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想让你和我和他之间合伙做生意

[转载]《朋友之道》
&&&&&&&&&&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座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解救。置此札,只怀袖。
&&&&&&&&&&&&&&&&&&&
视之不贪:再多钱也不值得牺牲朋友对自己的信任
明中叶吴江西边,有座石佛寺,寺中有个和尚叫秋林,为人诚实,待友以信为上。吴江有个姓赵的人,将一包银子寄放在他的禅房里。一天后,寺内便发生火灾,烧了不少衣钵。消息传开,这位姓赵的,大吃一惊,赶紧派了老仆人跑来问讯。秋林说:“我的禅房没烧着,存放的银两都好好的,你可速回报告主人,让他放心。”倘秋林存小人之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
编后语:钱财乃俗世万能之物,若有朋友将钱财托付与你,是何等的信任与尊重!信尔之品行,方敢于托付,尊尔之德性,方托付以钱财。如此,纵有千财万财,与这托付之情,又何足道哉!
持之以义:用朋友的钱财完成朋友的嘱托
元代著名剧作家秦简夫,写过一出杂剧《东堂老》,剧情大意是:扬州商人赵国器的儿子叫扬州奴,不学好,为市井无赖柳隆卿、胡子传诱惑,终日混迹于勾栏、酒市,追逐声色犬马。赵国器忧愤成疾,担心家业不保,暗中托孤给老邻居、也是好朋友李实。李实老人忠厚善良,有古君子风,人称“东堂老”。赵国器病死后,扬州奴更挥霍无度,很快将家产败光,去投柳隆卿、胡子传,被二人拒之千里,扬州奴这才开始悲悔。东堂老见状,便将赵国器生前寄赀托他经营的收入,捧出簿籍,一一付之,扬州奴依然是个富商,重振家业,从此也就与无赖子弟断绝往来。东堂老挽救了堕落青年扬州奴,事实上也就挽救了扬州奴一家。
编后语:东堂老负朋友托孤之重,持朋友遗世之财,面对的是朋友的不肖之子,没有一丝贪念,而是静静的等待那个不肖子醒悟的那一刻。这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如今的人为了财富,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骨肉血亲尚可背叛,逞论朋友!
使之以理:把朋友的钱财用在朋友需要的时刻
宋代浙江四明人戴献可,家境富裕,仗义疏财,喜欢交游,客至如归。戴献可死后,只有一个儿子伯简,虽说已经十八九岁,但未经世事,一下子继承了偌大的家业,并不善守,挥霍浪费,开支无度。里中恶少乘机来勾引,一起嫖赌,没有两年工夫,就把家业败尽。只有昌国县的鱼盐竹木之利还在,由旧仆杨忠主管。戴献可在世时,杨忠的账目,从来都是清清楚楚,没有一毫差错。戴伯简走投无路,觉得杨忠掌管的买卖,还可以赖为衣食,便去找杨忠。杨忠痛哭尽哀,每天与其妻招待伯简,并拿出财产登记簿,交给他。伯简大喜过望,说:“这本来就是我的东西。”于是又旧习不改,继续妄为,原来结交的狐朋狗友,又闻风而至,重新来勾引他败家。杨忠哭着苦劝,伯简只当耳边风。
一天,伯简在家与此辈狂饮滥赌,杨忠手拿尖刀,一把揪住这帮无赖为首者的头发,打倒在地,高声说道:“我在主人家三十余年,郎君年少,你们引诱他干坏事,把家产败光,所幸我还保有这份资产,你一定要让他再败得一分钱也不剩吗?我砍你的头,到官府自首请死,报我主人于地下。”
编后语:杨忠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给了朋友的浪荡子财产,更给他了做人的财富。不贪朋友之财,不欺朋友之后,并以性命为赌,迫使其改邪归正,大义至此,当得万古流传。
为友生财:用朋友的钱财为其谋得更多的财富
明朝嘉靖年间的阿寄,是淳安徐氏的仆人。徐氏弟兄分家,老大得到一匹马,老二得到一头牛,老三已故,其寡妻得到老仆人阿寄。阿寄五十多岁了。寡妇哭道:“马可以骑,牛可以耕田,走路已踉踉跄跄的老仆人,不过空费我家的吃食罢了。”阿寄闻言叹息说:“主人说我不如牛马吗?”
