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的下一个皇帝是谁帝的遗诏毁了大清朝?

这几天研究晚清历史,对恭王这个人物很是唏嘘论才能,奕訢一直被认为是道光诸子中最高的一个,与他争夺皇位的只有四哥奕詝一个道光帝临终之后,遗诏被宣读,按照满清的秘密立储制,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也就是咸丰帝,想象一下奕訢在听遗诏时的心情转折有多大,自己的名字先出现,却没有被选上皇帝也足见道光帝十分喜爱多才多能的奕訢,不然也不可能遗诏里专门提要立一个不是皇位继承人的人为亲王,但是他更看重奕詝的谦恭孝顺,当皇帝不一定要个人能力强,但一定要能服众道光帝的选择对不对我姑且不做评价,恭亲王如果真做了皇帝,能不能比咸丰干得好今天也不提,今天我只想说,个人对鬼子六一生遭遇的一些感慨估计恭王自己也没想到,这张纸会坑他一辈子,他本可以万人之上,一呼百应,他那盛气凌人的嫂嫂本可能成为他的嫔妃,见到他也得惶恐,就因为这张纸,接下来的48年余生,恭王n起n落,给四哥一家子一辈子当牛做马,却反复被坑,哥哥坑完嫂嫂坑,嫂嫂坑完侄儿坑,大侄子坑完小侄子坑,一身拳脚难以施展,一身抱负难以实现,最后郁郁而终奕訢与咸丰帝从小都是康慈太妃养大的,关系很好,却因为皇位之争,两人产生了间隙,奕訢年轻气盛,才能又公认在自己之上,咸丰怎能不防备,整个咸丰朝,恭王虽然靠着老爹的遗诏能够在军机处干政,但始终不被咸丰重用,甚至始终被咸丰重用的肃顺压在头上,恭王和咸丰矛盾的彻底激发应该是咸丰五年康慈皇太妃去世,恭王矫旨想要立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咸丰大怒,罢去恭王的所有职位,此乃奕訢一生中的第一次被罢免不过奕訢这辈子注定要给四哥一家擦屁股,没过几年英法联军打过来了,咸丰“北狩”热河,终于想起这个擅长与洋人打交道的“鬼子”兄弟,把京城的烂摊子交给了他,鬼子六也不辱使命,该割的地该赔的款都办完了后,局面也算稳下来了,还得到英法使者大加赞赏,个人威望大增,只可惜他再也没能见到四哥,咸丰在热河流连忘返,沉迷酒色慢性自杀,一命呜呼,留下了八个顾命大臣,里面并没有这个立下大功的弟弟,还留下了慈安慈禧载淳三个孤儿寡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孤儿寡母联合叔叔扳倒了八大臣,被咸丰寄予厚望的顶梁柱肃顺就这么脑袋搬家了,恭亲王以议政王的身份,终于能够开始施展拳脚,施展抱负只可惜还是那句话,咸丰一家只有在落难需要擦屁股时才会想起恭王的好,寡母有权力了,自然就开始猜忌那时大清权势最高的男人了,同治四年,著名的蔡寿祺弹劾恭王一事爆发,早就看恭王的不顺眼的慈禧,征得了同样觉得需要打压打压恭王气势的老好人慈安同意,以跋扈目无君主为由罢免了恭王的一切职位,此乃恭王的第二次被罢不过这次两宫太后的本意只是想打压打压,恭王那时也确实有点得意过了头,被两位嫂子泼了一盆冷水后很快就被复职,但是一来一回议政王的头衔没了,被敲打了还得跪下向两位嫂嫂感恩戴德,这是恭王在人生最高峰受到的第一次打击时间到了1875年,同治帝终于长大亲政,这是恭王的大好机会,因为两宫太后不得不放出手中的权力,他这个军机头头施展拳脚的束缚又能少一点了,可是这位从小就和自己相处融洽的好侄儿却不怎么争气,首先就把矛头对准了自己,恭亲王第三次被罢,这次连亲王世袭罔替都的爵位都给罢了,直接降到清朝爵位分最低等不入八分辅国公,原因是恭王为首的军机犯颜直谏,阻碍同治帝大兴土木重修圆明园给两位太后养老,背后的原因应该还有这个叔叔管得太宽,不让从小受尽束缚的同治帝去宫外“体验生活”,两个额娘惹不起,就只能先拿叔叔开刀了,好在这事很快惊动两宫太后,同治不得不收回成命,恭王再次复职,再次对两位嫂嫂感恩戴德,对侄子感恩戴德,皇恩浩荡同治本人对他的打击或许并不算大,但是却给了自己的亲娘神助攻,首先是同治亲政之后的乱来给了慈禧继续干政的借口,然后就是同治帝不久就丢掉了小命(正史记载同治死于天花,民间广为流传同治死于梅毒),众人辛苦培养了10余年的大号废了,两位嫂嫂找到了二侄子,再开了一个小号,光明正大的垂帘出山,恭王再次被慈禧压在