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超市想搞个促销的位置要交哪些管理费用包括哪些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533人阅读 2人回复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 && && && && &&&我朋友才毕业没有什么积蓄开不起店,想在超市促销些东西,面积找2~3个平方样子,请教估计一个月要多少钱啊?加急
阅读权限22
在线时间 小时
楼主朋友的情况只能在超市外的商店街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位置,但基本上不会少于2000,而且,好的超市对经营品种会有要求,祝好运!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谢谢上面的朋友进驻超市费用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进驻超市费用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税务"问题分类
"会计"问题分类
"财税产品"问题分类
热点问题:
商场促杂费发票
提问者:回答数:0有人关注提问时间:该问题已结束
我司于超市、商场等销售终端安置有产品促销员。促销员接受商场的岗前培训等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
,这部分费用先后促销员个人垫付,而后向公司报销,因此这部分费用实际上是由我公司承担的。正
常来说对于这部分培训费商场应当向促销员开具地税的服务业发票,但有的商场只能开具国税的发票
,那请问这种发票是合理的有效的凭证吗?如我司取得这样的发票可以入账,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吗
?如果该商场没有将培训费的收入单独核算,而是作为增值税兼营非应税劳务的行为,那开具国税的
发票是合理的吗?如果是合理的那发票项目可以按实开具成培训费吗?
我来说两句:
(看不清,点击图片刷新验证码)
最多输入10000个字符
回答者:[等级:董事长]回答时间:
&&&&&&您好: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商业企业向货物供应方收取的部分费用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号)的有关规定,对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必然联系,且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提供一定劳务的收入,例如进场费、广告促销费、上架费、展示费、管理费等,不属于平销返利,不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应按营业税的适用税目税率征收营业税。因此,如属于上述情况,应按规定开具地税发票。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增值税。因此,纳税人如发生上述行为,才可开具国税发票。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涉及具体征管问题请向主管税务机关进一步咨询。上述回复仅供参考,感谢您对本网站的支持!&
<span id="dings人赞同
相关内容:
低值易耗品
等待您来回答
提到补钙,大多人想到的是牛奶或钙片,很少有人知道一些家常菜也……我是做银饰品专卖店的!新店刚开业,马上要过五一,我想搞个促销,该给顾客送什么小礼品好呢?在五元左_百度知道
我是做银饰品专卖店的!新店刚开业,马上要过五一,我想搞个促销,该给顾客送什么小礼品好呢?在五元左
提问者采纳
小项链啊。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媒体关注超市乱收费:供货商要塞红包才有好位置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日前决定,在全国集中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
目前商贸业竞争秩序混乱,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肠梗塞”。不少企业反映,在零售环节,超市大卖场等凭借优势和垄断地位,坐地收钱,严重影响了供货企业的正常经营,也极大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超市卖场向供货商收取“进场费”、“条码费”、“节庆费”等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是这些费用到底有多少种?对供货商压力到底有多大?记者近日调查了一些供货商和在超市工作的人士。
售价在10元左右的薯片,至少3元被超市拿走,占总利润的六成
一位向天津一家大型超市供应薯片和其他食品的供货商彭洋(化名)跟记者仔细算了一笔在超市的支出。以进入某外资超市为例,该超市在天津有5家门店,他代理的某品牌的薯片和其他食品在这家超市年销售额大概100万元。
以此为计算,彭洋需要交纳进场费5万元(一次性收取),促销员管理费5万元,每年6个节日的节庆费约3万元,如超市新开门店则加收新开门店费1万元,条码费5000元,年终返点最少15万元(其他类商品更高),再加上数额不等的促销费、堆头费、理货员红包等约合5万元。如超市有10家门店,则进场费和促销员管理费分别为10万元或更多。
把这些林林总总的费用加一块,就算年终能顺利完成了超市指定的销售任务,不被倒扣款,也差不多达到了35万元左右。而到第二年,不用缴纳进场费后,也至少要交30万元。也就是说,每筒售价在10元左右的薯片,刨去5元左右的成本,至少有3元利润被超市拿走了,占总利润的六成。
大超市一个品牌产品进场费就是3万到5万元
