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盘加权指数数

快讯:中国台湾加权指数早盘下跌2.95%
  和讯股票消息 北京时间8月19日,中国台湾加权指数早盘下跌2.95%,报7390.53点。
====和讯博主讨论=====
&&&&&&&&&&&
&&&&&&&&&&&&&
&&&&&&&&&&&&&
&&&&&&&&&&&&&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点击头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银河证券衍生品部总经理联讯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大同证券研究所所长信达证券策略分析师联讯证券上海营业部策略分
08/18 15:1908/19 07:4708/19 07:2608/19 01:1708/19 00:3508/18 15:2608/18 08:2208/17 08:37
股票/基金&
感谢您的参与! 查看[]台湾加权指数(TWII)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6页免费54页免费37页免费8页¥3.008页¥3.0011页免费15页免费9页免费8页免费6页免费
台湾加权指数(TWII)|台​湾​股​票​市​场​数​据​,​分​析​基​础​。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台湾股票查询_台湾奇摩股市_台湾加权指数_股票行情查询
台湾公司股票_价格元_第5张
长:780高:556大小:72k;类型:jpg
台湾股票票样1220种不同
长:600高:395大小:44k;类型:jpg
台湾股票市场介绍
长:716高:643大小:48k;类型:jpg
台湾股票样张_价格50元【左海收藏屋】
长:950高:712大小:76k;类型:jpg
台湾股票市场- 创意百科
长:532高:575大小:100k;类型:jpg
台湾公司股票_价格元_第2张
长:780高:537大小:72k;类型:jpg
台湾股票----样张._价格45元
长:500高:597大小:62k;类型:jpg
台湾股票----样张._价格45元
长:500高:618大小:58k;类型:jpg
台湾股票样张_价格20元
长:960高:720大小:94k;类型:jpg
台湾民国股票样张
长:419高:246大小:24k;类型:jpg
下一篇:暂无1990年台湾股市的“万米跳水”
一、背景。
1949年,国民党政府溃败大陆,蒋介石集团转战台湾,从大陆运走350万两黄金,这为台湾后来的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1962年,台湾证券交易所成立,直到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才勉强站稳1000点的整数关口。1987年至1990年,该指数从1000点飙升至12682点,短短四年时间里,竟不可思议地上涨12倍。牛市的到来并非无缘无故,回顾台湾这段历史,成就“疯牛”的因素主要有如下五项:
1、宏观经济的持续繁荣。
1951年至1987年,台湾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居同期世界各经济体首位。人均GDP从1952年的213美元,增长到1987年5252美元,增幅接近25倍。在此期间,随着发达经济体产业升级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大量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台湾,为台湾赚取了大量的外汇。1988年底,台湾外汇储备达76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
2、外贸顺差占GDP比重快速提升。
1979年以后,台湾经济对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前后几乎是零,此后一路攀升,至1986年达到顶峰,接近20%,随后快速回落,1991年以后,已降至5%以下。巨额的外贸顺差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
3、市场流动性过剩。
1982年以后,台湾信贷市场实际利率逐步下降,从1984年的11%以上下降到1989年的不足3%。利率的不断走低,促使多年沉淀下来的高额储蓄从银行体系外流。其次是汇率的上升,台币兑美元从1983年40比1升到1992年25比1,市场对新台币的升值预期,导致境外大量热钱流入。市场流动性的泛滥直接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土地和房产短期内价格翻番。在资金贪婪的洪流中,股票市场自然就成为最大的蓄水池。
4、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投资渠道不畅。
