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英国航海发布的航海条例有个目的是为了鼓励英国航海出口贸易?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_政治经济学丛书6.pdf419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_政治经济学丛书6.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为英国人民声辩.pdf
乌托邦.pdf
什么是所有权.pdf
休谟经济论文集.pdf
信息就是信息.pdf
十八世纪产业革命.pdf
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pdf
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下).pdf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pdf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下).pdf
原始思维.pdf
实用主义.pdf
思想录.pdf
数学化生存.pdf
文明论概略.pdf
新史学.pdf
新的综合.pdf
新规则.pdf
时间与自由意志.pdf
未来时速.pdf
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pdf
水晶头骨之谜.pdf
现代 业的领导艺术.pdf
用商品生产商品.pdf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pdf
英国十大首富成功秘诀.pdf
西印度毁灭述略.pdf
通货原理研究.pdf
项目融资.pdf 31 个文件 第 1 页 第一篇 产业革命前夕的各种变化 第一章 旧式工业及其发展 我们的大工业城市,有着许多工厂发出的嗡嗡声音,并被烟雾熏得漆黑;
可是过去的小城市,非常安静,工匠和商人在那里不慌不忙地劳动着。这两
种情形的对比,在任何地方都不及在英国那样明显动人。因为甚至不越过那
条想象上的界线(根据巧妙的标志,这条界线似乎把英国分成一半是畜牧区, 1 另一半是工业区),今天还可以把这两种情形进行对比。 离曼彻斯特不远
的、隔利物浦只有几里路的切斯特,在其厚实的、由罗马人奠定其基础的墙
垣里面,还显示出:不整齐的和富有画趣的街道,正面不见横梁而向外突出
的古老房屋,以及掩蔽在拱廊两旁的店铺。但是,这些旧日的城市,犹如化
石一样,仅仅保有其曾为活人生活的标记:旧式工业的形式和制造方法,除
在几个偏远而贫穷的区域外或在几项落后的行业外,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查看: 7023|回复: 2
英国女王 血腥玛丽
在讲述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王玛丽一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已讲过的都铎朝的历史。都铎朝(),统治英国凡一百一十八年,这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 a# [/ j, s1 `5 j
   都铎朝的一大特点,就是君主专制,这是与前朝完全不同的。都铎朝的君主专制,起源于前朝的约克公爵爱德华四世打下的基础,而在亨利八世时达到极盛。亨利八世统治数十年间,先后共有三位执掌朝政的重臣帮他打理,结局是都被他处死。第一任沃尔西,因办理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一案不力,于1530年被处死;第二任托马斯·莫尔,因反对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于1535年以“叛国罪”被处死;第三任托马斯·克伦威尔,因帮亨利八世找的王后令国王极不满意,于1540年以“叛国罪”被处死。连续三任执掌朝政的重臣,因国王的个人喜怒而全部被处死,这在议会势力强大的前朝,简直不可想象。亨利八世,达到了英国君王专制独裁统治的顶峰。
   而都铎朝更为重要的特点则是,在这一朝代,英国的生产关系,出现了大范围的调整和进步,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英国人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其业绩惠及后世,造福后代。& [9 @1 k+ T! `6 r( C2 r
   在英国古代,奴隶制从来就不发达,早早就被农奴制所取代。而到了都铎朝前期,农奴制也早已消亡。货币地租取代了劳役地租,大行其道。有进取心的农民们,不断兼并那些经营不善的农民们的土地,成为地主,而那些因经营不善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则沦为给别人打工的农业雇工。充满活力的经济活动,推动英国经济迅猛发展。年龄大一些的读者,可能有些看过曾在我国风行一时的小说《金光大道》,小说里面,五十年代我国农村的新富农们,喊出“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的口号,那种状况,大抵与都铎朝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活动相似。只不过,五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村的那种发展势头,被“合作化”运动和更后面的“人民公社”所取代,从而彻底迷失了方向,而当年的英国,则势头迅猛,一发而不可收,在经济发展的大道上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直至成为世界一流大国。当年的英国人,那才是真正走上了一条金光大道。
   至1500年,在英国,农奴制和封建庄园都彻底消亡,不复存在,财富的多少,成了衡量人们身份的唯一标准,以前的封建等级确定的身份贵贱高下,已经完全无效。
  . I6 J0 V" J2 J6 v
   兼并土地用来干什么呢?除了农业生产以外,更重要的作用则是用来养羊。因为,至16世纪初,羊毛以及羊毛纺织品的出口,已经占到英国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 p& y) R5 m/ R& C; P3 t
   养羊是一个大有利润可图的事业,因此,这一时期的英国,出现了被称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羊毛的价格居高不下,所以,地主们狂热地购买土地,他们把土地圈起来,作为很大的羊圈,甚至圈占村里的公地,用来改为放牧场。甚至因为将耕地改为放牧场,而退掉帮他们进行农业劳动的佃农,因为放牧的人手,可以比进行耕作的佃户人数少很多。这就是圈地运动。那些经营不善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而耕地改为牧场,又使佃农们失去工作。所以,一些善良的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羊吃人”。其代表人物,就是那位亨利八世所起用的第二位首辅大臣托马斯·莫尔爵士,他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首次发出了“羊吃人”的呐喊。
