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一堂容量大效率高的科学复习课教案

[转载]如何备好一堂化学课
备课一般应突出两个方面:宏观抓结构,微观抓操作。
一、宏观抓结构
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标准的指令性意见;教材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拓展与延伸的设想等。通过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
&&&&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发展水平、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估计教学难点。
&&&&确定教学目标:实事求是地确定教学目标,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当然,教师本人的素养和习惯、教学条件等等,也是不容忽视的。
&&&&将以上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适合各种课型的基本结构。课型一般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讲评课四种。
&&&1、新授课的基本结构
&&&&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情境创设&&&
&&&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经验发生联系
认识新知识(是什么)
实现知识内化
理解新知识(为什么)
应用新知识(怎么样)
新知学习把握知识规律
形成学科技能&把握应用规律
(应用域、切入点选择方法、注意事项)
&基本应用(与教材同结构、同类型、同难度)
知识应用&综合应用(本堂综合、与以往同类综合)
创造应用(变式训练、与他科相关综合)
&2、练习课的基本结构
⑴基本练习
即围绕新知识基本内容而组织的练习题,其主要特征有二:一是新知识基本内容的简单应用;二是课本例题的仿用。是让学生学着做的练习题。
&&&&⑵对比练习
&&&&主要练容易与新学的知识混淆的内容,或者为突出新知识特征而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比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的内涵、特点和规律。
&&&&⑶变式练习
&&&&即改变基本题型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新知识进行应用,从而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⑷综合练习
&&&&这是要求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综合性应用的练习,其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和发展综合应用的能力。
&&&&⑸发展练习
&&&&这种练习旨在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一般作为因材施教的高层次练习。
&&&&这五个层次的结构,是从总体上讲的,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采用三级台阶式的练习设计,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或对比练习,或变式练习)、发展练习。所以说,练习课的课堂结构设计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强求一律。
&&&&在练习课中,一定要抓住“知识的应用规律”这一条主线。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应用范围,学会抓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3、复习课的基本结构:
&&&&&&&&&&&&&&&&&指导复习&&&&指导课前复习,抓住知识梗概
&&&&&&&&&&&&&&&&&预先准备&&&&结合作业实际,提出疑难要点
&&&&&&&&&&&&&&&&&检查复习&&&&检查课前复习,抓住典型事例
&&&&&&&&&&&&&&&&&查漏补缺&&&&了解知识缺漏,采取补救措施
&&&&&&&&&&&&&&&&&寻求联系&&&&根据发展线索,形成知识框架
&&&&&&&&&&&&&&&&&梳理脉胳&&&&弄清来龙去脉,理清知识体系
&&&&&&&&&&&&&&&&&综合应用&&&&知识综合应用,重视多向综合
&&&&&&&&&&&&&&&&&反馈小结&&&&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创造思维
复习课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⑴习旧与出新
&&&&在平常教学中,知识是逐步分段出现的。复习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即在习旧的基础上,把各阶段的、局部的知识联系和衔接起来,使之从整体形成结构紧密的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复习不能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和练习的机械重复,而应该在旧中出新、平中出奇。所谓“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上,发挥知识系统功能的最高效益。
⑵巩固与深化
&&&&复习课要使学生在习旧的基础上学出新水平,首先要巩固对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此基础上再求知识的深化。巩固知识是深化知识的前提,而知识的深化与提高,又促使知识的进一步巩固。这里的理解应是高层次的系统性的理解,这里的记忆也应该是深入的整体性的记忆,与平时学习的局部的理解与记忆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原型与变型
&&&&习旧决不是旧知识“原型”的简单再现。如果把复习课上成旧知识的浓缩课,学生就可能从心理上产生“抗效”反应。因此,上好复习课的重要问题是“变型”,即从新的角度,用新形式,新的结构去复习旧的内容,让学生在乐学的情境中学出新水平。
⑷重点与一般
&&&&&上好复习课必须正确处理重点内容与一般内容的关系,在一般中突出重点,在重点中带动一般,不能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复习的重点应该围绕形成知识系统,开发智力和强化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展开。同时还要根据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确定知识或能力培养上的强化点,以做到全面系统,重点突出。
⑸教师与学生
&&&&复习课的特点是内容多,时间紧,单位时间的容量大。所以要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组织下,使复习过程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温习知识和深化理解的自我提高过程。在复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4、讲评课的基本结构
⑴学生自评
&&&&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对自己的学习作业或答卷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小结,着重思考三个是什么:成绩和经验是什么,错误和教训是什么,学习此类知识的关键和规律是什么。这种自我评价的意义有三:一是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二是能有效地克服“答卷到手,只看分数”的不良习惯,逐步培养学生重视自我评价的良好学风;三是可以为听好老师的讲评设置前奏。
⑵互议共评
&&&&组织学生对作业或答卷中所反映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交流性的评析,使大家在主要的问题上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吸取经验,把握规律。搞好这步工作的关键是教师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提出有互议共评价值的问题,并放手让学生参与讨论。
⑶教师讲评
&&&&要抓住有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和指导性的实例,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在重点问题上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从而实现导知识、导思路、导常识的指导要求。教师讲评的内容一定要精心设计,增强针对性,减少随意性。
⑷评后练习
&&&&针对讲评的主要内容,通过练习,让学生自觉掌握。学习上的很多问题,包括作业或答卷中所反映的错误,理解了、明白了,还不等于真正掌握,评后练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⑸反馈小结
&&&&主要是结合练习反馈和课堂小结,把学生的认识再向前推进一步。
当然,以上五步并不是每一堂讲评课都要面面俱到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使之适合老师本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自身素养和教学条件的差异可以对以上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进行变化,构建适合自己操纵的结构形式,实现特定条件下尽可能好的教学功能。
&&&&&&&例如,秦自云在设计《质量守恒定律》一堂课时,进行了如下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在本课题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第一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从“性”向“量”过渡,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素材。
