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资发展不到人会被踢出网资团队哪个最好吗?有没投...

网资团队发展中的演变与趋势-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您好, []|
高原资本:只有两个人的投资团队 拒投山寨
[导读]曾被人怀疑是皮包公司,却投资了周鸿祎和他的奇虎360;在国内投资团队只有两个人,6年只投了约10家公司,但一个项目回报就超过了它在中国的总投入的数倍,这家公司就是高原资本。
投资图谱之高原资本涂鸿川:创业型投资人模式不是NO.1投资人脸谱涂鸿川早年学过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性格外向,擅长与人交流。他从不投资纯“山寨”公司,因为只有非山寨才有创新的原动力。在他看来,奇虎360、维旺明等都是此类型公司,在美国都找不到模板。对于高原资本,启明创投董事总经理邝子平有一个评价,说高原资本的模式是,恨不得自己去创业一样。涂鸿川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调侃说:“因为投资的公司少,所以才有大把时间与他们一起商量怎么做。”工作之余,他的爱好是打羽毛球,网球,旅游等。经常与创业团队一起打羽毛球。他以高原资本在美国投资过的一家搜索引擎公司Lycos为例。1990年代,美国有家公司叫Lycos,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搜索引擎之一,当时家喻户晓。于是,大家觉得搜索市场已经被其占领了。不过,后来的事实是,Lycos被生力军给颠覆了。于是,大家又说,搜索的市场已经有老大了,雅虎把以前的老大lycos给打了下来,没人能够再占领这个市场了。结果,不就出现了google吗?不管雅虎以前多么辉煌,老大已经不再是它了。15年,这个行业的老大就是这么不断替换着。“还有手机,三年前全球市场的老大是,现在完全已被安卓和给取代了。但在传统领域,很难看到一个新兴企业去颠覆市场原本的老大。”涂鸿川评价说,只有TMT是一个允许毛头小子瞬间颠覆行业、继而抢走大佬第一把交椅的领域。投资清单无“山寨”涂鸿川说,自己不投纯“山寨”公司,因为只有非山寨才有创新的原动力。“尤其是TMT领域,很多创业者会模仿硅谷的新兴企业,模仿意味着抄袭,有的甚至功能、界面都相像,但再模仿也只能是皮毛。”在高原资本的投资清单中,几乎找不到“山寨”公司。奇虎360是涂鸿川绕不开的一个投资案例。这既是高原资本在中国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也是它的明星项目。最初投资奇虎,涂鸿川看中的便是它的不“山寨”和独树一帜。在高原资本之前,涂鸿川曾供职的另一个投资公司集富亚洲曾投资过奇虎360创始人周鸿祎的3721。周鸿祎做奇虎时,曾被竞争对手称为“流氓,骗子”,但在涂鸿川看来,周鸿祎团队是中国真正了解互联网的几个顶尖团队中的一个。2006年,高原资本投资了奇虎1750万美元。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涂鸿川的眼光,2011年,奇虎在纽交所上市。有人这样算了一笔账,奇虎上市前,高原资本持有其17.69%的股权,是第二大股东,上市稀释后仍手握15 .94%股权。奇虎上市当天开盘报价是27美元,首日收报34美元,仅仅按此价格计算,高原资本在这个项目的投资回报超过6亿美元。涂鸿川说,直到今天奇虎的模式在美国也没有模板,它做的是安全平台,主打木马,防止弹窗,演化到浏览器、杀毒,后来涉足远程存储,导航,搜索甚至手机安全,而且把这一系列都做成了免费产品。“奇虎的定位是安全平台,又免费,这个模式在北美是没有的。”他说,今天在北美,杀毒软件还是需要付费,也没有网络杀毒公司还做浏览器、做手机、做应用的,找不到。Viva亦是一家不“山寨”的公司。涂鸿川说,在V iva之前,美国有家叫做Flipboard的公司,做的便是无线个性化阅读。不过与后者不同,V iva做的东西不同,比如在北美没有任何一个移动阅读平台能获得众多有版权的杂志,内容渠道有限。除了模式不山寨,涂鸿川对所投公司还有一个硬标准,“很多时候,我既是一个‘创业型’的投资人,也是一个‘用户型’的投资人。”涂鸿川说,“有时模式不那么重要,我更关心的是产品,尤其是产品的用户体验。”他说,所谓本土化,即了解国内用户需求,用户一用就爱不释手,变成粘性很高的产品,这样才有投资价值。涂鸿川坦承,自己看企业时,一般不太重视有收入,更不要求有利润,更加在乎的是创业团队做的产品对用户、对市场上是不是具有颠覆性。投资秀投资“六间房”重给社区电视机会六间房是2006年5月上线的一个视频分享类网站。金融危机期间,六间房也难逃挑战。六间房将250余名员工裁减至60余人,砍掉一批新业务,并缩减大量服务器带宽成本。