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祖籍在哪是怎么来的?

  3、【平里店】祖传,邻村婴里系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的故里,人们为纪念政绩昭著的晏婴,曾在此修建一座长亭,后逐渐发展成村,故名平仲故里店。明末,演变为平里店。  5、【三山岛】位于城北27公里的渤海湾畔,原是海中岛屿,后经沧桑之变与陆地相连成为半岛。三山毗连,俯临海岸,自古便有海上“三神山”之称。史载,秦皇、汉武都曾为求不死药来此祭祀、揽胜。三山,中峰稍前,东西山峰拱立相依,山势北陡南缓。峰顶有一平坦盘石,凿有酒樽9个,筷印1双,掌模1只,这便是世传的秦始皇到此设坛,注酒礼祀阴主的地方。汉武帝在此建过“三山亭”。  9、【马坊】《莱州府志》载:隋大业七年,为东征高丽(今朝鲜),官府征调三十万夫役,“敕幽州(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总管元宏嗣造战舰三百艘于东莱。”当时曾在此处喂养过役马。大业十一年,孟姓居此立村,取名马坊。  16、【扬务沟】据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该村南一条河沟中操练军队,故称此沟为演武沟。后赵匡胤作战失利,被追击至此沟,天忽降大雾,遂得以脱险,沟名由此改称扬务沟。  18、【寨里徐家镇】  地名含义:明洪武二年,徐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此地当时有一个土围子,人们称此为"寨",故取村名寨里徐家。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莱州市西南部浞河上游。东临沙河镇,南界平度市,西、北接连土山镇。面积38平方公里。  19、【土山李家】  地名含义:清乾隆二十七年,李姓由李家庄(今沙河镇李家庄)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李家。因重名,一九八二年,以其南临土山而更名山后李家。一九九三年五月,更名土山李家。  地理实体描述:南邻土山,北邻盐场。东临提家,西邻盐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  20、【东宋镇】  地名含义:宋朝时,宋姓由邻村大宋(今东、西大宋)迁此立村,以其位于大宋之东而取名东宋。  历史沿革:建国初期,分属掖南县第十区(虎头崖区)和十一区(海郑区)。1956年底属掖县虎头崖区和珍珠区。1958年8月成立东宋人民公社。1984年4月,更名东宋镇。  地理实体描述:东宋镇位于莱州市西南部。东与神堂镇为邻,南与珍珠镇相连,东南连接路旺镇,西北濒临渤海湾。面积47.5平方公里。(新港等待出海的渔船)  21、【神堂镇】  地名含义:明洪武二年,巴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此地原有一座关帝庙,传说曾有一位过路人在此遭劫,幸得关公显灵相救,故取村名神堂。一九六六年,更名红卫。因重名,一九八二年,恢复原名:神堂。  历史沿革:1984年4月,更名神堂乡。1988年12月,改称神堂镇。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市西部。东南与南十里堡 乡、柞村镇相连,南接夏邱、路旺二镇、西靠东宋镇,西北濒临渤海湾。面积55.54平方公里。  22、【新立村】  地名含义:明洪武二年,有两个文武官员因被官府通辑逃避于此,筑一土城,名曰:土城子。清光绪二十六年,李姓自西由西村(今三山岛街道龙泉)迁此立村,取村名为土城子。一九五二年,更名新立村。一九九一年十月,以其北临海北嘴而更名为海北嘴。  地理实体描述:北临莱州湾,东临原家,南临三山岛街道吴家庄子,西临莱州港,总面积1.63平方公里。  23、【北吕】  地名含义:明崇祯十六年,吕姓由乌盆吕家(今金城镇南吕)迁此立村,以淘金为业,故名金城吕家。一九四五年后,为区别于乌盆吕家,以其方位更名北吕。一九八九年八月,恢复原名:金城吕家。  地理实体描述:总面积0.98平方公里。  24、【苗家镇】  地名含义:明洪武二年,苗姓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苗家。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市东北部。东临梁郭镇,西接平里店镇,南隔王河与曲家乡相望,北依琅琊岭与朱桥镇为邻。面积50平方公里。  25、【梁郭镇】  地名含义:明洪武二年,梁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因该村是集道,村中有条沟将村子隔开,故取村名梁隔集。清末,演变为梁郭集。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市东北部,灵山南麓。东北与招远市为界,东南与三元乡相连,南临驿道镇,西连苗家镇,北靠朱桥镇。面积85.5平方公里。  26、【岔里孙家】  地名含义:明洪武年间,孙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因地处“回龙岗”与“卧龙岗”两土岭交界而得名岔里孙家。一九九三年五月,更名卧龙。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朱西路南,南邻岔里新庄村,西邻岔里刘家村,北邻前杨村。  27、【小沟藤家】  地名含义:清初,滕姓由柳园滕家(今金城镇滕家)迁此立村,因村东有一条小沟而得名小沟滕家。2006年11月,更名为南滕家。  28、【庄头彭家】  地名含义:明洪武年间,王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因位于“午城十八村”之南而取名庄头。因重名,一九八二年,更名庄头彭家。一九八八年,以其曾属可门乡所辖而更名可门庄头。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朱西路以北。北邻盛王村,东邻朱桥村,西靠可门大王村,南靠岔里刘家村。  29、【珍珠镇】  地名含义:明洪武二年,李姓兄弟二人由四川大珍珠迁此立村,为不忘原籍,仍名大珍珠。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市西南部,沙河下游。东北与东宋镇为邻,东南与路旺镇相连南接沙河镇,西靠土山镇,北部濒临渤海湾。面积35平方公里。  30、【路旺镇】  地名含义:因镇政府驻匡郑徐家而得名。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市西南部,沙河中游。