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怎样带来城市就业与经济增长论文?通过什么方式,像税收,就业等还有啥?

某中学高三同学围绕我国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主线,查阅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材料一年M市电于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发展比较示意图(1)请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运用有关消费的知识简述加快信息消费的重大意义。(12分)材料二为了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M市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一号工程”,将其作为转变地方经济结构的引擎,充分发挥该市雄厚技术力量和人才的优势,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创断发展;先后引进英特尔、联想等IT巨头,在全球范国内实现资源配置和市场重构;政府专门拿出20亿元财政资金,并出台相关对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从单兵突进到集群集约发展。(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M市是如何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10分)材料三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过程中,M市十分重视引领电子信息企业的社会责任度建设,要求电子信息企业不仅要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还要做承担社会责任的先锋,要在电子垃圾处理、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3)假如你是M市一位电子信息企业的代表,你认为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10分)-乐乐题库
&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知识点 & “某中学高三同学围绕我国当前“稳增长、调结...”习题详情
10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8.8%
某中学高三同学围绕我国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主线,查阅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材料一&年M市电于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发展比较示意图(1)请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运用有关消费的知识简述加快信息消费的重大意义。(12分)材料二&为了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M市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一号工程”,将其作为转变地方经济结构的引擎,充分发挥该市雄厚技术力量和人才的优势,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创断发展;先后引进英特尔、联想等IT巨头,在全球范国内实现资源配置和市场重构;政府专门拿出20亿元财政资金,并出台相关对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从单兵突进到集群集约发展。(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M市是如何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10分)材料三&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过程中,M市十分重视引领电子信息企业的社会责任度建设,要求电子信息企业不仅要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还要做承担社会责任的先锋,要在电子垃圾处理、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3)假如你是M市一位电子信息企业的代表,你认为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10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四川省绵阳市高中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政治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某中学高三同学围绕我国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主线,查阅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材料一年M市电于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发展比较示意图(1)请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运用有...”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第一小问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归纳方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本题中两幅图示中各项信息的变化情况,并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两幅图示反映出的全部信息。解答本题学生既要看到M市电子信息产业与制造业收入都有所增加,又要看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速高于制造业。本题第二小问要求学生运用消费的有关知识简述加快信息消费的重大意义。解答本题学生必须从设问上下工夫,对于本问题学生既要抓住消费这一知识点,也要抓住信息消费这一关键性的词语。对于消费这一知识点,学生可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方面去说明;对于信息消费这一关键性词语,学生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去综合思考。(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M市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措施。解答本题分析材料是关键,学生要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找出材料中M市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措施,再从中概括出相应的经济学道理。题中材料“充分发挥该市雄厚技术力量和人才的优势”,表明了M市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题中材料“先后引进英特尔、联想等IT巨头,在全球范国内实现资源配置和市场重构”,表明M市坚持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战略;题中材料“政府专门拿出20亿元财政资金,并出台相关对政和税收优惠政策”,体现了加强宏观调控,给予政策支持。(3)本题要求学生以M市一位电子信息企业的代表的身份说明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解答本题的关键仍在于从对材料的分析中把握答题的要点。题中材料“要在电子垃圾处理、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等是学生解答本题需要尤为注意的关键性语句。