与优酷、土豆的顺风顺水不同,六间房是“熬”过了寒冬。涂鸿川深知这家视频老公司曾经遇到的挫折。“曾经的挑战真的非常大,手头上的现金流也非常紧张。但创始人刘岩()从来都没有考虑做‘逃兵’,而是很有骨气踏实地成功转型。”即全面砍掉影视剧,主要做社区电视。前阵子六间房获得了高原资本的投资。“其实我们以前一直在找一些做社区电视概念的公司。当我们找到六间房时,连在硅谷的合伙人都很意外。”涂鸿川说,社区电视也叫“social T V”,与优酷、土豆不存在社区而言,社区电视能让用户作为一个可以互动的观众,是视频的2.0。比如,很普通的草根歌手就在视频里唱歌,听众点播,每点一下10块钱,都是草根,就形成了粉丝会。投资途牛 人对事对去年,高原资本投资途牛。之所以投资,涂鸿川看中的主要是两点,一是人,二是事。“敦德不是职业经理人出身,是很踏实的创业者。”涂鸿川说,除了于敦德,途牛创始团队还有一个核心人物CO O严海峰,两人性格各异,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他们两人很像奇虎360的周鸿祎和这对搭档,搭配合宜。”在做的事上,途牛不模仿谁,为用户提供优质旅游产品,也合涂鸿川心意。当然,最让他青睐的还是产品。涂鸿川说,传统旅行社门店辐射范围小,途牛是将它们搬上网,扩展其客源,提高成团率,而对用户来说,比如以往去欧洲旅游,一定是用户配合旅行社的产品和组团时间,但在途牛上,用户完全可依照自己需求挑选合适行程、路线的产品。“解决了消费者的现实问题。”第一人称“川”坚持而大胆●讲述嘉宾维旺明创始人韩颖●和高原资本关系被投资人熟悉涂鸿川的朋友都喜欢叫他“川”,他自己也挺喜欢这个称呼,很亲切。2008年,通过朋友介绍我和涂鸿川认识了。当时,他也是听朋友说我在做维旺明的项目,找朋友联系上了我。2008年正好金融危机来临,我们也在那年底前谈妥了投资合作。我算是互联网的老兵了,曾参与过亚信的创业及上市,后来曾任北京网通副总裁,两家企业都还不错。2008年时,我创办维旺明才一年多时间,在高原资本之前,很多家创投机构包括美国的知名基金都找到过我,一直没有做决定。不过,当遇到涂鸿川,我的感觉是“眼前一亮”。为什么这么说呢?倒不是他长得特别帅,开玩笑哈。是因为他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理解,与我之前见的投资人们不一样。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可能是他投资奇虎360。我和周鸿祎也是老朋友,很熟悉,他当时创办奇虎时做了很多事,具体我不便说明,引发的结果是股东们经常吵架,对他的做法有争议,但涂鸿川给了他很多支持,持续投资了很多钱,最后变成了大股东。事实证明,奇虎在周鸿祎的带领下上市了,涂鸿川的坚持是对的。在对维旺明的判断上,涂鸿川依然有独特的眼光。比如,在对投资人介绍项目时,我最初为公司的定位是手机视频新媒体。北京奥运会后,我们决定转型做手机杂志。在这个转型上,涂鸿川给了我很多好建议,而且他认为我想做的事,趋势是对的。说实话,他当时的投资比较大胆,因为2008年时,哪有什么移动互联网新浪潮的说法?大家对手机,最多是停留在SP业务上,没有真正的无线互联网。涂鸿川的看法是,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市场极大,于是支持维旺明的无线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还与我一起实现了像手机杂志的转型。除了业务上的精通,涂鸿川对如何处理与所投企业“距离”上也非常在行。投资后,涂鸿川与创业者的距离很适度,既不过多干预企业管理,也不是不管不问,他会想很多办法帮助你,给你介绍业务可能相关、互补的公司和人。比如我和涂鸿川基本每周要么通电话,要么见面谈,他每次都会把最近见过什么人,看了什么公司,有什么心得,和你一起分享,大家的聚会更像朋友来往,而不是投资关系。很多时候,我自己也觉得能找到涂鸿川这样的投资人,很幸运。他是自来熟●讲述嘉宾途牛网CEO于敦德●和高原资本关系被投资人去年,途牛网获得了高原资本的投资。在“主动性”上,是我们主动找到了高原资本。或许有人觉得奇怪,途牛此前获得投资时,投资方都是知名创投机构,而高原资本在国内并不是声名赫赫的大牌VC,途牛为什么还主动选择了高原?其实,在找融资方前,我们自己也做了不少功课,对高原资本有一些了解,它主投的就是TMT,虽单一,却专业,投资项目不多,不过它们对所投项目下的功夫很深,非常符合我们对投资人的预期。所以,当与叶冠泰、涂鸿川顺畅交流之后,我们就决定接受对方的投资。前后的时间大概是几个月吧。我记得第一次和高原资本谈,是我们去到他们的上海办公室,它的核心投资团队只有叶冠泰、涂鸿川,两人的办公室面积也差不多。可能由于人少,有的创业者会对高原资本有“皮包公司”错觉,这种说法更多时候是一种调侃、玩笑,但我却没有这种感觉,只顾着和投资人交流了。