东、东南与夏邱镇为邻,西、西南与珍珠、沙河两镇相连,北靠神堂镇,西北一隅与东宋镇接壤。面积47.7平方公里。  31、【南十里堡镇】  地名含义:明中期,夏姓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夏家。清初,官府在此设堡,夏家与临近大道的几家店铺合并,因距掖县城十里,故称南十里堡。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市中部,寒同山脉西北麓。东临店子乡,南接柞村镇,西连神堂镇,北毗莱州镇。面积35平方公里。  32、【朱由镇】  地名含义:明万历年间,朱、由二姓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朱由。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市西北部。北靠过西镇,东接平里店镇,南临大原镇,东南相连程郭乡,西部濒临湾。面积45平方公里。  33、【大原镇】  地名含义:明永乐三年,张、滕、孙三姓由四川成都府迁此立村,后因村庄扩大,分为两村,张、滕二姓居西,称西大原。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市中部。东临程郭乡,南接莱州镇,北靠朱由镇,西濒渤海湾。面积60平方公里。  34、【过西镇】  地名含义:公元前六百九十四年,方、国二姓居此立村.据《掖县全志》载:"过亭,城北四十里,夏寒浞子浇封地。今乡名过西,临过以此"。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市西北部。东与三山岛、西由二镇接壤,南与平里店、朱由两镇项链,西、北濒临渤海湾。面积72.6平方公里。  35、【西由镇】  地名含义:由龙泉、西北、街西头、孙家、天王庙、新合、西南庄、东北、东南9个村庄组成,片名为西由。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市北部,王河下游。东与金城、朱桥、苗家、三镇接壤,西与过西、三山岛两镇相连,南临平里店镇,北濒渤海湾。面积72.08平方公里。  36、【向阳岭】  地名含义:清光绪六年,刘姓由西南庄(原西由镇西南庄)迁此立村,据传说,曾有凤凰在此栖息,故取村名凤凰岭。一九六六年,更名向阳岭。  地理实体描述:属于金仓街道,位于金仓街道办事处北1.5公里。北靠市三山岛街道新立村,西靠渤海与金沙滩旅游度假区。  37、【莱州镇】  地名含义:因镇政府驻莱州城区西南隅而得名。  地理实体描述:莱州镇位于莱州市中部,南阳河流域。东连原程郭乡,南临原南十里堡乡,西接神堂镇,北靠大原镇,东南连接店子乡,西北濒临渤海湾。面积44.33平方公里。  38、【西五里】  地名含义:明初,姜、曹二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此地是掖县城通往京城的要道,且距掖城五里,每逢圣旨降到,县官即在此候旨,故得村名五里候旨。1962年,以其位于掖城之西而更名西五里。  39、【张家庄头】  地名含义:明中期,李姓由四川迁此为张姓看守墓地,并安庄收粮,后逐渐发展形成村落,取名张家庄头。  40、【阁东】  地名含义:战国以前,即有人在此居住。明初,扩建莱州城,居民增多,原名郭里观。1950年,改名阁东。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原莱州镇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莱州城区文化东路南侧,文昌南路东侧。  41、【阁西】  地名含义:战国以前,即有人在此居住。明初,扩建莱州城,居民增多,原名东营房。1950年,改名阁西。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原莱州镇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莱州城区文化东路北侧,文昌南路东侧。  42、【河南】  地名含义:明洪武二年,侯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北临南阳河,故取名为河南。  历史沿革:1369年立村。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原莱州镇政府驻地南1公里,南阳河南岸,三(山岛)蓝(村)公路东侧。  43、【李家园】  地名含义:明洪武二年,李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此地原有一片菜园,故取名李家园。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原莱州镇政府驻地东南,莱州城区文泉东路南侧。  44、【北窑】  地名含义:明初,官府整修莱州城,在此设有砖窑,且地处城北,故名北窑。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原莱州镇政府驻地西北1.4公里,莱州城区莱州北路东侧。  45、【西北郊头】  地名含义:战国以前即有人在此居住。明初,扩建莱州城,居民增多,因位于旧城外西北侧,故名西北郊头。  地理实体描述:位于原莱州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莱州城区莱州北路西侧。(莱州地名网、照片由文化馆提供)}
81、、、、邱姓——源出于山名的丘、邱姓   西周初年,姜太公吕尚被封在营丘(山东昌乐县东南),建立齐国,号称齐太公。齐太公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简化了君臣礼节,很快就获得了齐人的拥护。他又鼓励百姓充分利用当地的鱼盐资源发展生产,使齐国很快就强盛起来。过了几代,齐国把国都迁到临淄,太公的子孙中有一支留在营丘。那儿有座山就叫营丘山,丘姓便出自这座山名。 满清入关以前,丘这个姓一直是用山丘的丘字,清朝雍正三年,为了避讳孔子名(孔子名孔丘),皇帝下令把丘字改为邱。民国以后,一部分人恢复山丘的丘姓,另外一部分人就沿用带耳朵旁的邱姓。 82、、、、崔姓——一等大姓之首   按历史记载,崔姓的发源地在古代春秋时期的齐国。齐国最早是姜子牙的封地,崔姓始祖季子本是姜子牙的孙子,追根溯源,姜子牙是崔姓的老祖宗。季子的父亲,即姜子牙的儿子,是丁氏的始祖。崔、丁、高、卢、齐、吕、许、赖、谢都于姜姓同根相连,共同供奉姜子牙为始祖。 崔姓发源于山东,兴盛于河北的清河郡和博陵郡。