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这一首诗是2句话还是4句话的意思?

发在公众号(风与树,fengyushu1999)的一篇文章。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从前慢》这首诗分为四小段,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是空间、并列的,而非线性、递进的;就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个画面、情境的组合。或许是因为这样,有人说这首诗没有逻辑。其实它只是没有那种明显的逻辑关系,诗不是思考,不必像哲学那样逻辑严密。总体看,《从前慢》的形式是齐整的,内容是清晰的。它是诗人对昨日世界的印象。所以诗歌从“记得”二字开始。记得,是回忆,思绪由此回到“早先少年时”。那个时候怎样呢?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过去的人的品性,“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时代的差异,最根本的是文明与文化的差异,而文明与文化的差异,最终要落在人的身上,由人的生命质地体现出来。在诗人的印象中,过去的人是诚恳的、真挚的。那么现在的人呢?不必说,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受欢迎的是戏子,欣赏的是骗子,崇拜的是流氓,真挚成了傻瓜的代名词,诚恳的人已不多见了。接下来过渡到第二小段。诗人想起小时候的经历,“清早上火车站”,随之勾起的是当时的记忆画面,“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木心也是画家,所以他的诗文每每充满画面感,而各种感觉、思绪又融于画面中。这两句的画面就特别好,一下将读者带入那个氛围里面。静谧,诗意,然而又是日常的,充满了温馨的生活气息。此外,这几个简单的意象亦勾勒出一种民国小镇的风貌。而后,诗人的记忆视线从这个场景中拉开,过渡到第三段,不再是具体的回忆,而是对过去的一种总体印象的概括。“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这是一种感觉的说法,所谓日色变得慢,意思是从前的生活节奏不像现在这么快,这么着急。那时,世界缓缓地运行,大家都很有耐性,“车,马,邮件都慢”。因为这样的生活节奏,生活就有了不同的品质;而因为人的生命是与生活相渗透的,那样生活着的人的品性就不同于现代人——更诚恳、真挚,也更深切。体现在爱情上,就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一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大家都对爱情有一种美好的向往。有些人说那也未必,过去的人还三妻四妾呢。嗯,这算是一种故意的误读吧。诗是超越现实的,理解诗歌,不必太较真。而且诗人也没说从前的人都是一生爱一个人,他的意思只是,在那样的生活、那样的节奏中,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最后,由生活节奏的慢,诗人想起从前对于手艺的精益求精,并联想到锁这一物件。这首诗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虽然是并列的,但每一小段的过渡其实都有一种推动力:记忆。在诗人的记忆中,“从前的锁也好看”,又由锁的好看想到“钥匙精美有样子”。为什么是锁而不是别的?这或许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嘛,直觉来的。无论是直觉来的,还是有意选的,锁这个物件确实用得好,妥贴、自然,又有足够的隐喻空间。何以说妥贴、自然?首先,锁是最寻常的家家户户都有的小物件,很日常性;锁的出现不显得刻意、突兀,而与整个诗境和谐,能自然融入那个世界里;由锁,我们会想到门,由门而想到房屋,由房屋而想到街道,由街道又想到整个小镇——这正是诗中描绘的那个时空。其次,锁这一物件很能体现从前的人对于品质的追求,因为锁不但是普通的,而且是实用的;对实用之物,现代人通常只求其实用性,而昔时即使对这类实用性质的物件也追求其样子的精美,由此可见从前与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品性是多么不同。从前的生活想必比现在有诗意得多,因为那时人们对于美这种非实用的事物还很有追求,不像如今这么实际。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非实用的,文学,艺术,爱情,皆如此,指向的心灵的精神的共鸣,而非现实的功用。人的心灵都是渴望美,爱,自由这些非实用非物质的东西。而今整个世界都急功近利起来,讲求实用追求快速,无非是因为人心被泛滥的物欲占据了,所以对美麻木,对诗无感。一个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无疑会影响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正如前面所说,人的生命与生活是相互渗透的。现代世界是一个物质化、商业化的世界,生活于这样的世界中,人们会理所当然地变得庸俗而功利,因为整个社会的潮流、价值观就是那样的,而人们总是会与潮流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所以,现代人普遍地没有精神追求了,人类文化到了现代,已走向没落,而人类的品性也随之变得贫困、败坏。比照之下,从前的人是更纯真自然的,从前的世界亦更有诗意,更有人情味。而商业化、机器化的现代社会,虽然世界更大更快更丰富了,然而也更粗糙更恶俗更不自然了。世界变得庸俗,人心变得荒芜,物欲泛滥,了无诗意……这些正是木心在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中所论述的。那篇文章正好可以作为理解《从前慢》的一个远远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对这一句的任何具体解释,都会破坏诗意,显得很笨。此句之意指,并非明确、固定的,而是隐约的,开放的,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从不同角度作不同解读。比如台湾诗人杨泽说,钥匙与锁的对举,其实是木心在用“闭”的方式来“打开”你。又比如,可以将锁视为心的象征,锁与钥匙其实是一种爱情的关系……这样的解释不无浪漫,但也有些片面,因为《从前慢》实际并不是一首情诗,而是关于生活,关于文化,关于时代的,虽然里面也涉及爱情,但那只是因为爱情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假如将锁看作心的隐喻,那么隐喻的也可以是更为广义的人心,而非仅限于爱情上的那颗心——那应该更符合这首诗的逻辑。从前的锁与现在的锁的比照,照出的既是从前的世界与现代世界的差异,也是前人与今人在精神、品性上的不同。从前,大家都堂堂正正诚诚恳恳,没那么多的魑魅魍魉,也没那么多的防人之心。当然,民国并非真的民风纯朴到门不闭户,路不拾遗。诗中传达的只是诗人心中的印象,而非全然现实的情景。而且在这里,诗人心中的从前大抵已非仅指他的童年时期(民国),而是一种模糊的泛指,是概念的从前本身。木心念念不忘的并不是民国,而是一个更久远的世界,是人类文化的童年,他曾说,“希腊的夕阳至今犹照在我的背上”,他的诗文中充满了这样的时间的乡愁。时间有好几种呈现方式。最早的时候,饿了,吃饭,困了,打盹。“饿了”、“困了”、“有精神了”这些事件,定义了时间,就是那时候所用的刻度,功能如同一点钟,两点钟,三点钟。我们把这样的时间称为“事件时间”,即Event Time。后来,有了钟表,有了分秒。钟响一声,醒转,钟响两声,开工,钟响三声,日落归家。人跟着钟走,但还算舒坦。毕竟“从前的日子过的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把锁还能好看的理直气壮,不为了卖个好价钱,不为了拍广告片。这时的时间呢,叫“钟表时间”,Clock Time。再后来,有了卫星,有了网络,交流的速度由光决定,不由邮局决定了。这里冒出来一件事体,那里冒出来一件事体,桩桩件件都要处理。只觉诸事都由不得己管,不肯起床,不肯周一。还有的人,又急又愁,心里永远一把躁火,生的旺旺的。像现在这样需要不停应付的,就叫做“实时时间”,Real Time。生活充满了二和三,我们在怀念一和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首诗是2句话还是4句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