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厚中联煤层气有限公司分层开采采场矿山压力显现特点

精品特价书店
大倾角煤层设计 大倾角煤层应用(2书+2光盘)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大倾角煤层设计 大倾角煤层应用(2书+2光盘)(图1)
最新独家系列技术全套资料:正版书籍(2本)+独家内部资料(2张)+包邮费=290元
详情请咨询客服人员
客服热线:010-(客服一线)010-(客服二线) 值班手机:
全国大中型800多个城市可以货到付款!您收到时请将货款直接给送货人员,让您买的放心。
本套资料几乎涵盖了市面上全部最新资料
(1)《大倾角松软厚煤层综放开采矿压显现特征及控制技术》图书
(2)《大倾角煤层开采方法概论》图书
(3)《最新大倾角煤层技术内部资料集锦》正版光盘(2张),内容含有文字和图,有1000多页内容,独家内部资料
详细目录如下:
(1)《大倾角松软厚煤层综放开采矿压显现特征及控制技术》图书
  《大倾角松软厚煤层综放开采矿压显现特征及控制技术》以杜家村矿大倾角松软厚煤层开采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对大倾角松软厚煤层综放开采的矿压显现规律及矿压控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可极大提高同类地质条件下煤炭开采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对我国大倾角煤层开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也可弥补目前大倾角煤层开采方面研究的不足。
  《大倾角松软厚煤层综放开采矿压显现特征及控制技术》可供从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等工作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生产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本书内容结构
2 工程概况与地质力学评价
2.1 井田及地质概况
2.1.1 井田位置
2.1.2 井田地质特征
2.1.3 杜家村矿大倾角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
2.2 杜家村矿地质力学评价
2.2.1 1201采面两巷地应力测试
2.2.2 1201采面煤层普氏系数测定
3 1201工作面煤层综放开采矿压显现特征试验研究
3.1 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理论
3.2 大采高综放开采实验模型设计
3.2.1 模拟对象概况
3.2.2 模型构建及参数确定
3.2.3 相似材料配比分析
3.3 实验方法设计
3.3.1 测点布置及测试方法
3.3.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3.4 1201工作面大倾角松软厚煤层开采相似模拟结果分析
3.4.1 上覆岩层破坏与移动规律
3.4.2 大倾角煤层开采矿山压力显现规律
4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运移机理与现场试验研究
4.1 大倾角煤层开采岩层运移规律分析
4.2 大倾角煤层开采顶板结构力学分析
4.2.1 直接顶岩层的结构力学模型
4.2.2 基本顶岩层的结构力学模型
4.3 1201工作面采场覆岩与顶煤活动规律数值分析
4.4 1201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采场矿压显现实测及分析
4.4.1 观测目的及测区布置
4.4.2 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5 1201大倾角综放工作面巷道矿压显现实测及分析
4.5.1 观测目的及测区布置
4.5.2 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5 大倾角特软煤层煤巷控制力学对策研究
5.2 数值分析软件概述
5.2.1 FLAC3D软件简介
5.2.2 FLAC3D的基本原理
5.3 1201回风巷道支护参数优化及数值分析
5.3.1 工程概况
5.3.2 数值模拟分析
5.3.3 支护现场矿压测试
5.4 1201工作面运输平巷支护技术研究
5.4.1 原断面形式与支护方式
5.4.2 变形破坏特征及机理分析
5.4.3 新的运输平巷断面形式与支护方式的提出
5.4.4 新支护方式的数值模拟分析
6 大倾角松软厚煤层综放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6.1 采场围岩控制原则
6.2 支架选型的合理性评价
6.2.1 支架对软煤层的适应性
6.2.2 支架对软底板的适应性
6.2.3 大倾角综放液压支架防护措施
6.2.4 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
6.3 工作面支架的稳定性控制研究
6.3.1 支架的稳定性分析
6.3.2 支架的稳定性控制技术
6.4 工作面煤壁的稳定性控制研究
6.4.1 煤壁的受力模型分析
6.4.2 煤壁的稳定性控制技术
6.5 不同采煤工艺条件下采场围岩控制分析
6.5.1 PFC2D软件简介
6.5.2 放煤过程中顶煤的受力分析
6.5.3 合理放煤步距的确定
6.5.4 合理放煤方式的确定
(2)《大倾角煤层开采方法概论》图书
  《大倾角煤层开采方法概论》系统地介绍了大倾角煤层的开采方法。大倾角煤层的开采方法主要有走向长壁采煤法、台阶式采煤法、水平分层和斜切分层采煤法、掩护支架采煤法、全部充填采煤法、机械化等。针对每种具体开采方法,重点介绍了巷道布置、回采工艺以及安全技术经济指标,并分析、评价其优缺点,指出其使用条件。《大倾角煤层开采方法概论》可供开采大倾角煤层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借鉴,也可作为采煤专业师生的课外读物。
1.1 大倾角煤层开采的特点
1.2 大倾角煤层采煤方法简介
1.3 大倾角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2 走向长壁采煤法
2.1 单-走向长壁采煤法
2.2 倾斜分层走向长壁采煤法
2.3 俯伪斜走向长壁分段(水平)密集采煤法
3 台阶式采煤法
3.1 倒台阶采煤法
3.2 斜台阶采煤法
4 水平分层和斜切分层采煤法
4.2 采区巷道布置
4.3 假顶及其铺设与管理
4.4 水平分层和斜切分层采煤法的回采工艺和评价
5 掩护支架采煤法
5.2 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5.3 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区段巷道布置
5.4 柔性掩护支架
5.5 几种特殊措施与常见故障的处理
