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侨务工作作 人员赚钱吗

非洲、中东侨务资源调研报告
  日-24日,广东省海外侨务资源调研团赴非洲、中东调研小组,由省侨办副主任林琳率领,到南非、马达加斯加、阿联酋三国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团由省侨办、省社科院、省外经贸厅、省贸促会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一行6人,重点考察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市、塔马塔夫市、南非约翰内斯堡市、开普敦市以及阿联酋迪拜、沙迦、阿基曼等地区。调研小组以深入瞭解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变化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为出发点,事先确定了重点调研议题,如海外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发展情况、华侨华人企业经营特点和挑战、与广东开展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情况、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如何发挥华侨华人作用等。调研期间,广泛接触上述地区主要侨团、侨领和华侨华人代表,参观华侨华人商铺、企业和媒体机构,拜访我驻外大使馆、领事馆,多渠道听取当地侨情汇报和侨胞诉求,向侨胞们介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调研,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三地侨情变化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达到增进相互瞭解、加强彼此联系的预期目的,效果显着。一、基本情况(一)主要调研活动1.马达加斯加在马达加斯加期间,调研小组深入到华侨华人较为集中的首都塔那那里佛市和港口城市塔马塔夫市进行访问调研。在首都塔那那里佛市,调研小组主要拜访了京城华侨总会、华商总会等社团,出席了由京城华侨总会、华商总会、中资企业协会主办的侨情座谈会,考察了部分华人企业和中资企业,并走访华侨华人家庭,瞭解侨胞生活状况。在塔马塔夫市,调研小组拜访了华侨总会、顺德联谊会,考察了华侨学校和华人超市、华人农场,参加了由塔马塔夫华侨总会组织的座谈会。同时应邀参观考察了由加拿大、韩国和日本公司投资兴建,中资企业参与建设的镍矿生产基地。在马期间,调研小组还拜访了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馆和驻塔马塔夫总领事馆,驻马使馆王红临时代办、朱开宪总领事、潘朝辉领事、刘岩领事等热情接见并宴请了调研小组一行,并就马国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与调研小组成员进行深入交流。2.南非在南非期间,调研小组与南非粤港澳总商会、南非顺德联谊会、南非客家联谊会、南非(香港)紫荆会、全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南非杜省华侨联卫会所、南非杜省中华公会等社团的侨领进行了座谈交流,拜访了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走访了《非洲时报》、《华侨新闻报》等华文报社,与有关采编人员探讨当地华文媒体发展现状和前景,考察了东方商城、中国香港城等大型华人企业,并到侨胞家里作客,瞭解侨胞生活状况。调研小组还拜访了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馆,李江宁总领事会见了访问团一行。调研小组还先后与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馆、驻开普敦总领事馆的有关官员就南非侨情、南非与中国(广东)经贸合作问题进行了交流。3.阿联酋(迪拜)在阿期间,调研小组先后拜访了阿联酋广东商会、温州商会、华侨华人联合会等社团,听取当地侨情介绍和对广东侨务工作及与广东经贸合作方面的意见建议,参加了由广东商会举办、在阿各省籍侨团参与的宴会,与各省籍侨团负责人广泛交流。调研小组还考察了广东侨商和温州侨商兴建、经营的轻工城、鞋城、商品城,还考察了华商较集中的迪拜“龙城”,以及由广东商会名誉会长陈芝华等粤商与阿基曼有关方面合作兴建的阿基曼中国城,由广东商会会长张钦伟投资兴建的中国建材批发中心,由广东商会名誉会长张正其经营的阿联酋最大华商家具商场。调研小组还拜会了沙迦酋长国王子谢尔赫·费舍,应邀参观了阿基曼自由贸易区,瞭解自贸区的建设和相关政策介绍,并与自贸区总裁穆罕默德·赫什米进行了会谈。4.调研特点与以往相比,此次出访范围广,时间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出表现出如下五个特点:(1)座谈交流与实地走访相结合。调研期间,通过拜会侨团,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当地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华人企业和华文媒体,与华商侨胞和当地政府官员面对面交流,力求更全面深入地瞭解当地华侨华人社会的新动向。(2)老侨与新侨交流相结合。老侨和新侨构成了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他们各自从事行业不同,社会地位有别,移居当地时间长短不一,都是侨务工作服务的对象和依靠的主体。调研小组在座谈交流和实地走访过程中,特别重视分别聆听来自老侨和新侨在当地生活发展的状况,听取他们对加强中国(广东)与所在国经贸文化交流的看法和建议。侨胞们畅所欲言,向调研小组介绍了当地侨情的情况,反映了他们在当地经商、华文教育及国内权益等方面的问题,并对侨务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侨胞们热切希望祖(籍)国政府加大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扶持力度,采取措施支持侨胞事业发展,切实维护侨胞在国内的合法权益。侨胞还就广东企业“走出去”如何利用好海外华侨华人优势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3)调研与建立关系相结合。在密切与老侨社、老侨领联系的同时,调研小组也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识新朋友,广泛接触了一些新成立的华侨华人社团,除粤籍社团外,也包括了若干有代表性的非粤籍社团,特别是通过座谈和走访,增进了华裔新生代和混血华裔对祖籍国和家乡的认识和瞭解,传达了家乡人对海外侨胞的问候。(4)调研与宣传相结合。调研小组一行利用各种机会,向侨胞们介绍了访问团到访目的、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中国的侨务政策和广东省政府鼓励省内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鼓励更多的侨胞常回家乡看看,寻根探亲,寻找商机,共谋发展。(5)调研与为侨胞服务相结合。在调研中,针对侨胞们反映他们在当地经商、华文教育及国内权益等方面的问题,调研小组都耐心询问,详细记録,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为支持粤籍侨商在当地投资创业,调研小组应侨商邀请登门拜访了沙迦王子谢赫·费舍及阿基曼自由贸易区总裁穆罕默德·赫什米,为侨商企业站台打气,希望当地政府对粤籍侨商投资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共同把侨商项目做大做强。(二)调研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位于印度洋西南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四大岛国。人口2021.5万,98%为马达加斯加人,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官方通用法语。首都塔那那利佛人口170万,第二大城市塔马塔夫人口50 万。1885年法国在岛上建立保护性政权,189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直到1960年才宣告独立。时至今日,法国在当地仍保持相当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日中马建交。1990年马国实行多党制民主选举,此后派系争斗激烈,政局长期动荡不安。最近一次严重骚乱和流血冲突发生在2009年1月至3月间,总统拉瓦卢马纳纳在部分哗变军队压力下被迫交出政权,流亡海外,反对派领导人(前任塔那那利佛市长)拉乔利纳宣布出任过渡政府领导人。此后在非盟、南共体等斡旋下,马国各派展开多轮和谈,政局趋于稳定。但直到调研团访问马国期间,持续两年多的政治危机仍未得到圆满解决。由于近年来马国政治危机久拖未决,经济萧条,失业率高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社会治安恶化。我侨民、中资企业和临时来马人员均不同程度成为袭击目标。据驻马大使馆统计,先后被害3起3人,其中广东籍侨民王凤莲(1965年生,在马国经营餐馆)于日被害,受伤4起6人,遭武装抢劫10多起,其他偷盗不计其数。据侨胞们普遍反映,当地社会和经商环境大不如前。因此,推动中(广东)马之间的经贸文化合作,应特别重视当地政治风险评估。展望马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我们认为如下三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马国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全国现拥有约3500万公顷土地可用于农业、牧业及其他经济作物开发。但目前大量土地处于荒芜状态,技术落后,本国大米不能完全自给,对外农牧业合作发展潜力巨大。2006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上,我国承诺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其中由湖南省农科院承担的援建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是其中首个项目,据瞭解,目前由该院承担的援马杂交水稻种植成功并获得高产。第二,马国木材和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世界各大公司争相投资开采,前景广阔。其中规模较大的国际合作项目——Ambatovy镍矿项目由加拿大Sherritt国际公司持股45%,日本住友公司持股27%,韩国Korea资源公司持股27.5%,总投资逾50亿美元。矿山位于塔马塔夫市西南部230公里,镍储量达1亿2500万吨。镍是不锈钢和特殊金刚等产品的必用金属,价格从2006年每吨9000美元攀升到目前的26000美元。该项目自2006年11月开始基建以来,带旺了当地经济。据瞭解,南京南化集团、中工集团公司和威海国际等中资企业参与了项目建设工程承包。第三,马国民族多元,地貌多样,拥有长达5000公里海岸线,原生态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但碍于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网络)落后,大部分地区还处在原始封闭状态。旅游开发潜力同样不可低估。2.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北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东、西、南三面濒临印度洋和大西洋。