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怎么这么相似,谈谈俄乌中俄战争的历史事实?


作者:关国平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6日 12版)
发布时间:2022-04-06 20:32:45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关国平《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6日 12版)3月29日,俄罗斯和乌克兰谈判代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多尔玛巴赫切宫总统府开始一轮谈判。图为土总统埃尔多安在和谈开始前会见了双方代表并表示愿促成俄乌总统在土会面。 新华社发2022年初春,“突如其来”的俄乌冲突剧烈震动世界秩序。在持续月余的冲突中,数百万乌克兰难民流离失所,从“新的欧洲东部边界”涌向西欧诸国。这是冷战结束以来欧洲最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或将重塑欧盟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政策选择,乃至重塑世界秩序。溯源俄乌冲突,人们会纠结地发现:这是一场本该避免的灾难,却又是一场无可避免的危局。冷战结束已30年,北约却不曾停止东扩的步伐。欧洲东部骤起的冲突和战火,正反映出这一强大惯性力量的冰冷和扭曲。这场危机的“做牌者”——美国,不仅收获着战争“红利”,还企图操控历史叙事和舆论向背。在裹挟数十个盟友制裁俄罗斯的同时,美国完全无视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编造出“自由与专制之战”的叙事框架,幻想着以乱谋霸的“蓝图前景”。战争成为美国“红利”一边是难民流离失所,一边是“递刀者”拱火渔利。“你若不乱,我没得赚”,“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主要军工企业股价飙升。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股价从年初每股354美元一路上涨至3月25日的453美元,涨幅28%。雷神技术公司同期涨幅近20%。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股价也都大涨。美前国会议员加巴德认为,拜登只要承诺乌克兰不入北约就可以结束危机,却任由战争爆发,目的是有明确借口向俄实施严厉制裁,让美军工复合体赚得盆满钵满。一切都那么似曾相识。冷战结束后,美国直接或间接地在大中东地区持续制造动荡,战火从伊拉克、利比亚延烧到叙利亚、也门,迫使一些中东国家不得不高价采购大批美国武器。中东形势越不稳,美国军工企业的订单就越多。如今,这一幕又在欧洲上演。俄乌冲突发生后,德国等欧洲国家国防政策骤然转向。德国此前一直在考虑购买欧洲军工企业生产的“台风”战斗机来升级机队,现已宣布将改为购买35架美制F-35战斗机,并增加1000亿欧元作为国防基金,预计未来每年的军费支出将达到GDP总量的2%。其他北约的欧洲盟国也相继采取类似政策,大量采购美国军火的订单正涌向华盛顿。比军火利润更大的是金融收割。在美国宣布对俄金融机构制裁后,华尔街的一些神秘金融机构却不受制裁令限制,以净资产0.02折的极低价格“抄底”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近40%的股权,所用成本不到1亿美元。未来一旦制裁令解除,华尔街金融大鳄就可获利上千亿美元,可谓一本万利。拱火战争,为的就是收割战争“红利”。在金融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获利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实体经济,经济波动越大,资本价值变动越剧烈,金融资本越有机会浑水摸鱼,通过做多或做空,从中渔利。因此,华尔街金融资本更喜欢制造动荡,通过战争等破坏性手段攫取超额利润。1960年至2017年间,美国金融业占GDP比重从14%增加到21%,而制造业占比则从27%下降到11%。与此同时,金融业的利润从17%增加到30%,制造业的利润则从49%降至17%,缩减了三分之二。1947年至2012年间,美国GDP增长了63倍,其中制造业增长了30倍,金融业增长了212倍。一个军工复合体“一言九鼎”的美国,一个越发被金融资本主导的美国,比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更加嗜血好战。如是,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在欧洲大陆播撒的动荡种子已经成熟——资本利益集团通过军工复合体和金融霸权,正源源不断地割欧洲“韭菜”。只要欧洲的“溃疡面”一天不康复,欧俄关系就一天不能修复,俄罗斯就得永远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欧盟的战略自主就永远如空中楼阁,美国就能永远掠夺欧洲大陆的财富。