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并购后的整合问题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谈谈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山东经济》2001年03期
谈谈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摘要】:兼并与收购是企业为实现长期发展目标 ,追求最大化利润而采取的向外扩张行为 ,对企业发展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由于对并购后期的管理整合工作的忽视等原因 ,并购给企业带来的负效应时常发生。因此 ,高度重视并购后期的管理工作对提高并购效益有重要意义。企业并购整合主要实现三方面的适应 :财务适应、经营适应和组织适应。企业并购后整合的主要内容包括 :企业文化的重组、企业经营方向的调整、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 ,新型组织体系的构建、管理制度的整合 ,行为规范的统一、人事重组、科学管理方法的重组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271【正文快照】:
在国际上 ,兼并与收购通常被称为Merger&Ac quisition,缩写为M&A。其中 ,Merger又译作“合并” ,是指两家以上的公司结合成一家公司 ,原公司的权利与义务由存续 (或新设 )的公司承担 ;Acquisi tion又译作“买收” ,是指并购企业购买目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金鑫,王方,张秋生;[J];商业研究;2005年09期
张文洲;;[J];消费导刊;2009年21期
孙忠娟;谢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8期
张旿;;[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刘常桢;刘常霞;;[J];特区经济;2012年01期
魏众;杨小泊;;[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2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洁梅;[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凯;[D];重庆大学;2002年
陈念;[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张朋伟;[D];浙江大学;2002年
王海宽;[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雷汉云;[D];中南大学;2004年
刘智勇;[D];湖南大学;2005年
张艳茹;[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赵春艳;[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王锦成;[D];山东大学;2006年
王启亮;[D];安徽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吴永林;[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刘冰一;[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张金鑫,张秋生,崔永梅,高愈湘;[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立亚;[J];北方经济;1997年05期
金永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王宁,刘黎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崔波,孙长江;[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4期
方祖一;[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吴向恩;[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邹山;[N];经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志军;[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夏维力;[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黎正忠;[D];暨南大学;2006年
王国荣;[D];复旦大学;2006年
徐碧祥;[D];浙江大学;2007年
苗文斌;[D];浙江大学;2008年
肖振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王宇露;[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毕雄梅;[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陈川;[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崔荣;[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韩华龙;[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凌立波;[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刘琳;[D];沈阳工业大学;2004年
汪凌志;[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郭从西;[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李明;[D];武汉大学;2005年
张黎;[D];武汉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宛秋;赵雪;;[J];财会月刊;2008年03期
于唤洲;段虹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11期
宋亚非;;[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董国荣;;[J];经营管理者;2008年12期
孙忠娟;谢伟;李培馨;;[J];技术经济;2010年06期
马洪芳;张霜;;[J];科技广场;2007年02期
胡祖光;钱丽丽;;[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6期
凌丹;赵春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0期
王静静;;[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10期
郑骏川;;[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明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张洁梅;[D];河南大学;2010年
赵春艳;[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王玉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勍然;[D];浙江大学;2011年
焦迎春;[D];重庆大学;2005年
勾希萌;[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张莉;[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夏永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董红敏;[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郭红;[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刘明生;[D];暨南大学;2006年
刘小平;[D];沈阳大学;2007年
王琳琳;[D];山东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双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张贡生,王秋梅;[J];兰州学刊;1997年03期