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学生可从遵守法律、诚信经营、保护环境、吸收就业、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展开说明。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某中学高三同学围绕我国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主线,查阅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材料一年M市电于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发展比较示意图(1)请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某中学高三同学围绕我国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主线,查阅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材料一年M市电于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发展比较示意图(1)请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运用有...”主要考察你对“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与“某中学高三同学围绕我国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主线,查阅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材料一年M市电于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发展比较示意图(1)请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运用有...”相似的题目:
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虽然中国队与南非世界杯无缘,但“中国制造”却并未缺席这届世界杯。在南非世界杯的各个赛场周围都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产品,例如:哨子、国旗、假发、手环、头巾、座椅等。这主要体现了信息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
贸易摩擦增多是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贸易大国的伴生现象。2012年共有21个国家针对中国发起77起贸易调查,其中仅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金额高达204亿美元。为了缓解此类贸易摩擦,我国可以鼓励企业海外投资设厂扩大进口以平衡贸易双方的利益对外国相关产业采取贸易报复措施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
2013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 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的贸易战略宗旨是互利共赢、多元平衡。我们将继续坚持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并重,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这表明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实现互利共赢世界各国都积极践行非歧视原则和自由贸易原则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某中学高三同学围绕我国当前“稳增长、调结...”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某中学高三同学围绕我国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主线,查阅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材料一年M市电于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发展比较示意图(1)请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运用有关消费的知识简述加快信息消费的重大意义。(12分)材料二为了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M市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一号工程”,将其作为转变地方经济结构的引擎,充分发挥该市雄厚技术力量和人才的优势,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创断发展;先后引进英特尔、联想等IT巨头,在全球范国内实现资源配置和市场重构;政府专门拿出20亿元财政资金,并出台相关对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从单兵突进到集群集约发展。(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M市是如何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10分)材料三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过程中,M市十分重视引领电子信息企业的社会责任度建设,要求电子信息企业不仅要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还要做承担社会责任的先锋,要在电子垃圾处理、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3)假如你是M市一位电子信息企业的代表,你认为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10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某中学高三同学围绕我国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主线,查阅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材料一年M市电于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发展比较示意图(1)请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运用有关消费的知识简述加快信息消费的重大意义。(12分)材料二为了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M市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一号工程”,将其作为转变地方经济结构的引擎,充分发挥该市雄厚技术力量和人才的优势,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创断发展;先后引进英特尔、联想等IT巨头,在全球范国内实现资源配置和市场重构;政府专门拿出20亿元财政资金,并出台相关对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从单兵突进到集群集约发展。(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M市是如何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10分)材料三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过程中,M市十分重视引领电子信息企业的社会责任度建设,要求电子信息企业不仅要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还要做承担社会责任的先锋,要在电子垃圾处理、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3)假如你是M市一位电子信息企业的代表,你认为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10分)”相似的习题。第二节 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需求指向模型(The