拱火战争,为的是转嫁矛盾、政治得分。美前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表示,我们正目睹一场精心策划的闹剧,被严重放大以服务国内政治,拜登政府在国内问题上取得明显“胜利”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因而在乌克兰问题上佯装一个“胜利”。更令人惊诧的是,美国一边在冲突现场递刀拱火,一边不忘在国际舆论场上煽风点火——心心念念的仍然是中国。美国政府和媒体屡屡发声,质疑和抹黑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散布“中国坐收渔利”“中国早已知晓冲突会发生”“中国支持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等虚假信息,企图趁乱倒打一耙,强行把中国划分到并不存在的“敌对阵营”,让中国的国际形象受损,从而影响和迟滞这个“主要竞争对手”的发展。对于无端指责和猜忌,我们坚决反对,对于胁迫和施压,中国绝不会接受。世人很清楚,美国的所谓“道义之举”,实际上是功利考量,为的是趁火打劫,谋求霸权私利。三十年霸权扩张的“牌局”眼下,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长期维系俄欧关系的能源纽带急速弱化和扭曲,势必将俄欧越推越远,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分界线将更加明确——这是国际社会的担心,却恰恰是美国的期待。动荡的种子,需要对抗与猜忌的“滋养”。当前俄乌冲突的实质,正是冷战后俄罗斯与北约地缘政治矛盾长期积累后的集中爆发。从根本上看,这是美国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政策长期堆栈而成的恶果,而北约持续东扩正是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美国赢得冷战,曾被视为“历史的终结”。尽管美俄力量对比变化明显,不少西方战略家早已对北约东扩的灾难性后果发出预警。乔治·凯南早在1998年即表示,北约东扩是一场“新冷战”的开端。基辛格2014年即指出,乌克兰要生存和繁荣,绝不能成为任何一方对抗另一方的前哨。冷战后,继承苏联大国地位的俄罗斯,也曾尝试走近西方。在经济上,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甚至全盘接受了美国经济学家兜售的“休克疗法”,以至于两年时间里国家GDP蒸发了一半,经济体量缩至美国的十分之一;在安全上,俄罗斯寻求与北约建立平等伙伴关系,但北约的回应则是违背承诺的五轮东扩,将枪口越抵越近。从1993年开始,俄罗斯就持续对北约东扩的趋势提出抗议和反对,这几乎构成了30年来俄美紧张关系的底层架构。从1999年开始,北约正式开始第一轮东扩,到2020年接收北马其顿加入,21年间将成员国数量扩充了近一倍,在地缘上构筑了长达3000公里的对俄战略对抗前线。2002年,美英不顾普京反对,执意邀请波罗的海三国等7个东欧国家加入北约时,俄罗斯逐渐失去了对西方的信任。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出这番质疑——“北约扩大进程显然与该组织自身的现代化以及保障欧洲安全没有任何关系。相反,这是降低互信水平的严重挑衅行为。我们也有权公开质问,这种扩大针对谁?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西方伙伴们做出的保证如何了呢?这些声明如今何在?甚至已经没人会记得它们了。”实际上,美国总统老布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联邦德国总理科尔等西方大国领导人均在不同场合反复保证,“北约不会向东扩张一英寸”。然而与北约东扩同步,美国还在以其他方式不断试探和挑战俄罗斯的安全底线,比如退出维护欧洲战略安全的《中导条约》,在《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延期问题上接连反复,煽动或插手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俄罗斯邻国的“颜色革命”。2014年乌克兰“颜色革命”后,乌新政府修宪,宣布放弃不结盟政策,加速倒向北约。2019年,在美西方耸动下,乌以修正案方式将加入北约作为国家基本方针写入宪法,直接触动俄罗斯的安全底线。此后,俄罗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政治方案。2021年6月,美国总统拜登与普京会面,双方约定以半年为期在多层次多领域调整两国关系,其中俄罗斯的重要安全与政治关切——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也被提了出来,但傲慢的美国不再认为俄罗斯有实力和美国就这一问题谈条件,完全不予回应。对一个大国的“极限施压”,势必引发“绝地反击”。