在东汉以后,崔姓一向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在唐代,虽然唐太宗下令将自己的李姓列为第一,但崔氏依然地位显赫,名人辈出,光宰相就出了二十三位。 83、、、、路姓——万宗归一谈路姓   路姓的来源有二支,传说上古时有个叫玄远的人,在圣帝尧时期,因为有功,被封为路中侯。路国作为诸侯国,历经了夏、商,在周朝被灭,路中侯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 另外,传说上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第四个儿子叫子令,其后代有一支在春秋时建有潞国,后来被晋国吞并。失国后的潞侯子孙就以国为姓,逐渐演变成路姓。 84、、、、湛姓——传延承继四千年   据《通志·氏族略》等书记载,“湛”是以地名命姓氏的,古时的湛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另外,还有一支源起于夏朝的早期。相传,当时夏国有一个同姓的诸侯国叫斟灌氏(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夏朝君王太唐在位时因为五兄弟不理政事,被东夷族后羿夺去了王位。后来寒浞取代了后羿称王,并派浇率兵攻灭了斟灌氏国。灌氏族人为了避免遭到迫害,就把原来的国姓斟灌两字合并,各取一半组成“湛”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子孙相袭沿用,传延承继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85、、、、包姓——高风亮节 千古风流   战国时期,楚平王为太子建选择秦女为妻,因见秦女貌美,就自己将她藏于后宫为妃。楚平王怕太子建怨恨,企图杀死太子建。太子建亡命而逃,为了免除后患,楚平王又杀了太子的教师伍尚父子,伍尚的小儿子伍子胥便出奔吴国,并向好友申包胥发誓一定要灭掉楚国以报父仇。 十九年后,伍子胥果然率领吴军打败楚军,还拖出楚平王的尸体鞭打解愤。申包胥见楚国危在旦夕,就到秦国去求救兵,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否出兵,申包胥就跪在秦王宫门口昼夜号哭,连续了七天七夜,一口水也不喝。申包胥对楚国的一片忠心感动了秦哀公,于是派大军救楚,终于迫使吴国撤军。 楚昭王复位后要重赏申包胥,申包胥说:“当年我为了朋友义气,不泄露伍子胥的行踪才使得楚国被伍子胥攻破,这是我的罪过。现在请到秦国援军,只是将功抵过,怎么敢受赏呢?”于是便来到山中隐居起来。楚昭王只好在申包胥原来住处的门上挂上“忠诚之门”的匾来褒奖他,申包胥的高风亮节行为受到人们称赞,他的后代便以申包胥的名“包”为姓,称为包氏。 86、、、、于姓——八方有于   追溯源头,于姓人氏和山东有着不解之缘。在战国版图上,山东半岛有个地名叫淳于,淳于在当时还是一个复姓,例如“淳于缇萦救父”就是一段千古佳话。淳于在汉唐是一个常见的姓氏,后来因为唐宪宗姓李名淳,为了避皇帝的名讳,淳于易单姓于姓,这就是于姓的来源之一。 另一个来源也出自山东,如今的山东郯城是古代东海郡所在地。汉代时东海有个于公后裔,在南北朝时迁往山西代县,使用鲜卑族的复姓万忸于氏,后来北魏孝文帝实行姓氏改革又恢复为于氏。 然而于姓的主要来源和周文王,周武王有关。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把儿子封在YU 国(河南沁阳县西北YU 台县),于姓由此得名。 北方于姓主要分布在洛阳,隋唐时先后有于仲文等人闻名于世;唐代西安,于姓也是个望族,载入史册的人物有于志宁,于邵,于武陵等;明清两代,江苏金坛更成了于姓人才的摇篮。 87、、、、都姓——蕴含美的姓氏   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字子都。“都”在古文中的字义之一就是漂亮、美丽,子都正是长得英俊无比,是郑国有名的美男子。他还有一身神力,深得郑庄公宠幸,因此持宠自傲,颇为骄横。 郑庄公出兵攻打许国,命子都和颍考叔为先锋,在久攻不下之际,颍考叔一时兴起,扛着铁旗杆飞身跃上了许国城头,郑国士兵随之蜂拥而上。子都一见颍考叔立了头功,不由心生妒意,就施放暗箭将他杀死。郑庄公发誓要查出射杀颍考叔之人,并叫巫师诅咒凶手。子都惊恐过度,精神错乱,最后自杀身亡。后世评论子都之死无不惋惜,并引以为教训。子都后代子孙觉得愧用国姓,就改他的名为姓,成为都姓。 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字子都。“都”在古文中的字义之一就是漂亮、美丽,子都正是长得英俊无比,是郑国有名的美男子。他还有一身神力,深得郑庄公宠幸,因此持宠自傲,颇为骄横。 郑庄公出兵攻打许国,命子都和颍考叔为先锋,在久攻不下之际,颍考叔一时兴起,扛着铁旗杆飞身跃上了许国城头,郑国士兵随之蜂拥而上。子都一见颍考叔立了头功,不由心生妒意,就施放暗箭将他杀死。郑庄公发誓要查出射杀颍考叔之人,并叫巫师诅咒凶手。子都惊恐过度,精神错乱,最后自杀身亡。后世评论子都之死无不惋惜,并引以为教训。子都后代子孙觉得愧用国姓,就改他的名为姓,成为都姓。 88、、、、殷姓——盘庚迁殷 江山再起   殷姓与汤姓出于同一始祖,都是成汤王后代。成汤建商朝后曾几次迁都,到了第十代商王盘庚继位时,其国内统治面临严重危机。为重振商朝,加强与其他诸侯的联系,盘庚决定把都城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320年到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极为重大的一个事件。 迁都后,盘庚提倡节俭,减轻对白姓的剥削,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终于把濒临崩溃的政局扭转过来,再次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盘庚迁殷后,商朝又被称为殷朝或商殷,直至殷朝灭亡,再也没有迁都,期间经历了八世,十二个君王,共273年。殷这个地方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周武王灭殷后,殷王族子分散各地,其中许多人便以国名殷作为姓氏。 89、、、、霍姓——参与武庚叛乱的霍姓始祖   霍氏的起源在临汾霍州市,霍州因为霍山而得名,也叫霍台山。霍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灭了殷纣王以后,就分封诸侯,把一个叫处的弟弟分到霍州为霍侯;将殷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都为殷侯。