;[J];经营者;2006年01期
伊铭;[J];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11期
谭忠游;肖小虹;;[J];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陈志军;[J];山东经济;2001年03期
杨勇;[J];金融与经济;2004年07期
宋绍清,高建来;[J];当代经济管理;2004年06期
严渝军;[J];金融科学;1997年04期
徐桂华;[J];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穆继云;;[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资源与能源法律实践会议论文集[C];2010年
李增泉;余谦;王晓坤;;[A];公司财务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庞建;;[A];军工文化论文集[C];2006年
宋文雷;;[A];首届物流信息技术演示暨洽谈会论文集[C];2003年
陈潇莉;于英川;;[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卷)[C];2004年
别慧军;;[A];中南片2003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伍烨;;[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颜士梅;;[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邹彩芬;;[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周详;潘慧;刘清华;;[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四川 谢艺珍 西风;[N];电脑报;2010年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登攀;[N];经济视点报;2010年
陈黛;[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常云亮;[N];中国矿业报;2005年
翁莉莎;[N];湄洲日报;2009年
长江证券研究部
张凡;[N];上海证券报;2009年
刘峰;[N];消费日报;2010年
本报评论员;[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4年
袁伟国 记者
王川;[N];牡丹江日报;2008年
金名;[N];中国商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董进才;[D];浙江大学;2012年
何为民;[D];厦门大学;2002年
刘朝晖;[D];厦门大学;2004年
叶广辉;[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韩晓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王宏利;[D];吉林大学;2004年
秦军;[D];河海大学;2004年
李新平;[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王习农;[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立;[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孙波;[D];西北大学;2001年
刘方;[D];重庆大学;2001年
王影;[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苗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赖世琪;[D];暨南大学;2000年
李志原;[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凌立波;[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文姗;[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袁翥鹏;[D];河海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并购后集团公司的财务整合问题研究论文.doc7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00 &&
--完美WORD文档DOC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是一篇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并购后集团公司的财务整合问题研究
并购是企业间兼并Merger和收购 Acquisition 行为的统称英
文简称 MA企业间并购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伴随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
企业并购发生的频率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并购始自 19 世纪末的西方国
家到现在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也已有 20 多年的时间了但
是企业间并购的成功率却一直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并购后的整合不
力特别是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方面整合不力无疑是并购失败的首
要原因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集团公司并购后的财务整合进行
了重点探讨希望通过对集团公司并购后财务整合的研究分析并购后
财务整合的目标原则模式和内容等并结合自己所工作公司的并购
后财务整合案例分析为集团公司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实践提供一些建议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至第六章是论文主体部分
第一章引言本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安排
首先从公司间并购的意义引出并购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但
从实际的企业并购结果来看并购失败率非常高从而引出公司并购后
整合及财务整合的问题之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意义贡献之处及文章
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并购整合的理论本人介绍了并购后进行相关管理整合的重
要性即整合的必要性和整合对于主并企业的益处并简要介绍了目前
较为常见几个管理整合方法企业发展和经营战略整合管控整合组
织与制度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和财务整合
第三章并购整合中的财务整合介绍了财务整合的定义财务整合
对于并购后企业的重要意义财务整合模式的选择确定财务整合的目
标财务整合的原则及财务整合的内容等几方面的内容