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认为,美将反俄军事联盟东扩至俄边境,在诸多可能选项中选取了最具侵略性的对俄政策。俄乌冲突核心是美俄矛盾,美对俄“极限施压”引爆矛盾,又发起“极限制裁”加剧冲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则坦承,在发展对俄关系问题上欧盟犯了错,错过了拉近与俄关系的机会。2021年10月开始,俄罗斯将重兵部署在俄乌边境,用对等极限施压的方式寻求美国“倾听”本方意见,并提出了安全保障条约草案,其重点就是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而美国和北约对此视而不见,继续指责俄罗斯,刺激其进攻性情绪,终于点燃了火药桶。归根到底,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继续把北约作为其推行霸权的工具,以落后于时代的军事结盟等集体安全理念追求“绝对安全状态”,压缩他国安全空间,把一方“安全”建立在另一方“不安全”的基础之上,这种零和博弈思维只能造成双方“集体不安全”。可以说,美国及北约用三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最终给欧洲留下了一个近乎中东地区那般难解的地缘政治僵局。当然,这也正是美国一手掌控的“牌局”!历史叙事不容操控俄罗斯与乌克兰这对东斯拉夫兄弟之间的冲突,是令人扼腕的国际政治悲剧。乌克兰经过多年政局动荡,俄罗斯则遭受西方连年制裁,冲突持续绝不符合俄乌两国利益,不符合欧洲利益,也不符合世界的利益。尽快停火止战、对话谈判,是解决当前冲突最现实也最紧迫的方式。欧洲大地上生命的消逝、难民的艰困、社会的恐慌,丝毫无碍美国在地缘政治和军火、能源市场上心安理得地渔利。回看冷战后的三十年,从巴尔干到乌克兰,美国和北约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欧洲和世界的和平愿望。军事上火上浇油。从“预报”到递刀,美国生怕俄乌两国打不起来、打不下去。冲突发生前,美国和北约想方设法制造紧张,反复“预言”俄罗斯将发起军事行动;在东欧国家增加进攻性军事部署,不断“递刀子”。冲突爆发后,美国对军事援助有求必应,哪怕先“挪用”国内抗疫资金,也要极力延长冲突的持续时间。外交上冷血旁观。一个多月来,俄乌两国各层级在国际努力下进行了多轮接触和谈判,但无论对哪一轮次俄乌会谈,美国均持消极态度。拜登在访问欧洲时更公开宣称,普京不应继续执政,寄希望于通过羞辱俄罗斯,让僵局更僵、危局更危,让欧洲对美国和北约更加“死心塌地”。经济上极限制裁。美西方已经出台了非常密集的对俄经济制裁措施,其出台速度之迅猛,覆盖面之广泛,实施力度之强劲,在冷战之后均绝无仅有。制裁手段以金融打击为主,包括冻结资产、切断融资渠道和阻止金融交易等方式,并辅以高科技贸易管制和中止重大项目,以及切断人员流动等多项制裁手段。回顾历史,美西方制裁从未使俄罗斯屈服,只是一次次加剧双方关系的恶性循环。这一轮规模罕见的对俄制裁也已招致俄罗斯“卢布购气”的严厉反制。制裁复制裁,危害和毒化的是欧洲安全形势和经济前景。而唯一确定的是,美国在对俄制裁中只赚不赔。欧俄间最大的经贸联系就是油气贸易,欧盟四成的天然气进口自俄,这是价格昂贵的美国液化天然气所无法替代的。欧洲央行预估显示,一旦俄对欧实施能源反制裁,欧元区通胀率将在一个月内涨破7%。若俄对欧实施半年的能源反制裁,欧元区在2022年和2023年GDP将分别损失1.5%和3.2%,德国最坏情况下将在2022年损失3%的GDP。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面一再“忽悠”欧洲彻底禁运俄油气;一面自己狂买俄罗斯石油,最近一周美从俄进口石油增长43%,达到每日10万桶。不断升级的制裁不仅无助于缓和局势,相反只会加深裂痕,给疫情中的世界带来更多新的问题。然而,美国依旧频繁向各国施压,要求各国谴责和制裁俄罗斯,甚至主动断绝对俄正常经贸往来,否则就是“不义”,就是美国的“敌人”,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以西方的价值和利益为标尺评判他国是非,界定朋友、敌人,挥舞所谓“正义大棒”,目的正是加剧国际对抗氛围。种种疯狂之举,凸显美方唯恐国际社会为局势降温的努力奏效,为谋求战争“红利”不择手段。树天下之怨者,唯其重己而轻人也。从“美国优先”到“美国回来了”,美国还是那个信奉“你输我赢”、无视世界福祉的美国。这样的美国,绝无可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公道自在人心。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始终是光明磊落的,主持的是公道,谋求的是和平,着眼的是长远。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众多国家也已明确表示,不认同美国等西方国家挑唆蛊惑他国对俄实施制裁的做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反对继续升级对俄能源和金融领域制裁。事实证明,中方的立场正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期望和选择——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不轻信冲突制造者的叙事,更不跟随冲突制造者的步伐。唯有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乌克兰危机尽快得到政治解决,让远见战胜短视,让理性战胜惯性,让共同利益战胜私利私心,冲突才能早日平息,欧洲与世界的和平才有机会实现。}
