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字字皆你,最后你句句没提你 但句句皆是你非我?

废话文学、发疯文学、阿瑟文学,这些以文学为旗号的网络流行语,又被统称为“互联网野生文学”。网络上曾做过一个关于“互联网野生文学”的调查,其中选项,包括谐音梗、拟人化地把冠状病毒称为“阿冠”等。反问句赫然成为选项之一,让人不解。反问句,根正苗红,为何成了要被吐槽的“野生”?网络上一些意见认为,反问句语气居高临下,自带高海拔,给人印象是在抬杠,话里话外阴阳怪气。爱说反问句的人,会被称为话题终结者,也就是杠精。不久前所谓“林黛玉发疯文学”成为热门话题,从话题例文来看,就是变向对反问句的声讨。《红楼梦》里,林黛玉说话刁钻刻薄,喜欢反问,人送斜杠称谓——“林怼怼”。就以网络流行语来谈,有抬杠的反问句,比如“你咋不上天呢?”但也有不少口气温和俏皮的,比如“它不香吗”“怪我喽?”“不然呢?”“一只小猫又有什么坏心眼呢?”反问不等于反唇相讥。就反问句的悠久传统来讲,往往说来重情重理,不是为了怼人。反问不等于反诘林妹妹爱说反问句。《红楼梦》第二十回,宝玉从宝钗处来,被林黛玉撞见,顿时没了好脸色。“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我的,与你何干!”“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如何?”看林妹妹怎么怼宝哥哥,或许正是《红楼梦》戏剧化的一点。小说里林黛玉“病弱西子胜三分”,西子捧心是美,东施捧心就是效颦。黛玉的反问,谁说不可能别有一段“风流态度”呢?在问句形式里,反问句是特别的一个,一般情况下用问号,情绪强烈时可以用感叹号。反问句又称反诘句,就是为了否定而说,这种说法太简单化了。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成的语法书。书中对反问句的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其为用有三:一则有疑而用以设问者;一则无疑而用以拟议者;一则不疑而用以咏叹者。”反问的表达形式很丰富,情感很多样。语言学家刘钦荣先生认为:“反问句相当于一个感情较强的判断句。”此说中肯。岳飞诉壮志“敌未灭,何以家为?”辛弃疾言豪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号称“孤篇压全唐”,靠的就是那两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王安石说“意气未宜轻感慨,文章尤忌数悲哀”。李清照《声声慢》偏偏用了多句反问来“数悲哀”,句句入心:“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些反问自问自答,答案不言而喻,怼不了人。孔子爱说反问句爱说反问句,孔老夫子要排第一个。据统计,《论语》里的反问句,出现了138次。《论语》一开篇,孔子就是“灵魂三问”。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释义众多。一个问题,三句话句句都不挨着,能不能联系起来作解释?试着歪批一下,不当真:学习是快乐的,和远方的朋友一起学是快乐的,朋友知而我不知,我也不生气。孔夫子说“朋”,可能包括他的学生。《论语》多是答弟子问,他常以反问作答,不是为了怼,是为了启发。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是老夫子循循善诱的授徒方式。孔子不是没火气。《论语·八佾》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碰了底线,自然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甚至可以“不反兵而斗”。《论语》里有句“何有于我哉”,是反问句,字面很直白,意思很费解。这句话,在《论语》里出现了两次。一次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另一次是“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孔子说“何有于我哉”,是自谦,还是自得?朱熹认为这话的意思是“不敢当”,孔子在自谦。钱穆《论语新解》认为是“何有,犹言有何难,乃承当之辞”,意思刚好相反,可谓“舍我其谁”了。依老夫子的性子,或还可以理解为自省:“这三样我做到了吗?”读《论语》,不是每句话都有定论。不必硬解释,可能越解释就越歪。既要“不知为不知”,还要“不知而不愠”。损友还是诤友?若要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必要多问一句,来的是损友还是诤友?惠子,本名惠施,是名家代表。在魏国高居相位多年。庄子至魏国,有人密告惠子,庄子是来替代他相位的,惠子很焦虑。庄子见到惠子,自比鵷鵮,“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而把惠子形容为刚捉到腐鼠的鸱。放心吧,鵷鵮怎么会和鸱抢食,我又怎么会和你争相位?惠子喜欢论“大小”。成语“大同小异”就源自惠子言论。庄子却批评惠子“固拙于用大”。惠子说,自己种了棵大樗树,也就是大臭椿,却不成材。庄子反问:“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中对惠子一直冷嘲热讽,说得很刺耳。“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刚还说惠子学富五车,话锋一转,就批他写得多错得多。庄子反问惠子,代表作是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谁说的在理?仁者见仁。不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算是惠子唯一一次反问庄子。惠子被庄子批得一无是处。惠子一死,庄子却哀悼他:“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若按汉代刘向《说苑》的记载:“惠子卒而庄深瞑不言,见世莫可与语也。”惠子一死,庄子不再说话了。两个人看起来是损友,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他们竟然是诤友?