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些年外资并购案例热衷于并购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

商务部产业商务部委托调研:尚无威胁中国产业安全的外资并购
  日,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在“2008北京国际并购研讨洽谈会”上表示,针对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并购国内龙头企业在社会上引起的广泛争议,商务部把“全面评估跨国公司对产业安全的影响”作为了2
  日,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在“2008北京国际并购研讨洽谈会”上表示,针对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并购国内龙头企业在社会上引起的广泛争议,商务部把“全面评估跨国公司对产业安全的影响”作为了2008年重点研究的课题。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目前仍是热门的外资并购话题。正值可口可乐向汇源提出收购要约满90天。两家公司发布联合公告称,已按中国《反垄断法》规定,将申请方案递交商务部审核。   杨益表示,对商务部是否会批准此项并购没有作出明确表态。但作为政府智囊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则表示,政府应该批准。   杨益表示,近年来外资在华并购呈现出单项并购规模不断上升的趋势。2000年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案例半数以上的单项并购案值超过1亿美元,有些更是超过10亿美元。   2007年,中国共批准外商并购国内企业案1264件,占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数的3.34%,涉及外商实际投资20.8亿美元,同比增长46.8%,占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 12.78%。能源生产、机械制造、食品等消费品的生产、商业金融服务业成为去年外资并购的重要领域。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委托王志乐所在的研究机构对上述课题进行了研究。王志乐表示,该研究团队对近年来媒体上争议较大的并购案例进行梳理后,分析了这些案例给中国产业安全带来的影响。这一年中,他们调查了徐工集团、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凯雷、京东方等的22家企业及当地政府官员。   “大量案例表明,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或者中资企业并购境外企业,都是企业间的竞争。并购各方发生的矛盾,本质上是企业在股权、品牌与市场等方面的利益博弈,而不是民族矛盾,更不是国家之间的矛盾。”王志乐说。   对于备受关注的外资并购是否会危及国内产业安全的问题,王志乐表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例外资并购案威胁到中国的产业安全。   杨益则指出,诸如军工这样涉及国防安全的战略性领域,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制造业,需要非常重视跨国并购可能造成的产业安全问题。另外,还要考虑行业的发展阶段与竞争程度,对于刚刚起步、竞争不充分、国内企业相对弱小、易形成区域性垄断的行业,尤其要权衡并购的利弊。
医疗器械自主缺少自主品牌 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最大难题非洲中非国机集团积极打造非洲工程机械贸易平台制造业装备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航母沈阳铁西起航发射机工程北广集团研发军用发射机样机比例机械凯雷入股徐工机械降至45%伟业荧光国产X荧光分析仪问世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2:54:1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官方公共微信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外资并购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原因透析
外资并购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原因透析外资并购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原因透析近年来,外资在华并购大都提出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率必须超过15%等苛刻条件,并出现整体并购、联合行动、全行业通吃、并购转向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领域、采取“分步到位、逐步拖跨”并购策略等新动向,外资在华并购出现的恶意行为给我国产业安全带来了一些隐患。出现这个问题既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意图的转变有关,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我国的体制和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 外资在华并购具有明显的战略意图 &&&&& 外资在华并购的发展动向充分说明,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已不完全是出于商业目的的市场行为,同时具有明确的战略意图,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意图正在发生三大转变。 一是从获取利润转向垄断产业。跨国公司最初在华并购的目的是分享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选择并购对象往往主要考虑容易被并购的企业。近来跨国公司更多地关注竞争力强、对产业结构影响深远、具有某种垄断优势的行业,并购对象往往选择具有技术垄断(如装备工业)、区域市场垄断(如水泥行业)、资源垄断(如钢铁、能源行业)、政策垄断(如银行业)的企业。当前,这些领域的龙头企业已经或正在被外资并购,外商通过控制具有某种垄断优势的龙头企业,实现对我国战略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控制。 二是从弱化竞争转向消灭竞争对手。