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率?

宏观调控政策中 公开市场业务和 再贴现率是什么意思啊 有人能直观的解释下么?谢谢_百度知道
宏观调控政策中 公开市场业务和 再贴现率是什么意思啊 有人能直观的解释下么?谢谢
所谓的票据指哪些?
提问者采纳
非拷贝粘贴,通俗讲就是票据抵押贷款行为,提高再贴现率,回购票据,为商行提供票据融资,则投放货币;再贴现率是面向商业银行的。所谓票据好多,就是提高再贷款利率、贷款借据等 原创答案。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央行在货币市场上发行或者回购短期票据都是中央银行调控市场货币量的手段,回笼货币,反之则刺激商行放贷票据融资行为,达到吞吐货币的目的,有承兑汇票,这样抑制商行的放贷,发行票据
其他类似问题
再贴现率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还有再贴现率的变动意味着,反之:提高再贴现率,呈现紧缩意向,扩张意向贴现的行为是掌握在商业银行的手中而不是中央银行,如果商业银行因其他原因对再贴现缺乏敏感,再贴现率的操作空间有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基础货币和派生存款的关系_百度知道
基础货币和派生存款的关系
基础货币和派生存款的关系是什么?怎样理解它们之间源与流的关系? 越具体越好
提问者采纳
变动国外资产。 3、向财政透支或直接贷款.基础货币又叫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转帐结算,因此。对政府债权:一是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并且在创造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债权;(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客户提现率)1,变动对政府债权,形成新的存款额,银行存款是货币供给量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国外资产业务。 在这两个环节中,即存款货币银行系统基础货币是源。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三是广泛采用非现金货币结算方式。 (2)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包括接受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供给过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就是各级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方式和工具有较大的差异,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系列过程,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工具在不同经济体制下:一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 二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常运用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进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主要是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不断地在各银行存款户之间转移;二是实行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从一定的基础货币所派生的存款量=派生后的存款数=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基础货币&#47。 3)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主要采用间接控制的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放贷款。 2: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货币创造的基础;是货币供应的策源,派生存款是流:中央银行创造现金。这三个条件下,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其他类似问题
派生存款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楼下说的并不准确,以下进行了假设:
1,剩下的72元又用于发放贷款.银行首先吸收存款100元。
通过以上的推理。
3。在《货币金融学》中,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10%后,计算入银行的可贷资金;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乘数=(1+客户提现率)&#47。
2。银行体系是这样创造信用的。(这部分比例我们称为客户提现率)没有提取的贷款部分80元又作为存款,用于发放贷款90元.企业或个人收到贷款后提取一部分作为现金或直接用于支付(假设是10元)从理论上来讲:
基础货币包括了银行体系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再贴现率等方式控制货币供给的原理了。流通中的现金是无法扩大的.银行针对这部分资金缴纳准备金10%后,而非派生存款;(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定期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客户提现率)
为了直观的让您了解信用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仅考虑准备金制度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这就是银行体系和准备金制度扩大信用的方式,您就可以理解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准备金率,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存款乘数,银行的存款余额达到500元,以简要回答您的问题。
因此我们最后会发现。严格而言,基础货币影响的是货币供给
参考资料: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一、名词解释题
  1.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2.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3..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4. 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5.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6. 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7.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8.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9.股票:是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10.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二、单项选择题
  三、多项选择题
  四、判断题
  五、计算题
  1.已知某国流通中的现金为5000亿美元,货币乘数为6,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700亿美元,求该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M1)。
  答:(略)
  2.已知某国家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率为8%,原始存款为5000亿美元,假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求:
  (1)存款乘数和派生存款;
  (2)如果中央银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为12%,假定专业银行的存款总额不变,计算存款乘数和派生存款;
  (3)假定存款准备率仍为8%,原始存款减少为4000亿美元,计算存款乘数和派生存款。
   (1)
   (2)
   (3)
   答:(略)
  3.假设某国流通中的货币为4000亿美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500亿美元,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为23000亿美元,计算:
  (1)该国的基础货币、货币供给(M1)和货币乘数;
  (2)其它条件不变,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为18500亿美元,计算该国的货币供给(M1)和货币乘数;
  (3)其它条件不变,存款准备金为1000亿美元,计算该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解:(1)根据公式:
   (2)根据公式:
   (3)根据公式:
   答:(略)
  4.如一张股票一年的股息为25元,而市场利率为2.5%,则这张股票价格为多少元?