惠子被抹黑了?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可以对比李斯怎么对待韩非子的。韩非子很傲气,李斯很嫉妒,最后把韩非子给杀了。惠子很大度,从来不生气,践行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惠子地位比庄子高,名气比庄子大,人脉比庄子强。被讥为“鸱”的惠子,可能并不像庄子说的那么“弱鸡”。惠施之学是战国时期的显学之一。庄子曾经对惠施说:“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杨是宣称“一毛不拔”的杨朱,秉指讨论“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话是庄子引惠子所论,不少人误以为是庄子说的。冯友兰先生认为:“庄子所受名家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有许多地方,他是完全接着惠施讲的。”懂惠子的,首推明代文人方以智。方以智假托惠施之名,给庄子写了一封《惠子与庄子书》,文词诙谐。“自仆著书五车时,足下从不以所著见示也。待仆死而乃布之,快口辨耳。”惠子主政魏国,实行变法,知道以民意为重,先公示于民,再上交魏惠王,“为法已成,以示诸民人,民人皆善之”。庄子批惠子重名利,可是魏惠王欲禅让王位给惠子,惠子说“可以有万乘之国而辞之,此其止贪争之心愈甚也”。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称“他对科学的兴趣,一如名学”。“这些思想家企图为自然科学的世界,奠定些基础。”另一位懂惠子的人,是李白。安史之乱爆发,永王李璘“辟书三至”,邀李白入幕,李白兴奋,自己遇到惠子了:“惠子知我,夫何间然?”李白有切身体会,遇到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是多幸运的事。魏惠王不懂反问魏惠王这个人,历史评价不高。他总是错失高人,把孙膑送给了齐国,导致马陵之败,又任凭商鞅、范雎和张仪跑到了秦国,世谓“魏才秦用”。惠子最后也被魏惠王赶跑了,美其名“奉惠子纳之宋”。马陵之战后,面对强秦威胁,魏国先是把国都东迁至大梁,因此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惠施的推动下,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自此,中原诸侯陆续称王,战国合纵连横的大戏开幕。魏惠王虽然招不到人才,但不能说他不懂人才的重要。战国时期,“好辩”之风盛行,学术中心的稷下学宫,辩手云集。稷下学宫的三大辩手——淳于髡、邹衍和孟子都曾受到魏惠王延揽。淳于髡见梁惠王时,“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邹衍“至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孟子不太受待见。魏惠王见他,直呼“老头(叟)”。孟子用反问句给他讲仁政:“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魏惠王听不进去。回过头来说庄子。庄子去见魏惠王,穿了一身破破烂烂的,“衣大布而补之”。魏王问:“何先生之惫邪?”庄子同样回了一句反问:“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魏惠王是“昏上”,惠子是“乱相”。“昏上”受不了反问句,“乱相”却是最懂反问句的。红娘怎么讲“论语”?《水浒传》里的反问句,助词常用“敢情”、“莫”;“莫非”在晚唐五代文献始见,在《金瓶梅》里,“莫非”有了表反问的例子。用“怎么”开头的反问句在宋代就出现了,《醒世姻缘传》里又作“仔么”。《西游记》才有意思。唐僧说反问句,语气助词用“终不然”,如“终不然,我救他性命,有甚贻累不成!”而孙悟空则用“终然”:“你说烦恼,终然我老孙不烦恼?”“岂有此理?”这句反问,出自《南齐书》。那么最会用“岂有此理”的是谁?请选“红娘”。参见《西厢记》的那出《拷红》。把《论语》中的反问技巧,运用得融会贯通之人,不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士子们,而是这个伶牙俐齿的小姑娘。《拷红》中,莺莺和张生私会,终归纸包不住火。老夫人要兴师问罪,只有红娘肯出头。老夫人当面,红娘毫不遮掩躲闪,直奔主题:“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最精彩之处,是红娘抬出了老夫子,来劝老夫人:“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围绕着一个“信”字,《西厢记》写下了文学史上堪称经典的一连串“岂有此理”式的反问句,可谓经典“反问文学”,句句唱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作响: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建区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就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返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红娘不敢自专,乞望夫人台鉴: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撋(yuán)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网络上经常呈现两极化的意见分歧,不是黑就是粉。一个人并非全知全能,观点均来自个人经验和立场,难免失于片面。或如开篇歪批的《论语》“三问”,不要以敌意对待相左的观点,发现自己是错的,也可以“不亦说乎”。不必想当然认为,反问就是用来怼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句句没提你 但句句皆是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