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比较权威的铸造类杂志有哪些人不迷信权威?哪些是可以投放广告的,需要资格审核什么的么?大概是怎么收费的?

你现在的位置:&&&&&&中国电影类杂志大摸底(作为电影期刊从业者,我没有统计过,此为转,虽然有的不尽准确,但翔实的资料可以作参考)
中国电影类杂志大摸底(作为电影期刊从业者,我没有统计过,此为转,虽然有的不尽准确,但翔实的资料可以作参考)
某日我到深圳图书馆看报纸、杂志,看到《中国电影报》,便拿来翻翻。我喜欢电影这么多年,看过不少电影杂志,但我丝毫不知道有一份报纸叫做《中国电影报》。这跟这份报纸的发行渠道有关——我从未在报亭看到这份报纸,也跟我一向疏忽《看电影》之外的电影类报刊有关。这份历史悠久而我才第一次接触的报纸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很想了解一下中国都有那些公开发行的电影报刊。于是,另一个某日,我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走马观花地翻阅了图书馆里的各种电影报刊、杂志,做了一些笔记,下面将会写出来跟大家分享。此外,我还翻阅了两本台湾的电影杂志。国内的很多图书馆都缺乏港澳台的报刊、杂志,深圳图书馆却设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收藏国外及港澳台的报刊、杂志,这部分资源算是比较稀缺的资源。因此,关于台湾的电影杂志,我将另文撰述。此文所介绍的电影报刊、杂志,仅限大陆部分。
二、我与电影报刊
说起我与电影报刊的关系,其实主要是我和电影杂志的关系,因为电影报纸这一块我所知的就只有《中国电影报》一份。据我所知,中国公开发行的电影报纸,也只有这一份。
我第一次看电影杂志是什么时候,看的什么杂志,都不可考了。但我依稀记得自己第一次买电影杂志的情景。那时候应该是2003年,我读大一或者大二。那时候我刚刚加入学校(东南大学)的“英文剧场”(不知道“英文剧场”现在是否仍在?),认识了JSP、CC、小强等人。我记得第一个向我推荐《看电影》的是小强同学。我从高中开始喜欢电影,但县城的电影资源有限,我能看到的电影并不多。进了大学,“英文剧场”周末放映的影片(也包括“文化剧场”,放一些文艺片)让我大开眼界,我开始如饥似渴地看电影。看电影多了以后,对电影知识的渴求就会变得非常的强烈,我急切需要一本杂志来不断更新我的电影知识。在小强的推荐下,我开始买《看电影》来看。这一发不可收拾,我不能容忍自己错过任何一本《看电影》,有时候为了买一本《看电影》,我通常提前很多天就到报亭问,然后一直问到拿到《看电影》为止。那时候我看《看电影》看得非常仔细,不放过任何一段文字,有时候还不敢读得太快,怕等待下一本的时间太漫长,难熬。看《看电影》多了以后,我甚至生出要到《看电影》当记者或者编辑的念头来。记得临近毕业的那段日子,我每次拿到一本新的《看电影》,第一件事就是就是翻倒118页看一直高悬的“招聘”广告还在不在。可是,一直都最后,我都没有把自己的寒酸的文字寄到《看电影》去应聘,而是选择了一家专业对口的建筑公司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大学毕业后,我仍然坚持看《看电影》,但已经不会像大学那样饥渴,也不会读得那么仔细了。
除了《看电影》,大学时代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杂志还有《新电影》和《世界电影》。我记得我赶上了《新电影》的创刊,但我当时有没有买过创刊号,我记不得了。《新电影》的背景很强大,好像是中影集团办的,陈凯歌好像还是这本杂志的顾问还是什么的。跟《看电影》比起来,《新电影》算得上是本精英杂志,据说当年《看电影》就有一班精英过档到《新电影》任职的,而这本杂志更得到许多精英电影人的支持。我个人感觉,《看电影》对自己的定位是“影迷杂志”,杂志中的文章基本围绕影迷感兴趣的影片和话题展开,它不像《新电影》一开始就那么有精英意识,不会刻意讨好影迷,同时非常注重文章的专业水准。《新电影》的这种定位最终导致了它的停刊——一本办给精英看的电影杂志是很难长命的,因为精英毕竟是少数,影迷才是广大群众。《新电影》是什么时候停刊的,我不大清楚,我只记得应该是毕业前后(2006年)的事情。我在疯狂爱上《看电影》的日子里,偶尔也会把自己拔高一下,买本《新电影》瞧瞧。我记得《新电影》总是有很棒的专题,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新电影》的一些专题仿佛是把学术论文通俗化,知识性很强,我曾受益匪浅。
