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跟星海湾海上游览船风电安装船相关的网站,最好国外的。

【资讯】北车海工、崇和实业联合发布自升式海上风电作业平台|【三海一核】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大学生在线()
【资讯】北车海工、崇和实业联合发布自升式海上风电作业平台
我国在海上风电作业平台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该领域船舶制造关键技术创新&#日,北车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车海工)联合上海崇和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崇和实业)在上海发布了新型自升式海上风电作业平台。该平台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自升式海上风电作业平台,其在吊装能力上实现了最大幅度满足风机大型化的发展需求,可满足1000吨以下独桩的吊装和高精度打桩,具有作业精度高、安装效率高、操控稳定性强等特点,经我国造船学会鉴定,该自升式海上风电作业平台具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随着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涌动,海上风能资源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可利用海域面积多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上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可开发的风能资源是陆上可开发风能资源的3倍,海上风电已成为各国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板块。中国是世界船舶制造大国,但距离船舶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中国船舶制造的产品类型相对传统,产品结构相对低端,而产能又大量过剩。另一方面,在特殊船型和相对高端的船舶产品上,全球的市场份额占有过小,参与度过低,严重依赖海外供给。比如海上石油平台、豪华邮轮、远洋渔船、大型作业平台、深海母船等等。中国北车与崇和实业的合作,推动了中国的船舶工业产品的升级创新,突破了关键技术,第一次实现了国内跨行业之间的技术融合,利用北车的高铁技术在船舶行业内溢出和创新,有力的促进了国家大型装备之间的融合与集成,也是在整船系统平台上进行了前沿技术的集成创新。该项目的大型海上专用吊机技术引进和内化创新,弥补了国内重大技术的缺失。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北车与崇和实业的合作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以企业和市场为主导的技术产业化路径的探索。这次参与的有国企、民企、科研机构、甚至还有国际先进技术公司,在这次合作过程中,形成了产品联合开发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实现了投融资、建造、开发、运维、工程等整体产业链的总体融合,从而提高了海洋装备产业化的效率,真正实现装备的创新与升级。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称,未来几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27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末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按5兆瓦单机容量计算,至少需要6000台风机,年平均安装量在1200台以上。市场容量高达6000亿元,其中安装市场容量约为2000亿元。与陆地相比,海洋复杂多变的风浪、地质、气象条件极大的增加了风电设备安装的施工难度。风电设备的安装成为制约海上风电发展的一大主要瓶颈。目前,在海上风电项目分布上,欧洲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已经开展了较大范围的海上风电资源评估及相关技术研究工作,技术手段日趋成熟。而我国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在海上风电机组安装等技术方面还缺乏研究,海上风电施工专用运输船舶、打桩船舶、安装平台、敷缆船舶、运维船舶等特种工程作业及水下专用设备等大型、成套、专用、产业化技术装备研发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海上风电作业平台的自主研发和国产化,北车海工、崇和实业强强联手,攻克海上风电作业技术难题,以提供海上风电安装项目成套装备、核心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融资租赁等全方位服务,为海上风电安装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该套装备在盛风I型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和性能优化,具备类似陆地上的平稳安装、安全可靠、作业效率高的卓越性能。
网友评论(0)
请先后再进行评论!您所在的位置:
政策真空 国内外大牌企业热捧海上风电项目
日07:09  
 周晓芳 
