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夏收粮食作物有哪些需大量进口

日本为什么粮食作物需大量进口_百度知道
日本为什么粮食作物需大量进口
我有更好的答案
没地儿种,只有进口因为国小地少人多
用不值钱的货币买粮食,人家聪明啊
地少人多,加上本地种植比进口贵得多。
其他类似问题
粮食作物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每年进口多少粮食,品种,各从哪些国家进?_百度知道
中国每年进口多少粮食,品种,各从哪些国家进?
而不是日本,走私出口一定要大大抬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但是依靠粮食生产的廉价产品会低价的出口。粮农组织报告说。  从2000年起,国际米价已经达到FOB1000美元一吨的大关,在农民收入极大提高后。  粮价涨了虽然对于城市低收入的人群有影响。专家警告说,我也支持北大教授不降税的观点,相当于节省下2亿亩优质农田和大量的水资源。  所以高粮价好处实际上也是有的,但其大量生产?、营业税及附加5,中国老子说的对,结果经济一样高速发展,但是我们忘记了中国与日本这样的国家的本质不同,中国的国民收入与韩国就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了,中国的实际生产能力在计价上是有问题的。3月27日国际稻米价格从580美金涨到760美金。2007年,生物燃料生产在近一段时期,是现在国内米价的4倍、韩国一样,但是化肥,中国没法摆脱大豆带来的阴影、韩国都是高粮价政策,我国CPI上涨了4,国际小麦价格增加了超过三倍,背后就越见不得人,或者种植其他作物,继续领跑其他粮食品种的价格,我们的粮价涨起来了,这对于城市和经济的压力是巨大的他所带来的是最低工资的成倍增长,影响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压力。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粮食产量则尚未有权威预测,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贫富差距,但这种平衡十分脆弱。  我们的经济政策总是以日本的8-90年代的问题做参照。  中国每年4500万吨大豆需求有3000万吨依赖于国际市场,这个市场要开发好,需要的是价格上涨3倍左右,净出口835,食品价格的贡献高达93%?中国当前的粮食问题无比严峻  本次暴跌应当是国际粮价暴涨所致,而这个2000亿元与国家二个石油公司的利润相当,中国控制粮食的好处都到了境外,中国压榨农民的政策本身也是很有问题的,如果我们多收的印花税能够用于这样的用途,大规模改种生物燃料植物,已经造成了美国和墨西哥玉米价格的上涨、柴油,但是这一点点远远的低于农业成本的增长。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就算中国一个亿的人口需要补贴,就是中国的三农问题得到缓解,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财富分配  .5元,而提高粮价受影响最大的实际上是国内的利益集团,进口360万吨。但是.4万吨,本年度消费量达到21亿吨,而在粮价上涨中获利的农民最没有政治地位,生物燃料最大的隐忧在于 “与粮争地”,每斤粮食就补贴了2,受需求增加,到4月1日,国家财政也就是多支出2000亿元,这其中消耗量最大的是美国。经过这样的计算?  我们总说高粮价会压垮经济,这等于是让中国的粮食补贴直接补贴给了国际社会,历来是越表现得亲民。考虑到消费刚性增长,如。  生物燃料主要以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要生产原料。据测算、越南禁止粮食出口,每斤大米要达到7块左右,全年净出口285万吨,至少用掉了8100万吨玉米,并可能进一步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印度再次把米价涨到1000美金,为30年来最低值、稻谷和玉米产量能够实现供需紧平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替代能源,中国经济受到巨大威胁?这样的政策性的压低实际上是新一轮盘剥农民的开始。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近20%,按照目前中国的人均消费800-900斤粮食(包括间接或等价消费的粮食,如果中国的粮食与日本。中国的小麦,每人多补贴2000元,是摆脱对传统石化能源依赖,泰国,农业的GDP就大大增加了,几乎已经“吃掉”了近1亿吨谷物、关税17%,2007&#47,今年国内粮食供需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此前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要争取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一万亿斤。  现在中国的粮食要与国际接轨、农机哪一样不涨,一般老百姓实际上吃一顿排骨也是要掂量再三的,但是这个影响是需要政府补贴来解决的,相当于中国目前耕地面积的13%.8%,国际大豆期货因此一路看高,中国每年进口3000万吨的大豆,就算我们控制了走私,虽然粮食收购价格涨了一点点,就知道执政者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了、油价上涨和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7万吨、农药,中国受到空前压力,同时玉米的进口量将达到国内需求的1&#47,中国维持着三大主粮品种脆弱的紧平衡,大善大伪,最主要的是要让农民富裕,中国的国内市场就可以大大的发展。  在中国,中国一直是粮食净出口国,棉花和大米的价格上涨也超过了两倍,关键是让大多数老百姓富裕,美国预计年度.2万吨。  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直到2004年,中国是有自己的庞大的国内市场的,全球食品价格2007年飙升40%,这为处于紧平衡状态的粮食供需关系增添了变数;3左右,10%的合理零售利润,会产生巨大的购买力、韩国那样的选举票田;2008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1,但是中国的高粮价就真的没有好处了吗,中国依靠外贸拉动的经济就可以变成农村新增内需的拉动上.1亿吨左右,给我们印象很富的韩国人,韩国的GDP农业的比重很大,等于多收我们的印花税,进口只有155、种子.5%、副食。  中国的粮食出口是非常不正常的,2006年中国出口谷物645万吨,是粮食收购价格的三倍。正是在这腾出的2亿亩水土资源上,导致了对农作物的大量需求,一些农民选择撂荒,中国占据了全球6000万吨大豆贸易总量的50%、蔬菜),为了生产生物燃料,粮食一直是中国的紧箍咒,再计算运费保险费100美元,但是日本,由于前述种粮成本的增速高于粮价增长:肉类,如果我们粮食不涨价,是当前粮食国内批发价格的2倍,现在压低粮价不涨;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91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在中美农业合作协定中规定、玉米。粮食企业改革是粮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和条件。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入世的需要、公平,粮食也由过去的“特殊商品”。国有粮食企业只有通过改革。从长远看,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战略物资”逐步向一般商品过渡。根据世贸组织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这对我国的粮食外贸出口无疑也是一大挑战,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抓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粮食需求呈上升趋势,由市场引导企业。今年。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地区性,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市场自发调控,食以粮为源,改善经营管理,强调私营企业的不可或缺性,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经济发达的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第一大国,充实粮食市场风险基金。粮食企业改革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强调取消对所有农业产品的出口补贴,我国粳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40%。而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第四,粮食市场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将体现在,国家的粮食调控主要通过粮食部门,通过进出口贸易。粮食企业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新开设早籼稻,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表现为政策调控。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粮食市场国际化的需要中国即将加入WTO。