5.6 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评价
6 大倾角煤层全部充填采煤法
6.1 伪斜工作面走向长壁全部充填采煤法
6.2 倒台阶工作面全部充填采煤法
6.3 仰斜推进全部充填采煤法
6.4 俺护支架全部充填采煤法
7 大倾角煤层机械化采煤
7.1 钢丝绳锯采煤法
7.2 滚筒采煤机采煤法
7.3 刨煤机采煤法
7.4 地沟采煤机采煤
7.5 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8 大倾角煤层其他采煤法
8.1 小分段爆破采煤法
8.2 斜坡采煤法
8.3 长孔爆破采煤法
8.4 巷柱式采煤法
8.5 换相采煤法
8.6 综合采煤法
(3)《最新大倾角煤层技术内部资料集锦》正版光盘(2张),内容含有文字和图,有1000多页内容,独家内部资料
目录如下:
用于大倾角薄煤层的液压牵引采煤机刹车装置
用于大倾角煤层的液压支架
大倾角煤层异形回采巷道非对称锚网索组合支护方法
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工作面异形液压支架俯斜开采方法
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区段巷道整体高强度柔性支护方法
一种大倾角煤层沿空留巷充填墙体的构筑方法
大倾角三软煤层俯斜开采法
大倾角煤层开采工作面布置方法
大倾角煤层工作面倾斜方向分区域顶煤放出量控制工艺
大倾角煤层坚硬顶板超前预爆破工艺
开采大倾角煤层时防飞矸的方法
大倾角煤层挡矸防护装置
大倾角煤层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的稳固方法
大倾角厚煤层留小煤柱沿空掘巷帮部支护装置
大倾角厚煤层留小煤柱沿空掘巷支架
大倾角煤层综采放顶煤顶板多区段控制开采方法
一种大倾角煤层巷道锚棚支架
在煤矿大倾角煤层运输、卸装重型设备的装置及其方法
临界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下段设计
开滦矿区大倾角煤层开采
第一章 综述
第二章 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综合机械化的发展简介
第二节 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发展历程
第三节 我国综合机械化设备发展现状
第三章 开滦集团公司机械化发展历程
第一节 开滦矿区地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开滦矿区采掘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开滦矿区放顶煤开采技术发展
第四节 开滦矿区近年来机械化采掘技术的特点与创新
第五节 开滦矿区机械化发展前景与问题及体会
第四章 国内外大倾角开采研究现状
第一节 大倾角煤层开采的特点及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大倾角煤层开采与研究现状
第五章 开滦矿区大倾角煤层放顶煤设备的研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大倾角放顶煤液压支架的研制与配套
第三节 大倾角液压支架稳定性动态分析及防倒防滑措施
第四节 大倾角开采安全防护技术
第五节 开滦矿区提高放顶煤开采回收率分析
第六节 开滦范各庄矿降低工艺损失的实例
第六章 荆各庄矿矿井概述
第一节 荆各庄矿矿井简介
第二节 矿井地质情况概述
第三节 1426D工作面地质情况
第七章 1426D大倾角综采工作面开采设计
第一节 基本概述
第二节 采煤方法及设备选型
第三节 工作面一通三防设计
第四节 工作面供电设计
第五节 各生产系统设计及安全措施
第八章 1426D工作面掘进安全技术作业规程
第一节 工程概况
第二节 掘进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第三节 掘进通风及各生产系统
第四节 劳动组织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第五节 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第九章 1426D工作面切眼掘进安全技术作业规程
第一节 工程概况
第二节 掘进方法和施工工艺
第三节 掘进通风及各生产系统
第四节 劳动组织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第五节 切眼掘进安全技术措施及作业标准
第十章 1426D工作面切眼施工其他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节 切眼贯通安全技术措施
第二节 切眼掘进补充安全技术措施
第三节 切眼扩面安全技术措施
第十一章 1426D综采工作面安装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节 工作面安装安全技术措施
第二节 运输系统内绞车安全系数验算
第十二章 1426D工作面回采安全技术作业规程
第一节 地质概况
第二节 煤层顶、底板及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分析
第三节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第四节 生产系统
第五节 劳动组织及正规循环作业形式
第六节 安全技术管理措施
第七节 一通三防安全技术措施
第八节 工作面防排水系统
第九节 工作面防尘供水系统
第十三章 1426D工作面开采其他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节 缩面收尾安全技术措施
第二节 缩面拆除设备安全技术措施
第三节 过断层安全技术措施
第四节 中间巷替回安全技术措施
第五节 开采期间过中间巷安全技术措施
第六节 打水涨锚杆及开采安全技术措施
第七节 俯斜开采安全技术措施
第八节 仰斜开采安全技术措施
第九节 下运巷滞后回撤拱形支架安全技术措施
第十四章 1426D工作面收尾和拆除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节 收尾安全技术措施
第二节 拆除安全技术措施
第三节 拆除运输及起吊安全技术措施
店主昵称:
wangyucui2013
电&&&&&&话:010-
售&&&&&&价:290.00元
全部图片(1张)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缓倾斜多煤层开采围岩应力场及岩层运移规律研究--《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缓倾斜多煤层开采围岩应力场及岩层运移规律研究
【摘要】:
