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二级分类类管理员

个人知识管理如何做好分类管理,便于后面的学习利用?
最近在做自己的系统知识库,发现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知识分类。主要是自己的知识收集太碎了,太散了,整得我都快崩溃了!
按投票排序
很常见的问题,看了很多答案,思路都有问题。老规矩,懒得看内容的直接看最后的思维导图。讲知识管理,我反复强调一个原则:以终为始目的决定手段,离开目的无法评估手段回到问题个人知识管理如何做好分类管理,便于后面的学习利用?最近在做自己的系统知识库,发现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知识分类。主要是自己的知识收集太碎了,太散了,整得我都快崩溃了!问题并不是你知识收集太碎了,太散了问题是你知识收集没有方向,知识结构没有侧重。没有侧重,难道不能全面掌握么?能,但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全面掌握等于全面平庸。会难道还比不上不会,学习难道是坏事么?没错,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没方向的学习就是坏事,坏在哪里?坏在性价比太低,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很努力,门口的保安工作并不比办公室里的CEO轻松,大家都在付出,但投资回报率不同。学习不是目的,学习只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或者性价比低的手段就应该被淘汰。必须克服做正确但低效的事情的冲动,这种冲动背后就是相信舆论懒得动脑。高考前锻炼身体,高考后努力学习。身体健康不重要么?努力学习不重要么?劳逸结合不重要么?公平正义不重要么?都重要,重要的无与伦比,但是你要信这个,不会有什么好结局。聚焦是一种能力收集。信息无穷无尽感受。美好的有很多客观。正确的有一些目标。有用的有一点成本。有用值得付出时间、 阅读的很少优先级。有用值得付出时间、精力,并且现在就需要读的少之又少具体来说,个人知识如何分类管理:把对职业生涯有帮助的分为一类,出于好奇的分为一类。严格控制时间的分配,尽量减少好奇心阅读。在有帮助的中间把来源靠谱的分为一类,来源不明的分为一类。显然靠谱品牌渠道,筛选成本更低。在来源靠谱的中间把切实可行的分为一类,高端大气的分为一类。可能性再美也没有可行性重要。在切实可行的中间把近期会用的分为一类,暂时不用的分为一类。未来远着呢,到时候怎么样谁知道。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在近期会用的中间,找到看完明天就能把活干的更好的。从看完明天就能把活干的,就是知识,其他都是信息。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深度远比广度更重要,认真分析一下擅长的东西,看看跟百度第一页比起来怎么样?如果吃饭的饭碗是任何一个中学生打开电脑就能搜出来的方案的话,就收收心,把那些好奇心的,来源不明的,高端大气的,暂时不用的,扔出去,给大脑腾点地方。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禁忌:不要用网盘下载动辄几十T的资料,当你搜索任何关键词的时候,跳出来10万个选项这和什么都没搜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一、分类的目的(一)什么是分类《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第222次印刷本中是这样定义分类的:“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 :图书~法 | 把文件~存档”。这个条目太棒了,不仅仅给出了解释,还给了最基本的原则和实践举例!(二)分类的意义1.提高效率。分类可以让人很容易地找到信息。当物品、信息按照一个明确的类别存储、使用时,只需要按图索骥(有时候这张“图”在自己的记忆中),就可以快速提取以提高效率。2.节约成本。一个良好的分类习惯可以节约时间、金钱以及心理波动成本。上面提到的提高效率就是为了节约时间成本;有的宾馆在将不同层级的客人按照职务、重要性进行分类,设置不同的接待标准,可以节约金钱成本;当自己明确某一件物品、信息存放的位置,当调用时不会因为忽然找不到而产生焦虑心理,同时也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3.反映思维方式。分类通常采用的是总分关系,整体和局部的联系紧密而有条理,如果一个人在任何领域中都能将分类工作较好地完成,至少能反映出这个人思维方式是条理、有序的;如果一个人什么事情都是一团乱,高低上下胖瘦不分,说明他脑子里面就没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方法,这个人本身的可靠性也就大打折扣了!4.反映掌握事物的深度。对一件事情分类的清晰与否,直接反映出掌握了它的体系的清晰程度,当了解和把握的越透彻,分类的条理性和高效性也就越明显。拿家庭收纳来举例子,只有认清了家里的所有物品、存储空间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归类整理,不至于在进行收纳的时候有这样的疑问:“诶,这件物品究竟放在A类还是B类呢?算了,干脆随便找个地方先放一下吧!”这种情况的发生。5.分析行为。对于事物的明确分类,有利于分析判断各种行为方式特点,比如Bricks举例说将消费者的收入和支出在一个平面上分类,可以看出几种不同类型的人,就可以分析他们的消费行为和理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促销活动。6.明确边界。在数字化的领域中,这点尤其突出。比如必须明确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后,才能对自己要学习的知识和要收集的资料有个明确分类标准。人的精力有限,要想真正成长,必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上,否则很容易在资讯的海洋里溺水。正所谓“知之而后定”,只有明确的分类才能为我们的学习确定边界,与目标无关的学习,就要坚决放弃!二、如何分类(一)向抽屉学习分类流程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听到一个叔叔说过:“我家装修的时候,我做了很多抽屉,要知道,抽屉多了,东西就好管理了,但是管理抽屉本身也是个麻烦事。”说完,他很得意的笑了笑。他的话和他的笑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才明白,如果能做好分类这项工作,确实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闲话少说,通过向抽屉学习,可以很容易看出分类的基本流程。1.抽屉是为了存放物品,第一步就是要广泛收集物品,用以向抽屉中存放;2.全面收集之后,比如要对自己已经收集的物品有个全面的掌握,认清每件物品的基本特征;3.从基本特征中归纳出每种事物的特点。就是《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中的“根据特点”的实际操作:由于事物(第三版是1996年7月出版的,那时候还不需要有太多的数字化分类)的不同,“特点”在各个领域中呈现的样子也不一样,无论高矮、等级、中外、性质、创建日期等,都是某种事物的特点。4.依据事物特点,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将抽屉用这些类别区分;5.对抽屉的作用进行分类,并将物品分别放置于之前设置好的抽屉分类中;6.经常收拾抽屉,让每件物品都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二)抽象成一般概念从用抽屉收纳这件简单的事情上,就可以抽象出分类操作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收集–认识–归纳总结–分类–归类–维护系统。