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冲,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线历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首都比勒陀利亚年平均气温17℃,气候舒适。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非洲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矿业、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是南非经济四大支柱,深井采矿等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南非的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主要包括钢铁、金属制品、化工、运输设备、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五分之一。南非的电力工业较发达,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乾冷发电站,发电量占全非洲的三分之二。近年来,南非政府为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通过加大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行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等措施,促进了就业和减贫,经济运转平稳。但贫富极为悬殊,种族间收入差距明显。2/3的国民收入集中在占总人口20%的富人手中。截至2010年7月人口接近5000万,主要由黑人、白人、有色人和亚裔四大种族构成。在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南非政府提出了“黑人经济振兴法”,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黑人发展中小型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大型企业的发展,并对各企业黑人持股比例、参与管理程度和接受技能培训等设定硬性目标,以期全面提高黑人融入经济的程度。该法实施以来,虽然南非出现了黑人富裕阶层,但占人口絶大多数的黑人民众仍生活在贫困中。他们在南非整体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仍然十分有限。从总体上看,白人和黑人的经济差距仍然十分巨大。治安和艾滋病问题是目前南非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日中南建交。日,南非比勒陀利亚高等法院依据《公平就业法》及《广义振兴黑人经济法》作出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裁决,认定“黑人”的定义不但包括非洲人、有色人和印度人,也包括1994年以前取得南非籍的华人。南非籍华人将享有与黑人一样的福利,包括可以优惠价购买股票、自由求学、优先晋身商界高位等,从而分享黑人依靠人口比例获得的大多数高阶职位和重要就业机会。南非法院的历史性裁决体现出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增强,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南非华人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南非华人作为一个整体开始真正地被当地社会所重视。3.阿联酋(迪拜)阿联酋由七个酋长国(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哈伊马角、阿基曼、富查伊拉、乌姆盖万)组成,人口约500 万,外籍人口超过80%,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国。国教为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阿联酋经济发展主要以石油生产和石油化工为主(主要集中在阿布扎比酋长国),是欧佩克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农业不发达,以种植业、渔业和牧业为主。服务业中金融业较发达。同时,阿联酋还是中东地区贸易、航运和金融中心,是世界各国商品荟萃的集散地,其最大的港口迪拜是仅次于香港和新加坡的世界第三大转口港,其市场不仅面向海湾地区,而且辐射到欧、亚、非三大洲。产品打入了阿联酋,也就意味着打入了占世界人口1/4的大市场。自日建国以来,&阿联酋奉行中立、不结盟的原则,坚持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密切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同时,重视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不结盟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阿联酋国家政治稳定,&充足的石油收入给国家发展提供了雄厚经济基础,&国民经济呈跳跃式飞速发展。2002年至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4%。近年来国内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增长平稳,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和2007年GDP增长率分别为7.4%和5.2%,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使阿联酋对外国投资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就外国投资者最为集中的迪拜而言,过去几年来,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为目标,推进了近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诸多“世界第一”的开发计划也推动了热炒局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沙漠奇迹”。总结阿联酋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调研团认为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阿联酋国内政局稳定,&无任何政治风险发生的迹象,但该国扼守波斯湾,地处中东腹地,地区局势紧张是长期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阿联酋与伊朗存在对大、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的领土争议。近年来,中东北非持续动荡,已造成全球政治环境和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中东地区是亚太很多新兴市场国家近年来重点开拓的出口区域,同时也是亚洲重要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和劳务输出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等国的动荡不仅正通过“蝴蝶效应”波及亚太新兴市场,还会通过贸易、投资和劳务输出等渠道给亚太地区带来负面影响。第二,阿联酋国内总人口中超过80%是外国移民。有资料显示,庞大的外国就业人口已经引起本地居民的不满,特别是处于失业状态的年轻一代。政府要求为本国人保留一定比例的工作岗位,又会引起公司雇主的扺触情绪,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长期潜在因素。第三,宗教因素。阿联酋是阿拉伯国家,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诸多宗教事务和习惯会影响在阿各种商务活动。如伊斯兰教有五大功课:证词、礼拜、斋戒、天课和朝觐。如在斋月(即伊斯兰历的9月)持续一个月内,阿拉伯国家一般都调整上下班时间,阿联酋规定早上9时上班,而且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较低,商业活动也相应减少。同时,各种违背穆斯林风俗的行为,都被穆斯林视为不尊重其宗教习俗,甚至可能被处罚或被拘禁。第四,投资政策宽松,手续便利,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但有特殊规定。在阿联酋从事贸易、投资、承包劳务等项业务的外国人均须遵守《公司法》、《商业代理法》和《劳动法》的规定,必须按注册指南办理公司注册。其中《阿联酋商业公司法》规定,除阿联酋公民所从事的商业活动外,外资成立公司须有一个或多个阿联酋籍合伙人,合伙人在公司资本中所占股份不少于51%,外国公司所有权被限制在49%以内。但是,在自由贸易区经营的公司,或是与联邦政府或酋长国政府达成“特别协定”的公司不受《公司法》限制。除阿布扎比酋长国外,其余6个酋长国都设有各自的自由区。阿布扎比酋长国只设有工业区,没有设自由区。目前在阿联酋共有14个比较活跃的贸易自由区。其中,迪拜酋长国有8个自由区,沙迦酋长国有两个自由区,其它4个酋长国各有1个自由区。依据调研团实地参观考察的阿基曼自由贸易区情况,自由区向投资者提供如下优惠鼓励措施:(1)外资可100%独资,不受阿联酋公司法中规定的内资51%条款的限制。(2)外国公司享受15年免除所得税,期满后可再延长15年的免税期。(3)资本龢利润可自由彚出,不受任何限制。(4)无个人所得税。(5)进口完全免税。(6)货币可自由兑换,不受限制。(7)无繁琐的官僚办事程序。(8)注册手续简便。(9)&自由区内有现代化的高效通讯设施。(10)有较好的基础设施。(11)能源供应充足。(12)&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第五,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下,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债务总量达到近800亿美元,在投机需求支撑下的迪拜地区房地产热潮出现“冷却”,大规模建设项目停滞不前,目前整体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调整期,但该国的整体投资政策未见根本动摇。(三)调研国家(地区)华侨华人社会的基本情况1.马达加斯加(1)华侨华人的构成及发展状况据不完全统计,在马华侨华人约5万人,其中老侨(含华人)约3万人,新侨(改革开发后到来)约2万人。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首都塔那那利佛和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塔那那利佛省约1万人,塔马塔夫省约1万人,利亚那省约5000人,玛南卡拉、玛南扎里等省约1.5万人。广东籍侨民旅居马国的历史最悠久。资料显示,最早来到马国的华侨是从毛里求斯去的广东顺德人。〔1〕19世纪末,法国人开始开发马岛,除到闽粤沿海招募华工外,还从毛里求斯贩运华工。早期到马国的华工主要从事修路工程和在种植园劳动。目前,在马大多数老侨的祖籍地为广东顺德、南海,一般都有三、四代人的历史。老侨与当地人通婚现象普遍。据不完全统计,作为马国最重要的海港塔马塔夫(占全国80%商品进出口集散)有3000多顺德人,主要是二三代的华裔,有些混血华裔皮肤黝黑,还能讲一口纯正的顺德口音。一些资料显示,目前马国有近30万华裔人士,其中包括不少当地政要。加上马国承认双重国籍,不少华裔拥有多重国籍甚至移居他国,因此,目前我们无法对中马混血的第二、三、四代人数进行准确估算。