在本章之前,学生对于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地学习了氧气、自然界的水和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对化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所牵涉的化学反应均用文字表达。这种表示方法只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无法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出各个物质间量的关系,使用起来极不方便,不利于深一步学习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掌握了它们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前两者前面已经学习了,这为本章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了准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就可以从量的角度了解化学变化,解决用文字表达不方便的问题。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由图像把握向符号把握发展,但还处于一种过渡时期,仍须依赖具体形象或图像的支持,才能认识事物,明白事理。学生对《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接触仅两个多月,积累的化学知识有限,加之第一次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反应的规律,知识和心理准备都不足,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教材、学况分析,确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估计学习难点,找出教学关键点。
本课题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科学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题学习的重点是
以实验探究为依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学习的难点是:
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通过以上分析,本课时教学拟采用“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为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学校现有条件,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解和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二、微观抓操作
&&&&&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教与学的方法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形式、训练的方式等。微观操作的核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教与学的方法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形式、训练的方式都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对课堂教学微观操作的要求有:
第一,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与实践(体验)学习的方式,也适当运用接受性学习方式。
第二,有效地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参与作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
第三,突出重点。始终抓住知识规律和应用知识规律的教学;教学过程遵循同化(扩大“相似块”,建立连接点)、顺应(消除“结构差”,建立生长点)的规律;帮助学生把握理解知识的关键点。常用的方法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概括、分解与综合、对比与类比、顺序训练与变式训练等。
第四,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包括动手——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动脑——思维互动。要把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训练的核心是思维训练,要把思维训练物化到观察、操作、表达、问题解决的训练之中。
第五,灵活地进行难点处理。难点是不是一定要突破呢?难点有三类:对于是难点,本身又是重点,应采取攻坚的策略(把抽象的化为具体的;把隐蔽的化为显现的;把微观的化为宏观的。);对于是难点,课程标准、教材只作了一般要求的,应采取淡化的策略;对于是难点,课程标准、教材没有要求的,应采取回避的策略。
第六,重视四大教育资源(师资、生源、经费、仪器设备)的整合。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所教学科的整合。
第七,反馈矫正的实施要到位。教师收集学生学习成效的反馈信息的意识是否强烈;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是否及时。矫正应尽量避免雷同,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处理教材,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打不同的比喻,举不同的例子,教学同一知识内容。
第八,讲求学生活动的科学化。就是组织学生活动、练习等要做到科学化。科学化应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整个训练活动的覆盖面。覆盖面,针对课程的功能来说,三位一体的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各覆盖了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覆盖到了没有?二是参与度。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学生的参与度有多高。三是深广度。训练内容有多深,多广,符合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四是层次性。能不能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五是延伸性。能不能让学生解决了旧的问题又延伸出更多更好更深的问题。
&&&&课堂教学计划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宏观结构的设计,更在于微观操作的执行。如果微观操作执行得不好,那么再好的宏观结构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蓝图。唯有微观操作执行得好,才能完美地体现宏观结构设计的精妙,而微观操作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在于细节的到位。
&&&&&&&例如,秦自云老师在《质量守恒定律》一堂课教学的微观操作中,注意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
1、提出问题
通过设问“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碳和氧气的质量和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之间有无变化”挑起学生思维的冲突,激起学生对化学实验中反应前后质量关系有无变化的思考。
2、猜想与假设
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各种猜想,最后归结为三个假设: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制定探究方案
学生先独立完成探究方案,再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方案;
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要进行巡回指导,重点指导三四个小组;
各小组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方案,互相补充完善;
最后,根据实验室的设备条件,选择一组探究方案。
4、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探究方案,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在学生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使用天平的方法。
5、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并整理数据。为了方便学生数据的记录和整理,课前打印好有关实验记录表备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
6、分析归纳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通过小组里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将实验结果与假设对照,做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个别(小组)辅导。
7、解释自己的结论
让学生尝试用已经学习了的知识,对自己探究出的结论进行解释。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可以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播放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动画课件;二是针对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方程式,课前设计一组阶梯式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小组巡回指导是本环节成功与否的关键。
