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取得了那些成绩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模拟试题题库
本试题来自:(2014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模拟试题,)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成绩不容否定,但如果因此认为赶超发展下去,就可以很快实现现代化,却是很危险的。现代化,不只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还要有管理和驾驭这种提升的能力。有人们素质的同步提高,还要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这些无捷径可走,只能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成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现代化需要一步步的积累,各方面协调发展
B.当前中国已经积累了实现现代化的资本
C.真正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经济的赶超发展并不能很快实现现代化正确答案:有, 或者 答案解析:有,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201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海军的首艘航母平台初次出海航行试验顺利完成。关于航母的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航空母舰是英国建造的
B.按动力划分,航母可分为常规动力航母和核动力航母
C.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是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
D.我国首艘航母平台改造自从格鲁吉亚购买的瓦良格号答案:有,答案解析:有,单项选择题:()工业的飞速进步使得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下事件不是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是:
A.爱迪生发明电灯
B.贝尔发明电话
C.瓦特改良蒸汽机
D.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答案:有,答案解析:有,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模拟试题最新试卷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模拟试题热门试卷十七大报告高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十七大报告高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
十七大报告高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A.取代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B.解决了我国发展中的一切重大理论问题C.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D.是我党的立党之本
答案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取代了马克思主义,A不选.任何理论都不能回答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B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D不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原作者:宛 煜)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在课程管理、法规制定、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设施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实质上看,目前我国音乐基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内在问题,且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客观评价与反思,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更准确地把握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音乐基础教育更迅速、更健康地向前发展。关键词:改革开放;音乐教育;基础教育中图分类号:G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06-0049-0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获得了空前的进步与成就,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尤其是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更为迅速,正朝着现代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音乐教育体系,正在探索中逐步确立。一、基础音乐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引下,美育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有关部门注意到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79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有关艺术教育问题,加之全国很多音乐界前辈和社会上关心音乐教育人士的强烈呼吁,美育和音乐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86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地位。1999年6月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重新明确了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美育的重视。在这次会议上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强调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二)音乐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198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主管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一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处成立(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和不断得到重视,1989年国家教委设置了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1993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同年,还成立了由全国著名艺术教育家组成的艺术教育咨询机构一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这两个机构的建立,结束了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没有专门机构管理和指导,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状况。从而使音乐教育的发展得到了体制和组织方面的保障。随后,全国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相继成立了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配备了专职人员,初步形成了全国艺术教育的管理和咨询网络。与此同时,在1986年至1990年间,在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的倡议下,连续召开了四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就国民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国民音乐教育的改革与提高,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三)音乐教育法规建设得到加强以法兴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艺术教育来说,更需要权威性的法规来规范管理。1989年,我国第一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年)》颁布,提出了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规划》为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规划》的贯彻执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2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年)》进一步描绘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美好远景,是新世纪第一个10年普通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教育部(国家教委)先后制定、修订了九部中小学教学大纲,即:《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79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82年)、《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1982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2001年)。这些大纲的颁发试行,对于规范中小学音乐教育,促进音乐教材建设,使音乐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起了重要作用。