我跟《世界电影》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图书馆建立的。我记得学校里外的报亭都没有零售《世界电影》,这也难怪,《世界电影》毕竟是一本学术型的电影杂志,受众有限。《世界电影》作为一本电影杂志,是比较没有娱乐精神的,上面发表的文章,一般是以学术论文的姿态写就。但《世界电影》每期都刊发一、两个剧本,这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电影多了以后,跟很多电影青年一样,我也有样学样地写起剧本来。电影剧本跟小说是不一样的,它有一个基本的格式,编剧不能乱来,否则就不是剧本了,不具有操作性。为了学习电影剧本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技巧,我便不时到图书馆看《世界电影》上刊载的剧本,然后装模作样地写起剧本来。记得学校图书馆每过几年就会清理一次旧杂志,以一本一元甚至更低的价钱把过期的杂志卖给学生,我便在一大堆过期杂志中淘了几本《世界电影》,其中一本上面刊有昆汀.塔伦提诺的《天生杀人狂》。可惜大四搬家的时候,我舍弃了一些东西,其中就有那几本《世界电影》,现在想来还非常后悔。前年、去年我各去了一次北京电影学院,每次都带一本《世界电影》回来,其中一本上面有《老无所依》的剧本(2008.04),我买的时候如获至宝。
《看电影》、《新电影》、《世界电影》之外,我读大学的时候也买过《电影世界》(我还记得我买的一期上面有卫西谛的文章)、《环球银幕》等,但买得非常少,偶尔为之而已。
如今我在深圳的报亭,能够看到的电影杂志不外《看电影》、《电影世界》、《环球银幕》三种。其中,《看电影》是非常普遍的,几乎每个报亭都在卖,而《电影世界》和《环球银幕》均不多见。我记得读大学的时候,《看电影》的市场份额并没有明显超过《新电影》、《电影世界》、《环球银幕》等,在广州甚至不太容易买到《看电影》,倒是另外三本比较常见。几年下来,《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杂志的寡头,这是影迷杂志的成功,但其他电影杂志的式微,也让我颇感唏嘘。
三、《中国电影报》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因此,《中国电影报》当仁不让地占据了这一节的标题。电影报纸不如电影杂志好办,因为电影是以画面为先的,报纸很难提供出色的电影画面,而杂志可以把电影画面印刷得非常漂亮。我想,如果把《中国电影报》放到报亭,大概是卖不动的,谁要看粗糙的纸张上寒碜的图片啊?《中国电影报》的主办方大概也是知道这一点的,因此,他们很老实地把这份报纸办成一份行业报纸,主要发布电影的行业信息。
独一无二的《中国电影报》的主要相关信息如下:
主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出版:中国电影出版社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49
该报为周报,每期32版。
作为一份由广电总局主管的报纸,《中国电影报》有着明显的政治导向。因此,体制内制作的许多宣传教育片(指剧情片)的信息,你在别的电影杂志上是看不到的,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份报纸经常报道某影片的研讨会在那里成功举行,这一点,它的口吻有点像《新闻联播》。
不过,这份报纸的主要内容还是观众比较熟悉的最新公映的电影的情况。作为行业报纸,《中国电影报》不太重视报道的娱乐性,而是重视影片的思想内容和票房情况。
作为影迷,我认为《中国电影报》没有什么看头。但是,这份报纸经常发布一些比较权威的官方信息(特别是市场数据),对从业人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能够为电影研究者提供一些资料。
四、电影杂志
1、《看电影》
我不敢说《看电影》是中国最好的电影杂志,但我可以肯定,《看电影》是中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杂志。
在中国,一个月出三期的电影杂志只有《看电影》(两本“正场”,一本“午夜场”)。这说明这本杂志卖得好,如果卖得不好的话,三期早就被压缩为两期甚至一期了。我记得我最初买《看电影》的时候,《看电影》每个月只出版两期,后来可能是因为像我当年那样害怕等待时间太长的读者太多,加了一期“午夜场”,缩短了读者的等待时间。
执中国电影杂志之牛耳的《看电影》的主要相关信息如下:
主管/主办:峨眉山电影制片厂
策划指导:老轲
副总编辑:赵红
执行主编:麦小白
国内统一刊号:CN51-1618/I
“正场”136页,“午夜场”144页,每月共三期。
中国的电影产业曾经是各家电影厂群雄争霸的局面,但近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影集团为寡头、若干民营公司为配角的局面,当年的许多制片厂纷纷收缩,除了制作一些体制内影片,这些制片厂几乎不再参与到市场运作中来。峨眉山电影制片厂便是这样的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的制片厂,近年公映的电影中,几乎看不到峨眉山电影制片厂的字样。但就是这家几乎只剩一个空壳的制片厂,却主管、主办了中国电影杂志的寡头——《看电影》。据我所知,峨眉山电影制片厂跟《看电影》的关系不大,《看电影》不过挂靠在峨眉山电影制片厂名下而已。若干年后,也许大家已经忘记了峨眉山电影制片厂,但却不会忘记由其主管、主办的《看电影》!
