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个经济中的人口规模对短期劳动力供给曲线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也来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提高质量和...
土地流转的三个紧迫问题
作者:迟福林&主编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主办单位: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老板 加薪——中国劳动力人口经济探秘
来源:和讯 /
发布时间:
&&&&&  老板,加薪。这是一句双关语。可以理解为主动式,也可以理解为被动式。不管是主动式,还是被动式,加薪,正在更大范围的中国企业内成为一种趋势。而与“加薪”对应的“用工荒”,也渐成一种常态。在经历了十年“用工荒”之后,中国劳动力人口经济问题正在以更复杂的方式演绎。回顾历史,在2004年以前,用工荒还不算是一个问题,我们觉得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  然而2004年迄今,至少发生了200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三次大的用工荒。曾经,我们被称为“世界工厂”,虽是戏谑,虽然在国际分工中,我们仅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获利最少的分工区间,但是我们仍然获利颇丰,GDP依然坚挺。然而,曾几何时,钱跑厂空。2004年,澳大利亚第二大啤酒商狮王集团作价1.54亿美元,把在中国的业务打包卖给了SAB Miller入股的华润啤酒公司。此后,荷兰菲仕兰集团宣布结束在华的乳品生产和经营业务,耐克、阿迪达斯相继关闭中国代工厂,拉开了外企撤走中国制造业风潮的序幕。与之对应的是,Clar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资本永远在追逐利润,由于加薪引发的劳动力用工成本增加、国内用工荒、国际资本转移,这一切均围绕着中国的劳动人口经济问题展开。
&&&&  为何要加薪?
&&&&  日,沃尔玛购物广场四川达州朝阳东路分店员工堵住超市入口,要求涨薪水,并拒绝在公司为申报下调社保基数而准备的《员工收入表》上签字。几乎同时,中国的另外一个城市——东莞,也发生一起大规模工人罢工事件,最终以企业答应工人的涨薪请求终结。这并非个案。吴国良是一个在北京郊区开加工厂多年的老板。最近几年,每逢春节前,他都会把员工辞退,然后等待来年春节重新招聘一批新人,从而为自己节省成本。
&&&&  在今年春节过后,他甚至已经打算离开北京,去河北老家开工厂了。他给《投资与合作》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在北京给员工提供吃住,加上3000元的月薪,根本不具备诱惑力,员工也没有归属感,而受自身企业规模和行情限制,他又不肯,也不敢和这些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所以,一到农忙或者过年的时候员工就会提加薪要求或者辞职。但是在老家,他只需要开出1000元的月薪,帮员工提供住宿等各种开销也不到1000元,也就是说,每个月只需要付出2000元的成本就可以雇佣同样的工人,而且还能保持稳定性。在他看来,北京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增加到让他这种小工厂撤退的程度了。
&&&&  新工人,新意识“原因可能有很多,首先是工人意识的转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在接受《投资与合作》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人要求加薪的想法背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苏剑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农民工已悄然更新换代。1980年代农村政策放活以后,一部分农民“洗脚上田”进厂务工,他们亦工亦农,离土不离乡,成了最早的一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来城市打工是为了贴补在农村的生活,很多人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比如赚了钱回去盖房子、娶媳妇、抚养子女等。他们想回农村老家,因为他们的根还在那里。这一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是非常淡薄的,仅仅局限于维护已有的权利不被侵害,提出的要求也仅限于劳资双方事先商定的一些事项。此前全总曾发布《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对于职业身份,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只有32.3%,比传统农民工低22.5个百分点,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占32.3%,高出传统农民工10.3个百分点;而在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中,这一差异更加明显,认为自己是“农民”的仅占11.3%,这一比例几乎是传统农民工的1/5,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占34.5%,这一比例是传统农民工的2倍多。
&&&&  另据一项调查,关于“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回家乡务农”的,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4%,而在当前仍旧外出就业的传统农民工中这一比重为11%;打算“做小生意或创办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27%,几乎高出传统农民工10个百分点;打算“继续打工”的,新老两代农民工均占到一半以上。苏剑认为,正是这代工人的“打工”理念不同,导致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维权方式渐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他们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  以稀为“贵”而能让工人维权意识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是劳动力人口总量的减少。