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韩庚关于陕西安康陈继武那一期报纸

陕西工人报关于陕西安康陈继武那一期报纸_百度知道
陕西工人报关于陕西安康陈继武那一期报纸
陕西工人报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光棍节宫本恒靖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陈继武>>凯石投资 陈继武>>陈继武问答>>陈继武图片
>凯石投资 陈继武>>陈继武问答>>陈继武图片">
>凯石投资 陈继武>>陈继武问答>>陈继武图片">
凯石投资 陈继武
陈继武问答
陈继武图片
更多陈继武>>凯石投资 陈继武>>陈继武问答>>陈继武图片陕西工人报关于陕西安康陈继武那一期报纸
陕西工人报关于陕西安康陈继武那一期报纸
网站给我!!!!!!!!!!!!!!!!!!!!!!!!!!!!!!!!!11
补充:要最终网站,不要大网站!!!
木雕传人陈继武
09:11:57;作者:
来源:职工在线
进入论坛讨论
俗话说,“牛马年,广收田。”喻意遇到牛马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在牛年来临之际,家住安康城区新城东井街3号的陈继武先生就盘算着要雕塑一头牛,以表达自己的喜庆心愿。大年三十晚,阖家欢乐团聚之际,他还在为这头黄牛刮灰上粉,油头粉面,直至元宵节才算真正竣工。这头老黄牛高大威武,形态逼真,给人力量,长4.1米,高1.8米,一经诞生即引起了众多路人的刮目相看,随后被安康江北张盛新村开发区高价买去。
今年57岁的陈继武作为陈氏木雕第六代传人,自幼爱好绘画和工艺,做木枪、泥人,喜欢泥塑、雕塑,尤其擅长木雕神像、木雕装饰画和木雕花鸟人物,造型准确生动,艺术价值颇高。
曾经下过乡,放木排,盖新房,上三线,当过粮油食品厂职工,陈继武丰富的人生经历,练就了他做任何事都养成认真专注的品行。闲暇的时候,他总是摆弄手工艺术,在叶坪下乡的时候,用竹子制作的机动船,给船尾放置一煤油灯,利用收集热能管道排气的方法,让船只在深水潭来回游动,一时让人叹为观止,暗暗称奇,此小子将来必在此领域有所作为。
木雕是以木质材料雕刻的作品。木雕讲究刀法,并巧用木材的纹理、色彩和结构中的意外变化,而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陈继武回忆道,记得爷爷主要是为寺庙雕刻神龛、神像,而父亲除了帮爷爷外,还做木雕家具,做木刻印花,同时还带了几名徒弟。由于受家庭的影响,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木雕。刚参加工作,在食品厂做模具,常利用下班休息和节假日时间雕刻工艺品。1992年下岗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木雕上来。他的木雕工艺,在继承传统木雕的基础上,吸收了绘画的特点雕出的花鸟虫鱼并不是零散的个体,而是根据立意构成画面,所以这种木雕并不是一般的窗棂、门楣和家具的装饰品,而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木雕画”。特别是鼠年欢庆奥运,用20多个老鼠摆着势子,抬着一面“2008欢庆奥运”匾牌,气势恢宏,形态各异,让人过目难忘。 (梁真鹏)
提问者 的感言:xx 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陕西领域专家安康市民间传统文化
安康市民间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679&&&&更新时间:
&&& [安康市民间美术]   安康市处于汉水流域中上游,川陕鄂三省毗邻之地,古称“秦头楚尾”。安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安康曾组织民间美术调查、搜集、展览和研究。安康市辖宁陕、石泉、汉阴、紫阳、岚皋、旬阳、白河、平利、镇坪九县和汉滨区。传统民间美术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泥塑、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这些民间美术品大多分布于广大乡村。其中蕴藏较多的是刺绣,多为旧时遗存,目前年轻的刺绣后继者极少见,民间刺绣濒临失传。一些地方的刺绣厂多为生产机织绣品。民间剪纸流行较广。多为喜庆节日贴的门笺(门吊子)婚聚时的喜字鸳鸯以及装饰室内的顶棚花等。岚皋县的藤编比较著名。主要产品有藤椅、藤沙发、藤篮等。白河县的绿松石工艺(生产项链、手饰等)。安康大同工艺厂的木雕花家具、安康新城陈继武的木雕神像和木雕装饰画、紫阳、旬阳、汉滨区的根雕艺术都较有影响。汉阴县刘同茂的皮影雕刻远近闻名。  安康市民间美术品曾被选送参加陕西省民间美术展览。