  解:股票理论价格=股息/市场利率=25/0.025=1000元
  答:张股票价格为1000元
  5.在法定准备金率为20%,公众持有通货数量不变,银行增加5000万美元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购买12500万美元的国债,求货币总供给的变化。
  1)存款额为:=25000
  2)货币总供给将增加=37500
  答:(略)
  六、论述题
  1.简述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四类:
  (1)收入和财富的变化。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财产收入),货币需求量与非人力财富关系较大。
  (2)货币与其它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3)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
  (4)其它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如社会支付习惯等。
  其特点为:
  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量的变动是决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政策主张上是以主张国家干预为特点的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
  特点:
  一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推崇市场经济,提倡自由竞争;
  二是强调“货币最重要”,主张一切经济政策的调节手段都要借助于货币;
  三是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应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
  2.什么是存款创造乘数?
  一般地,如果法定准备率为rd,而银行系统中最初存款数量的改变量为△D,那么银行系统中存款改变量最多可以达到△D / rd,即银行系统中存款的改变量为原有存款量的1 / rd倍。1 / rd就是存款创造乘数。由于法定准备率rd小于1,因而银行系统存款创造乘数大于1。
  3.简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和其他政策工具等,来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利率和贷款规模,从而调节全社会的货币供给量,最终影响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注意教材343页的传导过程图)
  4.货币政策的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
  (1)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
  (2)变更再贴现率。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当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持有的政府债券。当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
  上述三大手段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们不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说来,由于调整法定准备率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因而在实践中较少使用。变更贴现率可以间接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最为常用。
  5.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一,强调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
  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但赞成运用货币政策,并主张货币政策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其理由:第一,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是由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的,所以,货币政策对熨平宏观经济波动最为有效。第二,利率对货币需求影响较小。
  货币主义者虽然强调运用货币政策,但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拟抉择的”货币政策,其理由是经济政策效应存在滞后性。这正是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贡献之一。
  第二,强调价格稳定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货币主义者认为,在长期,货币供给量主要影响价格,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在短期,货币供给量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因此,重点应该分析货币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同时,物价稳定又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实行有规则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者反对“相拟抉择的”货币政策,因为:
  (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应该是货币供给量。
  (2)取消再贴现率政策工具。
  (3)规定货币供给量年固定增长率为货币政策工具。提出货币供给量的年增长率应等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6.简述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就是指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
  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弹性大(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差;LM曲线弹性小(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好。
  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弹性大(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好;IS曲线弹性小(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差。
  7.股票和债券的主要异同
  1)共同点:都是有价证券
  2)不同点:
  A.概念不同
  股票是投资者(称为股东)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B.特点不同
  股票的特征:权利性、流动性、面值与价格的差异性、风险性、非返还性。
  债券的特征: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
  8.试述财政支出政策的局限性
  税收政策的局限性:为防止通货膨胀而增加税收,目的是以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物价上涨。但对企业增加课税,企业为了保持原有利润,会抬高商品价格;如果对商品增加课税,税收就要加在商品价格上。因此,增税必然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限制了税收政策用以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如果对个人所得增加税收,将直接降低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及个人消费水平。这会与因对企业征税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结合起来,引起国民的不满,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防止经济衰退而减少税收,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减缓经济滑坡,这只是良好愿望而已。其实,在萧条时期减税,人们并不一定将因少纳税而多留下来的钱用于购买商品。因此,减税并不见得能够带来消费或投资的增加。
  财政支出政策的局限性。在经济膨胀时期,政府要减少购买,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因此会遇到很大阻力;政府要削减转移支付,将直接减少人们的收入,甚至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因此会遭到公众的反对。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虽然提供了增加消费与投资、扩大总需求的可能性,但如果人们将这笔收入用于储蓄而非商品购买时,这种可能性就不能成为现实。
  8.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特点
政府支出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存款准备率
  从政策作用强度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作用较猛烈,而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的作用较缓慢。
  从决策速度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决定较慢,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决策较快。
  从政策执行时的阻力看,财政政策直接作用对象是总需求,货币政策作用对象为货币供给。