新侨大批涌入马国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其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一些援马中资企业和驻马机构工作人员发现当地商机后主动留居当地,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特别是收购当地红木、海产品、拉菲草等土特产回国销售;二是在马国政府给予外销型企业优惠政策实施以后,从广东、福建、浙江和东北三省等地,还有一部分从毛里求斯、东南亚和香港、台湾等地辗转前来从事进出口贸易,主要经营赌场、摩托车配件、百货等,当中也包括了一些非法入境者。与老侨相比,新侨的特征有五:1.外省人居多,广东人较少;2.经商挣钱的动机明确,缺乏长期扎根安家心态;3.流动性大,居住分散;4.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对当地法律法规和社会风俗不熟悉;5.内部恶性竞争激烈,矛盾突出。据大使馆统计资料显示,由于缺乏对当地法律法规和社会风俗的充分认识,语言不通,急功近利,近年来也引发了多起侨民事件。如一些来自江苏东海收购水晶的新侨在马最多时达200多人,他们不论出门交易还是等客上门,随身都持有大量现金,这一情况为马水晶商贩熟知,也为马不法分子掌握,此前发生的多起案件均为歹徒冒充商贩送货上门,再实施抢劫。有些同乡或合伙人之间矛盾突出,相互打击,或利用骂过人打击对方,对簿公堂,严重影响中国人形象。有些人利用马国为跳板,认为当地申办第三国签证相对容易,向欧洲输送非法移民,至今被发现几起而被驱逐出境。又有些人违规或非法捕捞,造成渔业纠纷或偷捕案件等等。马国华侨华人絶大多数以经商为主,主要从事服装、箱包和一般商品进口批发和零售、中餐饮食、日用品经销、电器及配件代理、香水代理以及摩托车、汽车、农机销售等。99%为个体商户,专营公司占极少数,所经销的产品大多从中国尤其是从广东进口。就全国而言,主要个体商人和民营企业经营情况如下表:(表格:马达加斯加个体商人和民营企业经营情况)位于东海岸的塔马塔夫是马国第一大港口城市,也是华侨华人最早定居的地区。老侨比较集中,主要从事餐饮业、进出口贸易和经营百货商店。就该地区而言,主要个体商人和民营企业经营情况如下表:(表格:塔马塔夫个体商人和民营企业经营情况)(2)华侨华人社团马国现有华侨华人社团27个。目前尚无全国性华侨社团。其中,塔马塔夫有省级社团一个。各地社团分地缘性和行业性两大类别,相对独立,有社团章程,侨领或由选举产生,或轮流坐庄。代表性的社团有:京城中华总会。会址在首都塔那那利佛。成立于1940年,前身是“京城华侨公社”。现有会员4000多人。现任会长冯保全,目前经营国华电器公司,曾获马达加斯加三级国家勋章。京城中华总会在侨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龙头作用,在当地侨社中威望很高。在总会下设各部门的有力协调下,老侨发挥本地人语言、关系、懂法规等优势,新侨则利用熟悉商业信息和国内商机的特点,优势互补,体现出新、老侨团结融洽、生机勃勃的整体力量。华商总会。会址在首都塔那那利佛。筹建于2006年9月,正式成立与2007年2月。总会的会员主要由在马创业、经营的华人民营、私营企业家组成,包括了在马奋斗多年或初到马国打拼的老中青三代华侨,年轻化特征明显。会员以公司/企业为单位,现有会员公司104家,经营范围覆盖马国多个领域,如服装、百货、电器、门诊、房地产、餐饮、娱乐、建材、矿产等。现任会长蔡伟,经营天球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业务遍布中国上海、香港、福建和法国。华商总会会员在当地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与马国政府高层人士关系密切,自成立以来,在促进当地华商之间的交流,加强华人华商团结合作,以及协调当地雇用劳工纠纷方面做的大量工作。2010年该会加入马国劳工部劳动委员会会员。塔马塔夫华侨总会(邹省华侨总会)。会址在塔马塔夫市。华侨总会是塔马塔夫地区最重要的社团,也是马国最早的华侨社团。其前身是1906年成立的“南顺会馆”,当地华侨大多加入该会,百年来在侨社中极有威望,抗日战争时期该会曾组织“救国总会”捐款抗日,抑制日货。中马建交后,塔马塔夫省成立全省侨团组织并改名为“华侨总会”(此前该地区先后成立了14个侨社),设正、副会长和常委,各县、市侨团成员都是省会会员。现任会长陈兆来,经营陈就公司(MAGASIN CENTRAL),从事日用百货批发和零售。总会拥有宽敞明亮的华侨总会大礼堂,每星期定期举行聚会和舞会,华侨的婚宴、寿宴也在此举办。塔马塔夫顺德联谊会。会址设在塔马塔夫市。2007年4月在顺德区政府的支持协助下成立,并参照世界顺德联谊总会章程制定了该会章程,宗旨是:联络乡谊、沟通讯息、互助互励、服务乡亲、共谋福梓。目前会员已逾200人,其中中青年占40%多。会董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3人,名誉会长10人,下设秘书处、财务部、联络部、社会文体部、中法文秘书等,共29人,会董的平均年龄为50岁。现任会长陈健江,经营FRIGOTA公司,从事电器、农机等进出口批发和百货零售。该会成立后积极组织参加由省侨办和顺德政府举办的马达加斯加华裔寻根团和马达加斯加华裔青少年学生夏令营,在密切中马之间友好往来过程中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3)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除了国家层面的孔子学院(2008年11月揭牌,由江西师范大学与塔那那利佛大学合作办学)之外,马国的基础华文教育情况面临师资困乏、资金有限、生源不足等难题。据介绍,早期华文学校有位于首都的“中华学校”,由京城中华总会集资办学,专收华侨学生,上午课程教授中文,下午教授法语。后因生源缺乏、资金短缺等种种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即转让给法国人经营。目前部分老侨有意集资收回学校,重新办学。现存塔马塔夫市的“邹省华侨学校”,1949年创校,已有六十年历史。“华侨学校”早期是台湾国民党海外支部创办,后来归塔马塔夫华侨总会管理,这是马达加斯加唯一注册的一间华文学校,也是全非洲最大的侨校,在校学生约三至四百人,教师约37人。其中有两名由广东省公派的中文教师,均来自茂名。由于该地区南海、顺德老侨居多,该校的中文教育也有明显的“广东色彩”,目前该校一、二年级教授粤语,三、四年级才教授普通话。从调研中发现,该校教学设备较为陈旧(该校电脑设备由顺德区政府捐赠),中文教材落后。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虽然不少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广东话(顺德腔调),但由于实际应用少,汉字识别率仍然很低。马国目前尚无一家华文媒体机构。调研期间,我们接触到福建新侨许自默正在筹办一份中文报纸——《中非中文日报》。许自默,祖籍福建晋江,旅居马国8年,已获永久居留证。其报社是马达加斯加第一家获得马达加斯加政府注册批准的中文报社。据介绍,该报社刚起步经营,由于经费与资源等原因,出版量拟为每星期两期,每期十六版。内容以介绍马达加斯加政局动态和法律条例、向所有旅居马达加斯加的华侨华人介绍中国的经济、旅游等为主。同时,报社将提供旅居马达加斯加的华侨华人法律谘询和援助,并提供所有华侨华人以及马达加斯加人民到中国旅游、娱乐、投资等项目谘询等。(4)典型案例:塔马塔夫有机荔枝现代栽培技术示范园该项目是中国-马达加斯加国际合作项目,位于塔马塔夫市郊。2008年马国FRIGOTA S.A.R.L.公司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获得中国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专项经费(NO.2008DFA30760)支持,开展中非国际科技合作。FRIGOTA S.A.R.L.公司由现任塔马塔夫顺德联谊会会长陈健江经营,该项目占地1000多亩(还在不断扩大中),利用马国在气候和地理上的优势以及中方在荔枝种植技术上的先进经验,开展荔枝高产优质关键基础研究和示范推广。据陈健江介绍,去年荔枝园已经收成一次,产量不高,但果肉鲜美,质量较高,受到马国政府和当地人的高度评价。据瞭解,马国的荔枝种植传统悠久,在欧洲市场比较畅销。但因科技投入少,产量低,保存能力差,浪费严重。我省在荔枝方面有较先进的嫁接技术,可就此加强在荔枝生产领域的合作,扩大种植面积,改善种植技术。目前有机荔枝现代栽培技术示范园还处在初期的栽培生产阶段,据陈健江介绍,周边地区也尝试种植番茄等蔬果作物,打造若干个鱼塘,尚无深加工产业跟进,未来有望进一步建立加工出口基地。塔马塔夫有机荔枝现代栽培技术示范园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以后,我国与非洲国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中非农业合作与交流,加大农业技术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非洲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重在加强在土地开发、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粮食安全、农用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广东)加大与马国的农业技术合作具备了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但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值得注意:——有利因素:总体上看,马国对农业开发是持鼓励政策的,对于用于农业开发的相关农业设备和物资在进口关税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化肥和手扶拖拉机等免税;马国农业用地多,土地肥沃,劳动力成本低,但缺乏科技投入和加工业生产,相反我国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华侨华人在当地长期扎根,熟悉法规龢民情,有开展农业合作的热情和实力,是开展中马合作的良好基础。——不利因素:大规模投资当地农业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环境不稳定的制约;马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缺乏资金维修,车辆雨季通行非常困难,农村供电普及率低,产品保存和加工需要自备电源,成本较高;马国四面环海,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每年一季度都会受到飓风和洪涝灾害侵袭,同时该国目前尚无建立有效的补贴机制,需要藉助外国援助来进行灾后重建。2.南非(1)华侨华人的构成及发展状况南非华侨华人的移入主要分成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初,主要是英国从中国招募契约华工,主要是由于当时南非金矿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工。据载在年期间,约6.4万名契约华工来到南非和德兰士瓦。二战后,由于国共内战局势使国人生存环境恶化,国内移民政策又相对宽松,因此,向南非移民的华人持续不断。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到达南非的中国移民及其后代,约计7万多人,俗称“老侨”。二是1970-80年代,从台湾移民南非的华人逐渐增多。由于但是中南尚未建交,南非与台湾关系密切,南非向台湾移民大开方便之门。1976年中国台湾与南非建立“外交关系”后,不少台商前往南非,另外还有台湾派驻南非的农耕队留下的部分技术人员及其亲眷。80年代后,许多来自香港、大陆和南美洲华人也陆续移民南非,华人的组成日趋多元化。来自台湾、香港的新移民主要是投资和技术移民,其经济活动超出了原来华侨华人经济的范围,以经营纺织、电子、电脑、电器等行业为主。三是19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新移民前往南非的人数逐渐增多,特别是1998年中南建交后,双边关系的发展迅速,前往南非的中国大陆新移民快速增长。众多中国大陆新移民的涌入改变了南非华人的来源地结构。上世纪90年代,南非华人中,来自广东、台湾、福建三省的人口比例分别占总数的50%、20%、10%。