唐灭高句丽(高氏高丽)之战。盘点一下相似性:1.进攻方国家体量比防守方大,而且军事较发达,但防守方有一定底子。但在不详细了解的人看来防守方就是蕞尔小国/弱鸡。(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实际上高丽人还真比陈国多。。大辽泽也不见得差多少。。)2.隋唐要面对的是扶余人在辽东经营多年的山城与各种堡垒,俄要面对的是乌经营多年的顿巴斯堡垒群和苏联时代遗留的各种为三战准备的军事设施,包括加固的工厂以及要塞化的城市。这导致啃的很慢。3.唐军兵力对比高句丽明显劣势(唐太宗也就六七万,高句丽近20万,后面李治那次具体数不太记得了但比高句丽肯定少不少),但野战上优势极大,各种吊打高句丽,但城市战中却被高句丽有效阻击。对比现在俄乌。。而且高句丽一直试图拉起比唐军多不少的野战军反攻,包括扶余人和靺鞨部落兵。从头至尾都是。4.虽然高句丽后期内部比较乱,五部因为大对卢之位经常相攻(似乎在渊家掌权后有所改善),王权衰微,甚至还有渊盖苏文那种弑君的,但是在面对隋唐的进攻时还是能一致对外的。当然渊盖苏文死后就是另一回事了。。。5.辽东和汉四郡是中国故土,而且高句丽境内应该也有不少汉人。6.隋炀帝已经告诉我们乱穿插和乱总动员的下场是什么了。。。在未攻克辽东城的情况下绕过去打平壤,结果部队补给不足,后勤物资缺乏,战斗力下降严重,在清川江(萨水(或者萨买,其实就是训读))让乙支文德一战击溃。7.接上条,唐军因为后勤等问题不能总动员,但高句丽能,而且还能拉到外部雇佣兵/援军,比如靺鞨部落。唐军这里也有突厥等仆从军。8.苏定方突袭百济成功(百济和倭人还是太菜了),但是偷平壤失败了。9.刚开打时,李世民也想在对面树立良好形象,李治也是。。10.尽管唐军多次重创高句丽军队,而且大战中间几十年小规模破坏袭扰多次,但高句丽直到鸭绿江以西全丢时仍然能拉出5万大军反攻。。而且中间唐军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有过5000人被成建制围歼的。11.格拉西莫夫炸断了一条腿,李世民被射瞎了一只眼睛。综上所述得到的结论:目前确实看起来进展缓慢,但只能慢慢啃,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野战优势再大那些堡垒也得一步一步啃。唐太宗那次亲征虽然野战打的好但受阻于安市城,占领的地盘也有限,最大战果拿下了辽东城,像国内州(高句丽旧都),北扶余城(扶余旧都),纥升骨城(高句丽旧都)这样的重要城市都没拿下来,但这长期来看不要紧。还有急于求成乱穿插就是寄。李治当时要不是泉男生投降进展也不会快。而且就算这样在东北也啃了一年。但不要寄希望于对面的内乱/投降,而且杀伤大量有生力量并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可能很长时间起不到决定性效果),日久对面自然生变,因此首要的是自己有长期作战的准备和决心。太晚了先写到这,以后看看再补充完善。(仅供参考,毕竟是相似类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乌克兰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俄乌冲突正式拉开大幕,成为欧洲在二战以来爆发的最大规模冲突。当下,冲突已经延宕一年,但战局仍然胶着。在俄乌军事对抗之外,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至国家地区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博弈,对世界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长安街知事注意到,一年后,从战场局势、溢出效应和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等方面来看,至少有10个真相已经或正在显现:1、俄乌双方均不具备在战场速胜的条件乌克兰此前提出的目标是夺回俄罗斯目前占领的所有乌克兰领土,包括克里米亚半岛。目前来看,乌军已经能够解放一些地区,但大部分被占领土仍处于俄罗斯控制之下。乌军联合部队司令纳耶夫22日表示,乌克兰正在准备进攻,但日期保密。俄罗斯最初的目标是顿巴斯地区,并使乌克兰“去纳粹化”和“去军事化”。进展也并不顺利,虽然俄军占领了南部的扎波罗热和赫尔松,但未能完全占领顿巴斯地区。由于双方都无法在短期内赢得压倒性胜利,战事已经逐步走向持久消耗的韧性战。德国《国际政治季刊》15日指出,俄罗斯联邦军费开支已经增加到至少占 GDP的5%,约900亿美元。