一个完整的分类过程需要前五步的操作,而最后一步“维护系统”的加入,是确保分类系统正常运行的必须步骤。三、分类的原则通过俱乐部成员的探讨、分享和实践后,我们总结出分类的部分常见原则。(一)意识先行要想做好分类,必须意识先行,对于需要区分归档的事情必须按照分类的流程进行划分,思想中必须有分类的意识和概念,就不会出现随意存放的情况,即使不能完全做到科学细致,但不会出现乱的让自己都找不到的地步。(二)分类时间分类是需要把握时机的,何时需要分类呢?通常来说当物品或者信息达到一定数量或者覆盖多个主题时就需要分类。这里有个参考数值,无论是物品还是信息,当数量超过20个的时候、当涵盖主题超过5个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分类了。当然,这仅仅是参考数值,还要因人、因事而异。(三)控制层级分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高效检索,所以,为了保证高效,必须保证得到信息的步骤越少越好,通常可以把分类的层级控制在五层以内为最好。不要因为某一层级下的信息太多而再次分类,只要是同样的信息,尽量不要再分类。如果同样的信息超过百条,必须要再次划分,那就采用每个人都最容易接受的分类方式,比如:按日期、按大小、按名称字母顺序等。(四)统筹兼顾分类方法的不同,可以体现其不同的特性:科学性、实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等,在对某一类事物进行分类时,必须同时兼顾这些特性。1.科学性。通常的分类方式都是采取总-分的方式,按照”控制层级”中的要求,层次不要超过五层;2.实用性。分类越细越有科学性,但可能分类太细影响效率。如果10个文件分8个类别,找起来还不如混在一起快。分类时必须要考虑效率问题。3.稳定性。一种分类体系的构建,一定要有稳定性,可以适当调整,但不能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一旦一个个人系统因为突然变化而导致失效,那么这个人将会丧失对该系统的信任。4.可扩展性。在分类系统中留下可扩展的余地,以面对更多新事物出现时的分类困扰。随着内容的增加和变化,分类也可以有相应改变,只是大的类比(根、二级类别)不能变化。(五)注意命名分类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检索和查找,为防止因长期不使用产生了遗忘而导致无法准确查找,分类的名称要简单,有些类似的系统的分类名要尽可能的统一;文件的文件名也要起好,最好通过文件名也可以反映出一定程度上的类别划分,比如文件可以采用“时间+类别+主题”的方式命名:“【12-08-25】【调研】三网融合的发展前景”。同时还要明确一些个人常用的编码方式和符号规则,例如:-表示总类标识符号&&表示二级分类划分()表示三级分类划分{}表示作者相关信息……(六)记录分类方法有句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分类也是一样,假设有这样的一个分类系统:一级中有ABCDE五个不同类别,二级中每个类别平均有5个子类别,每个子类别里面再分出3-5个三级类别,这个系统大约就有100多种不同的划分了,再加上里面的文件,如果需要通过脑子来记录,很累!如果我们有这样三五个系统,大脑会不堪重负的,所以,必须为大脑减负!把分类的原则和目录方式写下来,如果是实物的分类,就写在一张纸上,如果是电子化的分类,那就在根目录建立一个文档,记下自己的分类系统。(七)应对多重分类因为事物的特性并不是唯一的,比如一本书,可以按照作者、类型、出版社等等分类,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这个事物究竟分在什么样的类别呢?1.实体。实体的其实比较容易解决,我和Bricks在实践中经常遇到档案管理的问题,现在Bricks面对一份文件拥有多重属性时他的方法是:将每一份文件编号,然后用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下这份文件的编号、文件名、来源、目的、类型等信息。文件就按照编号的顺序依次存放,如果需要使用的时候,只要在数字化的系统里查询一下是多少号文件即可。这种方法利用了理科生特有的思维方式,比如说编码就是指针,这个思想来自于编程,他的指针中不仅包括地址属性,还包括了文件一切的元数据,同时还发挥了数字化检索能力的天然优质。目前,这套方法执行地很好,效果明显突出,节约大量时间。2.电子。电子文件更存在着多重分类的问题,我在网上看过一套方法,就是设置两种不同的目录。①真实目录,比如说“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这个计量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的子类,完全归属于经济学类中,那么就是一个真实目录;②相关目录,A主题是B主题的相关目录,则说明A和B是交集关系,比如说“读书方法”的链接目录是“如何买书”,那么“如何买书”就是“读书方法”的链接目录;实际操作中,因为是数字化的内容,我们只需要把相关目录的快捷方式拖放到主目录中即可(系统维护时,要保证盘符路径不变,否则快捷方式会失效)。(八)相信搜索软件在数字化的领域中,除了相信自己的大脑、相信写下来的分类规则,更要相信搜索工具的力量。有款名叫Everything的文件名搜索软件,是我电脑必备软件,也是随着电脑启动的两款软件之一(另外一个是vstart)。和都对它做了介绍,点击链接就可以看到。我想借用异次元的话来表达我对这款软件的感受:“神器级别的文件名搜索工具,速度绝对快得让你震惊!”,真的是瞬间搜到文件。不过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一点,因为它不支持全文搜索,只是可以搜索文件名。所以,对于文件的命名时也要有点原则,不要总是起一些类似“111111”、“3423431”之类的文件,虽然看似节省时间,其实却为未来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关于这点,可以参考第五条“注意命名”。(九)不断完善分类是实践。可以谈得很好,但不一定做到。知道很重要,但是做到更重要,没有一个人在开始就能完全了解和掌握某一类事物的整个体系,所以有个宽容的心态,不要对自己的系统太过完美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系统才是分类的必经之路。(十)维持系统正常运转分类之后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维护分类体系。体系运行高效的关键就是不断维护,花费时间、精力!体系可以让人高效,尤其是当自己完全信任的时候,通过体系的规则运行,可以节省大量成本,比如GTD系统等。但是一旦这个自己完全信任的体系出了问题,这种伤害是极大的,远大于那些根本没有体系的人的无知带来的成本浪费。所以,定期拿出时间来维护系统吧,只有付出才有信任,只有付出才有效率。
如果你以为把一切都整理的井井有条就是个人知识管理了,那么去翻翻你多年前的存放好的内容:你使用过这些内容多少次?如果你以为把一切收集好的资料整理起来, 就是掌握了知识:你把运用这些资料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你把知识转化为利润了吗?发现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知识分类了。主要是自己的知识收集太碎了,太散了,整得我都快崩溃了!分类的实质是:价值过滤+重构专注于那些对你有帮助, 有用的领域, 重新建构你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的应用场景以及解决问题的模式. 如果你以为把一切都整理的井井有条就是个人知识管理了,那么去翻翻你多年前的存放好的内容:你使用过这些内容多少次?其实不是你分类的问题, 而是你没有做好价值过滤和重构, 收集资料是为了什么?收集资料要用来作什么? 赞同@ourdearamy的分类看法:分类也是可以个性化的,你只需要根据你自己的习惯进行简单的分类,便于你自己查找的。个人知识管理是服务于自己,因此不必纠结于外界对某个领域最权威最系统的分类。可以参考,但不必纠结于此。花更多的时间去领会你收集的知识,比分类更重要。资料的收集和分类参考方案, @开心 @ourdearamy 都提供了很好, 可以自己参考下.