第四章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案例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我国中小企业并购整合问题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并购整合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及世界其他各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缺少与取代的重要作用。我国中小企业有增长较快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业务单一、管理粗放的风险,发展空间有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J·斯蒂格勒(GEORGE. J.STIGLER)研究发现: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从自身战略发展,综合竞争力提升考虑,对外并购,初步形成多元化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业绩的大幅波动所带来的生存问题,并购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有研究表明并购领域存在着一个70/70现象:当今世界上70%的并购后企业未能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70%失败源于后期的整合过程。我国著名学者许子杨曾说过:“并购是风险最大的企业行为”。总结以往的失败案例可以发现,导致并购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并购后的内部结构治理与管理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即包括企业宏观战略框架调整、制定、组织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整合、组织结构管理、品牌管理、商誉管理等等企业经营活动。其中任何一项若没有得到恰当的整合,将都会对并购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整个并购的失败。
中小企业与普通企业差异较大,受企业性质影响,并购呈现出很多区别于大企业的特殊问题,中小企业并购后的战略、内部管理、组织结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并购的完善不应仅仅停留扩张战略层面,更应深入到并购后的战略整合、内部管理、组织结构操作层面。本文针对目前中小企业并购后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如何在中小企业内部开展战略整合、内部管理、组织结构为切入点,结合案例分析,就完善中小企业并购后整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讨。
本文对并购案例,从战略整合、内部管理整合、组织结构整合三个维度对并购后整合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总结并购后的协同价值产生(包含业务协同、营运协同、财务协同、技术协同等协同价值);从而为中小企业并购后的战略、内部管理及组织结构整合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参考意见;展示当前中小企业并购整合的最新经验成果,为中小企业并购战略实施、整合提供进一步深入借鉴意义;揭示阻碍中小企业并购整合根源,为提升中小企业并购成功机率指明指导性方向与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F271;F276.3【目录】:
致谢5-6中文摘要6-7ABSTRACT7-111 引言11-17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1.1.1 研究背景11-13
1.1.2 研究意义13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4 1.3 研究现状与本文创新14-15
1.3.1 研究现状14-15
1.3.2 本文创新15 1.4 论文结构15-17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17-28 2.1 中小企业定义17-19 2.2 并购的相关概念19-24
2.2.1 并购及并购方式19-21
2.2.2 并购分类21
2.2.3 企业并购的动机21-24 2.3 国内外并购整合研究综述24-28
2.3.1 国内并购整合24-25
2.3.2 国外并购整合25-283 我国中小企业并购整合现状与分析28-35 3.1 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现状28-30 3.2 我国中小企业并购整合事件分析30-32 3.3 中小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32-33 3.4 中小企业并购整合主要问题33-354 案例分析与讨论---以立思辰并购友网科技为例35-50 4.1 案例意义35-36 4.2 案例介绍36-39
4.2.1 立思辰公司介绍36-37
4.2.2 友网科技公司介绍37-38
4.2.3 并购实施38-39 4.3 立思辰并购友网的整合39-44
4.3.1 立思辰并购友网的战略整合39-41
4.3.2 立思辰并购友网的管理整合41-43
4.3.3 立思辰并购友网的组织结构整合43-44 4.4 立思辰并购整合友网对中小企业并购整合的影响44-50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0-53 5.1 主要研究结论50 5.2 研究结论的政策建议50-51 5.3 本文研究不足51-53参考文献53-57附录A57-58索引58-59作者简历59-61学位论文数据集6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铁铭,高愈湘,张金鑫;[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程兆谦;徐金发;;[J];经济管理;2001年18期
许丽萍;;[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09年11期
欣源;吴勇毅;;[J];现代营销(经营版);2009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优珍;[D];复旦大学;2003年
杨洁;[D];吉林大学;2004年
文风;[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董春;[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阎竣;[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文海涛;[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张洁梅;[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轶;[D];东南大学;2005年
黄青紫;[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李菊敏;[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宋婷;[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董辉娜;[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刘薇;[D];天津大学;2007年
张秀梅;[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刘谦;[D];中南大学;2010年
赵冬青;[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斌,张秋生;[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周琳;[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肖翔;;[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田飞;张秋生;张金鑫;;[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原野;[J];商业研究;2005年18期
谢科洋;;[J];才智;2010年12期
赵永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陈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5期
张迎春;;[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渠怀锋;;[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敏刚;张贵萍;王旭亮;苏水清;;[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2(1)][C];2012年
林汉川;付子墨;;[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越;[D];西北大学;2010年
霍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国锋;[D];南开大学;2010年
