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s/FT换算成每平米多少上海人民币汇率换算?

这个问题是很值得讨论和规范的。我和出版社有过一点接触,这里就结合国内出版社的规范要求和个人理解来讨论一下。第一,科技类的文献,原则上必须对所有英制单位进行换算。这一点国内出版社都有明确要求——科技类文献的计量单位必须严格遵照国家标准。所以,翻译文献中的英制单位必须进行处理,这一点当下网上的科技类文章做得就还不够,不说翻译文献,就连原创文章的引用部分都经常有直接丢个英制单位的数字却不做处理的。具体实践中,如果是对自然界普遍性事物的描述,那么完全可以直接将原文改写为公制单位,不保留原始数字。比如原文说“光每秒能走671英里”,翻译时可以直接写作“光每秒能走1080千米”,不必用括号标注,因为光速本就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原文指的是特定语境下的英制单位,比如产品规格参数、政策标准、经济行情等,可以保留原文,并紧跟在数字之后加注括号。比如原文提到“汽油价格每加仑3美元”,由于这里指的具体的经济行情,翻译时适合处理成“汽油价格每加仑3美元(约每升0.8美元)”。然而,转换英制单位下的数据时,一定要注意原数据本身的近似程度,也就是有效数字的取舍!如果原数据本来就是约数,转换至公制时也应该保留原数据的约指程度。比如原文说的是“50英尺长的XX”,翻译时若是直接来个“15.24米长的XX”,这犯的就是基本科学素养的错误了。因为原文充其量只有两位有效数字,它衍生的一切计算结果也必须受有效数字的约束,只能表示成“15米长的XX”或“50英尺(15米)长的XX”,括号里也必须遵照原文的有效数字。以前我见过“赛百味的foot-long三明治要不要表示成30.48cm三明治”这样的言论,这显然是缺乏基本的有效数字意识的想当然论断。当然,很多时候原文的有效数字位数可能不会显得那么直白,比如原文说“重达300磅的装置”,这个数据的有效数字到底取到哪一位就不太容易判断,作者想说的可能是“3xx磅”,也可能是“30x磅”(但肯定不会是精确的300磅)。对于这种包含“长尾零”的数据,或者修约后确实有比较明显的数量差距的,转换时可以酌情多取一位有效数字,比如原文“重达300磅”,可以按两位有效数字来理解,转换成“重达140千克”;又如原文是“one hundred miles”,这种不写阿拉伯数字的情况可以视为仅第一位为有效数字,但转换公制后若直接写“两百公里”,数值误差就显得有些大,这时比较建议处理成“一百英里(约160千米)”,但不要写成纯汉字“一百六十公里”。就目前国内科技类读物的情况来看,酌情取一位有效数字作为机动的做法就足以保证阅读的连贯和顺畅性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原文表示的是更为笼统的约指,如“几百英尺”“数万加仑”之类的叙述,这样的数据甚至连一位有效数字都没有。不过既然这些数字本身就只表示一个数量级,如果转换至公制后没有产生超出一个数量级的误差,那直接把单位名称替换成公制——“几百米”“数万升”就行了,如果能找到稍微精确的估计,也可以把数量级稍稍微调,如“百余米”“数十万升”,但不调影响也不大。没必要对这样的约数做标注,但也不要完全不转换。第二,小说等虚构类文学作品,比较合理的做法是保留完整原文,只是在该单位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用脚注的方式标注。比如原文提到了“英里”时,在第一次出现“英里”的位置——无论是背景介绍、旁白、人物台词还是内心描写,给“英里”一词加一个脚注,如“*英里:英制距离单位,约合1.609公里”。不要直接在原文上加括号,也不要直接转换原文的数字。不过目前国内的虚构类文学作品是基本不怎么处理的,一般就按原文原样保留了。对于文学作品,计量单位可以视为特定场合下的专有名词,就像中国古代小说语境中出现的尺、寸、斤、两等,这些名词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应该尽可能保留其原始形式,一般来说也没必要非得让读者知道一个精确的绝对数字。当然,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身高、体重等关系到人物形象刻画的数字,用脚注来标注一个以国家规范单位表述的公制参考数值是比较合理的。第三,介于严肃科技类文献和纯虚构类文学创作之间的非虚构体裁,如人文社科类文章、传记、散文、新闻、生活教程等,对于这类文字,一般没有强制性要求,但原则上肯定应该以尽可能照顾读者的理解感受为主,对翻译者而言,可以依据以下准则判断——凡是不属于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之列的单位,无论是英制,还是马力、卡路里等习惯单位,都要默认读者首次接触时一无所知,如果要在译文中保留这些非规范单位,需要给出相应的解释(换算),或者给出一个用于比较的依据。至于换算的规则,按上面第一条操作就可以了(同样要注意区分约数和精确数)。比如,如果一段新闻的原文是“某品牌汽车的油耗为每加仑x英里”,翻译时应该默认读者完全不知道“英里”和“加仑”为何物,那么原文的x就是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数字,这里就有必要在原数字后用括号标注(约合每升y公里)。但如果原文是基于美国的本土语境,最好还是保留基于英制的原始数据。不过,如果新闻原文说“汽油价格从每加仑3美元涨到了4美元”,这里倒没有必要注解,因为原文表达的只是一个对比的意思,读者知不知道“每加仑”到底是多少不影响对原句的理解。实际上,美国人的文章,尤其是自然科学类文献和新闻里出现英制单位的数量,除了政府规范或工程领域的原始数据,大部分本身就是从公制的原始语境下转换过来的(比如美国的电视台报道奥运会的时候就经常会在选手成绩后标注一个英制换算)。如果原作者使用英制单位表述(而没有附带标注公制),其本意就是便于只认识英制单位的人群理解,那么作为译者,自然也要为根本不认识英制单位的人群考虑,完全可以按有效数字修约规则直接写成公制,不需要附带英制原文的数字。据我所知,在一些规范要求更严格的国家,比如日本,在新闻这样的领域,不说一般计量,连货币单位都是要统一换算成本国币值的。如果让我来翻译,我会遵从下面几条原则:1. 如果是说明文,那一定要精确换算,甚至要写成“英制(公制)”的形式。2. 如果是文学类体裁,那么:
1) 根据读者对英制单位的熟悉程度,酌情保留或换算。例如,一般的中国人对“英里”会有点感觉,对“华氏度”则完全没有感觉。所以,下面这句话我会这么译:
On a day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in the nineties, I drove 100 miles to my grandpa's home. 在三十多度的大热天里,我开车100英里去我爷爷家。
2) 如果要换算,根据上下文决定是精确换算还是粗略换算。比如,对于身高,一般要精确到5厘米;而类似于I bought two pounds of milk这种,直接把pound翻译成“斤”就可以了。对于夸张的说法,更是只能粗略换算,正如其它答案中提到的300磅的女人。
3) 对于数字只是营造一种感觉,具体数值并不重要的场合,则以感觉为重,数值哪怕有偏差也可以。举个汉译英的例子,“千里之外”最好翻译成a thousand miles away,尽管二者的距离差了好几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人民币汇率换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