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文

西方经济学小论文
西方经济学小论文
09-05-23 &匿名提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透视失业,中国就业问题尚待解决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劳动需求必然减少,失业必然产生。失业问题也由此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社会问题。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浪费;不失业,这些资源就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对于失业者来说,失业意味着艰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尤其是中国这一人口大国,达到高水平的就业已成为国家的主要目标之一。于此文,从失业产生的原因、类型、影响及对策等方面来看待我国失业与就业问题。关键词:失业  就业  自然失业率  奥肯定律  劳动力  人力资本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 , as well as technology improving , the demand of physical labor was bound to reduce , unemployment was inevitable to spring up . Unemployment means that it leads to the waste of human resources . Means while , not unemployment means that the resources can be used in goods productions and labor to make the society full of demand . Moreover , for the unemployed persons , unemployment means that it will let the life bitter . To a country , especially China , a large country with so large population , achieving a high level of employment is one of the major goals of the country . According to this article , you maybe retreat the un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exactly from the factors of reasons , types , states and the ways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Key words:unemployment  employment  the natural unemployment rate  Okuns’ law  labor  human capital引言:凡在一定年龄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在寻找工作的人都叫失业者。衡量这种失业状况的指标称失业率,即失业率是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一  失业产生的原因:失业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有以下两点,即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离。实际上,失业现象是在任何国家都存在的,并不是说哪个国家人口多、劳动力多就有这个问题,任何国家都有。在市场经济国家、从计划到市场转轨过程中的国家以及市场发育不完善、发展水平也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各自产生失业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解决失业与就业的政策方案也千差万别。而中国恰恰是把产生失业的各种原因都占了。首先,有宏观经济的周期现象影响。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时候,宏观经济不景气,内需不足,劳动力大量下岗、失业,这是和宏观经济周期相关的。其次,市场发育还不够。另外,发展中国家,资源不足,市场功能也不太健全,政府财源相对是有限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特点中国也有。进一步得看,中国的失业问题特征是强烈经济增长下的高失业状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失业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失业,但我国已迈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然存在失业。转轨中的国家,计划不起作用了,市场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造成失业。中国目前也是这样。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和流动,出现了大量过剩的劳动力。以“民工潮”形式出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其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面临着一个隐性失业公开化的问题,再加上就业人口的增加,失业问题也就表现出来。总之,劳动力的配置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变,作为失业前提条件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公开化,于是失业也就成为必然。(2)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现代化。更多资本被用于先进设备配置和机器引进上,同时也用于介绍现代技术和管理,因此很少的工人在生产活动中被需要。另外,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带来工业结构的变化,因此大部分工人下岗了。(3)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增长。虽然中国经济以高增长率迅速发展,但是强烈的就业需求来源于众多劳动力人口问题没被解决。因此,中国的失业及就业问题状况严峻,尚待解决。二  失业的类型: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有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由于摩擦性失业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存着一定比率的失业人口。为此,定义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的失业。三  失业的影响:(一)失业的影响:失业有两种主要的影响,即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经济影响。而,由失业造成的损失主要有:(1)     个人方面。对于个人来说,若是自然失业,则会给他大来闲暇的享受;若是周期性失业,则会使其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2)     企业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是人力资本的损失。一是失业者已有的人力资本得不到应用;二是失业无法通过工作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3)        社会方面。