羊卫辉;[D];暨南大学;2010年
李春光;[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郑慧;[D];浙江大学;2010年
韩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林莎;[D];中南大学;2010年
金伦希;[D];复旦大学;2011年
郭琴;[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丹;[D];湘潭大学;2010年
徐恒博;[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孟莲花;[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崔一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戴林;[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左秀平;[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张薇;[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陈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高天;[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周仕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春;[J];安徽科技;2004年07期
王刚;[J];北方论丛;2000年06期
洪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王敏,陈岭川;[J];北京汽车;2003年03期
周清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赵向华;[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黄玮;[J];商业研究;1999年11期
王琦,章启宇;[J];商业研究;2000年04期
戴贤远;[J];商业研究;2005年02期
励凌峰,黄培清;[J];商业研究;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胥朝阳;蔡根女;;[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潘丽春;[D];浙江大学;2005年
王国荣;[D];复旦大学;2006年
刘志强;[D];吉林大学;2007年
徐碧祥;[D];浙江大学;2007年
苗文斌;[D];浙江大学;2008年
王宇露;[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代玉荣;[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江贻送;[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赵惠珍;[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刘国明;[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李春茹;[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何艳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李宇;[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李强;[D];内蒙古大学;2005年
廖艳华;[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田艳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钟敏,齐丽伟;[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20期
蒋婵;;[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11期
付锐琳;;[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03期
李一红;周星煜;;[J];企业研究;2011年04期
傅璇;;[J];国际融资;2006年03期
黄丽能;;[J];经济师;2006年02期
徐有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1期
王云生;石琳;;[J];中国金融电脑;2008年09期
黄飞鸣;[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田巧娣,王彩霞;[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东霞;时勘;;[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刘艳;;[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顾惠忠;王荣阳;曹怀根;白小刚;周忠义;张国刚;;[A];2008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9年
李丽华;高英;;[A];“银座杯”征文及“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朱莉莉;;[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黄慧萍;;[A];北方省市自治区会计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俞海燕;;[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万倩雯;陈炜;;[A];第九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五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琚蕾;;[A];2011’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王陈雪;;[A];2012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琼 田野;[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柳瑞禹 冯兰杰;[N];现代物流报;2006年
李可 高洪艳;[N];中国贸易报;2008年
杨宝峰;[N];中国工业报;2007年
陈小浔;[N];中国冶金报;2006年
唐鑫;[N];证券时报;2006年
证券时报记者
靳书阳;[N];证券时报;2010年
黄丽珠;[N];金融时报;2006年
李佳师;[N];中国电子报;2009年
周小雍;[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晓伟;[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杨洁;[D];吉林大学;2004年
程小伟;[D];同济大学;2007年
尹向东;[D];重庆大学;2006年
许明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田满文;[D];东北大学;2010年
文风;[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王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王寅;[D];浙江大学;2013年
王是平;[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贵彬;[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王水明;[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刘庭军;[D];四川大学;2004年
