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彝良唐毅城镇医保如何用

在昆明市打工的农民工问卷调查分析
在昆明市打工的农民工问卷调查分析
&&&&&&&&&&&&&&&
&2014年1月至4月,2013年云南省省院合作重大研究项目《云南省推进城镇化面临的难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在昆明市随机抽样,对农民工进城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50份,收回235份,其中有效问卷184份。现将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受访进城农民工基本状况
(一)受访进城农民工的籍贯
本次调查在昆明市打工的农民工有效问卷184份,其中160人为云南省籍,占86.96%。
表1 &被调查农民工籍贯统计
上表中,云南省江川县的农民工工72人,占全部问卷的39.13%。这主要是本次调查重点在昆明天天向上营养餐公司。该公司有一位中层经理是云南江川县人,曾是江川县某乡镇的村长,经他动员,以他所在的村庄为中心的当地人,绝大部份都来该公司打工。
据统计,外省籍农民工到云南省就业的140万人,云南省出省打工者为120万人,两项相减,云南省省内有20万外省籍农民工打工。本次调查发现,昆明市打工的外省籍农民工最远的是黑龙江大庆市,另一个是青海省人。这说明,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不但气候宜人,能够赚钱的机会也多,能够吸引省外农民工前来打工。
(二)受访进城农民工打的什么工?
此次调查的184位农民工,全部都在民营企业打工,尚未发现有在国有企业打工者。这说明,国有企业已经失去新增就业岗位给农民工的功能。
有8位是自己创业当老板。其中,开打字店2人,开家庭水电工器店2人,开铝合金门窗店1人,开小餐馆2人,买一货车在建筑工地承包拉货1人。
有意思的是,调查中有云南省会泽县8人在昆明市以帮人搬家拉货为生,搬家当然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兼做收购旧家具等,然后转手卖出去,赚一点差价,也弥补了现行旧货市场发展滞后的空缺。这些旧家具,包括就床、旧沙发、旧桌椅、旧家电、旧电脑等等,往往是物主以极低的价格甚至白送,他们转手后以市场价出售,也是有赚头的。
二、进城后住在哪里?
长期来,有关部门并没有把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列入发展与改革计划,也没有为农民工住房拨出财政专款,更没有动工兴建农民工住房。至于城里为数不多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由于是为城市里的国企下岗工人、有城市户口的低收入群体盖的,并不面对农民工,即使面对了,农民工也买不起。那么,农民工在城市里到底住在哪里?
78人、占问卷总数的42.4%住的是公司提供的住房。其中,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基本上都是住在建筑工地的工棚或未竣工的建筑物内。所谓工棚,一般是指建筑工地搭建的存放钢筋、水泥、塑料管等建筑材料的临时性的简易棚子。这类简易棚子大都是水泥瓦(石棉瓦)作顶、草席竹席挡墙,具有夏不隔热、冬不御寒的典型特征。至于建筑工地里未竣工的建筑物,就更是农民工们比较好的栖身地了。应该说,农民工进城有工棚住、有未竣工的建筑物住,还算是幸运的了。我们知道,许多农民工进城后只有找到了建筑工地的打小工的工作,才有工棚或未竣工的建筑物来住。
  但是,工棚或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并不适合有体面的人来居住。工地的噪音、粉尘就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还有一个很糟糕的问题是,未竣工的建筑物往往伴有阴暗潮湿,特别是哪些刚装修后的房屋,甲醛等有害物质尚未被吹散,对身体有毒,这是所有城里人都懂得的常识。而在没有房子住的情况下,农民工也就只能睡觉第一、健康第二,以至于不能顾及健康了。
  另有一些人住在雇主提供的集体宿舍里。雇主能提供集体宿舍,当然是农民工求之不得的“天上馅饼”。既然是馅饼,也就有个代价问题,由此也就不能不出现两个后果:一是受建筑成本限制,这种集体宿舍不可能象城里人住房那样有的必备空间,往往是高低铺,过道狭窄,连城里人早已传为记忆的筒子间的条件也没有,甚至于连摆放东西的地方也没有;二是没有了个人的隐私空间。那么,老板为什么愿意提供集体宿舍呢?唯一的解释是提供了集体宿舍,就可以让农民工节省时间来加班加点的干活,那当然是很划算的事。
  有11人、占问卷总数的6.0%住在雇主家里。住在雇主家里的一般都是家庭媬姆、护工等。因为要照顾小孩、老人、病人等,雇主也就不能不让农民工住到自己家里。应该承认,随着社会进步,城里雇主的道德观念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对家庭媬姆、护工等的态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平等。但是就整体上看,就多数人来看,对媬姆、护工都保留了不平等的传统歧视观念,经常给脸色看,使其饱受寄人篱下之苦。
