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若干政策问题的意见 1...

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
2011年 课程标准卷(第33题)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正确答案】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故正确答案为A。人民公社并没有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仍然是公有制,B项错误;C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18:28:26 )
相关知识点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1960年代初农村人民公社退赔问题的研究——以四川省温江地区为中心的考察.pfg.pdf7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1960年代初农村人民公社退赔问题的研究——以四川省温江地区为中心的考察.pfg.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960年代初农村人民公社退赔问题研究 ――以[]/11省温江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生:刘莉梅 指导教师:曹成建 摘要:1960年代初,是中共围绕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时
期。本文以国民经济调整为大背景,中共对农村人民公社进行退赔这一具体
的调整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四川省温江地区为个案,试图将微观区域历史
与宏观背景相结合,将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细致再现四川省温江地
区农村退赔的场景。通过对四川省温江地区开展农村退赔,省委制定政策的
起因,政策实施的具体情况,普通民众对待农村退赔这一具体措施的反应,
以及农村退赔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的意义等的探讨,回顾四川省在1960年代
国民经济调整中有关农村调整的历程。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借鉴农村经济学、统计学
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四川省农村退赔进行全面、
系统的研究,由于地域和资料的限制,本文只从一个局部地区进行考察,其
他广大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并未涉及。本文包括五部分内容: 绪论,阐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国内以往研究的情况,并介绍本文
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阐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兴起的原因,以及给国民经济
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中共意识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
性,农村退赔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因此,第一章为分析和研究
四川省温江地区农村退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历史背景,是第二章分析
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章,四川省温江地区农村退赔工作开展的具体过程。以四川省温江
地区为范例,探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1980年1月下旬,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在北京召开。...”,相似的试题还有:
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
集体农庄体制
农业问题严重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1)材料表明,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问题二
光荣与混乱并行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l~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2)据材料,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问题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代人打败饥饿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次年10月,即获得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总和。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1月,中央出台《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要求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准备好一批,改变一批”。此后,人民公社逐渐解体。1985年1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约瑟特·施琳说,中国向世界证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败饥饿。(3)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1980年1月下旬,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在北京召开。安徽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安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民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到底姓“资”姓“社”的问题,大部分人对安徽的做法持反对意见。以上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农村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展开
B.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困难重重
C.改革开放政策没有正式确立
D.“左”的思想在当时仍有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材料二:1983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进一步肯定了以农户或小组为单位的联产计酬责任制。1983年成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落实,并向农村体制改革纵深发展的一年。同年底,全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材料三: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作出延长土地承包期的规定。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宣布: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家庭经营长期不变。这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的一步。材料四: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459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53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10年间增长82.8%,平均每年增长6.2%。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88年的545元,增长3.1倍。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完成:根据以上材料,评述1985年以来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过程、确立依据以及实施成果。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12条》)。指示信规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认真实行劳逸结合;整风整社等。《12条》对于扭转当时农村的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人民网资料)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邓子恢:对农村人民公社“左”倾错误的最后批判
15:03:00&&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提要]&&日到7月11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应邀先后在军委后勤部礼堂、中央农村工作部、南方林业会议、农业机械科学会议、中直机关下放干部会议、中央党校,作了关于农业问题的6场报告。
  【党史频道“网友园地”栏目向全国网友征稿>>>征稿形式与要求】
  日到7月11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应邀先后在军委后勤部礼堂、中央农村工作部、南方林业会议、农业机械科学会议、中直机关下放干部会议、中央党校,作了关于农业问题的6场报告。邓子恢擅长宣传和长篇演讲,每次报告至少半天。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后一场演讲分两天讲完,是7月9日和11日在中央党校对全校学员和17级以上党员干部所作的报告,其记录稿长达45万余字,也是内容最丰富并且讲得最为透彻的一次演讲。
  这几场报告,是邓子恢一生无数次报告中最有影响但也是最后一次系列演讲,是他在对人民公社与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工作和农民问题作了长期考察和大量调查研究之后,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论见解与政策主张,其中对1958年大跃进以来人民公社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共产风”等方面“左”倾错误的揭露和批判,可谓振聋发聩,在今天读来依然令人震撼。然而,他的这些言论在十多天以后召开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和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受到严厉批评,成为他“大力提倡包产到户”、对形势的看法“几乎是一片黑暗”、引导农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状之一,直至被撤职。
  邓子恢在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之前,在这么集中的时间里连续发表批评党在农村工作方面的错误、阐述自己理论主张的长篇报告,决非偶然。事实上,邓子恢对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党在农村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左”倾错误,早就察觉并积极向中央提出建议,希望予以纠正。1961年春,65岁的邓子恢不顾体弱多病,继续在广东、福建、安徽等地深入农村调研,前后历时近40多天,亲眼目睹了大跃进、瞎指挥和浮夸风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心情十分沉重。
  回到北京后,邓子恢立刻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了长篇报告,大胆提出公社食堂应全部停办,允许社员开荒以及粮食包产利大于弊等许多建设性意见。同年五六月间,中央北京工作会议通过的《农村六十条(修正草案)》中,邓子恢的这些意见大部分被采纳进去,这些意见对纠正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地方虽然贯彻了“农业六十条”,但由于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并未动摇,仍然严重地存在着“共产风”和瞎指挥等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依然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困难。为此,安徽、湖南、广西等省区一些地方的农民采取种种方式,或明或暗地搞包产到户甚至分田单干。
  这些现象,引起了邓子恢深沉的思考,他决定继续到农村去。1962年初春,他又分别在广东、广西、湖南、河南等省区调查农村情况。他从各地农村不断涌现的“责任田”形式,看到了广大农民对于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渴求,自己亲手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使邓子恢愈加坚定了支持包产到户的信心。在当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举行的工作会议上,他就当前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制度问题作了发言。大胆提出:“生产队的经营管理工作,要着重建立生产责任制,实行明确的分工合作,以提高社员的责任心。”他还把在会上的发言写成《关于当前农村人民公社若干政策问题的意见》的报告,于5月24日送给了毛主席,同时上报中央。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