1989年和2002年,教育部(国家教委)两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这两份文件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要的设施、器材作了详细的规定,从而实现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的规范化管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新世纪钟声而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2001年,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诞生,标志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巨大意义。(四)音乐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1994年,江泽民、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和高中应该开设音乐课的重要指示。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其中,包括音乐欣赏课,规定在高一或高二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为必修课。高中开设音乐欣赏课是加强美育工作的重大举措,不仅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而且弥补了高中阶段长期不开设音乐课所造成的艺术教育“真空”和“断层”,对发展和完善我国音乐基础教育体系意义重大。(五)音乐教材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受教育部委托,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编辑出版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音乐课本》&&《全日制十年制(原作者:宛 煜)学校小学音乐课本》统编教材,从而结束了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缺乏音乐教材的状况;随后,在“一纲多本”教材方针指导下,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湖南、湖北、安徽、吉林、四川、福建、新疆等省市和自治区相继编写出版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丰富了教材体系,推动了教材建设;90年代以来,初步形成了人音版、人教版、沿海版(广东)、内地版(四川)等版本,并包括许多省市和地区编写的乡土教材以及若干种高中音乐欣赏教材& & & & 在内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体系。(六)音乐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状况是阻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30多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区艺术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多种渠道来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在大力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加快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同时,采取了诸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小学音乐优秀课(录像)评比”、“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以及组建“艺术教育专家讲师团”、举办“音乐教学研讨会”、引进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等各种方式,培训教师,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音乐课程设置时数增加,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音乐教学设备日臻完善,课外音乐活动日趋丰富多彩,音乐教育科研不断深入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些都标志着我国普通音乐教育已进入我国历史上的最好发展时期。二、音乐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充分看到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同样存在,而且音乐学科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的问题。(一)音乐基础教育的专业化倾向我国现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要求方而,均受到专业音乐院校的深刻影响。内容与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既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学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尤其在“双基”方而体现得最为明显。在一段时间内,各式各样的“音乐实验班”、“音乐加强班”曾成为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主潮。然而,由于许多实验班和加强班的课题缺乏理论依据与学术思考。尤其是缺乏对基础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未能真正把握住美育的涵义,从而使实验脱离了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深深地陷入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的迷谷,着意向专业化、成人化看齐,追求不适宜的高难度。推崇“音乐实验班”和“音乐加强班”的做法大大加剧了音乐基础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这种状况,不仅造成了音乐教学内容越来越专,教学方式越来越单调、机械,教学过程越来越枯燥、呆板、程式化,而且越来越导致音乐教学产生负面效应――学生对音乐课的冷漠与疏远。从这种音乐教育方式的全过程来看,在熟练技术的背后,基本上是枯燥、僵化、超负荷的训练,由于技能要求的重压,学生们被迫像杂技演员似的操作,理性地学习音乐,久而久之,音乐在孩子们心中早已变成了僵死的东西。这种技术性的成就,往往是以丧失孩子们的美好天性为代价,以牺牲其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代价的。在训练孩子们掌握某些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的憎恨和对艺术的无知。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基础音乐教育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它不可能、也不必要承担起专业音乐教育的职能,它不以培养音乐特长为目的(但不排斥音乐特长),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但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音乐家的可能),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音乐素养教育。如果只醉心于少数优秀学生而置全体学生于不顾,如果认为音乐教育就是要“拔尖子”、“训练出小音乐家”、&&“为天才儿童服务”,那么,基础音乐教育的性质、价值、原则便统统被异化了。(二)音乐基础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问题,美育与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导致了人们对基础音乐教育价值观的严重误解。具体表现在:只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益智等价值;只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像、创造等审美体验;忽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教育目标。上述种种误区必须导致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音乐教育被戴上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光环,其辅德作用被无限地夸大。例如“音乐可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一首好歌就是一堂政治课”,等等。1992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的第一条中就表述为德育的目标:“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实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中,一再强调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不仅将唱歌教学定位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而且要求音乐教育教学“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之中”,“教材的编选首先要重视思想性”。这种状况使得音乐教学内容更加偏向政治化、思想化和意识形态化,音乐教学方式则更加理性化,音乐课堂循规蹈矩,充满了浓厚的说教色彩。音乐能够开发智力,也许并不错,然而,音乐教育的主要价值并不在这里。那些用心良苦的“用音乐开发智力”、“学音乐的人聪明”、“音乐可以提高文化课成绩”的呼声,目的是为了证明音乐的智育作用。这种不惜泯灭音乐教育本体,甘愿沦为智育附庸的观念严重导致了音乐美育的失落与困惑,许多人认为审美是“空”的,摸不着,看不见。甚至是一种虚无飘缈的东西。相反,智力教育的一整套东西被照搬到音乐教育中来,并不断地被加以强调,结果是讲授代替了感受,讲解代替了理解,我讲你听、我教你学代替了学生自身的体验。音乐本身是非语义的信息,“不确定性”是其重要特质,然而却被许多教师解释得比语言还要精确;在识谱教学中,有的教师运用数学的方法计算“拍子”,竟算到了小数点……这真是美育和音乐教育的悲哀!三、音乐教育现状的理性反思改革开放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音乐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应以发展和务实的眼光,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和理性反思,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更准确地把握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我国音乐基础教育更迅速、更健康地向前发展。