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费用的问题

关于什么时候调整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问题的理解
【注会考讯】关于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的理解
  应交所得税是企业实际需要缴纳给国家的税收,是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算出来的税款,因此一般是需要对会计上确认的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后计算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其他纳税调整事项还是时间性差异,在税法面前都需要纳税调整,严格按照税法的要求计算所得税,比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计上做了抵扣的处理,但税法不允许抵扣,所以要做纳税调增处理。那么时间性差异不影响企业的应交所得税。事实上递延所得税是调整所得税费用的,并不对所得税产生影响。
   所得税费用是会计上确人的所得税费用,如果不存在时间性差异的,那么会计上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是和缴纳的所得税是相等的。但是会计和税法在费用扣除和收入确认上是存在差异的,这里主要是指时间性差异,对于其他的纳税调整事项不影响所得税费用的确认。那么时间性差异影响了所得税费用的确认,比如本期会计上准予扣除为100折旧,但是税法只允许扣除80,因此产生了20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因此要纳税调增处理,因此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是增加了20&33%的,也就是会计上对这部分差异是不确认为所得税费用的,因为会计上已经扣除了这部分差异。所以应交所得税的金额高出了所得税费用金额20&33%,对于这部分会计上不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怎么办呢?所以我们涉及了一个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科目,把这部分所得税费用计入到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关于什么时候调整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问题的理解
  递延所得税确认和调整是因为会计和税法的处理不一致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递延所得税的问题,前提的差异是能够转回的,如果是不能够转回的,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比如对于国债利息收入,税法是免税的,本期免税以后也不会征税,所以形成的是永久性差异或者非暂时性差异。关于暂时性差异的问题,就是税法和会计处理不一致的问题:比如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问题,税法当期不能扣除,但是会计当期做了扣除处理,所以形成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的差异要纳税调增处理。
  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时候,如果会计和税法的规定是一致的时候,调整所得税:比如对于销售退回的处理,会计和税法都是一致的,调减收入和成本,调减应纳税所得额,所以应该调减所得税。如果是会计和税法规定不一致的调整递延所得税:比如对于计提或者补提坏帐准备的时候,会计上允许扣除,但是税法不允许扣除,也就是坏帐准备是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也就是对当期所得税没有影响,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在税法允许扣除的时候转回。
  另外如果是在汇算清缴前的损益调整,允许调整所得税;在汇算清缴后的损益调整,不调整报告年度的应交所得税,调整当年度的所得税,这个时候因为在年末的时候才能处理对所得税的影响,发现当期不能确认,所以这个时候形成了一个时间性差异,所以还要通过递延所得税的形式来实现对所得税的影响。
魁网注会考试频道
------分隔线----------------------------
关于什么时候调整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问题的理解相关文章:
注册会计师专栏
考试网推荐
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学习方法 近年来注册会计师CPA考试人数越来越多,成为许多人竞争的热...
会计科目 和主要账务处理 一、 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确...
2006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DD应用指南》的通知 (2006年11月版)...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通知 财会〔2006〕4号 国务院有关部委,各...
2006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DD应用指南》的通知 (2006年11月版)...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
根据《国务院关于〈企...
考试网热点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递延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问题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取得资产或发生负债当期的适用税率计算.
这句话正确_百度作业帮
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递延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问题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取得资产或发生负债当期的适用税率计算.
这句话正确
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递延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问题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取得资产或发生负债当期的适用税率计算.
这句话正确吗?
请说明原因.
