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迅雷会员一篇浅析国家公职人员从政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硕士论文下载
当前位置:----
博硕论文分类列表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第1-5页Abstract第5-9页导言第9-15页&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一)&选题背景第9页&&(二)&研究意义第9-10页&二、&研究现状第10-13页&&(一)&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现状研究第11页&&(二)&域外公职人员申报制度的译介和比较研究第11-12页&&(三)&公职人员申报制度与相关制度的研究第12-13页&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3-14页&&(一)&研究方法第13页&&(二)&研究思路第13-14页&四、&文章创新点和不足第14-15页第一章&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相关知识概述第15-24页&一、&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诞生与沿革第15-17页&&(一)&早期财产申报制度与政党选举制度相关第16页&&(二)&早期财产申报制度与官员证明财产的正当性、合法性的法律制度密切相关8第16页&&(三)&早期财产申报是现代廉政建设尤其是官员从政道德建设的产物第16-17页&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第17-20页&&(一)&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概念第17-18页&&(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构成要素第18-20页&三、&研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理论依据第20-24页&&(一)&监督行政理论第20-21页&&(二)&隐私权理论第21-24页第二章&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现状和阶段性成果第24-29页&一、&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立法现状和地方实践现状分析第24-26页&&(一)&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立法现状第24-25页&&(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地方实践现状第25-26页&二、&财产申报制度现阶段取得的成效第26-29页&&(一)&制度有了政策性规定,框架雏形初建第26-27页&&(二)&阿勒泰“破冰之举”,将财产申报由理论转为实践第27页&&(三)&对申报公开有了明确规定,强化了社会监督第27-28页&&(四)&申报主体扩及其他国家机关,拓宽了申报主体第28-29页第三章&现行申报制度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第29-38页&一、&现行申报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9-33页&&(一)&规制性层面问题第29-31页&&(二)&执行性层面问题第31-33页&&(三)&监督性层面问题第33页&二、&申报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3-38页&&(一)&利益性层面第33-34页&&(二)&理念性层面:第34-35页&&(三)&基础配套措施第35-38页第四章&国外推行财产申报制度的做法和经验借鉴第38-46页&一、&几个推行财产申报制度国家的概况第38-43页&&(一)&财产申报制度在美国第38-40页&&(二)&财产申报制度在韩国第40-41页&&(三)&财产申报制度在新加坡第41-42页&&(四)&财产申报制度在俄罗斯第42-43页&二、&财产申报制度的国外经验借鉴第43-46页&&(一)&坚定推行决心是关键第43-44页&&(二)&官员财产申报法列入国家立法层面第44页&&(三)&建立具有权威的受理机构和严厉的法律责任和后果第44-45页&&(四)&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作支撑第45-46页第五章&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推行的具体建议第46-56页&一、&完善实施财产申报制度的客观环境第46-52页&&(一)&持之以恒执行,坚定推行信念第46-47页&&(二)&提高移植能力,优化制度推行环境第47-48页&&(三)&潜移默化实施,分步有序执行第48-50页&&(四)&深化改革机制,形成配套联动机制第50-52页&二、&规范具体执行要素,提高实施可行性第52-56页&&(一)&促进申报入法,提高法律效力第52-53页&&(二)&规范申报要素,保证制度可操作性第53-54页&&(三)&预留缓冲时间,减少实施阻力第54-56页结语第56-57页参考文献第57-61页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第61-62页致谢第62-63页
论文编号BS77437,这篇论文共63页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font color="#FF元。&&&&&&&&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font color="#FF元 。
我还不是会员,我要!
会员下载论文更优惠!还送钱!