分类,并不是太重要。有个大致的分类就可以了,依据知识框架进行即可,最好不要超过三层。
反正我是这么分的,希望对题主有帮助反正我是这么分的,希望对题主有帮助转载一篇去年发表在程序员杂志上的信息管理文章图片可能没有转过来,如果看了下面的文字感兴趣,请点连接看原文吧高效工作的信息搜集及管理术 -Heidi格物志-搜狐博客图1:信息搜集及整理术循环图本文经授权刊载于《程序员》杂志2012年12月期刊。请勿转载作为商业用途。其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保留原文。关注我请点击:写在前面几个月前,团队邀我做次内部的分享,主题是如何有效搜索信息。这是因为平时工作中,我经常会分享一些专业学习文档,而这些文档的出现往往很及时,回应一些我们自己项目的困惑,所以大家会好奇我如何及时找得到那么专业且对口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有些来自网络搜索,有些却是来自我的“个人资料库”,它分门别类,容易检索,所以很轻易就能够翻出来示人。所以后来,这次分享便从“搜索术”,扩大为如何获取、整理各种信息的技能。这原来我认为是常识的东西,却在简单分享后得到好评。受到鼓励之余,我也明白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有效的信息搜集及整理有多么重要,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故整理成文,做抛砖引玉之用。一.信息搜集及整理循环图如上图1所示,我认为“信息搜集及整理术”会包含三个关键阶段:搜索:“找信息”——用各种搜索渠道快速找到所需的精准信息。集成:“存信息”——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找到的信息,定制成为个人资料库,按照自定义的主题,分类存储在自己很方便访问的地方。整理:“理信息”——信息单纯集成而不加整理,时间长了就会杂乱不堪,所以才会出现很多人自己的硬盘资料库已经塞满了,每当需要什么资料的时候,还是需要去搜索。定期对所集成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去重,留精,加可供搜索的标签等等),能够显著提升信息搜索效率。最初你需要一定的动力去尝试开始做这件事情,而一旦兴趣产生,再加以坚持, 这就已经成为习惯,和你密不可分了。二.高效搜索术2.1 建立你的主题关键词建立自己关注的核心关键词是重要的一步。如今我们遇到的信息量已经高速爆发,信息的种类和来源多种多样,信息的更新速度日渐加快。喜欢刷微博的同学都清楚,一旦进了微博,你就进入了无数信息和主题词的世界,通过一个消息到另一个消息,看来看去时间就消耗进去了。如果我们不设立一些主题,很容易陷入信息的汪洋中,而另一个极端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担心信息负载太大而刻意回避信息,导致自己和时代脱节。如果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能够不关注最新的交互界的最新态势吗?主题关键词有几个好处:建立方向提醒:时刻明白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主动保持该类信息的更新;而那些无关紧要的,则可以少看或者不看。主动获取信息:使用各种订阅、集成工具更有目标,用这些词订阅,让信息主动找你。减少无聊时间:无所事事比忙碌更让人疲惫,若找不到想干的事,最起码可以搜索下你的主题词,找点好玩的文章或动态。虽然靠大脑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关键词,但工具可以帮助你加深记忆,比如用mindmanager等脑图工具做图,贴于自己的书桌或办公桌前: 图2:Heidi的主题关键词主题词建好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需要定期结合自己的工作评估及更新。比如我近一年对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很感兴趣,也会定期查阅相关的资讯,但是去年此刻,我对此几乎不了解。2.2 用好你的搜索引擎!主题关键词让我们知道自己时刻应该关注什么,而接下来我们就要更高效去找这些信息!搜索引擎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获取入口,至于我用的技巧真算不上高级,欢迎搜索达人们和我交流下省力更有效的搜索手段。2.2.1 找准关键词,事半功倍!很早之前,我偶然看到两张图片。我很喜欢这两个图片,所以我希望看到更多类似的图片。图3:用何种关键图去检索这两类图片呢?可是,首先这种图叫什么图呢?先在脑子里头脑风暴下应该用的关键词,叫什么呢?插图?图表?手绘图?插画?这些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结果真让人沮丧。但是,根据搜索结果的提示,一步步更换关键词直至找到靠谱的结果。而最终,当我找到这个词后,就找到宝藏了——要找图3中左侧类型的图,请尝试用“可视化思考”,或用google搜索“visual thinking”,要找更多图3中右侧类型的图,请尝试用“信息图”,或“infographic”。图4:可视化思考的检索结果图5:信息图的检索结果所以,在搜索中,要不断地更换更贴切的关键词,而不是一直打擦边球。如何找到贴切的关键词呢?从你觉得可行的第一个关键词开始,不要轻言放弃,根据每次搜索结果出来的线索跟踪,不断更换关键词,直至拿到结果。2.2.2 更换语言,别有洞天有时更换为英语能够让你获取更精准的结果。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的主题词要中英双语版。既然很多中文的结果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直接查看源文章显而易见信息遗漏较少。图6:用英文搜索“可视化思考”得到的结果以
此类推,每多一种语言就打开一扇新的了解世界的窗口。就拿家庭收纳来讲,用中文“收纳”去搜索文章,几乎只是一些零碎的图片和社区网站为了招徕用户拼凑而
成的收纳技巧。而用日语“収納”去搜索,看日本的某些网站,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关于收纳术的经验、文档和教程。有些教程的丰富性不亚于出版的书籍,更好过于
我们国内那些拼凑出来的家居整理学了。如网站提供的本多先生每日收纳教
程:图7:用日语収納检索到的专业网站关于收纳学的网站,大家有兴趣可以用日语“収納”搜搜试试,不可以找我要。2.2.3.更换搜索方式,殊途同归若网页搜索不能获得所要结果,可以变换搜索类型,比如搜索图片,再通过图片链接到有价值的网站。我常用的则是文件搜索,与普通网页相比,这些文档通常意味着更好的更系统化的组织,从而让你的信息获取更加有效。如何用搜索引擎搜索文档呢?如果你使用google,在检索词前加入inurl:pdf。如果你使用百度,在检索词前加上filetype:all,如要特定PDF格式则输入:filetype:PDF如用百度搜商务智能的相关文档:图8:用百度搜索文档2.2.4.别忘记了专业网站专业网站让你免除在大量的垃圾信息里找所需资料的苦恼,他们的信息往往更加聚焦。我经常用到的专业性搜索网站有:——PPT分享网站,很多国外制作优良,内容丰富专业的PPT。我经常在这里搜索关于可视化思考的文档资料。但是很遗憾的是,目前你就需要翻墙才能够看到这个网站了。MBA智库——专注于经管领域的资料库。你可以在这里搜到很多经管领域的各种术语解释,文档等。维基百科——如果在墙外或者会翻墙的话。很多被国内是敏感词的,在这里能够看到非常翔实的前因后果各种脉络。当然,若非敏感词的话,百度百科也是不错的资源。2.2.5.向书籍里找搜索提示!一个小提示,没有关键词灵感的时候,还可以从书的目录去获取关键词提示。 除了目录,专业书籍里面隐含很宝贵的可供挖掘的信息。下面就是一个利用书籍提供的信息不断发掘,进而找到真正所需的信息的案例:最近我读《Excel图表之道》这本书,在P152页提到的图表类型选择指南的原作者是Andrew Abela。这个人名就是一个很宝贵的关键词!这个关键词可能代表着:数据,数据分析,商务智能,沟通演示等等主题。所以搜索此人,看到此人的博客是:。这个博客是专业博客,主题是复杂信息的沟通及演示。而
这个博客为一本书做广告,这本书正是出于Andrew Abela, 《Advanced Presentations by Design:
Creating Communications that Dirves
Action》,此书的中文版在大陆有售,中文翻译为《说服力演说是怎样炼成的—如何设计当场成交的PPT》。进而又通过博客这本书的网站:。这个网站有一些相当不错的信息,推荐对于演示有兴趣的同学们看看。比如以下两个图表也来自该网站:图9:的配图当
然,被《Excel图表之道》作者刘万祥老师引用的图表类型选择指南的图英文原版也在这个网站中有大图可以下载。另外,我们的信息挖掘还没有结束哦!注
意,他还提供了另外一个在线的工具:,此网站可供数据分析师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图表展现,该网站出自