脚下此时的恭亲王已经完全处于下风,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暴毙(死因至今成谜,传闻四起,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是病死的),从此慈禧失去了最大的权力障碍,一人权势遮天,有德高望重的慈安在,慈禧还不敢随便乱来,慈安的驾崩,恭王失去了仅剩的制衡慈禧的机会,受到了致命一击,接下来的几年,恭王被慈禧处处压制,彻底被玩弄于股掌之中,逐渐倦怠政务,1885甲申年,中法战争失利,恭王为首的军机难辞其咎,慈禧借机第二次罢免了恭王和全体军机,这次慈禧是动真格了,也是恭王最后一次,也是最长的一次被罢免,史称“甲申易枢”,这是晚清一次重大的政局转折点,象征着同治以来,权力平衡的清明朝局不复存在,自此以后,军机成了任慈禧摆布的机关,军机不再以贤能任用大臣,这一国家的核心枢纽的运作力日益下滑,也为后面清朝的加速灭亡埋下了伏笔,这次重大的打击,奕訢不再像年轻时满腔愤慨,反而松了一口气,作为一个没活都要找活干的忙人,他从来没有这么闲过,他知道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早输了,这一闲就是十年还是那句话,恭王这辈子就是来擦屁股的,在家赋闲十年后,二侄子主导的中日甲午之战完败的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已经住进颐和园里准备颐养天年的慈禧大感震惊,垂垂老矣的恭王,终于又被想起来了,恭亲王再次被起用,主导了甲午战败的善后,只是十年的闲散和失意,恭王早已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与曾经的那个霸气外露,喝洋酒抽洋烟说话放洋屁,精明强干的鬼子六比,年迈的恭王再无作为,最后恭亲王在戊戌变法的前夕,在对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生的回味中,郁郁而终,临终前他还告诫和自己年轻时同样满腔抱负的光绪,翁同龢不可重用,听他的会铸成大错,保泰持盈,尊养慈维,保重身体,不要太激进,处好和太后的关系初中时就在历史教材上认识过恭亲王,照片里的恭亲王不苟言笑,长得有点寒碜但目光犀利,令人不寒而栗如今纵观恭亲王的一生经历,才发觉其一生是如此之饱满曲折,道光的一念之差让他与皇位失之交臂,本可以一呼百应的余生,成了三起三落的余生,尤其是对咸丰一家老小,真像是上辈子欠了这一家人的,咸丰对他始终猜忌,慈禧将他玩弄于股掌之间,就连同治也要给他补一刀,鞠躬尽瘁的为这一家子服务,却唯独落难时需要擦屁股了才想起他的好恭王本人的性格据说与这照片看起来相去甚远,他很开朗,热情且大方,表情丰富,就连外国人都这么觉得,大概那时候的人拍照都是这表情这几天研究晚清历史,对恭王这个人物很是唏嘘论才能,奕訢一直被认为是道光诸子中最高的一个,与他争夺皇位的只有四哥奕詝一个道光帝临终之后,遗诏被宣读,按照满清的秘密立储制,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也就是咸丰帝,想象一下奕訢在听遗诏时的心情转折有多大,自己的名字先出现,却没有被选上皇帝也足见道光帝十分喜爱多才多能的奕訢,不然也不可能遗诏里专门提要立一个不是皇位继承人的人为亲王,但是他更看重奕詝的谦恭孝顺,当皇帝不一定要个人能力强,但一定要能服众道光帝的选择对不对我姑且不做评价,恭亲王如果真做了皇帝,能不能比咸丰干得好今天也不提,今天我只想说,个人对鬼子六一生遭遇的一些感慨估计恭王自己也没想到,这张纸会坑他一辈子,他本可以万人之上,一呼百应,他那盛气凌人的嫂嫂本可能成为他的嫔妃,见到他也得惶恐,就因为这张纸,接下来的48年余生,恭王n起n落,给四哥一家子一辈子当牛做马,却反复被坑,哥哥坑完嫂嫂坑,嫂嫂坑完侄儿坑,大侄子坑完小侄子坑,一身拳脚难以施展,一身抱负难以实现,最后郁郁而终奕訢与咸丰帝从小都是康慈太妃养大的,关系很好,却因为皇位之争,两人产生了间隙,奕訢年轻气盛,才能又公认在自己之上,咸丰怎能不防备,整个咸丰朝,恭王虽然靠着老爹的遗诏能够在军机处干政,但始终不