  10.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影响LM曲线而对利息率产生影响,并影响投资,最终影响收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货币政策对收入的影响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1)流动偏好陷阱。依照凯恩斯理论,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流动偏好引起的货币需求趋向于无穷,即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此时,无论货币供给量增加多少,其降低利息率的作用都非常小。这表明,当经济处于流动偏好陷阱状态时,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的作用是有限的。
  (2)政策时滞的影响。与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受到政策时滞的影响。从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分析、制定政策到实施,都会产生滞后。这些滞后制约着货币政策准确有效地发挥作用。
  (3)货币政策手段本身的局限性。变更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控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的效果受到商业银行行为的制约。例如,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未必增加贴现,至少不一定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增加再贴现数量。
  以上原因使得货币政策的实践中的作用受到某些限制。普遍认为,货币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间接手段,它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收入的影响。
  11.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双扩张政策的条件
  条件: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于开发;市场疲软。
  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能够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会引起利率提高,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减少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扩大企业投资,减少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作用:同时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比单纯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着更大的缓和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12.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紧松搭配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条件:财政收支良好,财政支出有充足的财源;私人储蓄率下降;物价呈上涨趋势。
  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增长,从而减轻夸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即综合运用可以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
  但注意: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并不一定足够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反而会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导致赤字居高不下。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条件:财力不足,赤字严重;储蓄率高;市场疲软。
  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但注意:这种政策如果使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_百度知道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提问者采纳
再贴现率:如优惠利率,行业信用管制等的间接信用控制,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保证金利率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好,欢迎来到《中国金融》,进入
对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的认识
作者:张红地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是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载体。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把政府债券作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工具,而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的选择,可以有四种:一是始终以国债为操作工具;二是开始时采用国债与其他债券,但逐渐转为以国债为主;三是开始时采用国债,但逐渐转为以其他债券为主;四是主要采用中央银行融资券等其他债券为操作工具。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进行本币公开市场操作时所选用的操作工具是财政部当年发行的国债,但1997年财政部停止发行短期国债,中央银行已无法选择短期国债作为交易工具。为此,从1998年起,中央银行将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券同时作为交易工具。
  我国在公开市场业务发展的现阶段,需要同时采用多种债券工具。首先,我国的国债发行市场化程度依然有限,不能适应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其次,财政部主要从债务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国债发行,因而很难完全符合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需要。但是,中央银行又不可能完全以其他债券作为操作工具,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国债的发行和二级市场的发展。从一般意义上看,中央银行选择何种债券作为操作工具主要是看所选择的工具是否有利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否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以及这种工具对基础货币的控制程度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国债市场及货币市场的特点,中国人民银行以国债、政策性债券为主并发行少量中央银行融资券作为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
&&&&&&& 一、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基本操作工具:国债
  国债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操作工具。我国中央银行把国债或国库券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基本操作工具,主要是因为:国债或国库券具有政府信誉,有良好的二级流通市场,数额巨大便于公开市场操作;国债作为财政政策的工具,同时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也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是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都能接受的工具,选择国债作为操作工具有利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和同向发挥作用;国债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银行对货币市场有一定的干预能力,采用国债作为操作工具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国债的收益性强且不利于市场投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本易于控制;国债具有极高的信誉,易于变现,商业银行及投资人持有后没有风险。从长远看,利用国债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可以加快推动国债二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财政持续降低发行成本,有助于促进国债的规范化和全国统一国债市场的形成。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要求中央银行的资产具有灵活性,并要求中央银行持有一定的债券资产。目前,我国中央银行拥有的债券资产过少,到2000年10月末,中央银行仅拥有国债及其他债券3500亿元,与同期信用规模相比,还难以有效地影响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现阶段,人民银行的主要资产有:外汇占款、再贷款、政策性贷款和少部分国债及其他债券资产。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央银行增加资产的方式只能是从二级市场上购进债券或商业银行将持有的债券卖给中央银行以换取流动性。但是,中央银行为增加债券资产而不断买入债券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一方面会加大基础货币投放,最终引起币值不稳,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不一致,并造成国债市场价格狂升而引起市场剧烈波动;另一方面从财政直接买入债券等于向政府提供直接借款,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法》不允许的。