《看电影》是一本影迷杂志,自始至终把影迷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影迷服务。在专业人士看来,《看电影》也许不是一本好杂志,因为杂志内的文章,多是有感而发,对电影缺乏专业、深度的剖析。我看过很多专业的电影书籍或者文章,坦白说,这些书籍或者文章可读性大多不强,娱乐性更是欠奉。影迷看电影、了解电影更多是在找乐子,而不是为了学习然后成长为专业人士,他们没有兴趣去分析一部电影,更多是直接求证于自己的好恶。《看电影》这本杂志是为影迷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专业的解读,它要做的是告诉你每一部电影的闪光之处和有趣之处,让你在看电影之前或之后通过图片和文字去享受电影。电影杂志最重要的是好看,如好电影般那样好看。《看电影》非常好看,单是漂亮的明星照片和精美的电影剧照已经让你大饱眼福,而感性的体验文字往往让你很有亲切感,如遇知音。我们称《电影手册》那样的杂志为专业杂志,因为它的读者有很多都是电影制作的从业人士或者电影研究者;我们称《看电影》这样的杂志为影迷杂志,因为它的读者是热爱电影的影迷,他们热爱“看电影”,而不是制作或者研究电影。
2、《电影世界》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阅读的进一步普及,纸媒的报纸和杂志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我想,现在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份杂志停刊——悄无声息地停刊。在一次与民营书店老板的交流会上,北京万圣书园的老板刘苏里预言纸质书在未来将走进精英时代——纸质书不仅仅是阅读的载体,也是收藏品。我认为纸质的杂志也不会消亡,但如刘苏里所言,未来的电影杂志也不可避免地走进精英时代——制作更为精美,为电影饕餮客所欣赏、收藏,而普通的影迷主要通过网络获得电影资讯。电影杂志要做得具有收藏价值,无疑会增加成本,未来的电影杂志可能是50元一本(以目前的价格为基准)甚至更贵。这样一来,电影杂志就不可能大量存在,全中国大概只剩下一、两本纸质电影杂志。
写下上面一段话,我想说的是,作为一本仍然活跃在零售一线的老牌电影杂志,《电影世界》有着参与未来竞争的资本。也就是说,当中国只剩下一、两本电影杂志的时候,其中一本很可能是《电影世界》。
这几年我一路看《看电影》下来,我感觉在杂志日薄西山的时候,《看电影》却做得越来越大气。《看电影》一直被人所诟病的“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也有所改善。《看电影》占有的资源越来越多,笼络了包括焦雄屏、舒琪等牛人在内的作者,而它在世界各地的工作站想必也让其它电影杂志感到眼红。反观《电影世界》,它却在《看电影》大幅扩张的时候,变得有点底气不足了。《电影世界》在2008年进行了改版,版面增加到144页,价钱当然也涨了,为16元。《电影世界》在页码和价钱方面均向《看电影》(午夜场)看齐,但销售却似乎没有向《看电影》(午夜场)看齐。我认为,《电影世界》会输给《看电影》,资源是一个方面,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一流的人才能够给杂志带来资源。
闲话且休,先发布以下《电影世界》的主要相关信息:
主管/主办:长影集团
社长/总编:张霁虹
副总编:黄耀民
国内统一刊号:CN22-1091/J
该刊为月刊,144页,定价16元。
在中国电影行业里面,中影集团是寡头,其他国营电影公司里面,拿得出手的只有上影集团和长影集团了。可以说,《电影世界》能够依托长影集团,还是有一定的底气的。长影集团到现在还拥有大量的电影资源(影视城之类),绝非峨眉山电影制片厂可以比拟。我说《电影世界》有参加未来竞争的资源,很大一个原因就在这里。有长影集团撑腰,《电影世界》有很多争取到资金和人才的机会。《电影世界》的未来会如何,我不敢妄作预言,但正所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我希望十年后能够看到《电影世界》已经走上未来纸媒电影杂志的阳关大道——小众而不乏众。
我喜欢看话剧,也因此而关心话剧的市场。我相信没有人怀疑话剧已经成为一个泛精英的节目,不要说民工,就是普通白领也不大会去看话剧,当今话剧的主要观众是中产阶级。在相对数字上(在成就中产阶级的同时,更多的人沦为蚁民),我们感受不到中产阶级这个阶层的壮大,但在绝对数字上,这个阶层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我来深圳三年,亲眼见证了话剧市场在深圳做大做强。我想,电影杂志的未来发展历程会比较像话剧的发展历程,先是陷入低迷然后涅磐重生。未来的电影杂志在找准自己的读者群之后会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电影世界》的底气和潜质使得它仍然具有冲击未来的能力。作为影迷,我对《电影世界》期待且等待。
3、《环球银幕》
印象中,《环球银幕》是以介绍新上映的电影为主的,而且它介绍新片有一个基本固定的格式。《环球银幕》所走的路线决定它很难把资深的影迷聚集到它的周围,它的读者应该以普通影迷中的“散户”为主。我认为,《看电影》的优势在于如下三点:出色的专题、经典的栏目(如经典礼拜、情色参考等)、一流的专栏。而这三点,恰恰是《环球银幕》所缺乏的。不过,电影资讯这一块,《环球银幕》做得还不错,基本能够满足普通影迷的需求。
我记得读大学的时候买的《环球银幕》是比较薄的,如今它已经扩张到160页每册,为国内彩印电影杂志之最。我不得不说,《环球银幕》增加的页面里面,有不少是用于刊登广告的。当一本杂志过于依赖广告而不是读者的时候,这本杂志就很危险了。也许大量的广告给杂志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这同时也在伤害读者的热情,读者最终会选择买比较绿色一点的电影杂志。大概10年后,当电影杂志成为资深影迷读物的时候,电影杂志应该只保留很少的广告,而且是比较有品位的广告。