  $ u( ~2 k% X" v- g
   这种呐喊,当然是善良的,人道主义的,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迅猛的经济活动,恰恰为今后英国经济的长时期大规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亨利七世的时代,英国已进入了农业和手工业并行发展的进程。在英国,毛纺织业自然是发展得蓬蓬勃勃,而煤矿工业,冶金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而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们,则正好为这些新兴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人。
   进入十六世纪后,英国的毛纺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从业人员达百万以上,占英国总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一。毛纺业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毛纺织品除了满足英国本国的需要,大部分优质呢绒出口国外,为英国换取了大量财富。毛纺业的发展,使得在一些大的城镇,出现了大规模的手工业工场。
   圈地运动一直贯穿整个十六世纪,延续到十七世纪,圈地运动和英国毛纺工业的发展,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P# b9 A# a, [# Y* P9 {
   说几句题外话,现在,有些人似乎很想为小说《金光大道》翻案。不可否认,《金光大道》在艺术上,有很强的感染力,作者浩然,无论其政治倾向如何,也都算得上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一位小说艺术大师,他在《金光大道》中描写的农村生活,也是非常真实的,但是,唯其如此,我们才不得不得出结论,《金光大道》所描写的过程,是真实的,但其结论——用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来取代农民们锐意进取发家致富的努力——则是完全错误的。参看一下十五十六世纪,工业革命前夜的英国经济状况,就可以更清楚地认清这一点。$ N; @& Z# q, b# b
  * I" H4 V$ x6 A6 L# @: e/ W5 I
   话题再回到英国。都铎朝时期英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势头非常强劲。在年间,英国纺织品的出口,翻了三倍。这还不算,出口贸易的繁荣,还带动了英国海运业的发展,这些进出口物资,有一半是由英国商船来运输的。英国议会还通过制定《航海条例》,来保护本国商船的利益。《航海条例》规定,英国的出口商品,必须由英国商船担负运输任务。这是英国经济上的民族意识的发端。
  * V8 _. k9 ]3 z7 _( k$ X
   而英国航运业面临的强大竞争对手,是汉萨同盟的商船和意大利人的商船。为了与之竞争,英国商人开始了海外探险,以寻找呢绒商品的新市场,并寻找财宝。
  ) B: H# E3 r+ c, N, _
   都铎朝,是英国中世纪历史的结束,是英国近代史的开端。宗教改革,使英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生机勃勃的民族国家,出现在欧洲的历史舞台上。在都铎朝时期,英国经济开始上升,与此同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也开始在英国传播。商人们和地主们为经济发展商业扩张而奋斗,国王为社会秩序稳定而努力,学者们则为人文主义的兴起而耕耘。这就是十六世纪的都铎时代,兴旺发达的英国黄金时代。在这个黄金时代,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全面发展,为今后的腾飞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今后的英国,将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 M) J) e# W&&U0 i* z
   以上是对都铎朝前期的一个总结,接下来,话题再回到本篇的主人公,玛丽一世。1 J! ]&&T/ H6 J! d: b
   都铎朝的总的趋势是发展的,而发展中,又充满了曲折。玛丽一世的统治时期,就是都铎朝发展过程中,颇为曲折的一段。) d' U- y+ ~3 }( @/ v0 k
  - j+ \0 C& i" ^8 Z# C
   玛丽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屈辱和抗争中度过的。前面已经说过,玛丽是亨利八世的长女,是亨利八世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所生。玛丽生于1516年。她于1525年被封为威尔士公主。1533年,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克来默,宣布凯瑟琳和亨利八世的婚姻无效。安妮·波琳很快成为新王后。
   虽然罗马教廷立即宣布开除亨利八世的教籍作为报复,但是,这对于身在英国的凯瑟琳和玛丽母女的境遇,并不能有所帮助。对亨利八世一往情深的凯瑟琳王后,被流放远方,忧郁而死,而玛丽,则于父母离婚的第二年,被剥夺了公主的称号。新王后安妮·波琳,很快也生了个女儿伊丽莎白。而这时的玛丽,已经是一位十七岁的大姑娘了。安妮·波琳命令玛丽,为比她小十七岁的伊丽莎白做侍女。1534年,议会通过《继承法案》,宣布安妮·波琳之女伊丽莎白为王储。玛丽一下子由公主变成了私生女。但是,玛丽继承了母亲那种倔强的个性,她虽然保持对父亲的忠诚,但是,却一直不肯承认自己不再是公主,她坚决拒绝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6 m. D" ~9 f3 d! `4 O( z. x
   对玛丽的不屈抗争,亨利八世感到极为厌恶。他象讨厌凯瑟琳一样地讨厌玛丽。每次,人们称呼伊丽莎白为“公主”,而只称呼玛丽为“小姐”时,玛丽都据理力争。这使得她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惩罚。她的珠宝和好看一些的衣服,都被安妮·波琳的左右给收走了。
  & S8 T* H# r, v& X7 G. a/ {; D
   十八岁的大姑娘玛丽,就这么给小女孩伊丽莎白做了侍女。亨利八世经常去看望伊丽莎白,但从不看望近在咫尺的玛丽。只是有一次,在亨利八世看望完伊丽莎白准备离去时,每到这种场合就被人们关到小屋里的玛丽偷跑到屋顶上,想看一眼父亲。这时候,亨利八世无意中看到了她,玛丽立即跪下,双手合十祈祷,亨利八世朝她点了点头,随即离去。
  * C8 B7 X9 l- d' C4 f. e. H
   玛丽对《继承法案》的反对,使得亨利八世开始考虑处死玛丽。# k/ e% P0 k0 `! Q5 M- d
   1536年,作了三年半王后的安妮·波琳,被亨利八世处死。这时离被流放的前王后凯瑟琳忧郁而死,不过四个月。玛丽在父母的冲突中,是坚决站在母亲一边的,她们母女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安妮·波琳死后,罗马教廷曾企图为玛丽争回公主封号,他们为此与亨利八世进行交涉,但那时,亨利八世早已自立门户,宣布断绝与教廷的一切往来,双方关系降到冰点,教廷的交涉,自然是毫无结果。