针对谢桥煤矿6煤层和8煤层联合开采的特点,本文在分析工程实际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缓倾斜多煤层开采产生的复杂应力场和位移场、岩层破坏机理及煤层间相互影响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了缓倾斜多煤层开采覆岩变形、破坏、垮落及煤层间相互影响的时空关系,计算得出谢桥矿多煤层开采冒落带与裂隙带高度;接着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下层煤采动过程中,采场围岩应力场、覆岩运移规律及其对上部煤层的影响。再者运用弹性薄板理论研究了上部煤层开采底板应力场的传播扩散规律,分析了支承压力在煤层底板下任一点处的工程力学解,并应用岩体弹塑性力学知识计算煤层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及影响范围;并运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研究了多煤层采区上部煤层底板采动应力场分布规律、底板岩体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对下部煤层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多煤层开采煤层间相互影响程度及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方式。最后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对上部煤层开采引起的下层煤工作面压力显现特征及巷道围岩变形规律进行现场实测研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该研究成果为缓斜多煤层安全回采提供了理论参考,对类似条件下多煤层开采及巷道位置合理布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TD823【目录】:
Abstract6-13
1 绪论13-23
1.1 问题的提出13-1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0
1.2.1 缓倾斜多煤层(群)开采研究现状14-17
1.2.2 围岩应力场与岩层运移规律研究现状17-19
1.2.3 围岩应力场及岩层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19-20
1.3 存在的问题20-21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1
1.5 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21-22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2-23
2 缓倾斜多煤层开采覆岩移动变形特征23-39
2.1 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及破坏形态分区23-27
2.1.1 采动影响覆岩变形垮落的时空关系23-24
2.1.2 岩层移动分区24-26
2.1.3 覆岩移动及破坏的力学模式26-27
2.2 缓斜多煤层开采冒落带与裂隙带高度27-29
2.2.1 覆岩破坏发育高度与覆岩岩性的关系27
2.2.2 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范围的最终形态27-29
2.3 多煤层采区下部煤层开采对上层煤影响的时空关系29-33
2.3.1 下部煤层开采对上层煤影响的空间关系29-32
2.3.2 下部煤层开采对上层煤影响的时间关系32-33
2.4 谢桥矿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及对上层煤的影响范围33-38
2.4.1 谢桥矿多煤层开采工程地质概况33-35
2.4.2 谢桥矿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的确定35-36
2.4.3 下部6煤开采对上覆8煤的影响范围36-38
2.5 本章小结38-39
3 下层煤开采上覆岩(煤)层应力及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39-59
3.1 数值模拟方法与其基本原理39-42
3.1.1 数值模拟方法的特点39-40
3.1.2 FLAC的基本原理40-42
3.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42-44
3.2.1 计算模型与参数42-44
3.2.2 计算模型方案及模拟步骤44
3.3 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44-46
3.4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46-57
3.4.1 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46-48
3.4.2 覆岩塑性区域分布特征48-50
3.4.3 围岩位移场分布特征50-53
3.4.4 下层煤开采引起的上部煤层应力变化规律53-55
3.4.5 下层煤开采引起的上部煤层位移变化规律55-57
3.5 本章小结57-59
4 上层煤开采底板应力场及破坏深度的力学解析59-75
4.1 采动影响下底板岩体应力分布规律59-61
4.2 煤层底板应力场的工程力学解析61-69
4.2.1 计算分析模型61-62
4.2.2 基本方程推算62-66
4.2.3 支承压力在底板中的传递规律66-69
4.3 塑性理论计算底板岩体最大破坏深度69-74
4.3.1 底板岩体最大破坏深度的塑性解69-71
4.3.2 煤体屈服区长度计算71-73
4.3.3 谢桥矿8煤层底板破坏带的分布形态73-74
4.4 本章小结74-75
5 煤层底板应力场及其对下层煤采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75-89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75-76
5.2 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76
5.3 模拟计算过程76
5.4 模拟结果分析76-88
5.4.1 煤层底板岩体塑性区域分布及破坏深度76-77
5.4.2 煤层底板下不同深度处岩体应力分布77-79
5.4.3 煤层底板下不同深度处岩体位移分布79-82
5.4.4 上层煤采动对下层煤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影响82-85
5.4.5 两煤层同采时下层煤回采巷道合理位置选择85-88
5.5 本章小结88-89
6 缓倾斜多煤层联合开采现场实测研究89-103
6.1 试验矿井条件及工作面概况89-90
6.2 观测概述90-91
6.2.1 观测内容90
6.2.2 观测方法及观测仪器90-91
6.3 回采巷道位移观测结果分析91-98
6.3.1 13116回风巷位移变化规律91-95
