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多少钱年薪多少才算中产产收入人群?

导读:“绿意葱葱的小区,漂亮又宽敞的楼房,锃亮的中级轿车,漂亮的女主人和优雅的男主人,可爱的孩子和小狗……”提到中产家庭,你心目中描述的是不是这样一个场景。“中产”的标准是什么?成为中产需要多少收入和资产?应该符合哪些感性指标?当中产阶层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你究竟是“中产”还是“伪中产”呢?本文综合自新华网财发现、金羊网、财经记者圈美国:年收入66.3万~331.9万元人民币美国在1951年便对中产阶级做出了学术界定并进行了分类,美国有25%~66%的人口可以划分为中产阶级,后来的学者还对中产阶级群体进行了细分,比如上层中产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William Thompson以及Joseph Hickey在百科全书上给出的定义,年收入3.5万美元至10万美元(约合23.2万~66.3万元人民币)的群体为美国下层中产,年收入10万美元至 50万美元(约合66.3万~331.9万元人民币)的群体为上层中产。德国:月收入1.76万~3.6万元人民币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则试着从平均收入上对中产阶层进行简单的划分:如果一个德国人的工资水平在全国平均工资的70%到150%之间,那么他(她)就是德国中产阶层中的一员。以一个拥有2个小孩的四口之家为例,月收入在2400欧元至5000欧元(约合1.76万~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都是中产阶层。英国:年收入38.85万元人民币2015年3月,英国BBC有关社会阶层的调查结果显示,英国的一个全职中产人士年收入是24744英镑(约合22万元人民币)。如果伴侣的收入差不多,那么这样一个家庭的年收入是43592英镑(约合38.85万元人民币).中国:标准不等具体到国内,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制定的标准,中国中产阶级是指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万~5.39万美元(约合9万~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而国家统计局则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之间。在中国,到底有多少钱才能算中产?调查显示,在中国,家庭月入不到4万5,别说自己是中产!一份关于北亚地区(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韩国)的中产阶层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为45202元(约6858美元),这一数字在四个地区中排名第二,超越了台湾和韩国。报告还显示,这些受访者的生活状态,财务稳健有余但保障普遍不足。没150万流动资产不算成功曾几何时,各种关于"被中产"的调查数据与生存状况遭到了各种吐槽。不过这份来自著名调查机构益普索金融服务团队的调查有些特别,对自认为是中产阶层的人群进行调查。这份报告对四个地区的2500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其中1000个是中国内地的受访者,自认为是中产的平均家庭月收入达到了45202元(6858美元),仅次于香港51465元(8437美元),而韩国和台湾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仅为39204元(6427美元)和27956元(4583美元)。这些月入4.5万元的中产家庭生活究竟如何?数据显示,他们普遍比较自信,85%的人很满足当前的生活。同时,他们对未来生活预期最为乐观,普遍认为未来一年的生活将优于当下。在预期将会改善的因素方面,"资产价值"、"可支配资金"和"家庭生活"位列中国内地中产的前三选择。然而,他们对"健康"、"休闲可用时间"、"居住地周围环境"的改善信心度较低。高达接近七成(69%)的中国内地中产把健康列为首要人生目标,随后才是"愉快的婚姻或关系"(47%)、"成功的职场生涯" (40%)。此外,调查也显示出中国内地中产对"成功"与"财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与"财富"密切相关,流动资产达人民币150万元的中产中有71%认为自己是成功的。超六成中国内地中产无退休规划从调查数据看来,中国内地中产认为,要实现长期经济保障,存款需要达到770万元,而平均资产达到1240万元才能算富裕。他们当中,62%的人没有退休计划,这一比率远高于受访北亚地区市场的平均值45%。他们一方面认为约需1110万元才可安享退休生活,另一方面平均每月仅为退休生活储蓄6423元,除去其他投资收益及货币通胀等因素,若要达成1110万元的存款需不间断积累超过100年。关于退休储蓄工具的使用,73%的中国内地受访者会选择购买股票、基金。相对而言,中国内地中产仅有41%的人运用银行固定账户为退休做储备,有48%的人认为达成财务稳健主要靠运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内地中产对于退休后的生活有较高期待,但对理财工具的合理配置概念较弱,他们更多地寄希望于子女赡养。"参与这一调查的友邦保险分析认为,中国内地中产对于未来生活的乐观程度最高,体现了中国内地作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带给受访者的信心。但他们对财务发展的风险意识较为薄弱,理财规划程度偏低。相较其他北亚区市场,在长期财务规划、紧急事件储备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也缺乏明确的财务储备计划和行动。值得提出的是,仅靠积极投资或运气进行财务规划,将使内地中产在遭遇经济震荡或下行周期时面临潜在风险。于是,网友又掀起一轮吐槽
网易网友:心中本来窃喜,一看奶奶的原来是月薪!