其中剪纸、刺绣、皮影曾被省艺术馆收藏。1989年,安康恒口罗崇珍的剪纸曾获陕西省民间美术传统特色奖。1993年,罗崇珍剪纸48件赴澳大利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展出,受到赞誉。1996年,安康市汉滨区剪纸艺人李再芬在“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师”,“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评选中获“技艺奖”,木雕艺人陈继武获民间美术“创新奖”,烙画作者李建设获民间美术“创新奖”。  1996年,为促进安康民间美术品的开发利用,使民间美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妇联、工会和文化部门曾举办“安康巧手赛”。征集的作品在百货公司举办民间美术品展销会,举行了评奖。这次活动推动了安康民间美术的宣传和开发利用。这次展销的品种主要有:剪纸、刺绣品(如虎头童鞋、儿童绣花鞋、绣钱包、香合包、百家衣、布老虎、布猫、猫童鞋、账内挂花、壁挂等)、布贴画、根雕等。
现将安康民间美术主要品种简介如下:
&&& 1、剪纸。
凡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创作的剪纸一般称为民间剪纸。安康民间剪纸有窗花、门笺、灯花、顶棚花以及剌绣作品的底样。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商代。当时虽没有纸,已出现镂花金箔,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于鬓角作为装饰,成为古代妇女的一种风尚。这就是剪纸最早的雏形。汉代有了纸以后,出现了真正的剪纸艺术。  剪纸在民间的用途非常广泛。一方面它用于 各种民间风俗活动。春节或其他喜庆日子,贴窗花贴门笺(安康称门吊子)贴喜字,以增加喜庆吉祥的气氛。另一方面,民间剪纸在群众中是一种实用装饰图案,如装饰顶棚的顶棚花。剪纸还可以贴于布帛,作为刺绣的底样。剪纸图案也常贴于彩灯、礼品合上作装饰。民间兰印花布是用剪纸镂空版(厚纸或羊皮镂空)印制的。刻皮影也常采用剪纸手法。  民间剪纸的传承,过去一般是母传女。农村女孩,一般在六七岁或七八岁就跟母亲学剪纸绣花。安康农村过去有不少剪纸能手。现在比较著名的有安康恒口的罗崇珍(1924─ )。她擅长剪蝴蝶、花卉瓜果等。她曾于1989年获陕西省艺术节民间美术传统特色奖。1993年她的作品曾送澳大利亚展出。安康李再芬的剪纸于1996年获陕西省 民间美术技艺奖。平利县的张月清(1919─1990),擅长剪花卉、动物。&&& 2、剌绣。  刺绣过去又叫“女红”。汉代刺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唐宋至明清更加发达。刺绣在民间曾广泛流行。《宁陕厅志》载:“纺棉绩麻人人能之。刺绣多未娴也。”可见当时农村妇女都能纺线绩麻,剌绣虽不十分细腻,但质朴大方。安康剌绣品主要有:披肩(又称云肩)、枕顶、手帕、围裙、坎肩、包单、门檐、帐檐、床檐、床单、围嘴、肚兜、眼镜盒、钱包、褡裢、裹肚、绣鞋、笔插、袜底、鞋垫等。  过去安康刺绣的底料多为乡村家织土布、麻布。除本色布,还有用靛青染的毛兰布。解放后多用洋布。刺绣用的线多为棉线和丝线。染料有靛青、紫草、石榴子、红花等植物染料。民间刺绣的题材多为山水、人物、走兽、飞禽、花卉、虫鱼等。民间刺绣的针法主要有:十字绣,按底布的经纬格路每两针十字交叉。若干十字的连续和不同排列,构成具有丰富变化的形象。编花,类似编织。高绣法,在绣底铺贴一层棉花,然后在上面绣一层丝线或金银线,具有浮雕效果。  目前安康刺绣品多为旧时遗存于民间的传统绣品,作者姓名大多已无法查考。解放以来由于风俗的变化,民间刺绣的实际需求已显著减少。农村姑娘结婚,自已剌绣少量门帘、枕头之类,大多在街上购买机制绣品。因此现在民间剌绣人才少。健在的刺绣老艺人也不多。&&& 3、编织。  民间编织工艺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安康的竹、藤、棕、龙须草、麦杆、柳条等编织材料十分丰富。主要的编织品有:背篓、箩筐、晒席、提篮、竹扇、斗笠、竹椅、挎篮、棕箱、棕叶扇、棕毯、藤椅、藤篮、藤箱、草帽、蓑衣、草垫、草墩、草鞋等。另外还有编织玩具。这些民间编织工艺品,一般是由分散在民间的手工艺人编织的。解放后一些县城或乡村集镇还组织了手工企业。如岚皋竹藤工艺厂、安康棕革制品厂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编织工艺更加发达。  编织工艺的“编”,是用一根或几根原料,按一定规律或格式进行盘绕、掩压,以构成无明显经纬分别的形体。“织”是先立经,然后逐步编纬,构成各种形体。编和织两种工艺经常结合运用。编辫(如麦草编辫,然后用线连成草帽)。