  作为国内乃至亚洲第一批商业化的海上风电项目——东海大桥项目日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据悉,首批3台风机将于近日并网发电,明年世博会前夕将实现全部并网。届时,该项目年上网电量为2.6亿度,可以满足40万人口的生活用电需要。而第一个海上风电商业化项目的意义并不只有这单纯的一点,令业界所关注的是,随着项目的并网,“海上风电”已成为风电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据透露,海上的风力资源比陆地更集中、更强劲,达到陆地上的3倍。而陆上风电目前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在连续几年保持高速增长后,即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根据近日工信部公布的半年数据显示,风力发电设备反而同比增长5.46倍。  巨大的商业空间吸引了各大巨头的角逐。尽管海上风电规划未出,相关配套政策出台还无时间表,但据《每日经济新闻》调查显示,在陆上风电投资高烧未退的情况下,海内外知名企业又刮起了新一轮海上风电的“风暴”。  4企业联合中标东海项目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海上风电的相关政策及规划将会根据已经运营的的海上风电项目运营情况而制订。这也表明,对于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谁参与建设谁就掌握了市场的先机。正因为此,据参与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的一位人士表示,当时的争夺特别激烈,吸引了很多非常有实力的企业。而在项目招标过程中,仅摸底勘测的数百万元花费就让许多中小企业却步。  据悉,上海市发改委组织进行了东海大桥项目的业主招标工作,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上海绿色环保能源工程有限公司、中广核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国际有限公司四家组成的联合体中标该项目,随后4家公司分别以28%、24%、24%、24%的股权比例出资成立了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进行东海大桥项目的运作,注册资本金4.6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工程总投资23.6亿元,累计装机34台,是目前国内最大单机容量风机,装机容量100兆瓦,约占上海市总装机容量的1.5%左右。  行业巨头投身海上风电  面对海上风电发展蓝图,行业巨头已经开始“闻风而动”,纷纷加快海上风电项目的布局。  作为最早进入海上风电领域,同时也是目前为数不多拥有海上风电场建设经验的风电设备供应商,丹麦维斯塔斯近日对外宣布,将于年内成立中国海上风电业务办公室。2006年,公司在天津建立的风机生产基地主要生产V80机型,而这款机型已经成功应用到欧洲的海上风电场。维斯塔斯中国区总裁安信诚对中国海上风电市场的巨大潜力充满信心,“我们把中国的海上风电市场视为未来全球最重要的风能市场之一。”  作为风电行业的另一跨国巨头,西门子也已高调进入了中国海上风电市场。今年5月22日,投资额高达5.81亿元的西门子风力发电叶片(上海)有限公司落户上海临港。据悉,该叶片生产基地年均生产能力约为500兆瓦。  作为国内最大的风机生产厂家,华锐风电不仅为中国第一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兆瓦的风机,同时也正加快海上风机的规模化生产步伐。据介绍,华锐已经在江苏盐城实现了3兆瓦风机的批量生产,明年将加大对5兆瓦海上风机及潮间带风机的研究力度。(002202,SZ)同样也对这个领域虎视眈眈。  海洋装备行业老大——重工集团公司对海上风电也寄予厚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装风电)董事长杨本新表示,“进入陆上风电我们算是第二梯队,但在海上风电则会是第一梯队。”他表示,中船重工高层明确了大力发展非船行业的指导思想,意图进军新能源及风电装备行业,2004年成立的海装风电公司正是调整产品和产能结构的一个重要举动。杨本新认为,海上风电还可以和海水淡化形成产业链。由于海水淡化需要大量的电力,在中东等水贵如油的地区非常有商业价值。据介绍,中东已经有客户予以关注。  在不少大型企业,新能源发展优先于其他企业。如专设新能源办公室,每年拔出一大笔资金作为新能源投资。作为海上作业的专家,中海油对海上风电“图谋”已久,早在2007年11月便在渤海绥中油田安装过一台海上风机——金风科技的1.5兆瓦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遗憾的是,该机组没有并网投入商业运行。  技术隐患仍存开发或需谨慎  事实上,海上风电在技术上也有非常大的挑战。与陆上风机有所不同的是,海上风电受到风及海浪等因素影响较大,若风机运转的时候出现机械故障,几乎没有办法维修。加上海上风力强劲,还会伴随台风肆虐,这就要求海上风机的质量必须非常稳定可靠。  “在建设海上风电项目的时候,你要对海洋各个方面相关数据有非常好的掌握,要对海底的地质条件有非常清晰的了解,这就是建立海上风场最大的挑战。只有把这些情况和数据都整合起来,才能选择采取什么样的技术和措施。”维斯塔斯全球海上风电总裁简森介绍道。  “中国做风电的公司包括我们都有个问题:就是缺乏基础的研究。”杨本新表示,中国风电公司很难说达到了自主研发。他介绍,在2004年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时就曾请气象局做了一个关于风力资源的付费调研报告,同时还请了德国的咨询公司,帮助分析世界和中国风电的发展趋势。  “自己做研发当然重要,但有个问题就是市场等不起。”杨本新强调。近几年来,风电机组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主流公司的订单仍然一直排队。不过用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的话来说,幸好第二梯队的公司提供了风机才缓解了市场的紧张局面。他认为,目前我国海上风电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考虑到安全等因素,施鹏飞仍建议目前我国开发海上风电项目需谨慎。  需政策及市场予以支持  简森表示,海上风电的成本一定比陆上成本要高,价格要贵。另外,海上风电的技术也非常复杂,面临着很多挑战。