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_2012考研国家线年基础教育改革共进行了几轮

您的位置: &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状况——对《课程·教材·教法》(年)相关文章的分析
摘 要:近十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几乎涉及到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各个方面,而且其研究成果体现了由一般理论性向可操作性、由浅表向深层发展的趋势,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后续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理论支撑、智力推动的作用。但研究仍存在问题,如研究群体分布不合理,研究方法重理论思辨轻科学实证,本土化校本化研究不够,课程的多元研究尚待深入,理论研究观照课改实践的深层次融合还需加强等。
优质期刊推荐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历程的回顾,明确了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教学思想转变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更加强调“三维健康观”;同时指出在新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体育课程目标泛化与均衡化、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开发原则不明确、弱化了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提出应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对新体育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加快高校师资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接轨;并对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 中国论文网 /6/view-2914327.htm  关键词:学校体育;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2-0052-05      Review of the 60-year refor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LI Zhong-tang1,YAN Zhi-li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Mudanjiang Normal Uinversity,Mudanjiang 157012,China;   2.School of Sport &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course of the 60-year refor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specified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made in such aspects as curriculum conception,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ideology into “people orientated, health first”, and the increased emphasis on the “view of 3D health”, and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new refor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being generalized and equilibrated, unspecific principles for the setup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status of traditional acceptance type teaching methods having been weakened. The authors proposed to further unify thoughts, to earnestly interpret new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to speed up the connection of college teacher cultiva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and to carry out necessary revision and supplementation 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basic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China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其中就把体育列为五大基本任务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重视。建国60年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大体经历了3个历史时期,即“文革”前17年、“文革”10年与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   在年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主要经历了3次大的改革。第一次以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为标志;第二次以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标志;第三次以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定的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材为标志。3次改革主要针对建国初期国情提出的,当时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为将来参加建设社会主义和保卫祖国做好准备”。在课程培养目标中注重劳体结合和运动兴趣培养,并大力宣扬爱国主义思想。从草案、大纲到教材,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我国逐步认识到学校体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中小学体育作为教育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此阶段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借鉴了前苏联教育经验,强调体育教材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构建了以劳卫制为中心,以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为主干的综合教材体系,内容较多,约束力过大,而且缺乏灵活性。   年是文化大革命阶段。“文革”10年中的基础教育陷入停滞,对教育的性质和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教育已经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统治,要对教育进行彻底的革命。文革期间,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体育教育处于名存实亡状态,这一阶段以“军训”代替了体育,以“劳动课”代替了体育课,体育课程发展受到了重创。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基本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体育课程与教学在此阶段经历了5次改革。第1次体育课程改革以1978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标志,此次大纲的制定仍然延续了前苏联体育教育模式,教材方面提出了改变过去运动项目的分类方法,把田径改为跑、跳、投,体操改为单杠、双杠、技巧、跳跃,但内容没有实质变化。教学目的从德、智、体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并把思想品德、掌握三基技术与全面锻炼身体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第2次以1987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六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标志,此次改革针对当时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从创新、学生个性和兴趣习惯等方面进行培养,并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理念。第3次以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1992年颁布的《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试用稿为标志,这一阶段改革以法规的形式肯定了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对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训练、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等作了原则性规定。同时在大纲中增加了卫生、保健的内容,扩大了体育教材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第4次以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标志,此次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康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文明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1]。第5次以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为标志,此阶段体育课程改革借鉴了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吸收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和教学与时俱进,通过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1教学理念的创新   建国6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逐步提高,在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理念方向转化[2]。由“教学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转变为“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主、以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主、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教育的价值取向直接指向了学生。传统的“增强体质”的单一性功能已不再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宜,拓展体育的功能是体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人们在新时期提高生存质量的需要[3]。建国初期体育教学纲要体现了“增强体质与劳卫”思想、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思想、1987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全面锻炼身体,发展学生个性及培养锻炼兴趣和习惯的终身体育”思想、1996年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思想、2001年提出的“健康第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的4个体育教学理念,到2003年体育与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体育新课程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培养”的新理念。   从课程目标的不断修订可以看出,体育课程标准更加重视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在体能、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有所收益,还要使其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有积极的进取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强调如何实现培养人的目标。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更加强调“三维健康观”,即不仅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学生身体练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以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既强调个性的发展、超越自我又关注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   1.2课程内容的改进   8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使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趋于合理,符合时代要求。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了建国初期片面重视知识技能传授,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系统性与课程学科结构的“学科中心论”,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仅重视目标模式,更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就重视过程模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三维体育观”的提出,学生心理发展开始受到关注,一方面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重视选项与配项的合理搭配,注重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性,提高选修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和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目前实施的课程标准选修内容比重明显增加,如小学1~2年级增至总学时数的30%,3~6年级增至总学时数的40%,初中增至总学时数的50%,高中增至总学时数的60%[4]。   