网易网友:炒股后,已经没有中产阶级了!
@神狠:我只能说下辈子我在看看能不能轮上号。。。。
@布丁妈咪S:我的年收入都没这么高……
@scowling-Knight:已经把裤衩都拖下来了
@陈陈陈2:呵呵
在广州,赚多少钱才够花?中产的标准,还有待探讨,是不是4万5,也见仁见智。不过,在广州生活的小夫妻,月入多少才够花呢?有人算了一条数:房子在广州,一家三口就按蜗居的水准,一套房子算150万吧(五六十平方米也真够挤的,而且以这样的价格在老城区也不容易买到称心的房子……)车子不求多壕,买辆还算安全的车需要15万,约十年换一次车。油钱、保养、违章罚款等等,每月约1500元。1500×12月×30年 15万×3次=100万孩子想生几个孩子呢?只生一个好!那么问题来了,培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约需要30万。这还不包括择校费、出国留学费用等等等哦!孝顺父母孝顺父母当然是必须的!就算一个月给父母每人500元,夫妻双方4个人,那么孝敬爸妈要花多少呢?500×4人×12月×30年≈72万家庭基本开支一家三口,每月开销3000元,很省了!3000×12月×30年=108万休闲娱乐人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休闲娱乐也是需要的。看电影、唱K、旅行,全部包括,一年算1万吧(出国游就别想了)。1万×30年=30万养老钱假设退休后再活15年,每个月和老伴用2000元过日子。2000×12月×15年=36万最惊悚的部分来了!统计一下你们家一共要花掉多少钱:150万 100万 30万 72万 108万 30万 36万=526万那么你们夫妻每个月需要赚多少钱呢?526万÷30年÷12个月=14611元一人至少每月要赚7300元,这已经是最保守最保守的估计了。而且!这只是最基本的花销啊亲!还不算生病住院、突然失业、上当受骗这些幺蛾子呢!但如果你家有个购物狂,那么……已经不敢往下想。中国内地中产认为,要实现长期经济保障,存款需达到770万,而平均资产达到1240万才算富裕。收入并非衡量唯一要素收入和资产是首要的硬指标,但也并非衡量中产的全部要素。在更为标准的定义里,中产不仅需满足稳定的资产、收入这两项刚性指标,还需满足“有体面的工 作”、“有舒适的居住条件”、“有能力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有闲暇进行较高质量的休闲娱乐”等较为核心的感性指标。过得健康充实,不也是很好的生活状态吗?总体而言,中产既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阶层,但同时也与精神的满足感有着莫大的关系。说到底,关于中产,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评判与注解。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实现物质上的中产,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和创造精神上的财富与快乐。只要生活过得健康充实,不也是一种很好的人生状态吗?}
2021年09月08日 12:34--浏览 ·
--喜欢 ·
--评论说一个最近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国家近期的共同富裕政策大家都挺关心,对高收入人群的调节措施,也都在持续观望。但我前两天和几个朋友们一起闲聊,说到这个话题时,大家的状态却都有点事不关己:“可不,早就该调节高收入了,多补贴补贴我们这些低收入的!”“就是,我也等着国家给我分钱呢,哈哈”“不知道国家会怎么补贴咱们?提高工资吗?”……你看明白没?大家你一嘴我一嘴,说的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自己才是“被补贴”的那个人。至于谁是高收入人群?那肯定不是我啊!图源:soogif所以,我的朋友们到底是不是高收入人群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去查了查数据。其实说起来,国家一直也没对高收入人群给一个明确的标准。我只查到统计局在《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中对收入群体做了这么一个划分:低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元到5000元;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5000元到10000元;最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再结合咱们国家现行的纳税标准,“高收入者自行申报纳税,标准是个人年收入12万元以上”。年收入12万,差不多也就相当于月收入1万。所以大体可以判定,在中国,月收入超过1万确实就算高收入了。图源:网络当然,我知道,对于这个标准,肯定有不少人不同意。月入1万就是高收入?这标准是不是太低了。千万别这么认为。在中国,有一个事实是什么?别说月入过万,过五千的人都是极少数。对,是极少数。2019年的时候,北京师范大学随机抽取了7万个样本调查,得出一个结论。有9.64亿月收入在2000以下,13.28亿人月收入在5000以下。而收入在2万以上的富人,只有不到70万人。肯定有朋友会说,这不可能吧?在大城市里随便揪个白领都月入过万了。我只能说,那是一种“错觉”。就算看一线城市,工资过万的也只是少数人。因为你看一个城市的薪资水平,不能只看薪资平均数,真正能体现绝大多数群体的是——薪资中位数。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薪资中位数超过6000元的,只有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而像广州、武汉、南京这些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位数也就在4000左右。