跨国公司最初在华并购的目的是获得进入中国的“许可证”,企图首先在中国站稳,然后逐步弱化竞争对手。现在跨国公司的并购则着力于保持在某一行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彻底消灭潜在的所有竞争对手,并购中出现全行业统吃的现象,如卡特彼勒试图整合并吃掉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而我国一些企业在工程机械行业的某些方面已经形成了竞争优势,表明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并购把我们的优势掌握在其手中,以便从根本上消除将来可以与之一争高低的潜在竞争对手。 三是从局部控制转向全面控制。外资最初并购我国企业,主要是在股权和技术、设备环节谋求控制,现在则从产业链和价值链上谋求全面控制。跨国公司进入我国重点行业的力度、深度、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意图已不仅仅是占领市场,而是通过并购重点领域的大型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获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优质资产及营销配套体系,并以此为阵地打垮其它企业,消灭所有本土品牌,控制全行业的利润与流向,从而达到把我国的重要产业都纳入其全球产业链、形成强有力的全面控制的目的。 随着外资在华并购战略意图的转变,外资控股并购后,把我国企业变成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上的加工厂,既没有知识产权,也没有核心技术,并通过打压国内企业发展、控制知名品牌、关键技术和重要市场、破坏我国产业生态系统等途径影响我国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 我国体制和政策存在的弊端 外资并购可能影响我国产业安全,既与跨国公司的战略意图有关,也与我国体制和政策中存在的弊端有关。外资并购导致的产业安全问题,目前更多的是“内忧大于外患”,突出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1.对内外资实行不平等待遇 目前,我国在利用外资中的一些做法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外资企业除了享有土地使用权优惠外,还在税收、准入领域和并购条件等方面享有政策优惠。 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过多。外资企业享有免征部分税种、退税优待、低税率、减免税期较长等优惠政策;内、外资企业在税前成本、费用扣除等方面存在差异,外资企业在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方面口径较窄,税收负担明显低于内资企业。此外,各地在利用外资方面还随意开口子加码,不少经济开发区打着招商引资的口号,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早已超出了国家规定的的范围,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层出不穷。 内外资进入领域不平等。从理论上讲,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可以向国内民营资本开放,但由于政策引导的结果,有些允许外资企业进入的领域,国内民营企业却不能进入,出现了“亲”外资而“疏”内资的现象。典型的如银行业,目前出现民营银行举步维艰、民营资本参股国有银行难以实现突破以及外资大举进入中资银行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推动的结果。 内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条件不同。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时,不少地方政府往往把企业负担留下来由政府承担;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时,一般没有优惠条件,职工安置等负担一般都由民营企业承担。此外,不少地方政府没有强制外资必须承担社会保障责任;民营企业收购接管国有企业时,政府强制其必须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外资能够以低成本、高工资的优势与我国企业竞争。 对内、外资实行不平等待遇的结果是,外资企业享有超国民待遇,比国内企业享有更多的独立性;国内企业成长环境差,难以成长为能够与外资企业进行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 2.地方政府缺乏国家利益和安全防范意识 近十多年来,各地政府高举“招商引资”的大旗,制定颁发了各具特色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具有垄断资源和规模经济的大型国有企业,列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外资一路开“绿灯”,除了在土地、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竞相攀比外,甚至动用行政手段为外资收购敞开大门。近年来发生的不少并购国内排头兵企业的案例都表明,地方政府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时甚至在企业不情愿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坚持让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或干脆卖掉,甚至越俎代庖代替企业直接与跨国公司进行商务谈判。 地方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盲目引进外资的动机有三个。一是获取招商引资的政绩。不少地方把引进外资作为考核干部政绩、决定官员升迁的重要指标。二是推卸国企改革的责任,完成国企改革的任务。利用外资参股和并购来解决国有企业债务、身份置换、主辅分离支出等改革资金,地方财政可以省去一大笔财政开支。三是获取其他连带、额外收益。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掌握一定的政策资源,可以在引进外资中获得不菲的收益。 在以上动机的指引下,不少地方政府无原则、无节制地给予外方超国民待遇,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短期回报,把一些经营得好的合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出售给外商,拱手让出国内市场和未来收益,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根本谈不上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3.