8、交流分享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论并对结论做出解释,其他小组针对该小组的结论和解释做出自己的评价。
9、迁移应用
提出蜡烛燃烧和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问题,再次挑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尝试将学习的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怎样备好、上好、评价数学课 - 启明星的个人空间 - 教育博客
- Powered by X-Space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怎样备好、上好、评价数学课
& 10:20:06
/ 个人分类: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怎样备好、上好、评议一节数学课主讲:陈年喜
课堂教学是每天都要经历的,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上好课,备课是关键,只有备好课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上好课,那么怎样备好课呢?怎样利用好我们身边的资源,这是我们每个老师所非常关注的问题,当课结束的时候,我们每个老师还要去进行反思,去对自己的的课作出评价,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反思来促进我们的教学和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第一讲:怎样备好一节课
备课要关注什么?1.到哪里去&—设计教学目标。我们要围绕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我们的教材来设计教学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要到哪儿去,我们的方向是什么?2.我们在哪儿—关注学生的实际。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他们更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学习学知识?这些我们都要关注的。3.怎么去呢—写出教学设计。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4.到了没有—自我反思。我们这样设计能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备课的重要依据是什么?备课的重要依据是课标、教材和学生。也就是结合教材内容,依据课标要求,面对学生实际去进行的设计。现在我们从以下三个话题讲一讲如何备课:一、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教材。(不考虑学生基础现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刻画这一目标的关键词是了解(认识) 理解 掌握 灵活运用。过程与方法:刻画这一目标的关键词是经历(感受) 体验(体会)、探索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指好奇心 求知欲 自信心& 成功的体验 克服困难的意志 科学严谨的态度 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些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厚重,主要是根据三维目标进行设计的,所以课上得很丰满。录像课: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孙雪林老师的《圆的周长》片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知道圆周率、圆的周长怎样算。还关注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极限的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不仅关注了科知识的层面的,对于数学的思考、方法也很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科学研究意识的培养也做得很到位。到底怎样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来确定三维目标呢?1.如何落实知识目标。备课时,看看教材有哪些知识,想到课标在这方面有哪些要求,用课标中的理念演绎教材中的内容,来设计教学目标。孙老师的课中知识目标与原来也不是很一致的,不仅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公式是什么?也就是不仅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公式,而是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把数学活动落到了怎么探讨圆周率的问题上,知识目标落到了圆周率意义的理解上。知识目标的把握上,作为教师要深刻地理解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抓住数学的核心概念、本质的问题来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很容易把握,看看教材就能知道有哪些知识,我们主要是思考怎么样让学生去理解,再挖一挖它背后的东西就行了。2.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的方法、探究的过程往往比单纯地获得知识更重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对老师们来讲需要下点儿力气来解决的问题。在圆周率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去探究、去感悟、去发现,为学生科学探究态度和科学探究方法的形成打下一个重要的基础,而不是表层地理解知识。根据长方形长和宽与周长的关系,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比较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也一种固定不变的关系。而不是急于得出圆周率的结论,孙老师帮助学生分析测量误差的原因,同学们在分析误差的过程中提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提出:怎么办呢?学生提得也很好,“我们多测量几次”,特别有一位学生提出:多测量几次求平均数,这是一种统计思想,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状态。割圆术体现了极限思想。孙老师在引领学生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它远远地比让学生获得圆周率的知识或者知道圆周率大约是直径的3.14倍这个结果更重要,为什么?因为无疑地它为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科学探究方法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挖掘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去考虑,比如说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很多老师就这样想: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现在要知道什么?现在要知道平行边形的面积.?怎么样去知道呢?这时候就想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数与代数,我们就想:在这一节数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方面能做些什么?空间与图形,我们就想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统计与概率,我们就想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等等。也就是根据教材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这里也明确了一些过程和方法的要求及数学思想方法。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应用意识(主要是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推理能力(主要是探究新知识及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3.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与其它目标很自然地整合。有的老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像贴标签似的,是为了目标完整补上去的,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甚至有的老师在备课中根本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一重(重知识目标)二淡(淡化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无(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标设计,而二三两个目标恰恰就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目标。象圆周率的教学,一般老师都是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是3..1415927之间,然后问: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祖冲之伟大,好像爱民族的情感悠然而生。我们来看孙老师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他在介绍史实的时候不孤零零地提出祖冲之,首先告诉大家,科学探究的常数第一人不是中国人,是阿基米德,很客观地介绍历史,接下来他又数形结合地介绍了刘徵,介绍刘徵时用了一个小课件,他问学生;你们说这样做有误差,有没有办法来探索圆周长和直径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呢?