平编(经纬交织,相互掩压。常见的有挑一压一,挑一压二等)。绞编(两条纬线交错穿插于经桩内外,依次循环绕行)。勒编(以细线为径,以柳条等条类材料为纬编织而成。如柳条簸箕)。编花(在平编的基础上通过经纬变化,主要是纬线的盘、绕、扣、结等方法,编成各种花纹)。编织图案主要是: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适合纹样、点缀式花纹。  安康市岚皋县生产的大号方藤椅曾获陕西省优秀产品称号。安康市城关生产的壁挂棕毯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设计二等奖。&&& 4、面塑。  面塑又称面花。是安康流行较广的民间美术品。安康旧时面塑大致有祝寿和祭祀神灵用的,还有结婚时作摆设的。祝寿的寿馍多做成桃形,以象征长寿。一盘寿馍一般摆十个(第一层六个,第二层三个,第三层一个。最后一个将底面朝上,再在上面放一个面塑花瓶,瓶插竹签,竹签上为面做的花鸟)面塑页献。做成花卷,边沿捏出花纹。也是一盘放十个,摆法与摆寿馍一样。贡献用于老人去世,在灵堂作摆设。结婚、寿庆为增加欢乐喜庆气氛,摆设的装饰性面花,民间称为“看盘”。圈馍,又称项圈。旧时民间给小孩做“满月”或做“岁”时,要做圈馍。一个圈馍用二斤面,做成园环状,故称圈馍。馍上装饰一圈花卉图案及“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吉语。面花做好后,先蒸再着色。安康市的汉阴、紫阳、石泉、宁陕等县及汉滨区均流行面花艺术。比较著名的面塑艺人有:汉阴的邝国金(1921─ )、张先之(1923─ )、胡玉金、姚艳金。解放前有侯泽长、王有才等。紫阳的金加志(1921─ )、金庆文(1945─ )。汉滨区的刘义端(回族)。&&& 5、木雕。  建筑物的窗棂、门楣等处以及木桌椅上,多有雕刻走兽和花鸟作装饰。旧时寺观中有一些木雕神像。安康新城木雕艺人陈继武(1952─ ),自幼爱好绘画和工艺,做木枪、泥人。擅长木雕花鸟人物。他作的《松鹤朝阳》、《侍女》、《葡萄》、《四龙》等作品流传到深圳、十堰、西安、重庆、北京等地。1997年,他雕刻的《地藏王菩萨》、《三彩童子》、《冥公》、《祖师》等神像,造型准确生动,艺术价值颇高。已运到旅游胜地陈列展出。1996年6月,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联、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陕西省民间美术师评选作品展》中,他荣获创新奖。  安康大同工艺厂(即安康今太实业有限公司)从1988年开始投入木雕工艺品的生产。他们在继承我国传统木制雕花家具工艺的基础上,制作出新颖别致的仿古家具。如茶几、屏风,在市场上很受青睐。该厂的工艺品曾荣获中国西部经济贸易交流会犀牛金奖。  作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并有产品远销比利时、挪威等国。  安康民间美术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土陶、石雕、兰印花布、花灯、纸扎、皮影雕刻等。
安康民间美术的特点:
①实用性。民间美术品大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草帽、箩筐、背篓、簸箕等,是农民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如刺绣门帘、枕头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用品。剪纸门笺、剪纸喜花是人们年节喜庆的装饰品。陶缸、陶罐等是人们的日用品。
②乡土性。民间美术的作者一般都是植根基层的生产劳动者。他们具有勤劳质朴的本色。他们的作品朴素率真,不尚娇饰并富有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这些作品与专业美术家们的作品相比,具有迥异的格调和韵味─散发着浓厚的泥土芳香气息。
③民俗性。民间美术品常常和民间的风俗活动紧密联系。如春节对联的风俗,民间玩龙灯、狮子源于避邪求吉的旧俗。贴年画习俗,是为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喜庆吉祥之意。民间刺绣品多与旧时民间婚俗有关。寿馍与民间祝寿风俗有关。民间泥塑木雕神像与民间信灵习俗有关。香包与端午节的风俗有关。陀螺(玩具)、毽子(玩具)与民间游乐习俗有关。&&& 由于民间美术和众多的民俗活动直接相联系,或者说民间美术是某些民俗活动的物质载体,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民间美术就是一种民俗美术。&&& ④审美性。民间美术萌发时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和求吉避凶的精神需求。审美功能在当时不是主要的。但是民间美术仍然具有审美性。尽管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首要的,但人们在制作民间美术品时,仍然遵循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总是力求在实用的前提下,制作好看。”