相关报道显示,2014年3月,IBM深圳工厂的1000名员工因不满工作关系转入联想而罢工,尽管IBM和联想都承诺在转移过程中,薪资和其他福利不会削减。而去年11月,诺基亚东莞工厂发生罢工,主要原因是诺基亚将手机业务部门出售给微软后带来的管理调整。2014年以来,广东发生的几起纠纷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矛盾的缩影。种种迹象表明,如今员工的诉求不再局限于收入福利,而是对维护自身权益和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速度加快,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45万,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首次出现下降。而人社部统计则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十大城市部分岗位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局面。其中,电子元件器件制造、鞋帽制作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高达2:1,相当于两个岗位争抢一个员工。
&&&&  用工紧缺给了员工更多议价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劳动力总量的减少,促使劳动力成本增加。”苏剑告诉本刊记者,除了政策强制性因素以及物价高涨(包括房价)催生之外,“用工荒”才是劳动力成本增加的最重要因素。苏剑指出,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力度的不断加强,农业部门的经济收入得以不断地提升,从而提高了农民工的机会成本,致使一部分劳动力回流农村,减少了劳动力短期市场供给。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不断增加,一般劳动力工资收入上涨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同时,我国始于1996年的教育产业化式扩张培养了大量学历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形成技术工人的结构性短缺。上下合力造成了劳动人口的快速短缺。苏剑认为,随着人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紧缺导致工资上涨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
&&&&  加薪对经济影响几何?
&&&&  《投资与合作》杂志记者梳理近期资料发现,海内外媒体刊登了不少有关中国工人要求加薪以及雇主同意为其加薪的报导,从而提醒人们,全球的消费品生产商无法永远依赖廉价劳动力。这一认知难以让无数以中国沿海加工出口区为家的制造商感到欣喜,但却是全球整体经济的好消息。中国工人加薪将有助于纠正全球储蓄与消费失衡的问题。全球储蓄与消费失衡被认为是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制造业裁员等许多问题的一大原因。此外,中国工人加薪也许还能消除欧洲和美国一直面临的通货紧缩风险。那么,工人加薪究竟对国内外经济影响几何?加薪对经济影响几何?利弊共存从长期看,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有利有弊。此前,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曾撰文表示,中国劳动者报酬仅占GDP的39.7%,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低位。
&&&&  伴随工资的加速上升,这一局面有望变化。因此,中国目前偏低的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将上升,降低经济对外需的依赖,增长也更为平衡。他认为,劳动力成本升高引发制造业企业向内陆转移,将有力带动内地经济增长,使得区域增长更加平衡,内地的房地产与服务业也会因此受益。此外,面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将更倾向于用资本品替代劳动力,这也会使得机械设备行业获益。但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值得关注。哈继铭称,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上升,将挤压资本在经济成果分配中的比例,导致资本回报率降低,因此降低企业盈利。尤其是最近两年,中国技术进步速度已明显放慢,企业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去消化不断上升的成本,企业利润将被明显挤压。从宏观层面来看,短期内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对通胀影响较小。这是因为,目前的工资上涨多发生于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这些行业产品大都属于国际定价,企业暂时很难将成本传导到最终产品上,只能通过将工厂迁移到内地来降低人力成本。从长期看,劳动力供给偏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将“拖慢”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预计2015年中国抵达劳动力供求拐点后,全国范围的跨行业的工资上涨必将涌现,加之城镇化的推进,将进一步降低可用耕地面积,多项因素共同影响,必将导致通胀压力显著上升。哈继铭进一步推测,这一局面“很可能对股市表现不利”。
&&&&  中国劳动者的崛起过程,尽管对其中的部分板块,如中低端消费品、服务业、机械设备行业,以及中西部板块有利,但整体来看,对股市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负面的”。牵动世界神经此外,中国的加薪问题也将影响世界经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博士曾铮曾撰文指出,短期内的工资上涨将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积极作用。曾铮认为,全球经济复苏最大的“公敌”是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需求不足,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消费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随着发达国家“去杠杆化”过程和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影响,这些国家的消费率很有可能还要进一步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众望所归地成为了全球消费市场的“有效增量”。根据相关统计,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而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