  有一人回答住在底下室。据媒体报道,有的明星刚到北京等大城市谋生时,由于囊中羞涩,也曾经住过一小段时间的地下室,被传为艰苦创业的佳话。但是,对于不具有明星般天赋,又没有城市社会地位的农民工来说,能找到地下室住真是他们的万幸。这是因为,城市的地下室供给不足(而不少单位的地下室不是用来住人的,而是用来停放汽车的,被称为地下车库)。此外,还遭受到出身农村、工资水平低下的大学生、研究生们在租用时的价格“竞争”。
  有两人回答住在城中村。所谓城中村,简单的说就是城市中的村庄。中国的城中村,特指在城市急剧扩张中,政府行政和开发商尚未能够征用并强拆的农民住房群。由于囊中羞涩的农民工,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及其他社会群体租住的巨大需求,把握商机的农民们纷纷把现有住房自行加高加大,从而形成了“城中村”。
  有学者曾经研究过城中村,得出了城中村是进城农民工的“天堂”的结论,是和有道理。事实上,城中村是农民工进城后首选的落脚点、居住区和属于自己的“家”;是承受得起的专业化分工服务的小社会;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群体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的“大学校”;是农民工对外联络和信息交流的“大网络”;更是农民工精神安慰、娱乐和文化生活的“卡拉OK厅”;当然还是农民工寻求帮助、自组织和自我管理得很好的场所。
  令人遗憾的是,地方政府、城里某些富人和个别学人却表现出对城中村的无比仇视,几乎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强拆城中村。地方政府之所以非常仇视城中村,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责城中村,原因在于城中村对于他们没有任何的好处。而且,在地方政府眼里,城中村俨然就是影响他们执政形象的“罪魁祸首”。如果我们再深一步分析,对于地方政府的有关官员来说,改造城中村却有着非常多的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个人的执政形象。就当然只是官员们自己的感觉,老百姓并不认同;二是由于改造城中村利润奇高,开发商个个垂涎三尺,因而就可以官商合谋,或利用招标投标,或利用审批项目,或利用质量监督等等,捞取个人的好处。
  许多学者指出,按照国际上公认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城市的衡量标准,城中村是题中之义,是应该存在的,是不可以非议的,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中国政府官员心目中那种“城市不可以让城中村存在”、“城中村影响城市形象”等认识,并不是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城市的衡量标准。照我看来,城中村不但不影响城市形象,而且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正式记录,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但不可以人为的消灭,而且应该好好保存、保护。
  通过城中村把我们的发展历史保留下来,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对于我们的后人,城中村所体现的历史真实、历史沧桑和历史之美,是他们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复制、复原的。在此,有一个如何评价城中村之美的问题。照政府的官员来看,城中村是不美的,而照农民工看来,城中村却美的很!而且照历史学家、古建筑学家们看来,城中村完全是一个时代的宝贵记录,因而是美的。遗憾的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破四旧”等极其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几乎所有的城市的历史性建筑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在所谓建设新的城市的动力驱使下,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拆旧城,建新城。拆旧城当然容易,但是旧城区里的那些历史过程中的建筑,也一同随着推土机的轰鸣而被“铲除”了。而新建的城区,几乎清一色的钢筋水泥楼房,毫无特色。
  为城市建设、城市居民生活乃至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在城市里却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住房,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表现了我们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表现了我们社会的畸形发展!遗憾的是至今这一问题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有的学者还为这一不合理现象寻找理论根据,真是悲哀呀!