  : P) i. L$ Z4 C& @1 F$ u% Q
   不过,安妮·波琳之死,还是给玛丽的生活带来一些转机,因为以前,直接迫害玛丽的,就是安妮·波琳一家。而亨利八世的新王后珍·西摩,却非常倾向于使这对父女和解。这位善良的新王后,还把玛丽带进了宫里。倔强的玛丽,虽然也给父亲写了不少富于感情色彩的信,她承认对父亲的冒犯,承认自己所犯的一切错误,希望得到父亲的谅解。但是,她仍然拒绝承认《继承法案》。6 |&&a5 G: C$ Z% o
  ; s2 n# y" h( W% z/ R
   从凯瑟琳到玛丽,再到后来的伊丽莎白,在这些英国贵族的血液里,都有坚定的信念,都有一股坚持自己信念的倔强与不屈的抗争,坚决不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不为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决不屈服,而是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苦苦坚持,究其动力所在,当然是为了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人类的一种高贵品质。对于英国人来说,不仅仅是贵族,而且因为有了这样的榜样,这种高贵的品质也深深渗入所有英国人的血液中,成为英国民族气质中最有特点的一部分。这种坚持信念的高贵品质,不是每个民族都有的,有的民族,就很容易放弃和屈服,这与他们缺乏坚定的信念有关。其结果呢,当然是坚持自己信念可以等到最后的胜利,而放弃和屈服,则情况只能是越来越坏,一直烂下去,直至灭亡。坚持信念,当然是为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能更好。人们做什么事,都是有目的的,这无可厚非。问题是,都有目的,但是,有的人能坚持,有的人不能坚持,能坚持的人,是人类中优秀的代表。有了这样的精神,人类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类才能发展,才能进步。坚持信念,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有信念,则与任人宰割的猪羊没什么区别,与行尸走肉无异。/ v/ {$ X, r8 {* D. C' ~: [&&_. ~
  ( k: g$ M, j! G+ B! d! O. i
   且说亨利八世,被倔强的玛丽气得暴跳如雷,他决心立即处死玛丽。但是,法官们却有意无意地拖延办理,为了不让玛丽上断头台,人们纷纷劝说玛丽承认《继承法案》,其中最能打动玛丽的劝说是,她是天主教在英国的希望,为了天主教,她必须活下去。就因为这一点,玛丽听从了劝说,签署文件,承认《继承法案》,但是,同时她又秘密签署了一份抗议书,说明自己是被迫签署那份同意的文件的。% Q6 T+ x2 _4 y5 a& c&&I0 I: C
   1537年,爱德华王子出生,亨利八世心情大好。1543年,玛丽的公主封号得到恢复,1544年,她在亨利八世的遗嘱中,得到了仅次于爱德华的继承权,被立为第二位王位继承人。# A9 e) I2 p4 L0 h5 @6 c
  , [' J9 t&&]. z' W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王子爱德华上台,成为英王爱德华六世。他十岁登位,在位六年。这是位坚定的新教国王,玛丽的恶梦还没有结束。; ~0 \7 G' Q&&C. I&&S&&U
   爱德华六世即位后,将大权交给他的大舅萨莫塞特公爵,这位大舅父,爱德华·西摩,就成为英国的摄政。+ `' Q% G7 S& V
   而亨利八世最后一任王后,凯瑟琳·帕尔,改嫁给爱德华六世的二舅,海军大臣托马斯·西摩。
  & ?+ E) Z# h& g/ w: W) p- P
   当时,政治斗争非常激烈,西摩两兄弟,争权夺势,自相残杀,凯瑟琳·帕尔去世后,老二托马斯·西摩公开夺权野心,结果被大哥爱德华·西摩干掉。/ b) g# y&&k: b
  + i0 C" m2 e+ ~7 V2 Q) t) H
   爱德华六世,和舅舅爱德华·西摩,还有父亲的亲信,坎特伯雷大主教克来默,继续推动新教在英国的发展,消灭天主教的最后残余。# ]' m) e0 a- h2 t& y% P&&e) m6 n0 k
   身为虔诚的天主教徒的玛丽,日子自然不好过。
  / J: m$ m) U4 a' A' I" \+ F- b) Q
   1547年,沃里克伯爵约翰·达得利,推翻了萨莫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取代他辅佐爱德华六世,并升为诺森伯兰公爵。诺森伯兰公爵也是爱德华六世的亲信,他继续消灭天主教的残余势力,天主教剩下的可怜的财产,被剥夺殆尽。
  . j+ o: l7 ]/ X4 Z1 S1 h
   1553年,病入膏肓的爱德华六世眼看将不久人世,为了不让天主教徒玛丽登上英国王位,爱德华六世与诺森伯兰公爵合谋,剥夺了玛丽和伊丽莎白的王位继承权,让爱德华六世的表外甥女珍·格雷成为王储。而诺森伯兰公爵又让他的儿子吉尔夫特娶珍·格雷为妻,经过这样一番多方苦心安排,他们总算松了一口气,认为可保爱德华六世死后,新教英国的江山永不变色。+ @2 c7 ]: v( h&&q: f% w2 h
   诺森伯兰公爵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他的儿媳即将成为英国女王,以后,英国王朝就将落入他达得利家族的手中,达得利家族的子子孙孙,将世世代代成为英国国王,英国将出现一个达得利朝。* k1 M5 }) A- P* }, l& O: p+ i
  2 u+ Y- Y&&|- w3 o1 m
   就在1553年这一年,十六岁的爱德华六世去世,珍·格雷被扶上王位。但是,英国人对前王后凯瑟琳的冤情,都很同情,对玛丽的不屈和抗争,非常敬佩。英国人普遍支持玛丽,认为应该由玛丽继承英国王位。爱德华六世死后,玛丽先是逃到诺福克,然后,她很快就在乡绅们的支持下,领兵南下,胜利进入伦敦,受到伦敦人的热烈欢迎。玛丽一举登上英国王位,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王,是为玛丽一世(在位),这一年,她已经37岁了。
   登上“王位”不到十天的“十日女王”珍·格雷,和诺森伯兰公爵等人,都被玛丽一世送上了断头台。9 o1 T/ y) Y5 m, ~
  & N0 R9 L6 m# J1 i
   饱受屈辱的玛丽,终于等到了扬眉吐气的一天。她身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一上台,就开始着手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她废止了爱德华六世的各项法令和制度,恢复旧制度旧礼仪,英国立即与罗马教廷和解复交。玛丽一世还用武力镇压了新教徒发动的怀特叛乱。那些要求继续宗教改革的呼声,被玛丽一世斥为“下流腐朽的思想”。1554年11月,长期流亡在外的天主教枢机主教波尔,回到了英国,玛丽一世立即任命他为坎特伯雷大主教。1555年2月,玛丽一世和波尔,恢复了异教审判和火刑。此后,他们大力镇压新教徒,在玛丽一世统治的五年之间,烧死新教徒二百余人,连亨利八世的亲信,前坎特伯雷大主教克来默,也于1556年被处以火刑。玛丽一世因严厉镇压新教徒而被称为“血腥玛丽”。( `! ~7 \& _! R' k- C+ \