周武王为防止武庚叛乱,派了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这三个人以辅佐的名义来监督武庚。周武王病故后,儿子周成王十三岁登基,叔叔周公旦辅佐他代行天子职权。周旦王摄政后,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散布流言蜚语,说周旦王有野心想篡夺王位,周成王于是开始怀疑起来。周公旦主动提出辞职,到洛阳躲避。周公旦下野之后,武庚串通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发动叛乱。周成王又重新启用周公旦,让他来平息叛乱,周公旦用了三年时间平息了叛乱,并杀了武庚。管叔鲜含羞自尽,蔡叔度被充军流放。又过了三年,周成王考虑到霍叔处没有直接参与叛乱,仍让他到霍国担任地方官。其后人指国为姓,把霍叔处作为霍姓始祖。 90、、、、拓拔姓——鲜卑族的姓氏   拓拔是鲜卑族的姓氏,起源却是汉族黄帝的后裔。黄帝的一个孙子悃受封在北土,后代以自己是黄帝的后人为荣,黄帝又以土得王。当地称土为拓,以后为跋,因此以拓拔作为姓氏。公元386年,拓拔圭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建都于平城,即山西大同东北部。到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把皇族拓拔氏改为元氏,自己也改名为元宏,其他的庶族仍为拓拔氏。此外,拓拔氏还出于汉族的李氏。汉朝有个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孙子叫李陵,在一次战争中被匈奴抓住,李陵后同匈奴中一个叫拓拔的少女成婚。按本族风俗习惯,子女可随母姓,所以李陵在匈奴所生的儿子就以母亲名字拓拔作为姓氏,成为复姓拓拔。 91、、、、party姓——颠沛流离的party项羌人   春秋时晋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上party(今山西襄垣县一带),后来称为party氏。还有相传是黄帝小儿子禹后裔的鲁国大夫party氏,封地也在party,这些都是party姓的来源。party姓还源于西羌族。羌族中有一支叫party项羌人,其祖先居住在现在的青海、甘肃一带,世世代代从事畜牧业,唐朝时,土蕃人征服了青藏高原的各部落民族,大部分party项羌人被迫迁移到陕西、宁夏、甘肃一带。北宋时,以这支party项羌人为主建立了西夏封建政权,他们的子孙以party作为自己的姓氏。 92、、、、祁姓——高洁品格 深入人心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四世孙奚有封邑在祁,称为祁奚。祁奚是一位以正直无私出名的大夫。 晋平公把大臣叔向拘捕起来,这时已退休十八年的祁奚闻听此事,向晋平公陈述叔向对晋国所做的贡献,请求赦免叔向。平公答应了他的要求。可叔向释放后没有向祁奚道谢,有人因此责备他无情。叔向答道:”祁大夫救我是为了国家,并不是要向我布恩。如果我去谢他,那反而是小看他了!”可见,祁奚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高洁。祁奚的后人后来以祁为姓氏,祁奚就是祁姓的氏族。 93、、、、以职业为氏——樊姓   商汤王后裔子孙在商朝中期以后形成陶、施、樊、繁、饥和终葵这七大族,其中樊氏的职业是专门掌管修筑篱笆的工匠。樊字的含义本身也有构筑篱笆的意思,他们便以职业作为姓氏。商朝灭亡以后,周武王把上述的殷人遗民七族迁移到了齐国,所以战国前后,樊姓大多在齐鲁一带。 94、、、、董姓——蓄龙有术的董父   相传远古时期,舜执政时出过一位养龙人,名父,是黄帝后裔叔安的儿子。父蓄龙有术,舜帝非常高兴,因而赐他以董姓,并任命董父为豢龙氏。 关于董姓的来源,较有说服力并有文字可查的说法要数汉代学者史游的考证。春秋时,周朝大夫辛有后人在晋国任太史,太史这个官职又称史狐。这个人负责“董督晋典”,也就是管理晋国的典籍史册。董字在古义中有管理的意思。后人以官职为姓,改成董狐,成为董姓始祖。 95、、、、晏姓——晏婴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时打时和,几乎没有安宁。 这年,楚灵王听说齐景公派相国晏婴出使楚国,为了给齐国一个下马威,他存心要羞辱晏婴。他听说晏婴身材不高,就命人在王宫旁开了个比狗洞大不了多少的小门。晏婴来后,守门人故意关上大门,开小门让他进,晏婴明白了,这是楚王别有用心。晏婴淡淡一笑说:“这是狗门,只有出使狗国才走狗门呢。”守门人一听赶紧打开大门让他进去。 入宫坐下后,楚灵王心里很不痛快,故作不解地问:“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说:“我们齐国人呵口气可以成云,挥挥汗可以成雨,走在路上肩并肩,连低头看自己的脚都困难,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灵王说:“既然有那么多人,怎么派个小人出使我国呢?”晏婴回答:“我国有个规定,贤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国。我是齐国最没用的人,所以才出使楚国。”楚灵王一时无言以对,只有摆酒款待。 就在酒酣之时,看见几个士兵押着一个犯人从阶下经过,楚灵王故意问:“是什么人?犯的什么罪?”士兵回答:“是齐国人,犯盗窃罪。”楚灵王就又以次借题发挥,问晏婴:“你们齐国人喜欢偷东西吗?”“我听说江南的桔树如果移到江北,虽枝叶相同,结出来的果实却又酸又涩,名枳子,为什么呢?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齐人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这是风气的原因。”楚灵王听了半晌说不出话来。从此以后,他不敢小看晏婴了。他又觉得有晏婴这样的人为相,再也不敢轻视齐国了。 晏婴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声誉又以其智慧为齐国解决了不少难题。后人以晏婴名为姓,奉他为晏姓始祖。 96、、、、宁姓——大智若愚 明哲保身   宁姓的起源之一是伯益的后代,与秦、赵同宗。春秋时,秦国国君秦襄公的曾孙去世以后,因为他对秦国有功,所以死后谥号为“宁”,后人称他为宁公。宁公的子孙就以祖先谥号为姓氏,称为宁姓。另一支是周文王的儿子康叔的后代。康叔是卫国创建者,其后裔卫成公的儿子季軎被封在宁(河南省修武县),其后代以地名宁作为姓氏。 卫国大臣宁武子是历史名臣,孔子曾评论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是聪明的,在国家昏暗时就愚拙,他的聪明别人犹可及,可那种佯装愚拙的本领无人可及。” 