Demand-Orientated Model)是研究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作为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模型;它根据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分析城市经济发生增长现象和过程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城市基础部门模型和凯恩斯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一)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Export Base Model)是最早最广泛被用于分析城市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型。它把一个城市的经济划分为两类大部门:基础部门(basic sector)和非基础部门(non-basic sector)。基础部门是城市以外部市场导向的产出部门,可以理解为是以出口为基础的城市产业集合(Export-base Industries);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城市产业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比如零售业、餐饮业等,这些服务部门构成了城市的非基础部门。这一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外部(本国市场或国际市场)向本市的基础部门提出需求,本市基础部门又向本市非基础部门提出需求,城市经济增长取决于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比例,这一比例越高城市经济增长率就越高。
上述增长机制可以用对城市劳动的需求来表现。对城市劳动的总需求来自两类活动。一是来自城市之外的需求为对象的城市基础部门,生产输出商品(export);再是为满足城市自身的多种需求的地方(local)产业,可称之为非基础部门。“如果只站在什么是带来城市成长这种观点上,这个单纯的二分法只能成为一个为分析城市成长机制的工具”(山田浩之,1991)。就是说,在输出产业和地方产业之间的关系上,作为城市成长的动因并使其持续成长成为可能的是前者,支持前者并对前者起被动反应的是后者。在这个意义上,前者称之为基础的经济活动 (城市的基础经济或支柱产业),后者则称之为非基础的经济活动 (非支柱产业)。不过,某些产业是否算是输出产业或地方产业,要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而有所不同。渔业城市的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是输出商品,旅游城市出售的土特产品及其服务也是输出商品,但它们的输出部分必须大于城市自身消费的部分;而输出大于自销的商品在一个城市内可能有多个,反映了城市产业空间的容量;同一个城市,各个不同时期的输出商品有不同,反映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这种二分法是我们认识城市经济增长机制的方便工具。
设L为城市就业人员总数,为城市输出产品产业就业人员总数,为城市非输出产品产业就业人员总数,,而为非输出产业就业人员与输出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这种二分法的分析工具,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3-1)
反映了城市就业人口规模是由城市输出产业的就业规模和非输出产业就业与输出产业就业的人数比例来决定的。根据这一规律,也可以探讨城市化的经济增长机制。即:
         (3-2)
式3-2中,为城市人口总量,为城市非就业人口与就业人口的比例,式3-2表明,城市化增长从产业的增长角度看,决定于三个因素:(1)输出产业的就业规模,(2)非基础产业就业与输出产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以及(3)城市全部就业人员的广义抚养系数。这里,是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引起联动关系的比例,隐含了内在的乘数关系,从而使模型由静态走向动态(饶会林,1999):
           (3-3)
如果根据统计资料,能够算出某一城市历史上各个年代的值,就能够据其对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当然必须注意未来进程中由于产业结构变化而导致的值的变化。
把城市就业结构与城市输出产业的关系再做细分,例如设城市输出产业的配套产业的就业人数为,城市共同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为,城市非就业人口为e,而为配套产业的就业与输出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为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占城市人口的比例,并令乘数,则上述模型可以进一步扩大为:
在式3-4中,根据城市输出产业的就业人数B,城市非输出就业系数决定了为城市输出产业配套的产业就业人数;而城市增长的就业乘数,决定了城市的全部就业人数:;城市消费(非就业)人口数则由城市输出产业就业人数的就业乘数和广义抚养系数共同决定:;而城市服务业的就业系数在广义抚养系数的基础上决定了为全城提供共同服务的产业就业人数:;最后城市总人口:,是依存于城市输出产业就业容量的城市生产人口与消费人口的总和。
如果考虑流动人口,设流动人口为,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为。在有流动人口的情况下,假定流动人口流向城市服务业,于是城市服务业劳动者人数会增加:,从而引起城市消费人口的相应增加:,于是,流动人口在该城市的常住人口为:
上述方法在实际中应用,可能会遇到同一产业区分输出和非输出就业人数以及统计数字的困难,为此,也可以用区位商表明城市某一行业产出中用于输出部分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3-5)
根据区位商,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的就业比重超过全国,意味着该城市的这种产业是输出产业;其超过的倍数,就是该城市从事该产业输出产出的就业人数比重。此时,城市依存于输出产业的增长乘数可以表达为:
          (3-6)
式3-6中,是城市基础部门中输出产出的就业人数,它等于城市该部门在全国的就业集中度(区位商)与城市该部门就业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比重的比值。
上述原理的增长机制基础源于地方收入的乘数效应。城市基础部门的职工收入花在对地方产品(非基础部门产品)的购买上,增加了地方产品的销售。假如这些职工将收入的60%用于这种购买,即对地方消费的边际倾向(m)为0.6,这使地方部门会增加销售收入进而转化为个人收入,其中又有60%用于对地方产品的购买,又会增加第二轮的地方收入,等等。最终在地方消费边际倾向的作用下,使城市总收入增加若干倍。假设城市基础部门输出销售的初始值为ΔX,城市总收入最终可以达到:
         (3-7)