当高原资本进入后,途牛的确获得了它的不少帮助,不管是用于增加出发地覆盖,拓展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上游合作、加快市场推广、加强团队建设等的资金,还有对公司商业模式的规划,都提了很多意见,当然这里我不能说得太细致,呵呵。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高原资本在财务方面给予途牛的帮助,不仅帮引荐了合适的财务负责人,还一起参与设计财务模型,这都是公司和核心的方面。因为叶冠泰是途牛项目的直接投资人,我和他沟通的相对更多,与涂鸿川也交流过多次,感觉他们二人是“黄金搭档”。涂鸿川给人感觉很nice,热情又谦逊,能迅速和陌生人拉近距离,叶冠泰则是稳重类型,说话逻辑性强,能帮你抽丝剥茧分析问题。尽管在国内高原资本在在线旅游行业并没有什么投资案例,途牛算是第一家,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此行业不了解。其实在海外,高原资本已经投资过几家在线旅游行业的公司。现在,途牛和高原资本的沟通很频繁,虽没有固定的沟通频率,但经常互动。而且很好的方面是,我们与之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是当面交流,我们都喜欢面对面地探讨问题,这在其他投资机构和被投公司里,应该不多。我想,这也是高原投资少、成功率却高的主要原因了。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loiswa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科技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排行财经科普数码科技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网资好做吗?有弊端吗?真的是他们说的那么好吗?-五花八门-五花八门-北京中国婚博会官方社区
结婚 省米 防陷阱
北京站[切换]
当前位置:&&&
网资好做吗?有弊端吗?真的是他们说的那么好吗?
&&&&&&&&&&&&&&&&&&&&&&&&&&&&&&&&&&&&&&&&&&&&&&&&&&&&&&&&&&&&&&&&&&&&我就在这告诉大家,网资完全是公开透明的,没有任何内幕和谎言,只要是我知道的,一定都告诉大家!&&&&&&网资最大的弊端就是网络太虚拟!也许有很多朋友会说网络总会让人觉得心里很虚,从小就听说网上骗人的东西很多,都是陌生人!没错,曾经是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那不是网资,网资可从来没出现过!当然,这是大家的观念问题!像我们知道的网上购物,还有股票证券交易,网上交友,婚恋网站,等等。不都是通过网络中介进行的吗?其实,我们早就接受了互联网,只是我们的习惯问题,对于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难免对他是一番怀疑,这也是一个新生事物被人们接受的自然过程。咨询 号: 真诚交流&&&&&&就像当年股票进入中国时,谁都认为是资夲主义产物,不接受,认为行不通,结果呢?做在前头的人都一夜暴富了。还有很多的例子。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这样,只有我们真正去了解了,才会觉得真实。我们要有觉察新事物的眼光。&&&&网资是互联网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他,为创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发挥舞台,越来越多的人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帮助了他人成就了自己,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呀!&&&&时间在运转,历史在前进,生活在继续,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改变。观念如果还不更新的话,难道你真不觉得跟时代接不上轨吗?醒醒吧!别老是让那些陈旧的观念左右我们的大脑,影响我们的前途。冲破观念跳出传统,才跟得上改革开放的浪潮。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网资,在家轻轻松松把钱赚。你的财富梦想在这里起航,你的事业从这里开始,思想在这里改变,能力在这里提升,命运将在这里改变!&&&&&&朋友选择大于努力,伸出双臂拥抱网资,将拥有另一番世界和阳光!欢迎咨询网资所有问题,网资精英凯西愿为你真诚服务!&&☆☆☆网资 精英 凯西 ☆☆☆真诚交流
