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地观察的研究?

中科院研究所得研究生与高校里的研究生有什么区别吗?
按投票排序
问题有些笼统,那我分找几个方面简单说下吧。1. 学制,学费等方面硕士通常是3年,第一年是属于研究生院集中学习,余下的2年是在各个研究所,例如我所在的软件所。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所,应该全部是公费的,所以考上了就无须承担学费、住宿费等,每月还有500-800的生活补助(或许已经涨了)。2. 学习方面第一年的集中学习通常是3个学期,春季、夏季和秋季,通常夏季学期较短,会请一些领域内知名的学者来做一些前沿的报告,还挺不错。第二年后回来实验室,对于硕士更多地是做一些项目,其实和别的一些高校差不多(例如北邮,北航),校办公司也比较多,所以学生通常需要在这类公司做一些工作,这时通常与你的专业和方向是无关的。好处是能够更早地接触实际的项目和公司的流程等,坏处是与方向(兴趣)的无关、基本没有时间做一些研究。图书馆方面也还不错,每个所有自己的图书馆,而中科院也有个国家科学图书馆,外文和专业的书籍还是比较全的。3. 生源方面985院校的会多一些,当然也有一些非211的学校学生,具体院校分布每个研究所应该是不同的,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可能相对中科大,华科大,西电这类院校会多些。4. 毕业去向和高校也是差不多的,出国、就业等,当然出国可能没有一流高校有优势,所以如果要出国需要在科研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就业方面,应该说整体还可以,本科生源还算比较好,再经过3年的学习,通常也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据我所知,科苑在一些企业内的口碑还是挺不错的,例如IBM, Tencent, Baidu等。5. 考研方面个人认为相对公平,而且面试对于录取的比重比较大(或者说是比较看重能力)。6. 其它方面因为各个院所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甚至不同的省市,所以各个院所学生的归属感、凝聚力相对比较差,校友的认同感也比较差;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更多在院所,感受不到大学的气氛,相对狭小的人际圈子,也不适合找个女朋友:)当然,科研、学风、生源等方面还是不错的,中科院系统相对高校是独立的,在各方面保障应该是比高校有优势,再加上较好的老师(院士)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个人觉得算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学习地方。当然还有很多方面值得一说,如果有问题,可留言,我倒可一答。
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就读,补充回答第一的几点感受:1、知识堆积。在中科院你几乎不用担心找不到文献,校内图书馆的资源非常丰富,虽然我们还是经常会用scholar啦。然后很多导师都有组会,每周都需要学生阅读一定的文献,并进行报告,小组讨论等环节,简直学术浸泡。2、同辈压力。这里的学生在学术上都非常优秀,大家几乎每天都会阅读文献,也会订阅领域前沿的杂志,大家也非常乐意去谈论学术。总体而言这里的学习氛围非常浓,环境也比较单纯。另外同学们也各自有特长。有的边学习边创业,有的上过TED,有的已经有关注过万的个人公众号,也有组过乐队的孩子。3、条件不错。一楼提到的补助,我们所1000+,不收学费,如果导师有任务也会给额外补助。其他所的补助更多,据说有两千多每月的。然后研一在怀柔集中授课,宿舍是单人间,盥洗室和厕所共享。学校每天有往返城区的免费班车。总而言之,来中科院做学术真的非常赞,如果不是想要做学术,学习前沿知识,就不需要来啦,毕竟比起其他学校的研究生,压力还是大得多的。ps:中科院的专硕 和 学硕都是三年制。