我只需要这一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论文标题页数级别 36页硕士论文94页硕士论文45页硕士论文55页硕士论文53页硕士论文61页硕士论文6499字毕业论文2672字毕业论文56页硕士论文48页硕士论文43页硕士论文53页硕士论文72页硕士论文50页硕士论文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QQ:【毕业论文】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问题之浅析,浅析网络文学毕业论文,浅析中国货币起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毕业论文】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问题之浅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急求一篇关于行政管理的论文_百度知道
急求一篇关于行政管理的论文
内容要求 : 关于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意义、转变及其理念字数 5000字
大家帮帮忙 最好直接复制下
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意义、转变及其理念摘要:公共行政文化创新对于推进公共行政制度变迁,降低公共政策执行成本和塑造现代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公共行政文化创新必须实现参与型、服务型和法治型行政文化的根本转变,通过树立效益、服务、公开、信用和团队学习等基本理念,以构筑我国21世纪全新的公共行政文化。关键词:行政文化;公共行政制度;创新一、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公共行政文化是公共行政管理之魂,是指导、规范、约束行政主体或行政客体的动机与行为的内在力量,是人们在从事公共行政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行政心理、行政思想和行政道德等的总和。公共行政文化必须随着行政环境与系统的变化而作回应或改进性的调整与变革,即实现公共行政文化创新。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加人世贸组织,我国公共行政内外部环境的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等发展变化,加强公共行政文化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1、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的心理基础。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制度是调整人类行为的规则,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的中国,竞争的存在迫使行政组织为改善本身的竞争地位而修正制度性架构,也就是要进行行政制度变迁,即一种效率更高的行政制度对另一种行政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然而诺思还认为,信仰体系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制度选择,要使制度变迁成功,必须使信仰体系随制度发生变化。行政制度变迁离不开行政文化的创新,它是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的心理基础。人们只有认清旧有行政制度的弊端,以及理想行政制度的优越性,并且及时转变行政思想、价值观、行政情感和行政态度,进行行政文化的创新与转变,才会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选择、采纳和制定新的行政制度与政策,才会使行政制度变迁更为科学,更为有效,才会使行政制度变迁更易于人们的理解与支持。否则,人们的观念、价值取向没有得到创新,就无法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抵制行政制度的变迁与推进,增加行政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2、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降低公共政策执行成本的有效手段。所谓公共政策执行成本指在政策整个执行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费用的总和,也称之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尤其是执行部门在实施政策中因宣传、解释、传达等所消耗的资源,以及政策对象抵制和削弱执行效率,加大政策投入而引起的损耗部分。加强行政文化创新就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能及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现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科学地制定合理的有效的公共政策,有利于加深政策执行者对公共政策的理解程度,从而增加政策执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的宣传、解释和传达成本;有利于人们群体主动抛弃传统封建残留如官本位、依附、保守等陋习,民本位、参与意识得到增强,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使人们思想紧跟时代步伐,认清实际情况,增加对政策及其执行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政策的执行成本。3、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塑造现代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政府形象作为人们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直观评价和内心体验;作为人们对政府客观存在的整体印象和自我认同;作为人们对公共行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是减少政策制定压力和政策执行阻力,提高政策评估动力和政策实施效益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受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在集权、专制思想的控制下,人们被视为政府当局的属民,在政府权力面前俯首帖耳、任其摆布,形成对政府公共行政的冷漠和逆来顺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来自政府施加的影响,并对其有着强烈的依顺心理。然而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政府将由权力行政转变为服务行政,人们的意愿和利益要求成为政府行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要塑造现代政府形象,就必须进行行政文化创新,通过转变行政思想和行政价值观,树立现代行政理念,充分重视每个公民的政治地位和合法权利,促进公众与政府的平等交流与互动,提高公众对政府的合法性认同、有效性认可、全面性参与,以此来构建全新、理性、高效的现代政府形象。二、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根本转变1、由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转变。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由于受这种大一统思想影响,可能引发君主高度集权和专制行政,即所谓“天子为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传统的集权型行政文化导致了社会的高度整合和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行政主体地位的缺失和行政客体的压制服从;导致了行政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非民主性;导致了国家委托一代理运行机制的失衡;导致了官僚主义和寻租性腐败的产生。现代行政文化创新要求由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转变。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公共行政的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大程度地推动了公共行政文化创新与理念转变。