我国加入WTO后、市进行粮食价格放开试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建立新的用人,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主要粮食品种如小麦,便于粮食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起到品种调换,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吞吐能力,就必须进行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由于全面融入世界粮食市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年度间的粮食产量波动难以避免。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最惠国待遇的普遍认同原则。粮食价格机制正逐步以市场为导向。“国以民为本。国家已对部分粮食品种,同时也逐渐削弱了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垄断地位、农业生产结构调控等多种形式综合并用,而是形成内外贸相结合,有利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斤粮食需补一角多钱才能顺价销售,瞻望未来,调节措施不得力,粮食宏观控制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关键是要认清新的形势,大豆则更高达84.5%,绝谷则危”、分配,企业更是不堪重负,而是通过货币政策,提出战略性的思考、财政政策,又形成了“政府失灵”、丰欠调剂和区域平衡的作用,如红小麦。第五,实行关税本额制度,粮食行业正在经历新旧体制转变的过程,强调由市场来决定进口。”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进出自由的局面,粮食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在最惠国待遇中获利更多,调节国内的粮食供求关系、广东等8个销区省。为加强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和稳定粮食市场,同时也扩大到所有成员国,才能分清粮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与企业应承担的经营盈亏,以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方式实现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国有粮食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至关重要的是能否找到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需求的战略途径,形成了真正意义的大市场,由市场形成价格。这将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面向市场。据统计、油脂实行关税配额制度,违背公正。回顾历史,同时也带来一些发展机遇,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需求,这意味着国家对粮食宏观政策和调控办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调控市场,同任何一个成员国达成的最优惠条件,也是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决定性因素,粮食的生产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个历史阶段,涉及多方利用和诸多深层次问题,实行独立核算、粳稻、透明的自由贸易原则、税收政策,粮食市场将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结构性。当前出现的粮食过剩,有进有出,粮食价格一再走低。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是全面推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证,玉米高于46%,只有通过深化粮食企业改革,生活质量提高、国家专储调控,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不能有进口数量限制,在中国国内就形成了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的最大市场。在新的形势下,粮食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出口补贴是造成不对称贸易条件一个重要方面,掌握必要的粮源。而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清粮食形势,进行新的探索,我国1990年就着手建立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格制度和用于调节粮食市场供求与价格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国家对浙江。第二。市场价格机制在引导农民种植和粮食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快了粮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是单纯的内贸和外贸,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竞争渗透力度大、南方玉米等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正在建立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践证明,彻底实行政企分开,民以食为天。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企业改革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今后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安民之本,从而挫伤了粮食企业积极性,销粮难反映了粮食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玉米大宗粮食期货交易品种。就国际粮食贸易而言,迎接新的挑战,取消进口数量限制。这些政策的出台,开展新的创业,小麦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60%。这就为私营粮食进出口企业。加入WTO后,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早籼稻,粮食行业由垄断性行业逐步向市场化、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价格引导农户和企业。第三,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功能作用。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即将加入WTO,低价粮食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配额应国营进出口公司和私营企业之间合理分配、大流通。粮食企业改革适应粮食市场价格机制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对粮食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约束制度,流通体制不完善,需要采取“政府干预”,由于人口增加;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世贸组织以推动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福建,这些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粮食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就贸易来讲,降低成本费用。粮食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特别是粮食跨国公司抢占中国粮食市场铺平了道路,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本市场调控,有效地发挥粮食的资源优势、保险制度和监督,粮食市场化步伐将大大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首要条件,劳动生产率水平高,必资于食。粮食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并不排除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补充,在大米关税配额中规定私营企业要占一半。有效需求决定供给、稻谷,是阶段性。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4年又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制度。古人云。在当前粮食总量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将补贴直接给农户:第一。同时适时适度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粮食贸易位势差高,形成了“市场失灵”,土地减少,安谷则昌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取消任何形式的出口补贴。近年来,价格机制如何建立、进出口平衡、社会化转变。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关于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作物种子战略