juiceanalytics()。而进入Juiceanalytics网站的白皮书栏
目,我找到了《设计人人都爱的信息仪表盘指南》(A Guide to Creating Dashboards People Love to
Use) ,这本白皮书恰好能够解答我对于近期工作的一些迷惑。如果特意去找,反而不容易有所收获,而如果知道自己的主题关键词,你的信息嗅觉就会非常灵敏,在某个契机下,抓住线索不放,往往不经意中探得捷径。三.便捷的集成集成是信息的集中归档。搜索引擎固然方便,可是若一些常用的东西,未必每次都需要搜索。而是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建立个人资料库。不管是否有网络,都能够随时查阅。我
会习惯将搜索到有价值的文档、网页、图片存储在自己的电脑里,可是,我们也会发现,这些资料一旦存到硬盘里,却石沉大海。下次若需要,却还是求助于搜索引
擎。而另一方面,电脑文件夹却又日渐庞大,要经常删除文档以腾挪出空间。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多台电脑使用时,就要借助移动硬盘或U盘,从而一份
东西,居然要三处备份。后来有了Dropbox等应用,能够比较方便多机共享文件,但是容量毕竟有限,却时而遭受屏蔽。后来自然也有国内的一个好的服务,比如360云盘,可以有多达5G的空间,实现云端、多电脑客户端共享文件。大家若有需求,也不妨一试。这些网盘、云盘之类的服务,解决了多个客户端同步存储的需求。但是我日常工作中,还时少不了以下几个小应用,来作为集成手段的有效补充。他们的特点是:调用方便——不用像使用网盘那样需要先存储下来再上传,随时能够调取使用,不用中断当前工作。比如在一件任务进程中,遇到一篇不错的文档,想归档以后阅读。只需要点击一下就可以集成到自己的主题分类里,比如预设好的“待读”文件夹,而继续执行当前任务。高效检索——能够对所集成的文档加标签,关键词,甚至能够全文检索。云端、客户端同步3.1 Evernote便捷集成作为使用了evernote多年的用户,我对它抱有感恩之情。它已经与我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如同它的广告所言,它成为我的一部分大脑。不但能够帮助记住很多东西,也能够帮我随时记录很多东西。Evernote提供剪辑工具可以添加到chrome浏览器的应用,从而阅读网页时可以随时调用归档待读资料。图10:evernote的便捷集成工具evernote可以添加到outlook插件,帮你在阅读邮件时收藏重要邮件:那有人会问了,这只是集成一些文档而已,如果是PPT或PDF电子书籍怎么办呢?其实evernote完全可以帮你归档重要的文档呢。图11:evernote集成文档因
为文档体积往往会比较大,作为evernote的免费用户也许会吃不消。若无意升级,你也可以建立一个“待读”文件夹,将需要后续阅读的文档归类到此文件
夹下,也就形成了一项待办任务了,同时你在本地的电脑文件夹里也存储一份。Evernote里的文档则可以阅读一份删除一份,只将有用的信息摘录出来。Evernote的搜索功能也比较强大,能够进行PDF的全文检索。图12:evernote的全文检索Evernote的云端同步功能就更方便了。电脑上剪辑的文档,同步后,手机客户端、ipad客户端都可以即刻访问到,连U盘的功能也取代掉了。所以要强烈推荐未用的人尝试一下的。3.2 用花瓣网集成图片图13:用花瓣网集成图片用花瓣网()做图片集成,是个人无意发现的技巧,也在此提及一下。原来我的电脑里必有一个文件夹,叫做图片集,专门放置来自于网络的各种图片,分门别类,有摄影欣赏,服饰搭配,设计素材,宠物,可视化思考,简笔画,LOGO设计……存在电脑上,也自然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检索困难,体积庞大,同步不易……有了花瓣网后,也将花瓣网的采集工具加到Chrome浏览器应用里,可以随时采集网页上的各种图片。这些采集工作和Evernote剪辑工具一样,随时调用,不会中断你当前的工作流。而在花瓣网里,创建自己的画板,以主题命名。就图片而言,个人比较关心的也就是那么几类:摄影、宠物、室内装修、简笔画、设计、用户体验、商务智能……这有些是关乎工作,有些则是个人生如此,每次采集都可以将图片放到自己的分类里。你可以不常去花瓣网,但是自己的资料库却一天天丰满了。当你哪天想到要找这些主题的参考,打开自己的花瓣网,里面已经采集了那么多素材可供使用,因为平时也不过是点下鼠标,所以真有点坐享其成的感觉。四.养成定期整理的好习惯!能够高效获取信息,又能够将信息方便集成,但是若没有定期的整理,难免这些信息时间长了又会趋于杂乱。所以,就如我们要定期打扫收拾家务一样,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整理”一词包含了“检查并调整归类”,“删除不需要的文档”,“添加可便搜索的标签或关键词”等。平时,电脑文件夹或者Evernote笔记本里,我都会设置一个“临时文件夹”,以便存放一些暂时无法归类的文档或资料,而定期就要着重看一下这些临时文件夹,将里面的文档妥善安置到对应的分类里,以免临时文件夹名不副实,成了一个大杂烩。4.1 不要让你的evernote爆炸掉既然evernote相当于你的另一个大脑,不经整理的evernote就是混沌的大脑。建立了你的主题关键词后,evernote的笔记本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名称,以便于你归类不同的资料、文档、图片等。Evernote会自动按照笔记本的数字及字母顺序排序,所以在数字前加字母ABC就帮助我形成了两级的排序。同时,字母ABC又可区分3个大的种类。图14:我的evernote笔记本分类方法这个文件夹体系,可以让我任意拓展其中一个分类,而不会影响其他。再重申一点:TEM笔记本很重要!正如本章开篇所言,不管分类再如何完善,都不可避免有时匆忙之中,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分类而乱存放信息。所以,满足足够的拓展性,建议你设置一个叫Tem(Temporary的简写)的笔记本。这个Tem笔记本一可以让你迅速存储,二可以形成待办事项——没事可做的时候,最起码你能整理这个文件夹,让里面的文档该读的读该删的删,该归类的就放到对应的笔记本中。4.2 勤检查你的电脑文件夹即使有那么多集成整理工具,我们的工作大部分都要依赖自己的电脑笔记本了。所以若电脑文件夹缺乏条理,也会很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不太善于整理家务的我,却喜欢定期整理自己的电脑。这个习惯大概是从5年前开始吧,当时带领一个小团队,要协调多方的工作,我们很多人的工作都需要放到共享盘里的文件夹里交换维护。所以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文件夹体系很重要。当时花了一番精力去做文件夹的规范并监督执行,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图15:复杂的内容协作文件夹体系当然,这是一个内容管理类的协作很复杂的文件夹了。我们日常的文件夹远比这个简单。我的电脑的文件夹体系:图16:Heidi的文件夹体系文件夹的设立原则:每级目录尽量控制在7个文件夹左右,尤其是根目录不宜太多。假想中的任何文件都能够找到归属。
比如家庭成员突然发过来一些合影照,你应该放到那里。TEM文件夹的作用在于临时,你自然可以将这些文档堆到TEM文件夹里,但是TEM其实相当于临时收
容所,不等于固定的住所。我习惯是在E盘增加Personal的文件夹,将私人的文档,文章,图片在这个文件夹里建立相应的分类。每个文件夹下都预留一个临时文件夹,以防当新接收到的文件因为不知道如何归类而导致根目录无限扩张。序号能够让排序查找更为轻松。为何要在文件夹前加上序号呢?其实就是在浏览文件夹的时候,能够出现优先级的顺序。拿study文件夹为例:图17:文件夹序号命名法4.4 我所理解的桌面再简单谈一下我所理解的电脑里的“桌面”。我认为“桌面”是一种快捷方式。他的作用在于:快捷方式:放我们常用的文档和软件快捷方式,便于你直接找到它们。一级的临时文件夹。桌
面也是临时文档的收容所。比如别人发过来的文档,你暂时没时间读,也不知道如何归类。如果你接收了放到D盘或者E盘任何一个文件夹里的TEM,都有可能导
致你开完会后就忘记了——直到别人提起。所以这种情况下,往往很多人会存放到桌面。我认为这也是很正确的决定。最起码你开机的时候可能会看到它。但是我们的“桌面”却被滥用了。它被放满了根本不需要的各类快捷方式,被堆满了。就像你家里的茶几,你放了红酒开瓶器——虽然你一个月也不用一次,但是它天天在桌面上。你老婆放了一本同学录,虽然她只是2个月前用过。某日亲戚给你送了一双小孩子的鞋,你临时放到茶几上,后来一直没有整理。时间长了,你真正所需的快捷方式和有价值的临时存放就没有任何意义。我建议的桌面应该是这样的:1.背景设置为让你身心愉悦的照片,比如你和家人的合影。2.存放不超过10个常用工具的快捷方式。3.建立TEM文件夹——不然你的桌面可能也会不出一个月就膨胀了。其实,电脑的任务栏也是非常重要的快捷方式领地,而且不需要回到桌面随调随用——我最常用的软件一般会放到这里,比如截图、取色、mindmanager等等。结语信息的搜集再多,信息的整理再有条理,若不学以致用,也顶多是建立了一个丰富的个人知识库罢了。所以最重要的是真正用好这些信息,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勤思考,多实践,消化这些信息为自己所用,然后沉淀出自己的知识来。除