(一)音乐课程目标的新的阐述和科学定位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而不是非艺术的教育,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音(原作者:宛 煜)乐基础教育必须遵循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地、实事求是地为音乐课程目标定位。1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的本质同样也是审美的,因此,只有当音乐教育真正遵循着音乐艺术与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实施时。音乐教育才能成为审美教育。这就是说,作为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音乐教育,它必须突出音乐的、艺术的、审美的特点,它是审美化、艺术化的音乐教育,而不是一种科学知识的或思想道德的非音乐的教育。2 音乐基础教育,它不是面向少数尖子的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也不是一种职业培训教育,而是培养人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学好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了解音乐的相关文化以及发展的历史,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二)明确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在确立音乐基础教育的任务和要求时,应该既要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又要突出基础教育的特点:通过音乐教育,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学习最基本最必需的音乐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开拓艺术视野;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音乐基础教育要真正实现上述任务和要求,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 对象的主体性。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在音乐鉴赏和表现方面的才能,真正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与此同时,音乐教育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原则等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2 内容的基础性。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不再是学校音乐教育基础性的全部或主要内涵,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包括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这是音乐教育基础性的要义所在。这就要求音乐教学内容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为主要取舍标准。按照学生音乐能力发展规律建立音乐知识技能体系。那些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丧失音乐学习自信心的、具有较高难度的、且学生又无须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应成为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3 过程的实践性。音乐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基础音乐教育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4 教材的创新性。课程改革前各种版本的音乐教材严格说来还没有真正突破专业音乐教育教材体系的框架,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教材编写必须创新。要把以乐理知识体系为依据的教材编写策略真正彻底地变成以学生主体为依据的教材编写策略。教材编写者应该树立主体意识、审美意识、民族意识、开放意识和现代意识。在编写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在内容选择上接纳和传播最新音乐创作精品。5 手段的科学性。要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之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要,并能很好地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努力探索并尝试新的音乐教育形式和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音乐教材形式,不断充实声像教材、多媒体教材和多种媒体组合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学习音乐。此外,要注意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6 评价的激励性。音乐教育评价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选拔专业音乐人才,或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水平进行分类,也主要不是评估教师的教学成果,而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爱好音乐,享受音乐,为了激励教师更好地投身音乐教育事业,提高音乐教学水平,享受音乐教育的成功愉悦。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音乐教学评价主体、内容、方式等各方面都必须多样化,同时不能把评价活动与教学活动割裂开来,必须把评价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把评价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真正做到教学中有评价,评价中有教学。7 系统的开放性。学校音乐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排等方面不必过分追求系统、全面和整齐划一,为教学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要加强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特别是其他艺术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及定时间、定地点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要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加强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这是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音乐基础教育发展之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巨大成就,应当说形势很好,成绩喜人。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根本的解决,这要取决于我们是否能顺应国际音乐教育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对音乐教育进行从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到教学、从大纲到教材等全方位的、彻底的改革。只要我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摆脱习惯势力的束缚,开创音乐教育的新局面。参考文献:[1]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9[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2[4]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C],辽海出版社,1999,12责任编辑:曙 光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之待遇
3050250030
197910但体育教师工作量基本上按照小学每周14-1612-14[1]1986年2月27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86002按每班每周两节体育课计算,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心小学每七至八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每四个教学班选配一名兼职体育教师;中学每六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开展体育业余训练的试点学校,体育师资的数量应适当增加[2]。可以看出,业余训练虽然没有计算入具体的工作量,但可以适当增加教师配备。总体上讲,与同时期
文化课老师的工作量基本相当。
1990219[3]
199832519982312114[4]22
2005819200510[5]
[6]50800/100830004004553316
200869[2008]81256136671671891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7]。《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2005]101243632[5]作量每周至少要达到20-24、18-21、16-18节课。但是,在这个标准里,关于业余训练、课外活动、课间操及参加竞赛等工作如何计算却找不到任何规定,一些学校便很自然地将这些工作视为体育教师的份内之事,不计入工作量,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达到了近3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与文化课教师(如语、数、外每周8节课)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据说,这个标准是专家们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我不知道,这些专家有没有深入到基层做过研究?到底做了多长时间的研究?是否亲身体验过基层体育教师工作的艰辛?要不,就请这样一些专家到我们这些基层学校来,拿上我们一样的工资,每周上18节课,带一个代表队,还要分担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标准》测试及各种竞赛的工作等,时间不长,就干一年试试看?