对于社会来说,既有财政方面的损失,又有国民收入方面的损失。从财政方面看,失业增加了社会保障金和福利支出,此时的财政收入往往比较少,因而造成财政困难。如果财政出现支付社会保障金困难而提高救济线,必然影响社会的安定,带来社会问题和动乱。从国民收入方面看,失业则造成实际国民收入减少,失业率高必然带来国民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二)奥肯定律:失业的损失量可通过奥肯定律来衡量。奥肯定律提出了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表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呈反比例关系。奥肯定律的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从哲学角度看,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这是普遍真理,同样适用于看待失业问题。以上分析了失业的消极影响,以下分析其积极的一方面。失业同时会促使更好的就业水平,有利于实现最佳劳动力的配置。实际中,一个人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是不与其能力不相适合的,因此这个人会寻求自己的理想职业。如果他成功了,他会凭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兴趣去选择另一份工作,会在新职位上发挥更好的水平,达到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当然,随着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化,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被浪费。因此,失业及就业问题的解决迫不及待。结论:据有关方面计算,中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已超过10%;农村的实际失业率则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从绝对数看,最保守的数据是目前尚有1.7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存量,并且每年有1000万左右(这个数字与城镇新增劳动力有一定数量的重叠)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1997年以来,中国的下岗工人人数就达11.51百万,精确的失业率也达9.36%。2005年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经济增长速度将适当下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岗位增加;下岗人员向失业人员并轨,高校毕业生大幅度增长等等问题存在,使得至今我国的失业及就业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总体看,中国的失业率已远远超过12%的国际警戒线。中国的失业问题严峻,同时存在这种状况,即中国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未就业概率存在显著差别,在各种持续时间水平上,男性的未就业率一直低于女性,女性再就业概率仅仅相当于男性的62%。政府应该缩小性别间的职业分割并缩小工资差距,应该提高女性的人力资本,对其实施有效的职业培训。2004年以来,虽然我国就业工作平稳推进,但还存在尚需解决的问题,如新增就业群体的就业、农民进城就业、集体企业职工就业以及困难就业和行业就业再就业等问题。而,如果失业问题没能得到良好解决的话,将会导致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努力尝试着出台新政策去解决失业问题,从而实现众多下岗工人再就业、闲置劳动力就业的目标。参考文献:①     专著:【1】余少谦编著:《宏观经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P138—P157。【2】孙维炎主编:《宏观经济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P147—P157。【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P601—P607。②     译著:【1】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P706—P733。③     期刊:【1】杜凤莲,董晓媛:《中国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的性别差异》。《世界经济文汇》,2006年第2期,P1—P9。【2】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5年第3期,P15—P17。④     网络文献:【1】熊建:《产生失业的原因中国占全 就业不充分是资源浪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您当前所在位置: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写过毕业论文的学生都明白,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对论文的通过率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是一篇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详细内容点击查看全文。
一、国外教材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七版)和《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2、迈克尔。帕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版
3、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鲍莫尔,布兰德:《西方经济学-原理和政策》,7版,纽约:德里出版社,1997。
6、尼库尔森:《微观经济学》,6版,纽约:德里顿出版社,1995。
7、弗格森,邝特:《微观经济学》,3版,美国伊利诺斯州:伊尔公司,1972
8、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美国剑桥城: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8。
9、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的经济学》,2版,纽约:诺顿公司,1988。
11、布坎南:《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芝加哥:兰特麦克纳赖公司,1968。
12、霍尔,泰勒:《宏观经济学》,3版,纽约:诺顿公司,1991。
13、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3版,美国英林崖城:普伦蒂斯-霍尔公司,1998。
14、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6版,纽约:麦格劳-希尔公司,1998。
15、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二、国内教材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教出版社,2002
3、黎旨远《西方经济学》,高教出版社,2002
4、杨伯华等《西方经济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简明西方经济学教程》,尹伯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宏观经济学》,蔡继明,人民出版社,2002