开放领域过宽,开放边界不清 我国对外资开放领域过宽,达到了许多国家无法相比的地步。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将金融保险、能源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业等领域视为外资投资禁区。从目前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趋势来看,这些领域则恰恰成为外资进入的热点和重点领域。我国对这些领域的过度开放不仅表现在准许进入方面,还表现在对这些领域的进入限制少,进入壁垒小,与国外相比,我国这些领域加入WTO的承诺条款要比许多国家宽松得多。 开放边界不清则表现在政策规定的开放领域在具体实施中缺乏操作性。日出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尽管提出了申报制度,要求“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但由于对重点行业、国家经济安全、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和定义,存在很多灰色地带,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靠部门内部掌握,缺乏全国统一、透明、公开、可操作的开放产业边界。 4.地方和部门利益诉求与国家利益出现冲突 在引进外资和外资并购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追求的目标往往不一致。中央政府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考虑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发展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地方政府主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税收、社会稳定、招商引资等问题,极少考虑产业安全,相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对外商的种种苛刻要求步步退让,甚至不惜牺牲本国权益。就不同的政府部门而言,商务部主要考虑如何使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一定增速,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维护产业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共利益等则主要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职责。 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在利用外资中追求的目标不同,地方和部门利益诉求与国家利益存在冲突,一些政府部门和机关为了追求政绩,谋求利用外资数量上的突破和超越,争相出台优惠政策,一味迎合外商的要求,放弃必要的监管和引导,忽视了本国企业的利益和诉求,严重损害到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 5.大规模采购国外设备,国内企业没有成长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我国在技术和设备进口中实施“引进?消化?吸收”的方针,我国工业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进口设备拉动的。多年来,我国投资占GDP的比例高达40%以上,其中设备投资占投资总额的40%,进口设备占设备投资的2/3以上,换言之,进口装备占GDP的比例达到10%。国内用户在购买先进设备之后,或者重引进轻消化吸收,或者为了保证自身生产和近期利益,对其购买的设备及相关技术保密,影响了对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从而使我国的技术引进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本国技术没有得到提高,产业没有得到相应发展。 我国大规模采购国际先进设备,导致我国重大设备国产化进程步履维艰。当前国产设备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不少民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减少了本国企业成长机会,并削弱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和竞争能力。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九大山人china
欢迎您来我的 禅 博客!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上海斯将利传动机械有线公司
外资并购鲸吞民族品牌得寸进尺
外资并购鲸吞民族品牌得寸进尺摘要:机械行业应该慎对市场变化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增速迅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第二光谷激光切割机与世界巨头并称雄 美国助焊产品公司防腐富锌涂料问世 台湾福裕与日本SKE结盟 生产高速立式车床昆明机床业绩预增公告86.2%徐州国企完成改制我国模具业生产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上海机床”的“极端制造”理念 国际机床技术发展五大特点(3)宜昌黑旋风锯业入围宜昌2007年度技术创新奖AMB金属加工展及广州国际机床展蓄势待发济南市力争扶持一批优势企业上市
工艺缺失“中国制造”在迷雾中徘《中国证券报》:出口鼓励政策有必要调整国外光学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首台数控重型曲轴旋风切削加工中心诞生 日本工业机器人生产明年将再创新高 日本精工开发出延长1.5倍寿命的工业泵专用球轴承 [标签:tag]
啤酒业基本倒戈,汽车业已经无阵地可守,从徐工到苏泊尔再到大宝 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近日在第三届东亚投资论坛上发表讲话称,目前全球并购的趋势已经影响到中国,但是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还处于初期阶段。2006年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合同额不到50亿美元,仅占中国同期所有.