了在工作中学以致用外,写专业博客也是很好的转化信息的手段,“教胜于学”,写博客为示人,求指点,求交流,必然会照顾行文章法逻辑,用体系串联起所读,
所做,所感,所思,所得。为照顾逻辑严密,也少不得多加思考,多加质疑,所以每次完成一篇专业博客,也如同自己好好上了一课,也消化了多种信息到自己的知
识体系内,这种转化,比单纯集成起来定期阅读有效多了。仅个人有限经验,愿大家都有所得。
争取不断增加应用实例和实践心得。也许我的方法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一直在实践和总结。【方法一】:
按时间每月一个文件夹。每月归档,让碎片信息形式上有一个分类,然后通过搜索,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各个月份的碎片信息组织起来,形成新的一份资料,具体见方法四。搜索方面,windows的everything很强大,evernote,麦库,delicious,google notebook都有搜索功能。【补充】:这个分类非常重要,有以下两个作用。1、了解自己每个月的工作内容和成果。平时每天处理的工作归到一个文件夹,月末的时候,这个月做了些什么一目了然。如果需要输出各种工作周报、月报,找原始资料非常方便。2、最近使用的资料唾手可得。一般来说,最近这个月和上个月的资料是和当前的工作最为相关的,按照这个原则,上上个月以及更早的资料,就可以归档到其他文件夹,而把存放当月和上月资料的文件夹放在较为显眼的地方,或者建立快捷方式;如果平时就按月存放,到月底就只要把上上个月的文件夹移到其他文件夹归档即可,当前使用的文件夹里内容就不会太多,排除了不常用的干扰信息,查看会比较方便。补充:如果有一些周期性的事务,可以按事务来建文件夹,然后在文件名中注明重复周期。好处在于,每次做新的文档时,可以把老文档拿出来改改。到年末的时候,关于这个事件的历史信息都集中在一起,整个过程非常明晰,写报告和总结也方便。比如根目录文件名为XXXX-2013, 子文件夹名称为 月度-XXXXX, 季度-XXXXXX,半年度-XXXXXX等等。这样取名,月度的文件夹会排在一起,季度的也会排在一起,查找很方便。【方法二】:
大致分类,比如工作、生活。如果某方面或某主题最近特别关注会有很多资料,则单独建分类,比如收集考试资料,旅游目的地资料等等。如果同时关注很多主题,可以看看各个大网站的分类,参考一下。 【补充】
曾经很纠结,和项目相关的资料性文件,是和项目文件放在一起呢,还是和所有资料文件放在一起?比如说,正在研究某个主题,涉及到某篇文章,是把这篇文章和研究主题放在一起呢,还是放在文章资料库的相应文件夹下?
经过实践,我觉得第一步还是资料性文件和研究主题放在一起比较好。第一,在研究时,相关资料信手拈来,方便。第二,避免资料分类的纠结。特别是某方面的资料积累还不多时,就不用纠结到底是单独取个主题名称,还是放到其他下面。如前所说,这只是第一步,是为了主题研究或者项目的顺利进行,资料性文件还只能对特定的事项发挥作用。
第二步呢,则是在进行多个主题研究或者多个项目之后,进行总结。把常用的、重要的、精华的资料性文件或工具提炼出来,归纳整理成一个资料库或者叫工具包。这个资料库不是各个专题下面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经过了筛选、脱水和提炼的。
第三步呢,就是在新项目或研究新主题时,根据需要把资料库或工具包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复制到相应主题/项目,或者贴个快捷方式/链接,复用自己之前总结的成果。【方法三】:
收集时注意及时按主题存放和组织。比如微博里同一主题的条目有好几条的话,就可以收集到evernote。推荐使用它的合并笔记功能,马上能把单独搜集的碎片合并到一起,notefish有主题搜集功能,boogunote可以把碎片信息用树状层级来组织,onenote可以很方便地批量生成目录。音乐、电影都可以用播放列表重新组织,照片可以用picasa的虚拟相册重新组织,文档则可以用最传统的内部链接的方式来重新组织。【方法四】: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标记说明,方面后续分类、重新组织和搜索。简单写写为什么收集,有什么用,自己有什么看法,主要是讲了什么问题等等,比如摘录一段话,然后标记这是在谈分类标准。如果什么都不留下,时间长了,碎片信息很容易变成自己看不懂的无效信息。一些反复使用的标记就可以用标签代替,比如down代表要下载,downed代表已下载,注意观察自己的标记行为,就能形成自己的标签系统。根据个人的经验,如果不是反复重复的标记行为,不太建议打很多标签,还是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两句,后续搜到的可能性更大。
更新【实例一】在网上看到介绍12款边桌的帖子。为了方便后续搜索和查看,给每条记录边桌的笔记,都增加了标题,内容是边桌的特点。比如带滚轮双层开放式长方形边桌,不带滚轮单层圆形边桌等等。以后只要搜索特征就能迅速找到,看到笔记标题也能迅速知道笔记内容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方法五】多重分类标准问题。从归档角度说,按时间分,任何一个资料都能归档,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其他需求,需要按主题分,按使用频度分,要学会合适的文件名+搜索,保存搜索结果,标签,内部链接、列表等等方式来实现多重分类标准。一个文件物理存在只有一个,但是可以创建若干个快捷方式,然后放到不同的分类里去。【补充】
多重分类可以适应不同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应当为了分类标准而纠结,而要主动运用多种分类,来为自己服务。实践了一段时间,发现先时间后主题的分类方法,还挺有效果的。
先时间,就是先按方法一来分。好处就是每个月做了什么,一目了然,正在做的事,一目了然。为了避免信息干扰,已完成的事项,要及时规整到一个叫“已完成”的文件夹。先时间,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有粗略的主题分类。比如工作/生活,然后工作下面按月份,生活下面按月分,一般不要超过3个。
后主题呢,就是对于已完成文件下的资料和文件,进行再分类。再分类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也是从需求出发,目标导向的。首先,不是所有的都要分。如果需求产生变化,某些方面的资料暂时不需要使用和处理,完全可以把这些资料打一个大包按时间归档,甚至删除。后主题的好处呢,就在于当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以后,你的需求明确了,你的目标明确了,资料的分布更明确了,分类就会简单很多,如果一开始搜集资料就分类,由于无法预计某个分类下的资料以后会不会增加,会增加多少,会在分类上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说,再分类,也是思路的再调整。如果思路混乱,再分类,分出来也会很混乱(还不如继续原来的按时间分),但如果思路理清楚了,分出来就会很清晰了。【方法六】【更新】用evernote的标签来学习利用收集的资料或自己的心得。【不用Evernote的童鞋可能不太明白我在说什么。。。。】其实前面的五个方法,都只涉及到了资料的收集,还没有涉及到资料的学习利用层面。资料收集时的良好习惯,为后续的搜索和利用打好了基础。方法六讲的是如何利用分类来进行资料的学习利用。
之前,一直都没有把evernote当成GTD工具使用,因为evernote只有简单的待办事项框,而没有完善的提醒机制。但最近摸索出用两级标签实现GTD管理的方法,感觉还是能够进行得下去,有一定效果的。下面以写论文为例来进行说明,电脑玩物站长在《Evernote超效率数位笔记术》里也提到了用evernote组织论文的方法,参见该书第190页。
evernote的标签系统可以有两级,第一级标签就定名为“论文”,目的是为了将论文下面的子标签折叠到论文标签中,这样在处理其他主题是,就可以把论文相关的标签折叠,避免干扰。
第二级标签则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设定。以下举两个例子说明。
论文-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自己在阅读材料中产生的疑问,需要查找资料来解决的。
论文-待补充主题。论文是由一个个小点拼装起来的。如果对某一个点有了一些想法,就会先写下来,但是一时可能只想到一个点,还不能放入正文,还需要放在evernote里酝酿,就会打上标签。
当论文笔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比如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就直接点击标签右边的小叉,表示已经解决了。如果待补充的主题都补充完整了,直接删除这个标签就行了。