7、宏观经济分析,余少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3版,纽约:麦格劳-希尔公司,1984。
10、吴易风等:《政府与市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三、国外主要刊物
1.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美国经济评论 美
2.The Economist 经济学家 英 3.Econometrica 计量经济学 美
4.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政治经济学杂志 美
5.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经济学季刊 美
6.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经济文献杂志 美
7.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金融经济学杂志 瑞士
8.The Economic quarterly 经济学杂志 英
9.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经济研究评论 英
10.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 美
11.Journal of econometrics 计量经济学杂志 瑞士
12.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经济理论杂志 美
13.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布鲁鑫斯经济活动论文集 美
14.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货币经济学杂志 荷兰
15.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法学与经济学杂志 美
16.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杂志 荷兰
17.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国际经济评论 美
18.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发展经济学杂志 荷兰
19.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经济史杂志 英
20.Economics letters 经济学快报 瑞士
上文就是精品学习网给您带来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经济学论文】
【会计学论文】
【金融学论文】
【统计学论文】
【管理学论文】
【毕业论文】
您的位置 >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范文来源:人大经济论坛论文库 作者:小字 时间:
西方经济学论文 范文
浅谈美国的单边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单边主义,世界经济,经济制裁,“201”条款,“301”条款
  [论文摘要]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进一步演化为单边主义。然而,这种单边主义不仅给美国自身更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其中对经济的影响尤为深刻。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借鉴其中有利的一面改善其中不利的方面对于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单边主义的产生&
  冷战结束后,苏联垮台,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他的对外政策也由霸权主义转变为单边主义。单边主义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
  美国的单边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表现,进入21世纪之后,单边主义日益凸显成为布什政府的外交风格。因此,美国的单边主义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只是在最近的几年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美国单边主义的表现形式&
  美国的单边主义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
  在政治上,美国政府视联合国形同虚设,对于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美国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解决方法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1]布什总统一上台,就继续奉行美国多年来实行的“单边主义”。例如:不顾国际社会的强列反对,单方面撕毁一连串国际条约,拒绝承认《京都议定书》,拒绝签署《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国际地雷公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拒不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等。[2]“9·11”事件后,布什在美国国会上发表讲话时,警告说:“世界各个地区的每个国家,你们现在处在一个抉择的时刻,你们要么和我们站在一起,要么和恐怖分子同流合污。从今天开始,美国将把任何继续庇护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看作是敌对国家。”[3]这种弃其他国家的主权于不顾,单方面的要求其他国家必须服从的猖狂行为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不满,是对他国主权和自由的一种践踏。此外,布什政府还随意干涉别国内政,对中国台湾的武装支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经济制裁、201条款、301条款和弱势美元政策,具体表现为:&
  第一、冷战后,美国对其他国家强制实施的单边经济制裁。&
  自1991年冷战结束后,克林顿在他上任的第一期就对35个国家和地区实行过61次经济制裁。[4]美国的对外经济制裁主要针对他所罗列出上“黑名单”的国家。从“无赖国家”到“邪恶轴心”、“失败国家”再到“高危政权”这都是美国给其他国家标榜的罪名,也为其进行经济制裁提供了前提条件。&[5]美国的经济制裁影响面非常广,甚至包括了法国、德国、日本等他的盟友国以及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大国。&
  第二、启动201条款,背弃非歧视原则。&
  201条款规定,如果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某物品正以迅速增长的数量进口美国,以致成为对生产与进口物品相同或直接竞争物品的国内生产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实质原因,在其权限内,总统应根据本部分采取适当可行的、其认为会促进国内产业对进口竞争进行积极调整努力、提供比成本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措施。[6]美国启动201条款是因为国内钢铁工业长期不景气。虽然美国对进口钢铁增税的矛头主要指向欧盟和日本,但也殃及了韩国、中国、巴西及俄罗斯等国,却“豁免”了对美钢铁出口大户加拿大和墨西哥,完全不符合WTO的非歧视原则。[7]这种做法是布什政府上台推行单边主义做法的典型事例,也是对WTO贸易政策一次新的背离。&