  &&t) S5 K$ N5 s- M( H
   玛丽一世做着她认为是正确的事,即,将英国重新纳入罗马天主教廷的怀抱,使天主教在英国完全恢复。但是,英国的宗教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改革的利益集团,在英国已经是根深蒂固,宗教改革给英国带来的种种好处,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玛丽一世的种种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的措施,并不受英国人的欢迎。如果说,在她即位之初,英国人出于对她们母女的钦佩而支持她的话,那么,经过玛丽一世的种种恢复天主教的措施,她已渐渐失去了民心,在英国人的心目中,现在她已处在与大多数英国人对立的位置上。只是由于君王的权势,英国人敢怒而不敢言。
   1554年,玛丽一世嫁给了比她小十一岁的西班牙的斐立普。西班牙是天主教的坚强阵地。婚后,斐立普成为英国共治国王,与玛丽一世共同治理英国。1556年,斐立普又继承其父卡洛斯一世之位,成为西班牙国王,是为斐立普二世,英国事实上成为天主教西班牙的一个行省。玛丽一世的这桩婚姻,也是英国国会和各界人士极力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英国将沦为西班牙的马前卒,这是早已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英国人所不能接受的。
   斐立普二世是皇帝查理五世之子,查理五世,亦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他于1555年退位,将其庞大的帝国分为两大部分,将德国交给其弟斐迪南,将西班牙及各属地交给其子斐立普。哈布斯堡家族,从此分为两支。( ?; b$ m. Z8 c+ a- U
   当时的西班牙,可远非今天的西班牙可比,那时的西班牙,横跨欧美三大洲,是一个庞大的大帝国,占据了半个世界,是当时第一流的世界大国。而那时的英国,只是偏远地区的一个二等国家。
   这位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二世,与英国颇有渊源。玛丽一世是他的妻子,自不必说,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也与这位西班牙国王打了多年交道,伟大的伊丽莎白女王,击败了斐立普二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从一个二等国家,从此开始跻身于一流强国之列,而横跨大西洋三大洲的庞大的西班牙的霸权,就此开始动摇。
   斐立普二世,出生于1527年,一生结婚四次,他的第一次婚姻,是他16岁时,娶了姨表妹,葡萄牙的玛丽娅,这段姻缘,由斐立普二世的葡萄牙母亲做主,婚后,双方感情冷淡,玛丽娅一年半以后就死了,留下一子唐·卡洛斯,这斯后来爱上后妈,被斐立普二世囚禁,不久死亡。德国作家席勒,在他的名剧《唐·卡洛斯》中,描写了卡洛斯与继母的恋情。作曲家威尔第,又将此剧本改为歌剧。
   斐利普二世的第二个妻子,就是英国女王玛丽一世。1554年,38岁的玛丽,嫁给了27岁的斐立普。说起来,玛丽还是斐立普的表姑,因为,斐立普是“疯女胡安娜”的孙子,而玛丽则是“疯女胡安娜”的妹妹凯瑟琳的女儿。不过,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欧洲王室,女性辈份并不重要,而只以男性的辈份为准,所以,这段婚姻的辈份,以男系角度来看,丝毫不乱。而这种亲上加亲的婚姻,是欧洲王室的传统,为的是保持高贵的血统。而斐立普与玛丽一世的这段婚姻,也正产生于胡安娜与凯瑟琳的姐妹关系。
  % a6 J- ?+ v( v# ~! {4 }5 i/ C
   斐利普来到英国,和玛丽一世生活了两年。1556年,玛丽流产,而斐立普回到西班牙去继承国王王位,成为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二世,虽然他名义上还是英国国王,但是,他再也没有回到英国。不过,英国在玛丽一世统治期间,一直是庞大的西班牙的一部分。
   后来,玛丽一世去世后,斐立普二世又娶了法国公主,瓦卢瓦的伊莎贝尔·尤金妮娅。唐·卡洛斯所谓的与继母的恋情,就是与这位女孩,其实,他们的年龄才是班配的。1568年,23岁的唐·卡洛斯悲惨死去,伊莎贝尔也猝死宫中。伊莎贝尔为斐立普二世留下了两个女儿。为了使斐立普二世尽快再生个儿子继承王位,他的德国哈布斯堡亲戚伸出援手,就在这一年,斐立普二世的堂弟,德皇马克西木利昂二世,将他的女儿安娜,嫁给了斐立普二世,还是老家来的亲人可靠,没有什么差错,这位德国公主安娜,终于为斐立普二世生下一个儿子,就是日后的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三世。' _1 O& V: k0 h. x5 ~! J
  , ^: m$ t&&P) k- E/ K# o. c- `
   玛丽一世的婚姻情况,大致如此,这个不幸的女人,即位时已经三十七岁了,多年的苦难生活,使得她的相貌,早早就衰老了,自然不会特别好看。她严肃有余,女性的魅力却不足。所以,斐立普离开英国后,再也没有回来。
  ! A- e/ \" [1 G# ^
   而玛丽一世对她的丈夫却一直是忠心耿耿,即使在斐立普离开英国后,她仍然听从丈夫的指令,于1556年,追随西班牙,对法国开战。结果,1558年,英国在战争中,丧失了在大陆的最后一块领地,加来。失去了这块具有重要政治和经济价值的领地,失去了在大陆的最后的根据地,这使得英国人无不痛心疾首。玛丽一世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威望也降到了最低点。
   平心而论,玛丽一世对英国的统治并不坏,她也是一位治国有方的君主,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也是颇有政绩的。而她对新教徒的镇压,与之前亨利八世的残暴镇压相比,亨利八世处死的人数更多,而之后的伊丽莎白一世,也曾处死过二百余名天主教徒,在镇压方面,玛丽一世并不特别突出。之所以唯独她得到血腥玛丽之名,还是因为她的所作所为,与大多数英国人是对立的,并不符合英国发展的趋势。
  $ _5 y. ?/ Q, d3 l6 B4 E
   此外,为了符合西班牙的利益,玛丽一世还停止了英国的对外贸易,凡此种种,使得玛丽一世渐渐失去英国民心。在玛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不折不扣是庞大的天主教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4 k! O3 H0 s: f2 V0 \3 A/ h9 S
   玛丽一世一直没有生出自己的继承人,而安妮·波琳的女儿伊丽莎白,虽然一度被玛丽一世关进伦敦塔监禁,后又被软禁起来,但是,身为新教徒的伊丽莎白,假装改信天主教,并且小心翼翼地臣服于玛丽一世,态度极为恭顺,使得玛丽一世找不到借口与她彻底翻脸,也找不到她任何谋反的证据。玛丽一世无法剥夺伊丽莎白的王位继承权,只好眼睁睁看着伊丽莎白一天天朝着王位逼近。1558年,42岁的玛丽一世,最终也没能生出一个继承人,在焦虑和遗憾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当听到玛丽一世去世的消息后,整个伦敦响起了欢庆的钟声。伊丽莎白当即跪倒在地,用拉丁语呐喊着:“这是上帝的杰作呀!这是我们看到的奇迹!”