《环球银幕》的主要相关信息如下:
主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中国电影出版社
主编:朱珠
国内统一刊号:CN11-5586/J
该刊为月刊,160页,定价20元。
&&& 《中国电影报》是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环球银幕》也由中国电影出版社主办,这一报一刊算是一家的。上文我说了,《中国电影报》是份行业报纸,主要报道产业新闻。《环球银幕》是一本娱乐刊物,主要提供娱乐(电影)资讯。这一报一刊可以说互为表里,《环球银幕》为表,《中国电影报》为里。
4、《世界电影》
在我眼中,《世界电影》是中国电影杂志中最具专业色彩的电影杂志。这本杂志坚持黑白印刷,坚持不娱乐,坚持电影理论,坚持学术态度,坚持奉献一流的电影剧本!
《世界电影》不仅是一本专业的学术杂志,它还有一个跟上面提到的电影杂志截然不同的特点,那就是这本杂志上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舶来品,是翻译文章。《世界电影》的文章来源非常广泛,各国都有,多是一线的电影研究文章。
电影作为学术跟别的文科学术是不一样的。电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制造出来的,它的发展与传承跟技术革新有着极大的关系,而它的变化则主要来自编剧和导演的创意。书写只是电影的一个环节,而对文学、哲学、历史来说,书写直接意味着繁衍。文科学术主要通过书写表现,书写中的思想和理论是其灵魂。这个灵魂直接影响着文学、哲学、历史的革故鼎新。而电影学术的灵魂似乎并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它提炼,它总结,但它没有实际指导一部电影的制作。因此,电影作为学术是比较尴尬的,它远不如电影作为娱乐那么容易被人所接受。那么,《世界电影》的意义何在?我只能说,透过电影抵达学术这条路也许是培养不了电影导演的,但这一路上,他可以看到许多深邃的风景,最重要的是,这些风景启发了他,激发了他的创意。电影作为学术对电影的影响是隔之又隔的,仿佛哲学对人生的影响——你看不到的就是无处不在的。
我不是电影专业人士,但我非常欣赏《世界电影》的专业精神和它对理念的坚守。并且,我认为《世界电影》是中国电影杂志中不可或缺的一本,因为:学术不死,电影常新!
下面例牌抄录《世界电影》的主要相关信息:
主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
出版:中国电影出版社
主编:徐建生
国内统一刊号:CN11-2023/G2
该刊为双月刊,192页,定价12.80元。
又是一本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杂志。作为影迷,我认为中国电影出版社近年出版的电影书籍不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电影馆”系列出色。不过,就电影专业出版物而言,中国电影出版社仍然是国内最老资格最有底气的出版社,只是它现在主要走内部发行路线了,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电影馆”系列走影迷路线完全不同。中国电影出版社的一报两刊,产业、娱乐、学术具备,不可谓不全面,只是这一报两刊似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知道它们未来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5、《中国银幕》、《电影故事》、《电影》
上文写到的四种电影杂志中,除《世界电影》外,其他三本都是已经进驻影迷记忆的。许多影迷提到自己的影迷生涯,一般都会提及《看电影》、《电影世界》、《环球银幕》这三本杂志。而《中国银幕》、《电影故事》、《电影》这三本电影杂志虽然也是娱乐先行,但它们在影迷心目中并没有留下很深的烙印。我个人觉得,这三本杂志基本上是依附于其所属的电影机构的,杂志的内容主要满足电影公司的宣传和广告职能。
这三本杂志的主要相关信息如下:
《中国银幕》:
主办: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顾问:童刚、韩三平
主编:陈航
国内统一刊号:CN11-1652/J
该刊为月刊,112页,定价10元。
《电影故事》:
主管: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
主办: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
社长:任仲伦
主编:金娜
国内统一刊号:CN31-1047/J
该刊为半月刊,定价15元。
《电影》:
主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社长:傅红星(原社长兼总编为广电总局审片委员会委员赵葆华)
国内统一刊号:CN11-4668/J
该刊为月刊,112页,15元。
单看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这三个杂志所依附的电影机构,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三本杂志来头不小。而韩三平、任仲伦两位电影界大佬分别挂职《中国银幕》和《电影故事》,也足见他们对这两本旗下杂志的重视。
《中国银幕》、《电影故事》、《电影》(原名《电影通讯》,2001年改为现在的刊名)这三本杂志分别创刊于1958年、1952年、1979年,它们的年资之深,绝非当今最流行的《看电影》可比。它们曾经也辉煌过,有过洛阳纸贵的时候(八十年代几乎每本杂志的发行量都很大),近年,它们被《看电影》等杂志逼到了边缘。2004年,《电影故事》号称“壮丽改版”,主编金娜也是信心满满的。五年过去了,《电影故事》也许曾经赢得过市场的份额,但它目前的状况恐怕不容乐观。当然,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三本杂志有着实力如此雄厚的后台老板,它们一时半会还不用担心下岗分流。但是,随着电影杂志市场的进一步萎缩和细分,这三本老牌杂志还能够挺多久,我就不敢说了。