  农民工在城市没有住宅,引发了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与悲剧:一是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可能导致农民工们的怨气、不满和仇恨逐渐滋生,最终引发社会动荡;二是可能导致城市里居民的心态畸形发展,使他们误认为农民在城市就不该有住房,就应该承受与城市的居民不一样的生活待遇,就应该永远作二等公民,久而久之,就将成为农民和社会弱势群体起来革命的对象;三是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每年的春节等假日的回乡所造成的交通紧张,形成了一道有辱中国光辉形象的地球奇观;四是农民工在城市、妻儿老小在农村的两地分居,造成了家庭成员不得团聚、夫妻性生活长期压抑、子女长期不得父母亲爱等悲哀悲痛景象,是不人道、反人道的,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有的。
三、绝大部份农民工没有在昆明落户
在184份有效问卷中,有182人没有在昆明落户,占98.9%。回答在昆明市落户的只有2人已落户的两人,都是买了商品房。按照昆明市的规定,房子总值在30万元以上,并且一次性付清拿到房产证可以落户一人,如果是按揭,待拿到房产证即可落户一人,房子价值在30万以下,取得房产证5年后,可以落户一人。问卷中购买商品房只有5人,其中一人的丈夫、孩子是城市户口。
当问及为什么没有落户的原因时,农民工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怎么办理落户。这说明,政府有关部门的宣传解释工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虽然多数农民工对落户有哪些好处具体说不清楚,但是他们普遍都知道城市户口比农村户口享受的好处多。其中有一个爱学习的农民工还举出媒体上最近报道的甘肃省兰州市今年4月11日至17日因供水企业遭受污染,导致自来水中苯含量严重超标后,政府为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免费发放瓶装矿泉水、而没有兰州户口的农民工不给发、也没有消防车或洒水车给农民工送清洁水,农民工不得不依旧喝着被污染的水,感叹道“城市居民户口要比农民户口好多了!”
有问卷农民工对昆明市居民年老退休后乘公交车免费显得十分羡慕。据《昆明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拟对年满60岁、户籍在昆明的老人的各项权益予以立法保护。草案规定,老年人持《云南省老年人优待证》或者《离休证》和身份证,可免费进入本市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名人故居、公共图书馆等;可优先就诊、取药、交费并免交普通挂号费;优先购买汽车、火车、飞机票,优先上车、登机;优先办理银行储蓄业务;享受体育馆(场)、游泳馆等体育设施和影剧院等娱乐设施的票价优惠;免费使用收费公厕。草案还规定,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服务组织、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用电、水、管道燃气均按居民生活用电、水、燃气价格收取,燃气共用设施建设费按相关规定进行减免;免收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初装费,并减半收取通信费、基本收视维护费等。 
2007年7月1日,《昆明市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的实施意见》开始实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获准免费坐公交。据昆明公交公司的资料,持昆明市官渡、五华、盘龙、西山四区户口,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只要凭云南省统一新换发的老年人优待证或离休证,及本人身份证原件,就可办理免费乘车IC卡。截至2010年4月30日,昆明公交卡售卡总量达到206万张,其中普通卡136万张,爱心卡为37万张,而爱心卡中有98%以上是老年爱心卡。每天,昆明公交客运量达到240万至250万人次,刷卡129万次,其中,普通卡为85万次、爱心卡为37万至40万次,这样的刷卡频率相对来说确实很高。这些费用由政府承担,每天近40万元。
四、绝大部份农民工没有在昆明办理城镇医保
在184份有效问卷中,178人没有在昆明办理城镇医保,占全部问卷的95.1%;办理了医保的只有2人;另有5人没有回答。
当问及(城居保)和(新农合)的区别时,只有28人回答“感觉办了城镇医保好”,而绝大多数农民工都答不上来,不知道城居保比新农合享受的待遇要高得多:
一是政府高。新农合新农合,左右;城居保新农合新农合
二是就诊医院的选择余地和不同,城居保在城镇就诊医院的选择,多数可以经社区医疗直接转三甲医院。而新农合以上的农村居民表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转诊制度不满意。这说明,转诊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不仅没有对参合农村居民看病起到合理的引导作用,反而给农村居民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也抑制了农村居民对城镇医疗资源的需求,增加社会不公平。
五、绝大部份农民工没有在昆明办理城镇养老保险
在184份有效问卷中,180人回答没有在昆明办理城镇养老,占全部问卷的97.83 %;只有一人办理了养老保险,另有3人没有回答。