目前南非华人总数约为30万,来自福建、广东、台湾省籍人分别占35%、20%、20%。尤其是近年来,南非平均每年增加中国大陆新移民约1万人,新移民占南非华侨华人总数的80%。总数已经超过20万人。他们大都集中居住在商业中心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开普敦、布隆方丹、德班、伊丽莎白港等地,其中又以商业中心约翰内斯堡最多。据瞭解,目前南非华侨华人80%集中在约翰内斯堡。2003年,在约翰内斯堡出现了非洲第一条唐人街。它是1995年后由第一家小食店开始发展起来,2003年正式成立管委会,目前正在筹备建唐人街牌坊,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唐人街。居住在唐人街周边社区的华人已达六万人之多。唐人街长610米,共有90余家店铺,除了少数几家香港、台湾人经营的店铺外,其余均为中国大陆的商人开设,包括超市、酒楼、宾馆、书店、网吧、发廊等,各商家生意十分兴隆。具体到广东籍华侨华人来说,1990年代以前的南非华侨主要来自顺德,他们经营食品厂、肉铺、杂货店、超市和餐厅等。老华侨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因此华侨子女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事业有成的专业人才,如当教师、律师、医生、工程师等。过去由于南非当局采取种族歧视政策,许多老华侨及其子女移民去了加拿大、美国、澳洲、新西兰等国家,使得在南非的粤籍老侨及其子女人数大大减少。他们一般对从事中南贸易不感兴趣,与广东家乡联系也不多。目前南非粤籍华侨华人约两万人,其中老侨及其后代约五六千人,顺德联谊会现有会员850多人,多为老侨,其中约200人为新侨。新侨约有一万多人,主要来自江门、五邑地区,其中又以恩平人为主,约堡新唐人街的餐馆基本为恩平人经营;在开普敦,来自台山的新侨约有上千人。粤籍侨胞中,老侨及在南非时间较长的新侨事业有成,而近几年到南非的新侨仍在为生存而拼搏。同时一些新移民鱼龙混杂,华人犯罪率较高,据统计,仅在2000年约翰内斯堡22起凶杀案中,80%为华人所为,一些不法分子还非法组织东北妇女到南非从事色情活动,在当地形成不良影响。随着南非当地政府加大社会治安管理力度,受访的华侨华人反映近一两年治安问题有好转迹象。(2)华侨华人社团南非侨社发展早,数量多,分布广。调研发现,由于各省侨社之间来往不密切,实际存在的侨社数目难以准确统计。据初步瞭解,南非华人社团已经超过百个,主要集中在约翰内斯堡及附近地区。南非华人社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目前具有中国大陆特色的团体有32个,具有台湾特色的团体43个,具有香港特色的团体一个,具有老侨特色的团体12个,中性团体10个。仅在约翰内斯堡有社团60多个,比较活跃的社团有中华工会、顺德联谊会、杜省华侨联卫会所等。新侨方面有社团近30个,如中华总商会、紫荆会、粤港澳、黑龙江、上海、福建、北京、辽宁等商会或同乡会。现依实地调研择要介绍如下:南非顺德联谊会。顺德人移民南非的历史悠久,老侨中以顺德人居多。1998年中南建交后,在当时顺德市政府支持下成立顺德联谊会。当时顺德政府和顺德联谊总会还出资40万人民币协助该会购买会所。由几十个会员发展到目前850名会员,平时举办各种联谊活动。南部非洲粤港澳总商会。成立于1997年,创始会长谢伟,现任会长钟荣恩。由粤港澳三地华商组成,现有会员超过1000人,在南非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会员多是当地侨界商业精英,藉助他们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人脉关系,积极参与南非侨社建设,举办资助侨社活动,与国内有关部门联系密切。(3)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在种族隔离时代,华人子弟不能入白人公立学校读书,华侨便自发办起自己的学校,因此南非华文教育发展很早。老侨曾创办了三所规模颇大的中文学校,分别是约翰内斯堡的华侨国定中小学、比勒陀利亚的斐京华侨公校和伊丽莎白港的玻埠中华学校。据说上世纪60年代,南非就有华文学校八所,但后因经费和生源不足等原因只剩下三所。目前华文教育更加堪忧。在约翰内斯堡调研中我们瞭解到,由于1998年中南建交后,具有百年历史的华侨国定中小学不再获得台湾政府的资助,造成经营资金严重不足。南非政府规定中小学获得补贴的前提是招收黑人学生,又导致大批附近黑人入读,结果华侨子女纷纷转移到白人学校读书。如今的国定中小学已经几乎没有中文教师和华人学生。许多华侨对此感到十分惋惜。南非华文媒体发展较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目前面临编辑人才缺失、资金不足等诸多制约因素,造成一些原本有影响力的报刊不得不停办。《侨声报》是南非的第一份华文报纸,于1931年创刊,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侨民信息交流的迫切需要。2005年3月,历经74年岁月的老报纸由于难以摆脱政治立场包袱,加上经费短缺,宣告关闭。《华侨新闻报》是南非第一份民营报纸,也是南非最有代表性的华文报刊,创刊于1994年,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来自两岸三地全体侨民的需要。《华侨新闻报》不接受官方补贴,不受任何政治力量所左右,在报导中采取客观立场,全方位报导新闻,弥补了非洲华文传媒60多年来未曾跨越海峡两岸的不足。1996年该报成为非洲大陆发行及广告量最大的华文报纸。目前由中国香港城老板林伯旻投资经营。《南非华人报》是一份由中国内地的新移民创办的华文报纸,创刊于1999年,该报宗旨是宣扬中华文化、服务南非华人,定位在“三华”:即由华人办的、给华人看的、用的是华文,发行范围遍布非洲,在博茨瓦纳、莱索托、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发行较广。《非洲时报》是南非华文传媒新秀,由当地有影响力的侨领吴少康投资经营,创办于2005年,主要读者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南非的中国内地新移民,以“面向非洲,服务侨民”为宗旨。此外还有《虹周刊》,创刊于2006年,是南非首本简体汉字周刊;《南非华商》月刊,创刊于2006年,是继《虹周刊》之后南非又一份华文杂志,由南非洲中华工商总会创办;《声音》月刊,创刊于2007年,杂志内容涵盖全球华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等等。(4)典型案例: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是在中国驻南非大使馆和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于2004年1月正式成立的全侨性华人社团组织,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整合所在国全体社团的组织。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发挥华人社团与南非警方等执法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侨胞与执法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配合警方打击针对华人的各类犯罪,协助维护我侨胞的合法权益和华人社区的安全。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的成立,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近年来,由于南非社会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其社会治安状况持续恶化,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居高不下,民众安全感逐年下降,针对我侨胞的各类犯罪和侵害活动也时有发生。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共有近60名侨胞被害,100多人受伤,中国公民在南非被绑架、武装抢劫和敲诈勒索的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在2004年,一年内共有22名华人同胞在南非遇害,这不但在当地华人社区中造成广泛不安,也引起我驻南使馆和我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正是这种背景下,在使馆的积极倡导下,一批热心侨领决定成立一个全侨性的社团组织,旨在团结全体在南侨胞共同应对复杂的治安局面,配合南非警方打击针对华人的犯罪,协助使馆更好地维护侨胞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警民中心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有别于其他地缘性或行业性侨团,中心是以理事会形式组成的,各主要华人社团负责人都是理事会成员。现任中心主任李新铸是中心创办人,另一创办人吴少康为名誉中心主任。设有专职工作人员3人,工作用车2台,主要工作是受理侨胞的求助、投诉和报案;协助受害人报警、与警方进行沟通联系并跟踪案件调查情况;协助警方进行案件调查;提供案件翻译服务;协助我使领馆做好领事保护工作等。警民中心的成立和工作受到了南非华侨华人的普遍好评和南非警方的充分认可。目前南非经典在侦办涉及华人的案件时,往往与中心取得联系,寻求中心的支持和协助。南非华人警民中心的成功经验,集中表现在华侨华人高度融入当地社会,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处理好与南非当地其他族群的关系,摒弃利益短视和“过客”心态,加强与当地人的交流与往来,是华人在南非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华人社会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南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为南非经济社会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3.阿联酋(迪拜)(1)华侨华人的构成及发展状况阿联酋华侨华人历史不长,絶大多数华侨都是2000年以后来到的,主要集中在迪拜地区。短短10年间,阿联酋华侨从原来的1000多人迅速增长到目前的20多万人,是中东地区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华侨华人进入迪拜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一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大型国有企业公派人员为主,这些公派人员与当地政府关系较密切,熟悉当地法规、风俗和经商环境,不少人开始选择自主创业;二是上世纪90年代末,华商瞄准中东市场,开始有规模地进入迪拜从事进出口贸易,销售“国货”,其中以温州人群体最为突出;三是2000年我国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进军海外之后,华商进入迪拜的数量大幅增加,他们看好迪拜作为贸易集散地的便利地位,高峰时期在2004年到2005年,至今仍处于上升势头。阿联酋华侨华人来自中国各省区,以浙江、江苏、湖北、山东、东北、广东人为主,还有7000多少数民族同胞,主要是来自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的穆斯林教徒。广东籍华侨华人几千人,絶大多数是2000年后出国的新侨,他们来自深圳、潮汕、佛山、中山等地。阿联酋华侨以从事传统国际贸易、旅游、机械工程、工程建设为主。其中在阿注册的中资机构人员、华人民营企业家、中阿之间做贸易的商人占60%,主要从事纺织品、生活用品、建材、汽配、餐饮业和旅游业等,他们大都来自浙江、福建、江苏、广东和新疆等地区,来阿打工的占40%,大都来自江苏、安徽和四川等地,在阿的华人絶大部分都能够拿到在阿居留签证,但受阿政策限制没有人加入阿国籍。