&&&&  与此同时,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提高1%,将带动居民消费支出提高将近0.73个百分点。可见,在中国,“涨薪”对于居民消费的拉动力是十分显著的,未来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的趋势将极大刺激国内的居民消费。由此,中国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将释放国内压抑已久的消费需求,并在短期内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从长期看,劳动力成本提升可以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在他看来,全球经济失衡是近几年来国际关注的热点,“失衡”的探讨意味着要寻找“再平衡”的机制和路径。根据全球经常账户平衡的相关理论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本质是主要国家经常账户失衡,经常账户失衡的表现是全球贸易失衡,全球贸易失衡的主因是全球劳动分工失衡,全球劳动力分工失衡的芥蒂则是全球劳动力价格失衡。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以“低劳动成本”为优势,深刻嵌入了全球分工体系之中,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和“代工者的圣地”,是现行全球贸易分工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然而,中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在长期来看难以为继,这也意味着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也亟需调整,这个过程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而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可以看作是这一过程的开始。
&&&&  加薪与竞争优势
&&&&  日,四川、江西、贵州和内蒙古正式执行最新的2014年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四川省2014年月最低工资标准由2013年的4档调整为3档,最高档为每月1400元;江西省一类区域最低工资标准为1390元,较去年提高160元;贵州省一类区上调为每月1250元;内蒙古一类地区由每月1350元上调为每月1500元。这再次引发了中国将失去“世界工厂”地位的担忧。近几年来,不断有国内外制造业企业将工厂从中国搬迁到越南、柬埔寨以及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以其低廉的人工成本成为众多制造业企业加薪与竞争优势新的代工基地。
&&&&  虽然中国制造业一直难以摆脱品牌缺失、利润率低下等质疑,但中国制造业仍然为中国经济贡献了稳定的就业、税收以及出口贸易,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繁荣。如今,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似乎大有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的势头,长久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势头下,哪些企业更具竞争力?最低工资不等于成本上升“如果企业离开了,说明企业自身不适合在中国生存。”
&&&&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原主任陈乃醒告诉《投资与合作》记者:“市场会对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进行自我调节。生产某些微利产品的企业不能承受成本提升,完全可以选择关门大吉。如果市场对这个产品有需求,产品价格自然会上涨,重新产生利润空间。如此一来,就会有企业重新进入这个行业。如果市场没有产生新的需求,那么,说明市场本身就不需要这样的企业,这种企业就应该倒闭。”在他看来,至少有60%-70%的企业拥有提高成本的空间,难以承受劳动力成本提升压力的企业只有20%左右,尤其是微利企业。
&&&&  相关资料分析称,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否应该从“比较涨幅”的角度看,如果最低工资标准的涨幅跟不上同期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和GDP的涨幅,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则表明最低工资标准表面上是在增加,而职工的收入水平和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他们的购买力反倒在下降。此外,国际惯例是最低工资标准应达到平均工资的40%-60%,而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的40%。以目前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市为例,最低工资标准也仅占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31.4%。