许多进城农民缺少对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和认同,宁愿当前不参保。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各个层面并没有向基层农民宣传城镇养老保险,基层村干部也并不了解城镇养老保险。此外,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水平太低,转户农民认为参加不参加关系不大。
调查中发现,进城农民工全部在小微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中就业。这些企业利润一般都很低,处于惨淡经营,参保压力大,并不会主动提出让农民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而许多进城农民宁愿找一份没有养老保险的工作,也不愿意为了养老保险丢掉工作。另外,农民工群体、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缴费能力不足,缴费意愿不强。这对当前以“养家糊口”为主要目标的农民工来说,现金减少意味着生活紧张,与以后城镇养老保险所带来的生活保障相比,他们更注重现实利益,所以宁愿当前不参保。
国务院已经决定合并实施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云南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将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这一次将把新农保和城居保统一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个人账户资金也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其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同时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个人缴费档次标准。
六、大部份在昆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没有在昆明接受教育
&&在184名有效问卷表中,有小孩已到上幼儿园年龄的40名,其中跟着自己在打工的昆明市上幼儿园的12名,占30%
;在老家上幼儿园的23名,占57.5%;没有上幼儿园的5名,占12.5%。
在184名有效问卷表中,有小孩已到上小学年龄的45名,其中跟着自己在打工的昆明市上小学的19名,占应上小学总数的42.22%
;在老家上小学的26名,占%,占应上小学总数的57.78%。
在184名有效问卷表中,有小孩已到上初中年龄的33名,其中跟着自己在打工的昆明市上初中的15名,占45.46%
;在老家上初中的18名,占54.54%。
在184名有效问卷表中,有小孩已到上高中年龄的20名,其中跟着自己在打工的昆明市上高中的10名,占50%
;在老家上高中的10名,占50%。
在184名有效问卷表中,有小孩已到上中学年龄的64名,其中跟着自己在打工的昆明市上技校的5名,占已到上中学年龄的7.81%
;在老家上技校的2名、上职高的4名,合计已到上中学年龄的占9.38%。
2014年,《昆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管理办法(试行)》(昆政办〔2014〕26号),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保障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明确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需具备“三证”
(务工证明、居住证明、身份证明)条件,随迁子女能在昆明入学。入学条件由原来的“四证”下调到“三证”。但是,“三证”仍然是比较硬性的必备条件。让进城农民工提供必要的证件,不过是对他们身份的一种基本确定。然而,这个“简单条件”,仍然有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由于不符合这个基本条件而无法让其子女进城上学,例如,从外来者的就业情况看,由于无法提供劳动合同而被学校拒之门外的也累见不鲜。
整体上分析,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从毛入园率来看,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草案)》提出,云南省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前3年毛入园率仅达37.43%,师生比为1:21,师生比超标严重。而公办幼儿园资源紧缺,部分民办园费用偏高,使得老百姓对入园贵、入园难的现象反映强烈。其中,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更不容乐观。云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本无园可入。除了极少数外来人口子女可以进入公办幼儿园(经济条件较好的、有某种社会关系的),90%以上甚至100%的农民工子女只能进入城乡结合部的民办幼儿园,甚至是不符合注册标准、环境简陋的“山寨园”,同时,还有一大部分由于经济等原因被拒之园外。