   25岁的伊丽莎白,即位成为新的英国女王,是为伊丽莎白一世(年在位),她统治英国四十五年,激动人心的伟大的伊丽莎白时代,开始了。
我也比较喜欢欧洲的历史的
楼主幸苦发这么多啊
遗世万年,苦坠红尘;历劫百世,无念无心;唯愿此生,魂归灵隐;斯人已逝,唯灵永存。
灵隐岛,带你体验一场穿越梦境的旅行
包含,,,等,Powered by英国人的帝国观是如果被塑造的?|帝国观|爱尔兰起义_凤凰文化
英国人的帝国观是如果被塑造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达尔文专注于研究帝国的历史特别是大英帝国历史,他因作品《后帖木儿时代》获得英国历史学界殊荣“沃尔夫森历史学奖”。早在1363 年,英格兰国王便给在加来的26 名英国商人授予自治权,加来后来成了英格兰的重要属地(也是英国在欧洲大陆最后失去的属地)。
【编者按】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达尔文专注于研究帝国的历史特别是大英帝国历史,他因作品《后帖木儿时代》获得英国历史学界殊荣&沃尔夫森历史学奖&。他如今在剑桥大学教授帝国史和全球史,是纳菲尔德学院的研究员。 大英帝国在现代世界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的国旗上、香港的下午茶里,印度人口中的英语,更不必说现代制度的起源和英国价值观的传播。 在《未终结的帝国》中,达尔文以其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大英帝国,呈现了帝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理空间的意义和表现。 达尔文描绘的大英帝国是无数个个体野心和进取心合力创建的,而不仅仅是国王和征服者。这些人包括商人、投资者、移民、传教士等,正是他们林林总总的利益诉求共同组成了各有所图的复杂关系。 澎湃新闻经授权摘编其中《构想帝国》章节谈英国人的帝国观部分内容。
伦敦桥是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标志。 CFP 资料图 对帝国的各种设想在英国由来已久。起初,它混合了领地图谋、行政方式、法律程序和文化优越感等,因而极不稳定,有时还相互冲突。构成帝国组织框架的主要部分早在哥伦布横渡大西洋之前就已经定下。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是应在单一君主制下统治英国的领土。统治权和属下的忠诚高度归于中央,王权不容挑战。可是,忠诚被另外一条原则弱化:除非特意规定,否则英国属地可以保留自己的法律和传统。依据习惯和先例,君主可以通过议会或&国王会同枢密院&两种方式为属地制定法律(立法)。事实上第二种方式更为普遍,因为它更具有灵活性。所谓的&枢密令&是由枢密院批准的行政法令,而枢密院原本是国王最亲近的顾问所组成的小团体,到近代则成了一个实体行政部门。除了财产问题外,国王有权听取属地&臣民&的所有法律上诉。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我们的后殖民时代,一些英联邦国家为了法律程序上的便利依然保留枢密院司法委员会。从始至终,对英国王室的共同效忠加上(实践中)立法权的分散共同塑造了英格兰人(后来的大不列颠人)的帝国观。 英国人在美洲和亚洲还发明了一些新管理模式。早在1363 年,英格兰国王便给在加来的26 名英国商人授予自治权,加来后来成了英格兰的重要属地(也是英国在欧洲大陆最后失去的属地)。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1423 年的《加来大宗物品法》将英国羊毛织品海外垄断权授予加来的一个商人联盟,为后来的东印度公司、黎凡特公司、哈得孙湾公司、皇家非洲公司以及塞西尔罗兹的英属南非公司(又称&不列颠南非公司&)等多个垄断集团树立了先例。1381 年的《航海条例》想要限制出入英格兰的贸易商船必须为英国人所有和管控&当然它并不是非常成功。横跨大西洋的商业专营系统的核心也在18 世纪和19 世纪尽可能地得到了完善。 中世纪的决策者给后来的帝国缔造者们不仅仅遗留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上的权宜之计。从900 年(或许更早)开始,英格兰历代国王一直声称对不列颠群岛拥有&至高王权&。忏悔者爱德华自封&大不列颠之王&。&诺曼世纪&(公元年)是个插曲,中断了英国的大一统,英格兰的海上势力也大为衰落。但从12 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格兰先后强势地将爱尔兰(亨利二世于1172 年自封为&爱尔兰大领主&)和威尔士纳入版图,爱德华一世攻城略地、大修城堡,苏格兰也差点落入英格兰囊中。英格兰人不仅在爱尔兰与强大的移民们以及爱尔兰本土居民斗争,还在东安格利亚招募移民安置到威尔士,并给予他们地方特权,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后来殖民主义的困境和战术策略。 这种英式扩张还反映了英式&文明&观,即社会应该有序而和平,与当时不列颠&外围&领地上通行的观点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英格兰人习惯的是分布紧凑、人口众多的乡村,庄园、农田、谷物共同构成的宜人风景,地主阶级与神职人员共同管理农民,密布的城镇、市场、集市,活跃的土地市场,以使社会具有一定灵活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君主制,以保证和平、建设城镇、征收税款、贸易繁荣。但在爱尔兰和威尔士,社会体系有所不同。 在这里的人们以血缘关系为重,他们并不对国王尽忠,而是效忠于同族亲属或宗族首领。他们四处漂泊、以游牧为生,既不习惯定居,也不习惯种植农作物。他们对于财产的观念非常淡薄。宗族之间的冲突(据英格兰观察员称,这是畜牧经济的必然结果)促进了抢掠和奴隶制。它们的城镇稀少、相距甚远,且资金匮乏,更别提什么礼仪了,马背上的牧民根本都不在桌子上就餐,更别说讲究社会礼节。不像英格兰有牧师用严格的社会纪律教化教徒,这里的宗族文化鼓励试婚、离婚,还承认私生子。在英格兰人看来,这是个无法无天、乌烟瘴气、暴徒横行的社会,唯一的政治生活就是收保护费。因此必须依靠外人强行将秩序和进步带到这里来。为了避免生活在爱尔兰的英格兰人近墨者黑,1366 年《基尔肯尼法令》规定了许多英格兰人不得为之的事项,其中包括不准留爱尔兰发型,其目的就是为了禁止英格兰人被同化。