在这样一个问题的背景下,学生精力都很集中,他推出了刘徵和割圆术,第三个才谈到祖冲之,他怎么把祖冲之请出来的呢?他说祖冲之是站在前人的巨膀上,才有今天将 值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7位的辉煌的成就,他为什么这样介绍?祖冲之不是拔地而起的,一个科学的探索需要漫长艰辛的过程。他又补充:更有后来,众多的中外数学家,他们呕心沥血,有的经过一生的探索和证明得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孙老师四个层面的介绍,不是简单地介绍圆周率的史实,而是客观公正地介绍历史,在介绍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蒙发了学生对中国数学文化的感悟、理解,尤其谈到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对完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他在用心用情告诉学生未来的探索的道路还是艰难的,你们要不断地去追求,我们就是后来者,我们有着历史的责任。我觉得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进入学生心田。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合得非常好。张齐华《认识分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使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其中1、2两点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第3点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4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来小结一下: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备课的重要依据是课标、教材,全面理解课标。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整体把握三维目标,不能割裂。教学目标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二、怎样分析学生,确定一堂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我们的课程理念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不是降低目标以适应学生,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很重要,了解什么?从哪些方面了解?可以从四个方面了解:一要了解学生是什么?学生已有哪些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比如说学生要学习小数除法,他已经知道整数除法。怎样考虑生活经验,要考虑生活经验能不能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比如小数加法,让学生算1元2角3分+2元3角6分是多少比较容易,他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而计算1.23+2.36却容易算错,这时借助元对着元,角对着角,分对着分,就不容易出错,就是备课时考虑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二要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也就是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困难,学生已经知道的就不要反反复复地去讲,哪些内容学生不知道的,就需要老师讲解的或者引导学生探索的。三要了解学生想知道什么?也就是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老师备课时要思考,学生对什么样的内容或什么样的方式感兴趣,他们有什么需求?比如讲比的分配这一节课之前先感受一下,比的分配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呀?引入新课的情境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对本节课探究的欲望有大的关系。你对小孩子不了解,以成人的眼光、以老师理想化的东西去讲课,可能有些精彩的提问学生视而不见,面对你认为非常好的素材学生可能觉得没劲,老师和学生是有代沟的,老师经常是拿自己的经验来看待现在的学生,我当时怎么上学的,或者后来教学把自己的经验改变了,认为我当初是这样来学习的,学生也是这样,其实这不是学生的真实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有学生和前几年的学生都不一样了。四要了解学生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方式学习数学。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数学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用什么方法了解学生。1.课堂观察,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观察,这是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老师要用心去感受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变化。2.问卷调研。如教学圆周长之前问卷调查学生,看有多少学生知道圆周率?有多少学生会求圆的周长?3.作业反馈,通过作业看学生哪些方面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有问题?作业设计很重要,要能全面检测一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要求。4.课间访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老师下课之间和学生聊聊,抓住几个问问,这节课你感觉怎样?学生都会了怎么办?有个老师在教9的乘法时,课前也做了精心的准备,可是学生越上越不感兴趣了,课后她找了两名学生进行访谈:孩子,上完这节课你感觉怎么样?学生回答:9的乘法口诀我都会背了,上课我有点烦了。师:那你们9的乘法口诀是怎么会的呢?生:我的家长在家都教我了。教师在心里对自己进行了追问:学生真的会了吗?他们会到什么程度呢?教师对另一个未教的班进行测试,统计的结果是这样的:分类&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全写对&25人&56.8%全写出来但表达不规范&5人&11.4%写出大部分(写到六九或七九)&11&25%写出少部分&3&6.8%对于这种大部分学生都会了的课,到底还教不教?要教该教给学生什么呢?学生会了的,都属于死记硬背,像对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这样的口诀容易混淆,像七九、八九、九九又记忆不清。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口诀的记忆的方法的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调整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先由学生自由说出九的乘法口诀,再带领学生研究口诀,通过找进规律和手指操来记忆口诀,最后再应用口诀。我们来看看老师调整教学思路后教学片段。(《九的乘法口诀》视频片段),教师要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难度较大的内容,学生不会怎么办?我们先来看一段教学视频(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1》)学生出现问题,出现了真的困难,对老师有了哪些调整,她给学生搭了一个脚手架,通过画图这种比较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弄清这个8要用两次,我们再来看看她调整后的教学视频。(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这位教师用线段图、树技图进行分析,使学生在直观图中弄清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8为什么要用两次。发现学生的问题,你要重新再设计,再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真问题来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除了图解方法,当然还有别的方法,不同的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操作、演示等等。总之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非常重要,知道学生哪儿会,哪儿不会,我们应该在哪儿给他置一个脚手架,像图解、操作、演示等都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来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及数量关系,当了解学生后,要再度进行教学设计。怎样来搭好脚手脚?1.用好素材。2.创设良好的情境。3.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平台。4.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是我们备好课重要的前提,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起点,也是一切教学的归宿。三、怎样设计教案,确定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和环节。怎样确定一节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下面我们以新授课和练习课两节课为例讲一讲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新授课传统的新授课是五个环节,称为五步教学法,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在继承前面的很好的经验,在这个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设计一节课时是不是也要关注学生呢?