这种依存于输出产业的城市增长(乘数就业乘数、收入乘数)受到需求指向批评论者的指责,他们认为现代城市,城市政府通过政策降低生产成本刺激城域内产业间的联系获得增长,或者刺激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加收入,都不必依赖于输出产业。但是对于发展之初和发展中的城市来说,二分法的分析是有重要意义的。“供给主义”者忽略了“比较优势”。实际上,根据二分法,可以建立城市经济增长的系统分析模型,如鲍莫尔(W?S?Baumol)的非均衡增长模型,奥特斯(W?E?Oates)的城市增长与恶化关系模型,凯德(N?Kaldor)的中心-边缘模型等都建立在这种二部门的分析基础之上。当然,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形成区域内的产业链时,城市基础部门的作用可能会减弱,然而“外溢效应”仍然会使城市产生乘数,这时城市所基于的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的输出,而是智能产品的输出。因此,在内生城市化的经济运行中,需求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美国学者吉诃布斯(J?Jacobs,1969)说:“假如它是城市,那个城市就有输出产业”。但是同时她又说:“只有输出产品是不够的――从城市的最早输出产业和面向输出产业的供给产业(地方产业)出发,使城市经济多样化,并使其通过派生的过程,城市才得以成长。”她从19世纪20-30年代底特律的最早输出产品面粉开始,通过制粉机零件-制粉机-船舶发动机零件-船舶发动机-船舶,形成了船舶输出产业。其后的专业化推动了底特律作为船舶用发动机的输出基地;再其后的产业关联是机器部件加工――冶炼业――铜。后来矿石枯竭,但在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涂料、蒸汽发动机、水泵、药品、家具产品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许多输出产品,从而在弥补了铜冶炼业衰退的同时,还有剩余的资金积累。最终,汽车成为底特律最大的输出产业。吉诃布斯把这一过程称为是城市化经济的“反复体系(reciprocating system)”。这一体系中导致城市化经济不断增长的内在基础性机制,是城市的输出乘数,包括收入乘数和就业乘数。内生城市化的发展都经历了这样的增长过程,因此,要借助于市场机制使城市不断长大,就要经历这种城市经济增长机制和其相适应的经济增长体系的形成过程。为了使乘数分析更具一般化,需要进一步了解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二)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乘数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R?E?Kahn)在1931年提出,经凯恩斯(J?M?Keynes)在《货币、利息与就业通论》中进一步发挥而成乘数原理。把凯恩斯乘数运用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分析,可以规定一些相应的经济增长变量。如果用Yu表示城市的总收入,CU表示城市的消费量,IU表示该城市的总投资水平,GU表示城市政府的支出,XU表示城市向其他地区输出的商品,MU表示城市从其他地区输入的商品,则城市总需求方程及其总需求各构成部分的决定式形式如下:
总需求方程:Yu = Cu + Iu + Gu + Xu + Mu     (3-8)
消费方程:Cu = a + bYu (1-t )    (3-9)
输入方程:Mu= c + d Yu (1-t )    (3-10)
投资方程:Iu = I0+ eYu(1-t )     (3-11)
税收方程:Iu = tYu       (3-12)
政府支出方程:Gu = G0 -fYu(1-t )    (3-13)
上述方程中的参数都是根据城市经济的特点定义的,其中:(1)消费方程中的a是城市基本消费水平,外生决定,b是城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与全国增长模型一样;(2)输入方程中的c是城市必须从外地输入的商品量,d是城市边际输入倾向。这里的城市输入除了供应本地作消费品外,主要是用于中间产品满足本地输出产品的生产需要。经济增长中的城市与外部的关系就以其输出水平的提高为着眼点。故假定输出水平XU外生给定,这是城市经济不同于全国经济的区别之一;(3)投资方程中的e是城市总投资相对于当地经济总收入规模的边际倾向,即城市总收入的边际投资倾向。城市投资行为模拟与全国增长模型完全不同,它不是把投资完全地作为外生变量,除了考虑受全国经济影响而外生决定的投资部分外,城市相当一部分投资是由本地的收入情况决定的。这是由于,城市内的投资者和银行往往要根据本地经济水平来发放贷款(McCann,2ool),同时由于企业和居民在城市内的集聚会提高当地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从而借助集聚的外部性来增加当地的收入水平,这是城市经济不同于全国经济的突出区别;(4)政府支出方程中的G0是城市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计划支出的水平,f是城市政府依存于本市收入规模而需要变动或调整的边际倾向。国家范围的模型往往把政府支出G看作是与总收入无关的外生变量,但在城市中,政府在做出有关财政支出的决定时却必须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政府财政支出计划具有逆向于当地收入水平的特点,为了弥补市民的需求缺口,当市民收入水平比较高时,政府支出(公共投资与补贴)就少(从G0中减掉较大的一部分调整量使GU变得更少),而收入水平比较低时,政府支出就高一些(从G0中减掉较小的一部分调整量使GU不太低),于是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居民的收入呈反方向变动关系,故f的符号为负。这是城市范围的增长模型与国家范围的增长模型之间的第三类差别。
如果假定城市政府有固定支出GU,按照固定税率t在本地征税,这样居民的税后可支配收入就是YU(1-t)。把(3-9)、(3-10)、(3-11)、(3-12)、(3-13)式都代入到(3-8)式中,我们可以得到:
整理后得到:
         (3-15)
这就是凯恩斯思想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式中的1/x1-[(b-d)+(e-f)](1-t)y部分是城市经济增长的乘数。它表明,当地方投资、政府支出或输出增加一个单位的时候,城市地区的总需求就会按照这个乘数的数量来增长。在城市地方税率t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个乘数的取值就完全依赖于(b-d)和(d-f)的大小。(b-d)的内涵是城市居民消费本地商品的边际倾向与消费外地商品边际倾向的差异,这种差异越明显,乘数值就会越大,因为相对较高的本地商品边际消费倾向意味着更多的城市居民收入将进入本地区厂商生产的本地消费品的经济循环,这样乘数效应就会更加明显;而(e-f)的内涵是本地投资的边际倾向,反映了和本地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本地投资规模。e描述了市民的私人投资行为,f描述了城市政府进行公共投资和补贴根据市民收入的调整行为,如果假定e>f,表明由于收入的增长,市民私人投资超过了城市政府依据收入的调整量,这时本地的收入增长速度和私人与公共部门的投资差距,已经由Black证明呈现正相关关系(Black,1981)。就是说,私人能够替代城市政府投资的调整量差距越大,城市地区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就越快。这种包含了城市居民厂商之间的商品流动(b-d)传导机制和地方投资(d-f)传导机制的乘数,就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复合乘数”。根据这一乘数,可以进行城市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
凯恩斯思想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与城市基础部门模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3-15)式,可以进一步的分解为两项内容,即:
      (3-16)
构成城市经济增长的两部分内容(等式的右端):第一项是出口乘数,它的内涵是收入意义上的而不是就业意义上的城市基础乘数;第二项是城市总需求中其他部分对城市总收入的影响乘数。对于第一项内容,如果城市输出产业有一个增加的输出量ΔXu,就会影响到城市总收入有一个增加量ΔYu,即:
          (3-17)
将(3-17)式与前面的城市基础部门模型(3-1)式L=(1+α)B相比,能够发现,二者的本质内涵是一样的。不过城市基础部门模型中的α是城市基础部门(输出部门)的就业人数引起整个城市就业人数变化的一个乘数,而在凯恩斯模型中,是城市产品输出引起城市总产出(总收入)相应变化的乘数关系。因此,也可以用凯恩斯模型来分析城市基础部门(输出部门)和非基础部门(非输出部门或本地部门)的相互关系。即城市基础部门模型中的就业乘数也可以看成是城市输出产品对当地中间消费品和投入要素使用的一个衡量,因为城市基础和非基础部门就业变动的联系是由于这两个部门的生产交易所带来的,它的强度由两个方面来决定:对该城市的本地化产出的边际消费倾向(b-d)和当地投资带来的引致支出即城市内的边际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边际倾向(e-f)。这些分析使我们能够明确认识到城市经济的增长机制在城市经济总量上是如何运作的,那么,对于具体不断进入城市的经济个量,例如新进入城市的一个企业,对城市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呢?
