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有没有三国时期中三国的皇帝是哪三位蜀国人口多?

“三分天下魏蜀吴”,或者说“三国鼎立”的通俗说法,掩盖了一个事实:汉朝设立的十三个州,中原的曹魏王朝,占据了其中八个州(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司隶)的全部,凉州的绝大部分,荆州的南阳郡、南郡北部(新设襄阳郡),益州汉中郡东部(新设上庸郡),扬州九江郡、庐江郡北部,合计约9.5个州。东南的东吴政权,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扬州的绝大部分,交州的全部。合计约2.5个州。西南的蜀汉政权,只占据了益州的绝大部分,凉州武都郡,合计约1个州。三国时期的人口分布,可以参考下面这张汉朝州郡图,一个郡的颜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高,生产力发达,人力资源丰富;一个郡的颜色越浅,代表人口密度越低,生产力水平低下。可以看到,曹魏占据的冀州、徐州、豫州、青州、兖州、司隶、并州,以及荆州南阳郡,扬州九江郡,是当时天下最丰饶、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蜀汉的益州,东吴的扬州/荆州/交州,只有全州最精华的蜀郡、广汉、南郡、交趾这几个大郡,户口数和繁华程度,能勉强和中原各州郡相比。除此之外的大片土地,都算得上地广人稀了。别看东吴的领土版图面积,看似与曹魏大体相当,实际上只是看着地方大而已,其大部分郡县,以人口和开发度而论,也就比南中、岭南这些蛮荒之地强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决不可同日而语。比如今天的福建省一带,东吴当时只在浙江的会稽郡下,设置了一个建安县,根本就是力量真空。这还不算,在曹魏和东吴的常年战争中,曹操下令把原本繁华的淮南地区,彻底搬空,一如曹魏对付蜀汉,搬空汉中郡人口一样。因此,在东汉时人口稠密,繁华不亚于中原的庐江郡,在魏吴两国各得其半后,变成了前线无人战区。所以,从赤壁之战开始,孙权联合刘备进行的抗曹战争,与其说是为了从贫瘠的江东去如何一统天下,这种不切实际的雄(好)心(高)壮(骛)志(远),倒不如说更多原因是为了以战促和,逼迫曹操代表的帝国中枢,就此认可孙氏政权割据江南的既成事实。公元223年4月,当刘备病逝,云贵地区的南中三郡(建宁、越嶲、牂柯)皆反。这场叛乱持续了近两年,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亲率大军,深入险峻丛林,克服烟瘴侵袭,“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以卓绝的人格魅力让南中各族膺服, 雍闿被杀,孟获降服,到是年秋天,南中三郡平定。从此,南中百姓从此真正接受蜀汉统治,当地的人员兵力、耕牛战马、金银矿产、犀角皮革,都源源不断地充作蜀军军资,使蜀汉获得了一个稳定而资源丰富的大后方。当地善射的夷人,还被诸葛亮编练成军,组建了一只行动敏捷的山地步射军团:无当飞军,在此后蜀汉数十年战史中,屡建奇功。然而, 南中夷人甘心承受沉重的负担,为蜀汉北伐战争出钱出力,但却也是唯有诸葛亮此等千年一出的华夏圣贤,才能做到的奇迹。从星陨五丈原后,南中各族对汉人统治的反乱便此起彼伏了。蜀汉后期名将马忠、张嶷等,皆多次出兵平定当地乱事。此后,云南地区经历了从晋朝至唐初,长达五百年的“爨氏据滇”的半独立状态,从唐朝开始,南诏与大理政权,长达五百年的独立状态,以及元朝至明初,段氏大理总管府的半独立状态,先后历时千年之后,而且,南诏立国后,借用汉字和汉字偏旁创立了“僰文”,并以此记录当地独特语言,被后继的大理国延续下来,延续使用了600年时间。一直到明朝朱元璋大军入滇,对当地焚书毁史,强制汉化,将这六百多年时间累积的所有僰文书籍,所谓「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尽数付之一炬,物理性断绝了这种文字;如此才彻底让云南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汉地十八省”之一。而就在蜀汉应对南中叛乱的几乎同时,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与其他东吴将帅如陆逊、贺齐等人,则继续着东吴政权从立国就开启的对山越战争。孙权更公开鼓励麾下将领通过胁诱、俘获、招募,将山越和其他蛮族“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化为自己的私兵部曲。有如此好处,东吴将领们当然积极踊跃,乐此不彼,战斗力远远强于去合淝“例行公事”性质的武装游行。ps:东吴私兵部曲情况:陆逊约4万人,诸葛恪约4万人,全琮约3万人,贺齐2万余人,张承1.5万,凌统万余人,孙瑜万余人,鲁肃万余人……(陶元珍先生的《三国吴兵考》)诸葛恪在三年时间收服了山越四十万众,并挑选其精壮,得到四万甲兵,令孙权大喜过望,终于在临终前立他为首席托孤大臣,以赏其功。孙权在位的半个世纪,东吴政权从孙策渡江开始的八十多年时间,通过大规模清剿和同化山越人,将江浙、江西和福建地区彻底本土化,同时初步开始了对岭南地区的开发,随着辖域内人口户数大量增加,因此又新设了14个郡,国土总计达到33个郡。比如福建地区就从东汉时的“建安县”变成了建安郡;江西地区从东汉时的一个“豫章郡”,孙策分置庐陵郡后,又新设了临川郡和鄱阳郡;浙江地区从会稽郡分置出临海郡,管辖浙南地区;湖南地区分置出衡阳郡、湘东郡;岭南地区拆分出高凉郡(今茂名市)和珠崖郡(今湛江市)。