便对她策划做生意,说得头头是道。寡妇将簪子、耳环之类全部拿出来,折成白银十二两,交给阿寄。阿寄则入山贩漆,一年里利息翻了三倍,对寡妇说:“您不必担心,我们很快就能富起来。”二十年间,赚得白银数万两,为寡妇嫁了三个女儿,给她的两个儿子娶了媳妇,所费不止千金。阿寄又请了塾师教二子,接着又按例花钱为他们捐了太学生的头衔,而寡妇则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婆。不久,阿寄得了重病,临死前,对寡妇说:“老奴马牛之报尽矣!”取出枕头里的二大张纸,上面的财产状况、大小账目,记得一清二楚,说:“请将这账目交给二位郎君,可以世守家业。”说罢,便去世了。徐家的孙子,有人怀疑阿寄可能有私蓄,偷偷地打开他的箧子,其中没有一寸丝、一粒谷。他的老伴及一个儿子,仅仅有件旧衣裳遮体而已。
编后语:阿寄遭人轻视,不以为忤,反而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耗一生之力,证明自己非“空费吃食,不如牛马”之徒,赚钱之后又能大义为重,不为己谋利哪怕半分,此等胸怀气度,正如名士所言:是岂寻常所可及!
羊角哀和左伯桃:活命之恩,报以生死相许
羊角哀和左伯桃都是春秋时期燕国人,二人是生死与共的朋友。听说楚王招纳天下贤士,于是羊角哀和左伯桃同去楚国求官。两人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他知道自己学问没有羊角哀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成全羊角哀。
于是,便将所带干粮、衣物全交与羊角哀,让其独自赴楚,左伯桃则出走躲避,最后因冻饿死于树洞之中。羊角哀到了楚国后上陈十策,楚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哀却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便在这里守墓。
左伯桃的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诉说荆轲的凶暴,羊角哀醒来后: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让小弟来帮你忙罢。”说罢自刎而死。
编后语: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左伯桃舍身全义,羊角哀知恩图报,羊左二人这种舍命全交的感情,是友谊但实在有点超乎友谊。要知道,钟子期死了,俞伯牙也只是摔了瑶琴,不再演奏而已。
裴李二秀才:滴水之恩,报以永生不忘
有一个姓裴的穷书生进京赶考,一路上饥困劳顿,前路有他的几个好朋友,他就希望在朋友家讨点饭吃。他来到张秀才家,张秀才正抓了一只鸡准备杀,见他来了就悄悄把鸡放了。他摇摇头走了。接着他来到王秀才家中。王秀才正搬梯子准备下梨,见他后就放下了梯子。他只好又走了。他又来到李秀才家,李家也很穷,一见他快要饿晕的样子,就急了。可是家中空空如也,他又跑到菜地,一看丝瓜架上有两只丝瓜,就摘下来给他煮了一碗丝瓜汤……
这位裴秀才满怀感激之情,在考场上一举夺魁。中了状元,被任命为江南知府,还被封为八府巡按,视察江南。他做官的消息如风般传出,张秀才、王秀才逢人便讲八府巡按是他们的好朋友。而李秀才默默无言,从不往前凑。
八府巡按进入江南就发出指示,苏州街道太小,要各自往后移三尺。此言一出,满城惊慌,要知道,说是只移三尺,却是全城皆拆,那个代价可是可想而知。于是富豪纷纷协商,并招贤良,如有说得巡按大人改主意的,便赏金万两。可谁去都没有用,最后张秀才、王秀才想起了李秀才,就求李秀才去试一试。李秀才推托不过,就去了。第二天,官府就发榜安民告示:添客不杀鸡,添客不下梨,丝瓜恩情重,苏州街不移。
编后语: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富贵时的酒肉朋友最易交,但危难时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因而危难时朋友的滴水之助,我们当以涌泉相报。
严蕊与唐仲友:爱惜之恩,报以忠诚之德
严蕊,是南宋时天台军营里的一位妓女,虽然是妓女,但她能“间作诗词,颇通古今”。地方长官唐与正(字仲友)很欣赏她的才华,两人互相欣赏,关系甚好。
后来,道学家朱熹和唐仲友本来有私仇,恰好巡查到台州,想打击唐仲友,便罗织罪名,诬蔑严蕊和唐仲友有不正当关系,把严蕊投进监牢一个多月,严刑逼供。严蕊虽然一再被拷打,但没说一句不利于唐仲友的话。后又将她移籍绍兴,继续关在狱中审讯,严蕊始终未改口。严蕊说:“我被人看成是下贱的妓女,但与唐太守没有不干不净的关系,即使是有按刑律也不至于判死罪。但是非真伪,岂可妄言,我就是死也决不诬告!”于是,两个月内,严蕊一再被杖打。不久,朱熹调离,岳霖继任。岳霖很同情她,下令释放其从良,后来严蕊嫁人,得以善终。