台湾资本市场自上世纪70年代起步,到80年代末,仅仅不到30年的时间,投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是债券和股票,且供应量远不能满足居民储蓄的投资需求。因此,当资金的洪水到来时,由于缺乏足够的泄洪渠道,股市必然会出现水涨船高的景象。
5、监管当局干预过度、政策失当。
和大陆类似,自股市建立起,台湾当局便有强烈干预市场的倾向。尤其是1987年至1990年间,为达到抑制股市的目的,甚至派出主管内部安全的调查局人员到主要的证券公司问话,几乎是威胁的口吻。1988年9月,在股市逐步走向疯狂的时候,监管当局宣布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随后股市应声大跌,民怨沸腾,抗议声风起云涌。执政当局为避免失去选民,开始错上加错,从遏制泡沫转向力挺股市,让股市的疯狂进一步加剧。
二、描述。
1990年2月10日,台湾加权指数上涨至12682点,随后便呈现出崩溃式的下挫,1990年10月1日跌至2485点,短短7个月,暴跌10197点,跌幅超过80%。在下跌的过程中,许多投资者尚秉持着牛市思维,屡次抄底,因为没人想到会跌得如此深,结果全部被套牢,直到市场进入绝望式的冷清之中。(应对策略:股票市场长期投资价值判断是投资的首要问题,精选个股谨防价值陷阱,保守的资金管理)
随着股市泡沫的破裂,高股价顷刻间土崩瓦解。下表描述的是部分台湾50指数成分股在当时的表现,在表九所列的16只股票中,最高跌幅达95.21%,最低跌幅78.80%,平均跌幅85.60%。如今20是多年过去,除台达电之外,其余15只股票的股价再没有创出新高。
表名:1988年至1990年台湾50指数成分股跌幅(单位:新台币)&数据来源:wind资讯
在这场股灾中,倾家荡产者数不胜数。那些因炒股暴富起来的普通股民,多数不仅把赚来的钱如数还给市场,还亏得血本无归,有些甚至从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其中的代表人物是绰号“多头总司令”的雷伯龙,此君军人出身,最初靠内幕消息和操纵股价起家,赚进上百亿元。据称雷司令对股票非常痴迷,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倒背如流。可惜他明察秋毫一生,麻痹大意一时,在指数飞流直下的时候,竟逆势而行,多次托盘,结果不仅本钱输光,还欠债百亿。这正如巴菲特所说,退潮的时候,才发现谁在裸泳。
幸运的是,股市泡沫破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远不及大萧条。这不仅得益于台湾的高储蓄率,而且得益于经济的成功转型,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股灾只不过是对居民储蓄的一场疯狂洗劫,对实体经济并未真正伤筋动骨。
三、简析。
和历史上其他股灾相比,台湾股市的崩溃更具戏剧性。除经济周期自身的运行规律外,投资者无以复加的疯狂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1、不可理喻的赚钱效应。
在1987年至1990年2月,任何人随便买只股票,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回报率。假如利用财务杠杆,则可能短期内实现暴富。但不管是任何股市,都是少数人赚钱、多数人亏钱的游戏,当所有人都赚钱或所有人都亏钱的时候,说明市场处于极度不理性的状态,迟早将被纠正过来,而纠正的力度取决于被扭曲的程度。正所谓大涨之后必有大跌,大跌之后必有大涨。
2、全岛的致命疯狂。&至1989年底,全岛约有600万家庭,股民开户数却高达500万户,名副其实的全民炒股。在国民党政府所谓“伟大的繁荣”的渲染下,大街小巷盛传“牛市永不落幕”。学生、工人、出租司机、寺院僧人、公务员、企业老板等,全部冲进股市,导致学生逃课,工人怠工,出租者司机拒载,僧人不好好念经,公务员无心办公,企业暂时停工。股票成为全社会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媒体纷纷扩增证券版内容,财经记者猛增。
3、难以置信的高股价。
随着市场情绪的膨胀和指数的上涨,股价如同被吹起的氢气球,纷纷飞上蓝天。尤其是市值较小的垃圾股,在庄家的操纵下,股价火箭般地上涨。例如,当时仅拥有一间酒店和一座野生动物园的六福(2705),连续19个涨停,股价上涨将近2倍,市值达到8.3亿美元,超过同期纽约广场酒店、香港文华东方和曼谷东方三家世界一流酒店市值的总和。股价的成倍上涨,导致市场估值节节攀升,股票整体市盈率最高竟达100倍。
4、市场流动性的逐步紧缩。
到1989年底,市场流动性开始明显趋紧。首先,实际信贷利率在连续5年下降后,在1989年探底回升,从3%以下上升到1990年的6%以上。其次,新台币对美元快速升值的势头结束,国际热钱纷纷撤离。最后,台湾的外贸盈余迅猛下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结束。(流动性的相关因素:信贷、汇率、外贸盈余、储蓄率及其流向)
