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网谁来保护这些没经验的上进青年

在校大学生想创业,但是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经验,该如何起步?
最主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业项目
按投票排序
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是创业。另外,@薛蛮子 先生前几天说的建议我个人认为很中肯:
「绝大部分大学生,刚刚出象牙塔,最好参加一个创业公司,积攒3~5年的经验,“如果你聪明,做1~2年也行”,了解创业公司怎么发工资,怎么开会,怎么鼓励人,怎么做公关的工作,近距离观察一个创业公司,两三年之后再通过个人在创业公司的经验,找到一个很好的细分市场,组织一个有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好团队。」
这是个好问题,尤其是想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面临这个问题,加上个人有过一毕业直接创业的经历,可能可以给予一点参考。对或不对,还望自辩:
1、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毕业直接创业不是泼不泼冷水的问题,而是该不该的问题。中国的大学生相比而言,因为教育体制及成长环境的诸多原因,对商业的感觉、人生的历练以及个人内心想要做什么的未来驱动力多数是茫然无措的,而创业是一门综合性能力考验非常大的“职业”,包括商业敏锐性、市场感觉、产品把握、日常管理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积累,甚至是天赋。对于创业,对于多数已工作的社会人士都有很大的比例是不合适的,何况对于多数对商业还一无所知的中国大学生。所以,第一点,我认为,大学生创业首先是个奢侈品。
2、那么大学生是不是就不能创业?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在我看来,真正的创业者很多都是天生的,他内心的渴望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伏笔,出来创业只是时间或时机问题,而这个时间是没有任何人能给出答案的,包括上帝。所以,如果你在学校,除了创业,除了现在马上就想抛下一切去做出一个产品,或经营一个市场之外,做什么事都已食不甘味,什么都已没有激情,那为什么不去呢?创业都是内心的召唤,是真正热爱,而不仅仅是为了发财,为了脸面,为了融资……当然,仅仅为了发财来创业也是正向的并不低俗。
我在毕业那年,一边找工作手上拿offer,一边又在思考个人真正的人生轨迹,当我有天晚上为了一个创业想法,活活躺在床上从8点思考到第二天早上8点,从产品的创意、团队的招募、运营执行甚至如何去沟通演讲,一动不动干躺了12个小时。于是,我彻底明白,我应该去尝试下,要不然干什么都是做不好的,即使明知会头破血流明知会撞在南墙。为什么不呢?
3、如果确认自己就是一个创业者,就是想创业,ok,现在的问题就转变为如何让自己创业的成功率增加。创业到最后就是一个概率游戏,除了创业者的禀赋,怎么博弈你的成功率是一个方法和策略问题,更多还是一个运气问题。
3.1首先,创业者没有真正的导师。我个人不相信这个世界有导人成功的导师存在,任何一个创业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失败or成功轨迹,成功必然是不可复制的,连失败都是不可复制的,虽然失败的很多原因大同小异,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是运气问题。这个世界存在的是前辈,是伙伴,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老师”。
前辈,汲取的是经验,是沉淀,不仅仅是同行的创业者,而是只要对你有帮助有启发的探路人,这些经验有时是无价的,让你规避很多暗礁从而提升一定的成功概率,这些前辈在哪里?在行业,在圈子,包括像一些看项目看人看商业模式已经成精的投资界人士;伙伴,吸收的是观点碰撞,是思想激荡,是独立思考真正自我学习自我迭代的核动力源泉,一个有水准的伙伴对你的成长帮助也可以是无价的,有时不仅仅是技能上还是精神上的扶持;“老师”,是什么?是你的用户,你身边的朋友,跨行业跨界的牛人等等,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事实上真正的老师就是一切可为你所用的“道”,此条玄乎了些,不过也应不难理解。
3.2其次,创业者相信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创业的成功率在目前的商业世界已经微乎其微,超级英雄还存在,但基本停留在理论可能性。尽快找到你的同类,浸淫进去,找到跟你志同道合并愿意与你一起2逼的那群人,这是创业第一步。
3.3最后,可以借助天使投资人的资源。初创团队可以找天使投资人,无论在资金和经验上,都能给予一定帮助的VC机构,这是大幅提升成功概率的一个方式。虽然即使这样,第一次创业成功的概率相当之小。
如果你是互联网创业者,可以联系我们天使湾。
推荐一本书,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既然是在校学生,三无人员,就要先从思路上下手了~祝福~《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
—— 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20(Tina Seelig)摘录:假设是可以推翻的
——拍卖斯坦福学生,买一送二   用5美元和两小时如何获利最多?—两手空空的时候如何赚钱?