编后语:严蕊和唐与正之交,互相欣赏而已矣。但知音世所稀,为知音,严蕊以生死作为对友真诚的代价。如此作为,有的须眉男子尚且做不到,而弱女严蕊却做到了,不由不让人赞叹与钦服。
谭嗣同与王五:知遇之恩,报以肝胆相照
在清末的戊戌变法期间,大刀王五结识了谭嗣同,二人相知很深。王五教谭嗣同武艺,谭嗣同则向他宣传变法维新及种种知识。戊戌变法失败后,王五苦劝谭嗣同和他一起出逃,谭嗣同坚决不肯。王五被谭嗣同的大义凛然深深感动,谭嗣同将随身所带的“风矩”宝剑赠给王五,挥泪惜别。谭嗣同被捕后,王五买通狱吏,为谭嗣同送饭,并计划劫狱,救出谭嗣同,但谭嗣同坚决反对。
“六君子”被押赴菜市口刑场问斩之日,王五获讯后誓劫法场。他约了一帮弟兄,埋伏在囚车经过的宣武门。不料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临时改变行车路线。等王五等人冲到菜市口时,谭嗣同等“六君子”已慷慨捐躯。王五悲愤至极,会同浏阳会馆老长班刘凤池、罗升、胡理臣,冒险将谭嗣同的遗体扛回会馆,购棺殡殓。王五还把谭嗣同的灵柩运到湖南,安葬于他的故乡浏阳南乡牛石岭下。一路上,王五始终不离灵柩左右。
编后语:谭嗣同和王五,一文一武,肝胆相照,生死相托,其故事就像是侠义小说,但这却是真实的故事,正是这种传奇式的友情感动着后来的每个人。
我们需要一些朋友来“修理”自己
唐代名相魏征以直言善谏闻名于世,他就是一个经常折磨人的朋友。
有一次,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鹞子,唐太宗很喜欢,经常托在手臂上逗着玩,为此耽误了不少时间。一天,魏征前来觐见,唐太宗怕魏征看见他玩鹞子,又要讲大道理,赶紧把鹞子揣到怀里。其实魏征早就看见了,但是却故意在奏事时慢言慢语,拖延时间。结果,等魏征走了,鹞子已闷死在唐太宗怀里了。鹞子死了,太宗肯定会觉得难过,甚至还会为魏征的行为感到气愤,但是等他体会到魏征的苦心时,就会敬佩这位折磨人的“忠友”。
编后语:和只会说好听话的“朋友”比起来,会修理人的朋友是令人讨厌的,因为他说的都是你不爱听的话,你把自认得意的事向他说,他偏偏泼你冷水;你把宏伟的理想、计划对他说,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你做人做事的缺点数说一遍……但诤友是这样诚恳的朋友,他们愿意花费心力找到并指出阻碍你前进的缺点和错误,为你的前行扫除障碍。
将诤友的“打击”看成收获
宋真宗时一个叫张咏的官员。他和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寇准是多年的好友,当他知道寇准将要当上宰相时,便对其部下说:“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张咏和寇准是多年的至交,他一直很想找个机会劝劝老朋友多读些书。
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寇准设宴款待张咏,在郊外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略微思考了一下,便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当时寇准弄不明白张咏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再多说一句,言讫而别。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书中所描述的霍光,正是当年任过大司马、大将军要职,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这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寇准读了《霍光传》,很快明白了张咏的用意,感到从中受益匪浅。
编后语: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虚心接受诤友的批评,然而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有的人总是刚愎自用,受不得半句批评;有些人当面千恩万谢地接受,转身却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人当面硬不认错,死要面子。“诤友”是会打击你的人,他们的批评毫不留情,他们的话语十分尖锐,他们有时会让你失掉面子,有时会让你失去热情,但最终会让你受益匪浅。