6.3.2 13116运输巷位移变化规律95-98
6.3.3 上层煤工作面开采对下部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98
6.4 工作面液压支架载荷观测结果分析98-101
6.5 本章小结101-103
7 结论与展望103-105
7.1 主要结论103-104
7.2 展望104-105
参考文献105-109
致谢109-110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11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文娟;[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刘超;[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李冲;[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刘小娟;[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李锋;[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泳嘉,陶连金,邢纪波;[J];东北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尹光志,代高飞,万玲,张东明;[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龚纪文,席先武,王岳军,林舸;[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高明中,余忠林;[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张荣亮,刘德选,袁力,左红飞;[J];矿山测量;2002年01期
康全玉,郭文兵;[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9年Z1期
谢兴华,高延法,速宝玉,王国庆;[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3年03期
曲华,张殿振;[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3年04期
朱术云;姜振泉;姚普;肖为国;;[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缪协兴,钱鸣高;[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5年Z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培森;[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李宏星;[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习龙;林可勃;贾妮;李忠;;[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郭艳华;郭志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李月;刘立;李玉梅;张中兴;梁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钱坤;尹新生;朱珊;佴磊;;[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熊学玉;王绍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郝婷玥;陈贵清;;[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胡卫兵;韩广森;于海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崔可锐;侯方;;[J];安徽地质;2004年03期
施笋;庞建勇;龙卿吉;;[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张宝春;;[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建明;王晓纯;张宏涛;;[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陈坡;李磊;;[A];2010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姜林三;;[A];2010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杜宝同;邵朋;;[A];2010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何启林;彭伟;;[A];2010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殷磊;齐德龙;汉京礼;;[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辛红旗;;[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0年卷(下册)[C];2010年
王玉标;李永斌;;[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飞;王国伟;;[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王金荣;赵国良;;[A];安全高效矿井机电装备及信息化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风清;[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袁东升;[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陈绍杰;[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李伟;[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贾瑞生;[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郭庆勇;[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母丽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何峰;[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李刚;[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