我虽然不怎么买这三本电影杂志的帐,但我也希望中国的电影杂志能够丰富一些,多元一些。其实,这三本杂志有着优先使用它们背后的庞大的电影机构的资源的机会,它们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谋事在人而已。
6、《电影新作》、《电影文学》
上文所介绍的电影杂志,基本上都是可以在报刊亭买到的,而《电影新作》和《电影文学》这两本电影杂志我从来没有在报刊亭看见过。我很怀疑,它们和《中国电影报》一样,以内部发行、业内交流为主,基本脱离零售市场。
这两部杂志的主要相关信息如下:
《电影新作》:
主管: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
主办: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上海电影家协会
主编:杨全福
国内统一刊号:CN31-1145
该刊为双月刊,64页,黑白印刷。
《电影文学》:
主管/主办:长影集团
主编:张霁虹
国内统一刊号:CN22-1090/I
该刊为半月刊,192页,黑白印刷。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主打的电影杂志其实是彩印的《电影故事》,《电影新作》不过是他们办的一个附属杂志,这本杂志有利于帮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上海电影家协会这两个机构找点活干。
同样道理,长影集团的主打电影杂志是彩印的《电影世界》,《电影文学》只是一份补充需要的电影杂志——我看了上面的文章,多是电影艺术家、电影学者的手笔,这些人大概也多半来自某些协会,他们需要发表作品的空间。《电影文学》厚达192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每期都发表两、三个电影剧本,占了很大的篇幅。和《世界电影》的剧本来自已经完成的作品不同,《电影文学》上的剧本好像都是还没有拍摄的,以后是否会拍摄,当然也是个未知数了。我一直认为,没有拍摄过的电影剧本是不宜公开发表的,一来不好保护版权,二来没有意义——剧本,是用来拍的,不是用来读的。但是,中国的电影剧本的发表空间是非常大的,《电影文学》之外,尚未拍摄的电影剧本也散见于《剧作家》、《新剧本》、《剧本》等杂志。我觉得这绝对是一个怪现象,编剧不好好为制作服务,抢作家的领地为读者服务,岂不怪哉?
7、《大众电影》
吾生也晚,当我懂得看电影杂志的时候,曾经风靡神州的《大众电影》已经风光不再。毫无疑问,《大众电影》是中国电影杂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单期的最高发行量据说高达800多万册,这绝对是一个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数据。可是,《大众电影》只属于20世纪,进入21世纪,《大众电影》已经沦为怀旧的事物。《大众电影》垂死挣扎至今,一方面是它仍然不乏少量的铁杆粉丝,另一方面是它的背后承载了太多的电影记忆,人民希望它挺着,哪怕像古董那般挺着。
《大众电影》的主要相关信息如下:
国内统一刊号:CN11-1501/J
该刊为半月刊,64页,定价6.9元。
现在的电影杂志,能够进入零售市场的,都是动辄100多页的,这样才能够提供足够的电影图片来诱惑读者购买。《大众电影》作为老牌电影杂志,却只有区区64页,显得底气非常不足。现在的《大众电影》的内容,对年轻读者完全没有吸引力,我翻阅了一下,觉得味同嚼蜡。此外,《大众电影》的彩印实在太过一般,从纸张到印刷质量,都远不如《看电影》、《电影世界》等杂志。
我一直纳闷,以《大众电影》的品牌号召力,何以会沦落至此?64页薄薄的一本,寒酸的彩印,这样的丑小鸭形象说明了《大众电影》的不思进取。当前电影杂志的竞争如此激烈,不能与时俱进就只能沦落边缘。我不知道《大众电影》现在的编辑、记者们都是那些人,我也非此行中人,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办杂志的观念已经完全跟时代脱节。随着网络对纸媒杂志的进一步蚕食,如此的《大众电影》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大众电影》虽然没落了,但它的知名度还在,它若能改版,换一班有活力的编辑、记者,未必没有出路。我真的不希望曾经如此辉煌的《大众电影》成为历史文物。
因为写这篇长文,最近我经过报刊亭,总是非常留意其零售的电影杂志。我发现现如今进入零售渠道的电影杂志,还有几种是我完全不了解的,像《环球首映》(好像也是《看电影》杂志社出品的)等。既然不了解,我就不能乱写,是以不做介绍了。
有些杂志虽然不能叫做电影杂志,却跟电影密切相关,如《影视圈》、《明星时代》、《南腔北调》等,这些杂志的内容,许多都是关于电影的。我这里只介绍“纯粹”的电影报刊,这些杂志不在此列,我便不做介绍了。
五、多余的话
这篇东西,我越写越惶恐,原因在于我对我写到的多本电影杂志缺乏深入的了解,有些甚至只是翻过其中一、两本,而我竟然敢对它们妄加评论,实在是充满偏见的乱弹。
我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写了下来。王朔说,无知者无畏。这是我写这篇东西的真实状态。
不过,在这个充满偏见的写作过程中,我有了努力学习的意识。往后,我对电影杂志的关注面会广一些,会多去看看我写到的但其实了解极少的杂志和近年冒起的其他电影杂志,若有机缘,我会修正我的因无知而产生的偏见。
前几天买了今年第一期的《电影世界》,发现这本杂志比起几年前,进步很大,而我在写这《电影世界》的时候,还停留在对它几年前的印象。
我的这篇东西,妄言实在太多,其中评点不当之处,敬请阅者见谅并指出。
本话题来源于日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计复东西!楼主管理员给此话题奖励了2分!