你可以有很多常规办法,也可以突破“标准”答案。
现在,告诉你一种可以赚到40倍利润的投资方法。   如果你只有5美元和两小时的时间,你打算如何用它们来赚钱呢?我也给我在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们布置了同样的作业。我把他们分成14组,发给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着5美元的“创业资金”。在打开信封之前,他们可以用任意长的时间来筹划,不过,信封一旦被打开,他们就只有两小时的时间利用这5美元来赚钱了。活动从周三下午开始,周日晚上结束。到周日晚上时,每队都要发一份PPT给我,说明他们在这段时间里的具体行动,并且要在下个周一的下午向全班同学展示活动细节。这项活动是为了充分发挥同学们把握机遇、挑战假设、平衡资源、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你觉得每队能赚多少钱?换作是你,你又会怎样做呢?有些同学回答我说“去拉斯维加斯”、“买彩票”,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这么回答的人赚到大钱的概率微乎其微,因为风险太大了。最常听到的建议就是先用这5美元买些启动材料,然后支个小摊给别人洗车或者卖点柠檬水。对想在两小时之内赚点小钱的人来说,这种建议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我的学生们却给出了一些“非常规”的答案。他们敢于质疑传统的思维方式,敢于迎接挑战,他们想用这5美元创造尽可能更高的价值。 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如何赚钱   那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可以给个提示:赚钱最多的那几队根本就没用这5美元。   他们没有让5美元禁锢自己的思维,因为他们明白5美元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应该用更开阔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该怎样去赚钱呢?他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天分,挖掘自己的创新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曾亲身经历或看到别人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们注意到了,却从没想过怎么解决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断出现,但却没有成为他们首要考虑的事情。但是现在,通过对这个问题的透彻分析和解决,获胜队赚到了600美元,平均获利率为4000%。再考虑到很多组根本就没有用那5美元的启动资金,所以这真是极大的投资收益。   那么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从这一点看,所有的团队都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有一个小组发现了许多大学城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到星期六晚上,热门餐厅门口往往会排很长的队,很难等到位子。他们决定在那些不想花时间排队等候的人身上赚钱。于是他们两人一组,分头向好几家餐厅预订座位。用餐时间快到时,再把订到的座位卖给不想在长长队伍中等待的人,每个位子最多可以卖到20美元!   傍晚收工时,他们观察到几个有趣的现象。第一,他们发现在推销座位时,女同学会比男同学更容易成功,或许是因为女同学出面时,顾客会觉得比较自在。于是他们调整策略,由男同学四处奔走,在不同的餐厅预订晚餐座位,女同学则负责向排队的人推销座位。他们也发现,有些餐厅会发传呼机给等位子的人,有空位时,就以振动传呼的形式通知顾客,结果同学们的生意在这类餐厅做得最好。当你亲手把先获得订位的传呼机交给顾客时,顾客会觉得花钱换回来的是实质的东西。他们付钱给你,以自己的传呼机换取已经在振动的传呼机,以缩短等候时间。这样做还有额外的好处,那就是等到时间更晚一点,新换来的传呼机订位时间快到时,同学们又可以把它卖给更晚到的顾客,再赚一笔。   而另一个小组的方法更简单。他们在学生宿舍前面支了一个摊位,免费检测自行车轮胎的气压,如果轮胎需要充气的话,就收取1美元的费用。一开始他们觉得自己占了同学们的便宜,因为同学们本来可以到附近的加油站去免费充气。不过在做了几笔生意之后,他们发现顾客们其实对他们很是感激。尽管他们的服务没什么难度,而且附近也有的是充气的地方,但是,他们提供的服务无疑是更方便和有价值的。在规定时间刚到一半的时候,这组队员就改变了策略,由原来的固定收费改为顾客自愿付款的形式,这样一来,他们的营业额开始突飞猛进。显然,顾客们更愿意为这项有可能免费的服务多付一些酬劳。  和那个推销座位的团队一样,这一组队员也是成功的。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在实施想法的过程当中,不断根据顾客的反馈完善自己的方案,让整个团队的策略达到最佳效果。   这两组方案都成功地为他们各自的团队创造了好几百美元的收益,也让他们的同学们感到非常钦佩。然而,赚钱最多的那一组却用完全不同的方式重新分配手头的资源,并且成功赚得650美元。这组学生认为,他们目前所拥有的最有用的资产,不是那5美元,也不是两小时的活动时间,而是用来展示活动细节的那宝贵的3分钟。他们决定将这3分钟出售给一家想在学校里招聘学生的公司。他们为这家公司制作了一个3分钟的招聘广告,利用周一的展示时间,播放给同学们。这是个十分聪明的做法,因为他们能够看清自己所拥有的资产,而且这种资产价值惊人,正等待着他们去开发。   其他11组也都发现了不少赚钱的好方法,包括在一年一度的维也纳舞会(Viennese Ball)上开办一个小照相亭、在“家长日”贩卖那种标注了饭店位置的地图,以及向同班同学出售定制T恤,等等。有一组在雨天采购了不少雨伞,打算去旧金山卖,可是没多久天居然晴了,当然他们也就亏了本。对了,还有一组开了个洗车摊,另外一组卖柠檬水,不过他们的获利都低于平均水平。 “别针换别墅”的启示   这次“挑战5美元”的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过它也让我感到些许不安,我决不是要传递那种金钱决定论的思想。因此,进行第二次活动时我把作业作了点改动。这次,启动资金并不是5美元,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装有10枚回形针的信封。我告诉他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将有4小时的时间,利用这10枚回形针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可以用他们所希望的任何方式来衡量。   这个灵感来自于凯尔·麦克唐纳(Kyle MacDonald)的那个很著名的“别针换别墅”的故事,凯尔以一枚红色的回形针起家,通过一步步交易,最终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为此,凯尔还建立了博客,专门记录他每次交易的过程。虽然耗费了一年的时间,但他还是一步一步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先是用这枚回形针换了一支鱼形的钢笔,又用钢笔换了一个门把手,接着用门把手换了科尔曼火炉……在这一年中,他不断地交换,最终换到了一套大房子。考虑到凯尔用一枚回形针所取得的成就,我给学生们10枚回形针已经是很慷慨了。任务从周四上午开始,展示时间定在下个周二。   快到星期天的时候,我突然变得有点焦虑不安了。这次的任务是不是太难了呢?学生们会不会半途而废呢?我几乎都做好迎接失败的准备了。   7个团队都选择了不同的价值衡量方式。一组决定把回形针当作一种新的“货币”,四处搜罗尽可能多的回形针。另外一组了解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回形针链超过了22英里,所以他们决定要打破这项世界纪录。他们发动了所有的朋友、室友,寻遍当地的商店,最终弄了一大堆回形针到教室里来,把它们一个个都连接起来。直到任务时间耗尽他们也没能打破世界纪录,虽然没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不过这一组为该项目付出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从问题中发现机遇   接下来是最具娱乐精神和煽动性的一组,他们录了一段视频,以歌曲《坏男孩》作为背景音乐,画面中,他们拿着回形针撬开门锁,进入房间,偷盗出价值上万美元的太阳镜、手机、电脑等。就在我差点昏倒的时候,他们才告诉大家这只不过是个玩笑,接着又展示了另外一段视频。事实上,这段才是他们真实的行动记录。他们用这10枚回形针换了块招贴板,上面写上“出售斯坦福大学生,买一送二”,就这样跑到附近购物中心的繁华地段架起摊位,开始叫卖。没想到生意好得令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一开始他们为顾客提很重的购物袋,接着又受雇去帮服装店搬运垃圾,最后他们还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创意研讨会,为一位女士解决了生意上的问题,而这位女士给了他们三台不用的电脑显示器作为酬劳。   我一直都给学生安排一些类似的任务,只是每次的启动材料略有不同,可以是回形针、便笺纸,也可以是橡皮筋或者水瓶。每次他们都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取得了令我们彼此都感到惊讶的好成绩。比如,有一组学生,利用一小盒便笺纸,完成了合作创作音乐、普及心脏病知识和宣传节能环保等一系列活动,这次行动最后演化成为了现在著名的“创新大赛”(Innovation Tournament),吸引了很多国家的人来参赛。参赛者们把每次比赛都看作是一个重新审视周遭世界,把握时机的好机会。他们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在几乎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而且,那个从便笺纸起步的比赛还被拍成了电影,后来更成为专业纪录片《想象一下》(Imagine It)的基本素材。   以上所述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机遇无处不在,只要你注意观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都能发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像我们常见的,在一家生意红火的饭店找一个位子,给自行车充气等,这些都是小问题。