97、、、、倪姓——郡望不是发源地   周宣王时,邾武公封小儿子公子肥在倪(山东滕县),又称小邾国。战国时期,倪国后来被楚国灭掉,倪人以国名作为姓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后魏鲜卑族中有复姓叫贺倪氏,他们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族单姓倪。倪姓的郡望在古时的千乘郡(山东省高青县)。 郡望是指某个郡中产生了一些显贵的家族。封建时代,显贵的家族往往时代居住在一个地方,形成当地望族,受当地人仰望。郡望不一定是某一姓氏的发源地,最早产生于魏晋南北朝。历史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姓张的言必清河张;姓王的言必称太原,或者天水赵,彭城刘等等。这种对自己姓氏的来源和对郡望的重视至今仍存在着。 98、、、、涂姓——复杂的姓氏演变   传说上古时有一个部落涂山氏有个女子嫁给了大禺,生了启,也就是夏朝的开国国君。涂山氏后人以部落为姓,称为涂姓。另一支起源于春秋时,晋国执政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任中军副将,得到智(山西永济县)为封邑,儿子智莹以邑名为氏。智莹有个曾孙智徐吾后来任涂水县(山西榆次)大夫,子孙称为涂氏。 我们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在姓氏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从古到今,上下五千年,经过频繁的姓氏更改、分化、归并,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也造成了姓氏血统的错乱,要找出一个百分之百的纯本姓血统的姓族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同姓未必同宗,异姓未必异宗。 99、、、、晁姓——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春秋时,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打算立他为太子。但事情还没办成,景王就去世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王子丐早已觊觎王位,暗中结交晋国君臣作为外援。景王一死,王子丐就同王子朝争立。这时周朝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另一个王子猛继位,这就是周悼王。王子朝不服,领兵杀掉了周悼王,自立为周王,引起了周王室的混乱。于是,王子丐就利用晋国的力量赶走了王子朝。不久,王子朝又打回京都,在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终于兵败,他带着周王室的典籍逃往他乡,其后人就以他的名字中的朝为姓氏。由于朝字跟今天所讲的晁字在古时发音、字义相同,都有早晨的含义,因此改号为晁姓。 100、、、、季姓——排行第四 以季为姓   传说春秋时期,鲁桓公的妃子怀孕将要临产,就请著名卜师卜楚丘占卜,结果说这次生下的若是男孩,如果起名为友,就可以为国家栋梁。后来孩子出世果为男孩,手掌的纹路与众不同,细细辨认,竟是个“友”字,于是鲁桓公就为他起名友,因排行第四,人称季友。季友长大后,平定了庶兄庆文的叛乱,又扶持鲁僖公继位,鲁僖公就把费邑封给他,史称季孙氏。季孙氏在鲁国世代执政,以至人们只知有季孙氏而不知有鲁君。季友的后人中分为二支,一支以封地为姓,就是费氏,另一支就以他的名为姓,就是季姓。 101、、、、左姓——世袭的左史官   春秋时期,齐国君主的儿子有左公子和右公子之分,公子的后代就以左字为姓氏,成为左姓。二是以官职为姓。在周朝,史官有左史和右史之分,左史主要的工作是记录帝王诸侯大臣们的言行,右史则主要负责记录发生的大小事件。据考证,我国古代以左为尊,古代礼节中,主人居右,客人居左,表尊重。所以左史官时时刻刻能在帝王身边以记载其言行。这些左史,往往都是世袭,祖祖辈辈从事这一行当这一职务,渐渐地人们就以左再加上名字来称呼他们,“左”也成为一个姓氏。 102、、、、陆姓——来源有三   倘若追溯陆姓的源头,不能不提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帝姓妫。舜帝的后裔有个叫妫满的,被周武王分封到陈国(河南淮阳一带),这个地方古时叫宛丘,是伏羲画八卦,治天下的都城。由于陈国内乱,妫满的裔孙陈完逃到齐国,并在齐国定居,改姓田。齐宣王封儿子田通食邑陆乡(山东平原县),田通的子孙便以地为姓,于是有了这一支陆姓。 陆姓的源头另有一说源自陆终。陆终是颛顼帝的玄孙,也曾受封于陆地,后代以封地为姓。按年代推算,这以支陆姓出现更早。不过,这两支陆姓殊途同归,是同一个祖宗。 姓陆的有一部分来自陆浑戎。陆浑戎是由黄河上游东迁河南嵩县一带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陆浑戎,后来陆浑戎灭亡之后,他们以国名为姓,也加入了陆姓大家族。 在大同周围生活的鲜卑族人,有复姓步陆孤氏,后来迁入中原,简化为单姓陆。 陆终的几个主要源头都在北方,后来为了谋生或躲避战乱,不时向南方迁移,陆姓很快成为江浙一带的大姓望族。 103、、、、桓姓——千年探寻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在弟弟公子白被杀之后继承君位成为齐国国君。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去世之后,他的谥号为“桓”,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的世代子孙就以谥号为名成为桓姓。 另外,宋国的国君子御死后谥号也是桓,史称宋桓公。宋桓公的儿子向父是向姓始祖,其后人中有一位向煺,在宋景公时任司马,他以祖先谥号作为自己姓氏,成为桓煺。 安徽亳县是桓姓的郡望。 104、、、、华姓   华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郑庄公因与宋国有仇,就假借周王室的名义,联合齐、鲁一起伐宋。宋殇公因为接受了大司马孔父嘉的“围魏救赵”之计解了围,因而更加信任孔父嘉,这引起了太宰督的嫉恨。太宰督是宋国公族子弟,因为封地在华,人称华督。有一次,孔父嘉阅兵的时候,华督就在百姓中散布流言说:“要打大仗了,不得了啊!”百姓对连年战争本来就不满,这么一来,非常愤怒。华督一见民心已被他煽动起来,就领着民众冲进孔家杀了孔父嘉。