一个厂商迁入某一城市,由于它的市场范围比该城市规模大,所以迁入厂商将会增大城市的商品输出;但是,新迁入的厂商和当地部门的产业联系在初期往往比较弱,即厂商对当地产出的消费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Sinclair和Sutcliffe,)。因此,对于一个新进入城市的企业对城市经济增长乘数的影响,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新迁入厂商对当地产品和服务的初始消费量,设ΔXf来表示;另是新迁入厂商的初始消费行为引起的对本地经济的多层次的连锁影响所形成的总影响量,可以用ΔXf(bs-ds)(1-ts)来表示,其中bs是新迁入厂商的边际消费倾向,ds是新迁入厂商的边际输入倾向,ts是新迁入厂商要承担的税收。这样,新迁入厂商在本市的每一轮的产出循环的总影响可以表示为如下的方程式:
     (3-18)
(3-18)式通过把一些特殊的收入乘数变动从一般的增长乘数中提取出来,实现了对城市经济增长乘数更为精确的描述,我们可以运用它对城市经济增长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特别是厂商迁徙或新厂商出现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当然,(3-18)式没有告诉我们乘数效应要通过多少时间才会发挥作用,这需要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纬度进一步展开收入变动的乘数分析。目前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已经实现用离散时间的方法重新刻画每一轮的城市收入――支出的变动,从本质上说是将经济基础模型与乘数加速模型结合起来,在这种研究中,(3-18)式中的系数决定了对现实城市经济的模拟效果。
(3-18)式中的系数,(bs-ds)(1-ts)是新迁入厂商的地方化供给条件,而[(b-d)+(e-f)](1-t)是该地区厂商商务行为的平均水平,也是新迁入厂商要逐渐达到的目标。新迁入的厂商进入本地后,可能会遇到与以前完全不同的供给条件,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厂商可能通过不断搜寻新的要素供给者来努力实现地方化供给条件。但是,也存在着这样的可能,即新厂商无法得到足够多的地方要素供应者的支持,这样厂商的边际支出系数会和当地其他厂商非常不同。从长期来看,这类迁徒厂商的逐渐增多可能会改变本部门乃至于整个城市的输出系数模式。而且如果这个新转移厂商的规模相对于当地经济来说非常大的话,可以预计城市的输出乘数会变化的非常快。有趣的是,不同厂商的迁入会在不同的方面改变城市的经济增长乘数,因为不同类型的厂商会表现出多种对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的需求模式。若要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城市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城市内的每个部门的支出联系,以便能够比较精确地研究由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整个城市增长乘数的变化。本节第三部分将进行这种分析。
以上数学公式的详细推导可参见饶会林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137页。
区位商的涵义是全国对某一产业的产品的全部消费量,多大比重是在某一个城市地区产出,它是从全国角度来看的产业分布;而从一个城市来看,如果某种产业在全国占的比重较大,就称该城市地区对该产业的集中度较大,因而区位商又可以称为产业集中度。
运用这一方法是假定全国居民的消费倾向、该行业产出没有区别。
参见蔡孝箴主编:《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7页。
参见孟晓晨编著:《西方城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33-41页
转引自山田浩之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23-26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就业与经济增长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