怎么样关注学生,为学生的活动来设计呢?课堂教学流程有了怎样的变化?1.情境创设。有的专家说:情境创设是一面承重墙。不是可有可无。2.数学活动。包括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老师的讲解等。过去老师讲的那一段变成了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的数学活动的过程。3.汇报交流。在小组讨论、个人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的过程,交流的过程中又一次是互动的时间,同学们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接纳别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观点。4.拓展应用。把探索得出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5.课堂小结。6.布置作业。这些是在原来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思考,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怎样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流程呢?我先来看一节课(北京市昌平中心小学赵东老师《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视频片段)赵东老师的课抓住数学的本质不放松,关注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节新授课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注意什么?1.情境创设很重要。赵东老师创设的魔盒的情境特别好,好在哪儿呢?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喜欢。二是有数学味,输入的是数,输出的也是数,跟数学问题有直接的关系。三是能从情境中让学生提炼出数学问题,学生看到输入的数和输出的数,马上就会想到:这个输出的数是怎么变成的呢?怎样会变成这样一个数呢?四是能促进学生发展,要有挑战性,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怀着好奇心,探究欲望,就要想办法去解决,输出的数与输入的数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怎样表示它呢?情境创设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创设情境要考虑学生兴趣,情境要有数学味,情境要有挑战性,要体现数学思考、数学活动的情境才有意义。再补充一下:生活情境:把生活中学习素材与数学密切联系的生活实际,孩子们身边的、现实的、有趣的生活情景拿来也可以认知冲突情境:一上课,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提出来,就像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巨石,引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产生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非要探究不可。知识迁移的情境:根据数学知识发展创设的情境,童话故事情境:在童话故事中呈现数学问题。总之,情境的创设得为教学服务,得为数学学习服务,它的有效性显得特别重要,。2.抓住数学的本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赵东老师《用字母表示数》,老师总是抓住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魔盒进去的是一组数,出来的时候是另外一组数,你总这样一个进一个出,学生就会发现左边输入的数是任意的,而右边输出的数不是随便的,是有一定的规律,是变化中有不变的规律的,在这个时候字母就出现了,这时候就突显出字母的作用,让学生用最简洁的方法表示输入的数和输出的数,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3.教学设计中,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像魔盒左边输入的一串数和右边输出的一串数是一一对应,而且通过一一对应实际上是中学的函数思想,老师没有讲,实际上蕴含在其中了,将来到学生学到函数的时候最容易体会。4.教学设计中,要突出一条主线,也就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用字母表示数重点是什么?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通过魔盒的游戏,学生在探究:我怎么才能用一种最简洁最概括的方法来把输出的数表示出来呢?老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输入的数和输出的数,而且这种方法是多样的,那它就要有一个碰撞、有一个交流,老师在这儿做特别好的地方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利用起来,那这个重点达到一个突出,难点达到一个突破,使学生明白了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而且表示一个数量关系,重点是从知识角度考虑的,它是后继学习的基础的。而难点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考虑的,学生在学习这个问题中可能比较难,就是难点,找准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在设计课的时候,只要用心,无处不生花。练习课我们平时练习课是怎么上的?布置学生做习题,做完后评讲学生做题情况,学生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是不会,然后再练习,我们把练习课上成做题课,纠错课,老师没有激情,学生没有兴趣。下面我们来看看北京市北京小学王伟老师《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课》教学视频片段。教师创设给数排队的然后把它们都说成小字兵,让他们之间相互找朋友,这样学生上起来积极性非常的高,而且主动思维,兴趣盎然。练习课也好,复习课也好,这里边也蕴含着老师精心的设计,给数排队,渗透着一定的规律在里边,有些规律对这节课的教学有关系,那么就通过学生的眼睛把它揭示出来,还有些规律对这节课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是一种孕伏,比如说,随着它那个数字队伍的扩大,实际上就是一组等差数列的出现,但是,老师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把这个作为一个秘密隐藏起来。老师最后的总结鼓励学生,说数字家族有很多的秘密,你只有掌握扎实的本领才能去发现。练习课既要巩固的效果,也要有进一步发展的效果。找朋友如16、19、35不知不觉地复习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大尺子找数的位置非常直观地两数之间的间隔,培养学生的数感。练习课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旧知识的技能练习,而应该是有新颖性、有趣味性、有挑战性,关注情境的创设、关注基础知识的落实、关注基本技能的落实,同时进一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还要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怎样备好一节课?1.&根据课标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依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方式和方法。3.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写好教案。
现在讲一讲三种课型备课基本框架新授课教案应包换:教学内容(教材)、教学目标(三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练习课教案应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教学目标(三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新课复习、组织练习(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总结评价]一节学完整结构的复习课教案应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教学目标(三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整理与复习、练习与实践(巩固应用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意数学问题的挑战性)、总结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每单元一次综合性反思,就一单元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思考今后改进教学的措施。
第二讲:怎样上好一节课