宋殇公听说此事后非常震怒,要治华督的罪,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宋殇公也杀了,然后从郑国迎回公子冯即位,就是宋庄公。华督因为“迎君之功”得以执掌宋国国政,他的后代也世世代代成为宋国显贵,封地华也就成为姓氏了。 105、、、、宗姓——高僧辈出的宗姓家族   传说上古尧帝时,有四位大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代尧分别掌管四方诸侯,史称四岳,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也称为宗,含有百官之首的意思。到了周朝时,设置了春官大宗伯,他们的后代世袭宗伯,有的就以宗为姓。 另有一支宗姓是来源于春秋时。楚国太宰伯州犁的小儿子宗连以祖父伯宗子为姓,也称宗姓。伯宗是公孙敖的孙子,在晋国官为晋大夫,由于耿直,得罪执政的却氏而被害。 宗姓人士一直跟宗教有着密切关系。历史上记载,宗姓人中有很多是佛门高僧,比如唐朝时高僧宗亮、宗哲、宗密,五代有宗季,宋代有宗杲。 106、、、、司马姓——最高军事长官   中华姓氏的起源除去以封地、谥号为姓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就是以官名为姓,司马姓就属于这种由来。司马是古代最高军事长官的官名,始于周朝。 周宣王时颛頊帝的后裔程伯休父掌管王朝军队,在征伐徐夷的战斗中,休父驾着战车冲锋陷阵, 所向披靡,大胜而归,周宣王就任命他为司马。后来一直以司马作为官名,沿用了下来。其子孙就以官职命名成为复姓司马。 107、、、、戚姓——咎由自取的卫献公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纵情身色,不务国事,卿大夫孙林父等人非常忧虑,多次冒死进谏,非但没有奏效,反而引起卫献公的疑心。卫献公便多次借故羞辱孙林父,有一次甚至叫人当着孙林父儿子的面演奏侮辱性的乐曲。孙林父忍无可忍,就联合几个志同道合的大臣把卫献公赶出了卫国,然后扶植卫献公的叔父公子剽做为卫国国君,他就是后来的卫殇公。公子剽继位以后,把孙林父封在戚这个地方(河南省濮阳市),也叫戚城。 108、、、、骆姓——勇夫之后   周朝初年,姜太公后代有个叫骆的人,骆的儿子以父亲的名为姓,这就是出自姜氏的骆姓。另外,舜帝的贤臣伯益有二个儿子,大儿子若木封在徐国,小儿子大康的后代有个叫蛮廉的人,蛮廉是个著名的飞毛腿,能日行五百里,蛮廉的儿子叫恶来,是著名的大力士。这父子俩都是以才和勇得到商纣王的喜爱。恶来的玄孙名叫大骆,其儿子也以大骆的名字为姓,这又是另一支骆姓来源。 109、、、、岳姓——岳飞英名 万古长存   岳飞,一位精忠报国的英雄,不止是岳姓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岳姓相当古老,少说也有三、四千年了,然而姓岳的人并不多,在岳姓演变过程中,因为岳飞遇害,家灭九族,所以出现了不少岳姓人避难改姓的传说。 岳的子义是高大的山,岳姓的由来也与山有关。相传炎黄时尧把管理四方部落的任务交给四岳,四岳是一种官职,四岳的子孙就以官职为姓,于是有了岳姓。岳姓的郡望在山阳(山东、江苏一带)。 110、、、、西门姓——除巫治邺 人心所向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成立了国家,其中魏国第一任国君是魏文侯,他求贤若渴,吸引不少有才之士来到魏国。其中有个人叫豹,因住在西门人称西门豹。魏文侯派他担任邺都(河南安阳)任太守。西门豹上任之后发现那里人丁稀少,百业萧条,打听下来原来是当地豪绅三老跟巫婆们勾结起来以给漳河水神娶媳妇为名,残害百姓,剥削乡里。西门豹听了非常气愤,表面上不动身色,到了河神娶媳妇那天,他来到河边,看见一个要被选做河神媳妇的年轻女子即将要被扔到苇筏上淹死作牺牲品。西门豹对巫婆说:“这女子不漂亮,她怎么能做河神媳妇?请你向河神说要另选一个绝色女子给他,让他再缓几天。”说完,就让人把巫婆扔进了河。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又说:“这巫婆年纪大了,恐怕连话都说不清楚,还是再派一个人去催一催。”于是,把巫婆的徒弟又扔进了河里。后来以这样有去无回为由,西门豹把三老和参与河神娶媳妇的豪绅一个个仍进了河里。西门豹就此废了这桩害人之举。同时他又整治水患,使得邺都很快繁荣起来,西门豹也就成了战国时期的贤臣,其子孙就继承了西门这个姓。 111、、、、金姓——金姓与金子有关吗?   在我国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十九位的金姓,其姓氏来源是否与“金”这种贵重稀有金属有联系?《风俗通》记载:“金姓出自少昊金天氏之后。” 少昊是上古传说中的帝王,名挚,号金天氏。司马迁说,他是东夷族的首领,以鸟为图腾。相传,少昊为嫘祖所生,他在位48年,建都山东省曲阜,少昊为何起号金天氏呢?这就跟金子的金沾上了边。据说,少昊出生时,其母嫘祖看到有一颗星金光灿烂像飞虹一样坠落下来,因而以金德天,又称金天氏。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少昊登上王位时,有金凤鸟飞来朝贺,人们以此为吉祥,少昊也十分乐意以金天氏相称。姓氏学家认为,惜金制度始自少昊,是他开创了后世重视金子的世俗。少昊一支子孙后来也就以金为姓世代沿袭下来,经过几代的繁衍与迁徙,在彭城(江苏徐州)形成望族。这是我国金姓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个世系, 还有一支金氏人马得姓较晚,来自汉时的匈奴。《前秦录》记载:“汉休屠王太子,帝以休屠作金人登天,赐姓金氏。” 构成金氏来源的支系还有好多。历史上刘氏曾两度改姓为金,汇成了金姓的庞大世系,源远流长,鼎盛不衰。 112、、、、谭姓——巴南谭氏非汉人   周代有谭国(山东章丘县),相传是伯益后代的封国,春秋时被齐桓公吞并,谭国人逃亡莒国,以国名为姓氏,就是谭氏。另外在湖北、四川这些巴南地区,谭是一个大姓,但他们的血缘不是汉族。 113、、、、廉姓——廉、赢同宗   廉姓跟秦国的国姓赢是同宗的。传说舜帝时,伯益辅佐大禹治水,因为他立了大功,被赐姓赢,舜任命他主持畜牧。伯益有两个儿子,若木和大廉,若木被封在徐国,大廉就继承伯益的职位,其儿子就用他的名为姓,大廉就是廉姓始祖。 114、、、、嵇姓——源头在会嵇   大禹娶涂山氏的女儿为妻,涂山就在会嵇山(浙江绍兴)的北面。大禹在会嵇一带召集天下诸侯开会,会没开完,大禹就病势在会嵇,其墓地就建在会嵇山。儿子启继位建立了夏朝,在山上立庙以祭祀大禹。夏帝少康继位以后,把自己的儿子无余封在会嵇,称为会嵇氏。西汉初年,朝廷下令全国诸侯后裔大迁徙,会嵇氏也被迁往会嵇山,后代以地为姓,这就是嵇姓,无余为嵇姓始祖。 