啤酒业基本倒戈,汽车业已经无阵地可守,从徐工到苏泊尔再到大宝   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近日在第三届东亚投资论坛上发表讲话称,目前全球并购的趋势已经影响到中国,但是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还处于初期阶段。2006年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合同额不到50亿美元,仅占中国同期所有外商投资的约2.5%。他进一步强调,外商到中国来投资采取并购方式,对国有企业的改造和中国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他代表商务部明确表示欢迎跨国公司来华并购。   上海大众汽车一厂总装车间里正在安装POLO底盘模块。当最后一辆下线的“上海”牌汽车被“鲸吞”了它的德国大众总裁收藏后,这间厂房就再难见中国的民族品牌了。  质疑声中看外资并购  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九十年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出口外向型贸易,目前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0%左右;对内引进外资,对企业实行股份制和民营化管理。这一切都在客观上为国际垄断资本全面进入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使民族经济在生存与发展的本质问题上愈发引人关注。  外资并购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一部分,在对华贸易投资中占有不小的比例。但是由于近年过度引资,造成目前7000亿美元的过剩投资规模。这使中国外汇储备扶摇直上,13000亿美元的庞大的外汇实际成为官方流出资金,由于不断引进外资,国内投资市场成了外资的乐园,我们的外汇只能被动地出口购买西方债券,赚取那5%的利息。而流到西方国家的外汇资金又随着跨国集团返回到国内市场成为新的投资基金,在并购国内企业后,外商不仅把投资连本带利捞回来,而且最低也要拿回10%的利润,这一来一去,跨国集团在那5%利息上实际又多赚了一倍。据社科院一位金融专家介绍,美国的金融服务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拿着被投资国的海外资金,贷款给本国投资集团,再去被投资国赚取利润,这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擅长的金融投资把戏,而那些被投资国家则成了十足的冤大头。  记者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资料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40%是由外贸拉动的。而推动外贸出口的企业大部分是活跃在国内的外国独资、合资企业等跨国资本集团。这些外国独资、合资企业等跨国资本集团就是在并购国内企业基础上,拿着中国人的钱再赚着中国人钱的。  针对外资并购风潮,商务部7月14日发布报告指出,去年跨国集团在华并购金额不到50亿美元,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怀疑。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外资进入最多的依旧是房地产业,并购金额从去年同期11亿美元猛增到33亿美元,并购案由41起猛增到74起,房地产业并购交易数居各行业第二,仅次于制造业,并购金额位居第三。从这些得到的数据中不难发现,仅在今年上半年的外资并购中,居行业第三位的房地产业的并购金额已经达到33亿美元,由此可以推算出,处于前两位的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并购金额肯定大于33亿美元。也就是说,外资在华并购金额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突破100亿美元,或者说至少也有99亿美元。而今年上半年涉及外国公司买家的交易数量为179笔,几乎与2006年同期176笔和下半年的172笔持平。那么,商务部公布的去年全年的不到50亿美元的并购数额,确实让人们充满了疑惑。  面对国内市场掀起的一股新的“外资并购热”。人们普遍认为,利用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借助国际并购热潮,促进外资参与国企的改组改造,推动国企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将对盘活国企存量资本、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行业整合产生积极影响。但结果真会如所我们所愿吗?  吃完国企接着吃民企  有人鼓吹要将民族产业并购给外资,这样做会使中国的企业得到资金、技术或“在外国企业的指导下提高管理水平”。正是基于这样一些理由,才出现了“外资并购中国国有企业会提高效率”的说法。  而实际上,就算不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一点也不妨害中国企业得到其能够得到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反倒是外资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并购会降低中国在获得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上的效率。  曾经是中国100家最大机械工业企业、轴承行业六家大型企业之一的西北轴承集团,一度是铁道部批准生产铁路轴承的厂家,在行业内地位举足轻重。这样一家大型国有龙头企业,却在铁道部和当地政府“要求”下与德国依纳公司合资,让出了控股权和品牌。