另按阿联酋的统计,中国人在阿注册的企业大部分位于迪拜和沙迦,有2000多家,其中以浙江为首,主要来自温州、台州等地。阿联酋华侨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事业成就显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大力支持国内的抗震救灾和公益慈善事业。(2)华侨华人社团目前,阿联酋有华侨华人社团近20个,主要有阿联酋华侨华人联合会、中国商会、温州商会、山东商会、河南同乡会、广东商会等。这些社团主要是以省份为主的地缘性团体,商会居多,成立时间较短。这里重点介绍影响较大的阿联酋华侨华人联合会和广东商会。阿联酋华侨华人联合会。在中国侨联和驻阿大使馆、驻迪拜总领事馆指导支持下,阿联酋华侨华人联合会于2009年7月开始筹划,12月在迪拜正式成立,一共66个发起单位,是阿联酋华侨华人自愿成立的一个公益性、非营利性、以自然人为会员的民间团体,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宗旨是团结侨民,凝聚侨心,发挥侨力,为华侨华人服务。设有秘书处、宣传工作委员会,组织发展和对外联络委员会,财务管理委员会、权益保障及法律援助委员会,慈善帮扶委员会,和平统一促进委员会、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文体工作委员会、经贸促进委员会、华文教育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监事委员会等14个机构及《中东侨报》编辑部,分别在阿布扎比酋长国、沙迦酋长国、富查伊拉酋长国设有分会。现任主席万长青。华侨华人联合会成立以来,重在加强各兄弟社团之间的联系,为在阿华侨华人提供各种法律援助,同时积极组织各类慈善活动,如捐助汶川、玉树地震灾区善款达到400万人民币,去年联合会还专门组织3人访问团亲自到玉树考察,并资助了当地一所小学建设。阿联酋广东商会。广东商会在广东省贸促会的推动支持下于2010年10月成立。现有会员70多个,经营范围包括建材、服装、家具、手机、电脑配件、化妆品、物流等行业,经营产品多为“广货”。&会员事业十分成功,发展势头良好。现任会长张钦伟。广东商会成立以来,在团结在阿粤商,促进中阿交流,支援祖国灾区建设,积极搭建华侨华人与祖国经贸、文化等合作交流平台,活跃粤商文娱生活、树立粤商新形象,构建和谐粤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如与其他兄弟商会承办2010年迪拜中国年大型春节文艺晚会、举办2010相约迪拜中东财富论坛,为广大侨胞提供法律援助、与国内有关部门协商,探讨广东侨胞眷属在国内投资、升学、就业、财产保障等工作,2010年4月组织向玉树灾区捐资15万迪拉姆(约合人民币25万元)。2010年7月,广东商会率团前往清远市技术师范学院参加2010年毕业生首期出国赴阿联酋迪拜就业仪式;10月,广东商会与清远市政府正式签署“双百计划”,&到2013年三年内资助清远市100名贫困学生,并招聘100名清远市技师学院贫困学生到阿联酋迪拜就业。“双百协议”的成功签订,为校企合作探索了国际化路子,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为各行业培养人才、实现技能人才输出国外,与广东企业联手开拓海外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更使清远市技师学院成为阿联酋广东商会人才培养的基地。(3)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阿联酋华文教育至今还是一个空白。究其原因,在于华侨华人进入阿联酋时间不长,他们以进出口贸易等商务活动为主。调研中有部分华侨也表达了日后发展华文教育的愿望。阿联酋华文传媒虽然发展时间短,但十年时间不断壮大发展,网络媒体有迪拜华人网、阿联酋中国商会网,报刊有《中东侨报》、《新民商报》、《东方商报》、《华人时报》、《华人之窗》、《緑洲》、《海湾资讯》等,主要是半月刊、旬刊和周刊,基本都是免费赠阅,靠广告维持运作,最大的发行量两万左右。电子媒体有亚洲商务卫视(Asia Business TV)中文频道等。华文传媒突出表现瞭如下特征:一是地点集中,几乎都在华侨华人最集中的聚居地——迪拜创办,由此辐射全国;二是起点较高,网络、报刊和广电多线发展;三是规模小,发行少,免费发行;四是广告量较大,发展势头良好。《中东侨报》。由阿联酋华侨华人联合会主办,是中东地区影响最大的主流华文媒体,发行量超过10000份,发行到阿联酋7个酋长国和其他一些海湾国家。内容以报导侨团活动,转载国内社会经济报导,刊载广告信息为主,重点提供中国产品和供应商信息,为中东采购商和中国产品供应商之间架起贸易桥梁。并设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在结束访阿行程之际,调研组组长、省侨办副主任林琳接受了《中东侨报》记者采访,寄望阿联酋华侨华人继续关心支持广东和中国的建设,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和深化与广东和中国的交流合作,密切经贸联系,实现共赢。迪拜华人网()。该网站是一个公益性质的网站,宗旨是为中东地区的华侨同胞服务,主要为中东地区华人提供新闻、供求信息、招工求职、以及娱乐等信息;为国内同胞提供海湾地区国家资料、签证办理,迪拜指南、投资谘询、展会信息等等,由温州商人王伟胜与华侨刘海涛一起创办,初名海湾华人网,2001年更名为迪拜华人网。2006年,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原则下,迪拜华人网全新改版,开辟新栏目,增加新服务,目前该网站主要栏目分三大板块:资讯板块、博客板块、相册板块。亚洲商务卫视。2006年8月,温州华侨王伟胜和刘海涛收购阿联酋媒体城下属的一家国有电视台“阿里巴巴商务卫视”,改名为“亚洲商务卫视”(Asia Business TV)正式开播。该台和著名的半岛电视台共用阿拉伯地区最主要的通讯卫星“尼罗河”广播卫星,发射频率: NILESET 101 FREQUENCY 12341 VER 27500,电视信号覆盖中东和北非21个阿拉伯语国家,观众超过4亿人。节目覆盖阿联酋、沙特、约旦、卡塔尔、埃及等30多个中东、北非及南欧国家的近5亿人口,是中东地区唯一一家用英语和阿拉伯语传播中国经济、文化的卫星电视台。2009年加入阿联酋有线电视网,直达阿拉伯高端商务家庭及社区的150多万人口。目前,亚洲商务卫视下辖迪拜国际总部(迪拜)、大中华区(中国北京)运营中心和中国(杭州)运营中心三个办公地点。亚洲商务卫视开播以来,得到了当地商人的广泛关注,为当地商人架起了一座通往中国的信息桥梁,是他们瞭解中国的重要窗口。(4)典型案例:中东·中国商品采购中心位于阿联酋阿基曼自由贸易区的“中东·中国商品采购中心”是广东省电脑商会最大的“走出去”项目。广东省电脑商会成立于1993年,会员主要来自从事研发、生产制造、国内外贸易及商业地产等的IT企业,多数会员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和参加国家及省、市的对外经贸活动,是广东省最早响应中央和省政府号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商会之一。“中东·中国商品采购中心”由商会十多个会员企业组成的广州金波斯投资有限公司与英国、加拿大、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四位国际知名企业家合作投资开办,项目总投资逾6亿人民币,中方股份为51%,其他四方为49%,由中方控股运营和管理。该中心从考察立项、投资运作、规划定位到招商推广,得到了中国和阿联酋两国政府及广东省贸促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2009年4月,经过三年多时间十几次的实地考察,广州金波斯投资有限公司与阿联酋桑巴集团玫瑰线贸易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在阿联酋的阿基曼自由贸易区投资兴建“中东·中国商品采购中心”。中心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经营定位为“中国知名企业在中东地区的常年展会式卖场”,以商品批发与展示为主要经营模式,预计全面开业后,能带动1000余家国内知名品牌厂家进驻中东的自由贸易区从事商业经营。该项目充分响应国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号召,有助于带动中国商品和劳务出口,有效促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的诞生。10月,“中东·中国商品采购中心”项目全球招商正式启动,吸引了全国各地IT、电子、五金、汽配、机电、纺织、百货小商品、家具、饰品等各行业数百厂商前往谘询。11月,商会为配合项目的招商,在国内省市工商联的帮助下,每月一团组织国内各地商协会负责人和各行业厂商代表前往阿联酋实地考察,让有意向往阿联酋发展的企业商家亲身感受当地的营商环境和市场前景。12月,清远市技师学院负责人在考察过阿联酋及项目基地后,与商会签订了为阿联酋的中国企业培训人才的合作协议。2010年5月,“中东·中国商品采购中心阿联酋推介会”在阿基曼举行。7月,阿联酋广东商会通过广东省电脑商会在清远市技师学院选拔学生到阿联酋的华裔企业就业。10月,中东·中国商品采购中心该项目第一期工程完工并开始营业,在阿联酋及周边地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阿联酋各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阿基曼国王等政要及阿联酋广东商会、广东省贸促会、广东省、广州市工商联及有关商(协)会的负责人及在阿联酋的中国商家共同见证了这历史性的时刻。目前,中国城第二期家具批发中心正在筹备招商中,预计投入6亿元人民币,总占地20万平方米,打造集展贸、批发、采购、转口及办公、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商业地产项目。总结中国城的经验,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适应变化,明确“走出去”的思路。金融风暴中人民币升值,中国产品出口受阻,造成了国内产能过剩,生产成本增加。天河商圈一些较大规模、经营十多年的公司也因资金链断裂倒闭,在业内引起很大的震动。但金融风暴也迫使欧美退出了中东、东南亚等市场,为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让出了发展空间。这个时候,抱团出海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机遇。二是做好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在国外投资,困难和风险都远比国内大得多,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治理方式、营商环境及其风俗习惯,对项目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为此,商会在各个项目立项前都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从商业角度、政治因素、人文环境等进行深入考察,以求将困难和风险降到最低。“中东·中国商品采购中心”项目,商会用了3年多的时间,反复考察、衡量、讨论,才最终与阿联酋桑巴集团玫瑰线贸易有限公司结盟,落户阿基曼。这是因为,阿联酋位于中东的航空航运枢纽中心,实行免税政策,有着宽松自由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全世界的商家投资、经商、旅游,其辐射范围达整个中东、非洲、南亚和中亚地区,辐射地区人口达14亿,目前在阿联酋经商的华人达20多万。阿联酋的迪拜商圈举世闻名,包括迪拜、沙迦、阿基曼,而阿基曼最有潜力和竞争力。原因一是迪拜传统的批发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老城区的穆须巴扎等交通拥挤,负荷超载,营商环境不尽人意,商铺租金飞涨,经营成本不断增大。