安康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表现普通劳动者质朴淳厚和纯真的感情。
2、艺术表现自由活泼。表现手法无死板格式,作者可以自由想象。如一些剪纸或刺绣作品表现四季瓜果,把不同季节的瓜果放在一个画面,打破时空界限。
3、气氛热烈,构图丰满。民间美术一般是选取喜庆的事物作为表现内容。这种选题的明确倾向性决定了民间美术品用色强烈,气氛热烈。农民总希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财殷实”......与这些“丰”、“实”的思想意识相呼应,在他们的作品中必然追求丰和满的构图。&&& ⑤地域性。处于汉水中上游和秦巴山区的安康一带,由于位于川陕鄂三省毗邻之地,使这里的民间风俗具有交融性。民间风俗的交融性又造成了民间美术的交融性。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等原因,造成了安康民间风俗和美术兼有秦、蜀、楚民俗和民间美术因素的交融性。安康民间美术品多为隽秀、细腻和优雅质朴之作。
[安康市民间音乐简介]
  水绕峰叠的安康市位于陕西省最南部。方志中说:“东接襄沔,西连粱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到目前为止在这里长期居住的人大致可为楚语、川语、秦语三种语言音调。有着明显地南北文化交融、过渡的风格特点。因而,在民间音乐形式上也形成了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繁荣景象。安康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她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氛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是安康民间音乐中一份宝贵的财富。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安康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久演不衰。
[安康市民间舞蹈]
  小场子流传于秦巴山区、汉江两岸的安康、旬阳、汉阴、石泉、紫阳、宁陕等地,以安康市恒口、五里、大河等农村乡镇为普遍和活跃。过去每逢春节、灯节、庙会或群众办喜事时,常由会首或办事的主家邀请几班小场子艺人进行表演,以增添喜悦欢乐的气氛。  《小场子》的活动多在山区,由一丑一旦在一米见方的桌面上表演,不可能有大的跳动,动作幅度较小,以说唱和手中变幻莫测的草帽道具表演为主,因而就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和特点。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演出形式,诙谐风趣的说唱,尤其是丑角手中的草帽圈,在艺人手中可随心所欲,二十几种帽花可转身即变。丑角(称“阳坡”)要求动作收敛,双腿屈膝下蹲(俗称“扎矮桩”),形态憨厚、表情幽默,风趣活泼甚至有些滑稽。旦角(称“阴坡”)过去多为男扮女装,以唱为主,动作优美,以双膝向下微闪的“小颤步”为基本动律,手中舞动着花扇和手绢,边唱边舞。丑旦两者在节奏上、动律上、表演上,形成了一高一矮,一丑一美,一刚一柔,一屈一伸的鲜明对比。除了丑旦各自的基本动作外,以双人舞组合为主、基本组合有“三缠腰”、“三见面”、“三碰头”、“三戏水”等。  根据传统习惯,丑角以逗为主,旦角以唱相配。两人常用说、唱、演等手法,表演有情节的故事,有人物形象的“花鼓子”。常演的节目有《西楼会》、《卖翠花》、《送香茶》、《迎春》、《拜年》、《看花园》等。表演时丑角诙谐、夸张、风趣,动作幅度大,可转桌子三个角;旦角表演含蓄、羞涩,只在桌子一角扭动。就其表演风格上有以下特点:  1、两人须在桌子上表演,即一男一女,女角必须由男性扮演相互配合。  2、唱地方民间小调;七岔、八岔、花鼓子、大同子等,即带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  3、属鼓乐型歌舞,无弦乐伴奏。4、载歌载舞,有固定套路,唱一段,舞一段,如此循环,引人入胜。同时也形成了独有的动作组合,如“半边月”“黄龙缠腰”“矮椿”“三缠腰”“双蝴蝶”等是二人相互配合的典型动作。为了丰富表演,旦角身穿戏曲衣裙,一手持扇,一手拿手帕。