图源:网络所以说,月入1万算高收入,真不是无稽之谈。按这个标准来看,我这些朋友,包括我自己,不仅个个都是高收入,简直是超高收入了!但是,凡事总要问个但是:为什么我的朋友们各个都不觉得自己是“高收入”呢?因为,收入是收入,但生活状态其实是另一回事。就算同样的收入,人的压力也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有一个评价生活状态的词汇,叫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它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人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恩格尔系数就越高。比方说,同样月入1万,一个人是大城市土著,生活质量肯定不会太低。为什么?房车根本不需要操心,没准还能收个房租,得个拆迁款什么的。这些人,很多都不靠工资活,上班就是为了找个事儿做。每个人应该都在公司见过这类人,工资不高,每天却乐呵呵的。因为他们的真实财富不是从工资角度,而是从资产角度说的。图源:网络但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小镇做题家,来到大城市当个打工人,月入1万,生活指数就真高不到哪里去。你看,租房差不多要花去3~5k,生活吃喝玩乐也要消耗3~4k。辛苦一年下来,攒不了几万,还不够买一平方米房子。我一个从东北老家过来北京工作的小老弟阿伟,就是这样。北漂几年,最近他刚入职一家直播公司,月收入不低,能到2万。但他每天朝五晚九,周周996,这样算下来,时薪并不高。他说自己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偶尔有一天早下班,每个月最奢侈的消费就是在游戏里氪个金。这还只是单身的情况。更多的时候,一个人达到1万块的高收入,并不能让你活成“高收入”。因为什么?还得看你身上背负着多少人。图源:《半泽直树》比如说你是一家2口人,你和另一半都是有收入的,但对方赚不到1万块钱,也许只有6000块。你们两口子加在一起就有16000的收入,平均到每个人只有8000块钱,那就不符合“高收入”的标准了。如果再加上有孩子的话,甚至多个孩子,那就更低了。所以说,在一线城市,别看一个人月入2万,拥有几百万的学区房。但很可能他还要负担孩子几万块的学费,可能还有父母要养,要每月还几万的房贷车贷。这个时候,谁还会觉得自己是高收入?就像张爱玲所说的:“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你的人,却没有你可以依靠的人。”当然,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事实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人生在世,没有人会跟社会平均水平比,我们只会和自己所看到的比。是,“我”月入1万,在上面统计的标准中,确实算高收入。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只会平移自己的视线,和自己同一个城市的朋友,同事,同学比。打败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给不了你任何牛逼,打败朋友圈里的百分之九十才能让你自豪感爆棚。而现在你朋友圈里的人都是什么人?都是富人。一方面,在中国,确实有层出不穷的富人,各种报告都能证明这一点。注意,这和刚才说的“人均收入低”并不矛盾。事实上,中国的收入层级并不能简单的划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而应该是超超超高、超超高、超高、高、中、低等。网上有个标准,把收入群体划分了十个级别:1、超级大富豪:5000万元以上(年入)2、大富豪:1000-5000万元3、富豪:300-1000万元4、富人:100-300万元5、高产:30-100万元6、中产:15-30万元7、低产:8-15万元8、穷人:3-8万元9、很穷:1-3万元10、非常穷:5千-1万元在月入1万之上,还有那么多超超超高收入的人,怪不得没人觉得自己是高收入。图源:网络而另一方面,社交网络更加剧了“幸存者偏差”效应。如今,大家社交也内卷,月入1万根本不好意思说出口。刷个短视频,10个视频里有5个说自己年薪百万。知乎小红书朋友圈里,人均富豪。上网上多了,真的很容易产生一种“遍地富豪”的假象。这些都时刻提醒我们:“原来我才是那个loser,我才是那个应该被照顾的低收入人群。”这么说来,月入1万在中国确实算高收入。但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是高收入的普遍现象,其实也不奇怪。归根结底,数据是数据,感受是感受。那天闲聊聊到最后,大家总结出一句话:“一个人算不算高收入,数据只是参考,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男默女泪。图源:soogif既然都被国家算做高收入人群了,就有朋友开始担心,真要调节高收入,月入1万以上的是不是要被多征税了?这里也给大家提个醒,国家说的是“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对,过高收入,还得是不正当的过高收入。别说月入1~2万的,只要你是正常工作正常领工资,就算月入5万也不会被算进“过高收入”调节范畴里,咱们就不要操那个心了。老老实实想办法,抓紧时间努力,让自己变成真正的高收入群体,才是解决一切困难的王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薪多少才算中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