勇于认错,方能不负诤友苦心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雨果
春秋时,齐景公非常喜欢打猎,他喂养了许多能捉野兔的鹰。有一次,饲养员烛邹不小心让一只老鹰飞走了。景公知道后,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这时晏子对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就这么轻易杀了呢?待我公布他的罪状后再处死吧!”景公点头同意。晏子当着众人的面对烛邹说:“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跑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让天下诸侯都知道大王重鸟轻士,这是第三条罪状。”晏子说完,转过来对景公说:“好了,大王请您处死他吧!”景公听后脸红了,说:“不用杀了,我听懂你的话了。”
晏子没有用过激和粗暴的言语指责景公,而能善解人意,站在景公的立场上想问题,考虑如果杀了烛邹会对齐景公产生哪些不良影响。这样既没有让对方产生对立情绪,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一番苦心让人感动。
编后语:人都有不理智的时候,很容易在一时冲动之下犯下错误,抱憾终生。如果时刻都有一位诤友陪在身边,就能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只要时时有诤友陪伴,你就不用担心会失去“理智”和“清醒”这两项成大事者必备的品质,及时找到自己的错误。
学会做一个主动找“骂”的人
北宋大文豪苏轼和黄庭坚是一对好友,两人都以诗文闻名于世,也常坐在一起讨论书法。有一次,苏轼说:“鲁直,你近来写的字虽越来越清劲,不过有的地方却显得太硬了,几乎像树梢挂蛇啊。”说罢笑了起来。黄庭坚回答说:“子瞻兄的批评一语中的,令人心折。不过,师兄写的字……”苏轼见黄庭坚犹豫,赶忙说:“你干嘛吞吞吐吐,怕我吃不消吗?”黄庭坚于是大胆言道:“子瞻兄的字,铁画银钩、遒劲有力。然而有时写得有些褊浅,就像是被石头压着的蛤蟆。”话音刚落,两人笑得前仰后合了。
编后语:主动找“骂”指的是主动向诤友请教、询问自己是否有缺点,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这种诤友之间的相互“纠错”非但没有引起不满和争端,反而给对方带来了快乐和进步,这是友谊健康成长的体现。所以,在被诤友指责或训诲时,非但要认真地听,听完之后,还要面带笑容,以愉悦的口吻回应:“是的,我已经知道了,我马上就去做。”
&对朋友不要过于苛责,善化为海
《菜根谭》上说:“人有顽固,要善化为海,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对于别人的顽固的行为,应善加开导,而不是忿而疾之,试想,两块顽石相撞,怎么会撞出友情?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己欠的一些债,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编后语:“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不可太严厉,一定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承受。在现实中,有的人责备朋友的过失唯恐不全,抓住别人的缺点。便当把柄,处理起来,不讲方法,只图泄一时之愤。这就因小失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人交往,如果心胸不够开阔,处处盯着别人的短处看,那就难以维持真正的友谊。
对待朋友要坦诚相待,以品格换品格
朋友并不是庸俗的金钱附庸品,不是权势下的奴隶。只有当一个人身上闪现出别人需要的亮点时,别人才愿意与之为友,愿意为他敞开心灵之门,愿意付出他应得到的激情和赞美。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白敏中在青年时,与疏言洒脱的贺拔甚是好朋友,两人一起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王起欣赏白敏中的才学,想取他为状元,但不满意于他与贺的交往。于是派人带信给白敏中。白敏中很想考中,于是就拒绝贺的来信,但是事后他又后悔了,就跑出去追贺将事情告诉了他,然后说:“状元有什么了不起,难道比朋友更重要吗!”两人于是开怀畅饮,王起知道后,反而一起录取了他俩。