  第三,为名正言顺的进行单边主义,出台301条款,公然违反WTO贸易规则。&
  301条款授权美国贸易代表采取单边的行动,以执行美国依任何贸易协定所享有的权利。[8]&301条款为美国实行单边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有了这个保障,美国在解决国际争端时,若WTO中的解决条款对其是有利的,美国就会堂而皇之地极力遵守,倘若WTO规则与他的利益相抵触,那么美国便会退而求其次以301条款为其行动准则。第四、实施弱势美元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实行的强势美元政策已经名存实亡。[9]而布什政府对美元贬值也是持默许态度的。弱势美元政策可以提高美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估计,如果美元贬值1%&,就能使美国贸易赤字减少100亿美元。[10]因此,面临着国内巨额赤字的压力,布什政府将会毫不犹豫地继续坚持弱势美元政策。&  &
  三、单边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虽然有好的方面,但是更多的是不利的方面。毕竟美国现在仍然还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他的一举一动对世界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
  (一)有利的影响&
  首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被制裁国家自身的经济建设。被美国制裁了近半个世纪的古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才形成了如今的经济崛起的;其次,促进了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不利影响&
  1.破坏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和平与稳定,给世界人民的心理安危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引发被制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危机,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以美国对阿富汗发动的军事战争为例,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使死亡的平民数大大超过“9·11”事件的死亡人数。
  3.破坏了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于经济全球化越来越迫切需要快速发展的国际形势来说实质上是违背了大多数国家的意愿,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4.过分的贸易保护,破坏了国际的竞争平衡。&
  5.美国的经济制裁会遭受到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制裁和的美国的反经济制裁。&
  6.导致美国经济的持续衰退,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的稳定。&
  7.破坏了世界正常的经济贸易秩序。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遵守WTO协议的,美国的301条款本质上是对WTO的一种挑战,实际上也是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挑战。&  &
  四、单边主义和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长远来看,单边主义在经济上和安全上都是难以为继的。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市场利益相互依存,安全利益也是相互依存的。和平与稳定发展是世界人民的迫切需求,任何一个违背了人民意志的政权终将会遭到毁灭,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已经是很明显。因此,像美国这样的单边主义在本质上是不可能长久的。&
  世界各国都应当共同努力维持一种公平、公正、和平、稳定的环境,共同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地球是一个整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将其分裂,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实行独裁,各国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盛志鹏,华夫,多边主义危机乎论美国的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J],云南财经大学,2005年10月
  [2]王正泉,简析“布什主义”的特征[J],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8月
  [3]肖刚,黄国华,冷战后美国经济外交中的单边经济制裁[J],国际经贸探索,2006年5月
  [4]师求恩,从“201钢铁案”看美国贸易政策中的单边主义[J],经济经纬,2003年6月
关键词标签西方经济学论文_百度知道
西方经济学论文
关于我国经济形势的走势及政策取向。。。。。。。急。。。。。
我有更好的答案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历来都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和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是最严峻的问题,解决好劳动就业问题其意义极为重大。不仅涉及到求职者的工作安置和许多家庭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回顾西方经济学主要的就业理论,提出这些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深化认识和借鉴,进而寻求解决我国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就业理论;就业问题;借鉴
  一、引言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说,经济史学、社会学在发展经济学的演进史上扮演了何种角色,20年来基本不为发展经济学家所重视,两者间的关系从未得到认真梳理。但这恰恰是理解整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作为一种历史过程的现代经济发展,首先肇始于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是在已存在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启动其现代化进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发达国家已经发生的事情,对发展中国家的选择和前景势必产生重大影响。(注: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依照流行的看法,发展经济学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事实上,早在40年代之前,像中国这样(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的落后大国就已经启动了它艰难的现代化进程。由于在当时还不算是一种主流现象(趋势),不足以引起西方国家政府及其经济学界的注意,创建一门分支经济学来专门研究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似无必要。因此,关于20世纪4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现代化问题,自然被划入了经济史学、社会学的范围。