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二岁而孤夫人李氏收其帐给儿子看的真正用意...

卫夫人_互动百科原创_搜搜看|
,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仅善草书,人称“、李廞等都有书名。尤其是李式,其书法成就在东晋初期已可同当时的书法权威(羲之叔父)和媲美的程度。发展至唐代,江夏李氏竟出现了那样的书法大家。江夏李氏,东晋以前未见有以书法名世者。东晋以后李氏书法的兴旺,当与卫夫人嫁李家有关。卫夫人虽然只比李式大2岁,但如果卫夫人18岁嫁与李家,那时李式只是一个16岁的少年,可以认为,正是由于卫夫人的传授才使李家得以登上书法的高峰。张怀瓘在介绍?其子李充《本传》记载:“征北将军又引为参军。充以家贫,苦求外出。裒将许之为县,试问之。充曰:‘
本站全部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网站所有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读书训+祁承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新华诗会
值班斑竹:
&&论坛声明: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删帖申请,请邮件与我们联系(邮箱:xhwjbx@xinhua.org),中介或代理机构勿扰。
&于& 09:15 &发表
风起于青萍之末,
风舞于海涌涛生。
风猎猎兮旌旗卷,
风潇潇兮易水泓。
风凄凄而人不归,
风怒号兮雪塞城。
风大起兮云必涌,
风催绿兮天地情。
风和和兮春将至,
风雪之夜人远行。
风悲四起天将暮,
风雨如晦鸡长鸣。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2841&楼:
&于& 09:19 &发表
欣赏!丁香的魂魄:不鲜艳,自芳香。问好先生!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42&楼:
&于& 09:30 &发表
2940 楼: chenpo
09:19 发表
只看该作者
欣赏!丁香的魂魄:不鲜艳,自芳香。问好先生!
————————————————————————————
已经是落英缤纷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43&楼:
&于& 08:40 &发表
王国轩:咏叹黄宗羲
三十二年前,因编辑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知道这位伟大学者,心里产生无比激越之情。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学者尊称梨洲先生,也称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最著名的学者、伟大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其父黄尊素也是著名学者,明天启年间官至御史,为东林党重要人物,因弹劾魏忠贤,被害死狱中。崇祯即位,惩治魏党,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入京为父诉冤,袖长锥刺仇人许显纯等,崇祯赞叹他为“忠义孤儿”,由是名显。归家后,遵父遗意,从学于著名学者刘宗周,尽读家中藏书,专心于学问。自家藏书不足,又借书抄之,建“续钞堂”。国难日,组织“世忠营”,英勇抗清,历尽艰险,“濒于十死”,前后达十年之久。兵败后,入四明山中,长期流亡。晚年奉母退居故里,办“证人书院”,专事讲学著书。黄宗羲学问广博,思想深邃,自经史以至百家九流、天文地理、佛藏、道藏无不深研。对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之类的“绝学”也悉心探索。一生著作十分丰富,有《留书》、《明夷待访录》、《易学象数论》、《太极图讲义》、《孟子师说》、《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海外恸哭记》等。还广搜明代文章,编辑了《明文海》等书。三十年前,我曾欲整理黄氏巨著《明儒学案》,可惜没有条件做到。老来,学识与经验积累丰富,加之夫妇合作,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整理完毕。细想真是天运循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奇哉!
