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难在哪里?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雪山为什么这么难?2019-05-1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12年5月15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1918年5月15日,鲁迅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46年5月15日,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边区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先后在河北邯郸、武安出版发行。1960年5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在农村中开展“三反”运动的指示》。1980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红军长征途中翻越雪山为什么这么难?青藏高原东部的川康边界地区,横亘着许多高大山系,雪山连绵,积雪终年不化。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拖罗岗、折多山、哈巴雪山等几十座雪山,很多红军战士牺牲在雪山上。翻越雪山为什么难?1.雪山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天气寒冷、空气稀薄、雨雪交加、道路艰险,是雪山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翻越的夹金山为例,其位于四川省西部,海拔约4500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天气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有“神山”之称。杨得志回忆道:“这里气候多变,反复无常,明明是太阳当头,万里无云,一阵急风便搅得雪雾弥漫,使人头昏眼花。这样寒冷的气候和神话般的情景,不要说盛夏六月,十冬腊月在南方也是绝对没有的。”聂荣臻在回忆翻越夹金山时写道:“上午爬山,开始是原始森林,一片片,一丛丛,铺撒在浩瀚的六月雪中,奇特的景色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大家劲头很足。但一过中午,天气骤变,先是大雾,随后是毛毛细雨,转眼又变成了霏霏白雪,随风狂舞,红军战士一个个都变成了雪人。尤其到了傍晚,天气奇冷,我们把能穿的都穿在身上。”再如红2、红6军团翻越的哈巴雪山,其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到处是被金沙江、澜沧江激流冲刷而成的沟壑峡谷,陡峭异常。许多雪峰海拔5000多米,主峰则高达5500米以上。寒风吹起山上积雪,宛如一条玉龙在天际飞舞。红四方面军在西进甘孜途中翻越了横亘在丹巴、道孚之间的党岭山。党岭山为折多山主峰,海拔5000米左右,上山下山约100公里。当时处于最寒冷的季节,翻越党岭山途中,风雪无情地向着饥饿、寒冷和疲乏的红军队伍扑来。《朱德传》中记载:“部队迎着风雪,向直插云天的陡峭冰峰攀登。越往上路越陡越滑,空气越稀薄,越觉得喘不过气,头晕脑胀、四肢无力。到山顶时已是中午,但太阳完全被遮住,加上风雪弥漫。就像傍晚一样昏暗。接着便是漫漫长夜,狂风雪浪一阵阵袭来,不少战士被暴风雪吞噬。”2.饥寒交迫更使红军雪上加霜除了雪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外,饥饿和寒冷也给红军带来严峻考验。一是红军经过长途行军和作战,体力消耗很大。二是红军将士大多数来自水乡泽国,对严寒和稀薄的空气很不适应,到了雪线以上严重缺氧,人人感到如秤砣压胸。杨得志曾回忆:“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胸口像堵着团团棉絮,呼吸非常困难......战士们说‘天冷我们倒不怕,可这地方怎么连气都喘不过来呀!’”三是缺乏御寒的装备。红军战士从南方一路转战而来,衣着单薄,在雪山上只好靠吃辣椒、生姜御寒,许多战士被冻伤甚至牺牲。据萧克回忆:“过金沙江后,开始翻大雪山。总司令部早就来电报,要我们带衣服、辣椒和酒。那时已是4月底了,天气很热。我们也不懂,有的部队把棉衣、毛衣都丢掉了......走着走着,地上都是雪了,气温也骤然下降。”四是红军对雪山的地理知识了解不多。在翻越雪山时,有的战士不知沟壑深浅,不慎跌进深谷。有的战士爬雪山累了就坐下来休息,结果再也起不来了。《任弼时传》在描述红2、红6军团翻越雪山的艰苦时写道:“高原缺氧,举步维艰,特别是过雪山时,战士衣衫单薄,靠姜汤、辣椒刺激起来的热量,难以抵挡行军的疲惫,倘若脚下一软倒在雪山上,从此再也起不来了!部队行军速度虽然降到每日二三十华里,依然是‘病亡增大,体力甚疲劳’”。无情的雪山,夺去了许多战士的生命,据聂荣臻回忆:“我们警卫班的同志,身体都比较健壮,有的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倒下来就完了。在山上我们牺牲了一些同志。”红2、红6军团由于严寒、缺粮和缺氧,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2000多人。3.