所以不仅要了解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思想,而且还需要了解1945年之前落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如何被解释的。  罗斯托坚持认为,19世纪像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压力之下,被迫参与到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来的。一个落后、孤立及封闭的社会在西方政治、经济与军事冲击下,不情愿(无奈)地做出了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的选择。也可以说,在落后国家(地区)做出“发展现代经济”选择的所有动机中,“反应性民族主义”动机是其中最强烈的。韦伯、汤因比及享廷顿都强调落后国家(地区)的现代经济发展是西方冲击的结果。罗斯托在详细考察了西方主要国家发展史的基础上,把一个国家从传统到现代的必经过程划分为:“传统→准备→起飞→成熟→高消费→追求质量”六个阶段,即著名的“起飞”论,并确信它具有普遍意义。尽管对于起飞概念在经验上是否存在仍有很大争议,但对于罗斯托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应像西方一样进入现代,则不存在分歧。就像众多西方学者一再强调的,“我们的过去也曾经是未来。”  到了格尔申克龙那里,经济发展过程已无罗斯托那般整齐划一,但仍表现出线性(直线)的、非连续性的特征。在其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中,格尔申克龙以19世纪德国与俄国的经验为例,推出一个(在当时被认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模式,即著名的“后发优势”、“大冲刺”理论假说,并以此来说明落后国工业化过程的特点。  关于罗斯托、格尔申克龙等人基于西方历史经验的理论假说的局限性,已大量见诸于经济史学、发展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文献。但是,对于这些经济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与发展经济学演进之间的关系,则一直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内维尔·凯恩斯(2001)看来,任何一种经济发展理论,其基础的形成主要直接借助于历史。在这个意义上,不管发展经济学家是否承认,经济史学在相当程度上为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提供了事实上的指南。1945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意识的努力发展经济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一致选择。此时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经济的努力在本质上与经济史学所记录的19世纪中国的情况并无大的区别:面对享有极高物质生活水平和相应国际地位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统治者及其人民希望改善自身处境的意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基础薄弱与资源匮乏之间矛盾的激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极端紧张的性质:在时间上,想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国家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的事情;在空间上,改善其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地位显得十分迫切(陈明明,2001)。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现代经济发展逻辑:资本主义文明是值得向往的,依照发达国家的经历,也确实存在着克服低劣条件,采用一些非常手段对既定模式进行合理偏移,最终实现跳跃发展的可能性。如果说突然间涌现出了众多享有政治独立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是发展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前提的话,那么经济史学家所揭示出来的特殊经济发展逻辑则确定了发展经济学的内涵。  Myrdal于1957年曾明确指出,“经济发展作为一种主要政策目标的共同要求在不发达国家出现,把提高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定义,认同经济发展是政府的一项任务……所有这些成为历史中全新的事情。”(注:MYRDAL,GUNNAR.EconomicTheoryandDevelopedRegions[M].DuckworthLondon,.)作为一种历史过程的现代经济发展能否成功地重现于发展中国家身上,在这里转变成为一种国家政策目标。特殊的发展逻辑必然导致一种特殊的(政策)制度安排:面对国家经济剩余水平低下,市场机制不健全……,为发展能带来更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重化工工业,由国家出面动员(调集)资源,组织经济活动(如创建人民公社、国有企业)。
所以,发展经济学的内涵或者说中心问题就是“弄清楚过去改变了发达国家的那种过程的性质,为什么它现在不出现在欠发达国家,今后能够做些什么去推动这个过程。”(注: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显然,与经济史学一样,发展经济学仍然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逻辑假设。具体而言,它进一步假定“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是将要发生的事情”,关注于让已经发生的事情,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不同的环境中再次发生。库兹涅茨的表述更为清楚:“现代经济增长作为一个长波段,发端于欧洲,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是现代经济增长波段到达最晚的地方。因为开端的革新是以欧洲的制度和价值观为基础的,而这种制度和价值观在发展中国家却难以被接受。”(注:石川兹.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因此,作为一个概念范畴的发展经济学包含两层含义:(1)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存在,其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具有独特性;以及(2)也是最重要的,视发展为一种政策目标。赫希曼的发难,并非流行观点解释的那样,仅指所谓的第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他感到失望的是,视发展为一种政策目标的发展经济学,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至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及其人民已经放弃了发展的目标,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的文明仍是值得追求的。同样地,那些继续捍卫发展经济学独立学科地位的人(如Lewis)也并没有轻言放弃“视发展为一种政策目标”这一发展经济学的最后底线。