泻药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经说的比较到位了,我看看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先简单答一下,比较忙,慢慢补充。本人没在所里,属于本部培养的学生,这边整体氛围比较轻松,自由度相对高。与所里的研究生培养直接交集不大,以下大多属于耳闻。学制一定是三年的,第一年统一进行课程学习,现在大多在怀柔那边。如果是所里的研究生,就是研一的轻松与研二研三的紧张生活之间会形成一个明显的反差。研究所的属性跟企业差不多,管理方式上也基本与企业接轨,导师就是你的大老板。奇葩的学制及导师对项目劳动力的需要,导致许多人研二研三生活基本就处在做项目、论文、找工作的纠结态中。研究生阶段所能学到的实际东西是看导师手底下项目的,因此选对方向很重要。就业的话要看企业,部分企业喜欢科学院毕业的学生,无非看重的是踏实和能干。但对于大量不了解科学院学生的企业(毕竟科苑毕业生进企业的数量有限吧,面广人稀),在影响力上可能不如一般的985高校,尤其是在网申投简历一关容易吃亏。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导师一般不让学生去企业实习。如果目标是去企业工作的话,如果有别的选择,还是得好好掂量掂量。不专业回答,因为我没在所里嘛,有谬误之处请指出。
累并快乐着。 工作:累,亲眼所见,凌晨一点,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大约还有三分之一的实验室工作室亮着灯。而学长也说熬夜实验家常便饭。印象中是要打卡的,记不真切所以也不敢妄言。周末工作家常便饭,节假日工作家常便饭,当然,boss通融的话请假也还是很方便的。看各人。 生活:已有知友答到全公费等,我就不赘述了。补充一下,津贴应是好于高校。住宿我见过两人一间公寓和一人一间公寓,应是远高于国内高校了。但由于院所没有高校校区这么个概念,没有体育馆,没有食堂,没有操场,没有图书馆,没有各种活动。虽然相对来说均有替代,依述其下:体育馆和操场可用附近高校的,食堂有化学所食堂,但还是出去吃吧…这些方面不如高校。图书馆有国家文献情报中心,应该胜于高校。总之,生活上,比校园生活更贴近社会生活。 学术:研一都是校所结合,基本呆在委培高校,和高校并无差别,勤快的可以多跑跑所里,毕竟搞科研还是在实验室。研二研三进入所里,对比高校而言,我认为所里能接触更多的资源,毕竟国家之力对比一校之力。以中科院北京分院为例,中关村一带所有院所实验设备都可以使用,只需要提出申请。国纳就经常与物理所,化学所合作,作为研究生甚至可以去他所参与组会。这在高校大概并不常见。对于交叉学科而言,能找到更多的资源而不会苦于空有想法无处实施。请来的学术大牛也往往是因为和实验室的关系而来所以能更密切交流,甚至参与组会,能与在一个研究方向顶尖的人面对面交流,想起来就觉得很有吸引力吧?毕竟是要打破人类认知圆的那个尖角。总而言之,科院更像是科研工作者,而非在读研究生,条件更好,对应的你付出的也越多,真正想专心科研的,可以考虑进入中科院继续深造。相关:与中科院失之交臂,但也体验了一段时间。即将进入某985技校读研,体验过高校读研经历我再来补充吧。(其实是脑仁儿痛不想码字了…)偷个懒;-)
我理科的同学保研的时候纠结了下中科院,当时他拿的offer除了中科院还有三个TOP10,我们文科生纷纷觉得中科院高大上建议他去,他后来开玩笑说以后还要解释中科院是不是三本太麻烦了,所以拿了其他大学offer。那句话真是个玩笑话。
我来说一下其他的,其实想想就知道。那么多所分散着,在地图上都标出来的话密恐表示不能忍。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吃住。宿舍那块研究生三人间,博士生两人间,是所里,不是怀柔,独立卫浴(一直不喜欢独立卫浴,独立浴就很好了,独立卫...),有个大食堂,味道还凑合,某些所会离得远可能就.....有点远的计算所的同学表示一顿20多。软件里有个员工食堂,暑假吃过。菜肯定少了,少了不算,还难吃!至于多难吃,就是自动减肥的模式。大学就是食堂占便宜,人多菜多,就算难吃也还能换着难吃。
本人中科院在读硕士,二年级。谈起与高校区别,我想从优缺点两方面进行概述:优点——1st科研氛围浓,师资力量强2nd补助待遇高于国内高校缺点——1st所设专业方向更多的偏自然科学,在面临就业时,压力很大2nd生源的话,只有一些京内所有较好生源(985,211);京外所更多的是非985,211学生报考录取
转自"考研网",,,第一次用知乎,不知道如何把好的文章保存在这里面,,所以在这里顺便回答个问题留下来啦!!!