最后是老生常谈,分类的原则是,1)不宜过细,这样很多分类下面可能只有很少的内容,2)层级不宜过多,查找不便;3)常用的和不常用的要分开;最近搜集和处理的和历史资料要分开;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要分开。
最后的最后,一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分类方法的,可以先按时间分。
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否成功,绝不在于规则有多么全面,或者组织有多么严密。最核心的一点,应该是规则足够简单,要好用!原因也很简单,只有规则足够简单,才能记得住;只有记得住,才能用的上,持续用下去。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原则,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也是适用的。以下,分享我的私(tu)房(bie)知识管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我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规则,简单说来就是四个步骤:“可劲儿塞-用心(整)理-分好类-定期看”。先来看第一步:可劲儿塞先提一下,像很多人一样,我用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是神奇evernote,这家伙搭配上一干好基友控件、应用什么的,可劲儿塞的功力绝对超乎你的想象。这里不完全统计,我用到的,有剪藏、悦读、墨笔、aNote等等,甭管这些东西功能是啥你见过没,反正你只要知道一点儿,就是这些东西存在就是为了让你随时随地把想放的东西从手机、平板、电脑等地方塞到你的笔记里。当然,你得在笔记本里面建立一个笔记本,收集这些可劲儿塞进去没有整理的笔记,命名随意,反正我的叫Inbox。所以大家也千万别客气了,看到啥,先别去判断有用没用,放进笔记本再说。当然,evernote免费账户每月60mb上传流量的限制相信是很多人心里永远的痛,但为了追求真理,就开个高级账户吧,花了钱,可劲儿塞的动力肯定会更足。然后,第二步,用心(整)理我们可以把evernote当成一个大脑外设的记忆空间,但知识只有记住头脑里才真正是自己的知识。在我们可劲儿塞了一大堆资料后,一定要定期清理自己的Inbox,周期当然可以按自己笔记收集的多少来定,但一定不要多到看到头就大。清空Inbox,是保持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顺利运行的关键。每次看到Inbox笔记本后面的括号里面的数变成0,心里总有种爽翻的感觉。至于整理的方法,我用的是笔记本+标签的形式,给一份笔记添加好相应的标签,然后归类到对应的笔记本里,即算笔记整理完毕。这里引出evernote使用过程的第一大纠结之处,即什么时候用笔记本,什么时候用标签。我的方法是,笔记本是以“用处”来创建,标签系统是以“属性特点”来创建。先来看笔记本。举个栗子,我自己创建的笔记本不超过10个,命名很简单,如“工作”、“生活”、“写作”、“学习”、“摘抄”等,任何一个笔记,分类放到这些笔记本里面应该都不会太纠结。建立笔记本的原则,我认为是“宁缺毋滥”,除非是有了某些特殊应用情景的需要。比如之前为了心理学的学习,我专门建立了“心理学”这个笔记本,在里面保存我的学习笔记。实际上,这些笔记是可以被保存在“学习”这个笔记本中的,但因为evernote默认是按照时间排列,因此会导致心理学的笔记和其它学习笔记混到一起,所以便单独做了一个笔记本。当然,有人提到evernote有“笔记本组”这个功能,实际上,至少对我来说,这个功能无甚大用。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的标签系统啊!笔记本这个环节,还是简单纯粹点儿好。再来看标签系统。我建立标签的原则,与笔记本恰恰相反。建立标签,应该“能建则建,但用不着不建”。比如说,上面这份笔记,是一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叶芝,是一首翻译作品,叶芝是爱尔兰人,所以我给这个笔记加上了五个标签,将其放到我的“摘抄”笔记本中。当然,你也可以说这首诗有其它属性,比如说叶芝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如果你需要研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你当然可以标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标签,我暂时用不到,所以按照“用不着不建”的原则,就没有做这个标记。再来看,第三步,分好类。到这里,渐渐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核心了。说起分类,这是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永恒的话题。大到全世界的物种,小到家里的衣帽鞋袜,分类可谓是无处不在。然而,归根结底,分类基本的方法只有两个,即“按照事物的基本属性分类”和“按照事物的使用特点分类”。按照事物的基本属性分类,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林奈的动植物分类系统。按照物种的自然属性将其归类于明确的门纲目科属种,并以拉丁语双名法命名,从18世纪一直沿用至今。按照事物的使用特点分类,这个用处更广。逛超市的时候,你绝对不会看到牛皮皮鞋和牛肉放到一个地方销售,尽管它们都曾经是牛身上的一部分。例子便不多举了,回到我们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上来,在第二步中,实际上我们已经为笔记做好了基础的分类,即笔记本是“按照笔记的用处分类”,标签是用来标记“笔记的属性”。之所以还有第三步,是因为在第二步中,我们虽然尽少使用笔记本的功能,但为了使笔记更加有条理,我们大量使用了标签功能,而这样一来,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标签。之前已经提过,如果不方便使用,那么再好的系统也是没用的。所以,在这一步,我们要对大量的标签再进行一次整理和分类。先来看标签的整理。我梳理的整理标签的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五点,分别是:1、需要性原则:建立标签前,先思考标签是否会被用到,如暂时不会用到,则不要创建,宁缺毋滥。2、单一语义原则:标签要尽量简短,每一个标签具有单一的语义。如“严肃活泼”明显就是两个语言,建议将其拆分成“严肃”和“活泼”两个标签。3、不重复原则:标签的制定不能重复,不要建立语义相近的标签。如“谷歌”和“Google”,就是重复的标签,要考虑将其合并成一个。4、明确性原则:标签必须语义明确,不能产生歧义。5、定期管理原则:系统使用者应定期维护人才标签库,去除库中不合规定的人才标签。周期可以按照自己的使用情况自己定,但一定要做到在可控范围内。在对标签进行整理后,下一步,我们要对标签进行分类。这里还是拿我的标签系统举例子,我将我所有的标签分为9类,如下:这9类标签分别用来标记笔记的9中不同状态,具体状况如下:这里要提到的是,这9中状态是我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完善的,开始我只关注学科分类、笔记性质和信息来源这三个分类,后来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自己需要按照其它的分类方式查找笔记,于是便慢慢形成了其它的分类系统。所以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抱着建立一个标签系统才能使用的想法,也千万不要去照搬别人的分类体系,一定是一边用一边形成自己熟悉的分类。然后呢,有效的使用标签组也是一个关键。这里以“学科分类”为例,我规定我的资料型笔记一定要属于某个学科分类之下,否则不能算整理完成,所以这个标签组也是建立的最为完善的。在这个标签组中,我参考图书馆分类系统建立了初始的分类体系,然后在使用过程中渐渐扩展二级、三级分类。没必要一开始就大而全,但一定要随时维护这个系统。最后,来看最后一步,定期看。笔记是我们大脑的外设记忆,这点不假,但千万不要把笔记塞进去就再也不管了。如果是如此,我前面所提到的分类系统,也就没必要使用了,还费那个力气干啥?我们要把我们笔记中的知识尽量装进我们的大脑里,或者至少我们要在用的时候知道我们接触过这样的知识,然后从这个外设记忆系统中将其找出来,这才是我们用笔记的最终目的!在evernote中,我们找到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分别是“搜索”和“查询”。这两者看上去相似,但实则不同。搜索是你已经基本明确你要找的东西是什么或者其中有什么样的特点或细节,然后通过这个线索将其找出来,就像是小学放学后,家长要从一群孩子中找到自己的孩子。而查询,则是你只知道你要找的东西属于那个方向或者门类,甚至你连自己找的东西是什么都不清楚,可能是一张图片或者一段文字,就像是你最近相看悬疑小说,却又不知道看什么好,于是去书店找到相应的小说专柜,再一本本找下去。