这句话不正确,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责,应该根据适用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是清偿该债务期间的使用税率计量。也就是说,应该按照以后转回期间的使用税率计算,而不是用现在的税率。
言之有理即可下面是应我的基友(这里我就不艾特了)要求写的答案:“递延所得税资产,首先是一项资产,其次才和所得税有所关联。递延所得税负债,首先是一项负债,其次才和所得税有所关联。这是本质,不要被其他的东西所迷惑。”
“因税收法规的变化,导致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按照新的税率重新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代表的是有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于未来期间转回时,导致企业应交所得税金额的减少或者增加的情况。适用税率变动的情况下,应对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进行调整。”上述规则一言以蔽之,就是:“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产生暂时的差异,导致所得税的支付被递延或提前。现在少缴税,以后多缴税,现在多缴税,以后少缴税。(关于计算,我有手写版但是被闺蜜批判说总是把“了”认成“3”,所以我就打出来吧&&)在学习CPA的路上,你是不是被“公式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云云”给困扰过?--------------------------------------------我们先假设:某公司固定资产增值了1000万;无形资产增值了1200万;预计负债增值了200万。若不考虑25%的所得税:借:固定资产 1000无形资产 1200贷:预计负债 200资本公积 2000考虑25%的所得税因素借:固定资产 1000无形资产 1200递延所得税资产 50(200*25%)贷:预计负债 200递延所得税负债 550(2200*25%)资本公积 1500(倒挤:)负债增值的时候,可以理解为资产是减值的。如果负债减值,可以理解为资产是增值的。同理,只要是资产增加,那么资产肯定是借方;那么有借必有贷,贷方一定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反之只要是资产减少,那么资产肯定在贷方,这样借方就一定是递延所得税资产。
---------------------------------------现在回到所得税:一个固定资产价值1000万,会计折旧年限是5年,税法上折旧是10年。那么第一年年末是: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我们把计税基础作为标准,作为基点来看,我们的资产减值了,减值了100万,所以资产减值必定在贷方。借方必定为递延所得税资产,100*25%=25万。换过来,固定资产1000万,会计10年,税法5年。第一年期末:账面价值=万,计税基础=万,我们发现资产增值了100万,那么就要借资产了,贷方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了。---------------------------------------接下来我们来说负债。负债基本上只有预计负债,会计上确认的所有预计负债,税法都不认可。那么预计负债假设为100万,那么预计负债账面价值=100万,计税基础=0(不要去理为什么是等于0,也千万不要去套那个公式,说什么账面价值减去未来可抵扣差异什么什么巴拉巴拉的。我被这公式字面意思困扰了好久)。如果发现负债增值了,负债增值就是贷负债,那么就是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咯。排除这个,这一块就不会有什么难点了。
自己写完之后,重读一遍,发现答案已经完全不是给非专业的人士看得了。。。无论如何,希望对学会计的同学有用吧。原文———————————————————————————————————————————要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首先得理解所得税会计是干嘛的,这需要大家有一定的税法和会计基础。对于零基础的人,理解会存在非常大的困难。我尽力用简单的概念去说明白,所得税会计是干嘛的,为什么会有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存在,以及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所得税会计毕竟属于高级会计的内容,其中难免有些专业术语。1.所得税会计的理解所得税会计是税法和会计的一个交叉学科。他首先要解决的是所得税的计算问题,但根本还是个会计问题,要对所得税在会计上进行反映。如果只是单纯的所得税计算问题,那就直接学税法好了。正因如此,所得税会计要做的是,在资产负债表科目中,核算、反映税法上,所得税对企业当期以及未来期间的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并在利润表上列报当期会计准则下的所得税费用。税法上,所得税对当期的影响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中核算,对未来的影响在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中反映;当期会计准则确认的所得税在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中列报。大家可以在实践中、做题中,慢慢去体会和理解我这两句话的含义。第一句话是总括性的概述,第二句话是对具体会计事项处理的归纳,以及对第一句话的解释。我想,对于学习所得税会计的同学,一定会很疑惑,为啥明明很简单的所得税费用,要搞得这么复杂。不就是利润总额×税率=所得税费用么?但是我们的准则却要规定,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因为这是“资产负债表观”的要求!2.资产负债表观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丰富,我们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身份也越来越丰富。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光是为了满足政府管理,税收征管需要(若仅仅是为了满足税收征管需要,我们计算所得税费用的时候,直接在利润表中列支,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就好了),也需要满足其他外部信息使用人。为了使企业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更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我们更加强调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第二条,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准则的第一条,未来的趋势是国内准则趋同于国际准则,现在还是第二,主要是考虑我国资本市场没有国外发达、先进),强调资产负债表,而非利润表。为什么呢?因为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依据更多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而不是企业过去的业绩。我们炒股票也是这这么个道理,你买某只股票一定是因为,你认为该企业管理层抱负远大,企业未来不可限量。当然,企业现在和过去的业绩也是你考察的因素之一,但绝对不是主要因素。一个企业现在业绩不错,但你觉得这个企业属于夕阳产业,再怎么好,也不会有太大的起色了,若是管理层不寻求改变,甚至会出现衰退;另一个企业,虽然现在业绩不怎么样,但是属于朝阳产业,玩的是互联网金融,可是未来不可限量。