利益,永远是我们取得物质的东西,友谊,永远使我们快活生活的事物;好处,永远是我们抵抗不了的诱惑,友谊,永远使我们觉得心灵的慰籍。21世纪,竞争非常剧烈。当利益与友谊两者冲击你的时候,你如何选择。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利益,和废弃那宝贵的友谊,并不是以偏概全,而是现在真实的现象。
编后语:友谊需要滋养,忠诚是友谊的生命源泉。对待朋友一定要坦诚相待,以品格换品格,就可以在自己同朋友之间架起心灵之桥,在此基础上合作共事。出于贪图利益和好处的实用主义友谊,朋友之间没有忠诚可言也不会持久。
对待朋友不记仇,相逢一笑泯恩仇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上世纪80年代廖承志先生致蒋经国先生信中,所引用的鲁迅先生七律《题三义塔》中的最后两句。此后,这两句诗的引用频率一直很高。
文公七年冬天,徐国讨伐莒国,莒国人前来请求结盟,穆伯公孙敖到莒国参加同盟,同时为从兄弟襄仲迎接莒女。穆伯到了鄢陵,登城见到莒女,很美丽,自己就娶了。襄仲请求攻打穆伯,文公也准备答应。叔仲伯惠劝谏说:“下臣曾听说‘战争起于内部叫做内乱,起于外部叫做寇祸,寇尚且伤人,乱则是自己伤自己了。’如今臣下在作乱,而国君不加阻止,如果引起外部敌人的进攻,将怎么办?”于是,文公阻止了襄仲的攻击主张,叔仲伯惠从中调解,让襄仲舍去莒女不娶,让公孙敖将莒女送回莒国,两人重新像兄弟一般相处,襄仲和公孙敖也听从了
这个故事里的公孙敖本来是为从兄弟去娶莒女、谈结盟大事的,可是看到莒女美丽就据为己有,自然就酿成“兄弟反目”、“兄弟结仇”的劫波。幸亏有叔仲伯惠的劝谏和调解,才平息了一起祸起萧墙的内战,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编后语:因爱记仇,朋友容易变成仇人,他若逮着机会一定会整治仇人,绝不宽容。他们的记忆力特好,无时无刻想着报那一箭之仇。复仇是一柄双刃剑,杀伤对方的同时也会刺伤自己。
对待朋友要不计前嫌,以德报怨
记仇会让我们更加焦虑不安,备受煎熬。同时,也让我们对朋友紧闭心门,一些可能有助于恢复双方关系的契机也被我们拒之门外。
南北朝刘宋初年,有个叫宗悫的人,少有大志。叔叔问他长大了做什么,他答道:愿乘长风踏万里浪,这就是成语“长风破浪”的出处。宗悫代人宽厚,不计较得失。有一次,同乡庾业请他吃饭,庾业家底殷实,生活很奢华。他有点瞧不起宗悫,当着众人面说:宗悫是个粗人,喜欢粗茶淡饭,我不敢以美味佳肴待之。宗悫拿过庾业为他准备的萝卜白菜小米饭,吃的饱饱的走了。后来宗悫做豫州刺史,职位在庾业之上。庾业对当初自己的失礼多次向宗悫致歉,宗悫很坦然,根本不计较庾业对自己的取笑,给他该有的尊敬和照顾,他对庾业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再说,那一次,我不是吃得挺饱的嘛。
记仇和愤怒不同。虽说记仇也往往是由我们所遭受的歧视而引起,愤恨则是因为遇到了真正的不公而感到绝望。另外,记仇是一种会停留在我们身上的很稳定的情绪,愤怒是一种可以随时被激活的激烈感情。记仇也好,愤恨也罢,不管它们各自是什么,它们都是人际关系的死胡同。
编后语:你不是个记仇的人?恐怕没有人相信。因为记仇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情绪。原谅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一环。这需要你从自己出发,放下自己的气愤和对对方的报复心。仔细想想你生气的原因和自己因此所受的痛苦。如果你想和对方言归于好,就把自己想原谅他的想法传达给他。
泛泛之交落难,不丢正义之心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
司马迁一生交结过不少朋友,可考者有贾嘉、公孙季功、董生、樊他广、平原君子、冯遂、田仁、任安、壶遂、李陵、苏建、孔安国、董仲舒、东方朔、挚峻等近三十人。在这些朋友中,论交情他与李陵本是泛泛之交,甚至没有在一起喝过酒。
李陵与匈奴战到最后一刻,后终降、欲忍辱复仇。但汉武帝却杀了李陵的老母及妻子。使李陵痛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司马迁深切同情李陵的悲惨遭遇,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司马迁之举,本是合情合理的,并且也是为了替汉武帝排忧,汉武帝却以为他是要败坏自己的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广利的声誉,悍然一巴掌把他打下去,真乃忠而获咎,“一寸葵花向日倾”,冤哉枉也。