而那些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就是大问题了。就像那位成功的企业家——升阳电脑公司(Sun Microsystems)创始人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所说的“问题越大,机会也就越大,没人会花钱请你去解决不是问题的问题”。   第二,不论问题大小,通常都能利用现有资源,找到解决的办法。我的不少同事都用这一原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能够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机遇的人。他们会用一些创新的方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他们的目标。然而大部分人遇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问题似乎无法解决,因此忽视了那些有创造性的方法,即使这方法摆在眼前,也都被他们错过了。   第三,我们经常把问题禁锢在狭隘的框架中。例如,当遇到在两小时内赚到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时,大部分人马上就会想到那些老套的“标准”答案。他们不会重新审视问题,也不能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其实,揭开这层蒙眼布,世界就会变得很不同,到处充满机遇。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们都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他们坚信,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再不会轻易言败,因为就在你周围,总有那么多问题是等着你去解决的。   这些活动的灵感,来源于我在斯坦福大学所教授的创新和创意课程。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只要有创新的方法,所有问题都可以被转化成一种机遇。通常,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会投入较大精力去培养个体的创造力,接着是团队的创造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整个组织的创造力。最初,我会给学生们安排一些小小的挑战,然后不断加深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适应了这种方法,学会了透过问题去发现机遇,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勇敢面对。 创新力是可以培养的  我在斯坦福大学任职10年,一直在工程学院的科技创业设计项目组(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s Program,简称STVP)做执行主管。我们的任务就是使那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具备创新思维,无论他们在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创新能力都能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我们相信,仅仅教给学生们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让他们明白如何成为一名有创造力的领导者,才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收获,取得成功。   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T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但要具备一定深度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一定宽度的创新精神和经营理念,这样才能使他们团结其他学科的人才,更高效地工作,将他们的想法付诸实践。无论在工作中充当什么角色,我们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也可能是困扰整个世界、需要更多关注和投入的大问题,而具备创造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事实上,创新力对学生的领导才能、团队运作能力、谈判能力、革新精神、决策力等生存技能的培养,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同时,我还在斯坦福大学的哈索·普莱特纳设计研究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担任教师,人们经常亲切地把它叫作“设计学院(D. school)”。设计属于交叉学科,吸纳了来自学校工程学院、医学院、商学院以及教育学院等诸多专业学科的教师资源。这所学院由机械工程学教授大卫·凯利(David Kelly)筹划并建立,他也是著名设计公司IDEO的创始人,因为能设计出极端创新的产品而闻名。设计学院每门课程都要由至少两个学科的教师来教授,并且课题覆盖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从最低成本控制到创意活动规划,再到老年人保健等都是我们讨论的话题。在给学生们布置一些让师生都很头大、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我亲身感受到了那种团结协作、绞尽脑汁和奇思妙想如泉涌的激情。   本书汇集了我在斯坦福任教期间,在课堂上发生的故事,以及我作为科研工作者、商人、管理顾问、教师和文字工作者时得来的一些经验。另外一些内容来自于我周围的一些企业家、投资家、艺术家和学者的亲身经历,他们很乐意分享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能与这些敢于挑战自我的人结识,我真的是很幸运。
“我想追女神,可是我只是一个矮穷挫,请问我该怎么办?”
题主若是让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呢?从女神的角度出发,眼前有个矮穷挫想要追自己,正常情况下是避之唯恐不及。那么我该回答“你别想了,肯定没戏”这种话吗。虽然有些伤人,可是这是事实啊。你要是一个品位还算正常的女生,你会喜欢矮穷挫吗?女生喜欢的品质你一个都没有,还想追女生,这不是痴人说梦吗。同理说创业。按照百度百科上的定义,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的定义里明确指出了资源的不可或缺性。可是题主你说自己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经验。非常典型的没有资源。没有资源你说什么起步啊=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乎上的朋友再有能力,也没法帮你空手生饭是吧。
好了我不吐槽题主的提问方式了。题主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年轻人谁没有点豪情万丈。想创业是好事,但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只凭着一股热血就埋头扎进自己所谓的“创业大计”显然是不可取的。题主说没有资源,那就自己去积累资源。而在大学里积累资源,关键在做好自己。当你自己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突出,待人真诚随和,做事认真负责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找资源,资源自己会找上门来的。
以我自身为例。我目前就呆在一个创业团队中,队友们都挺优秀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资源丰富,能够解决资金问题。题主你知道我是怎么加入这个团队的吗?答案非常简单,因为我之前在知乎写的一个答案:
我现在的一个队友在看到我这个答案后,私信了我,大致跟我描述了一下他的创业构想。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线上交流,我们建立起了良好的朋友和同事关系。之后在厦门面基,团队成员们聚在一起工作。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项目已经有了基本的雏形,我们在期待着最后项目能够圆满完成。
所以题主,资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得到。倒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善于利用资源,懂得创造价值的优秀靠谱的人比较难。题主我建议你先沉下心来,好好学习提升自己。先积累创业所需要的“势”,等到有合适的机会,再开始创业。还有按照我的观念,你首先是个学生,学业不能落下。其他方面,自己再学着慢慢协调吧。知乎上有不少关于创业的问答,你可以先去看看。说不定看完那些回答,你的想法就会不一样了。祝好运。
这是传说中的三无人员么,各种成功学神棍理论都告诉我们“伟大的梦想请先从经营自己开始。“
分析一下,这种经典菜鸟创业命题里面”最大的思维误区就是,创业=开公司。最2的思维误区就是,创业=忽悠别人的钱开一个伟大的谷歌般的公司。创业不一定是开公司,人走上社会就是自己创业的开始了。无论是投资做生意,还是办企业,还是在职场里成长,都是在创造和经营自己的事业。三无意味着人生的事业大厦还没开始打桩呢,甚至蓝图都没有呢。不要说你创业起步,就是你泡妞起步都不靠谱。
创业过来人以及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如是说:
作为一个三无人员,应该这样走上创业道路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的社会论证过程。
1、先成功的泡一个高质量的妞,证明你有足够的个性魅力和自我营销能力。女人都不喜欢的人,老板也不会喜欢,猴儿一样精明的投资人更不会喜欢。 你未来公司的用户也不会喜欢!!!