二是阿联酋政府的思路已由迪拜传统商业开始向现代商业转变,兴建大型购物中心如迪拜MALL等,传统的批发市场目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三是根据经济学的外溢原理,当一个地方的产业或商业形态处于饱和状态,它将会向周边低成本的地区转移。阿基曼处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七个酋长国的中间位置,其土地、商铺、住宅、仓库的成本比迪拜低2/3,适合建设大型批发市场,加上酋长开放的商业政策,所以它具备了能无缝承接传统批发市场的转移,承担“中东·中国商品采购中心”这个中东最大批发市场的重任。三是输送人才,为“走出去”企业解决后顾之忧。目前在阿联酋经商的华人企业当中,广东省的企业有一千多家,但他们大多是家族式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他们已经感觉到引进国际化人才改变经营模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中东·中国商品采购中心”开业后,人才的需求量必然大幅增加。所以,商会成立了人才培训中心,幷且定点在清远市技师学院开办了以阿联酋的中国企业为目标的培训课程。调研中,一些会员企业反映,在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国内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不稳定因素。主要是:一、出口订单减少,且不稳定、不持续,人民币升值问题更造成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二、参加国内外销售展会的筹备和参展费用高,但效果不理想,导致企业运营成本高,压力大;三、“用工难”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四、融资难、缺乏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专利和有影响力的品牌,制约着企业的升级和变革。(四)调研地区(地区)与中国(广东)经贸往来情况1.马达加斯加前面提到,马国当地华侨华人絶大多数以经商为主,主要从事日用百货、电器等进口批发和零售,其所经销的产品大多从中国尤其是从广东进口。可见中马两国之间经贸往来十分密切。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马国当地可供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数量有限,加上政局不稳,当局对木材和矿产等资源性产品出口限制较多,中马两国贸易一直是我出口多,进口少,近年来我对马贸易保持顺差(据统计,2010年我出口约合39677万美元,进口10533万美元),但顺差比例有逐步缩小的趋势。(表格:近5年来中马双边贸易进出口情况)上述数据显示,除了2009年因该国动乱出现同比下降外,马对华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政府先后与2005年1月、2007年7月和2010年7月三次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商品免关税待遇政策的实施。如2010年马对华出口10533万美元,超过万美元的历史最好水平,比2005年的1400万美元增长6倍多。可以预料,随着政局趋于稳定,以及新一轮关税优惠政策自日实施后,马国对华出口贸易额必将有更快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和个体经商者越来越多来到马国从事经贸活动。据华商总会初步统计,目前在马个体华商龢民营企业总数已接近1700家。主要集中在首都市中心商贸区Behoririka(当地人也成为“唐人街”),该区现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中国商品城,不仅有大量华商经营中国商品,且有近300户马国当地商户专门经营中国商品。据瞭解,由于中国商品质量不断提高,价格相对便宜,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如汽车、家电、农机、服装、建材等深受马国消费者喜爱。马国海关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该国进口贸易的最大来源国。我省作为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商品源地之一,“广东制造”在马国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省外经贸厅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广东对马出口金额仅为0.1亿美元,&至2007年广东对马出口金额0.6亿美元,同比增长87.1%,2008年广东对马出口金额0.8亿美元,同比增长43%,2009年由于政局动荡,广东对马出口金额依然维持在0.6亿美元(进出口商品详情请见下表)。可以预见,随着马国政局日趋稳定,两地经贸往来有望稳步上升。(表格:2010年广东出口马达加斯加前10位商品(金额单位:万美元))(表格:2010年广东进口马达加斯加前10位商品(金额单位:万美元))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除了上述个体华商龢民营企业外,大中型中资企业、港资企业在两地经贸合作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据统计,目前在马的中资企业37家,中方人数1200多人,港资企业13家,中方人数260多人。中资企业主要从事工程承包、超市零售、酒店餐饮、服装加工业、道路、水电工程、农业机械、农业开发、电信设备销售和技术服务、渔业捕捞、矿产开发等;港资企业主要生产经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与服装等。目前中资企业不少企业家代表也加入到华商总会等社团组织中来,并已组织成立了中资企业协会,现任会长王宏伟,个人经营飞马特(中国)有限公司。截止2010年12月底,广东在马国直接投资的大型中资企业主要有两家,分别是:(1)高坝资源公司(主办单位:佛山市瑞马矿业投资有限公司),中马协议投资额62.5万美元,中方投资额56.25万美元;(2)Madagascar Mainland Mining Ltd.大陆矿业有限公司(主办单位:广东广新悦华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协议投资额266万美元,中方投资额266万美元。大陆矿业有限公司所属广新集团为广东省最大的外贸进出口集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企业,该集团于2007年开始在马国东海岸开发锆英沙矿。该项目是与马国政府共同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有助于帮助马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该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政局原因,至调研团访问期间,项目尚未通过环评。2.南非近三年来中南双边经贸往来密切,势头良好。2008年,中南双边货物进出口额达到144.6亿美元,增长15.2%。其中,南非对中国出口44.6亿美元,增长12.2%,占南非出口总额的5.6%,降低0.2个百分点;南非自中国进口100.1亿美元,增长16.6%,占南非进口总额的11.0%,提高0.3个百分点。南非与中国的贸易逆差55.5亿美元,增长20.3%,占同期南非逆差总额的51.2%。中国为南非最大贸易逆差来源。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南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142.9亿美元,下降1.2%。其中,南非对中国出口58.0亿美元,增长30.1%,占南非出口总额的9.3%,提高3.7个百分点;南非自中国进口84.9亿美元,下降15.1%,占南非进口总额的13.1%,提高2.1个百分点。中国已成为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是南非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至2010年,中南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196.7亿美元,增长37.6%。其中,南非对中国出口81.4亿美元,增长40.3%,占南非出口总额的10.0%,提高0.7个百分点;南非自中国进口115.4亿美元,增长35.8%,占南非进口总额的14.4%,提高1.3个百分点。南非与中国的贸易逆差34.0亿美元,增长26.1%。中国作为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不变。自2002年以来,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外,广东与南非的进出口贸易均有2位数的增长,2010年广东对南非进出口总额高达70.4亿美元,出口金额达26.9亿美元,同比增长49.4%,进口金额4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6.3%。其中,广东对南非种族要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家具产品等,进口钻石、煤等矿产资源,越来越多的中国、广东企业及商品把南非豪登省、约翰内斯堡作为进入非洲市场的一个重要门户,在南非设立总部。6月,2011年“新广州·新商机——非洲·广州经贸周”系列活动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亲自率团参加活动,有近百家广东企业参展,重点在扩大贸易往来、促进旅游文化交流、加强资源能源开发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共组织合作项目72个,其中贸易项目51个,签约合作项目21个,涉及金额约2.6亿美元。据瞭解,近年来广州与南非的经贸合作也取得了骄人成绩,2010年,双方进出口贸易达到14.42亿美元,增长68.1%。其中,广州对南非出口3.06亿美元、进口11.36亿美元,分别增长33.3%和80.8%,预示了两地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潜力巨大。(表格:2010年广东出口南非前10位商品(金额单位:万美元))(表格:2010年广东进口南非前10位商品(金额单位:万美元))3.阿联酋(迪拜)中阿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中国与阿联酋签订了《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等重要协议。同时,中国与包括阿联酋在内的海湾合作理事会六国缔结了《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从2005年开始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2009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12.3亿美元,其中我出口186.3亿美元,进口2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4.9%、21.2%和43.7%。阿联酋已成为我在西亚非洲地区最大出口市场和在阿拉伯世界第二大贸易伙伴。2009年,我从阿进口原油330.7万吨,同比下降27.8%。我向阿出口主要商品是机电、高新技术、纺织和轻工产品,进口液化石油气、原油、成品油、铝及铝制品等。作为第二大酋长国(仅次于阿布扎比酋长国),迪拜是阿联酋的经济中心。凭藉其开放的经济政策、良好的地理位置,短短20年间已经成为中东非洲地区的交通中心、信息中心、展览中心、商品分拨中心。近年来迪拜贸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其贸易份额约占阿全国非石油贸易的75%,其中华侨华人在这里有长期经营的基础。