凭个人的感觉,我认为一些研究生经过在北京国科大一年的集中学习基础课程后,不但没有清楚自己的奋斗目标才是,反而逐渐迷失了奋斗的方向,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忘记了当初考研的追求和初衷。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研究生迷茫和彷徨呢?  我试着猜一猜一些可能的原因,请过来的研究生们指正和补充:  玩心。部分同学到了北京,对北京太有兴趣了。把周末的时间都搭进去了。没有条件吃遍北京,也得玩遍北京。北京,要看的地方太多了,北京的各种活动太多了。一年的时间,只靠周末玩遍北京,是不可能实现的。玩,是必须安排的,来到北京不去故宫看看,不去爬爬长城,不去一趟颐和园,不去国家图书馆看看,不去国家博物馆转转,不去体验一下北京的文化,那也太亏了点。适当平衡一点吧。  谈恋爱。据说当今的大学生,四年里不风风火火谈一次恋爱,大学生活就少了点内容。看来有不少专心学习考研的大学生的确没有认真计划这个内容,所以到了研究生阶段,希望能弥补上。婚姻,双方需要一些方面的匹配,学历也可以作为一个方面。能在研究生阶段遇到自己的知己,并能一起走下去,是值得祝贺的事情。做个有心人,不忘人生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非常正确的。缘分,是不容错过的。  先歇歇脚。很多同学为了应付考研,耽误了很多事情。到了研究生阶段,要么3年,要么5年,总以为时间还早呢,希望能先歇歇脚。可是,一个小组的赛事一旦开始,就有一个结束的时间。有时候,人生的路上,累了,应该歇歇。歇歇脚,是为了好赶路啊。  忽视课程学习。不少研究生对于课程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认为课程学习不重要,能凑付就凑付。也时常发现在课堂上瞌睡睡觉的现象。积极回答提问的也不多。有些同学一看课程的名称,就感觉很多内容早学习过了,老师讲的没有新内容,没有前沿课题进展,太基础了,也就放松了课程学习。国科大规定的硕士第一年的任务就是学习基础课程。  对未来缺乏规划。有些同学虽然考取了研究生,但对于将来,还是没有一个认真的思考,不知道如何发展。是先拿个学位再说,还是将来从事科研工作,还是从事教学工作,还是进公司工作?一直迟疑不定。我们无法掌控未来,也不能预测未来。既来之,则安之,也是一个思路。  没有兴趣。对科研说不上有什么兴趣,当时考研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考研的。有些是随大流,看大家考研就考研了。有些是父母的心愿,在父母的压力和建议下考研的。读研这条路,自己没有严肃叩问过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可以走这条路?  有些同学是保研的,免试推荐来的。这些学生应该不会存在兴趣问题。  失望。硕士生第一年每月才千元左右,在北京是很难潇洒起来的。读研究生与挣大钱,不是因果关系。求学阶段,挣钱不是首要内容。  顾虑过早。有些心急的同学,过早顾虑自己将来的课题。一直不清楚将来要从事哪个方向的课题,又缺乏与导师的沟通和交流。这些问题好解决,可以主动与导师联系和咨询,主要索要一些文献读读。也有一些同学顾虑将来的生活,即使研究生毕业了,还是找不到工作,还是买不起房。想起这些,就似乎暗无天日了。生物有生,就有死亡。刚出生,就考虑死亡的事情,太哲学了点。  盲目自信。传言中国科学院的学术水平普遍高,所以进了科学院的大门,学问就高人一筹。还有一些同学在本科阶段就发表过学术论文,对于当今的获得学位的条件很自信。一些985、211学校毕业的学生,更有心理优势,周围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多。实际上,很多时候龟兔赛跑的故事,还是有现实版的。一般勤快的,能坚持的,不停步的,往往比情绪化的工作方式效果要好。  时间不够用。每天手机、微信、网络,还有朋友聚会,需要应付的事情太多了,没有多少时间读文献,复习课程,更没有时间思考一些问题。等需要思考的时候,猛然发现,有用的东西都还没有用心呢。花费很多时间的方面对于课题思考的参考意义不大。网络、手机,会成就一些人,也会毁掉一些人。会成为一些人的心理寄托,也会成为一些年轻人前进路上的魔鬼。  以上乱写的几点,仅是一种个人的“臆想”,没有严格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不当之处,请研究生朋友们见谅。  顺便提几个简单建议:  早做准备。硕博连读的,准备转博的,准备考博的,准备读完硕士就毕业的,都应该早有计划,并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在一些方面早做准备。如果到了研究生阶段了,这点悟性都没有,就与身份不匹配了。如,直博生,如果不能获得博士学位,可是没有硕士学位的。硕博连读,想转博的话,是需要通过考核的。专业硕士,想读博是要参加博士入学考试的。  早了解导师的课题。一般报考时就应该对导师的课题和方向有所了解的。读研后,首先要对导师的课题有了解,对在学和毕业的师兄师姐的研究有了解。要早开始阅读专业文献。北京研究所的同学,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早点进入实验室。  不盲从,勿盲信。师兄师姐会有很多血泪警示,如科学院的研究生毕业难,获得学位的条件高,导师对研究生苛刻等等。很多方面,还是靠自己的眼睛和亲身体验去获得答案。自嘲点的话,明知山有虎,偏要虎山行,也是科学需要的一种精神啊。
我只想说说科研氛围好的,都是什么学校出来的,反正和我本科比,这里科研氛围并没有好,并且虽然学生平均素质比较高,但是和本科的最好的学生比差了不是一点,利益相关:本科垫底985国科大硕士在读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五年级科学上基础训练答案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五年级科学上基础训练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29|
上传日期: 22:00:1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五年级科学上基础训练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什么对什么作用的研究英语翻译_百度知道
什么对什么作用的研究英语翻译
比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研究
提问者采纳
a study on 某某 effect(或property作用性质)of A to B. 指AB产某某作用研究a study on antithromboric properties of aspirin.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研究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英语翻译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have function to