115、、、、巩姓——改革先锋,巩简公   春秋后期,周景王有个同族卿士被封在巩邑(河南巩县)为甸内侯,称巩简公。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因贵族掌权而引起,于是便录用从各诸侯国来的人士,不再任用王族子弟为官。巩简公打破以血统为准则的论资排辈的用人标准,伤害了王公贵族的利益,后来王子朝作乱时,就把他杀害了。但巩简公大胆改革的精神一直流传后世。 116、、、、夏侯——百姓一家 根在华夏   中国素有“华夏”之称,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华夏”之称由此而来。夏朝共传了十三代,到十六王桀王时被商汤所灭,子孙也基本上赶尽杀绝了。周武王敬仰大禹的英名,就下诏书寻求大禹后裔,结果真找到了邑位名叫东楼公的,周武王封他在杞,建立了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被封为侯爵,专门主管祭祀夏先祖的一切活动,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后来便成为姓氏。 117、、、、聂姓——聂姓人的骄傲,聂耳   聂,本是地名,在今天的河南省清丰县,春秋时属于卫国,是卫国大夫的封地,后来人们便以地名为姓。另外在楚国也有个聂城。 一曲《国歌》唱出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音乐家聂耳成了聂姓人的骄傲,无论何时何地,中国人都会因为他的音乐而凝聚在一起。 118、、、、封姓   相传炎帝神农有个后裔名钜,他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是上古时著名的贤人。在黄帝登位前,因仰慕他的名声,就拜他为师。后来黄帝封钜在封国(河南封丘县),子孙称为封氏。 119、、、、翟姓   传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他给其中十二个儿子赐了姓,没有赐姓的儿子散居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一带和西戎族合并建立了翟国,是北方较强大的外夷国,经常侵犯中原。春秋时,晋国灭了翟国,翟国人与晋国人融合,秦汉时散居江南一带,以国为姓,就是翟氏。 120、、、、范姓——先忧后乐说范姓   岳阳楼位于湖南,在八百里洞庭之滨,有两句名言常被我们传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写的,是他一贯的行为准则,也是他的人生理想。 范仲淹的父亲在徐州军事长官门下当过秘书,在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贫困无奈,只有带着范仲淹改嫁山东一户姓宋的人家,所以少年时范仲淹一直姓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自己真实身世,于是决定自立门户,出外闯荡。他先到商丘的南都学社深造,十年寒窗,功夫不负有心人,范仲淹二十六岁中了进士,还受到皇帝的接见和宴请。当范仲淹去安徽走马上任时,把母亲接了回去正式改为原姓范。范仲淹在朝廷为官敢于直言,屡屡得罪权贵,吃了不少苦头。“有功反遭贬官。”范仲淹晚年时相继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担任地方官,尽管他收入不高,却有意兴办义学。他在苏州买下一千亩地成立范氏义庄,范氏后裔都可以从那里得到口粮和补助,于是,各地姓范的把他当作慈善家,奉为圣贤。 先忧后乐的范氏精神不是凭空得来的,从姓源上探寻,也是范姓始祖高尚人品的遗传。范姓始于刘姓,尧帝后代刘果是御龙高手,其后代有人在周朝时奉为杜伯,领地在陕西西安杜岭,杜伯是个正直的大臣,周宣王原是明君,到了晚年变得残忍固执。有一日杜伯劝周宣王不能再以杀害孕妇来取乐了,结果当场被周宣王斩首。杜伯的儿子逃往晋国,任命为士师,后人易杜为士。到了晋国之后,士苏在范开创了晋国范氏家族,士苏也被范姓人奉为始祖。 121、、、、林姓——用生命换来的姓氏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人舍生取义用生命换来一个姓氏——林。商朝末年,有个残忍的暴君纣王,比干作为纣王的叔父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寄言相劝,纣王就是不听,甚至怀疑比干的忠心,于是惨无人道的割开比干的胸膛,掏出比干的心。比干死后,纣王还要诛灭其妻儿,妻子陈氏当时怀孕在身,逃到长林石寺中,直到婴儿落地。比干虽然死了,但他舍生取义,坚持正义的精神千古传诵。周武王在灭了商纣之后找到比干的遗腹子,因为他是凭借长林掩护,所以赐姓林,名坚,林坚就是林氏的受姓始祖。福建是目前林姓最为集中的地区。 122、、、、夏姓——父系社会的开始   秦时期,我们中国人就以“华夏族”自称,“华”即为“欣欣向荣”,“夏”指“中国之人”,尽管华夏并不是指夏姓,但夏姓却是我国一个古老而又著名的姓氏。 我国姓氏大都起源于商周时期,周公建立周王朝之后,设置诸侯国71个,周公姬旦实施的这次大分封被史家称为“封邦建国”。 夏禹,姓姒,后裔东楼公受封杞国,一些未得到天子封赐的夏禹后代子孙为了显示自己不应当被人忽视,就以代表自己光辉家世的国名夏朝的夏为自己的姓氏。但夏姓并非出自以源,除了出自夏禹之外还出自舜。舜为妫姓,舜的后代封于陈(河南淮阳),陈国有个国君陈宣公,后裔有个征舒。按当时宗法制规定,“王孙公子”只能以王父及祖父的字为姓。征舒的祖父叫子西,字子夏,自然征舒就以夏为姓叫夏征舒。 妫姓、姒姓、姬姓、姚姓、嬴姓等女字旁的姓氏体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女性的血统和地位,从这些姓转向以王父之字为姓氏其意义在于表明了我国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一种历史性过程。 123、、、、潘姓——一姓二源   潘姓的历史很悠久,一说是姬姓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高在西周初年封在毕,建立毕国(西安咸阳一带),人称毕公高。后来毕公高又将小儿子封到潘,分离出一个隶属于毕国的潘国,于是,潘国的这支周文王的子孙以国名潘为姓。 另一种说法认为潘姓源头在南方。春秋世代楚国大夫潘崇给楚成王的太子当老师,后来又为太子夺取王位出谋划策。潘崇升任太师后家庭也日益兴旺,潘姓日后也成为大姓。 124、、、、孙姓——千枝同根 黄帝传人   孙姓是常见的大姓,在以孙为姓的人中间,有一部分人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后代。