我国(广东)与阿联酋加强贸易往来,有利于双方更好的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双方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市场,经济互补性强。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加快,国内市场对油气需求越来越大,而阿联酋油气资源丰富,石化工业相对发达,因此,可与阿联酋进行合作在其国内设立以油气为原料的工业项目。另一方面,阿联酋工业品较为贫乏,而广东制造业优势较明显,劳动力成本较低,双方产业优势互补性极强。据统计,2010年广东对阿联酋出口金额50.8亿美元,同比增长8.3%,快速增长的趋势明显。(表格:2010年广东出口阿联酋前10位商品(金额单位:万美元))(表格:2010年广东进口阿联酋前10位商品(金额单位:万美元))目前在阿联酋的生产性的外国投资很少,多集中于商业及贸易方面的投资。在阿布扎比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石油及电站领域,而在迪拜多集中在分销和贸易机构。据统计,中国在阿联酋设立的公司超过300家,主要集中在迪拜(180家),沙迦(110家)和阿布扎比(20家),大多数公司从事商品贸易,从事生产经营的很少,投资方式以私人直接投资为主,大多规模不大。中国企业已在阿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并开始以阿国为跳板将产品批发到中东地区的其他国家。规模较大的贸易中心有如下几个:(1)阿联酋迪拜中国商品城,由温州商人陈志远投资于1999年开业。总建筑面积4550平方米,总摊位数130个,经营户124户,其中温州商45户,年销售额27000万美元。主要经营鞋、服装、箱包、小商品产品。(2)阿联酋轻工城,由陈志远投资于2001年开业,总建筑面积5250平方米,总摊位数152个,经营户140户,其中温商71户。年销售额30500万美元。主要经营鞋、服装、箱包、轻工产品等。(3)阿基曼中国城,由广东商会名誉会长陈芝华等粤商与阿基曼有关方面合作兴建,据称是阿联酋最大的中国城,长达1.2公里,投资6亿元,面积50000平方米,将容纳4000商户,目前已全部建成,并已开业5个馆,有上千个商户进驻。陈芝华表示,将加大国内招商力度,引进国内特别是广东的中高档商品进驻该城。(4)中国建材批发中心,由广东商会会长张钦伟投资兴建,占地面积超过40000平方米,投资3亿迪拉姆,是集批发、金融服务、信息交流、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商贸平台。该项目计划今年9月正式营业,目前招租已超过80%,以浙江商人经营的档口为主,届时将成为中东和非洲地区最专业、最集中的建材交易中心。此外还有广东商会名誉会长张正其经营的家具商场,是阿联酋华商经营的最大家具商场,产品基本是广东“顺德(乐从)制造”,等等。值得引起关注的是金融危机对华商经济和双边贸易的影响。早期到迪拜淘金的华人主要从事贸易行业,随着迪拜的崛起,华人财富也迅速增值。但2009年金融危机造成各行各业出现萧条气象,华商财富急剧缩水。房地产业首当其冲,中国的建筑企业也受到影响。其中,据称在迪拜债务危机发生后,占迪拜华商十分之一的温州商人资产蒸发了20亿元人民币左右。调研也发现,在迪拜从事传统贸易的华商中,刚到不久的小商人没有固定客户群,缺乏稳定的商品品种体系,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大。相比之下,在国内有生产基地、在迪拜有贸易公司和稳定客户群的大规模投资公司所受影响相对要小。加上由于越来越多中东人愿意亲自到国内采购商品,或多或少影响到华商在迪拜主要经营的转口贸易,一些华商表示近年出货量有减少趋势。总体来说,金融危机使迪拜华商的财富急剧缩水,但从事传统贸易者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由于迪拜作为中东贸易中心的地位依然稳固,囊括北非和中东的广阔辐射面,良好的政局和社会治安,优惠的政策环境和加速建设的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因素,市场前景仍然乐观。未来深化双边经贸活动,我方可能更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重视销售渠道的建设,选择在阿有实力的经销商,共同打造我品牌产品,二是充分调查市场,适时制定产品销售的价格策略,选择优势产品切入,加大技术投入开发新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吸引市场。三是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完善售后服务。二、主要收获(一)瞭解了新侨情通过调研,我们对上述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有了一些新认识。除了上述各地侨情的基本情况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如下几个方面:1.新移民群体迅速增长,经济实力增强,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侨务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调研发现,上世纪90年代以前,马达加斯加和南非老侨数量有限,以广东籍(主要是顺德、南海等地)侨民居多,多数从事百货、肉铺等“小生意”,进入90年代以后,来自全国各省的大量新侨进入,深刻改变了当地华侨华人的构成。而在阿联酋的华侨华人,更是絶大部分为90年代以后陆续到来的新侨。上述地区的这些新侨中,不少人从事进出口贸易,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资本雄厚,凝聚力强,富有活力。近年来他们积极组织新社团,成为华侨华人社会迅速崛起的新势力。2.老侨活力和影响力明显下降,老社团新老交替问题凸显调研发现,上述地区传统社团侨领老龄化趋势明显,由于新侨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新侨社团的纷纷成立,老社团的影响力下降。同时,社团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开始呈现。一方面是由于年青华人对社团活动兴趣不大,社团缺乏新鲜血液补充,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为数众多的新侨不愿受制于老社团,更乐于以同乡会、商会等名义成立新的侨团。这些新侨团往往能够吸引更多具有经济实力、有干劲活力的中青年侨胞。3.华侨华人特别是新侨群体融入当地的步伐不够快,社会问题突出调研发现,老侨长期扎根当地,在经济、文化上已经融入当地,但普遍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较低。到目前为止,极少人能够在当地主流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与老侨相比,新侨经商赚钱的动机明确,缺乏长期扎根安家心态,且流动性大,居住分散,一些地区内部恶性竞争激烈,矛盾突出。在马达加斯加,部分新侨由于缺乏对当地法律法规和社会风俗的充分认识,语言不通,急功近利,近年来也引发了多起侨民事件。在南非,一些新移民鱼龙混杂,华人犯罪率较高,一些不法分子还非法组织国内妇女到南非从事色情活动,严重损害了当地华侨华人的良好形象。4.华文教育出现弱化趋势,华文媒体经营困难调研发现,马达加斯加和南非华文教育的历史悠久,但由于资金不足、生源有限、经营不善等种种原因,许多华侨学校已经倒闭。目前,在马达加斯加仅有的塔马塔夫华侨学校校舍破旧,设备落后,生源不足,前景堪忧。而南非,原本有百年历史的国定中小学由于大量黑人入读该校,目前几乎没有华侨愿意将子女送往该校读书。究其原因,资金不足是关键制约因素。至于华文媒体,调研也发现,一些华文报社采编人手不足,广告量有限,日常运转资金几乎完全依靠侨领个人投入,且内容相对单一,信息滞后,读者量并不理想。5.侨胞与家乡的联系密切,特别是华裔群体的中国认同感明显增强调研发现,近年来由于双边经贸交流不断加强,交通更加便捷,国内各类海外联谊会、海外招商会等活动的开展,侨胞们获得家乡的资讯、返乡探亲以及从事各种经贸活动更加频繁。许多侨胞也非常乐意让子女参加各类文化寻根活动,增进后代的中国认同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调研中我们接触到大量混血华裔,他们都是土生土长具有中国血统的本地人,甚至连中国话都不懂,从来未曾踏足中国,但对中国同样怀有深厚感情。据瞭解,仅在马达加斯加,这些混血华裔的数量不可估量,甚至有说法认为该国40%人口有中国血统,该国政要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华裔。(二)听取了新侨声通过调研,我们仔细询问华侨华人在当地生存发展各方面情况,广泛听取他们对侨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希望国家推进发展海外金融服务,为华侨华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等相关金融服务。调研地区的侨胞们反映,华侨华人群体中大多数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小成本的百货、餐饮等行业,由于当地外资银行对华侨华人信贷限制较多,资金周转困难,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海外设立专门针对华侨华人中小企业的信贷基金,协助解决华侨华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二是希望共同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培养华侨华人新生代的中华文化认同。调研地区的侨胞们反映,基础华文教育正面临着资金困难、设备落后、师资不足等发展难题,许多华侨华人新生代,尤其是老侨子女,多数进入当地白人学校,留学海外,他们的中国语言和汉字书写能力严重弱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发展海外孔子学院之余,更加重视基础华文教育的发展,从资金、教材、师资等方面予以支持,建议形成一套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华侨华人新生代到国内学校读书,参加文化寻根活动,培养对祖籍国和家乡的认识和情感。三是希望加强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做大做强华文媒体。调研地区的侨胞们反映,华文媒体是海外华侨华人瞭解中国,宣传家乡的主要窗口。目前不少华文报纸有关国内的新闻报导,多是从网络转载,信息滞后的问题比较普遍。建议有关部门牵桥搭线,协助海外华文媒体与国内主流媒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和机制。四是希望有关部门牵桥搭线,为华侨华人企业和国内企业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实现互利共赢。调研地区的侨胞们反映,随着近年来中国(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制造”和“广货”因其物美价廉,越来越受到海外欢迎,中国产品在上述地区前景广阔,许多华侨华人特别是新侨正是通过批发销售中国产品迅速积累资本的。海外和国内的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显得尤为迫切,是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方式。建议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加大协调推介力度,共同推动双方经贸合作。五是希望国内有关部门和企业家多走出国门,开展实地调研,寻求更大发展机遇。调研地区的侨胞们反映,海外市场潜力巨大,许多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尤其适合中国人大力开拓。