扬州:吴郡、丹阳郡、会稽郡、豫章郡、庐江郡、庐陵郡、(鄱阳郡、临川郡、建安郡、临海郡、新都郡、薪春郡、毗陵郡)荆州:江夏郡、南郡、长孙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建平郡、宜都郡、衡阳郡、湘东郡、临贺郡)交州:南海郡、苍梧郡、合浦郡、郁林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高凉郡、珠崖郡)东吴将江南地区的山越人大规模清剿与同化殆尽,由此也将秦汉时期尚是被蛮夷重重包围,一个个汉人聚集区星罗棋布的江南地区,真正变成了汉民族牢不可分的本土,为东晋永嘉南渡后华夏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留下了一大块肥沃丰饶的生存空间,称得上一句:遗惠后世,功在千秋。}
很多高赞回答都提到了核心是人口,但是没人知道三国到底有多少人口,本篇是知乎上关于三国时期人口数据最详细最准确的分析,先说结论我个人推测三国大概有3600万以上人口,魏国的人口勉强占比过半,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大,具体证据收集如下:1、第一种说法是引用三国同时代的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和司马彪所著的《续汉书·郡国志》《三国志·后主传》: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蜀国人口是94万人《三国志·孙皓传》: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 吏三万二千, 兵二十三万, 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吴国人口是230万人《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景元四年, 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 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根据这个数据减去蜀国人口,得出魏国人口是433万人综上,三国时期总人口是757万人,魏国人口是433万人,占比为57%,远未达到三分之二,此外唐代史学家杜佑《通典·食货七》记载的三国末期人口一共是767万,两个数据较为接近。原文为“则当三国鼎峙之时,天下通计户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以奉三主,斯以勤矣”2、当然很多人也会提出质疑,所以我们引用第二种说法,本人也倾向此说法,官方史书《晋书》记载280年灭吴后,全国的有245万户,人口1616万人,下面具体分析下先说蜀国,南朝史学家范晔《后汉书》记载,益州在244年的户口是94万户,人口为537万。加上三国时期有大量依附民的存在以及荆州部分地区,蜀国人口大概率是超过600万其次吴国,吴国占据了扬州、荆州、交州三个州,在东汉末年遭遇的战乱也比较少。扬州在东汉时,人口达到了430万,荆州人口为620万,交州也有200多万。东汉末年,刘表经营荆州,就有10万军队。当时,北方有大量流民涌入南方,因此吴国的人口也不少。当时吴国的人口大概率在1000万人以上最后魏国,东汉末年,北方的经济破坏最为严重。当时普遍认为,北方各州郡的人口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因此,在曹操兴起之初,就不得不大量采用屯田制。根据百度百科的数据东汉人口6500万,北方人口占据全国三分之二,差不多就是4200万人。到了曹操统一北方初期,应该只有420多万人,还没有吴国人口多。后来随着社会的稳定,到了曹魏末年,人口应该突破了2000万这点也可以根据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中国人口史》来分析,在三国初期,全国人口应该在2200多万,到了三国后期已经突破了3700万综上三国时期的总人口应该在3600-3800万之间,魏国人口占比55%,仍未达到三分之二,但为啥会跟《晋书》差剧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在东汉时期,地方士族豪强相继崛起并荫附了许多佃客、部曲,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魏蜀吴三国政权碍于士族豪强的庞大势力,甚至于东吴就是以士族豪强作为政权基础,因而在三国时期,这种士族豪强的“荫户”现象十分普遍。保守估计应该与当时官方统计的人口相当,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晋书》统计只有1616万,实际人口达到3600万以上的原因至于地方士族豪强为什么要隐瞒人口,大家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点赞收藏,超过500赞会更新后续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时期中三国的皇帝是哪三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