What about what role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刘锋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摘要: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文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展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1 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本世纪以来,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其昀(1934)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1940)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但是中国的旅游地理学是在改革开放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地理学大变革的背景下出现的,随即得到了超常发展,其研究理论日趋深化和成熟起来,成为地理学中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当前大量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就是以旅游地理学为基础的。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走过了一条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理论的道路,其历程可大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1 初创阶段()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在高校中,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此后,不少学者发挥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旅游开发实践相结合,使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其中郭来喜、陈传康作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最富成效的实践者,大大推动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陈传康则最早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了阐述。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1)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1982)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1981)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旅游地理教材。吴传钧和郭来喜的《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地理研究》(1979)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一篇论文。1985年李旭旦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首次列入了旅游地理学条目(郭来喜撰写),标志着旅游地理学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初期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主要以旅游资源为研究内容,侧重于对旅游地景观的描述,并探讨其分布、形成的规律,对旅游区的交通、客源的流向,以及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描绘。从这时起,旅游地理学界就积极参与了开发实践,并获得成功。郭来喜于1983年在全国保护长城工作会议上提出“保护长城,研究长城”,首倡国内外集资修复长城代表区段,发展旅游业。1985年郭来喜主持完成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开发”是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旅游地开发范例,使得一片荒凉的沙、碱地成为新的旅游热点,14年来共接待游客3000多万人次,取得了可喜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其它的如卢村禾等完成的“皖南旅游区开发对策考察报告”(1985)、孙文昌等制定的“辉南龙湾区旅游规划”(1985)等也都有比较大的影响。1.2 发展阶段()其标志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旅游地理学在科学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并以其独有的指导功能而受到旅游界认可,地理界承担的小区旅游开发规划数量骤增,完成了一大批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这一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主要侧重于参与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和规划实践,在大量个案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理论和模式也已有了初步总结,其中卢云亭的《现代旅游地理学》是一本代表性著作。陈传康在总结大量个案实证研究先后提出了风景要素组成、风景结构层次、旅游业的结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图式和区域旅游六种开发模式等,为区域旅游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郭来喜积极倡导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提出了站在世界、全国、区域的大系统上来考虑区域旅游的优化模式。他还走出国门,推动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他的“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旅游区划研究”和“中国旅游资源基本特征及其开发研究”是最早向国外介绍国内旅游地理研究成果的两篇论文,引起国际重视。1.3 深化阶段(1993~)这一阶段,旅游地理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旅游地理学家参与了高层次旅游决策,如郭来喜倡导设置生态旅游主题年的建议被国家旅游局采纳,将1999年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游;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合作,1993年制定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为制定中长期旅游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96年由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共同承担,由郭来喜主持的“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及宏观配置体系研究”课题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九五”重点项目,成为中国国家级自然科学领域的第一项重点旅游研究项目,显示了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产业的成熟性和先导性,成为旅游地理研究的一个新里程碑;1993年出版了第一本较高水准的《旅游地理学》教材;一大批青年旅游地理学者茁壮成长起来,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保继刚、吴必虎、陆林等。这一阶段,原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也逐步扩大和深入,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了旅游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贯穿于开发实践中。