按汉代的习俗,原来姓荀的人为了避汉宣帝刘恂的名讳,只好改姓。 荀子是赵国人,在齐国求学、讲学,是齐文化的代表人,李四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荀子两次接受封奉,任兰陵令,最后死在兰陵。相传,荀子的后代至今还在兰陵一代,依然以孙为姓,人数还不少。 孙姓还有一个比孙武、孙叔敖和荀子更为古老悠久的源头。据记载,周文王有个小儿子姬封,受封到了卫国,人称卫康叔,卫康叔传到第九代出了一个以孙为字的后代,他有个孙子叫武仲,按古代姓氏的一种习惯,常以祖父的字为姓,于是武仲取祖父名字中的“孙”为自己的姓氏。也许,他才是历史上最早姓孙的人。 千枝同根,周文王的姬姓,孙叔敖的米姓,孙武先祖的归姓都封黄帝轩辕氏为人文始祖,孙姓人可以说是地地道道黄帝的传人。 125、、、、顾姓——江浙顾姓源自越王   顾姓起源一支来自奴隶制社会形成时期的夏朝,这也是帝王从禅让制变世袭制的第一个朝代。当时,昆吾氏的后人封在一个叫顾的地方(河南范县),这是一个附庸小国,后来商汤灭夏桀王,最先灭掉的就是这个顾国,后人念念不忘故土,便以国为姓。 始于江浙一带的顾氏是顾姓人家的又一支人马。虽然得姓较晚,但至少也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其先祖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春秋时,江南的吴、越两国攻伐不休,世代相仇,到了吴王夫差即位又发兵大败越国,勾践将国事交付文仲,与大夫范蠡被押往吴国。他俩居于囚室,秽衣恶食,受尽屈辱,整整三年,历尽磨难,终于被赦免回国。从此,勾践君臣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立志雪耻,果然不出十年,越国变得强大起来。经过几次进攻,夫差自杀,最后吴国灭亡。勾践复国后传到七世孙摇,此时,天下已为刘邦所统一,进入西汉时期,摇被封为东海王,负责管理东瓯一带(浙江永嘉西南)。其子同时受封为顾余侯,居于会稽(浙江绍兴),这位顾余侯得后代便以祖上封爵为氏,以顾为姓。 126、、、、贺姓——易庆为贺   贺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东汉之前,史书上没有贺姓的记载,到了东汉,为了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于是姓庆的人一律要改姓。当时有一个在朝廷担任侍中官职姓庆名纯的人,因庆与贺字义相近,于是有了贺姓。贺姓如今还在常见的一百个姓氏之列,庆这个姓氏却极少见到。 《元和·姓纂》记载,庆是齐国王室后裔使用的姓氏,齐国有公子庆克,其子孙便以祖上的字为姓。庆克生子庆封,庆封为避祸,从鲁国逃往吴国,后代庆仪又迁徙到浙江会稽定居。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贺姓与庆夫有关。庆夫是鲁庄公的兄弟,他玩弄同室操戈的阴谋,使鲁国政局动荡不安,百姓提心吊胆,故有成语“庆夫未死,鲁难未已”。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和民众的反抗下,庆夫逃往莒国被迫自尽,后人也以庆为姓。 贺姓还有一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北魏时,鲜卑族人有以贺拔氏为复姓的,拔的意思是土地,获得土地时,众人来祝贺,于是姓贺拔。还有居住在贺兰山的鲜卑族以山为氏,复姓贺兰,南北朝的狄族有复姓贺赖,以及居住在朔方的复姓贺若,这些复姓后来都改为单姓贺。 贺姓的郡望主要在河南与会稽(浙江绍兴)一带。 127、、、、黎姓——黎城无黎姓   黎姓发源地在山西黎城县,关于黎姓的来源,《元和·姓纂》记载:“黎,周时侯国。”来源有三,一支来自轩辕黄帝孙子颛顼后裔有重黎,担任火正,让天下充满光明,因有功被帝喾命为祝融,后讨伐共工氏遭到失败,被帝喾杀死,重黎的子孙就以黎作为姓氏。 此外在如今河南浚县,据说古时有块地方叫黎阳,曾是黎国,后人以国为姓。齐国时候有个大夫黎弥,封地在山东郓城县也有个叫黎的地方,这也成为黎姓的一个出处。 濒临海岸的东部活跃着金天氏少昊部落,九黎是少昊的一个诸侯国,蚩尤曾经是九黎族的头领,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全以金作为兵器。炎黄部落联合起来把蚩尤打败后,九黎族的子孙大批向南方迁移,其中有一部分人采用了黎作为姓氏。 黎姓在各地繁衍生息,其中主要郡望在京北(陕西西安),宋城(河南商丘),九真(越南清化、河静一带)。在越南,黎是一个大姓,后来这支姓北迁中原,与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 128、、、、梁姓——梁朝梁国不姓梁   梁姓最早发源地在陕西,如今韩城南边有座少梁城,是古梁国的遗址。梁姓始祖是秦仲之子康,被周平王封在夏阳梁山,爵位为伯。春秋时期,梁伯的封地被秦国吞并,子孙便以梁为姓。 河南开封历史上称大梁,战国时代,有姓毕名莹的魏惠王把国都迁到大梁,自称梁惠王。俗语“梁国虽好,并非久留之地”说的正是开封。梁国灭亡之后,有部分也以梁为姓。中国历史上有个梁朝,帝王史称梁武帝,梁元帝等等,其实,他们都姓萧,梁只是他们的号。 129、、、、高姓——殊途同归的高姓   高蹊是齐国一位公子,和齐桓公小白是同宗弟兄,他俩都姓姜,齐桓公得到贤相管仲和高蹊的辅佐,“九和诸侯,一匡天下。”因为有功,高蹊受封为上卿,由于高蹊祖父曾得到以高邑命名的封地,于是人称公子高,高蹊也是公子高的孙子,他是以祖父的名作为姓氏的。 二百年后,齐惠公有儿子子高,其后代也有以高作为姓氏的。西周初年,公封诸侯,姜尚受封于齐,创立了齐国,人称姜太公,所以前后两支高姓都出自齐国,都是姜太公的苗裔。 高姓在东汉出了一位渤海太守,所以高姓人家的堂号为渤海堂。 130、、、、曾姓——天下一曾无二曾   在曾姓人士中流传一句话叫做“天下一曾无二曾”,他们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后代。大禹姒姓,他从舜手中接过帝位之后开创了夏朝,大禹死后由儿子启接位,夏启的长子叫太康,次子叫仲康,仲康的孙子叫少康,人称杜康。少康复兴夏朝之后天下安定百业兴旺,少康把小儿子曲烈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山东邹县)。鄫国被莒国兼并后,其子孙逃往鲁国,为不忘先祖,把鄫去掉耳朵旁改曾为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夏的人什么血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