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要求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的转变,拓宽了行政参与渠道,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动地体现了人们民主地位的复归和真正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参与型行政文化要求一切公共行政活动却必须反映和尊重公民的利益、需要、意志和目标;要求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或渠道参与公共行政生活,并影响公共行政体系的构成、运行和决策过程等;要求做到政务公开,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机构设置、权力结构、职能规模和运行机制。2、由管制型行政文化向服务型行政文化转变。在传统农业社会时期,公共行政系统存在的价值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整个国家的统治、对社会秩序的控制和对公众的管理与监视。国家与社会之间总体上是控制与被控制、统治与被统治的对立关系。这种传统管制型行政文化的功能在于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建立起符合少数权势集团利益要求的社会秩序,在于实现以暴力镇压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统治职能。但是,在现代民主社会里,社会公众主体地位的觉醒和民主权利的复归,公众对公共行政的总体价值认识越来越取向于服务型行政文化。实现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要求重大社会问题的决策,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权力的运用,都必须以增进人民福利的最大限度的获得与满足为目标,公共产品的提供,其目的不只是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民的实现问题,维护和增加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服务型行政文化要求加强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充实扩大和增加新的服务项目,改善服务手段,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3、由人治型行政文化向法治型行政文化转变。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以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重在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情感“内省”和个体的自我道德约束发展到合道德的政治秩序,是靠三纲五常、四维八德,靠下层对上层的绝对服从来维持,人治和礼治代替了法治。《左传》认为:“礼,统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成为公众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通过自律本位的人治和礼治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根据少数或部分政治精英或某个权威人物的个人意志和自我价值取向制定和实施行政决策,治理国家与社会。这种人治型行政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主观臆测,缺乏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督,政策“打架”和频频变动,导致人存政存、人去政息现象的出现;导致目中无法、以权压法的特权存在;导致公众权利的忽视和重大决策的严重失误。因此行政文化创新必须由人治型行政文化转变为法治型行政文化。即从人性不完善的基本假定出发,以法律至上为原则,公共行政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应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实现依法行政;公共行政系统的一切权力与行政行为都应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与制约,并对其运行依法监督,严格控制。通过行政文化创新,在全社会创造严明廉正的法治型行政文化环境,使一切行政行为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三、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基本理念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目的,是力求建立新型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世贸组织的要求,与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并符合当代尤其是21世纪公共行政发展趋势的行政文化,实现公共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创新行政文化需要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行政文化,需要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行政文化,需要加强相应的行政制度建设,提高公务员的各种素质,营造社会公众的有序的制度化政治参与和合理的科学化利益表达的先进行政文化环境,而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加强行政文化的理念创新。当前我国公共行政文化创新应树立以下几种基本理念。
1、效益行政理念。行政效益是指一定的行政活动所产生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效果与在此活动过程中的耗费的比...
迄今为止,每每谈到科学逻辑的应用问题,人们往往只是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如果综观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早于自然科学。自从人类社会形成起,人们就开始了对社会的研究,社会科学就应运而生了;而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则诞生于近代工业革命的前后。此后,社会科学便与自然科学产生了分道扬镳,而且逐渐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科学逻辑则成了自然科学的专利,进而与社会科学“绝缘”。
但随着近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社会科学要健康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一种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专利的科学逻辑,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依然是可以生根发芽的,并且是必不可少的。
二、行政决策中应用科学逻辑的必要性
决策就是决策主...
中国毕业论文网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内容摘要〕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特定背景下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政府治理理论以及运动。它为政府管理与改革以及公共行政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野。管理主义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与批判的缺陷:基本价值的偏颇;对市场机制的迷信;公私管理的混淆;不当的顾客隐喻等。21世纪公共行政的重建需要关注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关注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的互动,不可陷入偏狭的陷阱。〔关键词〕公共行政 管理主义 反思性批判一、 导 言自19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已成为各国政府再造的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南。正如学者罗森布鲁姆所言,由政府再造所促发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理论及实务均已...