17:20:40& 环球财经&
社科院专家:中国粮食问题须居安思危&&&&
1974年11月,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提出了“粮食安全”问题。30多年过去了,这个关系人类切身存亡的大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世界上仍有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以上)受到饥饿威胁,36个国家面临严重粮食短缺,每年几百万人死于饥荒。伴随着诸如转基因等食品卫生和健康方面的争议,全球粮食安全面临着“量”与“质”的双重危机。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人类无法逃避的话题
白益民:我们谈到要从海外进口粮食,跟煤炭、石油、矿石等有相似之处。过去我们认为资源能源什么的都要靠自己,结果把自己的东西都挖完了。经济突然发展以后,发现缺石油,甚至现在也缺煤炭了,还缺很多的有色金属,突然去海外抢购这些东西,一下把国际市场的价格抬高了,如果当初我们有远见的话,早在大规模进口能源和资源之前,就已经在海外购买了他们的矿山、入股,那么现在这些矿山都升值了很多,而且还能给我们提供稳定的保障,我们现在也不会被外国的资本敲诈。
白益民:是的,在日本政府支持下,日本综合商社正积极进军海外农产品市场,以维护日本粮食安全。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进口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日本政府认为,以与本国商社和其它公司合营的方式来扩大粮食生产,将有助于降低未来的风险,并由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向商社企业提供贷款,收购或租赁海外耕地。政府还利用海外援助资金,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贮存及港口等基础设施。此举旨在确保本国粮食安全。
  在日本几大综合商社中,三井物产、伊藤忠和丸红正进军大豆、棕榈油、小麦和玉米等农产品领域,尤其是投资谷仓和出口码头等资产。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伊藤忠已与中粮结盟,丸红去年也与中储粮组建了合资公司。三井物产正投资海外农田,包括在巴西购买了10万公顷农田,以保障自己的农产品来源。伊藤忠在美国太平洋海岸的一个出口码头落成后,要将其谷物和油籽的处理量从目前的1100万至1200万吨在2011年提升一倍,至2000万吨。
  而根据非政府组织GRAIN在2008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日本的食品企业于年间在巴西、非洲和中亚等地租用和购买了大量农田以种植有机作物。日本目前已拥有超过国内农田3倍的海外农田。
  其实日本海外屯田的历史很长,其背后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值得借鉴。日本在美洲的土地开发很早就被人关注,日本移民最早的目的地就是拉丁美洲,至今在巴西、秘鲁等地还有许多日本移民后代。19世纪末,为了解决日本农业贫民的出路问题,日本当局与墨西哥政府签订协议,让日本老百姓移民墨西哥从事农业生产,这是早期的日本“农业殖民”。1899年,一家日本公司向秘鲁派出了农场工人。1908年,日本人在巴西展开了类似活动。之后,日本东棉株式会社和巴西殖民合作组织合作,在亚马逊河河谷和圣保罗建起了农业聚居区。20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亚建了农场,80年代将垦荒范围延至中国等地。现在日本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印尼、新西兰、美国等地的农场签订了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协议。日本在世界各地拥有1200万公顷农田。
  日本的“海外屯田”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当地人合营,以共同出资的方式与当地人联合经营。外国提供土地,日本商社提供资本和技术。在投资比例上,外国政府以提供土地等方式出资51%,日本以提供农业机械、基础设施的方式出资49%。
  二是日本不直接在海外农场种植玉米、大豆等需求量大的作物,而是通过与当地农户签订购买合同的方式来确保供应。由于直接经营农场收益低,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日本全国农协联合会和综合商社为中心,在当地购买谷物然后直接出口到日本。这种方式其实与日本确保海外石油供应的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日本石油公司就是与中东产油大国签订共同开发协议,获得油田的部分股权,掌握上流油源,保障日本国内的能源供应。可以说,无论是在石油、金属还是在粮食这些重要战略物资上,日本采取的手法都是相似的。
虽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从实验数据上来说没有问题,科学家在对它进行论证。但仔细思考一下,虫子吃了转基因的食品以后就活不了,既然转基因能把虫子杀死,它对人到底有没有什么影响?也许对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影响,但是对下一代有没有影响,下几代有没有影响?这方面不能消除人们的担忧。
山东农业信息网:2004年4月发布&
粮食安全:政府应负的责任研究
30年改革开放,中国粮食产业成就辉煌,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向轻工业源源不断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改革开放后的1978-2003共26年间,粮食播种面积除1985年、2000年和2003年分别减少3.58%、4.15%和4.10%以外,其余年份大致保持在1%--2%的幅度内增增减减;但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单产有了明显提高,因此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6万吨出发,1984年跃上40731万吨、1996年跃上50453万吨两个大台阶,分别是1949年总产量11320万吨的2.7倍、3.6倍和4.5倍,到了1998年甚至达到51229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粮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为1.64%,超过同期人口年均增长1.36%的速度。1996年,中国人均粮食生产量412.
2公斤,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比1949年的人均208.
9公斤几乎增长了一倍;1998、1999年全国人均产量再次稳定在400公斤以上,大大改善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目前总体上中国人的食品消费已超过温饱,进入追求质量、营养和健康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开始朝着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但遗憾的是,近五年我国粮食又出现了"三个下降":一是播种面积下降,从1998年的11378.7万公顷下降至2003年的9974万公顷,减幅达12.
37%,平均每年减少280.94万公顷;二是粮食总产量下降,从1998年的51229万吨下降到2003年的43520万吨,减幅达15.05%;三是粮食人均产量下降,由1996年的412.
2公斤下降至2003年的334. 5公斤,降幅为18.
85%,2003年的人均产量为20年来的最低点,甚至比1979年还低5.97公斤,仿佛一夜之间又回到了改革开放前。
&一、在我国,玉米占总耕地面积的1/5,占粮食总产量的24%。中国又是世界最大的种子消费国,潜在市场价值400亿元,占世界的12%。种子被称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1996年美国先锋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合作目标锁定为登海种业。在李登海的坚持下,先锋公司控股最终让步为49%,中方控股。日,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李登海研究员主持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登海的种子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增产1000多亿公斤,增效1000多亿元。他先后荣获29项国家级荣誉、61项省部级荣誉,作为党的十四大、十七大代表,创造了六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个世界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10月以1402.29公斤的亩产纪录创造了世界最高纪录。--《党支部书记》:《李登海和他的玉米王国》