团结互助战胜雪山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在翻越雪山前,红军尽可能地做好登山准备。如筹集羊皮、棉衣等御寒衣物,购买白酒、辣椒等发热和抗寒食品,每个人准备一根拐棍等,但因当地人烟稀少、地瘠民贫而无法满足需求。在翻越雪山途中,红军指战员充分发挥阶级友爱,开展体力互助,党员干部纷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朱德、贺龙等红军高级指挥员,都将自己的乘马用来帮助体弱的战士。不少战士就拉着马尾巴翻越了大雪山。据徐向前回忆:“翻越大雪山党岭时,我们为保证他(朱德)的安全,令部队给他备好坐骑、担架,他都让给伤病员用、自己坚持步行。夜晚宿营在半山腰,冻得无法睡觉,就给大家讲故事,话革命,鼓舞同志们战胜风暴雪山,胜利实现北上计划。”在翻越雪山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同心同德,团结互助,战胜风雪严寒和高山缺氧等重重艰难险阻,征服了一座座大雪山,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祝好朋友长征步向三春迈,伟业图从四化描!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雪山为什么这么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12年5月15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1918年5月15日,鲁迅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46年5月15日,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边区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先后在河北邯郸、武安出版发行。1960年5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在农村中开展“三反”运动的指示》。1980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红军长征途中翻越雪山为什么这么难?青藏高原东部的川康边界地区,横亘着许多高大山系,雪山连绵,积雪终年不化。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拖罗岗、折多山、哈巴雪山等几十座雪山,很多红军战士牺牲在雪山上。翻越雪山为什么难?1.雪山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天气寒冷、空气稀薄、雨雪交加、道路艰险,是雪山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翻越的夹金山为例,其位于四川省西部,海拔约4500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天气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有“神山”之称。杨得志回忆道:“这里气候多变,反复无常,明明是太阳当头,万里无云,一阵急风便搅得雪雾弥漫,使人头昏眼花。这样寒冷的气候和神话般的情景,不要说盛夏六月,十冬腊月在南方也是绝对没有的。”聂荣臻在回忆翻越夹金山时写道:“上午爬山,开始是原始森林,一片片,一丛丛,铺撒在浩瀚的六月雪中,奇特的景色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大家劲头很足。但一过中午,天气骤变,先是大雾,随后是毛毛细雨,转眼又变成了霏霏白雪,随风狂舞,红军战士一个个都变成了雪人。尤其到了傍晚,天气奇冷,我们把能穿的都穿在身上。”再如红2、红6军团翻越的哈巴雪山,其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到处是被金沙江、澜沧江激流冲刷而成的沟壑峡谷,陡峭异常。许多雪峰海拔5000多米,主峰则高达5500米以上。寒风吹起山上积雪,宛如一条玉龙在天际飞舞。红四方面军在西进甘孜途中翻越了横亘在丹巴、道孚之间的党岭山。党岭山为折多山主峰,海拔5000米左右,上山下山约100公里。当时处于最寒冷的季节,翻越党岭山途中,风雪无情地向着饥饿、寒冷和疲乏的红军队伍扑来。《朱德传》中记载:“部队迎着风雪,向直插云天的陡峭冰峰攀登。越往上路越陡越滑,空气越稀薄,越觉得喘不过气,头晕脑胀、四肢无力。到山顶时已是中午,但太阳完全被遮住,加上风雪弥漫。就像傍晚一样昏暗。接着便是漫漫长夜,狂风雪浪一阵阵袭来,不少战士被暴风雪吞噬。”2.饥寒交迫更使红军雪上加霜除了雪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外,饥饿和寒冷也给红军带来严峻考验。一是红军经过长途行军和作战,体力消耗很大。二是红军将士大多数来自水乡泽国,对严寒和稀薄的空气很不适应,到了雪线以上严重缺氧,人人感到如秤砣压胸。杨得志曾回忆:“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胸口像堵着团团棉絮,呼吸非常困难......战士们说‘天冷我们倒不怕,可这地方怎么连气都喘不过来呀!’”三是缺乏御寒的装备。红军战士从南方一路转战而来,衣着单薄,在雪山上只好靠吃辣椒、生姜御寒,许多战士被冻伤甚至牺牲。据萧克回忆:“过金沙江后,开始翻大雪山。总司令部早就来电报,要我们带衣服、辣椒和酒。