&&&&  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最低工资是人均GDP的25%,而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平均工资的21%,而世界平均为50%。成本优势未完全丧失相对于发展程度高于中国的经济体,中国的用工仍然相对便宜。据光大证券(601788)估算,以市场汇率折算,中国工人的工资仍不及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1/5。即使相对中国台湾和墨西哥,中国大陆的工资水平也差了不少。但从制造业的生产技术来说,中国并未与这些经济体拉开多大差距。因此,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竞争优势仍然明显。相对收入水平低于中国的国家,中国工人工资水平早已超过它们。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工人的工资就已经超越印度、印尼、孟加拉国,目前是它们的三四倍。对这些国家而言,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带来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上面。就目前而言,中国制造业还未失去劳动力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并未与发达经济体拉开太大的差距。因此,中国更低的工人工资直接可转换为明显的成本优势。
&&&&  另一方面,虽然也有不少国家的工资水平已明显低于中国,但受限于这些国家偏弱的基础设施、国内市场、产业集群等制约因素,制造业还无法大规模向这些国家转移。“ 因为如果工资水平是制造业设厂的唯一考虑因素,那厂房早就应该搬到那些国家了。毕竟,中国工人的工资早就与这些国家拉开了差距。”陈乃醒认为。企业利润将出现分化在未来劳动力成本上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将明显分化,进而带来行业乃至经济结构的变化。申银万国分析师李慧勇、孟祥娟曾分析,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取决于三方面:劳动力成本占比、毛利率以及利润率。
&&&&  哪些企业能对冲劳动力成本上涨?它们的特征是机械化水平高,具有机器替代人工优势;技术创新能力强,具备劳动生产率提升优势;产品附加值高,利润率水平较高;产品竞争力强,具备成本转嫁优势等。劳动力成本占比越高、毛利率和利润率越低的行业,主要是低端行业,则受冲击较大。那些规模较小、依赖于低技术劳动力同时又无力搬迁或提升的制造企业,面临的很可能是合并或者关闭。这是否意味着低端制造业将被淘汰?对此,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讲师 JC de Swaan 曾撰文指出,薪资上涨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不再是世界最好的低成本制造业基地,相反,它为低附加值就业岗位向国内欠发达地区转移,高附加值行业在过去以制造业为导向的沿海富裕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正让中国加快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  显见的趋势是,制造业正从沿海向内陆省份转移。JC de Swaan 分析,这将促进内陆落后地区的发展,同时还有助于中国制造企业维持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成本优势,至少维持一段时间。而对沿海发达省份来说,留下来的将是那些在价值链上往上转移的公司。
&&&&  加薪与人口红利
&&&&  “中国劳动力从总量上已经出现短缺。目前企业必须面临取舍:产业升级还是离开?在1985年到2004年之间,中国的劳动力充沛,企业自然不需要转型。但是,目前已经到了人口倒逼改革的时间了。我不觉得政府能起到什么作用,更多的还是市场的自然淘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劳动力总量短缺将迫使中国的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劳动力的供给也称劳动供给,从宏观的角度讲,劳动力供给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劳动力供给总的状况,它受到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据苏剑介绍,此前北京大学对中国未来人口以及劳动力人口的变化有专门的数据分析。
&&&&  “我们可以看出,年间,中国劳动力供给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从2013年的77260万人下降到2050年间的58255万人。”从上述角度来说,所谓的劳动力供给“红利时代”已经消失了,但是这不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苏剑认为,人口红利的消失与否除了看数量之外,质量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这也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的人口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那么,未来劳动力该如何配置才更为合理?何时缺口最大?
&&&&  苏剑认为,为了更加详细地分析劳动年龄人口及劳动参与率的变动,应该将15-64岁人口划分为15-24岁、25-44岁及45-64岁三个年龄组进行分析。根据北京大学的数据分析,15-24岁劳动力供给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11828万人下降到2050年的4969万人,其中2013年至2025年间,15-24岁劳动力供给从11828万人下降到6707万人,除个别年份外每年都以大于2%的速度下降,年间,15-24岁劳动力供给从6645万人下降到4969万人,除个别年份外每年都以1%左右的速度下降。同时也可以发现,25-44岁劳动力供给呈现出小幅波动总体下降的趋势,从2013年的40195万人下降到2050年的27017万人,其中年间,从40195万人下降到38207万人,每年约以1%的速度下降;年间,从38254万人增加到38397万人,每年的增长率分别为0.12%、0.25%及0.12%;
&&&&  年间,从38332万人下降到27017万人,每年约以1%的速度减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45-64岁劳动力供给呈现出总体增加的趋势,从2013年的25238万人增加到2050年的26269万人,其中2030年迎来45-46岁劳动力供给的最高峰达到28545万人,在2013以前,劳动力每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  2013年之后开始有下降的趋势,但截至2050年,劳动力的供给依然大于2013年的供给。“也就是说,等到1962年出生的这批人彻底退休030之后,中国开始进入真正的青黄不接时期,那时候每年减少的劳动力人口在1000万左右,甚至更多。”苏剑告诉本刊记者,北大对此类数据有三种估算方案,按照情况最严重的方案计算,到2030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量缺额将超过1亿人。未来哪个行业最缺人?
