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武昌起义义是那一年??

经常会有同学把「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搞混了,特别地理概念差点的,对这两个地名完全没啥概念,会不自觉的理解成一个事件,毕竟都带一个「昌」字嘛。实际上,这两次起义的意义,对中国近代史的走向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谓是意义非凡。只不过不管是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都完全不同,所以咱们有必要分清楚。二者的发生时间差了十几年。武昌起义发生在 1911 年,地点是湖北。而南昌起义则是发生在 1927 年,地点是在江西。南昌起义就不用多说了,毕竟有个非常火的电影《建军大业》。这次起义是我党领导的,由此开启了我党独立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今天主要聊聊武昌起义的那些事。前情清朝统治的结束,源于 1911 年开始的辛亥革命,而武昌起义则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又叫辛亥首义。然而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如果仅仅从历史课本上来了解,显然无法感受它的复杂性和精彩性。从晚清开始,随着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政府也不是没有想过自救。比如说鸦片战争之后开展的「洋务运动」,搞了 30 多年,搞出了号称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没成想在 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被打回了原形,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接着又搞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只不过光绪帝能力不太行,加上用人不慎,急于求成,导致维新变法只维持了 103 天就惨淡收场,可谓轰轰烈烈开始,惨惨淡淡结束。此时的清朝统治已是摇摇欲坠,虽然名义上还是中央集权,但是对地方的控制已经是有心无力了。很明显的一个事件就是 1900 年,受够了西方列强欺负的慈禧太后,不知道是被义和团的刀枪不入神功迷惑了,还是打算孤注一掷了,居然向十一个列强国家同时宣战,打算以一己之力挑战全世界。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对局势还是看得比较透彻,明白这是一个自杀式的宣战,立马致电朝廷,发出了「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的千古名电。接着就湖广总督张之洞也通电不奉诏,加上其他几个省的支持,发生了「东南互保」这个历史有名的事件。啥意思?你慈禧不是能耐吗?那你带着你的义和团跟西方列强打去吧,老子打不过也不奉陪。当然人家这些大员也不是明着针对慈禧,反而是说慈禧是受了义和团的胁迫才发出针对全世界宣战这样的神经病战书,让慈禧也是有气无处发。结果不言而喻。被八国联军赶出北京跑到西安的慈禧太后,本着只要列强不追究她的责任怎么着都行的原则,签订了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让中国彻底进入了半殖民地社会。这一下子搞得民怨沸腾,清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了。搞啥玩意啊,敢情你清政府就是一个外战外行内战也外行的窝囊废啊,你不赶紧倒台你还等着过年?慈禧也看出来了,再这样下去也玩不下去了,那就顺从民意搞君主立宪吧,即使朝廷权力小点,也总比被赶下台强。只可惜「立宪运动」刚开始,慈禧就跟光绪一起没了,权力到谁手里了?溥仪他爹,载沣作为摄政大臣,成为了晚清最后几年,中国实际的统治者。时年二十几岁的载沣,要经验没经验,要关系网没关系网,面对一个庞大的帝国的治理,只能说是有心无力。想把中国搞好,但是又不想放弃皇室的权力,最后搞的君主立宪,内阁几乎全部安插了皇室的人员,导致原先支持君主立宪的那些地方大佬也开始离心离德了。作为清朝统治者的爱新觉罗家族,已经成为了孤家寡人。变革,已经势在必行。综上所述,这就是晚清那几年的历史背景。孙中山是如何成为世界级的革命家的要讲辛亥革命以及走向共和的历史,必须得重点讲一个人——「国父」孙中山。清朝式微之后,变革的呼声日益强大。但是如何改变中国社会,也是分成了好几个派别。除了那些老成持重的官僚比如李鸿章、张之洞,以及士绅阶层这种既得利益大佬,最有名的斗士当属康有为和孙中山了。但是这两人的想法完全不同。康有为这一伙的想法,是想通过学习西方制度实施变法让中国富强,当家作主的还是皇帝,所以这一伙就叫做「保皇派」。孙中山的想法就比较激进了,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打破旧世界。清帝必须下台,建立一个全新的共和的中国。他就成了「革命党」的代表人物。要谈孙先生,必然离不开「同盟会」这个组织。相信只要学过初中历史,同盟会这个名字对你来说简直就是如雷贯耳。民国初年叱咤风云的那些大佬们,基本都是同盟会的人。