黄氏少年成英雄,
忠义孤儿气势宏。
回乡遗命读父书,
日夜抄写铸书城。
风雨飘摇大厦倒,
天崩地坼国运穷,
国难当头人神愤,
自建抗清世忠营。
海陆辗转十岁月,
濒临十死艰险中。
旗落流亡四明山,
奉母归乡尽子情。
从此讲学续学脉,
搜罗爬梳勤笔耕。
整理遗文成文海,
学术脉络两朝清。
一部明夷待访录,
百年黑夜一盏灯。
天运循环三十载,
又与黄氏再相逢。
而今我来治君书,
君心我心两心同。
深知历史三不朽,
劳作不怕白发生。
中夜徘徊探路者,
可持此烛至天明。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44&楼:
&于& 08:43 &发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45&楼:
&于& 14:23 &发表
是学问、很精深,学雷锋,古代现代道德教育将会一脉通!问好先生!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46&楼:
&于& 13:33 &发表
王秀梅 :李觏集整理过程回忆
我已经是第二次来江西了,第一次是8几 年到南丰参加曾巩学术讨论会,那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第一次出席的学术会议,当时的热烈场面至今记忆犹新,江西人民的热情(会议结束分别时,接待我们的姑娘小伙和我们依依不舍,都流下了眼泪),江西古代的人才辈出,现代江西人的才华横溢(南丰先自编自演的地方戏《曾巩》很有水平),都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现在的江西文学所所长夏汉宁在会后写了《曾巩》一书,介绍曾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就是我组稿和担任责任编辑的。那时小夏还是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青年呢!那次会议中间,画家胡定元先生听说我先生整理了《李觏集》,还带我到麻姑山去参观,画了一幅《李觏晏起图》送给我们,这幅画一直挂在我家墙上,成了传家宝。
今年是李觏诞辰1000周年,我们又有幸应邀到李觏故乡参加会议,了解这位千古哲人、教育家、文学家故里的风土人情,探讨李觏思想和历史地位,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也协助王国轩对《李觏集》作了一些校勘、阅读校样等工作,因此对李觏也充满知音感,亲切感,自然对他的的故里也怀有敬意。
早在1980年,我们所在的中华书局,开始同意编辑用业余时间自己整理古籍,我们这些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的学子,以极大热情,开始进入整理工作,王国轩最早的古籍整理的处女作就是《李觏集》。
整理过程是艰辛的,常常是没有时间。那时大家守规矩,上班就是上班,不能干私活。只有下班后和星期天才能进入角色,有时工作兴致高时停不下来,一直到处处闻啼鸟才停止。睡两个小时就上班。进入校勘阶段,必须到当时的北图即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善本室去工作,那时李觏集的几个明刻本是善本,只能在图书馆校勘,比对各本优劣,研究版本源流,抄录序跋。校勘时先是把各本的异文记录在底本上,回来再做出判断,写出校勘记。校勘需要整段时间,幸好中华书局当时每年有十几天读书假,时期可以自行安排。那时一般我们两个人去,休假日孩子无人照顾,只好带着孩子同往,孩子在院里玩,我们坐在屋里校勘。我们的老同学陈杏珍,在北图善本室工作,在借书和中午吃饭、休息方面给了许多帮助,使我们的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至今常常心怀感念。可惜杏珍同窗英年早逝,我们痛惜不已。
我们从事整理古籍整理工作已三十多年,也有了不少成果。既积累了经验,也有教训。刚开始时,有老同志教我们要先校勘后标点。
《李觏集》的编校说明曾介绍:李觏生前曾自编《退居类稿》十二卷、《皇佑类稿》八卷,并付梓行世。其友祖无择曾为《退居类稿》作序,李觏自序说:“自冠迄兹十五年,得草稿二百三十三首,将恐亡散,姑以类辩为十二卷。”
据《宋史》本传载,熙宁中,李觏门人邓润甫曾上《退居类稿》、《皇佑类稿》并《后集》于朝廷,但未有卷数记载。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着录李觏的著作有《退居类稿》十二卷、《续稿》八卷、《常语》三卷、《周礼致太平论》十卷、《后集》六卷,总计三十九卷,并说《后集》为门人傅野所编。
南宋理宗景定二年,张渊微在李觏年谱后记中说:魏雪轩读李觏书,“恨年谱有遗缺,字画有讹脱,更与盱之士参以它书雠正”。可见南宋理宗时,李觏文集已具有了现行文集的规模。但是当时没有发现宋本,后来也没有。
现存最早的李觏文集是明代成化六年(1470)年间左赞编刻的。这个刻本对《常语》作了删节,被删去的部分在宋余允文的《尊孟辨》一书中还可看到,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也保存了几条。此次整理用的底本就是左赞刻本,(四库全书所收的《旴江集》也是此本,乾隆四十三年写就)。参校本有(1)明正德十三年(1518)孙甫刻本,此本据孙甫序,原本是福建书商刻印的。(2)明万历()孟庆绪刻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谢甘棠刻本。康熙乙巳(四年1665)有金溪李氏后裔李步生(化鳌)刻本,但康熙三十二年王谦说:“今金溪后人李思言奉泸溪刊本文集求序,而金溪令毛君复为申请”,似乎三十二年刊本就是泸溪刊本。但泸溪刊本刊于何时,不得而知。康熙本因品相不佳,没做校本,只是抄录了诸多序跋。此外还参校了《宋文鉴》、《宋诗钞》、《十三经注疏》中的《周礼》、《礼记》、《周易》等书。