没说到 影响
--------------------此时此夜难为情
影響只能成回忆了。。
--------------------昨 花朵的花 一聲變作 花白的頭髮
LZ漏掉了一本啊:《世界电影之窗》,现已更名为《东方电影》
LZ么有看到过么
--------------------
据查证,《世界电影之窗》创刊于1957年的《上影画报》,于2010年六月号改刊名《东方电影》,本期杂志也将作为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杂志,分发给每位嘉宾。学校图书馆刚好有,不时翻阅过,图片比较多(果然是画报出身),文字比较平实简易,总体感觉一般。最近翻到一期的专题,做得不错。
--------------------
这本杂志简直就是上影厂的自吹自擂
--------------------
老规矩,无人区一天不能完整上映,您就别装没事人------------------------------------------------------------------------《无人区》难产 赵葆华&鸿爪 你们算是什么物体?
捉刀人 发布于:
《无人区》从去年贺岁档就说要上,这年都过了好几个月了,还不见动静,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赵葆华的一篇博文《青年导演切勿自恋》告诉我们,这部电影看样子要黄了。
不用去搜了,赵葆华把博文给删除了。倒是他的忠实学生,ID为“鸿爪”的人在自己时光网里的博客上发文替赵老师声辩。说真的,这二位的博文我是越看越来气。本来想骂一句:“你们算是什么东西?”后来,想到鸿爪博文里的“很多不理性的批评声音太多了,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努力压了压火气,把“东西”二字换成了“物体”,这样做也是在维护赵葆华老师和鸿爪同学,因为你们是人,不是东西。而“物体”二字,非要引经据典的话,取自周星驰《逃学威龙3:龙过鸡年》里的台词:“你是说这个很像你老公的物体其实不是你老公?”
不战而逃何谓勇?
赵葆华先是骂了一通——当然,人家半个脏字都不带,哪像鄙人这么没素质?——说宁浩如何如何自恋,《无人区》里毛病如何如何多。言外之意是:这种毛病多多的东西,当然不给它上映。
这样的文章当然引来一片骂声,可惜,赵老师先声夺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完成了掩耳盗铃的工作——在我等没素质没理性之人上去拍砖之前,人家先将博文删除了,让你烧香也找不着庙门,自己落得个眼不见为净。
其实,这又何苦来,反正按照鸿爪同学的陈词:“赵老师很少用电脑。”我们在网上如何如何愤怒,人家赵老师是看不到的。就好像我们发出的声音,中国最神秘也是世界最神秘的所在“有关部门”是听不到的,人家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至于为什么删博文呢?按照鸿爪同学的说法是“很多不理性的批评声音太多了,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人家打死都不说是什么负面影响。而有记者采访赵葆华,赵的说法是:他是在“对当下青年导演的创作提出意见”,而“不能接受批评是不自信的表现”。
这种说法实在是可笑到极点:
第一,你批评的是宁浩陆川等人,到现在为止,人家夹紧菊花未放一屁,出来放屁的是我等看电影的影迷,您老人家却
不管青红皂白,受了气就把矛头指向宁浩等人,这算不算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而且,谁说人家不接受批评了?据说宁浩为了《无人区》能上映还在硬着头皮剪片子
中,你却先给人预设了“不能接受批评”这顶大帽子。原来阁下说的不是疑问句而是设问句。
第二,按照你的说法,“不能接受批评是不自信的表现”。按理说和尚摸得,我便摸得。但赵老师的做法却是他批评宁
浩等人可以,网民批评他就不可以?这算不算是不许百姓点灯,只许州官放火?而且,赵老师的脸皮娇嫩的很,吹弹得破。网民们“批评”几句,他就不能接受了,
然后赶紧删博文,这算不算是“不自信的表现”?这种端起屎盆子来狠狠往自己头上砸下去的勇气,我实在佩服。
一边如潘金莲般骂人:“老娘是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批评起众导演来官腔十足,一边却大删博文,将身一扭,土行孙似的不见了。这等行径,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官腔十足何谓评?