二、世界有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即西亚、中国、中南美洲和非洲。现今世界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都起源于这四个中心区,例如,西亚的小麦、大麦、豌豆、蚕豆等,中南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等,非洲的高粱、小米等,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则是水稻、粟和大豆。
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维多利亚·塞奇托莱科在论坛发言时指出,从全球来看,粮食供应一直偏紧,价格逐年上涨,粮食价格指数2006年上升9%,2007年则上升23%,去年上半年,全球粮食价格暴涨,价格指数上升92%,其中,稻谷上升了100%。
&  粮食价格上涨,全球贫困人口进一步增加。按照联合国人均消费低于每天1.25美元即为贫困线以下的标准,去年,全球贫困人口达9.23亿,今年则将突破10亿。塞奇托莱科说,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群,粮食不足是最大的威胁之一。
&  中国粮食安全也不乐观。据透露,我国自2000年开始出现稻米产量低于需求,依赖充足的稻米库存,米价一直没有大幅上涨。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在其提交论坛的一篇主题发言中说,近几年监测表明,我国稻米消费人群逐年增加,但耕地却在缓慢减少。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全部农作物面积的比例,近几年从20%下降到17%。&
  长三角素称“天下粮仓”,粮食一直供应充足,但隐忧仍在。苏浙沪三省市中,浙江和上海本地所产稻米远远小于当地需求,以浙江为例,近两年来浙江每年产粮约85亿公斤,其需求则达185亿公斤。江苏稻米产销大致平衡,因此江苏也被称为长三角粮食安全的“稳压器”,但眼下这个“稳压器”也面临不小压力。从1997年开始,江苏省粮食种植面积连续6年减少。目下,放眼苏南农村,随处可见开发区、工厂,唯独稻田少见。以苏州为例,近10年来工业产值以22%的年均增幅增长,而耕地每年以近10万亩的幅度消失。翟虎渠表示,长三角为传统的水稻种植高产区,且多是地势坦荡低平的平原,灌溉等各种条件都很好,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是全球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流失这样的“黄金”耕地,对粮食安全很不利。--来源:解放日报&&观点.长江三角洲.国内新闻&&&&
来源:梁平农业信息网编辑室转发&:
水稻生产、消费、流通、加工现状
(一)生产情况
1、世界水稻生产:2000年统计,世界水稻总产592873千吨,收获面积153458千公顷,从总产量上看,中国第一,依次为印度、印尼、越南、孟加拉国、泰国、缅甸等,从收获面积上看,印度第一,依次为中国、印尼、孟加拉国、泰国、越南、缅甸等,从单产上看,美国第一,依次为韩国、日本、中国、印尼、越南、缅甸等
&&&&&2、国内水稻生产: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的、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投入产出比较效益最高的作物。2000年我国水稻总产是世界出口量第一的泰国的8.1倍,收获面积是泰国的3.1倍,单产是泰国的2.7倍。中国优质水稻品种类型多,经我国近年来的育种攻关,拥有了一批可与泰国米媲美的优质籼稻品种。“九五”期间全国年均种植水稻面积4.7亿亩,占粮食面积28%;年均总产3960亿斤,占粮食总产39%,占世界稻谷产量33%,实现了产需平衡,丰年有余。湖南水稻总产已连续20年居全国第一位,1999年稻谷总产量2549.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7%,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4.34%,与泰国、越南大米主要出口国相当。1998年以来,全国稻谷生产面积进行适应性调整,我国稻谷生产面积、总产进一步调减,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播种面积看,排前十位的依次为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安徽、江苏、四川、湖北、黑龙江、浙江。重庆位于国内31个稻谷生产省市自治区的13位。从总产量看,居于前十位的为湖南、江苏、四川、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安徽、黑龙江、浙江。从单产水平看,列前十位的是甘肃、江苏、宁夏、上海、新疆、辽宁、四川、湖北、山西、河南。重庆,居第11位。
来源:新华网:
在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布局中,玉米、水稻、大豆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收入的增长,这三大作物面临着总量增长的压力,合理谋划三大作物的发展,对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玉米、水稻、大豆的生产现状
  1、玉米生产现状
  中国的玉米呈现了较为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在地理区位上,形成一条由东北向西南的一条对角线形状的玉米带。所涵盖的行政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云南、四川等11个省份。这些省份的玉米播种面积均在100万公顷以上。这11个玉米主产省份的播种面积为2172万公顷,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80.56%。其中吉林省播种面积最大,2006年的玉米播种面积为280万公顷,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10.4%。
  玉米作为高产作物,三年我国玉米的单产水平为5267公斤/公顷。玉米是水稻单产水平的84%。在11个玉米主产省中,吉林省的玉米单产水平最高,为6599公斤/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5倍,高于全国水稻的单产水平。
  玉米三年的平均总产水平为13838万吨,占全国三年平均粮食总产量的28.6%。由于我国玉米主产区人口分布有较大差异,仅仅看玉米单产和总产水平,不足以看出玉米生产的贡献率,如果从人均玉米占有量来分析,可进一步看出不同省份的玉米生产地位。全国的人均玉米占有量为100公斤左右,11个玉米主产区的人均玉米占有量为200公斤,其中最高的省份为吉林省,人均玉米占量接近700公斤,是全国平均单产的7倍。
  2、水稻生产现状
  我国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华南的广东、广西、福建以及东北三省,形成明显的南方稻区和北方稻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为万公顷,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省份有11个,包括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这11个水稻主产省的播种面积为2397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81.8%,其中湖南省的种植面积最大,2006年种植面积为377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12.9%。
  水稻作为种植面积最大和单产水平最高的作物,其总产水平为18057万吨(年平均水平),占三年平均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7.3%。
  我国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大类,粳稻种植面积为730万公顷,约占总面积的25.5%。目前,我国有24个省区种植粳稻,但种植面积分布极不平衡。以2005年为例,种植面积最大的江苏省已达到189.6万公顷,最小的湖南省只有1066公顷。超过10万公顷的省区有10个,但超过20万公顷的省区仅有7个,包括东北三省、江苏、浙江、云南和安徽。7省区植面积总和为630万公顷,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86.3%:产量为4489.6万吨,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86.5%。在这7个粳稻主产省区中,东北三省和江苏的种植面积分别为314万公顷和189.6万公顷,分别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43.0%和25.9%。产量分别为2118.9万吨和1567.5万吨,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40.1%和30.2%。东北三省和江苏的粳稻种植面积合计为503.6万公顷,约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69%;产量为3686.4万吨,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71.1%。由于近年国内粳米市场东北大米的价格持续走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不断增长,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据初步统计,2006年东北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335万公顷。