被咸丰重用,甚至始终被咸丰重用的肃顺压在头上,恭王和咸丰矛盾的彻底激发应该是咸丰五年康慈皇太妃去世,恭王矫旨想要立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咸丰大怒,罢去恭王的所有职位,此乃奕訢一生中的第一次被罢免不过奕訢这辈子注定要给四哥一家擦屁股,没过几年英法联军打过来了,咸丰“北狩”热河,终于想起这个擅长与洋人打交道的“鬼子”兄弟,把京城的烂摊子交给了他,鬼子六也不辱使命,该割的地该赔的款都办完了后,局面也算稳下来了,还得到英法使者大加赞赏,个人威望大增,只可惜他再也没能见到四哥,咸丰在热河流连忘返,沉迷酒色慢性自杀,一命呜呼,留下了八个顾命大臣,里面并没有这个立下大功的弟弟,还留下了慈安慈禧载淳三个孤儿寡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孤儿寡母联合叔叔扳倒了八大臣,被咸丰寄予厚望的顶梁柱肃顺就这么脑袋搬家了,恭亲王以议政王的身份,终于能够开始施展拳脚,施展抱负只可惜还是那句话,咸丰一家只有在落难需要擦屁股时才会想起恭王的好,寡母有权力了,自然就开始猜忌那时大清权势最高的男人了,同治四年,著名的蔡寿祺弹劾恭王一事爆发,早就看恭王的不顺眼的慈禧,征得了同样觉得需要打压打压恭王气势的老好人慈安同意,以跋扈目无君主为由罢免了恭王的一切职位,此乃恭王的第二次被罢不过这次两宫太后的本意只是想打压打压,恭王那时也确实有点得意过了头,被两位嫂子泼了一盆冷水后很快就被复职,但是一来一回议政王的头衔没了,被敲打了还得跪下向两位嫂嫂感恩戴德,这是恭王在人生最高峰受到的第一次打击时间到了1875年,同治帝终于长大亲政,这是恭王的大好机会,因为两宫太后不得不放出手中的权力,他这个军机头头施展拳脚的束缚又能少一点了,可是这位从小就和自己相处融洽的好侄儿却不怎么争气,首先就把矛头对准了自己,恭亲王第三次被罢,这次连亲王世袭罔替都的爵位都给罢了,直接降到清朝爵位分最低等不入八分辅国公,原因是恭王为首的军机犯颜直谏,阻碍同治帝大兴土木重修圆明园给两位太后养老,背后的原因应该还有这个叔叔管得太宽,不让从小受尽束缚的同治帝去宫外“体验生活”,两个额娘惹不起,就只能先拿叔叔开刀了,好在这事很快惊动两宫太后,同治不得不收回成命,恭王再次复职,再次对两位嫂嫂感恩戴德,对侄子感恩戴德,皇恩浩荡同治本人对他的打击或许并不算大,但是却给了自己的亲娘神助攻,首先是同治亲政之后的乱来给了慈禧继续干政的借口,然后就是同治帝不久就丢掉了小命(正史记载同治死于天花,民间广为流传同治死于梅毒),众人辛苦培养了10余年的大号废了,两位嫂嫂找到了二侄子,再开了一个小号,光明正大的垂帘出山,恭王再次被慈禧压在脚下此时的恭亲王已经完全处于下风,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暴毙(死因至今成谜,传闻四起,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是病死的),从此慈禧失去了最大的权力障碍,一人权势遮天,有德高望重的慈安在,慈禧还不敢随便乱来,慈安的驾崩,恭王失去了仅剩的制衡慈禧的机会,受到了致命一击,接下来的几年,恭王被慈禧处处压制,彻底被玩弄于股掌之中,逐渐倦怠政务,1885甲申年,中法战争失利,恭王为首的军机难辞其咎,慈禧借机第二次罢免了恭王和全体军机,这次慈禧是动真格了,也是恭王最后一次,也是最长的一次被罢免,史称“甲申易枢”,这是晚清一次重大的政局转折点,象征着同治以来,权力平衡的清明朝局不复存在,自此以后,军机成了任慈禧摆布的机关,军机不再以贤能任用大臣,这一国家的核心枢纽的运作力日益下滑,也为后面清朝的加速灭亡埋下了伏笔,这次重大的打击,奕訢不再像年轻时满腔愤慨,反而松了一口气,作为一个没活都要找活干的忙人,他从来没有这么闲过,他知道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早输了,这一闲就是十年还是那句话,恭王这辈子就是来擦屁股的,在家赋闲十年后,二侄子主导的中日甲午之战完败的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