丑角身穿短式衣服,手拿一个直径不到二尺的草帽圈。这草帽圈变化多端奇异多彩,既是手中的一个道具,又可成为标志人物身份的帽子。因此,形成了《小场子》表演的一种独特风格。  小场子表演时的“耍草帽”最好的要数安康市恒口镇的已故老人李致莲。他小时候是个放牛娃,爱唱民歌和花鼓子,“八岔”、“大同子”常是曲不离口。  一次,李致莲在演出时,在桌上边唱边耍了几种草帽花样,一下子轰动了围观者,大家一致要求他多耍几手。从此,他常常放牛时琢磨、研究草帽圈的变化,相继创造了二十多种耍法,其中有:“小开门”“倒银扭丝”“满州帽”“单刺叭”“双护耳”“菱角帽”“和尚帽”等。李致莲耍帽有三个特点:一是丰富,新颖,一个草帽圈可变多种样式。二是速度快,令人神往,他边唱边扭一回身。一转圈就可变换一种,几乎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三是帽圈的变化,做到了从内容和人物形象出发。不管是“稍公帽”“牛抵角”“螺丝帽”都是从塑造人物出发,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情感,渲染意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李致莲在解放后曾多次参加省、地举办的民间艺术会演,1955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将他耍的草帽圈技艺向兄弟省的同志进行了传授和辅导。1983年已八十高龄的李致莲还同他72岁的搭挡参加了安康民间舞蹈会演。1988年病故,在患病期间,地、市文化局、群艺馆、文化馆的领导派专人看望,并送去了慰问品。狮子形象威武雄壮,人们借寓狮子来表现我们民族的勇敢和力量,认为狮子可以驱魔、避邪、保平安。《狮子舞》的表演分“文耍”“武耍”两类:  “文耍”一般是布狮子表演。其特点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狮子戏绣球的各种神情和姿态,在引狮人(大头和尚打扮)的挑逗下。使狮子做舐毛、搔痒、转、翻、爬、卧、以及抖毛、摇头、摇尾等有趣动作,来表现狮子灵、巧、温、顺的可爱性格。  “武耍”多是用龙须草制做的狮子,引狮人扮武士形象,要求有较深的武术功底,会翻能打,用手中的绣球,通过抛、扔、夺、挑逗狮子做扑、纵、跃、直立等动作来表现狮子英武豪壮的气势。  我市每逢灯节耍狮时,均有烧花的习惯。《烧花》分“满架”和“半架”。  “满架”多是单狮表演,在地上玩“不上高台。舞狮者赤身,身抹鸡蛋清,头扎英雄巾,住户或单位用鞭炮接来后,从狮子舞时开始烧花、焰火飞溅直至狮子舞毕。  “半架”是说有“草狮子”和“布狮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狮子组成一队,草狮耍武,布狮耍文,上高台,人们便知这是烧“半架”,光是几个狮子在地上玩时烧花,待人们把方桌摆好,另一“布狮子”开始登桌时烧花即停止。  《狮子舞》的表演,最精采的要算狮子上高台了,所谓”高台”就是用三十六张老式方桌(八仙桌),垒成等腰三角形(A字型)最顶端一张桌子倒放。(桌腿朝天)传统的摆桌很有讲究,必须是同样尺寸的桌子共摆八层。先顺长摆八张,桌与桌的间隙为桌面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摆七张,二层以上每张桌腿下要垫一小块皮纸,以防桌子打滑,以此类推,每层递减一张,直至顶端。引狮人手执“拂帚”与狮子从高台的一角,一层层台阶边攀台阶边表演,直到顶端表演后,再从高台的另一端下来。  安康市运司工人哈彦宏(1972年生)和马祥明 (1920年生)是一对老搭挡。提起二人,安康的老一辈都知道。他们十几岁就跟随老艺人学舞狮,为了在“高台”顶端的四条腿上形走自如,平时他俩就用四根木桩栽在地上练习,不知摔过多少次跤,碰破过多少次皮,才练出这身有杂技色彩的高超技艺。一九五三年他们还在四十六张桌子垒起的高台上表演过。一九五五年,参加省民间文艺会演,得了一等奖。他俩表演的狮子较全面,既能表演狮子的勇猛、娇健、威武雄壮的形象,又能体现狮子温驯、庄重的可爱性格。尤其是在顶端四条腿上的表演更为精采,狮子在桌腿上既要保持平衡,又要做各种动作,还要把四角走到、朝拜四方,并且要头与尾同在一个桌腿上换脚,这惊、险、奇的表演,常使围观者惊叹、赞口不绝。  龙灯舞,“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宠然大物,它宏伟矫健、气势恢宏,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封建时代的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龙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成为统治权力的象征。