2、再成功的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并连续3年KPI考核优异,证明你在某个领域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和价值。3年都证明不了你有职业价值,电梯时间和几十分钟的投资人面谈就能证明?如果你实在等不及毕业工作3年,那请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经营自己的业余事业,大学连续2年能在一些小事业上有优异的表现也可以,哪怕你做个校内麻辣烫小店能连续三年300%业绩增长也可以证明你的潜力了。
3、最后认识几个真正高水平的朋友和事业伙伴,起码维持3年以上稳定的友谊,并且一致看好你的前途。朋友都不看好你,陌生人怎么会看好你呢!!!!
要是都等不及,又觉得自己就是马克·扎克伯格第几的,那可以无视各种泼冷水和事后聪明的唠叨话。你自己的坚持就是你自己最好的证明,你要能坚持到别人都觉得你是疯子的地步,你也能超越各种传统走法,直接过关。开复老师教导我们,”跟随内心的召唤“,这话即可以成为失败者失败的理由,也可以成为成功者成功的理由。不过要是身边的人都跟你无奈到了只能用这话鼓励你,那就跟算命先生的卦辞一样了。
什么基础都没,那不如去谈恋爱,不如去疯玩,不如去找自己的兴趣。别让那群忽悠把你美好的大学给破坏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在大学阶段就会去有意识的寻找自己的方向,寻找自己想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大学生是创业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现实总是在不停的打击他们。年轻,没有经验,稚嫩,等等等等大学生们,你们希望得到这样的概括吗。为什么美国就能有那么NB的大学生辍学创业者。中国就因为特色而不能吗?!有个qq群只是第一步。希望大家可以交流下各自的经验什么的。如果缺少团队或许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如果太浮躁或许可以在这里收获理性;如果太保守或许可以在这里尝试出发;........................qq群号:加群请注明格式:“地区+idea/技术+姓名”,保证群成员质量。在创业路上少走弯路!希望大学生们可以看到,也希望有前辈们过来指导,而不是抱着一昧的否定姿态出现!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顺势而为的过程,如果还没有到那个“点”,那就是盲干,“为辍学而辍学”;我不跟你讲什么大道理,跟你分享下我自己休学创业的心路历程。以下这篇文章是我从自己的微博和微信上复制下来的,应该不算抄袭,与君共勉!认识老陈,听一千个故事1.谁是老陈?"休过学,入过股,做过市场,跑过工程,当过讲师,爱恨分明,爱打抱不平,爱极客,扛20的身体干30的事情操40的心,外表文艺,内心疯狂!极度专注,歇斯底里,工作狂人!杰少?老陈?陈老大?这些都是过去,这些都不再重要,现在他是创业者,他是Pinging Lab的创始人!对传统大学教育极度不爽,对传统IT培训行业极度吐槽,他在做“自教育”,他是教育践行者!"好吧,忘了自我介绍了, 小名陈鑫杰,行头里:老陈/杰少/陈老大, 随便你叫, 直呼其名也好, 老陈也罢,千万别唬我"陈老师";2.为什么开通此公众账号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本身技术出身,有强烈码字癖, 加上在这行头里有些年头,各方面的积累或多或少能够做一些分享;二是有很多圈里的朋友或学员希望我在技术或者方法上面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在这之前实际上已经通过各种方式例如线下课堂、博客、论坛、QQ、邮件等方式做过不同程度的交流和分享,但这些方式都比较零碎,没法统一化,而且大部分共享的是技术资料,我希望我自己的身份不仅仅是这个圈里的"图书馆";所以做这么一个能在思想上交流和碰撞的平台,希望能做到某种程度的授之以渔.三是恰逢Pinging Lab创办, 离开老东家后自己干了大半年,做“自教育",给自己放了一个月的时间,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总结;关于这个品牌,我给它的定位和标签马上就会弹出: "未来的IT黄埔军校","最有人文气息的教育机构", "高质量接地气的课堂", "重新定义教育"无论从哪个角度,在精神和理念上已经秒杀大部分路边货&大部分质量低下的线下培训机构&; 我们一直在吐槽中国教育,但是回头想一想, 它已经像一坨屎可怜兮兮的趴在那里,这个时候你走过去再吐一口唾沫就是你的不对, 当然,我懂大家的情怀,更多的是有点"恨铁不成钢",就跟对待中国足球的那份心情是非常类似的.作为一个对大学教育极力失望而中途休学的"坏学生",不再是那个站在旁边吐槽大学教育并且内心暗爽的那个家伙,而是以一个教育践行者, 亲身做一次逆袭,告诉很多教育从业者,教育应该是这么来做的,课堂应该是这么来教的,通过这个公众平台传播更有意义的价值观.对的,这个公众平台的意义就在于此,传播价值!关注我这个账号的有这么几类朋友,第一类朋友主要是我这几年做校企培训积累起来的学员,
有即将毕业的在读学生,有抗战在行业最前线的一线项目工程师,也有很多公司的技术或项目经理甚至技术总监,他们有的就读于国防科大、中大、中科大、华工、湖大、中南大学……,也有就职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国家电网、华为、中兴、阿尔卡特、H3C、百度、天融信、深信服、招行……他们是我的铁杆fans, 正是他们的成长让我倍感欣慰,让我觉得这个行业是非常值得投入青春!第二类朋友是我做项目、逛论坛、线下技术分享会慢慢积累的同行朋友或行业前辈,有极客有黑客,有白客有红客,反正一个字:杂! 正是这群同行兄弟极大的拓充和丰富了我的行业视野,这些兄弟的很多经典段子在后续的文章中会慢慢分享出来;第三类朋友是我的很多学校好友、生死之交,感谢他们与我共同成长,分享生活!上面这些朋友的年龄从18到68岁横跨整个青葱到老葱阶段,公司有国企名企有小企民营,行业从IT到金融再到电力,他们与我接触的时间短则一天或三天,多则一个月或半年;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基本的输入输出系统,你输入他输出,我用我的技术输出换到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交流,我觉得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技术仅仅是知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到,但是经历不可以,你要亲身去经历,我最开心的便是通过知识换到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是我“一千个故事”的来源,所以,这个公众平台便是要做一个有故事的平台,真实不装B,接地气有价值!3.