编后语:虽然仅仅是泛泛之交,但在李陵落难时,司马迁却挺身而出,招致受腐刑的奇耻大辱,为古人之交谊史留下悲壮的一页。要知道,当司马迁遭受汉武帝的政治迫害时,司马迁在朝廷内外的亲朋好友,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向司马迁伸出援手,这与司马迁为李陵披肝沥胆,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太史公之重友情,实在令人感佩。
仰慕之交落难,敢当牢狱之伴
“朝廷以先生为妖人,那么我就是藏妖的人。要死就一起死,决不让先生一个人去坐牢,我却留在世上。”
马经纶是万历年间进士,他仰慕进步思想家李贽的盛名,冒着风雪,长途跋涉三千里,至湖北黄柏山中,去救援李贽。此时的李贽,正受着麻城官府、道学家的严重迫害,被迫亡命黄柏山中。其时已经七十五岁,衰老贫病。马经纶当即决定将他带到武昌去,后因故未去成,便“随携而北,以避楚难”。抵达通州后,马经纶待李贽亦师亦友。李贽继续写作《易因》这本书,并与马经纶共同读《易》。好景不长,一年后,李贽又大祸临头。礼科都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李贽,极尽污蔑之能事。
对李贽疯狂的政治迫害便接踵而至。当逮逋李贽的锦衣卫成员到来时,李贽不想连累好友马经纶,大声说:“是为我也。为我取门片来!”遂躺在门片上。马经纶甘冒极大的风险,要跟他一起走。李贽反对说:“逐臣不入城,这是皇明祖制。而且您有老父亲在,需要照顾。”然而马经纶不顾一切劝阻,一路陪伴李贽入京。
编后语:李贽在狱中用刀自刎后,马经纶痛悔不已,将李贽的遗骸葬于通县北门外迎福寺侧,并在他的坟上建造了浮屠。马经纶对李贽救难、迎养、辩诬在前,归葬于后,都是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进行的,情义之重,堪称义薄云天。
旧恩之交落难,乐为涌泉之报
“昔年贱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临,糜丐之身,未足酬德。”
查继佐号伊璜,明清之际著名历史学家。他与吴六奇的交谊,堪称奇人奇事。
崇祯年间的一个下雪天,查继佐酒后在门外赏雪,只见一个年轻的乞丐立在廊下避雪,相貌不俗。查继佐问话后,得知他就是乞食街市的“铁丐”,便邀他至屋内同饮。那乞丐颇似“长鲸吸百川”,一连喝了三十余瓯,毫无醉态,而查继佐已经醉入黑恬之乡。乞丐见状,走出门外,宿于廊下。次日清晨,虽已放晴,但雪后更寒,查继佐醒来后,想起昨日与“铁丐”畅饮事,即令家人将自己穿的棉袍,送给“铁丐”御寒。铁丐穿上此袍后,也不道谢,扬长而去。次年暮春,查继佐游杭州,寄宿长明寺。他在放鹤亭畔,又遇到了“铁丐”,便与他交谈起来,问:是否读过书?他答道:“不读书识字,何至于成了乞丐!”查继佐感到此人定有来历,便邀他至寺内,浴后,又给他换了一身新衣。此丐这才说出他的身世:姓吴,名六奇,广东丰顺人。祖父曾官观察使,
因早失父兄,性好博游,致使家产荡尽,流落江湖。查继佐感到,自己是识俊杰于风尘,请僧人买了一担“梨花春”酒,与吴六奇朝夕痛饮,夸赞吴六奇是“海内奇杰”,盘桓月余,厚赠银两,送吴六奇还乡。
弹指间,二十年过去。某日,查继佐在家闲坐,突然有一名广东武官求见,呈上吴六奇书函,同时献上白银三千两。查继佐读了来函后才知道,当年吴六奇回广东后,当了驿卒,对于各州郡的地理形势,了如指掌。他先投南明桂王朱由榔,后投清平南王尚可喜军中,屡立战功。顺治十一年被超擢为左都督,后又加封太子太保。吴六奇没有忘记二十年前查继佐为他雪天解袍、赠金僧舍、誉他奇杰的往事,称查继佐是他天下第一知己。他这次专派武官来见查继佐,不仅是称谢,还迎请入粤相见。查继佐随武官登程后,刚过梅岭,吴六奇已遣其子恭候道旁。舟抵惠州后,他亲自出城二十里相迎,仪仗威重,俨然是欢迎一位侯王。到了府堂,扶查继佐上座,面北长跪,历叙往事,自称“昔年贱丐,非遇先生,何有今日!幸先生辱临,糜丐之身,未足酬德”。晚 上,大摆宴席,“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查继佐整整住了一年,此间尽管吴六奇军务繁忙,但仍百般照料查继佐,他本人及部下的先后馈赠,总计不下巨万。临别时,吴六奇又拿出三千两白银相赠,说“非敢云报,聊以志淮阴少年之感耳”。