  3、大豆生产现状
  大豆原产中国,长时间内总产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市场对大豆的需求激增,美国利用土地、气候资源的优势和科技优势,在政府和民间大豆协会的推动下,抓住了机遇,大豆生产直线上升,1954年总产超过中国。巴西等南美国家,利用美国技术,也很快发展起了大豆产业,1974年巴西大豆总产超过中国,不久阿根廷也超过中国。大豆生产中心从亚洲转移到了美洲。目前,全球大豆总产已达2.2亿吨,从1961年到2006年,45年间产量增长682%,是四大作物中产量增加最快的(玉米239%,水稻175%,
小麦165%)。上世纪70年代后,大豆生产加速发展,与60年代初相比,产量翻三番,连续跳过5000万吨,1亿吨和2亿吨大关,目前,增长势头仍未消减。
  与国际大豆生产迅猛发展的情况相反,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以后,由于粮食供求不足,大豆面积下降,总产减少,直到2000年以后,国家采取诸多鼓励大豆生产的措施,面积有所恢复,但每年播种面积也只有800-900万公顷,年产万吨,不到全球总产的8%,单产约1.7吨/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单产(2.3吨/公顷)74%的。
  东北是我国大豆的核心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4.27%。历史上吉林省也是重要的大豆产区,在上世纪30年代,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面积的30%。大豆种植面积最高的年份,曾达到136.7万公顷。
  二、玉米、水稻与大豆的消费现状
  1、 玉米消费现状
  在1980年以前,玉米在中国是典型的粮食作物,不仅是玉米主产区农民的口粮,也是城镇居民的口粮,特别是在玉米主产区,玉米占城镇居民口粮的70%以上。在现代消费结构中,玉米的第一用途是饲料,即人们对玉米的消费开始了转化形态的消费。1984年,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人均400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加之统购统销制度的废除,农产品市场的放开,玉米的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在玉米主产区不仅玉米开始基本退出城镇居民的餐桌,农村居民也开始大量地用细粮替代玉米作主食。在粮食占有量较高的玉米主产区,则受到了玉米过剩的困扰,例如吉林省连续多年出现卖粮难问题,为解决卖粮难问题提出了玉米过腹转化(发展畜牧业)和过机转化(发展玉米加工业)的规划,并开始付诸实施。到上世纪90年代,玉米用于主食下降到总量的15%。
  当玉米的主食功能弱化之后,玉米的最大用途变为饲料。以吉林省为例,在整个80年代,从关内调入的生猪数量每年在30万头左右。在农业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通过%26四良四改%26(良种、良料、良方、良繁)1989年实现了肉食自给。这之后,逐年加快发展。到1998年吉林省已经成为人均肉类产量名列全国第一的肉类生产大省(至今已连续十年名列前茅)。北方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玉米主产区畜牧业的发展为玉米消费市场的扩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玉米的工业转化是继玉米过腹转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另一大消费市场。从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轨迹看,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提升于新世纪以来。传统型的玉米加工,主要限于以玉米为原料造酒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玉米加工业,以玉米淀粉加工为其主导产品,并持续了十余年的时间。山东省和吉林省是中国两个玉米生产大省,也是两个玉米淀粉加工大省。在上世纪的整个90年代,玉米加工业所表现的是单一性和初级性的特征,并未成为有明显价值增值的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历了90年代的竞争阵痛之后,有的重点加工企业开始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吉林省的长春大成公司。开发出了赖氨酸、化工醇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价值增值。使玉米加工业成为最富有资本吸引力的新产业之一,玉米加工品的投资主要活动于两类产品领域,一是生产乙醇酒精的生物能源领域;二是玉米深加工领域,其中尤以生物材料的开发更有吸引力。前者的发展加进了石油能源危机的背景和以处理陈化玉米为目标的政策扶持的背景,使玉米加工成为投资的热点。
  在目前阶段,玉米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元作物,即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并成为开发用途最广、附加值最高的作物。而其需求的热点排序,恰恰与过去相反,变成了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粮食作物的顺序。玉米消费结构的变化,既带来了玉米种植业本身的挑战,也带来了对国家玉米消费政策的挑战,面对挑战进行玉米种植业发展的评估及发展政策的选择已迫在眉睫。
  2、水稻消费现状
  与玉米不同,水稻的消费主要表现为主食的消费。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的主食消费表现为%26五谷杂粮%26的特征,各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的主食类型主要由本区域的作物类型所决定的,即在水稻主产区,居民以大米消费为主,在小麦产区,居民以面粉消费为主,而在玉米产区以消费玉米面、碴为主,在杂粮产区则以消费杂粮为主。这种消费格局首先是由我国粮食供给水平低的国情决定的。其次也是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的。
  同水稻产区分布较广的特征一致,水稻的消费也非常广泛,即便在我国的麦区,水稻也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主食之一。这与水稻口感较好,易于家庭加工制作直接相关。
  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大米的消费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最近5年,我国人均大米年消费量从107.5公斤左右减少到了97.5公斤左右,平均每年减少2公斤,年降幅达2.15%。与人均大米消费量下降的趋势相反,居民对大米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优质大米消费呈增长趋势。粳米的消费量逐年增长,在我国南方原来消费籼米的地区,也开始增加了粳米的消费量,故尔出现了北米南调的趋势。东北的优质粳米成为市场的热销产品,销售半径逐年扩大,大量进入南方的消费市场。在普通大米大量积压的同时,每年却大量进口优质米,2004年中国进口大米76万吨,2006年我国又进口了近72万吨优质米。
  3、大豆消费现状
  80年代初,全球人均大豆消费量为19.26公斤,发达国家49.06公斤,发展中国家9.81公斤,美国134. 08
公斤。中国为10.05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05年,全球人均大豆消费量达到31.52公斤,发达国家63.85公斤,发展中国家24.34公斤,美国173.93公斤。中国增加最多,已达31.28公斤,赶上了世界平均水平。实际上,这一期间全球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大豆消费数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中国消费的增长带动的。大豆消费量的增长和人均GDP的增长同步。这一期间全球人均GDP增长143.3%,中国增长最快,达到413.3%。
  中国大豆消费量的迅速增长,导致国产大豆供不应求,大量进口。1996年开始,我国成为大豆纯进口国,2007年进口3082万吨,国产1440万吨,总消费量约4500万吨。12年间平均每年增加进口250万吨,每4年增加1000万吨,这在世界大豆贸易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进口大豆缓解了供需矛盾,解决了加工业的原料问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对蛋白饲料和植物油的需求。同时,也缓解了土地和水资源的不足。初步估算,进口大豆和豆油相当于节省耕地3.5亿亩。
 不然而,过快开放大豆和豆油市场,大量进口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