而美国《巴伦周刊》估计,乌克兰在过去一年中经济产出下降35%,多达三分之一的人口流离失所。基础设施遭受了广泛而长期的破坏,即使有大量的战后国际援助,乌克兰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战前。2、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仍需要和平谈判白宫曾表示,美国将“在需要的时候”支持乌克兰,以确保对俄罗斯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劝和促谈问题上,对于国际社会普遍支持的俄乌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部分西方国家一直避免接话。马克龙上周“斗胆”建议乌克兰寻求继续与俄方进行谈判,这遭到泽连斯基的无情回怼“他是在浪费时间”。半岛电视台指出,今年和平的前景非常黯淡,即便可以暂时放下核威胁的隐忧,也还将会有数万人死于冲突,因此这场僵局最好在谈判桌上解决。3、西方对俄经济制裁,但未达到他们“预期的水平”俄乌冲突爆发前期,俄罗斯经济遭到严重打击,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金融体系实施了惩罚性经济和金融制裁,但德媒本月22日援引数据报道称,俄罗斯的经济表现远好于预期。报道称,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欧盟去年12月对俄罗斯石油的价格上限制裁发挥了作用。西方对俄罗斯的多轮制裁不仅未能拖垮俄罗斯,也未能结束战争。美国“政客”新闻网20日报道称,有越来越多的西方政客开始反思、质疑制裁的意义,欧洲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真的值得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俄罗斯去年经济仅萎缩了2.2%,预测今年的损失将更少,俄罗斯经济甚至还可以增长 0.3%。“因为欧盟不得不购买俄罗斯能源,俄罗斯经济又怎么会崩溃呢。”布鲁盖尔智库的副主任玛丽亚·德梅齐说,“这是欧盟做出的选择,反而帮助了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发展。”4、美欧内部反而因为乌克兰问题加剧分歧过去一年来,从武器援助到经济合作,欧洲国家之间、美欧之间处处不顺,龃龉不断。14日,北约防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有50多个支持乌克兰的国家参加,然而会议却没有达成任何实际成果,部分国家在继续对乌军援一事上犹豫不决,欧洲内部分歧明显。近来,美国不断敦促德国单方面向乌克兰提供坦克,但德国希望先保持冷静,避免激化局势,同时也希望美在援乌坦克方面“先行一步”,但美国总有借口推迟。分歧继续延申到欧盟会议上。22日,欧盟外交官员透露,欧盟国家未能在当天会议上就第十轮对俄制裁达成一致。欧盟国家间制裁俄罗斯橡胶和汇报俄罗斯在欧资产的问题无法形成共识。在贸易问题上,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阴云还笼罩在欧洲上空。去年马克龙亲赴美国讨个说法,结果无功而返。本月初,德国政府也坐不住了,德国副总理效仿马克龙,与法国经济部长共同赴美,试图向美国解释法案对欧洲的伤害,希望得到美国的尊重。然后便没有下文了。5、美国“一箭三雕”成为最大获利者总体来看,美国在俄乌冲突中持续“拱火”达成了“一箭三雕”的效果。首先,削弱了俄罗斯。在过去一年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对俄发起制裁措施近1万项。同时,西方还对俄罗斯进行外交打压和政治孤立。无法否认,俄罗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都会受此影响。其次,打击了欧洲。欧洲作为俄乌冲突主战场,经济、民生遭到重创,俄欧关系全面恶化。同时,欧洲长期追求的战略自主权也遭遇挫折。最后,美国大发战争横财。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的军工企业收益和股价大幅飙升。印度《周日卫报》指出,俄乌冲突即将开始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价为385美元。在战争第一枪打响后,它就突破了470美元(增长了23%)。据美国媒体报道,战争一开始,许多美国参议员就购买了这些公司的多股股票。6、一场普遍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始俄乌冲突不仅仅是对于俄乌两国的灾难,对于全世界而言都是一场危机,世界的不稳定因素正在不断累积,各国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冲突爆发一年来,俄罗斯已经动员了数十万应征入伍人员,并计划将其军队规模从100万扩大到150万人。美国已经增加了武器生产,取代用库存供给乌克兰军队。