关于这两者的详细区别,在我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有所涉及,这里就不在赘述了。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讨论“查询”的问题,因为我们之前做了那么多工作,其实都是为了后期“查询”这个过程。在前面几步,我们已经对笔记做了详细的分类,所以要查询的时候,我想也就轻车熟路了。毕竟,去图书馆按照别人的分类体系都能找到你自己要看的书,我们笔记的分类体系是我们自己构建的,又有什么理由找不到呢?比如说,有天想看看关于管理方面的笔记啦,那就直接找到这个标签,你要找的文章便陈列在列表里面了。当然,有天想看大前研一的文章,我当然也可以按照“大前研一”这个标签找到这个笔记。在这一步,还要提的一点是,笔记的最终去路。认为自己已经烂熟于心的笔记,我认为可以不必保存在笔记本中了,直接删除掉就好,毕竟evernote是有废纸篓功能的,哪天后悔了再还原回来就好。但至少我已经往废纸篓里面扔了成百上千的笔记,还没有一次需要还原的经历。还有一种笔记,是资料性的笔记。在编制好标签后,最好给笔记划个重点。毕竟不是笔记的全文都是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这样如果需要这些资料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加聚焦我们需要的部分,比如下图:写在最后:码了这么多字,只是想给大家一个参考,讲一下我自己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一个过程,并不建议大家照搬我的过程。毕竟,我自己在使用这套系统的时候,也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套系统也是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好了,最后的最后,再提一下我认为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最为核心的原则——好用!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能够持续使用下去的才是最好的!以上,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我赞同@萧秋水 说的,分类不是太重要,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分类是随着你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的深入,不断调整的。同时,分类也是可以个性化的,你只需要根据你自己的习惯进行简单的分类,便于你自己查找的。个人知识管理是服务于自己,因此不必纠结于外界对某个领域最权威最系统的分类。可以参考,但不必纠结于此。花更多的时间去领会你收集的知识,比分类更重要。
答案整理:大致分类,比如工作、生活。如果某方面或某主题最近特别关注会有很多资料,则单独建分类,比如收集考试资料,旅游目的地资料等等。分类不要太细。我的补充:不要让硬盘太满了。一个1T的资料盘看着就头大了,哪还有什么心情去搜索寻找呢?所以必须定期清理自己的硬盘,把那些重复的,过期的(某些知识有保质期的),无用的删除。这样看着比较舒服,在硬盘里检索的频率也高了。合理命名硬盘中的文件和文件夹。这样的好处是当你形成自己的一套文件命名系统之后用everything搜索文件和文件夹就方便多了。(everything比windows自带的搜索给力多了,推荐!)我的笔记工具是Onenote+Wiz。在学习一个东西或者准备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会先利用Onenote强大的编辑功能收集各种信息(网页,段落摘抄,照片,视频,音频)。然后分析整理,去粗取精之后放在Wiz中个人的知识库中。所以,我的Onenote可以放杂七杂八的东西,但是Wiz绝不可以,因为那是我的知识库,里面存放的东西必须是对我而言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这种组合做知识的管理还是很不错的。补充:evernote我用了一年多,就是看中他的国际品牌,但是按照我个人的体验,真的不如Wiz,尤其是那个笔记编辑功能啊,我真不想吐槽啊,还有在天朝经常遇到笔记本不能同步的问题。我的硬盘单独分出一个“个人知识管理”硬盘,硬盘的目录结构与Wiz一致,目的是存放Wiz某分类收集的PDF,网页等不方便忘Wiz里放的文档资料,所以里面的资料也是少而精,老长时候看不到并且估计以后也看不到的资料我就会删除的。不要以为硬盘里的东西多你懂得东西就多,很多时候往往是相反的~我把Wiz和Onenote的文档存放目录放在Dropbox里,随时同步到云。这样有本地,Dropbox服务器,笔记服务上的三分备份还担心丢失吗??说一点题外话,乐于在网上与被人分享知识,对知识的再认识与增加很有帮助。
1.以前觉得分类很重要,经过10多年的个人知识管理实践后,现在觉得分类不重要。重要的是决定自己要收集资料的大类和不收集的大类,像我:(1)要收集的大类:软件研发、程序语言C#/Java等、企业管理、个人管理、思维科学(2)不收集的大类:小说、散文、中医等,一发现属于此类即跳过2.用好标题、标签、文件关联、备注、心得等。
标题是我自己期望通过什么关键字找到这篇文章,标签也是。遵循以上简单原则后, 随心所欲,很舒服就能找到文档。当然我有用专业的个人文档管理软件针式PKM来辅助。这个软件支持不用分类存储,所以收集文档后,现在我基本上不再选择分类。知识库中建立知识体系的目的,仅仅是了告诉我自己什么是我要收集的和回顾的而于
我只用印象笔记觉得也蛮好~
分类固然是好事,不过会降低你的创新能力,这是最近在创新思维课学到的东西。觉得知识收集的太多,那还不简单,忘了就好。只要用到的时候有点印象就可以了,然后google百度。
建议尝试一下wiz吧。除了文件夹外,还有标签功能,另外云存储也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如果觉得是自卖自夸,就算了,呵呵。
把我的inbox管理大法贴上来吧。先说明一点:本文根据OS的系统来写,windows的用户可能需要举一反三,脑补参照。遵循的基本原则对文件分类,知识管理,文档管理,书签均采用(inbox + 归档)的方法,也就是说在一个大箱子(我称为inbox)存放各种各样的未done的东西,done了之后,把相应的东西归档到某个分类下,同时删除inbox里的东西,当inbox为空的时候,心情会非常的愉悦。对分类的原则是:能少一级就少一级。对知识管理,文档管理,todolist,清单类的产品选择:必须是跨平台,云端同步。对这几者,必须用最擅长处理他们的工具来处理他们,而不是用一个工具来管理所有的事情。提到的工具如果需要花钱购买的,建议去投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购买macbook作为你的个人电脑,除非你有不得已的要用到windows上的工具的需求,那就再买台windows的工作本。请养成随时删除,整理inbox里东西的习惯,不然到最后你会很头疼2000+以上的东西的。能删除的就删除,没必要保存下来。 有些服务可能需要特殊的梯子,所以请常备良好的梯子技能,mac下强烈推荐:鱼摆摆
,一个月9元,主要是可以自动识别国内外网站,做到智能分流。手机和windows翻墙的话,我自己用的是greenvpn,一个月18元,你可以访问注册购买,在这个链接注册会给我一定的佣金。图片,视频资源尽量不要归档到本地。放在百度网盘里。网络速度一定要快,能力范围内买最贵的套餐(好在总理要互联网+了,基础带宽费用作为第四代工业革命的基础一定会变得廉价。) 我在这里提到的分类,几乎涵盖了普通人的所需的所有分类的case,但肯定有读者有自己特殊的case,不过,我相信你会从我分类的方法中举一反三出你该如何分类。一定要找一个长一点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儿,把框架搭好能让你之后做起事情来事半功倍,生活井井有条。个人文件分类对于文件分类,系统给的初始分类是document/,picture/,video/,music/,desktop/,download/、application/这几类,这个分类非常的棒,我的整体分类思路也是按照这个来,不过不会使用系统给的document/,picture/,video/,music/的文件夹,因为我们需要在网盘里存放这些东西。主要建议使用百度云网盘和dropbox网盘。在百度网盘下管理图片,视频,音乐、软件,电子书类,存档的文档(使用频率1年小于5次的)(免费,大容量),建立picture/、music/、video/、soft/、book/、document/、inbox/这几个文件夹(注意是在百度网盘里创建)。在dropbox(需要翻·墙)管理你的文档类文件,下载好dropbox后,dropbox会自动帮你创建好dropbox/的文件夹,在里面建立document/,picture/,inbox/文件夹(注意,这个可以在dropbox的本地同步文件夹创建,也可以在网盘里创建,dropbox会自动帮你做同步)。在本地根目录新建posts/文件夹,用来存放自己所有的文章。另外,我作为程序员会给自己新建一个project的文件夹。(其他行业,举一反三)主目录下真正要用到的目录结构及说明如下:desktop/