尽管对发展经济学的具体理论及其对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但发展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有着确定的内涵,却是无疑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即使是发展经济学家也意识到坚持“西方中心主义”假设的发展经济学的局限性,发展经济学遭到全面清算。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上,经济学家中间产生了一种从罗森斯坦—罗丹的“自然在飞跃”重新回到马歇尔的“自然不飞跃”的强烈趋势。对发展经济学而言,这实际上是一个“黑暗”的时期(Krugman,1995)。如果说这一时期与前一阶段还有什么内在联系的话,那就是仍有部分发展经济学家一方面转而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假设(如舒尔茨的“农民穷而有效率”),另一方面仍然心存“视发展为一种政策目标”的理念,坚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可以通过某种政策或战略安排得到改善的。持折衷主义立场的明特就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是孤立社会对西方冲击作出适应的过程,其经济发展的被迫性和紧张性质依然存在,进而决定了发展经济学作为独立分支学科存在的客观基础。不过,由于这一期间的主旋律是否定“视发展为政策目标”的发展经济学,因此,人们在反思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时,很容易把它理解成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大调整,得出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失败了的简单结论。  最近十年的观察使经济学家尤是发展经济学家注意到,主流经济学在解释发展中经济时的表现也难尽如人意。加之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及新经济史学的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发展经济学似乎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主战场。但从理论逻辑假设上看,被冠之以“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兴起”美称的发展经济学并没有走出困境:一方面发展经济学家们承认早期坚持“西方中心主义”假设的发展经济学是不成功的;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继续借助于坚持相同理论逻辑假设的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的相关理论来重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在渴望发展的强烈情感驱使下,早先强调西方的科学技术,崇拜西方的“奇巧淫技,”现在则转向崇拜西方的民主及法律制度。近期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诺思、奥尔森甚至16世纪霍布斯的理论被大量引用,政策的中心明显转向了制度建设、意识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在“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的发展经济学看来,落后国家首先应创建一个与西方类似的民主制度,然后再以此来解释落后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这与早期强调在经济结构(如主导产业的变化)上靠近西方,最后以各国工业发展水平来评判其经济发展程度的发展经济学,在逻辑上如出一辙。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如同新古典经济学一样,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对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深刻但并非正确的影响,它们仍不能很好地为发展经济学服务。如何通过适当的政策努力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是发展经济学的永恒主题。问题是,坚持“西方中心主义”假设的结构主义没有取得成功,坚持同样逻辑假设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的发展经济学是否会成功,在经验上仍是不确定的。  三、理论研究中的主流化倾向与发展经济学的困境  根据斯特里顿(Streeten)的看法,“发展经济学的历史就是从广泛概括和高度抽象向较为特殊和较为具体的转变过程”。(注:杰拉尔德·迈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的确,20世纪80年代以后,沿着这两个方向,结合现代经济学不断取得的进展,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研究达到了一个以前从未达到的高度。  针对个别发展中国家微观经济领域的研究,进展最显著的当属有关发展中国家农村契约组织的研究。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经济组织的理论被大量用来分析在特定产权制度下出现的契约组织对农户理性行为的影响,进而对一国农业绩效的决定。例如,Jensen和Meckling发展了一个有关企业生产绩效的模型,并试图证明产权结构通过企业内部规则(如利益分配)影响企业参与者的行为和企业的产出绩效。埃格特森(1996)用这一模型解释了1985年埃塞俄比亚的大饥荒:1975年埃塞俄比亚革命改变了该国的农业产权结构(政府成了事实上唯一的大地主),使得农民的理性行为变得不利于该国农业生产,加上干旱和内战,最后导致了1985年几百万人死于饥荒。产权结构、经济组织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在研究发展中国家微观经济领域的问题时得到广泛、高度的重视。接下来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产权结构是如何被决定的,政府决策过程是不是内生并可以解释的?特别是,经济学家关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看法来了个180度的转弯,以前认为政府的目标函数与全体社会成员一致,而现在则认为政府有着自己特殊的利益,它不仅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问题。  斯蒂格利茨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微观经济组织演变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颇具影响的理论假说。除此之外,罗默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以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被广泛用于对发展中经济的分析。总之,关于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已有相当多的文献作了详尽介绍。这一切均表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再度引起经济学家的注意,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之中。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与此同时许多发展经济学的文献却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认识深化”的事实为条件来解释发展经济学的复兴、繁荣。就其实质而言,回避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以行为主体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其内部的学科划分是以论域(论题)为标准,还是以方法论为基础?