全书编次也稍有调整,原本《建昌新建李泰伯祠堂记》、《左赞乞修李觏墓状》、《建昌军重修李泰伯先生墓记》、《直讲李先生年谱》在目录前,整理时一并移于外集卷三《先生墓志铭》之后。
此外整理时从宋余允文《尊孟辨》中辑得《常语》佚文十六条,并附有《宋史•李觏传》及各本序跋和书目提要。所以,《李觏集》除保留《旴江集》原貌外,还增加了一些内容,所以更名为现名。
在整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标点,如何断句,如何核对引文,又加上宋明古籍,没有注释可参考,正像我们在《呻吟语译注缘起》中所说的那样:“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先秦典籍,常遇到古奥的文字、难以判明的典章制度,困难自然很多。但这些典籍引前人著述少,而可参考的新旧注本较多,这就为注释者提供了方便。而后人,特别是宋明人的著作,文字虽不及先秦的艰深,但语言常有前人典籍的依据,因而注释工作常常需要博览群书、探流溯源,翻检查考,颇费时日。有时查一条出处,要花去几天的功夫。至于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范畴,涉及整个前代学术,就不是一般此书所能解决,自然需要探赜钩玄,斟酌再三。”校点虽说与注释不同,但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必须在弄懂的基础上进行,必须核对引文。校勘、标点也必须有一些经验。这部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欢迎,台湾也重印了,又加上出的早,为许多研究者提供方便,推动了李觏的研究工作。
《李觏集》已出版29年了,由于当年学识和和古籍整理经验有限,还在标点方面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今年中华书局的重印本,都将得到改进,并将收入到由教育部立项、北京大学承办的大型丛书《儒藏》中。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47&楼:
&于& 13:36 &发表
2941 楼: chenpo
14:23 发表
只看该作者
是学问、很精深,学雷锋,古代现代道德教育将会一脉通!问好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发表一些关于书籍的评论和前言。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48&楼:
&于& 18:04 &发表
青帝使者老师好!很久未品味与感受这丰厚的文化宴席了,今日再回到您面前,感觉还是还是如前那么温情。祝您快乐!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49&楼:
&于& 10:05 &发表
18:04 发表
只看该作者
青帝使者老师好!很久未品味与感受这丰厚的文化宴席了,今日再回到您面前,感觉还是还是如前那么温情。祝您快乐!
————————————————————
谢谢,祝你快乐!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50&楼:
&于& 10:06 &发表
王秀梅 :李觏集整理过程回忆
我已经是第二次来江西了,第一次是8几 年到南丰参加曾巩学术讨论会,那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第一次出席的学术会议,当时的热烈场面至今记忆犹新,江西人民的热情(会议结束分别时,接待我们的姑娘小伙和我们依依不舍,都流下了眼泪),江西古代的人才辈出,现代江西人的才华横溢(南丰先自编自演的地方戏《曾巩》很有水平),都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现在的江西文学所所长夏汉宁在会后写了《曾巩》一书,介绍曾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就是我组稿和担任责任编辑的。那时小夏还是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青年呢!那次会议中间,画家胡定元先生听说我先生整理了《李觏集》,还带我到麻姑山去参观,画了一幅《李觏晏起图》送给我们,这幅画一直挂在我家墙上,成了传家宝。
今年是李觏诞辰1000周年,我们又有幸应邀到李觏故乡参加会议,了解这位千古哲人、教育家、文学家故里的风土人情,探讨李觏思想和历史地位,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也协助王国轩对《李觏集》作了一些校勘、阅读校样等工作,因此对李觏也充满知音感,亲切感,自然对他的的故里也怀有敬意。
早在1980年,我们所在的中华书局,开始同意编辑用业余时间自己整理古籍,我们这些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的学子,以极大热情,开始进入整理工作,王国轩最早的古籍整理的处女作就是《李觏集》。