关于初中阶段的门槛。小学阶段已在昆明市享受公费学位的小学毕业生,根据当年的招生政策随就读小学分配入学。对新申请初中公费学位的小学毕业生需提供父母在昆务工证明、居住证明、身份证明(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及其子女户口簿。适龄儿童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同意在昆明就读证明(就学联系函)、小学六年级应届毕业证明等相关材料(超过法定入学年龄的,所提供材料中应含缓学证明)。这样的条件限制了那些在小学阶段没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的学生和新申请初中公费学位的新生入学。
关于中考阶段门槛。根据《云南省关于做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云南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完整接受完初中教育,且取得连续三年学籍(七、八、九年级),可在流入地有条件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录取。若未在流入地完整接受初中三年教育,只能回户籍所在地参加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按照昆明市往年高中阶段的招生政策:“具有昆明市户籍的初中毕业生,方可参加昆明市高中统一招生录取。在昆就读具有省内其他州(市)户籍的初中毕业生,可参加民办高(完)中或面向全省招生的高(完)中学校录取,在昆就读省外户籍的初中毕业生只能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可见,云南的中考政策,对外来农民工子女中考阶段的入学门槛依然较高。
七、绝大部份农民工进城后没有放弃家庭承包地
对于自己进城打工后后家里的承包地的经营问题,在184份有效问卷中,有95人回答仍自家经营土地,占51.63%;转包6人,占3.26%;出租12人,占6.52%;亲朋代管62人,占33.70%;交回集体的4人,占2.17%;另有一人回答“租不出去而处于荒芜”。
对于自己进城打工后后家里的承包林地的经营问题,在184份有效问卷中,65人回答仍自家经营,占35.33%;转包1人,占0.54%:,出租7人,占3.80%;亲朋代管20人,占10.87%;交回集体的7人,占3.80%;另有84人没有回答,究其原因可能是家庭没有承包林地。
绝大部份受访农民工进城后没有放弃家庭承包地。所谓家庭承包地,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的一种普遍使用制度。这种制度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以及农民的愿望,集体组织将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归其使用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发包给本组织的农户承包经营,农户对所承包的土地、林地、草地、水面等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国家政策和本组织章程所允许的处分权,独立行使经营自主权,并按双方协议规定上缴承包金,上缴国家税金,完成农产品定购任务以及其他义务,集体组织根据生产需要和实际可能,提供各种服务,进行必要的管理协调。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停止征收农业税不仅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同时还符合“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
对“您希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多少年最好(请在以下答案里打勾)”,回答“30年”的有10名,占5.43%;回答“50年”的有12名,占6.52%;回答“100年”的6名,占3.26%;回答“永久归农户”的135名,占73.37%;
“不清楚”的17名,占9.24%;另有4人未回答。
随着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土地承包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完善。中共中央1984年规定,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15年不变,1993年又要求再延长30年不变。年提出“赋予农民长期而又稳定的承包经营权”。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
受访农户希望接听承包地永久属于农户。有老年农民工回忆起我国农村土地权属多次变动,违背了农户要求土地权属稳定的意愿。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不稳定的土地权属,必然影响土地经营者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产出减少也就具有了必然性。而在不涉及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才一举解决了困扰我国数十年的农村土地经营问题,深受农民欢迎。其实查阅资料,早在1956年下半年,浙江省、广东省的一些地区就实行了类似包产到户的做法;1959年河南省的一些地方又搞了包产到户;三年困难时期(1958年-1961年),先是在安徽省、广东省,后来有更多的省、自治区,实行了“责任制”、“口粮田”等办法。这些责任制形式虽然行之有效,但在当时“左”的思想指导下,都被当作“单干风”加以批判,受到禁止。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承包经营在广大农村又蓬勃兴起,仅几年时间,无论是集体农业企业,还是国营农业企业,都普遍实行了土地承包经营。土地承包经营与现阶段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相适应。