老陈的4个栏关于我自己的故事我一直憋在心里,因为年龄和长相,所以不管到哪里,总有几百个为什么突然丢过来,你要知道,我是讲师,就是那种专业大忽悠,特能唬人,你没受过什么专业FBI训练要从我这问出什么答案?你以为你是我老婆啊! 但是我这个公众平台后面还有很多故事要分享,所以这里第一个故事必定是自己的故事,有点唠叨,总结起来,我觉得这段旅程一个在不断的跨栏的过程,每一个挑战和变迁都要跨过自己心里的一道栏,这里给大家讲我跨4个栏的故事,尽量接地气.3.1 第一个栏-从大学在读切换到休学状态跨这个栏的时候我是极度迷茫和痛苦的,大一的那堂导论课一度让我对未来极度迷茫,我就读广工大,本科专业是计算机测控,与现在中国大学的所有专业特征一样,杂而不精,见到一个搞编程的,你可以过去说:我也搞编程,见到一个搞通信的,你也可以说:我也搞通信,见到搞电子的,同样的,嘿,哥们,我也是搞电子的……大学第一学期有一门课程,叫导论课,这个专业的教授或者是课程设计者给你讲讲以后你们这群小朋友可以出来干什么活,我那时比较失礼,上课睡觉了,等下课铃声响后我把他留住,大概是这样的对话,“唉,教授,这以后读完到底做什么好,你给点拨下”“我课堂不是讲了吗?这个专业呢,比较宽口径,你可以做电子开发,也可以选择搞编程,你们有些师兄呢,也有去做网站的……”“宽口径"是我到现在还无法抹去的词,而我也突然发觉,“专业”居然可以“宽口径”!后来那堂焊电路板的实验课让我彻底奔溃,我这不想干这活,这不一农民工干的活吗?&无意冒犯农民叔叔,那是我大一的不成熟心理&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拉着我高中的朋友、我班上的朋友、我社团的朋友,我的很多前辈,我说我待不下去了,太闷了这生活,我想休了这货,几经波折和挣扎,我拖着行李在学校旁边的北亭村租了一间房子开始自己的技术旅程.
我的技术启蒙来源于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当我通过抓包软件看到底层数据流的“真实面貌”时,我突然顿悟:一切皆比特! 任何在个人PC或其他智能终端上的人机交互、包括声音、色彩、视频等任何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以比特流的方式呈现;这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从原子世界到比特世界,这个世界离我如此之近,但是我居然是第一次看到它的真实面貌;我迫切想去了解这个比特世界的底层运作,为什么0和1可以支撑起整个信息世界?数据底层是如何进行连通和交互的,而研究这个比特世界的技术便是互联网技术. 我开始在思考,比特世界里所具备的跨地域实时的属性不正是原子世界里所不具备的,而现在这种属性通过互联网被带到其他产业里去,试想一下,“跨地域实时交互的XX产业”相比“XX产业”,哪个威力大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人类现在拼命的把原子世界存在的产业不断移植到互联网上,互联网+商务=电子商务,互联网+社交=即时社交,互联网+游戏=网游,互联网+电影=在线影院,互联网+传统媒体=新媒体……这种从原子到比特的媒介变动使得原来的产业以更快更高效的方式运作,使其以指数级别于原始速度进行井喷式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电子商务会对传统零售业造成巨大打击,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摧毁! 互联网之于人类不再仅仅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超级产业,它像水、电、空气一样存在.这些顿悟让我突然变得燃烧和疯狂,我像是找到自己心中的那根救命稻草,拼命抓在手中. 我开始没日没夜搞,每个月家里有1k的月生活费,除去650的月租,剩下的就是饭钱了,我到超市里面买了一个电饭煲,买了米饭和一批老干妈,手机关机,开干了!所以这辈子,我永远忘不了老干妈的味道;我的所有资料和书籍大部分通过互联网得到,后面在技术论坛上结识很多朋友,形成自己的技术圈,也形成自己的行业资源库,而我另一个读书的来源是学校的图书馆,大部分网络技术书籍都放在图书馆6楼,从协议栈到交换技术,从路由技术到安全技术,从语音再到无线,几乎大部分方向的书籍这儿都有,而我对书籍的占有欲极强,为了保证我的读书计划不落空,我把能借的网络书籍很多扛到我宿舍了,那时候每个人的学生卡可以订10本,我把舍友和其他好友的卡都用上,保证在一年以内这书在我名下,随着后续学习效率提高,几乎每个月我都会用行李箱过去图书馆换书,对的,我那时候已经上瘾了!寒假的时候,为了省钱,我会把房子退订然后搬进自己宿舍,我记得春节前3天的时候,我真正体会到“一个人,一座城池”的感觉.因为刚开始没有引路人告诉我往哪里走,所以我从路由交换R&S,到网络安全Security,到运营商ISP再到无线和语音,慢慢前行,在今天看来,却也庆幸,因为没有固定哪个方向去攻,使得视野上面比很多同行的朋友要广,也体会到互联网的精深和博大.期间我也开始研究PKM&个人知识管理&和GTD&时间管理&的方法论,之后把擅长的思维导图融入网络技术的学习,使得学习效率倍增,形成自己的电子书系列“老陈的Cisco私房菜", 这里顺便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籍,讲逻辑思维的,书名好像是《趣味逻辑》,在广工图书馆偶然发现的,一个好的逻辑可以让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效率提高很多倍;我以前一直认为,每个人的逻辑和思维都是独立和唯一性的,每个人有自己最好的学习方法,没必要去知道什么狗屁不通的大道理,后来我发现我错了,真正受过专业逻辑训练所得到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与原来的那一套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本500页的技术书籍,有些人要用半个月而有些人只需要5天就能消化.当你拔掉网线,关掉手机,准备认真学习时,隔壁租间传来一声声尖叫和气喘声时,你会怎么办?广州大学城的房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隔音效果超不好;大部分房子是房东向本地村民整楼租下,然后简要改装成很多单间,之后再出租.