扫码下载APP
预约服务条款
会员服务条款
内容版权声明协议
主办单位:中国婚博会
.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咨询电话: 010-
京ICP证140647号 - 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41号
中国百万新人信赖的采购平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s,部分功能将无法正常使用!!!最近死了一大批创业项目,O2O成了重灾区。当然有些人还在坚持,换个方向再干。我出去见项目经常会碰到这类型的创业者,通常他们有四种思维模式:第一种根本就不懂得思考,被潜意识控制,不断地重复他失败的经历,却期待有不一样的结果。我怀疑他们试图从中获得一种控制感,失败、被动都成了一种享受了。遇上这种创业者肯定不会投。第二种比较善于总结,但是每次都需要撞了南墙才会懂,把每个错误都犯过一次。人生的时间有限,完全是拿错误换成长的代价太高了。可见创始人的思维比较简单,不够严谨,也不能投。但是通常我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虽然我也不能保证自己说的东西就是对的。第三种是因为经历了失败,把他原来缺的东西,不够接地气的东西磨掉了,对创业的各个要素都有相当把握了,再出发的。第三类创业者我倒比较喜欢。举个简单例子,有一个的高层出来做的项目,因为他们以前都是正规军的玩法,而互联网除了在台面上我们看到的阳光,带着理想,还有另外一个黑暗的世界——前些年有玩手机暗扣的,流氓弹窗、强制下载的;社工库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业内因为换量,骗流量的事情撕扯起来的,又不是少数。有些做法完全就是违法的。当一个带着光环的团队,在黑暗丛林当中竞争,说“停,你不能用刀,你这是犯规的”这句话的时候,他们已经被对方捅死了。一开始他们往往自恃过高,对草根的玩法,大多表现出鄙视的态度,最终可能会大败。如果他们吸收了草根优秀的元素,懂得竞争当中的攻防,那么他们就相对完备了,成的概率很大。反过来,很多草根想不明白,这个东西明明不赚钱,做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投资人会投他们呢,真是钱多,人傻啊。通常草根都饿怕了,团队有几十号人等着发工资呢,真不敢想太远的事情。但是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两者的能力都是不能欠缺的。正规军为了追求未来的商业价值,以风险资本来维持项目,可以忍受前期的不盈利,希望把产品做到极致,占领市场;而草根团队从离钱近的地方,比如流量、运营、资源等要素着手,先生存下来,再谋发展。这就像我们上学读书,1班早上先上数学课,下午上语文课,而2班上午上语文课,下午上数学课。但凡是做得好的公司,最后都把这些课上完了。我一直坚持不要去改变谁,而是在对的时间点,选择那个对的人,如果能遇上第三种创业者是运气。第四种擅于迎合VC。有些创业者有过几次创业经历,经常和投资人来回切磋,知道投资人看哪些点了,专门迎合投资人。他们做的事情好像从业务逻辑、商业模式上都讲得通,但是背后是空的,因为并没有相关的积累作支撑,有点投机的味道。不是说这类项目不可以投,但是要看时机,赌的成份比较大。所以说,有没有失败的创业经历不重要,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文章来源:投资中国】地址:深圳市深南大道2012号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场39层邮编:518038电话:8ADD:39F,ShenZhen Stock Exchange Square, 2012 Shennan Avenue, Futian, ShenZhenZIPCode:518038Tel:86-755-前海首润(gh_b099c5106b88)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gh_b099c5106b88前海首润 创新金融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b099c5106b88前海首润 创新金融&&&&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读知乎 - 在什么情况下,公司创始人会被踢出董事局?
读知乎 - 在什么情况下,公司创始人会被踢出董事局?