那时已是4月底了,天气很热。我们也不懂,有的部队把棉衣、毛衣都丢掉了......走着走着,地上都是雪了,气温也骤然下降。”四是红军对雪山的地理知识了解不多。在翻越雪山时,有的战士不知沟壑深浅,不慎跌进深谷。有的战士爬雪山累了就坐下来休息,结果再也起不来了。《任弼时传》在描述红2、红6军团翻越雪山的艰苦时写道:“高原缺氧,举步维艰,特别是过雪山时,战士衣衫单薄,靠姜汤、辣椒刺激起来的热量,难以抵挡行军的疲惫,倘若脚下一软倒在雪山上,从此再也起不来了!部队行军速度虽然降到每日二三十华里,依然是‘病亡增大,体力甚疲劳’”。无情的雪山,夺去了许多战士的生命,据聂荣臻回忆:“我们警卫班的同志,身体都比较健壮,有的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倒下来就完了。在山上我们牺牲了一些同志。”红2、红6军团由于严寒、缺粮和缺氧,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2000多人。3.团结互助战胜雪山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在翻越雪山前,红军尽可能地做好登山准备。如筹集羊皮、棉衣等御寒衣物,购买白酒、辣椒等发热和抗寒食品,每个人准备一根拐棍等,但因当地人烟稀少、地瘠民贫而无法满足需求。在翻越雪山途中,红军指战员充分发挥阶级友爱,开展体力互助,党员干部纷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朱德、贺龙等红军高级指挥员,都将自己的乘马用来帮助体弱的战士。不少战士就拉着马尾巴翻越了大雪山。据徐向前回忆:“翻越大雪山党岭时,我们为保证他(朱德)的安全,令部队给他备好坐骑、担架,他都让给伤病员用、自己坚持步行。夜晚宿营在半山腰,冻得无法睡觉,就给大家讲故事,话革命,鼓舞同志们战胜风暴雪山,胜利实现北上计划。”在翻越雪山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同心同德,团结互助,战胜风雪严寒和高山缺氧等重重艰难险阻,征服了一座座大雪山,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祝好朋友长征步向三春迈,伟业图从四化描!
}
往大了说就是:路线、政治、军事都有问题。详细一点说是内部错误思想和军事路线的干扰、大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大自然的艰难险阻等等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长征,苏区好好的不待,跑那么远路干什么?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以历次围剿不同,这次是堡垒战术、层层推进、绝不允许冒进、稳扎稳打,很快就把根据地压缩的越来越小,这么小的根据地根据苏区的兵民比例,根本养不活那么多部队,所以长征不是个军事问题,而是经济问题。1. 长征去向:往哪里去,从哪里过的问题?那么长征往哪里去,喊的口号是:北上坑日,实际上想到湘西和红二六军团合到一起,再谋出路。但是尤其是湘江之战后8.6万余人,损失了一半多,只剩3万多点儿,前去湘西的路已经被国民党重兵把守,因此毛泽东决定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有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回到军事领导岗位上,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就是在这附近兜圈子,把国民党部队来回调动,把敌人吸引向贵阳时,大踏步向西南进入云南,彻底甩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绕道川西,到川西北。和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又继续北上进入甘肃、陕西,在报纸上读到刘志丹的陕北红军,才决定汇合。鄂豫皖苏区的长征面临的是一样的问题,经济民生问题。2. 军事斗争:与敌人战斗,战斗减员、自行离队问题长征往南走,由于和广东陈济棠私下谈判,不进入广东,只从广东借道。这个时候没受什么损失,损失最大的是湘江之战,八万多人过湘江之后只剩下三万多人。贵州打,后面路上是零星的打,有牺牲的、离队的,留下养伤的。3. 政治问题:草地分兵在川西北会师,这是一四方面军第一次会师。会师之后,四方面军兵强马壮,十万分,一方面军衣衫褴褛一万多。张国焘就像南下到成都吃大米,中央红军想北上,觉得成都难以攻下。结果弄出了草地分兵这么档子公案。直到25年后,斯诺采访毛主席问:主席,您一生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主席说是一四方面军会师的时候。4. 健康问题:身体疲劳、伤病问题由于长征就是与敌人周旋赛跑,因此没有固定的到哪里休息,按照既定路线,一直到贵州遵义才好好的修整、喘息了一下。彻底摆脱敌人是四渡赤水,来回在赤水河畔东兜西转把敌人转晕了,才彻底甩开。进入四川东北,再进入川西,爬雪山、过草地,进甘肃到陕北,这些都是敌人到不了的地方,人迹罕至。红军吃的不好,身体又累,抵抗力就低,所以容易生病,毛泽东、张闻天一开始都是坐担架的,周恩来过草地的时候也病倒了,只能担架抬着走。5.饮食问题:吃的问题进入川西后,都是无人区,哪有粮食,所以都是草根树皮,进入藏区吃青稞,还得防止小股敌人的骚扰袭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