实际上变成了外资公司,辛辛苦苦20年的主导产品被低价拿走了,一个大型国有企业7000万就卖了,企业占有的40%市场从此丧失。没拿来什么技术,反倒是让外商借并购国企打入了原本很难进入的领域。  西北轴承集团本想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做大做强产业,却不料丢了市场丧失了优势。这样看来仅凭外资并购来换取资金技术,是不太现实的想法。  跨国集团来华投资,不是像我们某些人想象的,是来扶持民族产业的,跨国集团是从商的,商人就要赚钱,赚钱就要通过种种手段挤跨、消灭竞争对手,控制市场。大西洋联盟收购著名童车品牌“好孩子”,协议资金是1.22亿美元,但实际到位资金只有1200万美元,如此低价就收购了“好孩子”67%的股份。而他们又拿着已收购的“好孩子”品牌在国内银行贷款,干着无本万利的买卖。浆纸业也被印尼公司支配,而这些所谓的外资也是来自国内的银行贷款。  对鼓励外资并购民族产业的政策,业内专家学者纷纷质问:外资并购民族产业后,国内企业就变成外企,请问怎么就有利国内企业发展了?  随着外资攻城掠地,大型国有龙头企业不断归于外商旗下,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占有量已经出现萎缩之像。  对身处并购风潮前的民营企业,有学者指出,当中国撤销FDI(对外直接投资)限制后,国企与民企实际上都不具有与外资相竞争的能力,两者之间,民营企业在实力上更弱,更因为民营产业具有自主性,国家干预力度小,因而,更难抵御并购的风险。  一位国内资深企业并购专家则批评某些盲目推动企业参与外资并购的政策,他认为,将行业内能够排上第一、第二的最具竞争力的公司卖给外国资本,是中国民族产业的悲哀。  这位专家同时坦言,对中国市场蕴藏的无限商机,外企早已垂涎三尺。所以,并购这个闸门一开,将会有更多的民企被外国资本买去,2007年将是外企并购民企案的高发年份。  民营企业的自身缺陷  国有企业难以敌挡跨国集团的冲击,民营企业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能否在跨国集团的“扫荡”下求得生存进而寻求发展的机会呢?这需要民营企业客观审视自身的竞争和生存条件。  民营企业的前身是从集体乡镇企业、家族小企业、国企改制后的股份制公司等不同性质的经营实体发展而来。“苏南模式”也好,“温州模式”也罢,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一是得益于企业家们的勤奋、精明以及敢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二就是技术的引进。但发展到今天,许多当时忽视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当初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大量利用了国有部门溢出的技术,一旦失去了这个源头,它们的发展就会立即陷入停滞。  南方一家生产缝纫机的民营企业使用的是原来归上海的国有企业所有的“飞跃”商标,另一家摩托车制造企业,生产上使用的图纸也是从国有企业改制后带出来的。重庆的著名私营摩托车生产企业如“力帆”从不讳言它大量使用了原国有企业的员工甚至下岗职工。  著名的私营小汽车制造企业“吉利”最初也大量从国有部门得到制造小汽车的技术,连它最近搞的自主研发都大量使用原国有部门的专门技术人才。  而东北的一家私营有机化工厂生产的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都是由原来国有化工研究所转让过来的。没有国有单位提供技术,这样的私营企业根本就无法经营。  民营企业完成加工制造业的升级,迫切需要大量熟练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但是,老一代技术工人都是在国有企业中培养出来的,而目前,这么多的民营企业还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一代技术工人,没有了国有企业,连技术工人都无法正常培养,中国人的“人力资本”面临着不能增加反而减少的威胁!这同样也是民营企业的生存危机。  近20多年来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的私营企业并没有克服它那与生俱来的老毛病――无力研究、开发先进技术。有专家指出:要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学习,依靠国有经济力量来研究、开发和引进现代的先进技术,有效地筹集足够的资金来经营那些为整个社会所必要的巨型企业,以此带动民营企业发展。  业内有关人士分析说,美国凯雷力图并购徐工所引发的激烈辩论揭示了许多重要的事实,这些事实都说明,外资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并购行为到了需要甄别的时候了。因为国有企业的沦陷,必将导致民营企业惟一的技术溢出地被从源头上截断,而没有技术支撑带来产业升级换代的民营企业,要想生存,只有依靠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改造进行补充壮大。所以无论从主观和客观条件上看,跨国集团就成了他们为求得生存而拼命抓住的“救命稻草”。试想,民营企业以如此的虚弱之身,在财大气粗的跨国集团面前,又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呢?恐怕此时能够形容民营企业的也许只有一个词:任人宰割。  早做应对以免遭狼咬  近些年,许多民营企业通过国有企业改制不断分离出来,但民营企业几乎没有能力进行产业技术创新研发,无法具备与现代跨国企业独立竞争能力。而有的地方的国有企业也因为盲目改制削弱了实力。南京财经大学一位研究经济的学者向记者介绍,南京原有153家国有控股企业,而目前经过改制后仅仅剩下3家,其中的一家也正在转制中,据该企业负责人私下透露,改制后的企业潜在危险很大,而这样的风险在刚改制后还无法立即暴露,但两年之后就不好说了。  势单力薄的民营企业撞上了强大的跨国集团的枪口。目前,民企也正是成为了外资并购的“香饽饽”。