谈了许多“如何踢出”的问题,我们现在来看看”为什么踢出“的问题。诚如其他几位答主所说,“踢出创始人”在操作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照公司架构和章程,创始人在由于股权比例等原因,确实有被开除出董事会的可能。而有趣的地方恰恰在于,我们发现2015年发生在中国的3个典型的”踢出创始人“的例子,其实根本原因并不能全部归因创始人对公司的经营不善,而更多的体现在从资本角度,资方对公司股权和控制权的强烈渴求。1. 张兰 - 俏江南张兰在这起事件中估计谈不上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但是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反弹——俏江南的董事会早已由欧洲CVC公司掌控,之前张兰与CVC有关财产冻结的关系也不了了之,此时此刻张兰任何情绪化的举动并不能改变事情本身的发展与结果。这边提个反例:像团宝网创始人在千团大战失败后抱着负债累累的公司,怀着“我能反杀”的幻想,拼命造势试图东山再起,反倒不及承认失败来得专业。俏江南上市失败引发俏江南集团对鼎晖投资之间的对赌协议失败(如果非鼎晖创投的原因让俏江南无法在2012年底上市,则鼎晖有权以回购的方式退出俏江南),张兰为了筹资完成投资方的回购不得不四处寻找下家贱卖公司,自此她就已经对公司实际控制能力的逐渐丧失。可以说,此次张兰离开董事会的行政意义和象征意义远远要大于其真实意义。张兰家族目前的处境与其说是由于张兰企业经营上的失败,莫不如说是风险资本成功地利用协议撕开张兰家族对俏江南的控制,一步一步吞噬了俏江南集团。假如不是出于稳定军心的考虑,张兰的离任可能还要远远早于当前的时间。同样的例子还可以参考2011年苏泊尔创世家族全面退出公司董事会的新闻——境外资方全面接管整个公司,所谓的“质量门”充其量只是资方发难的借口。2. 于刚 - 1号店与张兰事件差不多同步,1号店创始人董事长于刚以及联合创始人兼执行官刘峻岭宣布从一号店离职。相关报道中均避免出现激烈的词汇,然而其实质也是两人在集体决议(虽然未必经过公开或秘密的投票)下离开了公司董事会。一方面,1号店目前在国内电商市场所占份额不到2%,营销费用高企,以全球零售集团沃尔玛为首的资方对当前的业务现状显然不满。沃尔玛高层数次换血,每次换血过程中都与于刚等企业管理层对1号店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理念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另一方面,于刚在数次资本运作中早已在股权角度丧失了对公司的控制权,因而也无力以一己之力扭转这种局面。沃尔玛(诚然这是一家不够懂电商,至少是不够懂中国电商市场的公司)为了让1号店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经营理念发展,通过对董事会成员的调整来实现这一目的。创始人的离职对1号店的发展还拥有一个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沃尔玛已经全盘掌控1号店,考虑到沃尔玛对1号店一贯的经营风格,1号店独立上市的可能性已经极为渺茫。3. 成从武 - 高德集团高德集团被阿里收购1年之后,创始人成从武被阿里“请出”了董事会,由代表阿里的俞永福担任总裁。高德与阿里需要深度的整合,阿里收购高德是需要深度的整合,而阿里完成并购的一年以来,高德至少在前台缺乏明显的动作支持阿里的全产业链布局。并且,即便从业务角度分析,百度地图依然在大多数领域占据优势。由结果推定,这其中未必没有创始人对企业的长期实际控制所造成或多多少的负面影响。阿里向来不是什么好捏的软柿子,通过踢开创始人的行为,阿里在高德中布局自身的嫡系,全面控制高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依次完成对公司更深层次的控制。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到,但最终导致创始人离开董事会(同时也伴随着彻底脱离公司的日常运作)根本原因还是资方对公司在战略和股权两方面都实行全面掌握的强烈需求,资本投资“嗜血”的特性在其中显露无疑。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事件在国内外层出不穷,由此产生了大家提到的AB股权,提到了各种创始人保证自身实际控制权的方案。而(联合)创始人离开的方式又有哪两类呢?一部分确系自愿,而另一部分,则是被放出消息需要其离开董事会,因而被逼无奈假装“自愿离开”。我个人就猜测2013年黑莓联合创始人Mike Lazaridis所谓的“自愿离职,将精力转移到投资领域',未必不是出于资本方利用黑莓在智能手机领域的颓势借机扩张权利的表现。然而所谓的资本方对公司管理层的变更动议,真的能给一家走下坡路的公司带来新生吗?显而易见,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资本方在全面控制公司之后,大肆地玩起了金融游戏,将一家家基业尚在的公司一步一步折腾得苟延残喘。这边不展开了。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资哪个团队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