例如马达加斯加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南非作为南部非洲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市场空间巨大但目前专业性市场不足;阿联酋辐射整个中东和北非市场,目前专业性市场同样不足。建议与长期在当地经营的华侨华人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调研,分享信息,争取更多商机。(三)拓展了新关系通过座谈和走访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调研团广泛接触了当地各种类型的华侨华人社团,既有粤籍侨胞组建的社团,也有许多外省籍侨胞组建的社团,如在阿联酋发展时间最早、人数最多的浙江籍侨团。我们也特别走访了许多此前没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华人企业和企业家,如在南非参观了潮州商人林伯旻投资创办的大型商品批发中心——中国香港城,与企业老板林伯旻和有关企业代表举办座谈,详细瞭解他们在南非业务发展的情况。通过马达加斯加的调研,我们还结识了一大批当地混血华裔,瞭解到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和诉求。在阿联酋调研期间,调研团积极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交流。在阿联酋广东商会负责人的陪同下,调研团先后拜会了阿联酋沙迦王子谢赫·费舍和阿基曼自由贸易区总裁穆罕默德·赫什米,就加强两地经贸交流、帮助粤商企业在当地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四)宣传了新广东调研团利用座谈和走访等各种机会,向侨胞和驻外使领馆介绍我省近年来“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别是广东“十二五”期间围遶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吸引高端人才、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等方面的各种举措,鼓励海外华侨华人多回祖国看看,多回家乡走走,联系乡情,寻找商机。在阿联酋调研期间,调研团还接受中东侨报采访。《中东侨报》是中东地区影响最大的主流华文媒体,由阿联酋华侨华人联合会主办,发行量超过10000份,发行到阿联酋7个酋长国和其他一些海湾国家。林琳副主任接受了《中东侨报》记者专访,介绍了访问团此次到非洲和中东进行调研考察的目的和收获,寄望阿联酋华侨华人继续关心支持广东和中国的建设,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和深化与广东和中国的交流合作,密切经贸联系,实现共赢。调研地区主要华文媒体,如《非洲时报》、《华侨新闻报》、《中东侨报》以及华侨华人社团的内部刊物,都及时报导了调研团的访问和座谈情况。许多侨胞反映,调研团此行不仅带来了家乡人的亲切问候,也带来了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资讯。他们为祖籍国和广东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感到由衷欣慰。(五)启发了新思考通过调研,我们对上述国家和地区侨情的新变化和侨务工作的新任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广东企业“走出去”,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概括而言,这些思考的落脚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华侨华人的优势,支持和推进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成熟发展,最终目标是发挥海外侨力,实现互利共赢。我们认为,调研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幷存,创新侨务工作体制和机制,以联谊增进感情,以服务加强联系,以活动带动互动,加大对华侨华人社会的扶持力度,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侨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思考和建议(一)支持新老侨社更新换代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是侨务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一方面,许多传统社团缺乏年青血液补充,社团活动减少,难以吸引年青侨胞加入,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社会影响力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新侨群体在人数和经济实力上不断增大,新的以同乡会、商会形式组建的新社团不断崛起,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建议加大对侨团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与新、老侨社更为密切的联系合作机制,一方面支持以新侨为主体的新侨团通过挂设“同乡会”,联系和团结更多新侨,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经营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方面鼓励老侨社吸纳有实力、有活力的新侨加入,推动传统社团更新换代,更好地发挥传统社团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扶持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海外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是弘扬中华文化,宣传广东新形象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手段。尤其华文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学为根基,有利于华侨华人新生代培养对祖籍国现状和发展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祖籍国的“文化”认同。与其他地区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蓬勃发展有所不同,上述调研地区(主要是马达加斯加和南非)华文教育由于资金不足、生源有限、经营不善等原因,近年来出现明显弱化,华文媒体由于采编人手不足,广告量有限,日常资金投入几乎完全依靠侨领,且内容单一,信息滞后,经营前景不容乐观。建议有关部门对于上述地区现存的华文学校在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师资方面,除公派教师外,可考虑与当地孔子学院合作,利用孔子学院师资优势,为当地华文学校提供师资培训。同时建议为当地华文媒体和国内(广东)主流媒体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实现国内与海外的信息共享;同时定期制作“广东专版”,与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建立合作机制,全面宣传广东。(三)培养中青年侨领骨干随着近年来当地各种新社团的成立,中青年侨领的社会影响力正不断提升。他们大多事业有成,热心公益,干劲十足,敢于担当。其中部分中青年侨领在当地土生土长,没有语言和文化障碍,融入当地社会程度极高,又长期往返于祖籍国和所在国从事经贸活动,对祖籍国具有高度认同感。培养这批正在迅速崛起的中青年侨领骨干,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到侨务工作的未来。建议着力做好重点中青年侨领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中青年侨领经常回国参加各类参访、考察、学习、联谊和经贸活动,增进他们对祖籍国现状和发展的认识和感情,同时发挥中青年侨领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广大海外侨胞扩大深化与广东的交往合作,向海外世界推广和宣传新广东。(四)重视做好混血华裔工作混血华裔是海外华侨华人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表征。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群体的瞭解认识不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非洲国家(特别是以马达加斯加为代表)混血华裔人数众多,活跃在政商各界,他们对祖籍国怀有浓厚感情,可以成为未来侨务工作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建议有关部门加大调研力度,全面摸清各地混血华裔情况,特别是争取在当地政商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华裔人士支持,为中国(广东)海外形象的推广添砖加瓦。(五)利用华商网络加快广东企业“走出去”海外华侨华人主要从事商贸活动,在所在国家和地区无不建立起深厚的商业网络和人脉关系,他们中不少人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得益于近三十年来中国(广东)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广东)制造业的兴起,是中国(广东)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可以藉助的不可多得的资源。建议鼓励和支持“走出去”的广东企业与当地华商合作,充分利用华商已有的商业网络加快拓展海外市场,例如利用华商在各地已经建立的成功的专业市场推介广东产品,实现互利共赢。(六)重视开拓非洲与中东市场非洲和中东地区资源性产品丰富,消费能力庞大,市场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调研发现,马达加斯加等国家木材和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世界各大公司争相投资开采,前景广阔。南非政府为提升当地黑人劳动力素质,大力鼓励外国制造业在当地直接投资生产。阿联酋投资政策宽松,手续便利,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其市场不仅面向海湾地区,而且辐射到欧、亚、非三大洲。产品打入了阿联酋,也就意味着打入了占世界人口1/4的大市场。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上述地区的市场调研力度,定期向外向企业发布投资信息和风险评估,为企业更好更快“走出去”及时提供谘询服务。注释:〔1〕在马国与广州实现直航之前,甚至在更早期的海运时代,毛里求斯一直是中国大陆与马达加斯加交通的重要中转站。在马国访问期间,调研团从当地侨民口中得知毛里求斯目前居住有大批广东籍客家人,且由来已久。据说,早期广东籍顺德人、南海人也曾到毛里求斯谋生,但受到先到此定居的客家人排挤才陆续迁到马国。广东省海外侨务资源调研组非洲中东线小组调研组组长:林 琳 省侨办副主任副 组 长:黎志华 省社科院纪检书记、党组成员成   员:吴晓生 省侨办调研宣传处处长何江涛 省外经贸厅WTO谘询服务中心主任周油松 省贸促会会务部副调研员陈贤波 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博士报告执笔人:陈贤波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区侨务工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