张选利;[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炜;[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闫丽梅;[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李朝;[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陈建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贾晓亮;[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苏发强;[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桑培淼;[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黄春光;[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呼庆华;[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王飞;[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任强;刘伟韬;;[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S1期
邓中策,蔡永恩,王成绪;[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6期
王泳嘉,陶连金,邢纪波;[J];东北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王春帅;邵忠瑞;;[J];地下水;2010年06期
韩玉英;[J];地质科技情报;1992年03期
王文博;[J];煤炭工程师;1993年03期
田茂虎;马培智;;[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2期
刘增辉;杨本水;;[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5期
中国生;江文武;徐国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车鸿焕;;[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小鸽;[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李廷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尹增德;[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张百胜;[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姜志海;[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牛建立;[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冲;[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陈娅鑫;[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张佳凡;[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杨贵;[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孔令珍;[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张培森;[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尹会永;[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代长青;[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杨同海;[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曹吉胜;[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向东;李庆文;李桂秀;谷雪冰;;[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郭帅;孔宪法;康天合;王成帅;;[J];煤矿安全;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宏飞;[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浩翔;[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李锋;[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天鸿,唐春安,郑雨天,芮勇勤,江智明,马新民,霍起元;[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年03期
梁正召,芮勇勤,唐春安,张天文,王成龙;[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3期
肖远见,李美海,周定武;[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5期
崔维成;[J];复合材料学报;1996年04期
郭文兵,柴一言;[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李树刚,张正林;[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别必雄,徐卫亚,谢守益,蒋晗;[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3期
周创兵,熊文林;[J];工程地质学报;1996年02期
陈月娥,吴芝兰,张连弟;[J];工程地质学报;1997年01期
吴洪词;[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春志;王路珍;陈荣华;孔海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3期
伍永平;潘洁;解盘石;李超;;[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狄军贞;殷志祥;刘建军;;[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林高用;周佳;张振峰;郑小燕;;[J];热加工工艺(铸锻版);2006年05期