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每逢天旱不雨时,人们也常常用耍龙来祈求风调雨顺。因此,龙在我们民族精神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这种现象和远古时期的图腾影响有着一定的联系。  《龙灯舞》,又称《龙舞》、《耍龙灯》是流传我市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每逢春节期间,我市城乡都有玩龙灯的习俗。《龙舞》一般由一舞者手持长杆,杆上镶着一个能够转动的实心花球,象征宝珠的引龙人。龙体均用竹蔑编成、分龙头、龙身、龙尾均用彩纸或各种红、黄、白布糊后再画上龙鳞。龙身长短不一、有三节、五节、九节、十一节为单数。《龙灯舞》多在夜晚玩耍,每节龙体均点小油灯或蜡烛。可炯炯发亮。《火龙》一般用纸糊成,每节用绳子连接。用布糊成的龙体称《布龙》,龙体用布连接后绘画成各种颜色,如白色布上画红龙鳞,称之《白龙》。黄布画上红鳞的称《金龙》,红色的称《赤龙》、绿色的称《青龙》气势宏伟,色泽鲜艳。&&& 我市灯节期间玩耍的龙灯舞种类较多《火龙》、《布龙》、《板凳龙》均有。多以十一节为主,现龙者以年轻人居多,在打击锣鼓声中表演龙腾飞跃的气势。引龙人武生打扮,动作豪爽。担任领舞和指挥。表演动作常有“龙打滚”、“龙盘尾”、“老龙盘旋”、“龙翻身”、“波浪游”、“金龙跳水”、“双过龙门”、“龙戏珠”、“彩虹飞架”、“龙行云”等。耍火龙时,鞭炮焰火齐发,舞龙者步履一致,快、慢有序、起伏跌宕,对比鲜明加上强烈的锣鼓和呐喊声,场上金光闪烁、气势磅礴、大有翻江倒海、腾云架雾之感。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
承办: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6.0,分辨率浏览本网站安康市民间美术
  安康市处于汉水流域中上游,川陕鄂三省毗邻之地,古称“秦头楚尾”。 安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安康曾组织民间美术调查、 搜集、展览和研究。安康市辖宁陕、石泉、汉阴、紫阳、 岚皋、旬阳、白河、平利、镇坪九县和汉滨区。
传统民间美术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泥塑、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 这些民间美术品大多分布于广大乡村。
其中蕴藏较多的是刺绣,多为旧时遗存,目前年轻的刺绣后继者极少见,民间刺绣濒临失传。 一些地方的刺绣厂多为生产机织绣品。民间剪纸流行较广。
多为喜庆节日贴的门笺(门吊子)婚聚时的喜字鸳鸯以及装饰室内的顶棚花等。岚皋县的藤编比较著名。主要产品有藤椅、 藤沙发、藤篮等。白河县的绿松石工艺(生产项链、手饰等)。安康大同工艺厂的木雕花家具、
安康新城陈继武的木雕神像和木雕装饰画、紫阳、旬阳、 汉滨区的根雕艺术都较有影响。汉阴县刘同茂的皮影雕刻远近闻名。
  安康市民间美术品曾被选送参加陕西省民间美术展览。 其中剪纸、 刺绣、 皮影曾被省艺术馆收藏。1989年, 安康恒口罗崇珍的剪纸曾获陕西省民间美术传统特色奖。1993年,罗崇珍剪纸48
件赴澳大利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展出,受到赞誉。1996年, 安康市汉滨区剪纸艺人李再芬在“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师”,“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评选中获“技艺奖”,木雕艺人陈继武获民间美术“创新奖”,
烙画作者李建设获民间美术“创新奖”。
  1996年,为促进安康民间美术品的开发利用, 使民间美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妇联、 工会和文化部门曾举办“安康巧手赛”。
征集的作品在百货公司举办民间美术品展销会,举行了评奖。 这次活动推动了安康民间美术的宣传和开发利用。 这次展销的品种主要有:剪纸、刺绣品(如虎头童鞋、
儿童绣花鞋、绣钱包、香合包、百家衣、布老虎、布猫、 猫童鞋、账内挂花、壁挂等)、布贴画、根雕等。
  现将安康民间美术主要品种简介如下:
  1、剪纸  凡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创作的剪纸一般称为民间剪纸。安康民间剪纸有窗花、门笺、
灯花、顶棚花以及剌绣作品的底样。 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商代。当时虽没有纸, 已出现镂花金箔,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于鬓角作为装饰,