两只股票,你买哪只?而遗憾的是,收入费用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业绩,而资产负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在由企业掌控的,预计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形成的,预计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现实资源)才反映企业的未来。正是在这样的指导下,我在会计处理上更加注重交易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其后果(影响指当期,后果指未来),分析期间内资产和负债的变动,为确定当期收入和费用提供基础。并通过度量年末与年初净资产的变动额来确认企业的利润,而不是直接通过收入费用来计算利润。基于这样的道理,我们才用,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所得税费用,来计算当期会计准则上确认的所得税费用。而不是直接用利润总额×税率的方法。同理,我们取消掉了后进先出法();在股份支付的时候,管理费用的确认,用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来核算当期发生额。3.主要概念的解释接下来,我分别对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解释。3.1应交税费及其构成3.1.1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这个科目,贷方核算的是应纳所得税额的计提数,借方核算的是应纳所得税额的缴纳数。如果税务局当年没有多收税,或者少收税。该科目当年的余额应当是0。所以,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核算的就是应纳所得税额。应纳所得税额,是个税法上的概念,它是由应纳税所得额×税率,计算得出的。而应纳税所得额(注意区分其与“应纳所得税额”的区别,这两个词看上去很像,一不留神就看混了。)与会计上的利润总额是一对概念。前者是税法上的税前利润,后者是会计准则上的税前利润。按理来说,税法上的税前利润,应当用税法规定的收入和费用计算而来,但是税收实际征收上,是在会计核算出来的利润总额上进行会税调整,得出应纳税所得额。所以,当期所得税=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贷方发生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利润总额+-会税差异)×税率会税差异,是由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构成的。而暂时性差异,也是我们后面讲,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基础性概念。只不过我们在进行利润调整时的暂时性差异计算方式,与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而计算的暂时性差异的计算方式是不一样的。(特别注意!前者是个发生额差异,后者是个余额差异。)我擅自给这两个差异取了个名字,前者叫,暂时性利润发生额差异;后者叫,暂时性资负余额差异。3.1.2会税差异首先介绍暂时性影响利润总额的会税差异——暂时性利润发生额差异。暂时性利润发生额差异是会计和税法上核算“期间”不同,造成的差异。在利润调整时,这种会税差异指的是当期发生额的差异,有两种理解方式:1,当期发生额之间的差异;2,期末尚未发生的余额差异与期初尚未发生的余额差异之间的差异(很绕,先别急,他与1结果上没区别,利用的是暂时性资负余额差异计算得出的,我们后面用得到)。第一种理解方式是利润表观,是我们进行纳税调整的关键和组成,第二种理解方式是资产负债表观,我们在理解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时候会用上的。这就好比,两个人完成相同长度的一段路,只要其中一方没走完,我们因各时段上速度的不同而造成的,各时段上里程的差异。这就好比,我1小时跑10KM,你1小时也跑10KM,我是匀速跑的,你是变速跑,在这10个6分钟内,你必然会存在比我多跑的时段,也会存在比我少跑的时段。但这些里程的差异,在我们1个小时共同跑完10KM之后,一定没有差异了。更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的区别。永久性差异是会计和税法上核算”口径“不同,造成的差异。这就好比,走不同长度的一段路,只要其中一方没走完,各时间段上,里程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不会因为双方都各自完成了自己的路程而消失。这样,在知道利润总额前提下, 知道了会税差异,我们就可以算出税法上的应纳税所得额,同时根据该企业适用的税率,我们就可以算出当期应纳所得税额。3.2递延所得税费用及其构成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要理解递延所得税就得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而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基础是,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3.2.1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书中定义自己查。第一,通俗易懂的理解。账面价值是指,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的认定数;计税基础是指,税法对资产、负债的认定数。第二,利润表角度的理解。站在这个角度,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资产和负债能够反映企业的未来了。(有较为深厚会计基础的同学,有兴趣可以试着理解一下,没兴趣的可以略过)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未来可以在利润总额前扣除的现金流出,或者是未来不可以增加利润总额的现金流入;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未来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的现金流出,或者是未来不可以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的现金流入。负债的账面价值是指,未来可以增加利润总额的现金流入,或者是未来不可以在利润总额前扣除的现金流出;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未来可以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的现金流入,或者是未来不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的现金流出。逻辑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是会计准则下的,一个是税法规定下的,他们都是一对概念。我来对上面的账面价值的定义,稍加解释,计税基础用相同的逻辑去套。一笔固定资产,我们在购进的时候,发生了一笔现金流出,可是我们没有在当期确认费用,而是为类满足配比原则,确认了一笔资产;同样,我们在赊销下确认收入的时候确认了一笔应收账款,未来当这笔应收账款收回时,他是一笔不增加利润总额的现金流入。一笔预收账款,他是一笔现金流入,同时当未来收入确认条件满足时,增加了利润总额;同样,对于应付职工薪酬,我们在计提时确认了费用,但是当未来真正发放,现金流出的时候,不可在利润总额前扣除。