对“您觉得农村土地所有权归谁最好(请在以下答案里打勾)”,回答“收归国有”的有5名,占2.72%;回答“归集体”的有4名,占2.17%;回答“永久归农户”的160名,占86.96%;回答“归降镇政府的0名;回答“不清楚”的9名,占4.89%;另有6人未回答,占3.26%。
对“您及您的家庭成员进城后还想不想以后会老家”,回答“农村好”的41人,占22.28%;回答“落叶归根,回家养老”的有61人,占33.15;回答“城里好”的有52人,占28.26%;回答“不适应农村”的有10人,占5.44%;回答“客观上回不去”的有25人,占13.59%;另有5人没有回答,占2.72%。
对“您进城打工落户后,愿不愿意放弃家里的承包地与宅基地”,回答“愿意放弃”的有6名,占3.26%;回答“不愿放弃”的有88名,占47.83%;回答“有合理补偿可以放弃”的有66名,占35.87%;回答“说不清楚”的有名19名,占10.33%;另有5人没有回答,占2.72%。
八、大部份农民工进城后家庭房屋空闲
农民工进城后家庭的房屋怎么处理?在184份有效问卷中,有151人、占82.07%的回答是自家的人、主要是留守老人在住;回答“空闲”的有12人,占6.52%;回答“出租”的有9人,占4.89%;回答“卖掉”的只有1人,占0.54%;回答“不清楚”的有2人,占1.09%,另有10人没有回答,占5.44%。
有农民工注意到在2014年5月6日举行的第2届中国新型城镇化峰会上,住建部村镇司司长赵晖表示,城镇化并非要消灭农村,而是要让在农村住的人口与城市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建议允许城里人购买农村宅基地和房子,卖地收入要建立分配机制,政府、村集体、农民各拿一部分。其实,在云南省,即使允许农民自由出售自家的房屋,能够卖得出去、城里人愿意去买的,也只有城市城镇郊区、交通沿线、旅游目的地等一些农村,其它绝大部分地区都恐怕没有人买!
九、绝大部份村里干部没有对进城打工提供过帮助
在184份有效问卷中,有8人、占4.35%的受访者表示村里干部对自己进城打工提供了帮助;而有120人、占65.22%的受访者认为村里干部没有对自己进城打工提供任何帮助。
农民进城打工最需要村干部帮助的,是提供城镇企业用工、招工、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信息,而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村干部乃至乡镇基层政府官员并不比常在外面打工的农民工,知道的多,要他们在这些方面位农民提供帮助,显然是难为了他们。
其实,据我们课题组多次下乡调查,发现不少村的年轻人、能人、身强力壮的,包括一部分村干部,大都进城打工去了,留在农村里的,大都是年纪较大的、文化水平不高的,以及有一些疾病的。这就导致一些村干部素质较低,文化水平偏低,政策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不强;极少数村干部与村黑恶势力和宗族派别势力交织在一起,既影响了村干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形象,更不要指望他们能为进城农民提供帮助了。
对“您觉得现在的村集体在土地林地经营上能不能为村民办事”,回答“能办事”的有19人,占10.33%;回答“能办很少的事”有62人,占33.70%;回答“不能办事”的有50人;占27.17%;回答“说不清楚”的有36人,占19.57%;另有17人没有回答,占9.24%。这一调查结果,再一次印证了一些研究农村的学者们多次发出的“农村基层治理存在危机”的论断,不是空穴来风!不能再采取“装做没看见”的“鸵鸟”政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文】彝良县三十五万农民有了自己的“医保”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彝良县三十五万农民有了自己的“医保”《​昭​通​日​报​》​报​道​:​如​今​,​实​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云​南​省​彝​良​县​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年​前​村​干​部​磨​破​嘴​皮​劝​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现​在​却​变​成​了​村​民​主​动​找​我​们​交​参​合​款​,​我​们​村70​多​人​,​一​周​就​有00​多​人​交​了​参​合​款​,​在​外​地​打​工​的​村​民​还​打​电​话​回​来​要​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彝​良​县​龙​安​乡​摸​槽​村​党​支​部​书​记​吴​顺​光​高​兴​地​说​。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同期刊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昭通彝良唐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