据了解,在南京市去年批准的26个外资并购项目中,参与主体是民营企业的达22个,分别占同期并购项目总量的84.6%和94%。全市外资并购项目中投资总额前三位均是民营企业。有世界粮食界“三巨头”之一的美国邦基公司也并购了南京华农公司。  民营企业缺管理,少技术,在这股外资并购的急流前,想躲都躲不开。那么如何去应对充满风险的挑战呢?  有专家指出:依靠外资并购获得资金只是个借口,中国长期的出口顺差和过多的外汇储备都表明,在目前的情况,中国国内有着足够的剩余资金,完全用不着通过卖产业来换活钱。  更有资深学者用马克思理论从市场价值上论证民营企业抵御外资并购的理由。这位学者说:马克思主义讲劳动二重性,它包括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而外资控股就是瞄准了企业的价值形态,占有这笔无形资产,从中攫取最大利益。因此,中国发展经济绝不能走被外资并购这条路,这样最终会毁了自己的民族产业,这样下去我们会发现,最渴望的技术永远也得不到。  对民营企业的出路,有专家学者说,政府目前控制着157家中央级大型企业,应该利用这一优势,由国有经济牵头并控股,完成对民营经济产业的技术改造;另外,民营企业要进行整合,形成行业领域的产业集群,共同抵御外资并购,于生存中求发展。最后,国家务必实施规范引导,在政策上对国内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给国内企业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对一些重点企业要在关系到国家安全的范围内给予特别保护。  外资并购被许多经济学界有识之士称为狼来了,国有企业被咬伤的已不在少数,而“并购了中国企业的外资会提高中国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更是一个正在丧失其欺骗力的神话。中国最近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吸引外商投资“以市场换技术”是不能实现的幻想,外资占领国内生产领域的结果是,市场已经失去,技术却并没有换得。  对于民营企业,业内人士忠告:民族品牌被外资并购的悲剧不能再重演,不能让民族产业受到的伤害由皮肉扩大至筋骨,以至危及生命。  外资并购的部分民族产业品牌:  制造业  小巨人机床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  铁道部西北轴承集团  化工机械行业的锦西化机  油泵油嘴行业的无锡威孚  轻工业  南孚电池  中国名牌乐凯胶卷  好孩子童车  制药业  华北制药  家电业  南京熊猫  格力电器  苏泊尔电器  日化业  北京熊猫洗衣粉  上海白猫洗衣粉  化妆品业  “美加净”护肤品  大宝化妆品  饮料业  北冰洋  天府可乐  其它受外资把持的行业:  啤酒行业60多家大中型企业被控股  玻璃行业中最大的5家已全部控股  电梯行业最大的5家均为外商控股  18家国家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合资  化妆品为150家外资企业控制  医药行业1/5为外商控制  汽车工业外国品牌几乎一手遮天  观点:惟壮大民族产业才有希望  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是为了引进别国的商业规则来完成与世界的对接,由此,我国逐步进入经济大国行列,而这种推进势必会继续进行。然而时至今日,让人忧虑的是外资并购投资已经从过去的单向选择、“资本引力”演变成强化控制力,“资本战车”已冲向我国的龙头企业,部分行业已经落入他人之手。  企业在被外资并购、控股以后,迅速失去了自主创新权,丧失了品牌、市场和技术力量。在资本运作面前品牌只是利润的手段而非目的,所以乐百氏、南孚电池、活力28等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要么易手要么已经消逝。这种手法放大到宏观,就是我国GNP(国民生产总值)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巨大差额。这表明外国在我国的投资获得的利润比我国在海外的投资获益多得多。  借鉴的“借”字应该是我们的底线,跟老师学,交交学费没问题,可学费变成卖身契就走味儿了。人家把持了整个行业,就不带你玩儿了。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开放与引资只是必由之路,远不是终点,中国要想强盛关键在于自身问题的解决,经济的发展还得取决于民族产业的振兴。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引进外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为了放弃我国民族企业自主研发、自力更生的发展能力,也不是让中国大多数企业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厂,更不是放任外资对我国的民族产业蚕食鲸吞。  民族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建立和强大自己的民族产业,我们必须大力倡导自主研发和自主发展的科学道路,应在结合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企业集团和民族跨国公司,突出培育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如果过分依赖引进外资和国际并购,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将会遥遥无期。  我们可以从邻居家借柴米油盐,可借不来赚钱的办法;可以从朋友那儿借钱,可借不来实力。“人总是要靠自己的”,人事如此,国事亦然。
与我们联系
致电我们:021-
重点推荐:丝杠加工维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资并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