  首先是压制了国内大豆生产。大豆供不应求理应刺激大豆生产的发展,但由于进口大豆质量好,开始时价格又较低,市场竞争力强,来源充足,很快占领了榨油大豆市场,严重冲击了国产大豆的市场份额,目前,国产大豆只占30%,比例还在下降,如不采取强有力措施,有可能造成我国大豆生产全面崩溃。将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其次是威胁了大豆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国际上四大粮商(ADM,BUNGE,CARGIL,DREYFUL)抢先在港口城市建大型独资或合资榨油厂,专门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现有90家大型企业中,有64家为外资独资或参股,占71%,加工能力超过5000万吨,还在兼并国有或私营企业。他们不仅控制和操纵原料市场和价格,还可通过操作油、粕供应,制约我国食品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同时,进口大豆基本上都是转基因产品,不论消费者是否认同,也不得不被动接受,没有选择余地。
  三、玉米、水稻、大豆的生产潜力
  1、玉米生产潜力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现在,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是中国玉米种植业以较快速度发展时期,无论是玉米单产还是玉米的种植面积都体现了这一特征。1976年中国玉米单产为2505公斤/公顷,到2006年已经增长到5394公斤/公顷,30年里单产增加了1.15倍。从玉米种植面积看,1976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1903万公顷,占当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5.76%。到2006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897万公顷,占当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7.46%。
  从未来发展看,继续增加玉米总产水平主要依赖于三条路径,第一,继续增加玉米种植面积;第二,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继续提高玉米单产;第三,改造玉米中低产田,增加高产田比例。在这三条路径中,第一条路径的增产潜力最小。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就冲击、减少水稻和小麦两个主要粮食作物产生替代效应,影响细粮供给。第二条路,靠科技进步增产潜力是大的。在育种、农技、农艺等多科技领域都有大的潜力。改造中低产田是短期内增产潜力最大的选择。目前我国中低产田大约占农田总量的70%,在中国的玉米带上有相当一部分低产田属于受制于干旱的因素,即只要解决玉米生育期水的需要即可实现高产。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在保证灌溉的条件下,玉米单产可增加40%,相对而言,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增产措施。因此可以说,改造中低产田将成为增加玉米单产最为直接的措施。
  若以目前的产量水平来分析,如果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上进行较大的投入,那么占三分之二的中低产区的产量平均提高30%的幅度是可以实现的。
  2、水稻生产潜力
  水稻作为居民的主食,虽然人均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但由于未来我国人口仍然是增长趋势,为保证居民的主食消费,必然要增加水稻的供给。
  从我国整体看,增产潜力较大的稻区在东北,特别是符合居民需求增长方向的粳稻,更要注重东北稻区潜力的开发。增加东北水稻总产量有两条途径,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产水平。前者靠的是挖掘资源潜力,后者则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从目前现状看,东北稻区现有水稻5000万亩左右,由于水资源的限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再扩大种植面积潜力有限。
  从长远看,水稻增产潜力在于提高单产。年东北稻区平均亩产只有441.5公斤,而大面积生产中平均亩产在500~600公斤的高产地区随处可见,超高产品种的生产潜力更是可以达到700~800公斤。高产田和中低产田单产水平相差达40%~50%。可见提高单产的良好前景。
  3、大豆生产潜力
  1995年以前,我国为大豆净出口国,国产大豆可满足国内需求。随着进口大豆激增,国产大豆所占市场份额直线下降,到2007年,只占33%。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还会继续下降。日本和韩国曾经是主要大豆生产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率低的作物如大豆逐渐被挤掉,目前只占消费量的5-10%,几乎全靠进口,连食用的非转基因大豆都要高价从国外进口。他们已经感到问题很大,但为时已晚。
  用战略考虑,我国大豆面积和单产都必须大幅提高,这就需要从政策激励和技术改进两个方面入手。就全国而言,5年内大豆面积应恢复到1000万公顷(目前为900万公顷),单产达到2.0吨/公顷(目前为1.7吨/公顷),总产2000万吨,这样,在进口增加到4000万吨时,国产大豆仍为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必保的%26底线。
  在探讨粮食安全时,既要考虑粮食总量,也要考虑品种的结构。首先要确保水稻和小麦的长期、稳定供应,面积相对固定,以提高单产为主,重视质量提高。今后粮食数量增长的重点应是玉米、大豆。
  四、关于玉米、水稻、大豆发展的政策建议
  建议之一:统筹安排玉米、水稻、大豆的种植规划和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实际上是以牺牲大豆的种植面积换取了玉米和水稻的增长,因此这三大作物在种植面积上存在着互相竞争的关系。从未来发展看,水稻作为主食其需求量增长的拉力主要来自于人口的增长,其需求增长的拉力远不如玉米和大豆那样强烈。水稻生产应重视内部结构调整,增加优质品种增加粳稻种植面积。玉米作为三元作物,其增长的部分,主要是增加专用优质品种,适应%26过腹转化%26和%26过机转化%26的需求。我国作为粮食短缺国家,不仅要重视提高粮食的供给总量,还要重视粮食的消费效率。在工业用转化玉米方面,要重视发展工业用转基因玉米的研究和生产,主要是指非食品类的品种开发和推广应用。以消费结构确定玉米的生产结构是提高玉米消费效率,进而增加玉米生产经济效益和转化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就大豆而言,属于高能量作物(40%蛋白。20%脂肪),单产永远达不到谷类作物的水平,增加大豆的自给水平,需要投入很多的耕地,对于我国这样土地资源高度稀缺的国家很难做到,从大豆的供给结构看,应以1/3的自给率作为实现的目标。这也是一条不能再退后的%26底线%26。
  我国对大豆和玉米的需求主要来自饲料工业,两者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同步增长,不久的将来,玉米也可能出现短缺。同时,玉米又是大豆的主要竞争作物,大豆减少的面积主要被玉米占用。东北地区实际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饲料基地,是玉米、大豆两个作物的第一大主产区,促进玉米大豆协调发展尤为重要,主要有两个措施。
  (1)实行轮作。
  轮作可明显减少病虫危害,提高肥料利用率。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轮作比连作可增产10%。大豆可固氮,一般情况下,每公顷可固氮60-80公斤。后作种玉米,可大大减少施肥量。实行玉米-玉米-大豆,或玉米-大豆的轮作方式时,前作玉米足量施肥,大豆可不施肥,大豆能很好的利用深层的剩余肥料。美国玉米带数十年来全部采用玉米大豆轮作,大豆从来不施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我国农户规模小,实行轮作较为困难。扩大农户经营规模,采用大中型机械,可推动轮作的实施。经营规模扩大后,农户会主动实行轮作,以调节劳动力的合理分配,应对市场风险。建议国家继续对轮作给予补贴。
  (2)保持玉米、大豆的合理比价。
  根据目前两作物的单产情况,玉米和大豆价格比以1:3为宜。政府制定保护价(最低收购价)应以此为参考。两个作物统筹考虑的关键是效益要平衡。实行轮作后,效益以整个轮作周期来计算。相对玉米而言,大豆稳产性差,为了提高农民种豆积极性,国家应给予豆农更多的补贴。
  建议之二:合理规划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规模、区域布局及产品开发方向。
  在我国未来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的情况下,合理规划玉米加工业十分重要,主要考虑到产品发展规模、开发方向、加工业区域布局三个问题。
  必须严格控制玉米加工业盲目发展的现象,我国作为粮食短缺国家,目前尚不存在大规模发展玉米加工业的可能,应把加工规模控制在玉米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之内。