李芸;[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张静;[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刘宗正;[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鞠谧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马俊平;[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李继志;[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柳建华;[D];南昌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的位置:&&&&&&&&&&>&正文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初探
来源:张会峰 于凤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并购是实现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并购后企业首先要面对的是资源整合问题,包括财务整合、项目和技术整合、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等。在这些整合中,人力资源的整合最为重要,是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关键因素。   一、人力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整合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但企业并购中的管理层面往往更多关注企业并购带来的资产、财务、销售、生产、市场、法律及企业运作方面的问题,很少考虑企业并购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最终导致并购失败。目前在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有效沟通   在并购中,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就会使企业员工产生焦虑的心理,员工对薪水、福利、劳资关系、劳动退休金等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何变化都没有足够的了解,最终导致员工内心对并购不完全接受,或失去对管理层的信赖,不利于员工今后的管理。管理层的信任度一旦下降,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会增强。每个人都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但都不愿意把真实、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别人。于是会形成交流的机制越来越复杂,交流渠道的延长,使正式渠道的沟通越来越困难。此时非正式渠道的各种小道消息立即填补了这个信息交流上的真空。在这种情形中,并购方管理层的正式说法也会引起人们对其真实性的许多怀疑。无论管理层怎样诚心诚意地设法与公司各阶层员工沟通,都可能遭到失败。   2.不重视核心员工的去留问题   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并购中,依据一些并不科学的裁员标准,如以年龄甚至性别作为裁减标准,导致一些优秀人才被裁减。对被并购方高层主管的去留问题仅仅依据被并购企业的业绩来评价,而不从客观条件上加以分析;对于被并购方的核心员工,并购方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评估,也没有制定全面的挽留方案,仅仅凭借该员工业务主管的评价,或者外部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意见,或者并购方管理层对他们的印象,就做出谁好谁差的结论,并据此裁员或做出不合理、不系统的保留措施。对于被并购企业的核心员工,不仅仅是因为掌握着企业核心技术或核心客户,还对其它员工起着示范和稳定的作用。即使企业保留核心员工,但安排的职位不合理,也会引起他们的流失,这不仅使并购企业失去了核心技术、核心客户,而且给对手企业增强了实力,给他们带去了客户和市场,从而减弱了自己在技术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忽视核心员工的保留问题为给以后企业的发展带来瘾患。   3.忽视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整合   某些企业将资本运营视作企业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对企业并购本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考虑如何通过&并购&来猎取利益、扩大自己实力,根本不花很多的精力进行并购后的整合,特别是一些企业对文化整合的作用缺乏认识,忽视文化整合,不进行文化整合或者生搬硬套不适宜的企业文化体系及制度到被并购企业,从而引起被购方与并购方的矛盾,甚至会导致并购的失败。因为任何文化都是长期积淀,也包括企业文化,在两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后,原有企业文化依然会在重组后企业中延续并存在的,因此在企业并购进行之初,通常会面临双方企业文化对立、文化冲突等困扰,加大了双方并购进行中文化整合的难度。此外,企业文化作用的间接性和深层次性等特点还决定了其整合不像经济行为那样容易看到效果,因此在并购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在并购中往往只注重物质奖励,以为给员工加薪、增加福利就会使员工稳定,但这些方式所起的效果往往很短暂。物质利益当然很重要,但它并不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单凭物质激励无法满足人们的长期需求。不少企业却不注意精神激励与情感激励,无视员工的感情需求,使职工从心理上只认为自己是保留下来的员工,只为每月发放的薪水而工作,无法真正关心并购后企业的利益和发展前途。对并购后新企业无任何归属感,团队名存实亡,员工之间协作性差,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的发展。以至于出现并购后企业的活力如昙花一现,很快又落入新的困境。   5.缺少建立企业并购危机预案   不少企业因为在并购整合的过程中,因为没有重视企业并购危机以及相关并购危机的公关,往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公众性、复杂性、双重性的特点,鉴于危机带来危害巨大,因此企业要做好处理危机预案。企业进行并购的过程也是组织优化、人员重组的过程,这中间不免会出现裁员、降职、调岗的现象,从而在被并购企业员工心中产生不满、紧张、忧虑、甚至仇恨的心态,这些可能不会直接表出,但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散播不利于企业的流言、员工之间互相猜疑、大量核心员工的离职,甚至影响到生产产品的质量问题,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在并购危机中最严重的就是员工以罢工、示威游行、甚至暴力等极端方式,这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如何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整合   企业并购不论以哪种形式进行,要想取得成功,人力资源整合是关键要素,必须确保大多数(如果不能做到全部)留下的员工在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双方磨合期结束后确留下来,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这就要求尽可能减轻企业并购给人力资源带来的冲击和震动,因此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就成为重中之重。   1.加强与被并购企业员工的交流和沟通   并购公司应当尽可能多地与并购公司的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尽量减少并购对人力资源所产生的&地震&。在并购过程中,应该让并购企业的员工知道,并购并不是&大鱼吃小鱼&,并不意味着新员工就业和提升机会丧失了,将企业战略与员工的发展前景结合起来,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就会出现。