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文资料---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df4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本文档已强制全文免费阅读,若需下载请自行甄别文档质量。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西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郭元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吴敏 座机电话号码 摘要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都纷纷 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政府再造”。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成为时
代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总之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客观上要求我国行政体制作出相应的改革。行政
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兼顾多方。行政监督作为行政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 的环节,对于保证行政决策的贯彻执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
和完善,是其他各方面行政改革措施得以落实的保障。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真分
析了我国当前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就如何完善我国行政
监督体制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监督体
制改革的进展状况。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是在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中逐步形成的,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最终确立。受巴黎公社和苏联的影响显而易见,同时
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了以共产党党内监督为核心包括多元监督主体在内的
完备的监督体系,在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保证了政治权力合理、有序的运行。改
革开放以来,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作出了相应的一系
列调整,逐步同国际接轨。 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在肯定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发挥重要
作用的同时,指出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试论公职人员罪犯的改造特点及对策的论文_法学理论论文_中国论文网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
试论公职人员罪犯的改造特点及对策
  论文摘要 公职人员罪犯由掌权者变为阶下囚,存在着入监初期的消极失落;虚荣清高与自卑心理交织;态度上积极与内心失望;行为循规蹈矩而思想不认罪服法;善于伪装、投机;善于笼络人,呈现聚合性;重视情感且家庭亲情观念强烈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主要应采取加强身份意识教育,促其转变角色;注重实效,强化思想本质改造;强化改造功能,矫正不劳而获恶习;尊重信任,用其所长,强化激励机制等对策,实现对其改造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 公职人员罪犯 心理 聚合性
  公职人员是具有国家公职身份或其他从事公职事务的人员。公职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违反职责,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为职务犯罪。公职人员罪犯是实施了职务犯罪,投入劳动改造场所进行改造的犯罪分子。
  一、公职人员罪犯的改造特点
  公职人员罪犯在改造中既有一般犯人的共同特征,也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犯人的特有特征。总起来看,公职人员罪犯服刑改造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入监初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消极失落心理   公职人员罪犯入监前是国家工作人员,相当一部分具有领导职务,在社会上是有头有脸。入监后,由“桌上客”沦为“阶下囚”,其身份地位、人格尊严、自由状态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后悔痛苦的失落心理非常突出。特别是入监初期,由于环境陌生,对家人的担忧,对他人的怨恨交织一起,往往情绪不安,精神紧张,抵触情绪强烈。有的罪犯拒绝学习背诵《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甚至不接受入监教育。还有的虽然表面没有什么不适应的症状,但巨大的心理落差时有体现:有时易怒,有时烦躁,有时沉默,有时大量吸烟,甚至出现与普通刑事犯打架吵嘴等。   (二)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上没有真正认罪服法   绝大多数公职人员罪犯投改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监狱,熟悉改造的法律和政策,遵守行为规范。但他们对自己的犯罪危害等基本问题缺乏认识,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有的根本不认罪,有的把自己的罪行说成是“业务需要”,把贪污受贿说成是“辛苦费”、“劳务费”。认为自己所以会“落马”,是因为“用错了人”,“掉进了别有用心的人设下的陷阱”。一些公职人员罪犯对法院的定罪量刑缺乏正确理解,抱怨法院对自己定罪不当,量刑过重。还有一些公职人员罪犯片面强调客观因素,“有错无罪论”、“政策多变论”等颇有市场。对犯罪行为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认识不够,轻描淡写,试图逃避。   (三)虚荣清高与自卑心理相交织   虚荣清高是公职人员罪犯改造中的一个共同特点。不少公职人员罪犯因过去的职业经历,形成了较强的自尊心、支配欲,“官本位”与“权利本位”思想比较严重。一些公职人员罪犯自恃有一定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管理能力,自我感觉“高人一等”,他们尽力表现与众不同,生活中力求讲究规律性,显示自己有风度,行为上力求文雅大方,喜欢读书看报,高谈阔论,显示自己有教养,“品位高”。由于公职人员罪犯多为初犯,荣誉感还未完全泯灭,虚荣心重,即使认罪态度好,也不愿意及自己的犯罪情节。另外,由于公职人员罪犯曾经拥有的地位、荣耀已经丧失,因而感到自卑,当过去的领导、同事、亲戚、朋友、同学来探视自己时,自卑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善于伪装,投机改造的倾向比较明显   公职人员罪犯大多为官多年,许多人长于交际,精于察言观色,迎合奉承,善于把握人的喜好及人性的弱点。他们中不少人信奉事在人为,认为世上没有摆不平的事、攻不下的人。基于投机性和功利性改造的目的,他们常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职务和犯罪的经验、方式方法和不良为官之道运用到改造中,对监狱警察有相当的腐蚀性。许多公职人员罪犯很注意听话和服从,时时迎合警察的喜好,揣摩警察的想法和意图,对警察组织的一些活动,能积极参加,带头示范;有些人还能向警察提出一些好建议。有的人明明不认罪,但在组织现身说法时,却能积极参加,声情并O。这样一来可以博取警察好感,二来可以加分,从而使一些基层警察不自觉地对他们信任有加。   (五)善于笼络其他犯人,改造中呈现出了聚合性的新特征   公职人员罪犯不仅对我们的警察有相当的腐蚀性,而且对其他刑事犯也表现出有较强的聚合性的特征。尽管绝大多数公职人员罪犯内心瞧不起其他刑事犯,视他们为社会渣滓,但他们深知人际关系对法律和行政奖励的重要性。尤其是狱务公开后,奖励均需犯人相互评议,因此,相当数量的公职人员罪犯把搞好与其他犯人的关系作为日常改造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不少刑事犯认为公职人员罪犯尽管坐牢了,但社会上还有关系和路子。出于将来刑满后就业、经商和某种私利的需要,往往主动巴结公职人员罪犯,对公职人员罪犯惟命是从。公职人员罪犯的这种聚合性,极易在犯人中形成一种不同于过去那种以武力手段为特征的牢头狱霸,更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   (六)重视情感生活,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较为强烈   尽管公职人员罪犯普遍对自己犯罪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罪责感较差,但由于丧失了社会地位、荣耀,处于被监禁状态,他们对家庭的眷恋、对亲情的渴望更为强烈。一方面,他们为自己被判入狱给家人造成的痛苦追悔莫及,担心家人的处境,表现出较严重的负疚心理。另一方面,他们非常重视家庭成员对自己的态度,非常害怕家庭成员不能接受自己,害怕配偶与自己离婚,父母子女与自己疏远,一段时间亲属不来看望,情绪就会不稳定。
  二、公职人员罪犯的改造对策
  (一)加强身份意识教育,尽快促其转变角色   公职人员罪犯入狱前大多地位显赫,从来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是犯人,巨大的反差,往往将一些人打得晕头转向,角色错位。因此,对公职人员罪犯加强身份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绝大多数公职人员罪犯由于对监狱缺乏了解,这就要求监狱从公职人员罪犯入监的第一天起,就要认真组织他们学习法律法规,向他们宣传监狱工作方针政策,使他们逐步消除认识误区,化解恐惧心理,稳定思想情绪。同时针对公职人员罪犯在入监之初,普遍存在的攀比、吃亏、悔恨、埋怨、绝望等心理的实际情况,监狱警察要及时开展谈话教育。在谈话中要主动介绍监狱情况,阐明监狱性质,引导他们认清监狱的性质和职能,并针对他们的思想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疏通引导,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一一给予解答释疑,使他们了解监狱,了解改造政策,从而打消思想顾虑,面对现实,安心改造。