技术应用也呈多样化和现代化,传统技术方法得到革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普及,高新技术如RS、GIS、GPS等技术也在资源普查和规划中得到运用。这一阶段,旅游地理学界完成的旅游项目数以千计,其中以陈传康为主完成的“汕头风景区建设和旅游规划”、“中华文化博览城创意策划书”等,都突出了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形象设计的内容,为小区旅游规划提供了一种模式;范家驹等人同海南省旅游局合作完成的“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 (1992)得到国内专家和海南省政府的高度评价,1993年由省政府颁布施行,成效显著。其进行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做法,为各省旅游规划提供了参考;郭来喜等完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布局规划”(1994)被国家旅游局推荐到1995年全国旅游计划会议上介绍经验;郭来喜主持的“北海市旅游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1997),首次进行了旅游资源普查、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和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制定三位一体化的综合性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资源普查、抽样调查(游客、旅行商)和遥感图像分析,建立旅游资源信息系统(TIS),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该规划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旅游规划体系最完整、技术方法最先进的区域旅游规划,成为区域级旅游规划的典范。2 理论和方法进展2.1 旅游资源研究学术界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尚存争议,不同学者对旅游资源的内涵理解存在着差异性,郭来喜、孙文昌、陈传康、孙仲明、保继刚和杨振之等都对旅游资源给出过不同的解释,《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旅游资源界定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学术界关于旅游资源分类也各有所见,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分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将全部旅游资源划分成两大类六类型七十四种基本类型,郭来喜、吴必虎等据此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修订方案,将旅游资源增加为自然、人文、服务3大景系和10景类95景型。国内对旅游资源评价尚无公认的标准,前期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经验评价和单因子评价,近期则主要是建立评价数学模型,考虑多因子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代表性的研究有保继刚对北京市部分旅游资源进行的评价,邢道隆提出一个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杨汉奎、路紫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楚义芳构造了10个旅游地评价模型系统,范业正、郭来喜应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综合评价了中国海滨旅游地的气候适宜度,尹泽生等根据旅游资源特征值构建了一个加权求和或模糊矩阵运算的计算机评价模型。还有学者尝试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了评定,如杨宏伟、陈国阶综合应用旅行费用法和调查评价法求出了三峡峡区风光(景观)及文物古迹的使用价值为8.4亿元/年、存在价值26.3亿元/年。在旅游资源普查方面,中科院地理所的工作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对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等级划分以及评价系统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获得了新的进展。2.2 旅游地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对旅游地系统的研究还很缺乏。保继刚、谢彦君、陆林等分别借鉴国外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演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唐顺铁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的特点,并从旅游社区中旅游资源的形成机理角度,探讨了旅游社区的分类及进化机制。刘锋对旅游地的旅游灾害类型和风险评估进行了初步探讨,构建了旅游地灾害危险指标、效益损失测度指标以及旅游灾害预防体系。不少学者还对旅游地的宾馆、景点、主题公园等布局进行了研究,其中保继刚对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牛亚菲在研究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地域分布规律和空间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二者的数学表达公式和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马勇等从旅游资源潜在保障力、社会经济潜在支持力、环境潜在承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总测度模型。有关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研究,对国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工作。李蕾蕾、陈传康、许小波等较早对旅游地形象策划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应用于实践中,李蕾蕾在1998年对区域旅游形象策划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构造了区域旅游形象设计模式(TDIS模式)。至于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在我国还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2.3 旅游者行为及旅游市场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展较大,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保继刚于1987年最早以北京市为例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动力、旅游决策、旅游地等级序列对游客的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类型的偏好等。他还从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这个角度来探讨了宾馆选址的问题。陈健昌等应用假设检验法揭示出旅游者决策行为主要由感知行为和最大效益原则决定,论述了大、中、小尺度各种不同的空间行为特征。