“都说进场费是 潜规则 ,其实在我们看来是 明规则 。因为我们要跟你供货商收的费用,是什么名目、收多少,都在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曾在某韩资大型连锁超市天津分公司工作的采购人员小李对记者说。
据小李介绍,大型超市的采购部门一般下辖洗化、生鲜、酒水等十几个采购组,不同商品供货商的进场费水平也不尽相同,“但基本行情是大超市一个品牌进场费就是3万到5万元,小超市也有收5000元到1万元的。”
只要想进店就要花钱,如果不交,供货商根本进不来。有的超市甚至按价签收取进场费,比如同属一个供货商旗下但是品牌不同的方便面,也要分别收取进场费。
广东省阳江市银鹰餐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麦开添也告诉记者,如果公司产品品种多,同时也想多进几家超市、商场,没有一二百万元搞不定。
商品要摆放在好位置,供货商还要塞红包
除了进场费外,超市还会对一些品牌的促销员按人头收取每人每年1万元或者更多的“管理费”;每个店对每种商品收取100元的“条码费”;每年在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还要按分店数向供货商分别收取每店1000元或者更多的“节庆费”;以及新开门店费等。
在日常经营中,商场、超市还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节庆宣传、商品推介,这笔成本也会转嫁到供货商头上。“节庆费、节日赞助费、海报费、信息共享费、咨询费
虽然这些费用数额都不是特别大,但一年下来加起来也不少。”麦开添坦言。
这些还远不是收费的全部,据彭洋介绍,前面提到的还只是合同内有固定数额的费用,还不包括促销费等额外和临时产生的费用,以及塞给超市内部人员的红包等隐性费用。
按照彭洋的说法,如果要想把自己的产品摆放在好点的位置,例如超市入口处、立体货架的中间层,至少要给区域主管塞两三千元的红包,还要给日常负责打理这片区域的理货员塞几百块钱。
与销售任务挂钩的“返点”让供货商寝食难安
除了琳琅满目的收费外,更让供货商寝食难安的是,超市在合同中还会强行规定和商品销售任务挂钩的“返点”。
业内人员告诉记者,返点是超市按照销售额抽取提成的办法,也是超市盈利的主要渠道。例如超市在合同中规定供货商一年之内必须完成1000万元的销售额,然后超市从中扣除15%的返点。即使这1000万元的销售任务完不成,但供货商仍然要按15%的比例返给超市150万元。一些超市甚至规定了更为苛刻的条款:如果达不到销售额,还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到3个点的返点作为“罚款”。
付款周期长达一到两个月甚至更长
即便完成了这些任务,超市也不会立刻给供货商打款。按照目前业内通行的规则,超市一般在收到货物30到60天左右,才会跟供货商对账,再过15天才会给供货商打款。可等供货商们费尽周折拿到自己的对账单,有时又会发现自己的货款莫名其妙地被扣掉了一笔不小的“促销费用”或是广告会刊费。
小李告诉记者:一些超市为了完成营业额,会在假日、店庆等时机推出特价促销。根据合同规定,这些促销商品的定价超市不用通报供货商,但是降价带来的损失却要由供货商承担,即所谓的“促销费用”。
有时候产品的售价甚至低于厂家的生产成本,小李拿着一份原来工作超市的促销宣传彩页给记者展示,“像这种香油,供货商的成本是28块钱一瓶,如果我们卖40块钱两瓶,那么16块钱的损失就是供货商结账时被扣的 促销费用 。”
不堪忍受乱收费,部分中小供货商停止向超市供货
进场费和其他收费的存在,谁是最大受害者呢?
“肯定是大超市最占便宜,小供货商最倒霉。因为大超市客流大,有平台和渠道。”小李肯定地说,“供货商里面,只有一些直接跟超市签供货协议的大企业,比如宝洁、可口可乐的进场费比较低。” 小李坦言,超市根本不愁没人供货,因为一个供货商不做了,还会有同一种商品的供货商挤破脑袋想进来,甚至为此“竞价”抬高进场费。
记者联系到一位曾经为天津市多家大型超市供应白酒的供货商,他证实了小李的说法。据他介绍,仅就超市销售的白酒而言,最难做、进场费最高的就是中小品牌的白酒和外地品牌的白酒,因为这类白酒在本地市场不稳定,销售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超市的促销和宣传力度。
“一般是每种酒每年5万到7万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供货商说。几年下来种种费用、加上名目繁多的“节日费”、“码货费”,最终让以代理中低档白酒为主的他无力承担,决定停止向超市供货,自己和几个朋友在天津市河北区开了一家烟酒卖场。“别看我以前一年能给超市走好几百万的货,但费尽千辛万苦能拿到手的也就几十万,这 二道贩子 实在做不下去了。”他无奈地说。
最终受伤的是消费者和生产企业
业内人士直言,进场费等不良规则的存在,让多数产品的供货商、尤其是中小供货商处于弱势。这也让越来越多的超市产生了依赖,滥用其在流通渠道的优势地位,成为获取垄断利润的“货架二房东”。
超市促销压低价格挤压供货商,表面上看,消费者成为了受益者。但实际上,进场费收得越高,供货商的定价只能水涨船高,最终受伤的其实还是消费者。正如彭洋所说:“薯片的出厂价也就是最终零售价的一半左右,没有进场费,我的薯片儿肯定便宜不少,薄利多销嘛。”
超市“坐地生财”的做法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推高了物价,也导致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利润越来越低,倒逼它们只能不断地压低成本,甚至在产品质量上打折扣。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网易声明:网易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财经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16391条
评论11557条
评论6003条
评论3969条
评论2803条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有哪些部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