刘运兵;卜继玲;王小中;向阳;;[J];热加工工艺;2010年13期
康凤,刘川林,赵军,朱世凤,肖远伦;[J];模具技术;2005年06期
李淑霞;陈月明;杜庆军;;[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王波;高延法;朱伟;贾君莹;;[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奚家米;毛久海;李应文;;[J];西北煤炭;2008年02期
沈政昌;卢世杰;张跃军;;[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辜建川;陈政加;和再良;孙成明;尹森菁;;[A];地应立场测试及其应用论文集[C];1991年
吴世平;梁军;杜善义;;[A];中国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刘长武;陆士良;;[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李俊;陈晓东;张海;陈荣盛;李小银;姚斌;;[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梁静;;[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黄玺瑛;魏东平;;[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张电吉;王明华;陈志孚;凌济锁;左义权;;[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杜双松;胡献国;冯忆艰;程继贵;;[A];第八届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胡钧涛;王建江;;[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洪汉净;;[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丽华;[N];中国矿业报;2009年
田雪莲 特约记者
曹菲;[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陈云芬;[N];云南日报;2007年
赵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仙本明;[N];中国建材报;2006年
马敏团;[N];中国船舶报;2005年
袁英;[N];盘锦日报;2007年
李富;[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徐哲;[N];中国石油报;2004年
记者  葛运溥;[N];中国交通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红梅;[D];河海大学;2005年
邓燕;[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黎剑华;[D];中南大学;2005年
李文军;[D];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2001年
张伟;[D];武汉大学;2004年
刘素梅;[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毛雪松;[D];长安大学;2004年
孙志刚;[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郑洪亮;[D];山东大学;2007年
倪正顺;[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启峰;[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杨溪滨;[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吴元峰;[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廖和滨;[D];福州大学;2005年
李凤玉;[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谢元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夏倩;[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白国权;[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王瑞新;[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路宗羽;[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运用综合防火技术防治厚煤层分层开采自然发火---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升级 原有页面暂时保留 欢迎您登陆新版 新版地址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运用综合防火技术防治厚煤层分层开采自然发火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李剑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001)摘 要:综合应用开采、掘进、通风、防灭火技术,解决大明一矿厚煤层分层开采煤炭自然发火问题。关键词:分层开采;包顶;包帮;注白泥;注浆;均压通风中图分类号:TD75+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6)01-0007-02  厚煤层分层开采,一般多采用金属网假顶,当开采下分层时,上分层采空区遗煤极易造成煤炭的自燃,对开采层带来较大危害。严重时,需封闭采区,冻结煤炭,造成煤炭资源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对现场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 问题提出铁法煤业集团大明一矿共有可采煤层9层,即4-1、4-2、7-1、7-12、15-1、15-2、16-1、17-1、17-2层。其中15-、15-2、16-1层在浅部合为一层,厚度达12.75 m,深部逐渐分叉变薄。经鉴定,所有煤层均为长焰煤,均有自燃倾向,属Ⅱ类自燃煤层,自然发火期为3~6个月。煤层倾角10°~15°,较稳定,煤层厚度0.7~12.75 m,采用长壁式采煤方法。其中15-1、15-2、16-1层采用分层开采的方法,顶板管理为全部垮落法。采后顶板冒落,压实6个月以上,开始掘采下分层工作面。下分层工作面采用内错式分布。运、回顺槽与上分层运、回顺槽水平间距2~5 m,一般分2~4层回采。