经过空头疯狂的洗劫后,人们再次回到平静的生活中,此时才蓦然发现,赚股市的钱并非易事,短暂的暴富神话只不过是一场春梦。无知者无畏,无畏者无惧市场风险,而当真正的风险来临时,它是如此地排山倒海,势不可挡,足以吞噬所有的不识时务者。所以,股市里最大的风险不是风险本身,而是对风险的无知。
1990年台湾股市风险(案例分析)
1990年台湾股市风险
&1&发生背景
自上世纪50年代,台湾**大力发展纺织工业,积极鼓励出口。美国、日本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台湾转移,台湾因此而逐步建立起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带动了岛内经济的高速发展。1951年—1987年,台湾年均经济增长达9%,为世界之首,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1988年底,台湾外汇储备达76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但与此同时,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急剧增加,不断对日本、台湾等顺差经济体施加压力,迫使这些经济体实施货币升值。台湾货币当局对新台币缓慢升值,上百亿美元的国际投机性资金在升值预期下,开始大举流入岛内。
由于岛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岛内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储蓄率不断升高。1981年台湾国民储蓄额为5530亿元新台币,1987年达到了1.2万亿,平均每年递增21.46%,一度占到台湾GNP的38.5%。
新台币升值导致境外热钱流入,加之多年沉淀厚积的高额储蓄额因利率不断走低而从银行体系外流,造成岛内游资充沛。在投资渠道缺乏之下,大量资金流入股市,股市大涨。
&2&主要过程
台湾股票加权指数自日台湾有股票市场25年后首次突破1000点,从此便出现了全球罕见的加速屡创新高的牛市行情。不到9个月,指数跃上2000点,随后的2个月内,指数接连突破3000点和4000点。虽然1987年全球股灾也同样重创台股,指数重挫51%,到1987年12月跌至2298点,但台湾牛市行情远没有结束。
1988年6月,台指反弹突破5000点大关,7月突破6000点,8月涨至8000点。9月,台湾“财政部”为抑制股市泡沫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政策重创市场,指数至年底跌到5000点以下,岛内股民一度要求台当局为股市下跌负责。由于台币升值趋势未变、市场热情并没有减弱,开户人数由1985年的40万户增至1988年底的160.6万户。19**6月上半年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创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突破万点。1990年2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
这种前所未有的泡沫式疯涨使得台湾股市成为一个不产生实际价值和合理资源配置功能的赌场,任何一个人采取随机选股策略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回报率。赚钱效益快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股市,活跃交易账户从牛市开始的不到60万激增至460万,日平均交易量也从不足1000万美元飚升至最高56亿美元,年换手率从不到2倍到最后达到6倍,显示出极度短线投机气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户创造。
在投机气氛浓烈的市场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纵股价,一些在其它市场本应摘牌退市的公司因是小盘,筹码易于控制,股价被炒上天。相反,当时台湾少数几家基本面优良,在国际上竞争力都领先的大公司股票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如台塑。
面对着不断狂飙的股市,台湾当局积极出台应对措施。在放松外汇管制,拓宽投资渠道、积极引导岛内企业对外投资、连续加息、大幅提高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和打击非法金融等一系列组合拳之后,台股牛市的根基,即流动性过剩开始动摇,加上1990年突然到来的海湾战争,最终彻底击垮了台湾股市。台湾股市从日开始一路狂泻,不到8个月,台湾加权指数由12495点狂泻至2485点彻底的崩盘,而那些海外热钱早已在此之前获利出逃,所有损失都由台湾本土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承担。
&3&主要经济后果