&&&&  “从表面看,未来服务业可能会更缺人。”原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乃醒在告诉本刊记者。不过,他同时指出,中国的情况有别于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这一情况并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年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量从2013年的24841万下降到2050年的2867万,其中年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从2013年的23145万人下降到2025年的15280万人,每年下降的速度为4%左右;年间,从14590万下降到10747万人,每年下降的速度为5%左右;年间,从10153万下降到7432万,每年下降的速度为6%左右;年间,从6943万人下降到5181万,每年下降的速度为7%左右;年间,从4791万下降到3139万人,每年下降的速度为8%左右;2050年下降到24861万人,下降了9%。而在年间,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量从2013年的23145万上升到2050年的24860万,其中年间,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从2013年的23145万人增加到2025年的24072,每年增加的速度为1%左右;年间,从24188万增加到24791万,每年增加的速度在0.1-0.5%之间,年,从24802万增加到24861万,每年增加的速度很小且不断在缩小,到2050年增长几乎为0。年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量从2013年的28302万增加到2050年的34783万,其中年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从2013年的2830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9209,每年增加的速度为2%左右;年间,从29621万增加到33021万,每年增加的速度在1%之间,年,从33176万增加到34783万,每年增加的速度为0.1-0.5%之间。也就是说,未来的服务业可能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人口。陈乃醒认为,劳动力需求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对劳动力需求总的状况。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很多,但总需求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同等速度的就业增长,就业增长还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或者说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  随着未来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比重不断加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资本密集程度逐渐增加,就业结构也可能会随之改变。加薪与企业转型中国劳动力工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国家。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工资增幅年均在14%以上,目前每小时工资已经明显高于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国家,而且这种上涨趋势还会继续下去。一切都源于中国劳动力人口峰值区间即将到来,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劳资关系会进一步向劳工方偏移。
&&&&  国家统计局日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9.2亿人,较上年减少244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67.6%,下降1.6个百分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为66199元/人,比上年提高7.3%。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增长7.0%。
&&&&  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使得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在做投入产出表时发现,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在下降,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也在下降。那么,未来,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应对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带来的加薪的趋势?本刊记者带着这一问题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原主任陈乃醒。
&&&&  加薪与企业转型
&&&&  专访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原主任陈乃醒 记者: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了,企业怎么办?陈乃醒:我国劳动力增长几近枯竭,目前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只能和退休人口相对冲。随着人口的逐步老化,劳动适龄人口队伍将逐渐萎缩。
&&&&  所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只能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动经济发展能动力依然是人力资源。综观全球,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重要特征。毛主席在世时不止一次地强调过,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我国人口多的事实出发。因而在中国,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以人口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使这一战略得以实施。过去30年,我们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潜力的挖掘,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主要是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实现的。假定我们将这032一战略归纳为简单的人力资源优势发挥战略,那么今后就是复杂或内涵的人力资源优势发挥战略,都没有也不可能离开人这个核心主题。历史是一面镜子,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景象总以不同的方式重复着。
&&&&  经济发展从主要靠人力资源数量增加到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哪一个国家独有的现象。后发国家的今天,就是发达国家的昨天。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先后经历过这样的转变。记者: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陈乃醒:中央有领导爱说对于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其实改革的目的也还是为了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转型。转型的实质是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简而论之,它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在改造生产手段的同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这两大方面,第一位的应当是提高管理水平,因为在相同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管理水平不同,生产效率是不相同的。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只要改变观念和思维方式,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就能够提高人的积极因素,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提高效益。当然,就目前来看,转型期对于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困难,现在又赶上了世界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国际市场发展的变数大,世界经济的各种不确定性,使我国经济转型难上加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应当选定科学的转型路径,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成果。记者:具体该如何转型呢?