3.2.2暂时性差异与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暂时性差异(暂时性资负余额差异)是指,会计账面价值与税法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按照未来可以抵扣所得税与未来需要多交所得税,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有,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两种情况。其含义是,在未来,利润总额前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数→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因为我们交税是按照税法来的,因此,费用计提数&实际发生数,未来少交一笔费用,确认为一笔资产。同理,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有,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两种情况。其含义是,在未来,利润总额前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数→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同理,费用计提数&实际发生数,未来多交一笔费用,确认为一笔负债。注意,对于递延所得是资产和负债,有同学可能是这样理解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期多交税、未来少交税,未来有利于企业,因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5%=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期少交税、未来多交税,未来不利于企业,因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5%=递延所得税负债。”最终的结果殊途同归。这种理解,也是我最初学习所得税会计的理解方式,很简单,但这是从利润表观出发的理解方式,我个人觉得还是从资产负债观出发的角度去理解比较好点。(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而已,大家觉得哪种好理解就好。)无论是哪种理解方式,我们都可以看到,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都影响到了企业未来的所得税费用,也影响到了企业未来的净利润。3.2.3递延所得税费用我们根据3.2.2中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理解,可以与3.1.2中暂时性利润发生额差异进行连结,可得到下面的公式。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
=[(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
=(期末暂时性资负余额差异-期初暂时性资负余额差异)×税率
=暂时性利润发生额差异×税率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个地方蹦得太快,跟不上。我举个例子好了。甲企业,2014年年底购入一项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会计规定10年直线折旧;税法规定5年直线折旧,净残值均为0。以后每年会计利润总额都为1000万。第一年:他们的暂时性利润发生额差异=200-100=100;他们暂时性资负余额差异的发生额=(900-800)-()=100第二年:他们的暂时性利润发生额差异=200-100=100;他们暂时性资负余额差异的发生额=(800-600)-(900-800)=100剩下的依此类推。但是!我们绝不能应此就认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就没用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暂时性差异(暂时性资负余额差异)都会影响利润总额的,有些影响的其他综合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以及商誉。而这些影响的计算是离不开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4.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绕了那么大一圈,其实我们会发现,所得税的计算大体上而言,很简单: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递延所得税费用
=(利润总额+-暂时性利润发生额差异+-永久性差异)×税率-+暂时性利润发生额差异×税率
=(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税率为什么呢?这就要回到我在最前面所说的了“所得税会计要做的是,在资产负债表科目中,核算、反映税法上,所得税对企业当期以及未来期间的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并在利润表上列报当期会计准则下的所得税费用。税法上,所得税对当期的影响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中核算,对未来的影响在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中反映;当期会计准则确认的所得税在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中列报。"大家可以看出来,(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税率,就是当期会计准则确认的所得税在利润表中的金额。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从利润表观去看问题,那么所得税费用的大体上要解决的事情就完成了。但是我们是从资产负债表去看问题,就还要考虑那些不影响所得税费用的资产负债变化。总结一下所得税费用计算问题。我们在快速的进行所得税费用计算的时候,对于那些不影响利润总额的暂时性差异,先不予考虑,通过(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税率计算出所得税费用;然后,再来考虑影响其他综合收益与商誉的暂时性差异,并调整其他综合收益与商誉的账面价值。5.总结首先很感谢大家能耐心看完这么冗长的文章。其次,我们会发现,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我们采用资产负债表观→用资产负债的期初与期末变动额来衡量损益→现在的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资产负债变动当期的影响)+递延所得税费用(资产负债变动未来的影响)复次,由于所得税费用,始终是一个会计概念。所以,在修正了会计与税法上不可调和的永久性差异之后,加之在计算利润是就不影响所得税费用的,在递延所得税的时候也不影响,所得税对会计的影响,单纯从利润角度而言就可以表达为,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税率再此,这个答案,没有怎么涉及有关所得税对其他综合收益、商誉的影响,并且并没有给出很多的例子。前者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并不会改变所得税费用,只会在自身范围内调整账面价值,还有就是怕讲多了,大家就乱了;后者,完全是因为自己太懒了。。。(这是我前几周给班上同学讲所得税会计的PPT(),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里面的例子是我精心挑选和设计过的。)最后,所讲的东西,多数是理论,应试的问题应当不大,而现实的实务问题远比这复杂,因此可能存在很多的纰漏,希望实践的知友能批评指出。大家看看,权当开拓一下思路吧~
其实很简单啦了解税务局的操行就知道了税务局就是一个只认历史成本的机(碧)构(池)啥叫资产,啥叫负债