二、体育教师的课时费、奖金、服装及室外工作补贴演变
1、课时费、奖金。改革之初,百废待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极高,那时,教师上课并无课时津贴之说。进入市场经济之后,虽然国家并没有制定有关课时津贴的相关政策条文,但各类学校为了鼓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都把课时津贴当作奖励性工资进行发放。然而,作为副科的体育学科,其课时津贴往往是任何学校里最低的,所占权重只有0.7或更低,而一些主课如语数外最高可以达到1.5,体育教师从来不会有超课时费,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极为普遍,而且越演越烈,这直接导致了体育教师经济地位的地下,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得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对教学工作消极应付。至于小考、中考、高考及年度考核等的奖金分配,也是看人下菜,体育教师所得总是最低的,抑或分文没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校园里,体育教学从来就不和占统治地位的其他学科在一个序列里,社会这么认为,家长这么认为,学校领导这么认为,文化课教师这么认为,学生也这么认为,体育教师最终也只能无奈地这么认为。用专业一点的话说,这就是不扣不折的学科歧视。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就“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开展过全国性的调查讨论[8],对此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探索,但依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工同酬”最终只反映在每月的工资单上,因为那是国家给的,别人是动不了的。
2、服装及室外工作津贴等。1978年,教育部、国家体委(原)、财政部、商业部(原)联合发出的《关于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粮食定量和教学工作运动服装供应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大专、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包括每周任体育课八节以上的兼职教师)教学工作服装,每人按三年一套绒衣裤,两年一套线衣裤,一年一双胶鞋供应。根据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各校可增加三年一件防寒服,其费用从教育事业经费或勤工俭学收入中开支[9]。为保证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师上课,训练时必须身着运动服。当时虽然只是几元的球鞋,十几元的线衣线裤,几十元的绒衣绒裤,口粮比其他教师多8-10斤,十元钱的副食补贴,但都能按时发放。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体育教师的这项待遇却越来越遇到了麻烦。虽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五章第十九条规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和粮食定量”;第八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令其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四)不按国家规定解决体育教师工作服装、粮食定量的。”[3]部分省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学校有文件也不执行,服装费的发放全凭校长一句话。
2006年12月20日发布的《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第五章明确提出“要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参照教育和劳动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落实体育教师室外工作的劳保待遇”
[10],但实际的情况是,这个意见只是落实在层层的文件传达上,学校对此置若罔闻,形同虚设。上级部门在督导检查时也仅仅停留翻阅材料上,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谁会在意实际情况。
笔者通过访谈、信件交流、电子邮件、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子论坛、QQ等方式与全国各地近300名体育教师交流所得:近30%的教师享受不上服装补助;近70%的教师每年服装费最高500元,最低20元,平均不足100元,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干脆一份不发;发放室外工作津贴的地方少之又少,大多数体育教师根本不知道有室外津贴这回事。总体看,城镇和东部地区的教师要比农村和西部教师的情况好一些。按照现在飞速上涨的物价,100元的标准每年买一双价格低廉的运动鞋都不够,其他服装就只能自己掏腰包了,一些学校领导很幽默地说:就是学校不发你平时也得穿衣服。真是太有才了,应该推荐这些校长们去人事部门当领导,使“劳动保护”这个词在中国大地上消失,那样的话就能为国家和企业节省下数以万万计的财富。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教育部、国家体委(原)、财政部、商业部(原)《关于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粮食定量和教学工作运动服装供应问题的通知》因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行失效,但粮食定量和副食补贴并没有以其他形式如货币等给予发放,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体育教师的评优、晋级、培训进修
1、评优、晋级。改革开放之初,学校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各类竞赛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展起来,体育教师获得各种奖励的机会相对较多,在评优、晋级等方面大可以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