在回采第二、三层时,由于各种原因,会引起自然发火。严重时,在掘进过程中即发生煤炭自燃而被迫采取停掘处理。开采下分层工作面的自然发火率高达94.4%,其中一工作面设备被迫封闭在火区内,给回采、准备及工作面接续造成严重的问题。因此,分层开采煤层的防火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被提出来。2 煤炭自然发火原因分析2.1 煤炭易自燃的地点采空区易产生自然发火的地点为“两道一线”,即运、回顺巷道和停采线位置。统计数据表明,全矿近20年来共发生煤炭自燃39次,其中发生于采空区计32次。而发生于下分层的采空区计28次,占采空区煤炭自燃总数的87.5%,其中发生于上分层采空区采止线位置上的有19次,占67.9%,运输顺槽7次,占25.0%,回风顺槽2次,占7.1%。2.2 煤炭自燃的原因煤炭发生自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层碎裂状态堆积存在;②有良好的供氧条件,维持煤氧化过程不断地发展;③煤氧化过程中生成的热量能够蓄积;④上述条件要维持足够长的时间。由于采煤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后退式开采方法,为了维护采区运输、回风上山巷道,在采区上山巷道两侧留保护煤柱。因此,各分层工作面停采线始终处于回采工作面进风巷道始端与回风巷末端,即处于采场风流系统的始末端,此处由于通风压力较大,持续漏风时间较长(见图1)。
图1 上分层停采线通风状况示意图  另外,由于采区上山保护煤柱处于集中压力带内,在采区支承压力的作用下,容易出现片帮压裂。因此,此处易造成浮煤堆积即可燃物。
从图1可以看出,靠上分层停采线一侧的流线,风压等值线密度大。这说明,此处漏风量较多,漏风压差大。当漏风量适度时,停采线附近的浮煤就开始氧化、聚热,达到一定时间就会发生煤炭自燃。从以上分析看,分层开采上分层采空区停采线位置既有可燃物(碎裂的煤炭)存在,又有漏风供氧和聚热的条件,当持续一定时间后,就会发生煤炭自燃。3 综合防火技术的应用根据大明一矿厚煤层开采工作面自燃特点及原因分析,在6个工作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1)上分层停采线位置包顶、包帮并喷浆,注白泥,封堵漏风通道。在掘进第二分层时,运、回顺通上分层停采线处,掘进时尽量减小对顶板的破坏。当掘进通过停采线100 m以后,在上分层停采线位置两侧各10 m进行包顶、包帮,即用木板或秫秸帘子将顶板及两帮包严,然后进行喷浆,喷涂厚度50~100 mm,喷涂后向包顶内注白泥。其主要作用就是封堵向上分层停采线的漏风通道,以防止漏风。(2)分层开采不留顶煤,减少采空区遗煤。从开采第一分层开始,回采必须沿顶板回采。再有,铺金属网做假顶时,必须铺顶网,改变原来铺底网的回采工艺以减少网上浮煤,即减少遗留可燃物。(3)采止线位置采后严格注浆,包裹浮煤避免煤炭氧化。采止线位置是煤炭自燃多发地段,采后注浆极为重要。工作面回撤后,封闭前利用两顺预留管对停采线铺浆、包裹碎煤。每隔一段时间(1~2个月)注浆一次,再对碎煤包裹,避免煤炭氧化、聚热。(4)开采下分层工作面实行均压通风,以减少采空区漏风量。采空区漏风与进、回风侧通风压差成正比关系,即压差大,漏风量大,反之亦然。因此,下分层工作面实行均压通风,对减少上分层采空区的漏风极为有利。由于第一分层开采时煤层中瓦斯已大部分释放(抽放与风排瓦斯可占总涌出量的60%~70%)。因此,下分层开采时,瓦斯涌出量会大大减少,工作面供风量也可适当减少,压力相应降低。实行均压通风的方法,多在入风顺槽设局部通风机,在回风道内设调节风窗,以提高回风侧的压力,降低回采工作面进、回风口的压差,减少漏风量。(5)开采下分层时,改变通风系统。下分层运、回顺位置与上分层运、回顺位置相反,用以改变上分层采空区压力分布,减少漏风量,从而抑制煤的氧化自燃。4 应用效果我们首先在EⅡW6段第二分层工作面实施了采止线处包顶、包帮及喷涂技术,并在开采时实行均压通风。该工作面从掘进到开采结束,未出现高温,未见CO。之后,先后在WⅡW1段、WⅡW2段、WⅡW3、WⅡW4段等4个工作面实施综合运用防火技术。根据现场条件,所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其中WⅡW2段、WⅡW3段、WⅡW4段下分层运、回顺位置均与上分层运、回顺位置调换,实施采止线注浆、低负压(或均压)通风。经实践,上述4个工作面,均未出现自燃征兆,未见高温、CO,直至采止封闭完。5 结 论(1)厚煤层分层开采采用综合防火技术防火十分有效,加之严格管理,可以达到不自燃、不着火。2)运用综合防火技术的关键是实施的连续性,即持久性。要将其贯穿于整个工作面始终,从掘进到回采、封闭,坚持持久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3)运用综合防火技术的工作面,更要坚持对煤炭自然发火的预测、预报工作,发现自燃征兆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4)运用综合防火技术要针对现场生产条件、通风环境而定。不必一律全部使用,可以应用其中2~3项技术,也可逐渐增加,且要不同时间采取不同措施,灵活运用。(5)分层开采厚煤层,运用综合防火技术的具体措施需根据生产实际,随着开采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扩充新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作者简介:李剑虹(1978-),女,200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环境工程系,现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系任教,助理讲师。
文章录入:mkaq&&&&责任编辑:mka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相关文章
www.mkaq.org
 ■ 最新热点煤矿安全新闻
6月18日6月18日6月18日6月18日6月18日6月18日6月18日6月18日6月18日6月18日
 ■ 最新热点安全技术文章
&&(247400)&&(139917)&&(107396)&&(100332)&&(71585)&&(54775)&&(43696)&&(32254)&&(22031)&&(21455)
 ■ 最新推荐安全技术文章
&&(247400)&&(107396)&&(100332)&&(43696)&&(32254)&&(15637)&&(14456)&&(11886)&&(11404)&&(11322)
投稿邮箱: QQ:(业务)(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
备案号:苏ICP备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诚信自律同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煤层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