  在公职人员罪犯稳定情绪、打消顾虑,了解熟悉监狱的基础上,要组织他们反复学习《服刑人员行为规范》,强化训练,使他们从思想上明确这是监狱,自己是犯人,来这里是接受惩罚与改造的,就身份而言,与其他犯人没有什么两样,进而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逐步树立身份意识、遵守监规监纪意识、服刑改造意识。   在公职人员罪犯树立身份意识后,要趁热打铁,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改造任务,认识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熬刑期、混改造和心存翻案幻想的消极状态中清醒过来,促使他们真正进入改造角色。   (二)注重教育实效性,强化思想本质改造   一是要强化法制教育,解决不认罪服法的问题。强化认罪服法教育,是改造公职人员罪犯的重中之重。尽管不少公职人员罪犯原来担任相当一级的领导职务,但由于平时忙于应酬或其他各种原因,他们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法制观念淡薄,有的近乎法盲。尽管监狱的“三课”教育中包含了一定量的法制教育,但这种面向全体罪犯的法制一般性说理教育,过于笼统化,难以从根本上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所犯的罪行及其危害的严重程度。因此,监狱必须针对公职人员罪犯的具体情形,进行专项内容的法制教育。重点向他们讲解刑法的基本理论、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的类型与构成、量刑标准,以及国家惩罚、打击职务犯罪的意义等。在专项教育中,监狱要采取集体教育与个别引导、法理分析与个案剖析、正面教育与批驳错误观点想结合的方式。通过教育,使公职人员罪犯深刻认识自己的犯罪原因、犯罪危害和应受的刑罚处罚,从而认罪悔罪,自觉改造。   二是注重教育针对性,因人施教。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公职人员罪犯的教育也不例外。针对不同的情况,监狱要选择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实行因人施教,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鉴于目前还没有针对公职人员罪犯的专门教材的实际情况,建议由司法部监狱局或各省监狱局牵头,编写统一的切合公职人员罪犯实际的教材,以增强教育的系统性、深刻性。对文化层次较高,认知能力较好的,可以指定学习内容,启发他们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对认罪态度较好、改造态度端正的,可组织他们现身说法,用他们悔过自新的实际行动启迪其他公职人员罪犯幡然醒悟,积极改造;对于不认罪又有影响的公职人员罪犯,监区、分监区领导要亲自包干,达到转化一个、带动一批的目的。   三是要讲究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公职人员罪犯在社会上一贯以教育者自居,现在反过来要接受别人的教育,难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不适感,加之他们文化程度较高,见多识广,必然对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公职人员罪犯的教育,如果采取一般化的大呼隆教育方法,必然收效甚微。这就要求监狱除了将大课教育、小组座谈、个别谈心等形式紧密结合、交替进行外,还要开展算账对比、换位思考、警示教育、外出参观,以及忏悔演讲、征文等活动,使教育方式方法生动、形象、直观,教育载体形式多样。   (三)强化劳动改造功能,矫正不劳而获恶习   公职人员罪犯体质一般较弱,捕前大多从事管理、文秘等脑力劳动,缺乏体力劳动习惯。为此,可以根据他们的体质、思想特点等实际情况,安排劳动岗位,有针对性地实施劳动改造。在生产劳动管理中,监狱警察应当重视通过岗位定责任、劳动定工效、生产按工艺、质量按标准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充分利用管理程序化和操作规范化等现代管理手段约束、训练公职人员罪犯。把劳动观教育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以劳动教育为导向和动力,阐述劳动的意义,激发公职人员罪犯的劳动热情,有针对性地矫治其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犯罪思想,为劳动改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结合社会化生产实践,培养他们集体观念、纪律意识、协作意识和劳动光荣的观念。另外,对那些抗拒劳动改造的公职人员罪犯,要加大处罚教育力度,依法强制其参加劳动,使其在文明生产中受到陶冶和锻炼,学会一定的生产技能,逐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矫治其畸形的权利欲、支配欲和贪婪享乐心理。   (四)尊重信任,用其所长,强化对公职人员罪犯的激励约束机制   根据公职人员罪犯虚荣心较重、自尊心较强的特点,监狱警察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以激发他们积极改造的动力。对于一些表现好又有一定专长的公职人员罪犯,可以在监狱警察的直接领导下,安排他们做一些质量检查、劳动统计、文化教员、小报编辑、监舍内部的值星、小岗、小组值勤等事务性工作。这样,既有利于用其所长,又能使他们提高自重感,更加积极改造。另外,为了防止公职人员罪犯因有一技之长而放松思想改造,监狱和警察要切实处理好激励和约束的关系、改造手段与改造目标的关系,促使公职人员罪犯树立高层次、长远的改造目标。监狱警察要正确运用表扬、记功、减刑等奖励手段,使其发挥正面激励作用。同时,针对一些公职人员罪犯华而不实、两面派作风严重的特点,要注意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考核,加强监规纪律的约束、警戒作用,对投机改造、阳奉阴违的公职人员罪犯要加大处罚力度,防止他们利用管理和技术上的方便,为所欲为,甚至形成新型的牢头狱霸。对公职人员罪犯的减刑、假释问题,要进行严格考核评定,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引导他们重视高层次的思想和灵魂改造,树立长远改造目标。
上一篇法学论文: 下一篇法学论文:
&更新时间: 15:10:08& 作者:栾元铎 [标签: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求迅雷会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