整理过程是艰辛的,常常是没有时间。那时大家守规矩,上班就是上班,不能干私活。只有下班后和星期天才能进入角色,有时工作兴致高时停不下来,一直到处处闻啼鸟才停止。睡两个小时就上班。进入校勘阶段,必须到当时的北图即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善本室去工作,那时李觏集的几个明刻本是善本,只能在图书馆校勘,比对各本优劣,研究版本源流,抄录序跋。校勘时先是把各本的异文记录在底本上,回来再做出判断,写出校勘记。校勘需要整段时间,幸好中华书局当时每年有十几天读书假,时期可以自行安排。那时一般我们两个人去,休假日孩子无人照顾,只好带着孩子同往,孩子在院里玩,我们坐在屋里校勘。我们的老同学陈杏珍,在北图善本室工作,在借书和中午吃饭、休息方面给了许多帮助,使我们的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至今常常心怀感念。可惜杏珍同窗英年早逝,我们痛惜不已。
我们从事整理古籍整理工作已三十多年,也有了不少成果。既积累了经验,也有教训。刚开始时,有老同志教我们要先校勘后标点。
《李觏集》的编校说明曾介绍:李觏生前曾自编《退居类稿》十二卷、《皇佑类稿》八卷,并付梓行世。其友祖无择曾为《退居类稿》作序,李觏自序说:“自冠迄兹十五年,得草稿二百三十三首,将恐亡散,姑以类辩为十二卷。”
据《宋史》本传载,熙宁中,李觏门人邓润甫曾上《退居类稿》、《皇佑类稿》并《后集》于朝廷,但未有卷数记载。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着录李觏的著作有《退居类稿》十二卷、《续稿》八卷、《常语》三卷、《周礼致太平论》十卷、《后集》六卷,总计三十九卷,并说《后集》为门人傅野所编。
南宋理宗景定二年,张渊微在李觏年谱后记中说:魏雪轩读李觏书,“恨年谱有遗缺,字画有讹脱,更与盱之士参以它书雠正”。可见南宋理宗时,李觏文集已具有了现行文集的规模。但是当时没有发现宋本,后来也没有。
现存最早的李觏文集是明代成化六年(1470)年间左赞编刻的。这个刻本对《常语》作了删节,被删去的部分在宋余允文的《尊孟辨》一书中还可看到,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也保存了几条。此次整理用的底本就是左赞刻本,(四库全书所收的《旴江集》也是此本,乾隆四十三年写就)。参校本有(1)明正德十三年(1518)孙甫刻本,此本据孙甫序,原本是福建书商刻印的。(2)明万历()孟庆绪刻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谢甘棠刻本。康熙乙巳(四年1665)有金溪李氏后裔李步生(化鳌)刻本,但康熙三十二年王谦说:“今金溪后人李思言奉泸溪刊本文集求序,而金溪令毛君复为申请”,似乎三十二年刊本就是泸溪刊本。但泸溪刊本刊于何时,不得而知。康熙本因品相不佳,没做校本,只是抄录了诸多序跋。此外还参校了《宋文鉴》、《宋诗钞》、《十三经注疏》中的《周礼》、《礼记》、《周易》等书。
全书编次也稍有调整,原本《建昌新建李泰伯祠堂记》、《左赞乞修李觏墓状》、《建昌军重修李泰伯先生墓记》、《直讲李先生年谱》在目录前,整理时一并移于外集卷三《先生墓志铭》之后。
此外整理时从宋余允文《尊孟辨》中辑得《常语》佚文十六条,并附有《宋史•李觏传》及各本序跋和书目提要。所以,《李觏集》除保留《旴江集》原貌外,还增加了一些内容,所以更名为现名。
在整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标点,如何断句,如何核对引文,又加上宋明古籍,没有注释可参考,正像我们在《呻吟语译注缘起》中所说的那样:“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先秦典籍,常遇到古奥的文字、难以判明的典章制度,困难自然很多。但这些典籍引前人著述少,而可参考的新旧注本较多,这就为注释者提供了方便。而后人,特别是宋明人的著作,文字虽不及先秦的艰深,但语言常有前人典籍的依据,因而注释工作常常需要博览群书、探流溯源,翻检查考,颇费时日。有时查一条出处,要花去几天的功夫。至于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范畴,涉及整个前代学术,就不是一般此书所能解决,自然需要探赜钩玄,斟酌再三。”校点虽说与注释不同,但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必须在弄懂的基础上进行,必须核对引文。校勘、标点也必须有一些经验。这部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欢迎,台湾也重印了,又加上出的早,为许多研究者提供方便,推动了李觏的研究工作。
《李觏集》已出版29年了,由于当年学识和和古籍整理经验有限,还在标点方面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今年中华书局的重印本,都将得到改进,并将收入到由教育部立项、北京大学承办的大型丛书《儒藏》中。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51&楼:
&于& 10:10 &发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52&楼:
&于& 14:47 &发表
来读,佩服先生的学问和奉献!问好!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53&楼:
&于& 19:35 &发表
为什么说李觏是教育家呢?