关于上课的问题,是我们每个老师教学生涯中的重要经历,大家非常关心怎样才能上好课,在课改的理念下,上好课主要聚焦三个问题:问题一:如何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二:如何注重启发,进行有效的讲解。问题三: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实现互动交流。一、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到底怎样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自主地进行学习呢?我想我们这里主要谈两种学习方式,一个是自主探索学习方式,另一个是独立自学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学习方式教学视频: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第二小学刘淑伟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看了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这样两个教学片断,第一种设计,学生也正确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反思一下,虽然也注意了公式的推导,虽然也剪了拼了,那是在教师的指领之下进行的,学生虽然也得到了公式,但是这公式是怎么来的啊?学生还是不明白,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第二种设计,不是直接要求学生所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而是为学生准备了六个底15cm,邻边10cm的平行四边形学具,让学生试着计算六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极端平行四边形面积不相等,证明平行四边形面积不等于邻边长度的乘积,创设了认识冲突。两种设计的教学目标有很大差异,第一种设计的目标落在使学生知道公式是什么上,而第二种设计落在让学生探索公式上,第二种设计更是重视让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系?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六个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但面积不相等,是由于它们的高不相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系。第一种课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操作推导公式,而第二种课大笔墨重做文章,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给了更多的关注,而且不断地提出思维矛盾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学目标定位不同,教学的流程也就不同,长久下去收到的效果也就不一样。这两种课听后的感觉:前者很“顺”后者很“不顺”,如何看待“顺”与“不顺”第一种课顺的原因是与老师预设有直接关系的,就是预设的叫你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时就直接指向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用底乘高,学生就不会去考虑底乘邻边,注意并不是学生不会想到邻边相乘,是今天老师不让学生想到邻边相乘。第二种课不顺的原因是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邻边相乘),很自然地想到平行四边形面积也把邻边相乘,这是知识的负迁移。尽管不顺,但学生暴露出探索中的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反思中解决了问题。两种课教学目标不同,数学教育价值不同,前者只满足于知识层面是不符合课标精神。第二种课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对问题探索的一种兴趣,并不忙着揭示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我们追求怎样的数学教育价值?长效还是短效,像第二种课,一节课两节课可能看不出什么,长期坚持下去,孩子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和习惯、自主学习的方法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我们要算大帐,我们老师要做一个大气的教师,不能在小打小闹的问题上去满足自己,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给学生发展的后劲,理念上搞通了,你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新起色,你就不会只围着那几个知识点在转,你就会有更新的、更高的目标,你的课堂才能真正地活起来,在课堂教学教学中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形成的过程,在经历过程中,孩子们的体验不仅仅是探索的体验,他一定会打动心灵的新的体验,面对探索的失败我会怎么样?放弃还是与同伴交流,而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可能还有体验,同伴的友情、互相帮助、互相影响的过程都会对学生人生道路上有着很好的基础,特别学生有探索的过程怎样的与他人合作,这些都是现代人应具有的精神品质。学生不探索和学生主动探索的价值就是不一样。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1.选择合适的探索内容。2.创设探索的情境,引发探索需要。3.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4.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1)提供素材和材料,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2)营造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进行探索。(3)积极评价引导,把探索引向深入。(4)给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独立自学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学习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对为学生长久的学习能力打下基础。下面看看中年级和高年级两个独立自学的片段,看看孩子们独立自学后能学会什么?(视频:独立自学)看过两个学生独立自学的片段,作为老师要相信我们的学生,结合相关的内容,放开手让学自学,他们是有这样的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内容,老师就不要包办代替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看到学生自学的时候容易学到那些表层的知识、零散的知识,并且很好地记忆下来。但有理解不深刻、甚至有误,还有一些隐性的知识捕捉不到,这些都需要教师去组织教学。比如像刚才学生把百分数就说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说到这儿显然是不到位的。对于独立自学和自主学习观点提炼:1.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力。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自学。(不是整节课都让学生自学)3.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心中有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学生能自己学懂的就让学生自学。☆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二、注重启发,进行有效的讲解。这个话题主要是讲如何进行启发性的讲授法的有效实施。讲授法教学法在数学课中又叫讲解式,对讲授法有的老师有困惑:是不是过时了?甚至该讲的时候不敢讲,尤其上公开课该老师讲的也不敢讲了;还有的老师关上门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今天我们讲的讲授法和过去的讲授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讲授都是要完成我们老师的教学任务,不管学生会不会,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我的任务就是讲例题,学生做练习,常出现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一种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我们今天提倡的是具有启发性的讲授式,对学生来讲,它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来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讲授式教学方法不能作为唯一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机的跟其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法教学,我们先来看一段刘德武老师《小数的性质》教学视频。刚才我们看了刘德武老师的独具他个人风格的讲解式的教学过程,老师们有什么感受呢?刘老师是北京市小学特级教师,他语言生动幽默、小纸条教具简单方便,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整数的变大变小到了小数时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真是变化莫测的小纸条,在整数的时候就变,而到了小数的时候怎么就不变呢,新旧知识产生了矛盾,形成了认知上的冲突,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从刘老师富有启性的讲解法教学,我们感受到以下几点:1.讲解的语言要有启发性。0.4变成0.40,大了?小了?不变?注重语气而且有停顿,学生跟着老师附和时,老师对学生说:我们学数学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思考。在完善小数性质(去掉0),总结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时,这时刘老师停顿了,说:学数学不能向一个方向思考,还得反过来思考,手势助教学,既然小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不变,能联想到什么呢?很自然地想到去掉0的情况,这样小数的性质就完善严谨了,刘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总是留有余地,让学生不得不往后想一步,这种带有启发性的谈话,我们还是要提倡的。2.讲解要有趣味性。老师和孙子辈的学生之间没有年龄的代沟,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他和学生年龄差别那么大,但他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的语言富有儿童情趣,能够引发学生再思考。