已经住进颐和园里准备颐养天年的慈禧大感震惊,垂垂老矣的恭王,终于又被想起来了,恭亲王再次被起用,主导了甲午战败的善后,只是十年的闲散和失意,恭王早已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与曾经的那个霸气外露,喝洋酒抽洋烟说话放洋屁,精明强干的鬼子六比,年迈的恭王再无作为,最后恭亲王在戊戌变法的前夕,在对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生的回味中,郁郁而终,临终前他还告诫和自己年轻时同样满腔抱负的光绪,翁同龢不可重用,听他的会铸成大错,保泰持盈,尊养慈维,保重身体,不要太激进,处好和太后的关系初中时就在历史教材上认识过恭亲王,照片里的恭亲王不苟言笑,长得有点寒碜但目光犀利,令人不寒而栗如今纵观恭亲王的一生经历,才发觉其一生是如此之饱满曲折,道光的一念之差让他与皇位失之交臂,本可以一呼百应的余生,成了三起三落的余生,尤其是对咸丰一家老小,真像是上辈子欠了这一家人的,咸丰对他始终猜忌,慈禧将他玩弄于股掌之间,就连同治也要给他补一刀,鞠躬尽瘁的为这一家子服务,却唯独落难时需要擦屁股了才想起他的好恭王本人的性格据说与这照片看起来相去甚远,他很开朗,热情且大方,表情丰富,就连外国人都这么觉得,大概那时候的人拍照都是这表情}
政绩先不说,先说一件咸丰干的一件看似“缺德”的事。咸丰皇帝,名为爱新觉罗奕詝,是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他是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四子,也是嫡子,母亲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咸丰帝生母孝全皇后不管生前死后都极受道光帝的宠爱及重视,仅仅17岁就成为了地位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咸丰帝后来能顺利继位也与道光帝对她的爱屋及乌有很大的关系。但孝全皇后红颜薄命,年仅33岁就与世长辞了,道光帝无限悲痛,便再也没立过皇后。孝全皇后去世时,咸丰帝只有10岁。两个月后道光帝颁谕,晋升静妃博尔济吉特氏为皇贵妃。因为道光帝不再立皇后,所以静皇贵妃实际上就成了后宫之主、无冕之后。于是道光帝就把抚养皇四子的重任交给了静皇贵妃,静皇贵妃生有一子,为皇六子爱新觉罗奕訢,即是后来的恭亲王。皇四子奕詝与皇六子奕訢年纪相若,从小就在一起成长玩耍,感情比较深厚。但两人慢慢长大后,也有了自己的小九九。道光帝长大成人的儿子不多,就属皇四子和皇六子贤能德彰,不出意外的话,将来继承天下大位之人必在这两人中产生。面对皇位的诱惑,本亲密无间的兄弟也生了嫌隙,并在暗中较劲。道光帝立储时,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间犹豫不决。 奕訢的文才武功均在奕詝之上,道光帝很喜欢这个儿子,而奕詝曾在一次狩猎中坠马,成了跛子。但最终,道光帝还是决定立嫡不立贤,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下定决心由皇四子继位,写下遗诏。道光帝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崩逝,皇四子奕詝即位,是为咸丰帝。道光帝死后七天,咸丰帝为报答抚养之恩,晋尊静皇贵妃为康慈皇贵太妃。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一日,又尊她为康慈皇太后。9天后,康慈皇太后溘然长逝,终年44岁,谥号为孝静皇后,葬入道光帝慕陵。但在孝静皇后死去后,咸丰帝对奕訢母子实施了一系列报复。以奕訢办理皇太后丧仪“多有疏略之处”为由,罢免了奕訢的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管理三库事务、丧仪大臣等一系列重要职务,简直就是“一撸到底”,只让他在上书房读书。孝静皇后是奕訢生母,他岂能不尽心尽力,纵有“疏略之处”,又为何只惩罚他一人。