在清初的文字狱庄氏明史案中,吴六奇更极力营救查继佐,保住了查氏本人及全家的性命。湖州富翁庄廷鑨,以千金购得故明相国吴兴(即湖州)人朱国桢著明史未刊部分《列朝诸臣传》稿本,改以己名出版,其中所增补的崇祯朝史事,有不少指斥清人语。康熙二年案发后,庄廷鑨已死,戮其尸,杀其弟廷钺。此案瓜蔓株连,被杀七十余人,遣戍者一百余人。当初,庄氏编书既成,为了提高书的声价,将当时的名士二十四人列入书前参订姓氏中,而查继佐首当其冲。查继佐被逮后,家人飞马往广东给吴六奇报信。吴六奇得报后,立即写了奏折驰送京师,请免查继佐之罪。并致书有关好友,予以关照。因此,“上至督抚部院,无不周旋营护”。相传三法司会审时,有笔帖式(书记官)下阶问安,说:“伊磺公,您的疟疾很严重吗?”查继佐一时不知其用意,只好含糊答应。那人又说:“此案的口供已经写上‘不知情’,请您务必记住!”故查继佐在被审讯时及狱中,均未受刑。凡此,都是吴六奇及查继佐的另一位旧友,也曾当过乞丐、后来同样飞黄腾达的陆晋,合力上下打点的结果。查继佐坐了二百天监牢后,获释回到海宁家中。比起此案的众多“血污游魂归不得”者,他已是不幸中的大幸者。他的得其善终,为吴六奇与他的莫逆之交,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编后语:古时之人,特别看重恩情,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倘若彼此是朋友,则更当肝胆相照、虽万死而不辞。查继佐与吴六奇之间的交情,便是这样一种建立在恩情之上的友情。他们两人互相扶持,为他们的交情,画上了最好的注释。
患难之交落难,甘屈七尺之尊
“绝域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余事。知我者,梁汾耳!”
纳兰性德,其父是权倾一时的太傅明珠。自幼颖慧,尤喜填词。好交友,为人排忧解难,往往“谋必竭其肺腑”。
江南文士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等,都是他的好友,顾贞观更与之相知极深。贞观,字华峰,号梁汾,无锡人。康熙丙午顺天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戊申丁外艰归,丙辰复入京,馆于明珠家,与纳兰性德成为挚友。有时他登上纳兰性德的读书楼,性德即命家人撤去楼梯,与顾贞观纵谈古今,论诗填词。他们二人精心营救吴江文士吴汉槎的事迹,是中国政治史、文化史上脍炙人口的篇章。
吴汉槎,名兆骞,以字行。少有隽才,童时作胆赋五千言。大诗人吴伟业将他和松江的彭师度、宜兴
陈维崧看成是“江左三凤”。顺治十四年罹科场狱,后被判刑,流放至吉林宁古塔。顺治十四年是丁酉年,故通称丁酉科场案,在清初南北发生的多起科场案中,名声最大,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吴汉槎的盛名。但正如前辈明清史专家孟森所说,吴汉槎的“《秋笳集》,亦非有绝特足以不朽者在,其时以文字为吴增重者,实缘梅村一诗、顾染汾两词耳”。吴梅村(清初著名诗人,吴汉槎好友)的诗为《悲歌赠吴季子》,诗曰: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诋。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绝塞千山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七月龙沙雪花起,橐驼腰垂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沐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此诗的后四句,语极悲愤,影响深远。“兆骞得此,乃其不朽之第一步。”诗作于顺治十五年十一月。吴伟业同时还给被株连而随吴汉槎出塞的其父吴晋锡写了《送友人出塞》二首,其一是:“鱼海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劝君休望令支塞,木叶山头是故乡。”词句同样悲壮苍凉。梅村诗作于吴汉槎赴戍之初,而顾贞观的词《金缕曲》(亦作贺新郎)二首,则作于吴汉槎已赴冰天雪地的宁古塔之后。顾贞观在康熙元年十月给吴汉槎写过一封信,并诗十章,次年春,吴汉槎复过一信。但吴汉槎在康熙二年、十二年写给顾贞观的信,辗转很久,才到了顾贞观的手中。贞观读后,深深同情这位老友的凄惨处境,决心设法解救他。不久,他结识了纳兰容若,将自己写的《金缕曲》抄给容若看。