3.讲解要有直观性。语言的直观,数字卡片、方格纸直观教具起到讲授法的辅助作用。在讲解0.4=0.40时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相互验证。让学生在直观的、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认识一些数学道理。教无定法,像小数性质这样的课,完全可以用学生探究的方式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来证明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你能不能画图、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推理来证明这样是有道理。把道理弄明白了,基础知识落实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就是好课。年青老师要从课堂开放方面去努力,多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上出数学味,把课上得厚重、丰满些。我们再看一段教学视频:年轻教师运用讲授式的教学片段:年轻新秀张利东老师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看一看农村的孩子是怎样在这种讲解式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探索学习的过程。张老师设计了一连串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比如面积有没有有发生变化?是怎么看出它是变化的?周长不变,面积发生变化,老师借助直观教具进行讲解。我认为,在某些问题学生探索起来比较困难,也只少部分学生通过探究达到掌握的情况下,在这时用讲解法似乎从整个教学效果上要好多了。讲解法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听,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讲解法的优点:☆经济。☆简便。☆知识容量大。☆覆盖率高。具体说:1.讲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2.讲解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主导作用。3.讲解的方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与其它方法是互相联结的。有效的讲解方法:(1)选择适合讲解的内容。有些内容需要学生探究的就得探究,有些需讲解的、讲授的,就应当讲,比如说像有些数学规定、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升,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数学文化的渗透等,该讲的就讲。(2)注重富有启发式的讲授。要用一个一个的问题串逼近学生,引发学生思考,不是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3)借助直观、操作、多种感官相结合,注重讲解的趣味性。(视频:《吨的认识》教学片段)三、有效组织合作学习,促进互动交流。提倡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特别提出的理念,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发现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精神。合作学习的时机怎么去把握?在什么时候安排合作学习比较合适?怎样组织合作学习?这是我们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来看看北京一所农村小学白吉林老师四年级数学《统计》的教学片段,希望大家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去观课:一是如何在问题的生成中引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需要?二是如何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白老师创设了一个很好车辆的情境,一人数不过来,从而产生合作的需要,目前有的老师把全班分为三人到五人一组围绕在一块学习,它没有交流、没有互动,也没有合作,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白老师这节课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什么呢?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提炼观点:(1)选用适当的内容,进行合作。在数汽车的过程中,学生感觉一个人很困难了,需要伙伴帮忙,几个人一起做,很快就能解决。(2)使学生产生合作需求。而就在情境的过程当中,就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需要。(3)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小组里自然形成合理的分工,各负其职,然后集体来交流,很快地把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通过集体的力量完成了。在交流的过程中,白老师非常重视数据搜集的过程,要求学生除了注意本组数据搜集的过程,还要听听全班学生的意见,学生统计的方法很多,关注了数据搜集的过程。(4)合作交流中的技能训练。这一过程中,学生那种倾听的习惯、交流的习惯、提出问题的习惯、接纳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意见,显示出小组每个人的智慧。(5)合作交流中教师的作用。(后面再讲)现在我们来看看北京西城小学年轻教师、教研员刘克成老师《植树问题》教学视频片断及访谈。这节课的合作交流的目标明确,对学生目标的制定来自于对学生的关注,首先课前对学生调研,他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哪一个点需要合作的把握得非常准,这个合作的点也就是激发学生思维上合作的点,为什么呢?我们看到行为上合作的点,老师们看得比较多了,那么思维的合作更高级。完成这件事的方案的合理、正确性、完整性也需要我们大家思维的碰撞达成一个最佳的、合理的方案。学生抓住疑点进行深究,你怎么知道?你能证明吗?都反映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在一段落路旁植树时,为什么点都比间隔多1呢?100米、1000米的长度你来探索种树,不好探索!我们可以用一个短一点的路程,20米,每隔5米种一棵,我们通过这一个例子来推导出点和间隔之间底有什么关系。老师抓住一些关键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你们继续讨论,把主动权交给你们,教师要选择好问题,这个问题值得他一步步地深入讨论,他才有这种需要的去讨论,如果你总是对不对?对!错不错?错!这样就没有必要了。怎样避免合作学习的表层化、形式化?有时我们去听课,老师说:下面我们出两道思考题,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吧,全班学生哇哇讨论,学生汇报时仍然是个人的观点,没有产生真正的、更深层面的交流,来形成一个小组的集体的智慧,这样合作学习缺乏思维的碰撞,太表层化、形式化,首先要关注学生,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合作?从学生的角度看,1.独立思考不能达到全面时,需要小组交流互补。2.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需要同伴互助。3.当学生提出了解题策略,但彼此间不能形成统一或有争议时,需要小组互议。4.当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当学生有了思考需要交流时,需要小组合作。从知识的角度看,在发现数学规律时,在实验操作时,在揭示知识的重难点时,在辨析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时,应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不一定是四个人,两个人也是合作。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有时可以根据问题分组,有时自然分组,有时按座位四人一组,要保证每个组之间水平都差不多。合作技能的训练:倾听 表达 质疑 自我修正倾听要注目着对方,用心去听,去辨析,哪些观点是一致的,哪些重复的观点就不再谈了,还得有表达的能力,自我修正的能力。合作中教师的作用:1.提供素材和材料,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你看刘老师一会儿出来给一句,她把学生都挑逗起来了)2.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进行探索。3.关注学生差异,给学困生以帮助,给思维敏捷者不断提出新问题。4.积极评价引导,把探索引向深入。评价合作学习的状态、成果、方法,精神的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不是一个表面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要从我们的课堂做起。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灵活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多种多样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希望老师能够通过设计课堂教学,把这种美好的设想付诸于我们的课堂实践,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重要的经历和过程,给学生身心都带来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三讲 怎样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这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可以这么说,我们每位老师的成长,都伴随着大量的听课评课活动。一、怎样去听课?(1)课前要有一定准备,一要做好理论的储备。