“静心”是我给自己上的另外一堂课,我跑到楼下的小超市买了很大的一瓶水,然后什么都不做,注意自己的呼吸,抛开杂念,做在床上,看这种状态能够持续多久,刚开始的时候我做不住一个小时就起来了,硬是要起来走动活动筋骨;最长时间可以持续2天,渴了就喝点水.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对我们这种“always online"的人类来说,这绝对是个挑战!心静如水对于现在大家来说,绝对也是个奢侈品.这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识的训练,即便旁边撞墙也不要让心情波动,看自己的书敲自己的代码.这或许就是一种极客精神:极度专注!后来我在很多技术论坛上开始给人解答技术问题,我回答问题的习惯是:第一,…… 第二,…… ,第三……然后喜欢把解决问题的流程通过思维导图画出来分享出去,这样的逻辑就非常清晰了,慢慢这样积累,我被拉入很多网络技术群,系统集成群里,那个时候,就有很多朋友管我叫“老陈”;再到后面我给一些行业朋友写技术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我获得了很多项目案例,甚至给一些朋友做免费设备调试,虽然报酬不多,但自己的视野倍增.3.2 第二个栏-从休学状态切换到就职状态后面认识老范,真正带我入行,并给我机会的前辈,也是我之前的老板,在此深表感激!我憋了三天给他发了份邮件,聊自己的处境,聊自己的梦想,聊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聊人生和梦想,反正动之以情,连自己都差点给写哭了.等了很久,他给我回信了,说你过来吧,我说需要准备什么吗?他说技术和交流都不存在问题,带上好心情过来吧;由此,我从广州飞奔到长沙,开始我的职场之旅.公司主营系统集成项目和IT培训业务,在长沙一直在前三,刚开始我的岗位一直不确定,项目工程师还是讲师?直到我偶然接下一个外籍班, 和这批老外玩的不亦乐乎, 他们是从湖大和中南大学过来的留学生,既有从加纳也有从南非等其他国家过来的,在我们的印象中, 这些黑人应该非常穷, 但他们完全颠覆我之前的世界观, 他们非常有钱, 其中一个叫James的朋友,家人遍布在美国、英国和法国,他独自一个留在中国,我问他为什么要留在中国,他说他比较喜欢中国的女生…… 这批研究生大部分回国去了,有一个叫Abalula的朋友留在三菱里面做运维工程师,从他们的口吻中得出,像他们这种留学生只要一个CCNA证书在那边的工资就相当可观了,这让我联想:是不是他们的网络只要用TP-LINK搭建起来,Ping通即可? 这个班让我定下岗位,外籍讲师,在公司能带老外班有两个人,大老板老黄,另一个就是我;很多朋友问我怎么攻英文,我觉得这是个持续并且自然而然的过程,你试一试和一批老外待几个月试试?你的口语绝对OK,同样的,你试一试一两年持续啃英文技术文档,很多专业术语基本上就脱口而出. 从外籍班再到中级班,从路由交换再到安全班,从就业班再到IE班,每一次都是一个挑战,直到我突然发现,公司的所有业务模块和课程体系我都掌控自如的时候,我突然停住了,再上去又是什么? 我知道我陷入了一个密集网络,突然发现学习曲线不再是上升的,而是一种平行状,什么是密集网络?当你身边的朋友所想所思、能力、交流的话题、目标行为都趋于一致时,这就是一个密集网络,这个群体的知识交换只存在量的多少,而不会出现质的变化;密集网络不仅仅存在与公司职场,在你读大学的时候同样存在,例如你读大学谈论的话题基本是社团、入党、四六级、聚会KTV、青春、DOTA等,这些话题基本上涵盖大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话题,我从大学的密集网络进入一个职场网络,是一次质的变化,之后在职场上的努力变迁不过是一种量变,我再次陷入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困惑.我没有了当时租房休学的那股冲动,我开始有了辞职的想法.3.3 第三个栏-从就职状态到独挡一面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两位老板进行了交流,经过协商我以10%的股份技术入股,并全权负责Cisco组教学和校企合作.重新的定位让我有兴趣再走下去,其一,作为公司的股东看待公司的运营,其二,不再仅仅负责公司内部业务,可以将视野定在更大的校园和企业市场.整个过程中,有时候累的趴下,但也结识了很多高校的老师和学生,结识了很多企业的同行朋友,也经历了同事勾心斗角离职单干……干这行会经常接到私单,因为你认识的朋友比较多,圈子越滚越大,只要你技术和人品上没问题,口碑就会慢慢传开;可以是项目工程上的单子,可以是企业培训的单子,可以是产品代理的单子. 与此同时,你也会收到来自其他公司的各种挖角,薪资待遇可以是原来的翻倍不止.3.4 第四个栏-从就业到创业刚进行业,大部分朋友可能仅仅是赚钱,把手下的工作做好,努力提工资提职位,很难跳出这个行业,但是混了几年,就要开始思考和定位这个行业,例如这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整个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的上下游,行业的TOP10是谁,同一城市有哪些竞争对手,甚至哪家公司有哪些主要的骨干都要非常清楚,这是从就业到创业最基本的行业视野.而我看到的是这个行业的一些弊端和病态以及一点未来的发展趋势,系统集成行业的勾心斗角和产品代理行业的你死我活暂且不讲,就单纯讲IT培训业.IT高端培训业主要有这么几块,软件编程,网络技术,系统主机,数据库和存储,在每个模块里面都有一些全球最顶尖的IT厂商,例如网络界有Cisco和华为,系统主机这块有IBM和红帽,数据库有甲骨文,每个厂商不管从产品战略还是人才战略都推出自己的产商认证,而其中网络界以CISCO的认证系列最为出名也最为成功,看看年百度关键词搜索,IT认证行业CISCO系列认证的关键词高达45%!而系统主机以红帽的认证系列最为成功,数据库也有Oracle的相关认证,这些厂商认证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代替掉你手中的那张本科文凭,因为它代表你具备最接地气的工程实战能力,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顿时间,这个行业在中国就诞生了!开始的开始,大家都傻傻的研究技术,拼技术能力,拼教学环境,拼设备高档程度,如果大家都这么玩,这个行业肯定越来越好,可是,我们都太天真了,任何一个证书,哪怕它曾经风光无限,哪怕它曾经代表行业的金字塔,只要进入这篇土地,它立马就黄!为什么呢?题库出来了! 你过来交费辛辛苦苦学习一个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100个人里面有99个人说,屁,不就是拿证嘛;你拿证的目的干什么? 屁,不就是好就业好找工作嘛!这就对了,反正我有必过的题库,你有必拿证的决心,各取所需,这样吧,我们就不用一个月了,半个月,一星期? 我们把证给过了?成交!到后面大家都拼考试通过率,拼题库正确性,拼人品! 如果我的公司还是按质量按原来的规则来玩,行的通吗?立马倒下,为什么?别人一星期能拿证书,你要一个月? 别人快餐式套餐500块拿证,你这王八蛋要2000块还拖时间那么久? 对于一个急需就业,行业新手来说,大部分选择前者,所以为了公司生存,你必须按现在的规则办事!到今天一个Cisco的CCNA认证,只要三天,一个NP的认证只要一星期,而原来那个行业金字塔CCIE呢?一个月以内, 包过!这就是当今IT培训业的病态,也是这些厂商认证水分越来越高的原因.