台湾股市泡沫破灭,使台湾股市严重受挫,交易清淡,成交量从19**的25.41万亿缩至1992年的5.92万亿,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重从19**的155.6%降至1992年的48.1%。股价下跌后,土地价格也开始暴跌。房地产平均单价从1990年最高峰时每坪23.61万元新台币降至1991年的15.92万元,下跌了67.43%。
股市低迷,地价下跌使得银行金融系统开始发生经营危机。台湾商业银行的放款额趋于减少,尤其是对不动产的融资大幅下降,许多融资对象相继倒闭,造成土地融资呆帐,而被股票、土地套牢的企业也因缺乏资金,营运陷入困境,同时银行的坏账、呆账也大幅增加。
同时,台湾实体经济受到重创,经济前景呈现黯淡。由于社会资产大幅缩水,资金转趋短缺,台湾经济建设计划所需的资金无法筹集到位,有些项目不得不推迟,大规模的建设计划不得不停滞,以至重新修订。90年代初期台湾经济亮起了危险信号,工矿业生产已连续出现下滑趋势,出口严重衰退,经济一蹶不振,景气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4&主要原因分析
A.始作俑者,国际游资
台湾经济在经历50年代到80年代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实力大幅上升。在美国保护主义的压力下,台湾当局被迫在汇率政策上采取缓慢升值的策略。与美元的兑换率从1985年的39.85上升至1986年的35.50;1987年进而突破30大关,
1992年达历史新高25.40。新台币的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和所谓的“热钱”进入台湾,试图获取汇兑收益。
这些以投机为目的的国际游资,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并非直接去购汇套汇,而是纷纷投向更具有升值和投机机会的土地和股市。他们开始撬动土地、股票价格的急剧上扬,原本缓慢增长和较均衡的土地、股票市场,开始失衡,市场价格严重脱离价值,投机之风开始盛行。
B.投机盛行,供求失衡
股市的暴涨和暴利,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投机者的进入。从1986年10月的1000点,到1990年2月的12495.34点,净涨了11倍多。股市的暴涨和暴利,自然让更多的民众、机构和企业法人急功近利,心态失衡,投机欲望高涨,理性也变得非理性了。本来平静的社会资金开始不断地被吸引到了股票市场。
高储蓄率和连年贸易顺差的共同作用使得台湾岛内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在股市投机缺口被打开后,其必将泛滥而一发不可收。相反,在股市供给方,其上市公司数量在1990年也未超过200家。在投机炒作者的蓄意撬动下,数千亿的游资,去追逐百余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供求关系急剧扭曲。于是,股票价格就不断地向上翻腾。
C.政策偏差,风险聚集
台湾当局一直奉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放松了对金融秩序的约束,甚至对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在业务上出现的混业也不加干预,使整个金融体系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为国际游资的进入、民间盲目投资和疯狂投机提供了便利条件。地下投资公司、大家乐、**都曾经盛极一时。在泡沫经济形成初期,这种现象往往被忽视,但是,当投资回收发生困难、投机状态难以继续维持时,各机构和个人,想方设法把危机向其他经济领域蔓延和转嫁。
纵观台湾股灾,虽然台湾当局在最初股价疯狂上涨、风险累积之际,几次政策干预,但由于政策引导和监管不力,都未能将股价平稳,以致市场投机心态加剧,股价暴涨暴跌,泡沫不断加大、破裂,最终不可收拾。
1990年台湾股市崩盘的“壮况”
一、中东政局的变化
(一)“悬案”
此刻,在主导着“工业血液”的中东地区,发生了一场“纠纷”。表面原因是萨达姆对沙特和科威特不同意予以资金援助、“石油开采划界”和债务减免等问题的不满,但有报道说:萨达姆发动针对科威特的军事行动前曾经和美国驻伊拉克大使密谈,接受了美国的“默许”。这个说法,“无从考证”,成了一个悬案。
(二)“最后一根稻草”
1990年开始的突然出现在盛产石油国家之间的一些“传言”,无疑是股市明确的“利空信号”。即便没有后来日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的军事行动,世界原油供给的负面新闻已经足以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对台湾(地区)股市一些暴涨百倍的“垃圾股”的支持力来说,已经是到达了必然崩溃的极限。
二、“股价崩盘”
(一)“股市”中的“亿万富翁”
台湾(地区)的“易航公司”只有一艘没有投资价值的旧船,股价原来只有1.67元(“新台币”),一路高歌猛进到将近200元(“新台币”),单凭借股票暴涨让易航城(易航城:易航股票的庄家,即大股东)从一介贫民,到股市高点12682的时候,成为身价高达(曾经)100亿(此处指:“新台币”,约2.5亿美元)的大富翁。但是经历过了崩盘之后,他从100亿的身价又“跌回了原形”。