吴必虎对上海城市游憩者在空间上的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分别绘出了等游线和使用曲线,并从距离、出游能力、设施引力和可达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吴必虎等通过3394份问卷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还绘出了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割曲线,得到了旅游客源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城市的一级客源(由城市出发的本城居民)的80%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半径的范围内,城市的二级客源(由城市出发的非本市居民)出游半径主要局限在250km范围内等4条规律。陆林则以黄山为例对山岳风景区的旅游者空间行为、感知行为和动机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预计旅游行为和市场的分析今后将成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2.4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这是我国旅游地理学界研究最多,取得成绩也最大的领域。陆林曾对年12种主要地理刊物的220篇旅游地理论文进行的分类统计表明,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方面的论文几乎占了2/3。陈传康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归纳了旅游开发的基本原理,即“旅游区内部结构对应变换理论”,揭示了旅游区的风景资源结构、旅游行为层次结构、旅游市场结构及旅游项目投资结构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总结了旅游开发的七种模式;他还对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规范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强调规划除应考虑规划标准化的共性外,还应该考虑与地域“文脉”(地理背景)的“协调”或“突破”,并考虑整体综合构思“理念”,以便在“共性”工程操作背景上,提供一个表现“个性”的操作方法。范家驹提出了旅游规划要从规划思路、旅游市场需求研究、旅游产品(包括项目开发、利用、组合)和旅游规划程序这四个方面来实现优化。并认为要在做好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再委托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旅游区的建设规划,才能真正做到优化旅游规划。郭康探索了一条包括三维空间、时间、心理、行为、经济、社会等多维度的旅游研究开发途径,总结出“点-线-网-面”的开发规律。刘锋在全面回顾国内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国内旅游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把旅游系统作为规划对象,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引入系统科学理论的动态的旅游系统规划新思路。总之,中国在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当前还偏重于经验归纳,缺乏对旅游规划理论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具有科学基础的定量成分也偏少。2.5 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赵红红(1983)首次提出旅游容量问题;刘振礼等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特定区域内旅游规模的研究;保继刚研究了颐和园的旅游环境容量;楚义芳(1989)对旅游容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给出了量测公式;胡炳清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性因子和最低量定律,并依此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型,定量地给出了旅游人数的评价方法;崔凤军(1995)首先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认为它由环境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和经济承载量四项组成,是可持续旅游的重要判据之一;崔凤军等后来又分别以泰山等地为例,构建了旅游承载力指数(TBCI)及运算模式,利用游客密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强度三个基本分项指数进行了比较实用的测度;俞孔坚针对传统的最大-最优化途径和最小-最大约束途径对规划指导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可持续规划途径——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以寻求规划过程具有可辩护性和可操作性。2.6 旅游区划迄今为止,一些学者依照不同的目的和指标,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全国旅游区划方案,比较有代表性方案有:郭来喜(1985)将我国划分为9大旅游带、29个旅游省、149个基本旅游区。周进步(1985)、雷明德(1988)和唐顺铁分别将中国分为9个旅游区。刘振礼(1987)等提出了一个划分11个区的方案。阎守邕(1989)对中国旅游资源区域特征和旅游环境差异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中国划分为8个一级旅游资源区和41个二级旅游资源区。濮静娟等(1987)以舒适度指数和风效指数为指标将中国大陆地区划分为3个旅游气候大区,18个旅游气候区和22个旅游气候小区。孙大文、吴必虎(1990)提出了一个划分为10大旅游区的综合性中国旅游区景观——经济区划方案。陈传康(1991)将观光游览和科学文化导游相结合,将中国划分为7个一级旅游文化区。这10个方案中,大部分缺乏基本层次,实用价值较小,有两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性较强。郭来喜的方案划分到三级旅游区,实用性较强。陈传康的方案则综合考虑了文化、风光、对应开发重点和客源市场等因素,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这些区划方案都还不是很完善,对旅游区划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7 生态旅游研究生态旅游研究是旅游地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内容,国内生态旅游始于90年代,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第一届生态旅游研讨会。其中郭来喜的《中国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方略》一文受到国家旅游局重视,并采纳了其提出的在2000年以前设置中国生态旅游主题年的建议。在这之后,生态旅游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卢云亭较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旅游。吴必虎介绍了旅游目的地行政和设施的生态管理方法。王仰麟对景观生态系统及其要素进行了理论分析。1997年郭来喜对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生态旅游的六大特征,并把生态旅游景物按形成机理分为原生型和延生型两大类型。