而所有的考试费用都之间打到厂商官方,我们国人不知道奉献多少白花花的银子出去咯.顺便提一下,但凡是培训业,什么托福雅思,什么会计建筑证,什么考研考公务员,都有题库,反正一句话,只要你又钱,你就能过!为什么哪里都是证书?能不能抛开这些证书也能在这个行业里面混下去呢? 你考了别人的证书,你就是为别人代言,为厂商代言,能不能你给自己代言?很遗憾告诉你,不可以,这是现实,这是规则!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证书就是救命稻草,没有证书就活不下去,“我没有XX证书,我好怕怕”;而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离职,为什么坚定要做Pinging Lab的原因,脱离规则去创造那些不可能,提供高端接地气课程,小班定制输出,让这些学员变得有性格,让这个学员变得有骨气,让他们能够说行话,让面试官觉得他们年纪轻轻很有料,让他们不要被证书束缚只为自己代言!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每天12小时不休假,亲手拿捏每期只做8人,因为Pinging Lab要重新定义这个行业,重新回归技术之美,重新还原教育.一个对大学教育极度不爽而甩掉这货,却又误打误撞做起教育这个行当,这真是“命运猜不透”,但也正因为如此,“教育”这两个字让我极其敏感,我深知一个错误或者不经意的引导会把一个人的大学给毁掉,我不想再做导论课上的那个教授……从大学在读到休学是一个栏,从休学到就职是一个栏,从就职到独挡一面是一个栏,从就业到创业是一个栏,还有好多栏等着我去跨,每个栏的距离越来越远,高度越来越高,不管未来怎样,这4个栏的跨域让我在心里上变得更加强壮,而在跨栏的过程中我有幸遇到不同行业、不同年龄跨度、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朋友,让我成为一个有故事有段子的人,使我知道什么兄弟情怀,什么是外柔内刚,什么是顺势而为,什么是谈吐艺术:跟学员打交道,要讲实话,对的住道德;跟同行打交道,要讲行话,对的住专业;跟好友打交道,要讲心话,对的住基情;跟老婆打交道,要讲情话,对得住爱情……Pinging Lab 创始人兼首席讲师 陈鑫杰如果您想收看更多关于老陈和Pinging Lab的故事,搜索微信公众账号“pinginglab"加入您的关注,如果您觉得本章文章很赞,请点击微信右上角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来自新浪微博@陈鑫杰的微博&
我在大四时幸运的拿到了天使投资,然后出来做几米(),一直到现在。我想我是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其实,从理性上来讲,国内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适合创业的。从情感上说,我们涉世未深,有一番热血去做些事情,这本身是很好的事情。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的锐气和自信其实是非常有限的,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很可能对这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即使你认为自己的心力很强,但仍会有绕不开的一个弯在那里,所以从这方面来看,第一次创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再创业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所以,我更觉得作为大学生,如果想创业,之前需要扎实的积累才能增大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率,主要是两方面的东西:能力:业务能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待人接物的能力,如何和人合作,如何跟不熟悉的人打交道,这是你在创业后面临的大问题;资源:这里主要是人脉,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耕耘才有。具体来说,最好是去一些牛人创办的初创公司,在这里的事情会比较多,有机会看到一个创业公司生死的全过程,会更加明白创业的困难在哪里。同时,积极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或者兼职做一些小项目练手,踏实的让自己有稳步提升后再出来创业。
我想说的是。你必须确定你到底是不是想创业。我觉得一棒子打死毕业生创业绝对是不适合的。我觉得楼上大部分人也根本不会理解那种创业的心情。就是一种对某种特定事物的疯狂的渴望。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每天每天夜里都在想着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人,不知道你理解不理解金钱女友股份都不在乎只想要自己做出那个东西喜悦,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一个月薪过万的悠闲工作不要的人去到处游荡?看看当年乔布斯沃森,youtube的陈士骏,乃至百度创始人李彦宏,facebook的mark,都一样,当他们想要得到一个东西,想要追求一种东西的狂热。这种东西我想对于大部分渴求安逸,荣誉,金钱的人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再问该不该创业的时候我觉得你更应该问问自己。what i exectly want?