词的全文是: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从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这两首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正是这两首千古绝唱,深深感动了纳兰容若,他流着热泪说:“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俟兄再嘱也。”顾贞观说:“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纳兰容若答应了,并赋《金缕曲》赠顾贞观,内有句云:“绝域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余事。知我者,梁汾耳!”后经容若向其父疏通,“以输少府佐将作,遂得循例放归”。花的银子,起码不少于二千两。由吴汉槎的老友、清朝新贵徐乾学、徐元文及纳兰容若等出面,号召醵金赎归吴汉槎,都中名流都知道是明珠作后台,一心讨好,纷纷解囊。终于使吴汉槎一家在康熙二十年十一月,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回到了京师。可惜此时吴梅村已去世十年,诗人王士祯叹息道:“太息梅村今宿草,不留老眼待君还。”吴汉槎去拜见纳兰容若,见书斋壁上大书一行字:“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才知道当年顾贞观为救他,曾跪在纳兰容若面前哀求,不禁泪如雨下。这样的交谊真是重如泰山了!
编后语:为了救身陷绝境的好友,顾贞观不惜下跪求人。须知古人常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能够为友人舍尊严而下跪者,必真朋友也!然而,如今的现实社会中,这样的朋友却不多了。
知己之交落难,愿作灵魂之续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袖之一,也是位优秀的翻译家、作家。1931年一月,他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王明的打击,被排斥于中央领导层之外。他只好一面养病,一面从事翻译并参加“左联”的工作,开始与鲁迅交往。1932年十一月下旬,瞿秋白、杨之华夫妇至鲁迅家中避难。过了几天,鲁迅从北京省亲返沪,见面后,即倾心畅谈。住了一个多月后,由当时在上海任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的陈云亲自到鲁迅寓所,将瞿秋白夫妇转移他处。临别时,他再三叮嘱秋白:“今晚上你平安到达后,明天叫个人来告诉我一声,免得我担心。”
次年二月初,瞿秋白夫妇住所情况不妙,又第二次避难到鲁迅家里。他们共同选编了《肖伯纳在上海》一书,假托野草书屋名义,自费出版。一个月后,瞿秋白夫妇搬到一个较安全的住所,鲁迅去看望。瞿秋白将鲁迅用洛文署名相赠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挂在墙上。二人友谊之深,于此可知。
编后语:古有伯牙子期,今有鲁迅瞿秋白。瞿秋白牺牲后,鲁迅让这位知己的遗作编辑成册,令他的灵魂永存。同为知己,同为灵魂之交,鲁迅和瞿秋白之间的友情,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凄美。
朋友,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片段。
这一生,怎能没有朋友?
那些在我们失意的时候给我们安慰的人;那些在我们开怀的时候陪我们一起欢笑的人;那些在懵懂的青葱岁月伴我们一起成长的人;那些我们在台上的时候在台下拼命为我们加油的人……他们给了我们欢笑和悲伤,给了我们青春和成长,给了我们爱怜和过往——
这一生,怎能没有朋友?
或许他只是在冬日的早晨送来一声问候;或许他只是在萧瑟的雨夜陪你走了一段小路;又或许他只是在寂寞的午后与你饮了几杯浊酒;又或许他只是失恋的时候找到你嚎啕大哭……是他们的一个个片段,组成了我们生命的全部;是他们的一次次鼓励,坚定了我们走向未知的脚步——
这一生,怎能没有朋友?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这一生,来日总方长,去日总苦短,路漫漫其修远兮,怎能,没有朋友?
--------------------------------------------
弹指散花&&&
摘录自《雅虎学堂》
每每颂读,感慨万千。
与朋友共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和我和他之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