法国计划到2030年将军费开支增加三分之一,而德国则放弃了长期以来禁止向冲突地区运送武器的禁令,并向乌克兰运送导弹和坦克。20日,在参加第16届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览会时,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表示,全球国防工业投资水平不断提高,一场普遍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始。7、核战争可能意外或有策划地爆发拜登政府此前提交给国会的2023财年国防预算文件显示,美国计划投入3.84亿美元,对位于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土耳其和英国的6个北约成员国核弹存储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在俄乌局势紧张之际,美国此举无疑将进一步加剧欧洲地缘冲突风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当地时间7日晚在社交媒体平台推特上发文警告称,当前是数十年来核战争风险最高的时期,核战争可能意外或有策划地爆发。面对北约集团对俄乌冲突的持续干预,普京21日在莫斯科发表国情咨文时,宣布俄方暂停履行俄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引发了多国对于核武器危险的担忧。“紧张局势已被推升至自冷战以来最高水平。”路透社21日评论称,俄美两国间相互具有威慑性的微妙关系变得极为复杂,世界和平将面临较大威胁。8、从欧洲能源危机到非洲食品市场,全球都感受到了战争对经济的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重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还是重要化肥出口国。过去一年,受冲突影响,国际粮价攀升,粮食危机加剧,在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背景下,非洲、中东、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进口粮食的财政负担明显加重,脆弱群体的粮食安全进一步受到威胁。对于许多德国人来说,通货膨胀可能是俄乌冲突带来的最明显的影响。一年来,德国的物价水平远高于近年来的水平。而且,相比于拥有自己的天然气储备的美国,和拥有丰富核能的法国,德国工业受到能源价格飙升的打击尤为严重。路透社19日称,到今年年底,德国经济将损失约1600亿欧元,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日本也没有幸免。日本约9%的液化天然气进口依赖俄罗斯,制裁引发的电力和天然气价格飙升,已成为日本中小企业的沉重负担。9、发展中国家连带遭灾《南华早报》指出,鉴于地缘政治、大宗商品价格和金融市场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俄乌冲突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波,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半岛电视台19日报道称,俄乌冲突一年来,数十个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大幅贬值,提高了进口成本。南非开普敦的众多企业表示,为了承受南非货币贬值带来的更高费用,不得不削减管理费用,包括员工的工资。另外,粮食流通的中断加剧了供应链和气候挑战,推高了食品和天然气价格,并使乍得、突尼斯和斯里兰卡等地出现粮食短缺。非洲很多国家面临更大程度的粮食危机,人们被迫忍受饥饿。亚洲液化天然气的基准现货价格也创下历史新高,导致该地区众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电力短缺。能源和食品进口商受到打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变得更加昂贵。10、这场冲突或成历史转折点,标志着后西方世界秩序的出现毫无疑问,俄乌冲突正在推动调整世界格局的走向:并不怎么团结的西方,比以往任何时候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更小。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一直致力于创造出一个实力雄厚的西方联盟来反对俄罗斯,形成拜登所吹嘘的“全球联盟”,并通过加深俄乌冲突的严重性来牵制更多国家的发展。事实却证明,西方在俄乌冲突的问题上远非团结一致,更多国家并未陷入美国编织的这场博弈游戏中,美国对风云变化的世界秩序的影响力越来越存在局限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俄战争的历史事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