新课程标准中体育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改变了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新课程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健美操、武术、舞蹈等。通过多样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促使其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1.3教师的培养与教法的改善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专业划分过细,学科设置单一,加之教育思想上普遍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培养”的倾向,使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深受技术主义的影响,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差[5]。通过多次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克服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不利影响,由原来单一技术型向多元知识型转化。很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更加重视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科学文化素养以及注重按照中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建立了“通识教育+体育+教师技能”的新人才培养模式[6],将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培养计划,培养一支优秀的知识型体育师资队伍。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师传授和示范的教学方式,采用开放性教学模式,教学中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7]。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教学器材不断更新,教师可以根据器材特点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4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学生往往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定量轻视定性过程;在评价维度上偏重知识、技能而轻视情意要素;在评价功能上偏重甄别和选拔而轻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8]。通过多年的课程评价改革实践,已经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程评价观念。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范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心理和行为。   目前执行的新课程标准评价是根据多元评价理论制定的,改变了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注重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的同时强调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发展功能。在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建立了由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评价共同构成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功能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在评价指标上,从学生的体能、技能、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和意志、合作与交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将评价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评价方法上,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评价,强调学生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幅度,在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从中体验到乐趣。在评价功能上,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不足   2.1体育课程目标出现泛化的倾向   新课程标准建立了体育与健康的目标体系,即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水平目标。在课程总目标中,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要在5个方面得到发展:1)增强体质,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9]。课程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但在多元课程目标设置中要主次分明,强化体育核心目标,明确指出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核心目标不但体现了课程的性质与课程的核心价值,而且它的实现过程直接影响着其它非核心目标的实现,在诸多目标中应处于主导地位。审视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与核心价值,发现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对完整教育功能的承载性,并非是为了掌握技能本身,而是通过技能学习,实现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因此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增进学生健康”。体育课程非核心目标的实现依附于核心目标,体育实践课程要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有效达成体育课程的多元目标,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
  2.2课程内容的设置、开发原则与要求不够明确   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看,国家提出的体育课程目标中没有实质课程内容,新课标中也没有明确国家课程内容是什么?而只是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由于缺乏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内容,造成当前教材杂乱,教学内容随意,教学质量下滑的现象[10]。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对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开发原则和要求作出明确的界定。由于新课标淡化了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生兴趣,没有规定教材,也没有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开发原则明确要求,从而使在一线教师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困惑,造成体育教师不知道“教什么”,甚至把兴趣看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唯一标准。体育学科与其它一般学科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身体的活动性,运动技能教学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和内容[11]。因此,课程内容设置、开发应突出学科性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以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为依托,实现其它教学目标,从而为课后的学习锻炼乃至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2.3传统教学方式与新教学法关系阐释不明确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不是彼此取代、彻底推翻前人建立的东西,而应该在总结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吸纳新鲜要素,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中前进,从而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结构更完备、功能更多样、方法更丰富[12]。体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式,是经过实践证明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形式。因此,依然要重视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新教学法时,要注意和传统教学法的比例安排,还要控制使用频率。要明确传统教学方式与新教学方式之间的主次关系,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优化措施   1)学术界统一体育教育思想。   目前,新体育课程标准正面临新一轮的修订,但许多观点还在争论,这不利于课程改革的实践。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一线的体育教师和基层的教研员往往是以专家、学者的理论来指导和进行教学设计。专家、学者思想不统一,教师和教研员就会感觉困惑而无法教学。学术界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通过争论、探讨应尽快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才能对具体实践操作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   2)对新课标进行修订。   新课标已经实施近10年了,对于前一阶段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理论困惑和发现的问题,应组织专家及时准确地加以修正和补充,尽快编印与实施配套的教材,力争使新课程标准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完善。   3)引起领导重视,强化教师培训。   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2个方面。一方面是实施学校对体育课程改革不重视,应加强中小学领导对体育课改的重视,出台有力的监督措施。另一方面是一线教师对课标内容理解不透彻,应组织专家、学者通过定点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真正将课改落到实处。   4)高校师资培养与中小学教学需求接轨。   目前培养师资的高校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往往与中小学衔接不够紧密,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适应较慢,往往经过再培训才能上岗。因此,高校应在教学内容上把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实践真正落紧密地联系起来,注重抓实习、实践环节,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担当起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任。   回顾我国基础教育60年的历程,体育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整体改革进程的历史机遇,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把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付诸于实践,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经验,构建了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系和学科体系。8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对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角色定位转换上。课程改革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深化,才能不断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符合体育教学规律,有利于促进中小学学生健康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阎智力. 中日两国百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目标比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79-85.   [2] 曲宗湖,顾渊彦. 体育课程热点探索[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53.   [3] 王安翔.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22-123.   [4] 赖天德.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学校体育,2009(5):14-18.   [5] 杨光明. 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 甘肃科技,):184-186.   [6] 赵先卿,杨继星,赵一.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51-253.   [7] 王家宏,蒋国?.