具有文化优势的国家有义务对落后的地区进行帝国统治,出于这个强势的逻辑,英格兰将身旁的爱尔兰纳入囊中。 中世纪英格兰的野心显然不仅限于不列颠群岛。诺曼王朝和金雀花王朝带来了对欧洲大陆领土的兴趣和主张。1204 年英格兰的属地诺曼底被法国夺走。不过英格兰国王们索要位于现在法国西南部的普瓦图和阿基坦,他们从出口葡萄酒的加斯科涅地区及其首府波尔多获取了大笔收入&仅从加斯科涅葡萄酒业征收的税额就与英格兰海关税收总额一样多。英格兰卫戍部队进攻了布列塔尼岛。在海上航道,布列塔尼之于加斯科涅的战略意义正如五百年后的埃及之于印度。爱尔兰和威尔士的统治经验影响了英格兰人的帝国观,可是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统治却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当时的英格兰君主作为阿基坦公爵在形式上仍效忠于法国君主,难免束手束脚;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在已拥有高度组织化的政府和活跃商品经济的富庶属地,坚持英格兰式文明的优越性实在说不过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到1453 年英格兰势力已经被赶出了欧洲大陆,只有加来作为一块飞地。 所谓的时机虽然有些运气成分,但是顺应时势确实非常重要。在接下来那个世纪里,尽管英格兰的目标和野心大幅膨胀,但它的扩张行为都局限于岛上和海上而不是在大陆上。随着西班牙和法国王朝得以巩固、奥地利和西班牙联盟(两者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之下),英格兰在欧洲只能明哲保身。这种弱势地位在后来英格兰一系列的宗教危机中变得更加明显:先是亨利八世为了婚姻与罗马教廷决裂,接着玛丽一世( 年在位)努力恢复罗马天主教在英格兰的统治地位,再有1558 年后伊丽莎白一世支持新教,使英格兰站在了当时欧洲和海上霸主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对立面。正是亨利坚定地要求宗教自主权,才促成1533 年的《上诉法案》宣称英格兰为独立国家,不受任何其他统治者约束。英国新教徒长期忧思不断,一方面要担心被内部推翻,另一方面还要防范外部的入侵(例如1588 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为了防止天主教反扑,英格兰草木皆兵,导致了专制、迫害和对西班牙以及后来对法国的臣服,但这些也催生了英格兰的爱国主义和新教认同。1707年,《联合法案》出台之后,这一点帮助化解了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之间的仇恨,共同塑造并分享了&英国性&。维多利亚时期,即使远在满布全球的英帝国势力的最边境,&英国性&都能使当地的英国人同仇敌忾,也能激发传教士们如火的热情。不过尽管它力量极大,在伊丽莎白王朝时期的帝国观里,这仍然只是一个要素而已。 同样重要的是公元1560 年后人们逐渐拥有的地缘安全意识。出于对外国入侵的恐惧,控制英格兰与低地国家之间的英吉利海峡和爱尔兰海(这里极可能就是西班牙进攻的突破点)以及沟通大西洋与此处的&西方通道&显得非常重要。1560 年皇家海军已经成立,并有一整套行政体系为之提供补给服务。1588 年英格兰令西班牙无敌舰队铩羽而归,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时间。到了16 世纪90 年代,伊丽莎白政府派遣远征军赴荷兰和布列塔尼,先发制人阻止西班牙的再次进犯。苏格兰改革消除了英格兰北部地区的一大威胁,但是爱尔兰新教改革的失败、英属爱尔兰领地的危如累卵、都柏林周边看似安全的领地、爱尔兰成为绕后入侵英格兰跳板的可能,这一切使得伊丽莎白一世和她的大臣们戒心日益激增。16 世纪60~80 年代,英国卫戍部队从1 500 人稳步增长,超过了8 000 人。16 世纪90 年代,英国采取了铁腕举措,决定征战爱尔兰,将原本属于盖尔人的爱尔兰打上英国的烙印。然而和在欧洲一样,英国耗费巨大,胜利却只是昙花一现。但英格兰得到了宝贵的&经验&&英国的安全必须依赖于英国海军在欧洲西北部的积极管制和在爱尔兰全岛的有效统治。这给伦敦政府的战略规划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三个关键的影响来自于英格兰在海上的扩张。正如人们常说的,英国人在大西洋上进行的探索和征服晚于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实际上,英国是迫于商业危机不得不采取行动。加斯科涅酒业与波尔多的布料和粮食交易让布里斯托尔的商人们大发横财。然而随着1453 年英国在法国大部分属地的统治垮台,贸易也大受影响,使得英国人不得不去打南方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意。他们学会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得以纵横于加勒比海与西非之间的航海知识。布里斯托尔水手开始在大西洋寻找虚无缥缈的&巴西岛&(或许那只是纽芬兰)。热那亚人约翰卡伯特(John Cabot)是个跟哥伦布一样的人物,他受命在北大西洋搜寻一块&新发现的土地&,或许是为了替代布里斯托尔人在与汉萨同盟竞争中失去的冰岛渔业。起初收获寥寥,但从16 世纪50 年代开始,英国西南部水手和背后支持他们的商人运用新的航海知识动摇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大西洋上的海上优势。1562 年,约翰霍金斯(John Hawkins)抵达西非海岸,在当地买入奴隶再转手卖至西班牙在美洲的属地。