赵葆华批宁浩的雄文,不可不读。别以为你删了博文别人就找不到。除非你伙同百度墙了所有转载,否则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再说,就算你删干净了就证明你没说过吗?请问你见过拉了屎还能坐回去的吗?
以下是原文照引:
我曾写过文章《走出自恋情结》,批评某些久负盛名的电影导演们不要太自恋,否则会在自恋中迷失。近来,我发现一些被传媒娇宠、小有成就便名声大噪的年轻导演也在自恋,自恋得昏昏然。 青
年导演宁浩当下因自恋而迷失在自己的新作《无人区》里。在电影《无人区》里,宁浩将他的“疯狂”系列作品的“疯狂”艺术路线进行到极致。尽管他自己在谈到
《无人区》时,毅然表示绝不重复让他声名鹊起的《疯狂的石头》,也不会重复让他晋身亿元票房俱乐部的《疯狂的赛车》。他表示,他过往的那两部“疯狂”作
品,过于关注人性猥琐。然而在《无人区》里,岂止是关注人性猥琐?在宁浩营造的无人区里可以杀人越货,可以敲诈勒索,可以逍遥法外,可以为所欲为!活动在
《无人区》里的人物,绝大多数是负面人物。徐峥饰演的律师黄海,被当做英雄来塑造,其实也根本不是英雄。为防止剧透,不在此详加分析人物。创作者以为这是
无人区,便可以将疯狂玩颠,将疯狂玩到极致。作为国家公民安全的维护者——警察,在《无人区》里愚蠢而又无能。宁浩们认为既是无人区,就是警力延伸不到的
地方。疯狂犯罪就有了艺术合理性。然,这是哪里的无人区?是公海么?不是。剧情提示这是中国新疆境内的无人区。如此以来问题就出现了,不是环境选错,而是
艺术表现有误。为了好看,为了艺术极致,不惜违背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其实这还不是主要的失误,最主要的失误是丢失了艺术家的一份社会责任:这样的艺术设
定和艺术表现与中国国家形象不利,与中国国民形象不利,与中国公众安全心里不利!因娱乐而损公,乃症候所在也。宁浩因成功而自信,因膨胀自信而自恋,因自
恋而陷入创作误区。
原来如此!宁浩的电影过不了,首先是电影里没有英雄。如果“作为国家公民安全的维护者——警察”个个都是英雄,我不明白文强大人先前是做什么的,难道全国警察这锅汤里,就只有文强这一颗耗子屎?
“为了好看,为了艺术极致,不惜违背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看到这里,我禁不住热泪盈眶!伟大的赵老师是多么的正确啊!我们的祖国如此和谐,如此美好,你个杀千刀的宁浩,不拍和谐社会便罢了,专门去拍一些“人性猥琐”的“负面人物”,还给“作为国家公民安全的维护者——警察”摸黑,这种行径,禁你一万年也不冤枉!
而且,宁浩最大的罪过在于:“丢失了艺术家的一份社会责任:这样的艺术设定和艺术表现与中国国家形象不利,与中国国民形象不利,与中国公众安全心里不利!因娱乐而损公,乃症候所在也。”说得没错,我希望所有的导演都要把赵老师的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拍电影,一向要拍那些对中国国家形象有利的电影,有利于安定中国公众安全心理的电影,千万不要因娱乐而损公!只有这样的电影,才是符合中国国家现实的电影,只有这样的电影,才是能够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法眼的电影!否则,禁死丫挺的!
一顶顶类似于“丢失了艺术家的一份社会责任”、“与中国国民形象不利”的大帽子扣将过来,如果这也叫批评,我不知道什么叫做批评。当然,也许——仅仅是也许,我没有亲见——赵老师当年是写大字报出身的,这样的措词,比起“一拳打倒,再踏上一万只脚”、“反革命大毒草”这样的词来,绝对是轻的。我们要理解赵老师。
奴颜婢膝何为人?