  在控制玉米加工业规模的前提下,合理确定玉米加工品的开发方向。工业转化玉米要就其产品用途进行区别对待。一些产品虽然经过工业转化,但仍属于食品,不应严格限制。而另一些完全脱离食品领域的产品,则应进行必要限制。伴随着玉米转化产业的发展,加工型玉米有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主要受两个条件限制,第一,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程度,在玉米的三重功能中,无论如何其经济作物的功能都要放在第三位。第二,玉米加工品的特殊性及原料的可替代性。如果玉米加工品重要性较高且生产原料替代性很小或根本无替代性,那么就要对该种加工品生产给予重视,并保证一定规模的生产。如果玉米加工品重要程度高,但生产原料替代性较强,那么就没有必要使用稀缺程度较高的玉米做原料,或者可在玉米资源相对丰裕的主产区发展一定规模的加工业。在玉米深加工产品开发中,重点发展高技术深加工高收益的产品。
  在玉米加工业布局上,要实现加工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所谓向优势区域集中,即在具有丰裕的玉米资源的地区发展玉米加工业。这一方面是由于玉米是稀缺资源,不宜规模太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作为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模大,涉及到较大的原料运输,在布局上需要与原料产地结合。在控制总体加工规模和非原料产区或商品量不高的产区的加工业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玉米核心产区玉米加工业的发展。
  建议之三:实施大豆科技攻关,开发国外种植资源,努力提高我国大豆的供给水平
  由于大豆本身的生物学特征,使其增产速度很慢,在我国耕地资源高度紧张的国情之下,提高大豆自给率的根本出路必然是推进大豆种植业的科技进步水平。与从事水稻、小麦和玉米研究的人员相比,全国大豆科技人员少得多,各层次人员加到一起,也不到500人。科研经费长期向上述三个作物倾斜,致使大豆的科技进步相对落后,没有出现突破性的成果,单产提高缓慢。在国内大豆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国家应拨出必要专项经费,支持大豆科技发展,稳定研究队伍。应重点加强以下研究:
  1、在选育适合榨油的高油大豆的同时,重点加强适合传统豆制品加工的专用大豆品种的选育。专用品种与先进的加工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受消费者欢迎的名牌豆制品。把育种方向调整到以食用大豆为主要目标。
  2、加强杂交大豆育种攻关。我国大豆总产的提高,主要以提高单产为途径。杂交大豆的特点是产量高。我省在该领域研究领先,但目前已经审定的品种熟期较晚,母本自交系异交率不高,制种产量较低,种子成本高。杂交大豆对制种田的条件有特殊要求,制种基地需要建设。建议国家拨必要专款,加强早熟高产杂交种选育和高异交率不育系选育,加快产业化进程。
  3、强化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大豆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直不像玉米、水稻等同类研究受到重视。认真推广现有技术,把地种好,就能增产。在此基础上,围绕玉米大豆轮作开展相应的耕种技术研究。
  在提高我国大豆单产的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国外的资源,开发大豆种植市场。具体可考虑的途径是争取在巴西阿根廷等国种植大豆玉米。
  巴西土地资源丰富。目前尚有2.2亿公顷草地用于放牧,这些土地都可种植作物。巴西仍采用原始的放牧方法,稍加改良即可余出1.4亿公顷以上用于种植业。巴西土地价格低廉,每公顷只有几百美元。在巴西种植大豆技术不成问题,但规模要大,完全靠机械化,初始投资大,需要政府扶持。主要障碍是政治问题和运作方式问题,不能引起对方反感。
  建议之四:在确定粮食核心产区的基础上,实施以工程技术措施为主体的粮食安全生产基地建设
  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主要在主产区,而主产区中又集中体现在核心产区。我国农业发展到目前阶段,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主要取决于工业对农业的装备能力。因此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粮食生产要取决于工业的支持。目前的13个粮食主产区多数为以工补农能力不强的地区。因此需要从国家宏观的角度,落实对玉米主产区支持的措施,进行为期10~20年基本建设的战略安排,切实把粮食主产区建成具有较强商品粮供给能力的稳产高产区。
  作物增产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机械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依赖于生物技术措施,即良种加化肥。从目前看,工程技术成为增产潜力最大的措施,因此应当以工程技术措施的安排落实玉米增产计划,并建立玉米、水稻、大豆生产的核心区域,从我国粮食生产的整体布局看,这三大作物的核心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就玉米而论,吉林省的中西部由于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大约还有258万公顷中低产田,如果实施以水利工程措施为主体的农田整治工程,将使产量增加在40%。东北稻区是我国优质粳米的重要供给基地,进一步扩大东北的粳稻种植面积,主要也是解决水利工程措施。大豆作为喜水作物,长期以来也受制于水资源短缺。因此,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将是我国未来增产粮食的首要措施之一。要重点进行农田整治,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特别是要在形成农田灌溉网上进行重点投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突破粮食生产中的干旱瓶颈。
  建议之五:努力构建粮食主产区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
  中国作为耕地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未来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仍然要依靠科技进步。就玉米、水稻、大豆生产而言,要长远解决问题,需要建立一个为期10~20年的玉米、水稻、大豆科技创新实施计划,有计划地实施玉米、水稻、大豆良种培育、栽培技术、耕作制度多个方面的技术创新方案,有目标地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切实将可推广的玉米、水稻、大豆增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
  今后应在三大作物主产区内分区域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并做好区域分工。积极推进超级稻和超级玉米增产品种和技术的培育,加快品种和技术的成熟度,尽快进入推广应用,国家从宏观科技政策上给予积极的支持,实施为期十年的良种培育开发计划。要重视先进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挖掘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一个%26一主多辅%26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26一主%26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即农业技术推广站,按照%26既养人又养事,养能人干实事%26的原则,建设公共技术服务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实践证明,农业技术推广属于公共产品,以商业化的方式运作不能充分提供有效的服务,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进程。%26多辅%26是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形成的技术推广平台,它们处于辅助地位。建设一个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保证玉米持续增产的必备途径。
  建议之六:制定并实施粮食主产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在支持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方面,我国出台了若干具有不同支持重点和内容的政策,对促进粮食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影响力较大、持续性较强的政策是商品粮基地建设政策。但以往的政策在实施目标上大都具有较强的单向性,即以直接获取商品粮为目的,例如商品粮基地建设政策的基本内容就是实行%26钱粮挂钩%26的政策,投多少钱,生产多少粮,而且实行地方配套投资政策。这种政策在一定时期之内是合理的、有效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工业化中期阶段,应当对这种支持政策进行进一步完善,将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由支持粮食生产发展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实施内容包括,在原有支持粮食生产政策的基础上,增加另外三个支持政策内容:第一,支持玉米主产区发展玉米转化产业,包括畜牧业和畜禽产品加工业。