application/
@百度网盘的目录结构
application/
说明:desktop/桌面文件夹,是存放一个最近,临时使用的文件的inbox,最好把截图工具的默认保存路径放在这里。download/ 下载文件夹,这可能是最有用的一个inbox,存放所有下载文件的inbox,把浏览器,迅雷,qq,其他任何有下载能力的默认目录都指向这里,done了之后,该删除的删除,该归档的归档。application/ 应用文件夹,存放软件,应用的目录project/存放所有的程序项目,如果使用SVN的话,每一台svn服务器对应开一个文件夹,其他的项目则按照相应的分类放在某个目录下,同时把测试的、临时的项目,放在inbox下。同时,每一个项目里面一定要有一个readme.md的文件,来告诉以后的自己你这个项目是干什么的。posts/目录存放你的创作,创作的东西需要在github做版本控制,关于这个,我会在后面的个人文章管理里面详细说明。dropbox这是安装dropbox默认新建的文件夹,这里存放你的重要的文档。二级的document/目录存放最近要使用的文档,和常用的文档,如果使用频率低于1年5次的请归档到百度网盘。百度网盘这里存放你觉得必要的,但是不常用的东西,比如照片,电影,音乐,电子书什么的,没有done的东西依然放在inbox下,其他归档的东西则放入相应的文件夹。关于文件分类的大概就是这样,总的来说就是一定要用好inbox,inbox为空的时候,一定是你最开心的时候。还有一定要善于利用文件夹快捷方式,把常用的文件夹,放在文件管理的左侧的快捷方式栏。最好为你的每个个人项目都单独在github建立一个项目,能开源则开源,反正在成为大牛前也不会有很多人看你的代码。也可以考虑再github升级为收费账户,最低的可以新建5个项目,每个月7$。个人文档管理个人的文档包括文本文档和其他文档(包括多媒体文档、word等类型的文档)。先说文本文档,文本文档请分类保存到posts/文件夹,请一定要有版本控制,并且,建议按类型来保存,因为现在的文件系统都已经支持按时间排序等功能,并且,一篇文章很可能不是一个时间就完善的,需要不停的修改,雕琢,所以推荐使用github,可以在github建立公开的项目做文章的版本库,同时github的文章也可以直接生成为你的博客,甚至,使用gitbook这个服务,还能生成一本书。关于github做版本控制,博客等不在这篇文章里说,请自行搜索、学习。在此文件夹里分不同的类型作为文章分类的文件夹,比如人生经验/,读书笔记/等等。所有的文本类文档请使用markdown语法!所有的文本类文档请使用markdown语法!所有的文本类文档请使用markdown语法!我使用的软件是macdown。再来说其他文档,其他文档请保存到dropbox里。dropbox自身是有版本控制的,dropbox会保存你每一次上传的文件的版本,非常适合我们的文档的V1.0,V2.0,V3.0版本,每一个版本都会同步到dropbox上,并且,只有最后的版本才占dropbox的空间!前面就算有1000个版本也不收钱!做图的,做ppt的,做keynote的还不快来用?如果你还没有dropbox,访问:(点击此链接注册会送你500M空间,也会送我500M,说到这里,不得不说uber的优惠码:uberscuinfo,同样,新用户使用,送你30块,送我30块).多媒体文档初始请直接将music/,movies/,pirture/作为inbox,不要再分2级目录了,因为这里的文件不会永远都在,一旦用完的,请酌情删除,或迁移到百度云存档,在归档的文件分类中请详细分类。我使用tumblr作为我的博客和记录随时迸发出来的人生感悟和体会,全平台,方便,是国外的轻博客鼻祖,可以记录文字+图片+引用+链接等等,没有任何限制。也相当于一个inbox,不过这个inbox我不会删除,只是在写东西的时候会翻自己的博客去找之前记录过相关的零碎感想。总的来说,文档里面的东西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东西,有逻辑,有思路的一些东西的沉淀,值得用版本控制来做的东西。done了之后,可以选择把东西贴在微信公众平台、博客、长微博等等的平台里。而那些平时的碎碎念,发到tumblr,朋友圈,推特,微博上就可以了。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的,学到的,积累的东西,我们需要有个东西记录下这些东西,以方便自己以后在需要的时候能迅速的找到他、迅速的深入某个方面,甚至留给自己的孩子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样遵循的是inbox+归档的方法,使用的工具是pocket,印象笔记。首先在印象笔记新建一个名字为inbox的笔记本作为你的默认笔记本,然后新建其他的归档的笔记本来存储你「done」「done」「done」之后的笔记,也就是你在inbox里收藏的文章,必须阅过,并觉得有必要保留的才移动到归档的笔记本里!那么,平时在浏览器里看到的文章,我是直接丢到pocket里面(作为一个大的inbox,非常方便的丢,chrome浏览器有插件,一键丢,各个移动端的浏览器也可以一键丢进去),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我绑定了「我的印象笔记」的公众号,也可以点击右上角一键保存在印象笔记里。这样,我每天在坐车的时候,或者其他空闲时候,就可以阅读我的印象笔记和pocket里面的inbox了,顺便归档或删除。以上两个工具都是全平台,云端同步的。非常好用,顺便非常非常的期待微信能把pocket集成进去,或者直接收购它。个人todolist使用的工具是系统提供的备忘录+日历+提醒事件,苹果的设备上是自动同步的。清单类当我要列一个清单,我选择的是trello这个工具。非常强大和易用,trello就是一个黑板,在它的黑板上可以新建多个列表。我会在里面记录一些灵感,点子等等其他的清单,同样也是全平台的工具。因为trello的黑板本身就是一个大的inbox,所以可以在这个黑板上多建几个要用的清单,如果done了之后可以方便的归档(trello提供的)书签同样也是采用inbox+归档的方式,inbox来保存临时的书签,done了之后移动到归档的文件夹。总得来说,我的整个管理的思路都是先把东西丢在inbox里,然后以清空inbox为乐。
对于知识管理,我觉得关键并不在于如何去分类保存,就像以前经常说的,有一种人疯狂收集各种资料,按目录分类存在电脑里面,总以为在自己电脑里的就是在自己脑子里面了。 相比之下,我觉得对于知识的不断回顾,梳理,清除无用信息,才是关键。我现在坚持用evernote来管理几乎所有的个人知识,尽量保证自己总结、自己输出的数量。对于摘录的内容,也都会加上自己的感悟总结等。 然后定期回顾,比如用手机、iPad等设备多翻翻回顾。
1,当收集积累很多后,肯定要分类保存,分类层次感很重要,在于个人的把握。2,当你回头整理过程中,你会发现曾经积累的资料中会有次品,以现在的认识程度剔除掉次品,做到再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定要学会抛弃,其实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不多,这样留下来的便是更精华的资料,认真学习这最少的一部分。3,整理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把资料中的不足和次品再次剔除掉。比如一篇指导性文章,删除掉多余内容,保留最有价值最有启发的。常常整理学习,温故知新,渐渐的剔除掉次品,留下精华,添加自己的感悟,写上自己的笔记,越精简越好。
就在刚刚我也和LZ一样,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被这个问题折磨了好久。可刚刚看了回答,我反问自己:我要把文件分类、命名清楚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便于查找、回顾?(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不是很确定?)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一个好的搜索引擎(我现在使用google desktop)+一个完整的命名系统?
我和楼主一样,最近在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库,对于我现在而言,我的知识库知识的物理形态是两种:各种常规文档和onenote的笔记。
有个小工具也许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myBase Desktop 再问下自己,需要那么多零碎的知识么?该舍弃的就舍弃吧,更新换代太快了。
双子座嘛?泛而不专。。。是的话。。那么。。。认命吧!
发明搜索的最大目的不就是为了不要分类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二级分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