一个是未来流入(或者是未来少流出),一个是未来流出(或者是多流入)OK 这样就好理解了对于企业计提的
评估增值 可抵扣亏损
等灯等灯……税务局表示情绪稳定。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但是有一天真的坏账收不回来了。税务局表示 “哦”所以
这就是所谓的“暂时性差异”
就是税务局这个机(碧)构(池)导致的因此对于暂时性差异我们按照对应税率确认相应的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资产是要变现的欠债是要还的(要提一句,对于享受15%的优惠税率企业,我认为也需要按照25%计提递延所得税)对于利润表
所得税费用分成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永久性差异直接调整当期所得税暂时性的差异直接调整递延所得税费用二者相加
就是利润表上面的所得税费用经常会有这么个问题:“税务局认吗?”这个认,就是税务和财务口径一致的意思了~~~浅析存货涉及递延所得税问题的会计处理 - 重点推荐- 商业会计杂志社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吴慧萍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对存货期末计提跌价准备,存货对外出售,以及对于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因内部交易形成的存货,在编制和连续编制合并财" />
                  
按标题搜索
按作者搜索
浅析存货涉及递延所得税问题的会计处理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摘要:本文主要对存货期末计提跌价准备,存货对外出售,以及对于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因内部交易形成的存货,在编制和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涉及递延所得税问题的合并抵销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 存货
  一、存货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涉及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期末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来计量。即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大于存货的成本,存货按成本计量,当存货取得时成本大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应按照可变现净值进行计量,而对其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之间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在存货的持有期间内,在对存货计提了跌价准备以后,因所计提的跌价准备在计提当期不允许税前扣除,此时,存货的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这个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1:A公司2011年和2012年税前会计利润均为1 000万元,在日购入一批存货,成本为300万元,日该批存货可变现净值为200万元,日,A公司将上述存货对外出售,售价为200万元,增值税为34万元,A公司收到款项存入银行,A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日,A公司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200万元,其成本为300万元,说明该批存货已经发生了减值,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会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1 000 000
  & 贷:存货跌价准备&&&&&&& 1 000 000
  该批存货的账面价值是200万元,按照所得税法的规定,持有存货的期间内,在对存货计提了减值准备以后,因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在计提当期不允许税前扣除,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才允许扣除,所以其计税基础是300万元,存货的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10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元,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00&25%=25(万元)。
  2011年应交所得税=(1 000+100)&25%=275(万元)
  日,该存货对外出售,A公司收到款项存入银行,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2 340 000
  &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 000
  同时结转其销售成本和存货跌价准备,会计处理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 2 000 000
   & 存货跌价准备&&&&&&&&&&&&&&&&&&&&&&&&&&&& 1 000 000
  & 贷:库存商品&&&&&&&&&&&&&& 3 000 000
  2012年应交所得税=(1 000-100)&25%=225(万元)
  二、合并财务报表中因内部交易购入存货涉及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将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内部购入的存货,一方将该笔业务作为购货处理,存货的价值上升,而另一方作为销售处理,实现了销售收入,但是从合并企业这个范围来看,该批存货并没有价值的上升,也没有销售收入的实现,所以,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应抵销该笔存货的交易中未实现的部分损益。然后,计算该笔存货的期末可变现净值,并且与它的历史成本进行比较,如果个别报表中已经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此时应该全部或者部分进行抵销;相应的因为个别报表中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导致存货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一,已经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部分,也应一并进行抵销。
  例2:A公司拥有B公司70%的股权,对B公司能够进行控制。2012年8月,A公司销售一批商品给B公司,此商品价格为6 000 000元(不含增值税),其成本为4 000 000元。至日,B公司将该批商品作为存货并没有对外出售。A公司和B公司所得税税率均为25%。假定企业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来抵扣暂时性差异。对于内部销售商品交易未实现的部分损益,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进行抵销,会计处理为:
  借:营业收入&&&&&&&&&&&&&&&&&&&&&&&&&&&&&&&&&&& 6 000 000