海上风场选址的位置、离海岸的距离、海水的深度以及海床的条件也都决定了海上风电的高成本。  另一方面,尽管海上风电价格高,但由于资源更加丰富,而且位于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因此对于电力传输来说,建立风电厂会较为方便。  “发展海上风电需要一个非常好的法律框架以及适当的上网电价,才能够保证行业健康的发展。”简森认为,对于开发商来说特别需要这方面的保证,以确保他们投资的回报以及商业方案的经济性。  据了解,海上风电比较发达的丹麦、英国、德国等国家,在能源、审批、财政等方面都有一整套政策体系支持海上风电发展。例如,实行一站式海上风电项目审批程序、提供发电补贴、减免税收和绿色认证收益、共享数据技术资源、建立海上风电联网机制等。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即使在海上风电比我国提前发展几十年的丹麦,海上风电技术仍处于探索过程中。简森表示,“海上风电确实是非常年轻的行业,我们要进行学习和了解,这个过程都是需要代价的。”  据了解,目前东海大桥的招标上网电价为0.98元。对此施鹏飞表示,这个价格很难赢利。“一切都有待实践的检验。”业内预计,东海大桥项目的运行结果,将是未来我国海上风电上网电价的风向标。  史立山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在制订海上风电试点项目规划,拟选取2~3家海上风电试点项目,以此作为海上风电相关政策出台的依据。  新闻链接  苏浙将建我国海上风电基地  尽管资本市场对风电的热情主要还停留在陆上风电,但在风电业界,谈论得最多的已经转变成海上风电。原因有二:一方面,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近海风资源。数据显示,我国近海1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为1亿千瓦,近海2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为3亿千瓦,近海3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为4.9亿千瓦,这也是陆地风资源储量的2到3倍。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紧缺,开发海上风能资源将有效改善能源供应情况。因此,开发海上风电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与当前大规模发展的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优势是年利用小时长,风速较陆上更高,有稳定的主导方向,因此机组运行稳定、寿命长,单机能量产出较大。而且海上风电不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且接近沿海地区用电负荷中心。  到目前为止,国家能源局已多次召开海上风电规划会议,部署我国海上风电规划,各省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之中。其中,江苏、浙江两省将是我国海上风电的重点省份。  据了解,根据江苏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前期研究成果,江苏省海上风电可开发容量约1800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江苏省在潮间带和近海将建成约700万千瓦海上风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基本形成。  江苏海上风场初步分为四大区域,分别是盐城北部,包括灌云、响水、滨海北区近海风电场;盐城东部,包括滨海南区、射阳北区近海风电场;盐城南部,包括大丰、东台和射阳南区潮间带和近海风场;南通,包括如东、通州、启东潮间带和近海风电场。  而在浙江,根据初步规划,浙江省将确保2012年前建成近海风电场10万千瓦,万千瓦,万千瓦,而年浙江陆地风电场规划仅为50万千瓦与80万千瓦,海上风电将后来居上。在广东,目前南澳、陆丰甲湖湾、珠海高栏港已分别有投资商进行海上风电的前期工作。  (每经记者等)[责任编辑:sherrywang]
继韵达、圆通、申通宣布涨价后,中通速递在也上调价格…[]
【】【】【】【】 【  】【】
更多关于“”的新闻
( 07:00:08)
( 05:30:40)
( 11:16:00)
( 02:15:01)
( 08:43:00)
( 02:33:29)
( 00:00:00)
( 03:18:56)
( 00:00:00)
( 06:20:15)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海上风电带热相关装备制造业 专用安装船供应紧缺来源: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日期:
  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正式发布,《规划》特别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加强海上风电建设。在江苏、山东、河北、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建成一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以带动海上风电技术进步和装备配套能力的提升。  然而,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并不成熟,缺乏工程技术经验和配套的装备。据了解,适于海上风电建设的5兆瓦及以上的大容量机组制造,还处于样机研制和实验测试阶段,缺乏适应多种建设条件的施工设备,对海上风电机组的设计施工、研究试验不足,离岸变电站和海底电缆输电水平也较低。  “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之路还很长。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成本高、维护成本高,现在多在试点,还不能够大规模发展。