这就是赤裸裸的报复,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对恭亲王实施报复的同时,咸丰帝又对曾有养育之恩的孝静皇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复。主要有以下几项:1、不单独建皇后陵,而葬入妃园寝。2、奉移山陵、入葬地宫,咸丰帝不护送、不亲临。3、按制度,皇太后初上谥号为12个字,并系先帝庙谥。而孝静皇后只上8个字谥号,不系道光帝的“成”字。4、神牌不升祔太庙,只升祔奉先殿,供奉山陵。对于一位皇后来说,葬入皇后陵、系先帝庙谥、神牌升祔太庙这是至关重要的。取消这几项,无异于不承认她是皇后,这一手真是心狠手辣。那么咸丰帝又是为什么如此对待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孝静皇后母子呢,这还要从夺位之争说起。恭亲王奕訢曾是咸丰帝当年竞争皇位的强劲对手。在与咸丰帝进行激烈角逐之时,身为生母的博尔济吉特氏自然站在亲生儿子奕訢的一边,免不了向道光帝吹些枕头风,给咸丰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因此咸丰帝与奕訢母子之间早就产生了嫌隙。但咸丰帝即位后,表面工作做得还是不错的。他先是晋尊她为康慈皇贵太妃,让她居住在寿康宫,问安视膳,从不间断,有时还陪她谒祖陵,就像对待皇太后一样。但博尔济吉特氏并不知足,她总想当皇太后过过瘾,又让亲儿子奕訢暗示咸丰帝应晋尊她为皇太后。咸丰帝一国之君,岂能受他人摆布,就一直没同意这件事。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底,博尔济吉特氏病重,咸丰帝多次探望,但她大有不晋尊皇太后死不瞑目的意思。后来咸丰帝出于孝道,也为了堵天下人悠悠之口,迫于无奈而晋尊她为皇太后。乾纲独断的一国之君,竟然被如此逼迫,所以一直怀恨在心,才有了之后的打击报复之事。但是咸丰帝真是故意报复这母子二人而作此违心之举吗?我觉得有待商榷。报复恭亲王之举,我认为很可能是故意的,也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说他在陵寝谥号等问题上的举动是为了报复孝静皇后,我觉得有失公允,原因有二:一、先说不单独建陵、入葬妃园寝此事。咸丰初年国家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英法联军侵略,还要办理皇父、孝和皇后两件大丧,国家财政几近崩溃,这种环境下,还哪有钱为孝静皇后单独建陵寝。孝和皇后的昌西陵本就是勉强建起来的,规模已经大大缩减,不比往日。而把孝静皇后葬入妃园寝,并将妃园寝规格提升为皇后陵,这本是窘迫之下的明智之举,实在不应该以此怪罪咸丰。二、再说不亲送山陵、地宫之事。皇帝出行本就是一件耗费财力人力的事,谒陵也是如此。国家此时动荡不安,兵祸不断,皇帝如果亲送山陵,政局便会更动荡,沿途的百姓也会加重负担,所以考虑到这点,咸丰未能亲送孝静皇后入葬地宫。更何况,当年辈分比孝静皇后还高一辈的嘉庆孝和皇后去世时,咸丰也因同样的原因未能亲送孝和皇后奉移山陵,也未参加孝和皇后的奉安山陵的大典。如果说咸丰帝对孝静皇后进行报复的话,难道咸丰帝对孝和皇后也进行报复吗?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说,咸丰帝所作所为也是有他的苦衷的,如果咸丰帝是如此不孝之人,道光帝当年怎么会把天下重担交到他的手上。但是对六弟恭亲王的报复,却是无可辩驳的。人性向来如此,面对皇位的诱惑,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事历史上不胜枚举。咸丰帝能保留这位弟弟一条性命,就已经难能可贵了。喜欢的小伙伴点个赞和关注,喜欢搞笑文风讲述历史的小伙伴请移步专栏,或者点击以下链接查看过往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咸丰的下一个皇帝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