  & 贷:营业成本&&&&&&&&&&&&& 4 000 000
    存货&&&&&&&&&&&&&&&&& 2 000 000
  进行上述抵销后,在个别公司(B公司)中,此项存货的计税基础为6 000 000元,但在合并财务报表角度,存货项目账面价值为4 000 000元,存货的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形成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该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6 000 000-4 000 000)&25%=500 000(元),会计处理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00 000
  & 贷:所得税费用&&&&&&&&&&&& 500 000
  例3:承例2,假设日,B公司将这批商品已经对外出售了50%,则意味着,A公司和B公司之间的这笔内部交易损益已经有一半得到了实现,这时,A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对未实现的另一半交易损益(6 000 000&2=3 000 000)进行抵销处理,会计处理为:
  借:营业收入&&&&&&&&&&&&&&&&&&&&&&&&&&&&&&&&&&& 3 000 000
  & 贷:营业成本&&&&&&&&&&&&&& 2 000 000
     存货&&&&&&&&&&&&&&&&&& 1 000 000
  进行上述抵销后,在个别公司(B公司)中,此项存货的计税基础为3 000 000元,但从合并财务报表角度,期末存货项目账面价值为2 000 000元,存货的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形成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该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3 000 000-2 000 000)&25%=250 000(元),会计处理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 000
  & 贷:所得税费用&&&&&&&&&&&&& 250 000
  三、连续年度合并财务报表中因内部交易购入存货涉及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在连续年度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中,因企业内部购入存货,在进行合并抵销处理中,应该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上年度企业内部购入的存货并没有完全对外出售,会形成未实现内部利润,个别企业期末存货如果计提了减值准备会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该抵销这些因素对本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其次,计算本年末企业期末结存存货包含的未实现内部利润,计算年末结存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得出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的账面价值,并且分别与其取得成本和原始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其计税基础。最后,抵销个别报表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利润、补提或冲减的存货跌价准备及其相应确认或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4:A公司拥有B公司60%的股份, B公司被A公司控制。2011年6月,A公司向B公司销售一批商品,该批商品成本为800万元,售价为1 000万元,至日,B公司的上述商品没有对外出售,直到2012年6月B公司才将上述商品对外销售80%。假设A公司和B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假定企业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来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于企业存货交易损益未实现的部分应进行以下抵销处理:
  借:营业收入&&&&&&&&&&&&&&&&&&&&&&&&&&&&&&&&& 10 000 000&&&
  & 贷:营业成本&&&&&&&&&&&&&&& 8 000 000
    存货&&&&&&&&&&&&&&&&&&& 2 000 000
  此时,期末存货在其个别公司(B公司)的计税基础为10 000 000元,但是其账面价值为8 000 000元,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形成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1 000-800)&25%=50(万元)。应进行以下抵销处理: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00 000
  & 贷:所得税费用&&&&&&&&& 500 000
  日,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对上年度合并抵销的未实现内部利润对本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进行抵销;会计处理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00 000
  &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500 000
  然后,计算本年末企业期末结存存货包含的未实现内部利润和年末结存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得出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的账面价值,并且分别与其取得成本和原始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其计税基础;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1 000-800)&40%&25%=20(万元)。
  最后,抵销个别报表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利润、补提或冲减的存货跌价准备及其相应确认或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 300 000
  &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300 000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2009 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 & 《商业会计》杂志 图文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copyright & COMMERCIAL ACCOUNTING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设计制作:
订阅热线:010-(发行部)(编辑部)(传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递延所得税费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