我国发展海上风电,还是要先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经验,然后再谋求创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不少装备仍然空缺  随着我国陆地风能资源可开发利用范围逐步缩小,以及海上风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上风电将成为我国未来风电发展的主要方向。  发展海上风电对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我国海岸线长约18000多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岛屿6000多个,近海滩涂面积广。此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滩涂及近海区域具有开发风电的良好条件。“十二五”时期,国家将重点开发建设上海、江苏、河北、山东、浙江、广东、辽宁等沿海省(市)的海上风电。福建、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海上风电的规划和项目建设也将进一步推进。  我国海上风电从最早建成的渤海绥中1.5兆瓦风电到现在,已建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了24万千瓦,初步具备了海上风电设计、施工以及设备制备的能力。  在配套海上风电开发中对于叶片制造业最富挑战的为5MW、6MW海上风机叶片。据了解,海装风电不仅承担了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并研发完成了5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样机。中科宇能正在研发6MW海上风机叶片。  中国不饱和聚酯树脂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赵鸿汉指出,无论是陆地和海上风电开发,必将带动国内新一轮风机配套玻璃钢复合材料制件的技术提升、质量提高和产量的上升,尤其是海上风电的风机叶片开发,将全面提升复合材料的材料和工艺。“比如叶片增强纤维将大量采用高性能玻纤,承重结构部分采用碳纤维。树脂采用环氧、环氧乙烯基酯、高性能不饱和聚脂树脂、聚氨酯树脂等。工艺成型由湿法抽真空逐步向干法抽真空成型工艺过渡,叶片的成型工艺将开发整体成型技术。”  此外,海上风电场除风电装备外,防腐蚀涂料、专用安装船和海底电缆等市场也将涌现出新的需求,安装、建设、运营及维护所需要的费用将占到总成本的一半以上。  专用安装船供应紧缺  在海上,无论是风机还是基础设备的安装,都需要有相应能力的运输工具,将设备运送到风电场址,并配备适合各种安装方法的起重设备和定位设备。这时海上风电安装船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海上风机安装基本由自升式起重平台和浮式起重船两类船舶完成的,船舶可以具备自航能力,也可以非自航。单独或联合采用何种方式安装取决于水深、起重能力和船舶的可用性。其中,联合安装比较典型的方式,是由平甲板驳船装载风机部件或者单基桩拖到现场,再由自升式平台或起重船从平板驳船上吊起部件完成安装或打桩。早期的安装船都是借用或由其他海洋工程船舶改造的,但随着风机的大型化,小型船舶无法满足起重高度和起重能力的要求。  我国目前唯一一座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业主公司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海上风电安装专用船严重不足是导致海上风电场开发成本高昂的关键因素之一。2009年,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在安装华锐风电3兆瓦机组时,就花费了3亿元从国外订制了一艘专用安装船。  中船重工的一位业内人士也认为,除了风机质量,海上风电安装船舶的短缺、施工经验不足、开发成本过高也是海上风电发展存在的障碍。  有关专家介绍,在海上,机组设备支出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到50%,剩余部分则投入到安装、建设、运营以及维护环节上。而海上风电的安装,无论是技术、工期,还是成本费用都取决于安装工具,也就是海上安装专用船及平台,而我国由于之前在海上风电机组安装方面缺乏相关研究,目前还没有建成海上风机安装的专用船只设备。  在首届中国低碳(能源)创业大赛上,上海航盛船舶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海上风电专用安装平台方案获得冠军,并已确定获得某投资公司逾3亿元的投资。日,在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超大型海上风电安装作业平台”项目招标中,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一举中标,同时获江苏省科技厅资助1500万元,资本对海上风电安装和维护专用设备的青睐由此可见一斑。  据悉,针对这个瓶颈,近期国内一些船企已在这一领域开始行动,中船重工集团旗下的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已投资进行海上风电安装船的研发;江苏蛟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则与美国企业共同研发建造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免费开放阅读中,欢迎大家访问电话:86-10-/43,31776(直拨);
传真:86-10-/43, Email:.cn .cn .cn .cn
Copyright@ 中国船舶信息网络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海湾海上游览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