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之后,评优跟晋级有很大关联,晋级又跟工资直接挂钩,竞争变得日益激烈起来。学校的各种评优总是向文化课老师倾斜,尤其是综合奖项如先进教师之类的,体育教师最多也就评到学校这一级,县级以上那就比登天还难了。笔者参加工作近20年,全县范围内还未见有那个体育教师获得过县级及以上的先进教师奖励;上级部门分配的单项先进(如优秀体育工作者等)名额,早已被领导捷足先登,根本挨不到体育教师的头上。没有获奖项就没有加分项,加不上分考核时就很难获得优秀等次,连续五年内考核成绩没有一个优秀,就没有评审高一级职称的资格。即或是在同等条件下也只能是文化课老师优先上岗。有这样一位体育老师,1994年本科毕业,到现在仍然无法获聘中学一级岗,校长的解释是:“你不是文化课教师,要不然高级都评上了”。像这样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恐怕为数不少。这对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伤害恐怕要比服装费的难落实深得多,对一名教师来说,职称是一种荣誉,比物质待遇要珍贵得多。
近年来,随着中央7号文件的落实与推广,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也多了起来,只要认真训练,拿个优秀教练员之类的荣誉也不算太难。但问题又来了,考核时,你的这个奖项只能等同于文化课老师的辅导学生竞赛获奖。而实际的情况是,文化课老师辅导学生参赛,只要有一名学生获奖,老师即可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岂能与我们的团体奖相提并论?然而,事实就是事实,记得评高级时,笔者的三个市级优秀教练员证书硬是比不过人家的三个校级优秀班主任奖,无法算做一个业绩条件,因为评审职称的条件是为文化课老师量身定做的。
2、进修培训
改革开放初期,根据“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了以教材教法过关为重点的教师培训工作。1986年2月27日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校体育的任务和培养体育师资的要求、加速培养中小学体育新师资的系列解决措施[2]。这个时期的培训以学历为主,教师的培训进修费用由国家买单,取得学历后即可增加与学历相对应的工资,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各地从实际出发,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加强体育师资培训工作,对加速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培训由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转向教师培训为主,进入了学历培训和教师培训交叉的时期。学历培训的费用不再由国家负担,转而由教师个人承担,迫于晋升职称的压力,学历不达标的教师仍然交纳不菲的学费,积极参加培训。而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但凡需要由学校承担费用的则一概免谈。另一方面的情况却是文化课教师上北京、下江南,各种研讨会、培训班以及考察学习络绎不绝。
实施学校体育《园丁工程》后,1999年、2000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实施了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计划。2008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启动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 2008年已经对西部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00名体育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将用5年时间对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集中专业培训[11]。由于这是国家承担食宿等培训费用,学校只承担车船费用,体育教师终于有了培训的机会,尽管并不是全员培训,但总让人看到了希望。乐观地估计,相信这种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好。
综上所述,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不论是改革初期,还是深化改革后的市场经济繁荣时期,乃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国家都在努力改善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只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在学校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下,才造成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偏低,进而导致其社会地位低下,使体育教师长期处在一种低自尊、高压力、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中小学体育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12]。一个近50万人的群体,处在这样一种状态,那是十分危险的。试问,如果人人都深感自卑,人人都产生职业倦怠,人人都想着离开体育教学这个岗位,那我们的体育教学质量从何谈起?将会由谁来强健祖国的“花朵”?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
近日,欣闻教育部门将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行修订,不知对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待遇这一块作何修改?是否会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给中小学体育教师吹来一股和煦的春风,温暖一下曾经被歧视的心灵?我们翘首以盼!
参考文献:
[1].1979,10
[2]国家教育委员会,86002.1986,2.
[3].1990,2.
[4]19982.1998,3.
[6].2007,4.
[7].2008,6.
[8][J].,3.
[9]教育部、国家体委(原)、财政部、商业部(原),关于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粮食定量和教学工作运动服装供应问题的通知1978,5.
[10],20065..
[1130[J].2009.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