&&&&  陈乃醒:企业实现转型的路径很多,就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初步形态的转型可以侧重于生产要素经营。生产要素经营也称为广义融资。它是充分利用市场规则,在特定条件下的经营理念创新,相对于传统观念和做法,可以达到“少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的效果。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创造了巨额财富,但也积累了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企业在转型扩张过程中,不应当全部铺新摊子,而首先应当盘活存量资产,将可利用的生产能力利用起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约,这就是要素经营。专业化协作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要素经营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短缺经济转向产品相对过剩的经济,进而成为世界工厂,生产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产能出现过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就应当突出优势,集中力量在产业链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传统的方法是什么都自己做,结果必然是效率低,经济效益不理想。特别是一些生产综合性机械的加工企业,总是认为肥水不流别人田,认为自己做最放心。
&&&&  其实在市场发达、信息流畅的今天,采取专业化协作是最好的方法:把零部件分散到其他企业加工,只要组装一个程序,其余程序都可以省略,从而节约时间,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例如一家中型机床厂,准备扩大再生产,计划融资4个亿,征用土地100亩,扩招员工1200人,建厂房上万平方米,用3-4年的时间把生产能力扩大3倍。这一方案中,融资、征地等都有难度,加之建设周期长,因而风险很大。后来经过咨询组考察,提出了新方案,即只花2000万元自有资金建造一个水平较高的组装车间,所有零部件都外协加工,由专业化协作完成,结果一年之内就将第一批新产品投放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记者:您认为制约中国企业转型最大的难点在何处?是资金问题吗?陈乃醒:从企业自身看,前10年中小企业是赚了钱的,但是这些钱没有用到企业改造、提高技术水平上来,而是有的转入地下,设地下钱庄;有的投入房地产开发,或者炒房地产(现在已经炒到国外了);还有的到海外并购;最近发生的建设摩天楼的热潮,也有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如此等等,就是缺乏投资改造自己企业的热情,必须加以扭转。我认为企业应该正视转型概念。从企业的角度看,要解决的是“要我转”还是“我要转”的问题。
&&&&  好像大家都需要中小企业转型,是“要我转”,我认为不是,应该是“我要转”,企业要有这样的觉醒和动力。企业要认识到,现在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自身要素,在劳动力价格升高以后,必须要提高技术,走创新升级之路,改变过去铺摊子的模式,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可是很多企业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思路上没有明确这个方向。
&&&&  此外,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永恒动力。企业要创新,首先要强化技术市场。改革开放到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我们的技术市场喊了这么长时间,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技术流通阻碍很大,企业之间阻碍大,人与企业之间阻碍大,区域阻碍大,国内外阻碍大。我们很多专利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很大问题是我们技术市场不发达,企业创新找不到门路。其次要大力培养企业家,爱护企业家。
&&&&  企业创新能力来源于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我们要营造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宽容企业家的氛围,保护企业的经营权与财产权,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让他们放手搞创新、搞升级。
&&&&  我们还可以适当帮助一些产业,促使国家将已经成功的重大项目中的技术向经济领域渗透。比如说神十、蛟龙号、辽宁舰等项目,那是高端技术市场,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将部分技术向经济领域渗透,来解决机械、材料等生产方面的瓶颈问题,也能够全面提高我们的企业技术水平。美国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多启示,比如互联网,过去是美国军队使用的,后来技术军转民,带来了极其强劲的发展。
&&&&  着重要提出的是,经济转型不仅仅是企业的事,其实它也是全社会的事。正如我们开头所说的,我国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增人拉动,转到主要依靠提高技术拉动的模式上来,必须建立在全社会从思想意识、战略形态,到具体措施,包括体制改革、制度再造,以及人力物力的总动员,才能快速成功。而且,新战略不是别的,它依然是以我国人口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所不同的是,在此之前,是简单人力资源优势发挥战略,那么转型就是转到复杂或者内涵的人力资源优势发挥战略。前后对比的关键在于,人口总量减少了,人口素质提高了。
&&&&本栏目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栏目中的任何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仅供参考。本公司及与本公司有关联的任何个人均不会承担因阅读和使用本栏目所造成的任何损失及其产生的法律责任。本公司可能持有本栏目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并有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者争取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栏目的版权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者引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力供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