陈传康把景观生态学的“斑”、“廊道”、“基”的理论引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提出应“分地段”具体规划和采取生态保护措施。这些思想都很快被应用到旅游规划实践中去,如陈传康主持制定的《云南轿子雪山旅游规划》、郭来喜主持修定的《武汉市水体景观多样性生态旅游》均贯穿了生态旅游思想。郭来喜还分别协助承德市和武汉市将其生态旅游规划和项目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体系,从而使生态旅游展现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图中。1998年我国第一篇对生态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博士论文诞生,标志着生态旅游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2.8 技术方法的革新随着旅游地理学的大步发展,研究技术方法也不甘落后。除了传统的综合考察法、实地勘查、描述、归纳、演绎和类比外,广泛应用了计量方法(包括一般统计法、统计预测法、线性规划与投入产出模型等)、抽样调查法(在旅馆、机场、口岸请旅游者和旅行商填写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以及计算机应用、遥感技术分析、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现代化手段。使旅游地理学研究视野扩大,周期缩短,科学性提高,更适合旅游业发展需要。在旅游地图编制方面,我国已开始对多媒体旅游电子地图进行研究和设计,促使电子地图、GPS、Internet相结合为旅游提供综合服务。郭来喜、刘锋还对旅游业的科技化发展战略给予了密切关注,呼吁制定《中国旅游业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尽管如此,根据陆林对220篇旅游地理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描述性论文占了69.1%,概念性的占19.4%,运用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仅占11.5%,这说明我国旅游地理的研究仍以描述性为主,方法性已得到重视,但还不够。3 旅游地理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始于80年代初,北京旅游学院、北京大学、杭州大学、上海旅游专科学校等大专院校率先开设旅游地理课程或讲座。随后,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30多所大专院校在地理系及全校相继开设旅游地理课程。80年代末和90年代是旅游地理教育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旅游地理受到广泛关注,各种教材涌现,至1996年底,全国参与旅游教育(成立旅游系或旅游学院)的高等院校已多达166所,且大都开设了旅游地理课程。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和北京大学是中国旅游地理研究最深入的两个研究和教育机构。1984年我国培养出了第一位旅游地理硕士(尹以明《旅游资源评价——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导师林超、陈传康,北京大学)。1989年有了第一个旅游博士(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组织研究》,导师鲍觉民、何自强,南开大学)。1990年,《青年地理学家》出版了专刊,将80年代旅游地理学的1篇博士、19篇硕士论文汇集成册,这些论文反映了年青一代地理学者在旅游方面较高层次的研究广度与深度。1997年中国旅游界第一个博士后出站(陆林《现代国际旅游流研究》,导师郭来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表明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教育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上述三篇论文的题目也充分表明了中国旅游地理学者研究领域的拓展轨迹。近10年来我国相继成立了多个旅游地理学术团体,包括中国地理学会下设的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地质学界的旅游地学研究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下设的区域旅游专业委员会、中国旅游协会下设的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和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校旅游地理教学研究会等,这些学术组织各有侧重,大大促进了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4 总结总之,就参与社会实践的规模与范围、紧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和获得的成效而论,中国旅游地理学界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能如此迅速发展,取得显赫成绩,其经验是值得我们好好分析和总结的。(1)旅游地理学界始终把握住了旅游地理学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了旅游地理学的应用性特点,紧扣我国旅游开发和建设这个主题,主动承担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任务,完成了大量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旅游地理学的地位。地理学的旅游应用研究拓展,也促进了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2)旅游地理学界一直把旅游开发实践和理论总结置于重要的地位,积极投身于旅游开发实践中,注意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合成研究,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实践检验的许多理论创见,为旅游地理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3)实践造就了一大批旅游地理专业人才,老一辈旅游地理学家的提携和扶持促进了年青学者的成长,促使旅游地理学界能够比较快地形成了一个包括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在内的老中青梯形队伍结构。展望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作为衡量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标志将有更大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中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我国旅游业前景灿烂。旅游地理学理应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广泛实践,勇于创新,在旅游业这个广阔的舞台上继续大展才华,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地理研究》1999年4期)
其它1条答案
附近的朋友等待您的帮助
包打听手机版~
火速扫描&贴身顾问,随时解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地享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