成为古代妇女的一种风尚。这就是剪纸最早的雏形。 汉代有了纸以后,出现了真正的剪纸艺术。
  剪纸在民间的用途非常广泛。一方面它用于 各种民间风俗活动。春节或其他喜庆日子, 贴窗花贴门笺(安康称门吊子)贴喜字,以增加喜庆吉袢的气氛。另一方面,
民间剪纸在群众中是一种实用装饰图案,如装饰顶棚的顶棚花。剪纸还可以贴于布帛, 作为刺绣的底样。剪纸图案也常贴于彩灯、礼品合上作装饰。民间兰印花布是用剪纸镂空版(厚纸或羊皮镂空)印制的。刻皮影也常采用剪纸手法。
  民间剪纸的传承,过去一般是母传女。农村女孩,一般在六七岁或七八岁就跟母亲学剪纸绣花。 安康农村过去有不少剪纸能手。
现在比较著名的有安康恒口的罗崇珍(1924─ )。她擅长剪蝴蝶、花卉瓜果等。她曾于1989 年获陕西省艺术节民间美术传统特色奖。1993年她的作品曾送澳大利亚展出。
安康李再芬的剪纸于1996年获陕西省 民间美术技艺奖。 平利县的张月清(),擅长剪花卉、动物。
  2、剌绣 刺绣过去又叫“女红”。 汉代刺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唐宋至明清更加发达。
刺绣在民间曾广泛流行。 《宁陕厅志》载:“纺棉绩麻人人能之。 刺绣多未娴也。”可见当时农村妇女都能纺线绩麻, 剌绣虽不十分细腻,但质朴大方。
安康剌绣品主要有:披肩(又称云肩)、枕顶、手帕、围裙、坎肩、 包单、 门檐、帐檐、床檐、床单、围嘴、肚兜、眼镜盒、
钱包、 褡裢、裹肚、绣鞋、笔插、袜底、鞋垫等。
  过去安康刺绣的底料多为乡村家织土布、 麻布。除本色布,还有用靛青染的毛兰布。解放后多用洋布。刺绣用的线多为棉线和丝线。染料有靛青、紫草、
石榴子、红花等植物染料。 民间刺绣的题材多为山水、人物、走兽、飞禽、花卉、虫鱼等。 民间刺绣的针法主要有:十字绣,按底布的经纬格路每两针十字交叉。若干十字的连续和不同排列,
构成具有丰富变化的形象。编花,类似编织。高绣法,在绣底铺贴一层棉花,然后在上面绣一层丝线或金银线,具有浮雕效果。
目前安康刺绣品多为旧时遗存于民间的传统绣品, 作者姓名大多已无法查考。 解放以来由于风俗的变化, 民间刺绣的实际需求已显著减少。农村姑娘结婚,
自已剌绣少量门帘、枕头之类, 大多在街上购买机制绣品。因此现在民间剌绣人才少。 健在的刺绣老艺人也不多。
  3、编织  民间编织工艺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安康的竹、藤、棕、龙须草、麦杆、
柳条等编织材料十分丰富。主要的编织品有:背篓、箩筐、 晒席、提篮、竹扇、斗笠、竹椅、挎篮、棕箱、 棕叶扇、棕毯、藤椅、藤篮、藤箱、草帽、蓑衣、草垫、
草墩、草鞋等。另外还有编织玩具。 这些民间编织工艺品,一般是由分散在民间的手工艺人编织的。 解放后一些县城或乡村集镇还组织了手工企业。
如岚皋竹藤工艺厂、安康棕革制品厂等。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民间编织工艺更加发达。
  织工艺的“编”,是用一根或几根原料, 按一定规律或格式进行盘绕、掩压, 以构成无明显经纬分别的形体。“织”是先立经,然后逐步编纬,
构成各种形体。编和织两种工艺经常结合运用。
  编辫(如麦草编辫,然后用线连成草帽)。 平编(经纬交织,相互掩压。常见的有挑一压一, 挑一压二等)。绞编(两条纬线交错穿插于经桩内外,
依次循环绕行)。勒编(以细线为径, 以柳条等条类材料为纬编织而成。如柳条簸箕)。 编花(在平编的基础上通过经纬变化,主要是纬线的盘、绕、扣、
结等方法,编成各种花纹)。
  编织图案主要是:二方连续、四方连续、 适合纹样、点缀式花纹。
  安康市岚皋县生产的大号方藤椅曾获陕西省优秀产品称号。 安康市城关生产的壁挂棕毯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设计二等奖。
  4、面塑 面塑又称面花。 是安康流行较广的民间美术品。 安康旧时面塑大致有祝寿和祭祀神灵用的,
还有结婚时作摆设的。祝寿的寿馍多做成桃形, 以象征长寿。一盘寿馍一般摆十个(第一层六个, 第二层三个,第三层一个。最后一个将底面朝上,
再在上面放一个面塑花瓶,瓶插竹签, 竹签上为面做的花鸟) 面塑页献。做成花卷,边沿捏出花纹。 也是一盘放十个,摆法与摆寿馍一样。贡献用于老人去世,
在灵堂作摆设。结婚、寿庆为增加欢乐喜庆气氛, 摆设的装饰性面花,民间称为“看盘”。圈馍,又称项圈。 旧时民间给小孩做“满月”或做“岁”时,要做圈馍。
一个圈馍用二斤面,做成园环状,故称圈馍。 馍上装饰一圈花卉图案及“长命富贵”、 “长命百岁”等吉语。
  面花做好后,先蒸再着色。
  安康市的汉阴、紫阳、石泉、 宁陕等县及汉滨区均流行面花艺术。 比较著名的面塑艺人有:汉阴的邝国金(1921─ )、张先之(1923─
)、胡玉金、 姚艳金。解放前有侯泽长、王有才等。 紫阳的金加志 (1921─ )、金庆文(1945─ )。 汉滨区的刘义端(回族)。