如果是以论域为标准,那么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展经济学与以劳动力要素配置为研究对象的劳动经济学和以金融资本配置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学等在一般方法上应该没有大的区别。很显然,发展经济学的独立学科地位最终取决于它是否拥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  不难发现,就对现阶段发展经济学影响最大的新制度经济学而言,其方法论基础仍是新古典的。埃格特森在《新制度经济学》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在整理有关新制度经济学的文献时,凡不符合现代经济学研究规范的文献一概不予考虑。毫无疑问,这个现代经济学规范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规范。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研究纲领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内核与外围保护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纲领的三个内核分别是: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及均衡分析,相对于新古典范式而言,新制度经济学并没有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只是修改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也可以说,新制度经济学是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内研究长期不为主流经济学重视的一些非主流问题。所以,将新制度经济学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基本上没有超出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  事实上,主流经济学已经开始注意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不完善,市场机制的结果总的来说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并且承认在“竞争性市场均衡中可能忽略了某些重要的可能性。”(注:狄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或许,可以把斯蒂格利茨等人对发展中经济的研究看成是一种尝试,以证明主流经济学经过适当修正后,可以进一步拓宽应用范围。Syrquim在其1998年的一篇论文中曾说到,(注:Syrquim,M.ModernEconomic(Endogenous)GrowthandDevelopment[M].Martin#39;sPress,.)钱纳里1986年开始全面整理并对比分析结构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理论的所有假设的同时,罗默发表了其著名的《规模报酬递增与长期增长》一书,并借用了许多结构主义的假设。此举完全可以理解为,罗默等人希望借此来加强新增长理论的解释力,确切地说,是意识到市场并非总是处于绝对均衡状态。越来越多的主流经济学家逐渐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产生兴趣的事实,表明主流经济学已开始认真着手解决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  反观发展经济学,近二十年来,在研究方法和建立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上,与早期发展经济学相比,基本上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并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在强调“二元经济”、“社会分摊资本”及
“需求不可分性”等概念对发展中经济仍然适用的同时,又大谈“寻租”、“交易成本分析”这些新古典理论的概念。由于对“发展经济学的内涵及一般方法”这样的关键问题认识不清,致使发展经济学家的行为在客观上追随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发展经济学家的主流化努力,不仅无助于发展经济学走出目前的困境,反而从根本上进一步动摇了其独立的学科地位。  由于在一般分析方法上长期不能取得突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只能沿着斯特里顿所说的特殊的(个别国家)方向进行。例如,有关中国农村、城市(契约)企业组织演变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与产权结构相比,激励机制与经济绩效变化的关系可能更加密切。但是,即使是它的研究者也不认为这一经验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它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个别国别知识与普遍知识之间联系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使得发展经济学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尤其令发展经济学家难堪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认识不断深化的现实,实际上是在主流经济学不断放松前提假设的情况下找回来的。一些国家取得了成功,另一些国家却失败了,这是一种随机现象呢,还是存在着某种共同的趋势(规律)?到目前为止,发展经济学家们似乎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一问题。由此得到的结论是,所谓的发展经济学复兴(繁荣)论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造成发展经济学危机的因素并未消失。【参考文献】  [1]LEWIS,W.A.Thestateofdevelopmenttheor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0.  [2]KRUGMAN,P.Development,Geography,andEconomicTheory[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MITPress,.  [3]DUTT,A·K.StateofDevelopmentEconomics,NewDirectioninDevelopmentEconomics[M].EdwardElgar,1992.  [4]谭崇台.怎样认识发展经济学[J].经济学动态,-63.  [5]陈崇胜.发展经济学的现状与趋势[J].经济学家,1-118.  [6]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J].战略与管理,9-120.  [8]斯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9]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  [10]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论—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福州人才网
相关热词搜索: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经济学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