如果从题目上来理解,可以理解为只有一个点子是吧~
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即使是一个巨牛逼的点子,也还是实现不了的,更何况不一定是一个巨牛逼的点子,是不是连自己心里都有很多不确定呢?
虽然我也没有太多话语权,但是在大学找工作前,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每个人都想着不要为别人打工是吧~但是我很确定地知道,我没有上述的一切,甚至连一个靠谱的点子都不确定,更不谈如何下手了。
所以我决定找工作,去积累实现一个慢慢确定的点子所需要的一切,你需要经验,你就针对性的去积累经验,你需要人脉,就在工作中多积累,多交际,多出去和人交流,多维系这种人脉,并产生影响力,让大家觉得你是靠谱的可信任的……等等等等,缺什么就去找什么,目的性强一点,主动性强一点,只要欲望足够强,最后可能需要的就是一点勇气。
所以,如果你还在校,那不如好好把学习搞好,多去学习一些你需要的东西,不管是营销、市场还是技术等,多去交际,认识校园里的牛人,多去想问题,从学校先入手,学校里的人需要什么,你能做什么,以后才能有更靠谱的思维。
最后,淡定淡定,规划规划,目标导向,厚积薄发。
来到知乎说明你走对了一步
然后就是习惯性的泼凉水
中国有你这种想法的大学生至少有几十万个
而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有很成熟的创业想法(山东高中生)
注意,我说的都是想法
SO,你接下来该问的不是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经验怎么办?而是应该去积累经验,积累人脉,然后学会把这两点转化为资金,就这么简单。
支持子皮的回答
的确,没有积累,什么都没有,但是从没有到有,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没有人说得清楚什么时候才算积累够,没有人说得清楚积累到哪一步才能出来创业。
当你想了做了,你就开始积累了,就开始懂了,这一过程一定会各种犯错,或者打回原型,但是只是另一种积累的方式。
大学生的一大好处就是害不会有太多的负担,在取舍之间还没有太多的羁绊,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年轻,年轻就可以去尝试,可以去失败。
我们想做的是创业,对,是创业,是去做一件事情,不是去接受忽悠,不是用融了多少钱来衡量,敢于去失败吧,对人生来说一定是攒了经验值。
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所谓的成熟创业者的失败率和学生的比较,在这么小概率成功的创业世界,谁知道呢。
我觉得你要先明确几个问题。那接下来你要做什么就自然明了了。
1。你要做的是什么?
2。做这些事情,需要什么技能?
3。你有没有这些技能。或者有什么解决方案。
ok。现在请你逐一回答这三个问题。
1。如果你说不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么,那么接下来继续思考。
2。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事情需要什么技能,ok,去调查。
3。如果你知道需要什么技能,但是自己不会,ok,用大学里那么多空白时间去学习。学到可以解决你的问题。这样就不用花钱了。
如果你解决技能空缺的方法是招人,那么,你么钱。而且,一个需要技术的创业团队,如果发起人不会技术,而是把技术交给后来的合伙人。你等着失败吧。一定要有自己做出demo的能力。
接下来。就不多说了。因为你自己都没有想过,有没有真的准备好。
等到这件事情需要的条件都具备了之后,你就不会再来问这个问题,因为问题已经逐步被你的积累化解掉了。
几个月前,知乎上有前辈推荐了一本书给我《问题背后的问题》去豆瓣搜索一下,打分最高的那本。买来看看。
我的经验告诉我,大学生适合做代理,做营销1、适合你无经验。无资金。无人脉。2、很顺利能赚到第一桶金。3、随时可以改变方向,进退自如。4、所有的企业家都是销售员。PS:别想太远,现在永远比未来重要。你的眼界是随着你的经历不断增长的。你那么早的就把自己放在一个井里面。容易失去对外面世界的观察。如果你想创业:微观----宏观------微观即:先做短生意,再见大场面,最后再做自己的小生意。时间比我们更懂未来,你只需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情就OK。
研究下两个人物,一个是现实中的李开复,一个是传说中的姜子牙。
想一想李开复为什么去做一个创新工场,而不是去做一个什么社交网络,或者去做一个电子商务或者别的什么业务的公司。就是因为他半生的积累,对他现在做天使投资更有利,而去做一个别的公司无法发挥自己长处。
时机未到,就连姜子牙都只能蛰伏卖食算卦钓鱼,以等待时机。若非是等到了武王伐纣的最大的天时,他纵有神仙之能,也是无用武之地的。如果你什么都没有,那就证明你创业的时机还没到来。时机可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天时地利人,天时在第一位。
一句话,时机不成熟,就先等待积累吧。
虽然我没有任何经验,不过还是要给你泼一瓢冷水。没有创业方向,没有任何积累,就想着要去创业,这是作死的节奏,纯粹一腔热血觉得自己牛逼哄哄不甘平庸一定要做一番事业好在同学家人面前吹一把牛逼的人多了去了。先静下心来,想想你的能力,能做什么,想做什么。
如果连一个明确的项目也没有的话,那就不太好办了。在选择创业idea的过程中,是有很多陷阱的。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就在这件事上犯了很多愚蠢的错误。Paul Graham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这件事的,推荐:除此之外,Sam Altman讲过一节课是关于如何选择创业idea的,和Paul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互为补充吧。视频在这里:祝顺利。
我今天做了@Fanlee 的事情……
临近毕业,一边找工作手上拿offer,一边又在思考个人真正的人生轨迹
晚上为了一个创业想法,活活躺在床上从8点思考到第二天早上8点
从产品的创意、团队的招募、运营执行甚至如何去沟通演讲,一动不动干躺了12个小时。
于是,我彻底明白,我应该去尝试下,要不然干什么都是做不好的,即使明知会头破血流明知会撞在南墙。为什么不呢?
1、你有什么?
2、欲望强不强烈?然后去执行便好了,对于这个话题褒贬不一,只能就事论事,过程在结果面前往往是苍白无力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创业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