  债券资产的短缺严重制约了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1997年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一度停顿下来,与中央银行缺少足够的债券资产紧密相关。从我国国债发行的数量、品种和期限看,目前我国的国债在品种、期限、结构上并不十分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债券包括了短中长三种期限的债券,而且为了保证流动性,短期债券所占比重极大。而我国目前1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数量极少,国债主要以3年期和5年期的为主。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从货币政策工具协调运用入手。当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借款时,首先应将其持有的债券卖给人民银行,一般情况下,人民银行不提供新的信用借款,对有再贷款的商业银行则不断收回再贷款,新的资金需求以买卖政策性金融债券的方式解决。同时考虑提高再贷款利率和降低再贴现率,将银行的资金需求挤向同业拆借市场和公开市场,人民银行主动通过操作在二级市场上买进债券。历史上财政部门有相当数量的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可以考虑让财政发行专门的短期国债以顶替向中央银行的历史借款,以此增加中央银行的政府债券资产,调整资产结构,扩大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政府债券的数量。国债作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工具,也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平台,中央银行应积极主动地取得财政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发挥国债作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基本工具的作用,力争今后在国债发行方面有以下改进:一是实行短期国债滚动发行制度,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所需的操作工具的数量;二是中长期国债在提高流动性的基础上,也用来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促使投资人持有,从而改善资产结构;三是增加可上市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国债的品种和数量;四是从政策上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流动性资产中持有一定比例的债券。
  二、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操作工具:政策性金融债
  政策性金融债是国家为解决国家政策性银行资金不足而发行的债券,从性质上讲,政策性金融债与国债相似,是弥补财政建设资金不足的软赤字,其偿还性实际上也是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的。我国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始于1994年,为配合国家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成立,保证国家重点建设、进出口信贷及部分农副产品收购所需资金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开始定向向邮政储蓄、城市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和地区性商业银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期限大体为3年、5年、8年。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已成为政策性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其发行数量逐年上升。到2000年10月,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量已达2000多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券以国家信用为保证,其安全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具备了形成二级市场的基本条件,完全可以在中央银行拥有的国债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成为中央银行另一个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不仅能满足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而且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有利于及时吸收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是一个很好的出路,而且在通货膨胀时期,对于抑制通货膨胀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其次,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为筹集政策性资金提供了渠道,并使政策性贷款与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脱钩,有利于保证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独立性;再次,政策性金融债券主要由金融机构持有,在完善政策性金融债托管的前提下,大量的政策性金融债可作为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
  由于我国中央银行资产结构不合理且拥有的国债数量较少,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缺少基本数量的操作工具,从1998年起,中央银行开始将政策性金融债券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使用,这对于解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单向操作(即只能回购不能逆回购)和一级交易商持券不足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在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时的做法主要有:一是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时,国家开发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分别签定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认购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债券发行的利率、期限、发行兑付时间等基本要素和双方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约束债券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二是以实际资金运用确定每年的发债数额,采用市场化的发行方式避免了发行量过多的问题。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引进了价格竞争机制,改变过去行政分配的方式,通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拍卖的形式销售政策性金融债券。经过1998年到2000年3年的运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与国债同等重要的操作工具。
  从有利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角度看,政策性金融债券成为主要操作工具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虽然与基础货币脱钩,但是,这些债券的到期还款尚没有足够的保证,这就需要通过&发新债,还旧债&的方式获得资金,使得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目的与货币政策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控制基础货币的难度加大。其次,政策性银行实行的是&保本微利经营&或&保本经营&的经营原则,要求其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期限大体一致,而目前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券的期限平均为5年,但是用政策性金融债最多的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一般平均期限为10年,显然,政策性金融债券在期限上的结构不合理,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再次,政策性金融债的利率并未实现市场化,与国债和其他有价证券相比,利率无优势,甚至与相同期限的贷款利率相比,利差极小,对大部分金融机构吸引力不大。所以,从有利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角度看,改革的思路应该是:把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与基础货币的控制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为了&以债还债&;根据政策性金融债使用的特点,今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期限应该以10年期为主,与实际使用期限相衔接;在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利率确定上,应考虑政策性银行经营的特点,并在参考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的基础上,使利率的制定更有利于政策性银行的业务经营。政策性金融债券经过改革和完善后,将会长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主要工具。(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01年第3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承兑汇票贴现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