(二)“六福发展”
台湾(地区)股市叫“六福发展”的股票,产业不多还是亏损状态,曾经连续出现149个涨停,市值超过8亿美元。
(三)“花红”
当时好多台湾(地区)的证券交易员工年底“花红”发放到几十个月甚至上百个月的工资,这种“富裕”是“普遍性”的,让所有人心动,不由自主地加入了“投资热潮”。但这种靠高息贷款和热钱作支撑的“股市繁荣”和“魔法一样的收益”不可能长久维持。
(四)“大泡沫”
在台湾(地区)股市最“炙热”的时候,一些“公共机构”,在股市下午收盘后才开始继续工作;僧侣炒股也不乏其人……美国基金经理Steven
Champion在《台湾股市大泡沫》([美]江平著,兴业全球基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中作出了精彩的描写:“那个时候股市投资者似乎找到了如何超越光速和摆脱其他物理限制的方法,他们到达了一个时钟停摆,平行线交织的奇怪空间,正常的金融和商业法则在这里都不再适用。”
(五)惊人的交易量
截至1990年3月台湾(地区)股价“顶峰”的时刻,日交易量从20世纪80年代平均不足0.1亿美元,暴涨到76亿美元,扩大了760倍。这个股市日交易量是同期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东京证券交易所日交易量的总和,而此刻台湾(地区)上市公司数量不到200家,可见被“卷入”资金的数量和影响力。
(六)“换手率”
此刻大量的股市交易量是在占90%比例的散户股民中产生的,年股票换手率高达6倍,散户股民都是在搞“短线投资”,不是“长线投资”。有个风吹草动,必然立刻“割肉抛出”,不愿长期持有。
也许散户的资金均摊到人头上比不过“机构投资”,但对于中小投资者的家庭却是“押上了一切”。
(七)“看不见的那只手”
投资者的股市投资如果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但金融战就是虚拟经济冲击和主导实体经济。举例:在台湾(地区)股市最“炙热”的1989年(末)~1990年(初),“易航”那样的“垃圾股”,股价可以轻易地上涨100倍。但此时,台湾(地区)实际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台塑集团”的股票价格只上涨了12%。
“不要看着乱,其实不乱”。人们都说年台湾(地区)股市“疯狂”、“不理性”和“无秩序”,可金融战役的发起者精确的主导着虚拟经济的资金流向,看似乱成了一锅粥,可关乎民生、实际赢利的企业却陷入了无法在股市筹得资金的困境。
(八)“最后的时刻”
台湾(地区)股价的“癫狂”随着中东地区1990年“利空”奏鸣曲的响起,进入了崩溃阶段。
台湾(地区)股票加权指数由12495点狂泻至2485点,不要说那些借入了“地下钱庄”高利贷炒股的股民和机构,甚至包括“地下钱庄”本身都深深陷入了这场典型的股市灾难。
(九)“地下钱庄”的损失
年“台湾(地区)股市崩盘”中最直接、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无法收回“冒险贷出交易金”的台湾(地区)“地下钱庄”。由于这些“地下钱庄”是秘密运作的,所以无法统计损失了多少资金。整个台湾(地区)的民族金融资本和“地下钱庄”都在年台湾(地区)金融战役中双双受到重创,大量资金被暴跌的股市套牢,大数额的外汇投机交易被高点跌落的“新台币”汇率变成严重亏损,并且由半公开的美国舶来品“衍生金融工具”这个放大器扩大了亏损后果。
那些20世纪80年代秘密进入台湾(地区),又在1990年“那个运气好到不可思议的最后时刻”获得巨额利润退出的“热钱”来说,台湾(地区)岛简直是一个大金矿。为此,他们还要来看看,并征服这太平洋上的“战略美女”……
货币长城 江晓美著
1983——1990年台湾股市运行图
  大盘从号的998点反转到今天长达28个月涨幅高达6倍多的牛市结束了吗?
  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也受到美国要求其货币升值的压力。从1986年开始了升值周期(4-5年),新台币与美元的汇率从1985年的100:2.51上升到1989年的100:3.82,升幅为52%。
  年,台币大幅升值推动台湾股市步入了一轮为期7年的大牛市。在台币升值过程中,台湾股票市场加权股价指数从1985年7月的600多点逐渐上升,
  日,升至13608点的历史高峰,涨幅高达近20倍。大体上可见3段:
从日的636点,一路狂涨到日的4673点,26个月涨幅高达6倍多,随后开始惨跌,日跌到2298点的最低,2个月跌幅52%;
从1988年初到该年9月24日8790点,9个月涨幅达3倍。后在“财政部”宣布恢复课征证券交易所得税的情况下开始下跌,到年底跌至5119点,3个月跌幅35% ;
从1989年1月的5717点,涨至日的12682点,13个月涨幅达122%。此后以创纪录的速度狂跌,7个月跌掉10086点,跌幅达80%,
  到日,跌到2485点的最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盘加权指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