先看看宋人评价。
我们知道李觏应邀教过范仲淹之子,其子有过动人的勤学佳话。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一百二十四中有“帐中肄业”一则,说:“范文正公少时多延贤士,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之徒与之游,昼夜肄业帐中,夜分不寝。后公贵,夫人李氏收其帐,顶如墨色。时以示诸子曰:‘尔父少时勤学,灯烟迹也。’公有四子纯佑、纯仁、纯礼、纯粹。”这个故事有不同说法,有的说主角是范仲淹,有的说是其子范纯仁。范纯仁可能性比较大。宋楼钥《攻愧集》卷五十一《范忠宣公文集序》:“盖公天资诚确,笃志学问,承文正公之亲传,愽之以泰山孙明复、徂徕石守道、盱江李泰伯三先生,师友之益,发为词章,根柢六经,切于论事,无有长语,而一出于正。”这印证范纯仁是故事主角。
宋章如愚编《羣书考索》续集卷十七《宋朝文变》曰:“故庆暦间,天子慨然下诏书,风厉学者以近古,天下之士乃翕(音细)然丕变,以称上意。于是胡翌之、孙明复、石介以经术来居太学,而李泰伯、梅尧臣辈又以文墨议论游泳于其中,而士始得师矣!当是时,学校未有科试之法也。士之来者至接屋以居而不倦,太学之盛,盖极于此矣!”这是对李觏在教育方面作用的肯定。
再看看元人的评价。
元刘岳申《申斋集》卷六《重修庆洲书院记》:“余又闻天下学记,惟欧阳公以道德明秀可为公卿者望吉之士,李㤗伯以‘为臣死忠、为子死孝’望后来,而以美笔墨邀利逹者戒。”
元虞集《道园学古録》卷三十五《袁州路分宜县学明伦堂记》曰:“昔者袁守祖侯无择之始建学,盱江李泰伯记之,厉其民以忠孝,足以感发于人心,儒者多诵之。”这是说《袁州学记》为士人所重。
下面是明人的评价。
明夏良胜《中庸衍义》卷三:“天下设学既久,而州县无不设学,则自仁宗着为令也。故今天下之学,考载志典,尚多庆暦时立者。儒者记文若李泰伯于袁州学,举‘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以训,为古今冠矣。”这里《袁州学记》说成古今之冠,说明人们对这篇学记的重视。
明王慎中《遵岩集》巻二十二:“庆暦诏天下立学,制始盛于郡县,而古文之兴,亦自庆暦以后,故宋人之记学者其文甚多,然惟李旴江袁州、欧阳六一吉州二记,盛为一代所传。”这是指《袁州学记》和欧阳修的《吉州学记》是一代名文。
清乾隆时最后编成的《皇清文颖》巻首十四乾隆御制文有《书李觏袁州学记后》,说:“郡县有学,所以飬士造材,同风迪徳,正其身心性命之原,示以言行政教之凖。育之平居无事之时,以备国家之任使。其事诚不可以茍安,必牧民者殚厥心力,期大成而不求小得。导之以诚,持之以寛,要之以久,然后材逹行修而可济于实用。吾于李觏《袁州学记》盖不能不三致意焉!觏之言略于四代设学之规,惟以忠孝大节进勉诸生,至于慷慨激昂,洞见肝膈,使人有所动而有所畏,其可谓明于学校之本者也。礼乐百年而后兴,当宋仁宗承咸平、景徳之治,用范文正公之言,遂诏天下皆立学。而守令犹有格不奉行弦诵不闻者,独袁州毅然行之。又得觏为之记,为道学校之本。若是,岂非袁民之幸哉!虽然,自宋至今几千年矣,牧民者诚能体上意,尽心学校,以为储才育徳之区;训忠教孝,以为制行之本。如觏之言,各勒诸石,俾士子触目而知警,以修厥身,以激发其至性,而为国家大有用之才,亦世道之厚也。”这篇文章非常重要,反映了清代教育思想。这里把这篇学记中思想称为立学之本,甚至要求学校把这篇文章刻石,说明清人对此文的重视。
在《周礼致太平论》中有《教道》九篇,《庆历民言》中有《复教》一篇,杂文中有《太学议》一篇,特别是《袁州学记》,千古名文,为后世所重。
李觏曾从教太学,归乡后创办旴江书院,从学者一说数十百人,一说千余人。清雍正十年编成的《江西通志》卷二十二《书院》有:“建昌府旴江书院在府治,北宋儒李觏教授之所,有明伦堂,洙泗堂,诚意、正心、致知、格物四斋。元季毁地入府治。明正徳壬申,提学李梦阳改建于城西街,为堂四:曰正经、上逹、志伊、学颜,旁列号舎数十间,籍淫祠田产以养士之俊者。万暦间,知府韩辙重修,増建号舍。”斋、堂分类设立颇有理学盛行后的特征,但可以看出办学的规模及分科。
这些资料可以说明称李觏为教育家是合适的,不过我们还需要对李觏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54&楼:
&于& 19:37 &发表
2950 楼: chenpo
14:47 发表
只看该作者
来读,佩服先生的学问和奉献!问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把前言发在这里。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55&楼:
&于& 19:46 &发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56&楼:
&于& 19:48 &发表
李觏集初版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57&楼:
&于& 10:55 &发表
二、李觏的思想定位
这里说的思想定位是从历史上学派或思潮上说的。
从上面所引的资料中,大体有几种看法,一种是李觏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一种是李觏是理学先导,对理学有启发作用。二是李觏是一位独立的思想家。三是李觏是纵横家。四是李觏是富国强兵的法家。五是我以前在李觏评传和《李觏集》前言中提出的李觏思想的多源性。六是我最近给北大《儒藏》中《李觏集》前言中提出的“北宋儒学功利派的先驱,庆历新政的理论支持者,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先导”。这些说法都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八《排异端》:“问礼老聃,问乐苌弘,此孔子之恕也。禽兽杨墨,妾妇仪衍,此孟子之严也。嗟夫!孔孟家法源流则一,同师帝王,同用仁义,同尊六经。至处异端之学,或恕,或严,矛盾异见,抑何耶?盖夫子之勉人为善也,言足以庶几于道,识未至于甚悖乎理,海涵春育,不至皦皦。是在蛮貊而引之之意,孟子之为世卫道也。售伪以假真,似是而实非,痛惩深诋,惟恐不力,是以门墙而麾之之见。先辈谓夫子犹元气浑然,有四时之象。孟子犹太山,有岩岩不可犯之状者,正此意也。然夷子窃仁,贻祸万世,老氏道徳流为少恩,其为吾道害也烈矣。故夫子虽曰小道可观,而攻乎异端一言,与门人弟子警戒提撕甚切也。然则学孔孟之学者其可不以卫吾道排异端为家法哉!自孔孟不传之后,而黄老之学唱于盖公,和于贾谊,大炽于司马谈之父子,而吾道又一厄矣!董仲舒推明孔氏,力挽正学,清净之说方息,而贤良之科始盛。百氏之术既罢,而六经之学益彰,文章彬彬,焕然有三代之风者,董氏之力也。自仲舒既没之后,而释氏之学,汉明帝无故开其端,梁武无识宗其教,唐宪又从而实其怪异之迹,而吾道又再厄矣!韩昌黎火其书,庐其居,欲巾澄观,欲冠灵师,《原道》一篇,名教砥柱,佛骨一疏,羣疑氷释,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者,昌黎之功也。世更五季,吾道湮郁甚矣,异论邪说,争鸣竞吠。宋兴七十余年,而旧染未洗也。自欧阳公攻于前,石徂徕排于后,而先正诸公羣起而斥之,后学免擿埴之惑,吾道増杲日之辉,自今观之,仁义之说胜,则杨墨之学废,欧阳公之《本论》然也。《本论》一出,而天下始知胜之之道。迁四民之常居,毁中国之衣冠,石徂徕之《经说》然也。《经说》一出,而天下又知可怪之害。欲除其弊,先从其徒。非李方叔《浮图》之论乎?读其论者,则知销之有道矣。欲非其非,必反其是,非李泰伯《广潜》之书乎?观其书者,则知彼说必穷矣。明道极推其教之失,则曰: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归于恣肆。是说也,其中异学之膏肓欤?伊川推其难辩之弊,则曰:杨墨之祸惨于申韩,释氏之祸惨于杨墨。是说也,其为吾道之大闲欤?昔东坡之序欧阳公也,谓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且曰:欧阳子今之韩愈。呜呼!岂特欧阳子哉?凡先正有功于吾道者,皆韩愈也。请广东坡言外之意。”
这个评论非常重要,确切的说明了儒学从道学、佛学、佛教弥漫中复兴的历史进程。基本上强调必须从正面立论,即高举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旗帜,才能战胜佛教。
我们知道:唐代儒门淡薄,佛学兴盛,韩愈首先举起复兴儒学大旗,表彰《大学》、《中庸》,建立道统论,确立仁义为道统论核心,这对后来理学有影响。后来许多人赞成韩愈的道统说,但理学家在肯定韩愈道统说同时,不完全赞同韩愈的观点。李觏在复兴儒学方面是有功的,他用仁义礼智信节制慈悲普济、排斥报应、空洞见性等佛学学说,重视经学,特别是重视《易经》和《周礼》,他的研究方法是微言大义,这和理学方法论有相同处。但也有不同处,这就是理学比较重视天道与性命,本体与工夫,这是理学的主旨、核心。李觏没有确立这个核心。理学家重视孟子,他们的心性论是在孟子思想上发展的,而李觏反对孟子,孟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理学有天理人欲之辨,过分强调去人欲,而李觏比较重功利,强调义理和道义合一。理学所讲的理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而仁又是全德,而李觏突出礼,把仁义礼智纳入礼中。这些都和理学有了本质的区别。所以说李觏对理学形成有作用可以,但李觏不是理学家。