霍金斯的亲戚,也是他的徒弟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在美洲西属港口沿袭了他夹枪带炮做生意的伎俩,捎带红利便是打劫。英国政府&并不赞成&他们的行为,但同时也不承认1494 年教皇&赐予&西班牙和葡萄牙共同所有的大西洋专属权。反而,英国政府及其造势者坚持海洋自由论:&鉴于海洋及贸易由自然及所有国家共有,从前的教皇和现在的西班牙人无权禁止其他国家依据此法进行交流及贸易往来。&将自己定位为力图突破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以及(后来的)中国贸易封锁的局外人,以&海洋自由&的主张为武器,英国的帝国主义一直奉行此道,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1 世纪。 沃尔特拉雷(Walter Ralegh)( 年)也许是那个时代致力于缔造帝国的人中最了不起的一个,人称&有进取心的局外人&。他的英俊外貌和出众文采让他成为伊丽莎白宫中的红人,甚至获封爵位,获赐俸禄和财产。拉雷出生于德文郡名门,西班牙与英国之间的海上之争以及伊丽莎白政府在爱尔兰遭遇的困境对他而言是个绝佳的契机。拉雷同父异母的兄弟汉弗莱吉尔伯特(Humphrey Gilbert)凭借于16 世纪70 年代在爱尔兰野蛮残忍地镇压了叛乱的功绩而平步青云。吉尔伯特深信能找到通往中国的西北航道,并支持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以解决英国的贫困问题。1583 年,他航行至纽芬兰,奉伊丽莎白女王之命宣布当地海港和周边区域为英国所有,该地区也就是后来的圣约翰。之后吉尔伯特在航行中遇海难失踪,拉雷继承了他的遗志。 在拉雷的鼓动下,理查德哈克卢特(Richard Hakluyt)于1584 年写下了《论西部的种植业》,第一次公开支持大英帝国向海外扩张。文章拒绝承认西班牙对北美洲的统治权,大力谴责西班牙对待美洲印第安人的暴行,敦促进行系统化的殖民以应对国内的失业、人口过多、商业萧条等问题。他声称&那些从前我们需要冒险在欧洲、非洲、亚洲从事商贸而得来的商品&&不久之后就能从位于北纬30&~60&的美洲&&不费吹灰之力获得&,殖民的目标在于进口原料并将成品出口给&&&领地里雇用的众多穷苦子民&&输出成品买入半成品的好处众多,其中之一就是不再会有可怜人盗窃、挨饿或行乞&&& 跟吉尔伯特一样,拉雷也参与过镇压爱尔兰起义,并在爱尔兰获得大块封地作为奖赏,他将自己从爱尔兰获得的经验运用于美洲探险。拉雷从伦敦的商人那里筹集资金、从当时顶尖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托马斯哈里奥特(Thomas Hariot)那里寻求帮助,并于1585 年和1587 年先后两次向距北卡罗来纳海岸不远的罗阿诺克派遣探险队去建立商贸据点,并攻击每年都会经由佛罗里达海峡回程的西班牙珍宝船队。像当时的许多伊丽莎白宫廷的风云人物一样,他这么做的原因是相信截断西班牙的财富补给能大幅动摇其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以及减轻它对奉行清教的英格兰的威胁。&正是他在从印第安人手里抢来的金子危及和扰乱了欧洲的所有国家&&&他如是评价腓力二世。 直到16 世纪末,英国人仍然只能对着帝国梦望洋兴叹。他们在罗阿诺克建立殖民地的尝试遭到惨败。西班牙在墨西哥和秘鲁建立了白银帝国,葡属印度的首府设在&黄金州果阿&,而英国却乏善可陈。荷兰人已经把英国人赶到了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旧称摩鹿加群岛):荷兰人的联合东印度公司的收获远非他们的伦敦对手可比。但是对大西洋那边财富的渴望已经深深扎根于脑海,英国人的野心已经无法抑制,于是商业资源越来越多地被投入到海外去冒险。无敌舰队被击败的那年,理查德哈克卢特(Richard Hakluyt)开始撰写《英吉利民族的关键航行》,并于次年出版。 年他接着又编著了《英吉利民族重大的航海、旅行、交通和发现》,这本著作将英格兰航海经历描绘得如同史诗一般。1588 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溃败证实了哈克卢特和拉雷的断言,即美洲的西班牙势力也不是不可战胜的。16世纪90 年代的战争和掠夺刺激了更多的探险行为,其中包括拉雷本人1595 年前往被他称为&广阔、富饶、美丽的圭亚那王国&的探险。这次同样没什么收获。但是1607 年,一个总部在伦敦的财团成功地在罗阿诺克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尽管根基不稳,但至少能勉强挺过在此之前让英国人无功而返的那些灾难。这就是弗吉尼亚。 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漫长的17 世纪到1713 年之间经历了无数的革命和战争。战火之后,英国转型成功,改变了自己在欧洲及其他地方的地位。在国内,他们初步确立的宪政制度扛过了安妮女王时期( 年)激烈的党派之争。英国在17 世纪之后势如破竹,彻底拿下了伊丽莎白时期没能征服的爱尔兰。与苏格兰的联合(不久后便经历了1715 年詹姆斯二世党人叛乱的考验)使得不列颠大陆不再有分而治之的危险。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年)巩固了英国的海上势力和军事力量,英国在西地中海有了两个海军基地(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战后,英方从签订的和约(所谓的asiento,意为协定)中获得向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权力,终于冲破了美洲的商业封锁。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种植园&和&商栈&帝国: 英国将定居点散布在北美海岸和加勒比群岛,黎凡特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仓库和领土遍布伊兹密尔、阿勒颇、巴士拉、阿巴斯港、苏拉特、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英国人控制了纽芬兰大浅滩的大部分渔业,他们在哈得孙湾的皮草贸易能与法国人一较高下,同时,他们沉迷于贩卖奴隶,甚至开始从中国广东买入茶叶。 这种扩张背后的帝国观并不是单一的,但各种帝国观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扩张的意义在于使英国变得更加富强。前往近东和印度的商人可能发现新市场,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可以创造新市场,来自东方的外来商品可以转卖给欧洲客户赚取利润,在殖民地种植的原料可以拉回国进行再加工,既能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又能使其增值,还能用于出口再赚一笔,商人和运输业都能受益。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宏伟的目标,各方争论不休。