很简单的道理,同盟会的人都那么厉害,那作为同盟会老大的孙中山,岂不是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是,也不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一点,我们必须要佩服孙中山,这个人的信念不是一般的强。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他从来没有动摇过救国图强的理想,不管是顺利还是挫折(虽然基本上是挫折的一生),他都是充满斗志没有消极地对待他的革命理想。所以,他的「国父」称号,实至名归,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担起这个称号(咱们官方虽然没这个叫法,但一直说是继承了孙先生的革命事业)。但是实事求是的说,从他的革命历程来看,他的成绩也没有那么的大。从某一个方面来说,他更像是印度的甘地,权力不大,成绩也不大,但是成了一个精神图腾一样的存在。尽管也有很多人不服气这个精神图腾,但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去充当这个精神图腾。为啥?名气太大了,不仅仅是国内知名,而是全世界闻名的革命家。当时在世界上,中国革命家有如此名气的,除了孙先生,没有第二个。孙先生有个外号,叫「孙大炮」,这个大炮并不是说武力值多么高,而是指他的语言能力的犀利程度。一句话总结,就是超级能说,演讲能力一流。从小就怀有强烈救国理想的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给李鸿章写过一封信,叫《上李傅相书》,洋洋洒洒地阐明了自己救国图强的想法,没想到李鸿章不知道是太忙还是不屑,反正是没搭理他。这让自尊心超强的孙中山受不了了,太瞧不起人了。既然我说的你们不听,那我就打倒你们自己搞。于是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宗旨就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府。不得不说的一个事实是,从兴中会开始一直到以后的同盟会,虽说作为革命组织,但是一直和帮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孙中山本人也曾加入了洪门分支美国致公堂,跟日本黑龙会也是关系密切得很。这个传统一直传承到了国民党,蒋委员长不也是上海青帮弟子嘛,搞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时候,青帮老大杜月笙就出了不小的力。这也不难理解,毕竟造反是掉脑袋的事,普通老百姓只要不是被逼得没啥活路了,或者是像孙先生这帮人一样充满崇高的救国理想,谁闲着没事去造反?毕竟上有老下有小要养家糊口不是。但是帮会中的绿林好汉就不一样了,本来就是吃这口饭的,天天过的就是刀口上舔血的日子,对生死看的倒是没那么重。再说万一造反成了呢,那不就是乌鸦变凤凰了嘛。比如兴中会成立后不是搞了第一次广州起义么,起义班底就是香港三点会和广州三合会的帮众。因为兴中会创立者之一的郑士良,就是广州三合会的一个龙头老大。革命既需要钱又需要人,而这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对帮会来说都不是问题。所以说,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帮会力量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后来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就是在日本最大的黑 x 会黑龙会总部召开的。这当然有利有弊。好处是能马上凑齐人手搞事,坏处是参加起义的人鱼龙混杂,经常无组织无纪律,不太好管理,以至于经常误事。也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除了兴中会高层那几个人是胸怀救国大志之外,大部分人根本就没啥救国图强的崇高信念,甚至可以理解成一群乌合之众冲击国家机构。所以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当然后期起义人员的成分就复杂多了,比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里面有很多是真正的革命志士,比如说林觉民、喻培伦、陈更新等人,如果活着有很多可能成为风云人物,甚至国之栋梁。可以说大材小用,牺牲得非常可惜。第一次广州起义不出意外的搞砸了,然后孙中山开始了第一次,然而以后会无比习惯的逃亡生涯。孙中山本着一边跑路一边筹款的思路,从中国跑去了日本,又从日本跑去了美国,最后就转悠到了伦敦,几乎围着地球转了半圈。没成想在伦敦出事了。一到伦敦就被清朝密探给盯上了,逮进了清朝驻英大使馆。但是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次伦敦被捕,让孙中山成为了一个世界闻名的革命家,威望一时无两。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怎么出名的呢?因为一本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七事变是几年几月几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