李觏是唯物主义思想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角度一个哲学定位,还不是一个全面定位。
纵横家、法家,只能是李觏思想源头之一。1980年我在李觏集前言写道:“李觏的思想,不仅是当时社会条件的产物,而且还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李觏多方面地汲取了前人的思想,具体说,其伦理观,主要是继承了儒家的纲常名教观念。其经济思想,则是以《周礼》为思想资料,并杂糅管子、商鞅、韩非等富国强兵、重农抑商的主张。在军事上,除改造《周礼》外,还从《孙子》、《管子》、《商君书》、《司马法》以及历代实边政策中摄取营养。其法学观点,则继承了韩非、商鞅‘刑无等级’(《商君书•赏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等思想。其哲学思想则是以《周易》为资料,以王弼《周易》注为基础而加以改造,从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其无神论观点不仅继承了荀况等对于鬼神卜相等迷信说教的批判,而且直接吸取了韩愈排斥佛教的思想。当然,所谓吸取继承,并不是依样照搬,而是结合现实有所改造,有所丰富,因而具有求实的特点和强烈的针对性,散发着时代的气息。”这段话不仅道出了李觏思想的多源性,而且说出李觏基本是个儒家,这是从核心价值上说的。其思想特点是求实和针对性。我认为在儒学发展中有一个功利学派,比较重视义理与功利的结合,重社会实际,竭力批判社会现实,力图革新社会,在北宋李觏是代表人物或开创人物。此后王安石、陈亮、叶适、辛弃疾多属于这派人物,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派即实学都和这派有关联。这需要有志之士做深入探索。
(摘自大众文艺出版社《李觏研究论文集》,2011年4月)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58&楼:
&于& 16:39 &发表
洋洋洒洒,博大洪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59&楼:
&于& 13:23 &发表
2957 楼: 一字评论师
16:39 发表
只看该作者
洋洋洒洒,博大洪肆
————————————————————————————————
资料很多,长期积累。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2860&楼:
&于& 13:28 &发表
抚州之子 :海峡两岸专家学者为李觏历史及思想重新定位
(转自江西抚州网)
今年,是北宋儒宗李觏的千年诞辰,将李觏列为乡贤之首的资溪县,举全县之力隆重举办了纪念李觏诞辰1000周年系列活动,投巨资兴建泰伯公园,构筑李觏纪念博物馆,在国内外广泛征集学术论文,并在本县民间广征博采有关李觏的传说、轶事及相关史籍资料,还对李觏故里遗址、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 N/ d/ Y0 i! A9 t
11月29日至30日,该县又邀请了来自北京、重庆、南京、武汉、长沙、台北等市,及海南、江西等省的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李觏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展学术交流。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政治、哲学、经济、法制、军事、历史等多方面,用**视觉,对李觏治学进行了剖析,对李觏的历史及思想重新定位,形成了共识。
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王国轩先生,是中华书局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古籍整理与哲学史研究知名学者。从大学毕业开始,他对李觏治学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研究,整理出版了《李觏集》。王国轩在研讨会上宣读了他新近撰写的《李觏的历史及思想定位》一文。王国轩说,当30年前他在整理《李觏集》时,就和这位来自民间的所谓“草泽”思想家进行灵魂对话,从他的思想中汲取智慧。