①学习主题:地震
②主题目标:能初步了解地震的现象及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及自我保护的方法。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会协作,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和信息成果集体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③网站设计:为帮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地震的 探究学习,教师筛选组织了有关内容,通过局域网设计制作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平台——“地震”的网站。
本课内容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较远,而且又很难通过直接观察或实验的方法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本教学采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把复杂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向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学习机会和吸取知识的环境,全身心地置身于信息化时代。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
以李平老师的数学课“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更能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图形的变化过程,从直观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来胧去脉,从而迅速地理解有关知识,推导出公式或掌握其定理。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巩固。圆的画法是本课时教学难点之一,教师采用动手尝试法、课件展示相结合,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利用自制教学软件使学生弄清了两圆相交、相离、相切的位置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学生创造探索与实践的机会,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通过与同伴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思品课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关注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会参与、多参与,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思想品德课第三册《不懂怎么办》为例,针对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容易犯“懒”,不求甚解,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求的精神,通过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引导,教育学生多动脑筋思考,从小培养努力探求问题的精神,树立爱学习、认真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我在执教这一课时,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探究,在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开放性的选择教学方式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教学中,教师选用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情境,学生喜爱,而且增强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教学,首先打破教材中几个栏目的顺序,制成网页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关于“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领悟“不懂怎么办”。并不断树立认真、主动学习的意识。
4、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2014年6月,我们认真审视我们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客观分析与总结,找到了研究差距,确立了新的研究切入点,重组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信息资源,走近网络,发挥学生自主,把课题研究最终落到学生的主动发展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并在此基础上使课堂得到延伸,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我校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并参照其它先进典型学校相似课题好的经验,遵循科研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在数学、信息技术、科学、语文等学科中进行试点,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引入其它学科实施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主要成果:
? 探究式学科教学模式
? 任务设计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主题探究活动基本框架
? 学习任务设计与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实施的主要实效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新的突破。
自我校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经过学习和改革实践,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教学中注意教法的改革和学法的指导。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单纯的知识传授束缚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对教师来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通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课堂已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能够充分利用多种手段,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实施教学。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已基本成为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
2.教师的教研能力逐步提高。
由于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对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了,在课余时间能积极写反思体会、写论文。2014年以来我们课题组老师的论文在省、市、县等层次获奖或发表。
3、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很大的变化。
教学手段也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多媒体、网络)。教师上课从老师单一的讲到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建设了一支素质过硬,教学设计能力强,信息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其他学科的教师也不断地提高自己信息技术的素养以及网络教学的经验,整个学校也形成了良性发展的信息化氛围。
(二)、学生方面
以探究式学习为体,以信息技术为媒,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收集、获取、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和信息素养的双赢。
1.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主动。随着探究性学习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不再只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文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运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或进行小组活动,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角色从被动转变到主动。
2.逐渐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和教科书不再只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通过实践逐渐懂得如何通过音像制品、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3.发展合作精神和团体协作能力。许多课堂活动和课外项目都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的,学生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不断地和同伴进行交流、磨合,形成团体协作精神。
4.视野更加开阔,更加关注社会。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使学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树立主人翁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5.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有明显提高。我校进行探究性教学实验尽管只有两年,但在教学中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之中,引导学生从完全接受性地学习转变为学会学习,合作交流,探索求知,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探索能力是以前所没有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建议,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触动较大,促使教师重新认识、定位学生。
随着课题研究不断深入,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信息素养提高了。目前,各年级学生大都能上网搜寻、查找资料,不少学生还能熟练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Word、Wps、金山画王、几何画板等工具,能制作精美的电脑小报,能设计班级主页,能运用网络开展班团队活动。
非实验班百分比
实验班百分比
非实验班百分比
实验班百分比
A、愿意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A、从学会转向会学
B、参与活动但不主动
B、靠老师指导学习
C、很少参与
C、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都困难
A、积极主动发言,乐于和其他组员合作解决问题
A、能收集有关资料主动学习
B、点名发言,小组合作时比较被动
B、不能主动学习
A、善于提出问题
A、勇于发表独特见解
B、师提出问题后善于独立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B、有时发表独特见解
C、从不提问题
C、无独特见解
(三)、学校办学创立特色、铸就品牌
2013年我校被评为东海县“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我校校园网站连续2个被评比连云港市中小学十大优秀网站。
四、 进一步研究方向
1、加强资源建设,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
网络教学的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信息量,能否快速有效地为教学提供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学生根据教与学的需要,组合教学资源,为网络教学提供资源保障。习行为特征和学习心理
2、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的研究。
有资料表明,学生的文字输入速度达到每分钟20字以上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几乎不受文字输入速度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学习心理的特征,人与技术环境如何实现交互,什么因素影响学习者的心理。
3、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
网络教学不仅重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而且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如何设计研究型的学习活动、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综合型的学习活动,以便让学生应用知识,培养创新人才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4、分学科、分专题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规律与策略。
如:如何运用网络实现语文个性化阅读与作文?如何让几何画板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工具?等等
5、完善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方法。
结合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内容,寻求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的最佳方法与途径,力求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问题与思考
1、目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是承待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没有他们的全程互动,教师的水平再高也是惘然。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师生信息素养水平是关键,如何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今后研究进程的关键。
2、教师要真正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中去,课题研究不能删繁就简,异化成写一篇论文或是总结。在研究中,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构建学校课题群,使教师在围绕学校龙头课题开展各子课题的研究,分工协作,整合力量,集全校教师之力联合攻关。
3、学习任务不能等同教学目标。学习任务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和重点。学习任务是指对学习者要完成的具体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描述,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能力,它可以是一个问题、案例、项目等。
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任务与教学模式共同构成了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学环境、内容与形式均应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宗旨,避免将信息技术“门面化”,课堂教学表层化、肤浅化。
5、由于学习任务设计方法目前还没有很成功的借鉴,我们今后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待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黄建德
《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  谢幼如
《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研究》  余文森
《信息技术环境下互动教学研究与实践》 张敏
hcxxsmy | 阅读全文(544) |
标签: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漫步者的blog /44153/index.aspx
Copyright @
连云港教育博客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