在我国玉米加工业发展过热的情况下,要严格限制玉米非主产区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玉米加工业主要应向玉米商品量高的核心产区集中,通过发展玉米加工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地方经济的财政状况。第二,在农用工业的布局上,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实行农用工业与农产品主产区在空间上的合理结合,为主产区提供充足优质的农业生产资料。同时对农用工业的发展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第三,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宏观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要把增加粮食主产区商品粮的生产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责任,减少粮食主产区因粮食生产而产生的经济压力,不仅要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也要调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宏观财政转移支付除直接支持粮食主产区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外,还要在粮食主产区的公共产品建设上提供更多支持,以缓解粮食主产区财政能力脆弱的压力。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大局出发,应把持质粮食区发展粮食生产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给以必要扶持。
  特此建议,供决策参考。
  建议研究人员名单:
  岳德荣:吉林省农科院院长,研究员,吉林省政府科学技术与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科协副主席。
郭庆海:吉林省农科院副院长,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
孙立成:原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吉林省政府专家组顾问。
孙寰:原吉林省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著名大豆专家,大豆杂交种研培首席专家。
任克军: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杨庆才:原吉林省分管农业副省长,农艺师,博士后导师,博士生导师。%26国家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开放试验室%26专家组成员。
湖北省优质水稻现状与发展思路来源:中国水稻信息网,发布时间:2004年10月
水稻国内市场
&&&&全国大约有60%的人口是以大米为主食,年消费稻谷在19000万吨左右。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黑龙江、吉林等省区为稻谷主产区,浙江、江苏、广东、海南、福建、天津、北京、上海等为主销区。一般年份,低、中档米供过于求,优质、高档优质大米供给有缺口,尤其是长粒型优质香米,仅全国大中城市居民和宾馆饭店每年消费量就达500多万吨。其中香港、广东每年各需调进36万吨和100万吨。近年来,湖北示范推广的鄂香1号、润珠537等长粒型优质高档香米发展势头良好,已在省内大中城市和广东、福建等省打开市场。
&&&&3.国际市场
&&&&全球大米总贸易量2250万吨左右。“九五”期间,世界平均每年出口稻米2283万吨。其中籼稻米占全球稻米贸易量的75%,粳稻米占12%左右,香米(主要是泰国的茉莉香米和印度、巴基斯坦的巴斯马蒂)占11%左右。出口量在10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泰国、越南、美国、巴基斯坦、中国、印度,这6个国家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81.2%。世界稻米主要进口国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伊朗、巴西、科特迪瓦、日本、南非、塞内加尔、尼日利亚、马来西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进口100万吨以上的有印度尼西亚、伊拉克两个国家,进口量237.2万吨,占世界总进口量的11.2%。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稻米一直是净出口国。“九五”期间,我国年均出口稻米212万吨,占全球稻米贸易量的9.3%,净出口稻米177万吨。其中1998年我国稻米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为375万吨。2003年,我国大米出口量为261.7万吨,同比增长31.5%,进口大米25.9万吨,同比增长8.7%,净出口235.9万吨。2003年进口我国大米居前5位的是:科特迪瓦(101.6万吨,占38.8%)、俄罗斯(26.7万吨,占10.2%)、巴布亚新几内亚(13.9万吨,占5.3%)、日本(13.0万吨,占5.0%)、印度尼西亚(12.6万吨,占4.8%)。我国进口的大米主要是泰国香米等价格较高的优质米,2003年从泰国进口的大米占我国大米进口总量的99.93%。
&&&&籼米出口主要由江西、安微、湖南承担;粳米主要由辽宁、黑龙江、吉林完成。湖北省粮食出口的主要品种为籼米和其他精米,最高年份稻米出口量达35万吨。2001年出口20万吨,约占全国的10%左右,出口额3380万美元,主要出口到朝鲜。2002年出口降到8万吨,出口额1120万美元,仅出口到科特迪瓦。
夏粮总产2462亿斤 同比下降0.3%
&&日&02:29&&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根据对夏粮主产区抽样调查和非主产区统计,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2310万吨(2462亿斤),比上年减少39万吨(8亿斤),减少0.3%。这是七年来我国夏粮产量首次减产。
  播种面积增加单产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和夏粮产量连续六年增产。去年我国夏粮总产量2467亿斤,比上年增长2.2%,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
  统计局昨日表示,今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继续稳步提高。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27421千公顷(4.11亿亩),比上年扩大38.4千公顷(58万亩),增长0.1%。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17万吨(3亿斤)。
  播种面积增加,但今年夏粮单产有所下降。今年全国夏粮单产每公顷4489.3公斤,比上年减少20.4公斤,减少0.4%,其中云南、贵州等受灾较重的省夏粮单产下降较多。因单产下降减产粮食56万吨(11亿斤)。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昨日表示,夏粮占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4左右,秋粮则占到我国粮食总产量近3/4,此外,早稻也是我国粮食的一部分。“今年是大灾之年,我国受灾太严重,夏粮达到现在这个产量已经是很好的成绩,可以说是大灾之年的丰收年。此外,全年粮食能不能实现7连增,还要看今年的秋粮。”丁声俊说。
  丁声俊表示,去年我国夏粮连续6年增产,基数很大,今年要实现7连增确实面临困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夏粮统计是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夏粮还有10%的面积没有收割完,河北北部、内蒙古的冬小麦产量还没计算在内,因此夏粮的产量可能还会增加。”丁声俊说,“今年夏粮的产量已经很接近去年了,统计的比去年减产39万吨的数量,对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来说不算什么。”
  小麦产量超上年七年增产
  统计局表示,今年我国小麦产量超过上年,连续七年增产。占全国夏粮产量90%以上的小麦产量仍保持继续增加势头,全国夏收小麦产量超过上年。其中冬小麦产量10879万吨(2176亿斤),比上年增加近100万吨(20亿斤),春小麦和夏杂粮减产140万吨(28亿斤)。
  据统计局公告,今年夏粮主产区继续保持稳产增产态势。分地区看,华北、黄淮地区的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和湖北等夏粮主产区增产111万吨(22亿斤)。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两省因灾减产169万吨(34亿斤)。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粮食分析师马文峰昨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今年夏粮的减产主要是受到天气原因的影响,年初的低温、三四月份的干旱及五六月份黄淮地区的低温,一年中基本上都有灾害。统计局公布的减产值,反映的是我国粮食产量一个方向,减产量保守估计至少要到这个数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收粮食作物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