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审视[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8-111.   [8] 耿培新.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行性实验研究与分析[J]. 中国学校体育,2009(9):18-19.   [9]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   [10] 张学忠,杨旭东.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要协调好五大关系[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78-81.   [11] 潘雪峰,尹小俭. 我国基础教育初中阶段体育课程内容构建的基础[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03-104.   [12] 陈红新,刘小平.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刍议[J]. 体育文化导刊,2008(3):110-11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自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起就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总结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策略,以期能够对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和改进提出意见,推动新课改的发展。 中国论文网 /1/view-290842.htm  Abstract: Reform Program for Basic Curriculums (Trial) has carried out since 2001, and now the reform program has achieved a lot.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during the reform.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sum up the problems which are in the reform, and to come up with some solutions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in order to table proposals and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finally.   关键词:基础教育 新课程改革 问题 策略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New Basic Curriculums problems solutions      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高低;课程,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途径。我国自新我国成立以来就进行了7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时值21世纪,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急剧变革,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究其根本就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而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呢?我国基础教育虽然历经多次的调整和改革,如今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行政主导,缺乏参与   我国长期忽视课程研究,把课程发展作为政府行为,而非学术行为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行为,课程改革主要是由教育部来决定,政府一旦做出决定之后,通过行政手段上传下达,地方、学校和教师自然就得予以配合。我国的课程改革总是以官方的意志为依据,由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来制定新课程标准,而这些专家大都是没有在中小学任教的经验,不了解教育实践中真正需要改革的内容。然后通过行政命令来推行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就把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人士排斥在课程改革的决定之外,教师和学生成了法令的接受者。如果师生不赞成这样的课程改革方案,可能会产生抵制情绪,缺乏师生的支持、认同,将会极大的降低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1)   (二)教育投入的不均衡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发展不平衡,出现了种种教师择校现象,部分教师向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发展。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教育经费差异很大,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地区诸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得到了很大的资金支持,新课改的阻力就很小,实施起来就比较顺利;相反,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经费不足,更不用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很多课程都不能顺利开展,严重阻碍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进程。   (三)存在典型的城市及重点学校中心取向    “城市中心”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传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仍不例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却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2)在制定新课程时,邀请的专家、一线教师大部分是来自大中城市的实验、重点学校,课程理念是以城市为基础的,教材的编写往往是以城市为导向的,不适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现状。   (四)课堂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缺乏变革   衡量新课程实施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师生课堂行为按照课程改革要求所得到的实际变化程度。一项课程改革一旦付诸实施,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策略就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我国中小学校开展了不少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提出了许多创新意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但是,这些来自基层的教学创新并没有形成“集体行动”,这些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只是个别化的,没有真正转化成为广大教师的课堂行为,没有得到推广。现在,我国中小学教师大部分奉行的是“教师中心”的教学策略,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根本转变教学方式。   (五)应有机构及制度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   《纲要》提出“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但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教研机构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部分师范学院建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与中小学校的教研机构建立联系,即使建立了联系,也是同一些重点学校和实验学校建立了联系,忽视与办学水平较低的农村中小学的联系。此外,督学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4)督导机构要监督国家、当地的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但是教育督导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新课改究竟实施的怎么样,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在重视行政的基础上,要更加强强调行政吸纳和咨询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在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和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应充分认识到这种自上而下、中央集权模式的局限性,并切实加以改善。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建立行政吸纳和咨询制度,把高等师范院校的专家、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吸纳到课程决策及咨询过程中,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课程改革方案,及时解决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二)加大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经费投入   国家要加大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要向中西部地区和偏远贫穷地区的学校倾斜。不要制造人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即是哪里教育条件好就往哪里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保证有充足的教育经费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关注地区差异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要把我国的具体国情考虑在内。新课程改革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条件、发展要求不能整齐划一。城市要有适合城市发展的课程,农村要有农村特色的课程;做到统一性和多样化兼顾。课程编制要鼓励多纲纲多本,关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改变以城市为导向的课程编制状况。   (四)更新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改革课堂教学策略的出发点就是要把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经验,真正将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此,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的框架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可以适时的将一些一线名师的教学方法适时推广,如李吉林的情景教育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育法等。   (五)发挥应有机构、制度的作用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对中小学教研机构的建设和师资培训,加强师范院校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与各个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联系,加强对基层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此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教育监督机构,确保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和完成。要不断地提高教育督导的地位和权力,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强有力的督促机构,不能使教育督导成为徒有虚名的机构。建立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合理设置督导机构、优化督导人员结构、加强督导法制建设,依法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履行教育职责,督促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贯彻课改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结语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中之重,关系着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而课程则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途径。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只要审慎对待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注意克服,相信我们的这一轮课程改革将会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彭泽平.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检视[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5,(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育部办公厅,2001.   [4]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 http://www.moe.省略/edoas/website18/32/info1432.htm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大学排名201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