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等教学指导专著,充实自身的理论素养,这是评价课堂教学优劣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二要研读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对教材特别是新教材的相关内容在听课前突击阅读,要掌握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的新要求,否则你就不知道教师的观念是否有改变,就不一定能听出教师是否进步了,教师是否抓住了重、难点等,听课也就缺乏针对性,评价也难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2)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听课,听什么,记什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下,我觉得首先要确立一个指导思想,然后依据这个指导思想再去听课或评课就不会偏离方向。这个指导思想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成长。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听或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听课既要看教师的教,又要看学生的学,同时要进行适当的笔录。一看教师的教,主要关注以下四个维度:*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能抓住知识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讲有练,组织严密,能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实时调整教学计划;*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课堂生成的有用的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调整教学计划,重组教学结构,激活课堂教学;&*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教师布置练习题的时候是做统一要求,还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也是课标的要求。二看学生的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感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主动发现与创新。我们在听课中,主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状态:*参与状态,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交往状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向信息联系与反馈、学生的活动时间是否充足、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交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的方式,合作的态度,合作的成果)怎样;*认知状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情绪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控调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出笑声戛然而止,有时会从激烈的讨论转入冷静专注的聆听,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三是要适时地进行教学记录和教学评点。&听课记录:我们一般把“课堂教学案例记录本”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教学步骤(教学流程),二是板书设计,三是总评(又分特色评述和改进建议两部分)。根据上课实况着重做好记录,同时还要记录学生的发言人次,占全体学生的百分之几,从而得知学生的参与率。听课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观察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教师平时的训练是否有效,学生的接受程度的高低,是启而不发,或启而难发,还是一启而愤发。(3)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课后要对记录进行整理,要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应该怎样上,进行换位思考;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要求到底如何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等。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二、怎样分析评课&&&&&&&&&&&&&&&&&&&&&&&&&&&&&& &&&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的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作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A. 看教学思路设计&&&& 工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度,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感;三是看教学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我们平时听课看到有些老师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价&&&& B. 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的了解授课者的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看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和集体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5、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单一的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A. 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他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B. 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教师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C. 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评常规,更要看改革与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现代化教育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机、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这应该在听课评课中得到解决。这“四个一”是:1、一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2、一练到底,满堂练。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备课找题单,上课甩题单,讲解对答案,怪不得学生说:“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3、一看走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试”。4、一问到底,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标扣本。其次,言简意骇,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活泼、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感情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的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想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三维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建构主义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即:(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4)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据此,评价课堂教学应主要考察以下六个方面的指标: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二是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三是学生的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能得到充分保障;四是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五是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六是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复习课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