黎凡特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其中有些人同时属于这两个公司)坚持认为,如果没有垄断权,那么贸易的成本和风险会让他们无利可图。而其他人则谴责这种自私的主张,并且公然提出国王不应该具有授予垄断权的权力。针对东印度公司的批评中有一条尤其具有震撼力,它认为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货物只能依靠出口金银进行换购,因而势必减少国内的货币供给,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需求的降低,这是在损公肥私。最强有力的辩护则称,从印度购入的货物再转手出口至欧洲,从中获得利润足以抵消采购时运往东方的白银。到17 世纪末,后面这种转口港理论被广为接受。 布里斯托尔商人约翰卡里(John Cary)(1650 ?&1720 ?)的分析极有说服力。在他的《论英国现状与贸易、贫困人群以及税收的关系》(1695 年)一文中,卡里强调了种植园对创造就业岗位与贸易的重要意义: 我认为英国与它所有的种植园是一体的,无论是个人还是郡县都属于这个整体。因此,我们吃种植园的作物就等于吃自己土地上的果实。此外我们还可以将农作物销往邻国换取金银,或者换取必须用金银交易的商品,再次给国家带来利润&&这本就是在海外开建种植园的目的所在,即英国人民之间能更好地开展商业和贸易,主要利润是为了帮助中央政府&& 文章接着指出,为了保证主要收益归于政府,必须规范殖民地贸易,令其首先保证英国船运业的利益。这和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一致。1696 年英国政权正面临革命后的和军事危机,此时《航海条例》的执行力度被再次加强。法案严格规定(尽管执行得相当马虎):无论最终市场在哪里,加勒比海和美洲殖民地产出的原料必须先运往英国,并且只能由英国所属的船只装载。作为大西洋世界的巨大转口港,英国将会发展得富有而强大。 从1688 年光荣革命开始一直到18 世纪70~80 年代的美洲危机期间,这种&转口港帝国主义&是主流观点,掩盖了许多其他的帝国设想和殖民地的异议。它宣称&事实上也是这么操作的,唯一值得拥有的帝国形式就是属地一切产出的商品全部运往英国,再出口至其他国家,以给商人和国家带来利益。在这种观点下,殖民地经济被套上了&商业紧箍咒&。无论是信奉新教的英裔爱尔兰人还是巴巴多斯的种植园主,都认为自己的自由遭受了侵犯,自然对之深恶痛绝。巴巴多斯总督甚至公开反叛称:&自由贸易是所有殖民地的生命。&转口港帝国主义的国内支持者们渴望轰开西属美洲帝国的大门,却因需要在欧洲保持审慎态度而不能大动干戈。作为政治主张,它既正式认可移民和种植园主的自治权,又肯定了英国议会时常重申的立法权,即只要愿意,英国议会有权制定殖民地法律&对此殖民地议会激烈反对。而国内人民也并不把移民和种植园主们当作缔造帝国的英雄。1655 年有个英国人去了趟巴巴多斯(当时英国最有价值的殖民地),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个岛屿是英国用来扔垃圾的粪坑:恶棍、妓女,诸如此类的人&&&可以想见,巴巴多斯人的观点定然不同,如一个当地爱国者曾说:&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英国血液,我们的心里装着英国精神。&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英国人声称依靠海上贸易的商业帝国是自由的秘诀所在,&英国人绝不会成为奴隶&,但同时他们也承认非洲奴隶贸易是帝国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没有非洲贸易就没有黑奴,没有黑奴就没有糖、姜、染料,没有糖等作物就没有岛屿,没有岛屿就没有大陆,没有大陆就没有贸易。&这是丹尼尔迪福(Daniel Defoe)1713 年写下的评价。伦敦政府不仅没有阻止种植园主买入更多奴隶,相反它还否决了殖民地议会出于对奴隶起义的担忧而提出的控制进口奴隶数量的提议。 至于印度,当地的转口港帝国主义不关注征服或统治,因为觉得这些非常不切实际。1694 年辉格党控制下的英国国会下议院决定取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垄断权(公司董事乔赛亚蔡尔德对此不予理会,称这是&几个无知的乡绅在胡说八道,他们甚至不具备管理自己个人事务的智商&),东印度公司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14年后还吞并了它的竞争对手&新公司。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地区开展自由贸易受挫,意识到在亚洲的英国商业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没有海军的保护,就无法抵御不友好的当地统治者,也没有法庭来做出仲裁。东印度公司必须自己保护自己并承担自己的开销,负担全副武装的&东印度商船&、设有碉堡的贸易站以及驻扎属地的各级商人的一切费用。合伙人持续地向东印度公司投入资金,对公司而言,付出的代价就是将往返于英国与印度之间的无特许状商人和投机者排除在生意圈之外。直到17 世纪下半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东印度公司这个印度的&特例&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建立起了令人咋舌的新利益关系,其规模大到既不能倒闭,也不可能被政府控制,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强大的新帝国的核心。
《未终结的帝国:大英帝国,一个不愿消逝的扩张梦》 【英】约翰&达尔文(John Darwin)著 冯宇、任思思、李昕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9月出版 定价:69元 精装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432577
播放数:5770710
播放数:3073812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航海时代2英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