  5、木雕 建筑物的窗棂、 门楣等处以及木桌椅上,多有雕刻走兽和花鸟作装饰。 旧时寺观中有一些木雕神像。安康新城木雕艺人陈继武(1952─
),自幼爱好绘画和工艺,做木枪、泥人。 擅长木雕花鸟人物。他作的《松鹤朝阳》、《侍女》、《葡萄》、 《四龙》等作品流传到深圳、十堰、西安、重庆、
北京等地。1997年,他雕刻的《地藏王菩萨》、 《三彩童子》、《冥公》、《祖师》等神像, 造型准确生动,艺术价值颇高。已运到旅游胜地陈列展出。1996年6月,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联、
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陕西省民间美术师评选作品展》中, 他荣获创新奖。
  安康大同工艺厂(即安康今太实业有限公司)从1988年开始投入木雕工艺品的生产。 他们在继承我国传统木制雕花家具工艺的基础上,
制作出新颖别致的仿古家具。如茶几、屏风,在市场上很受青睐。 该厂的工艺品曾荣获中国西部经济贸易交流会犀牛金奖。作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
并有产品远销比利时、挪威等国。
  安康民间美术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土陶、石雕、 兰印花布、花灯、纸扎、皮影雕刻等。
  下面谈谈安康民间美术的特点。
  ①实用性 民间美术品大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草帽、箩筐、背篓、簸箕等,
是农民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如刺绣门帘、 枕头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用品。剪纸门笺、 剪纸喜花是人们年节喜庆的装饰品。陶缸、
陶罐等是人们的日用品。
  ②乡土性 民间美术的作者一般都是植根基层的生产劳动者。他们具有勤劳质朴的本色。
他们的作品朴素率真,不尚娇饰并富有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这些作品与专业美术家们的作品相比, 具有迥异的格调和韵味─散发着浓厚的泥土芳香气息。
  ③民俗性 民间美术品常常和民间的风俗活动紧密联系。如春节对联的风俗,民间玩龙灯、
狮子源于避邪求吉的旧俗。贴年画习俗,是为五谷丰登、 连年有余等喜庆吉祥之意。 民间刺绣品多与旧时民间婚俗有关。寿馍与民间祝寿风俗有关。
民间泥塑木雕神像与民间信灵习俗有关。香包与端午节的风俗有关。 陀螺 (玩具)、毽子(玩具)与民间游乐习俗有关。
由于民间美术和众多的民俗活动直接相联系, 或者说民间美术是某些民俗活动的物质载体,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民间美术就是一种民俗美术。
  ④审美性 民间美术萌发时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和求吉避凶的精神需求。
审美功能在当时不是主要的。但是民间美术仍然具有审美性。 尽管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首要的, 但人们在制作民间美术品时,
仍然遵循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总是力求在实用的前提下,制作好看。”
  安康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表现普通劳动者质朴淳厚和纯真的感情。2、 艺术表现自由活泼。表现手法无死板格式,
作者可以自由想象。如一些剪纸或刺绣作品表现四季瓜果, 把不同季节的瓜果放在一个画面,打破时空界限。3、 气氛热烈,构图丰满。
民间美术一般是选取喜庆的事物作为表现内容。 这种选题的明确倾向性决定了民间美术品用色强烈,气氛热烈。 农民总希望“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家财殷实”......与这些“丰”、 “实”的思想意识相呼应, 在他们的作品中必然追求丰和满的构图。
  ⑤地域性 处于汉水中上游和秦巴山区的安康一带,由于位于川陕鄂三省毗邻之地, 使这里的民间风俗具有交融性。
民间风俗的交融性又造成了民间美术的交融性。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等原因, 造成了安康民间风俗和美术兼有秦、蜀、 楚民俗和民间美术因素的交融性。安康民间美术品多为隽秀、
细腻和优雅质朴之作。
主办单位:陕西省安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安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