过去人们只称李觏为思想家,甚至是二三流的思想家,而王国轩当时的定位也只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参加李觏千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之际,王国轩通过深思熟虑,认为应该为李觏重新定位。王国轩认为,李觏是北宋儒学功利派的先驱、庆历新政的理论支持者、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先导。王国轩还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获取了北宋以来的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杨万里、朱熹、陆游等名人对李觏的评价。时人评价说:“李觏博学通时,包括古今,潜心著书,研极治乱,江南儒士,共所师法。”授官告词说:“醇明茂美,通于经术,东南士人,推以为冠。”康熙乙巳(四年)李来泰:“前引关、闽、濂、洛之绪,后启青田(浙江刘基青田人)、豫章(江西南昌宋罗从彦)之传,是公之出处诚正,公之学问诚可与周、程、张、朱并耀者矣。”清陆遥林《李泰伯先生文集原序》说:“道德文章,卓绝一世,且多所著作,学者皆斗山仰之,盖屹然为宋代儒宗。”“共所师法”、“推以为冠”、“宋代儒宗”、“与周、程、张、朱并耀”,这些评价说明了李觏的学术地位和影响。王国轩从中得出结论:李觏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清华大学博士张春贵在《雄文十二卷,藉手见古人》一文中,对近90年来李觏研究进行了综述。他说,胡适偶读《直讲李先生集》,开始发现李觏思想的卓越之处,遂写下《记李觏的学说》一文,称李觏为“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隆重褒扬。胡适认为“李觏是北宋的一个大思想家,他的大胆,他的见识,他的条理,在北宋的学者中几乎没有一个对手……他是两宋哲学的一个开山大师”。张春贵认为,近90年中,对李觏政治思想的研究,经过研究视觉和研究方法的变化,也随着社会的变迁,李觏研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金全在《李觏法律思想评述》一文中,从李觏的礼论、损欲论、刑中论等方面思想做了简要评析,他认为李觏出身布衣,一生以教授为业,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其思想中的民本、务实色彩浓厚,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李觏还是一位著作家。李觏主张文以经世、致用为贵,他的文章内容比较充实,即使是解经之作,也常常以古说今,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潜书》十五篇,即是出于“愤吊世故,警宪邦国”,“以康国济民为意”,纂写而成。《庆历民言》三十篇,更是“言言药石,字字规诫”的为民请命之作,人称“红国之 书”。这些政论文章,大胆指责时弊,阐发己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李觏的其他散文,如书信、志铭、碑、记等,也都写得通达有识,逻辑性强,为人们所称道。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他的用世思想时有流露。他的《袁州州学记》,起语不落俗套,立论警切,结构严谨,文笔稳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范仲淹荐李觏疏中称他“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在北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间,别成一家”。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797956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当前可输入字数:50)
&上传单张本地图片 许可格式:jpg, gif, png 许可大小:小于1024K
&&&&更多功能
通过论坛短消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仲淹二岁而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