当员工理解了兼并收购的动因、目的和效应,了解其最新进展情况,并找准自己在未来公司的目标定位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完全、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并购企业通过与被并购企业的员工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尽量减少并购给人力资源所带来的冲击和震荡,降低摩擦成本,有利于大大增加企业并购成功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交流和沟通尤其应当在关键员工(即核心员工)之间进行,这样以点带面,来带到员工之间的互相交流。企业也应该创造互相沟通与交流的气氛,积极进行双方互通交流的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调整安排,进行双方人员的交流及两企业不同环境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在工作之余组织一些双方人员参加集体活动,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联系,使大家积极沟通,促进新的团队的形成。   2.重视核心员工的保留问题   人力资源整合的目的在于提高并购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意味着注重对优秀或关键人才的留用至关重要。为了稳定高层团队和关键人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尽早制定人员保留方案,以达到关键管理人员的留任目标,尤其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薪酬、福利问题等。一些并购企业的经验证明,核心员工是并购中最易流失的员工,对他们的挽留应成为并购初期最重要的考虑问题之一,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及早确认哪些是核心员工,出台对他们有利的各项措施,尽早将薪酬方案明确化,以减少员工的猜测与恐怖。具体操作上,并购方应掌握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各种信息,包括员工构成、各职位的核心员工等;仔细评估被并购企业的核心员工或关键人员,确定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及时向他们传递公司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并希望他们留下来的愿望。激发核心员工产生对未来前途的安全感、对并购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自身岗位要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视企业文化的整合   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远见是确保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对被并购企业来说,原有的企业文化不会因为被并购而立即消失,它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影响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因此并购企业不能急于把自身已有的企业文化强行在被并购企业推广,这样容易造成强烈的抵触心理,造成优越感与自卑感、期望与失望的冲突等。被并购企业的员工总会失去他们原有的情感依托,并且当高层管理人员或所有者离开企业,员工俱与其之间的关系纽带被割断时,从前激励员工的忠诚与精神也不复存在了,反而要面对不同的企业文化。为了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适应,促进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交流,培养员工对新企业的认同感,必须对原有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并对员工进行新企业文化的宣传,以达成对新企业文化的共识。   4. 建立起一种优良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在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种优良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给团队带来稳定性,避免了老员工的流失,从而为招聘新员工而带来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以最终实现l+l&2的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的环节中,极大部分的员工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可能是最为重要的,那么薪酬福利就是关键的要素,此项的是否平稳过渡将决定并购的成功与否。薪酬福利整合的关键在于&就高不就低&原则,如果企业在并购后大幅削减被收购企业员工的薪酬福利,必然会引起极大的不满,从而引发大量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流失。因此在并购的前期工作的重点就包括了对员工薪酬进行全面调查,还有各项原有的福利支出。要注意对困难员工的安置工作,以免因为员工家庭的特殊性而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另外不仅要重视物质激励,还应当与精神激励适当结合。经济利益是人们工作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绝不是全部。除此之外,员工在新的环境中还需要考虑工作的物理环境、工作的氛围,如同事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新公司为其所展示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但对于一个并购公司来说,它对目标公司的员工并不了解,因此稳定人心的首要手段就是物质方面的激励了,当然物质激励应当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两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安置好被裁减的员工其实也就安抚了在职员工,使他们能够安心地留下来,而不至于离职跳槽,这有助于尽量减轻企业并购对人力资源所造成的冲击和震动,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建立企业并购危机预案   当企业实施并购时,无论是并购方还是被并购方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首先要建立危机处理小组,使小组成员充分认识到发生的危害,要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并购模式的要求来审视并购方案。同时增加并购的透明性,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另外要加强对并购涉及的岗位员工的培训。通过帮助员工转岗及经历裁员的心理调适工作,提供压力减少及情绪转变的心理辅导,使并购行为得以顺利实施。对于裁掉的员工要提供职业转换服务。寻找相关的职业中介机构,帮助他们寻找合适岗位,这不仅是给被裁员工心理上的安慰,还给保留下来的员工展示了自己新企业人文关怀,同时给社会减轻负担,也提升了并购企业形象。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不应是在并购后进行的,而应是贯穿整个并购活动过程之中的。从并购计划到最终的并购完成,人力资源整合应是企业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lcl
编辑推荐: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资讯:
&&&&&&&&&&
限时优惠课程
最受欢迎课程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电话:010-0
Copyright & 2000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咨询时间:全天24小时服务(节假日不休息)
邮箱: 投诉电话:010-
咨询电话:010- /
传真:010- / 人工转传真
  /   京公网安备66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并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