说完了赵老师,我再来说说鸿爪同学。鸿爪同学对于赵老师的辩护,也是字字珠玑,不全文引用一下,实在对不起鸿爪同学。
因为对《无人区》提出了批评,最近赵葆华老师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赵老师的这篇博客是我负
责上传的,其中的始末我都清楚得很。
这篇博客的发布,赵老师前后跟我沟通过不下十几次,看得出来,他还是小心翼翼地提出个人的意见,比如把感叹号改为句号,直到最后,很多不理性的批评声音太
多了,产生了负面影响,他再次电话我将电影网、中国电影网以及新浪的博客删掉,对于别人对他的指骂,他没有生气,反而说,正因为宁浩有这么多人的喜爱,我
们更应该善意地批评他。
&&& 其实,赵老师发表这篇博客跟他本人性格有很大关系,他是个
很性情的人,有了想法就一定要说的那种,跟我们这些年轻的部下都像朋友一般,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迂腐卫道士之类的。他之前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
以及跟我们开选题会的时候,多次对宁浩提出过表扬,并将他看做中国电影的新希望。赵老师原是我所在的《电影》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辑,2009年从杂志社退
休。客观地说,他对《电影》杂志从《电影通讯》这样一本小册子发展到今天这样豪华精美的杂志做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退休也不曾忘记关怀。
&&& 赵老师很少用电脑,他在任时所有的博客文章都是他写好,我
负责打出来然后上传的。他的讲话稿也是自己写好,我负责打字并打印。虽然退休了,他的博客文章还是让我帮着上传,他说用惯了,顺心。但是每每念及赵老师,
他还是会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是个诗人,他常挂在嘴边的一首诗是:“生命漂泊似小舟,不知系揽在何头。人生旅途多风浪,有人情处是故乡”这首诗也深
深影响了我,至今不曾忘记。
&&& 可能有人会对我的说法提出质疑,也有人会骂我,但是还是希望大家理性地对待批评。公众站在一个单纯的欣赏者的角度,而赵老师他则会考虑到更多的东西。
首先,我必须对鸿爪同学表示敬意,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他的作用,不过是赵老师的录音笔和打字机,这一点,可以从下面这句里体现出来:“他在任时所有的博客文章都是他写好,我负责打出来然后上传的。他的讲话稿也是自己写好,我负责打字并打印。”而且,鸿爪同学对于自己的定位绝对的安分守已,“虽然退休了,他的博客文章还是让我帮着上传,他说用惯了,顺心。”请大家注意这个“用”字,而且是“用惯了,顺心”,话我就说到这里点到为止了,我笑而不语。如果大家对这句话有什么里的理解,不好意思,我控制不了别人的思想。
我在鸿爪同学的这篇博文下面留言了,结果他在被用的百忙之余拨冗回复了我的贴子,他是这样说的:“博客是他让我给删掉的!其实之前写这个文章的时候他就犹豫过,但是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应。他不是怕批评,而是怕事态到大家不能控制的地步”。我就不明白了,一篇博文,怎么着就能到“事态到大家不能控制的地步”了呢?会怎么个不能控制法呢?
我想结果有三:
第一,赵老师老脸挂不住,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干脆禁了《无人区》算了。让你们网民骂我,别看你们现在骂得欢,小心秋后拉清单。让你们看不成电影,怕了吧?
无所谓啊,《无人区》能不能上还两说,上了之后是什么样子也很难说。我倒是希望来个导演剪辑版,阉割版实在是有点提不起兴趣。
第二,赵老师老脸挂不住,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干脆禁了宁浩算了,反正丫的从《贼中贼》开始就不听话了!什么,你不知道《贼中贼》?来扫个盲先,宁浩拍了个《贼中贼》,“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问了这么一句:“中国有那么多贼吗?”于是改名叫《疯狂的石头》。
或者,直接安个“反社会”“煽动群众”之类的罪名,把宁浩逮起来算了。
个人认为,这两手都比较下作,我很难想象赵老师们会使出这种釜底抽薪的招数,不过,谁知道呢?
第三,“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们老脸挂不住,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干脆从“剪刀手”升级为“禁片手”,所有不合心意的电影,禁了丫的。
无所谓啊,本来看的片子就少。中国电影,本来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再升级能升级到哪去?
除此之外,我真想不出能“事态到大家不能控制的地步”到哪里去,我个人认为这是吓唬人的招数。鲁迅先生《捣鬼心传》有云:
声罪致讨的明文,那力量往往远不如交头接耳的密语,因为一是分明,一是莫测的。我想假使当时骆宾王站在大众之前,只是攒眉摇头,连称“坏极坏极”,却不说出其所谓坏的实例,恐怕那效力会在文章之上的罢。
我希望鸿爪同学不是在吓唬我,而是真的想知道“事态到大家不能控制的地步”会是怎样,这也是我写这篇博文的目的所在,鸿爪同学,麻烦您给提个醒?
--------------------
啧啧,好容易码这麽长一篇儿,结果被歪楼,不爽了吧,没错儿,爷就是来给您添堵的,让你这等物体舒服了,真正的影迷就没好日子过了
--------------------
足下高见,吾辈只识《看电影》和《电影世界》,其他的都略有耳闻,还未有幸一窥。
--------------------
好长啊。。挺有研究性的。。我记得我只买过一本。。其它的都在网上看的。不过。音响杂志我就买过不少。。呵呵
--------------------
少说了一本《电影艺术》,这本讲的可都是体制内的东西
--------------------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
41254名成员14817个主题
可用积分:25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哪些人不迷信权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