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斯坦与去吉尔吉斯斯坦安全吗人口


导读: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将于7月9日举行总统大选。现任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有望获得连任。乌新任驻华公使图尔苏诺夫·巴体尔先生为观察者网独家撰稿,展望大选之后这个中亚腹地国家的下一步发展轨迹,对中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华关系前景。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图尔苏诺夫·巴体尔】
乌兹别克斯坦将于2023年7月9日举行提前的总统选举,这或将是这个中亚腹地人口大国今年最重要的政治事件。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唯一与所有其他地区国家都接壤的国家,这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超过3600万,几乎占中亚地区约7800万总人口的一半。目前,乌兹别克斯坦是“后苏联空间”中继俄罗斯和乌克兰之后的第三大人口大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中亚共和国的人口约为2000万人。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具有丰富人文底蕴和经济潜力的大国(图片来源:网络)
来自该国各政党的四名候选人已登记参加乌兹别克斯坦的总统选举,包括人民民主党的乌卢格别克·伊诺亚托夫,社会民主党“公正”的罗巴洪·马赫穆多娃,生态党的阿布杜舒库尔·哈姆扎耶夫,以及现任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民族复兴”民主党没有提名自己的候选人,而是选择支持米尔济约耶夫。
外界观察人士称,如果米尔济约耶夫成功连任,他将继续推行2016年初任时即宣布的大刀阔斧改革进程。事实上,乌兹别克斯坦此时已经进入了一个深刻变革与系统性转型的阶段。
乌兹别克斯坦的大规模改革波及社会和国家的所有领域,包括其外交政策,使乌兹别克斯坦摇身变为中亚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2023年4月举行的全民公决更新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宪法》,巩固了乌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战略路线,对乌外交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在中亚地区。
即将举行的选举结果将决定乌兹别克斯坦下一步发展轨迹。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多次指出,政府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改革、更新和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银行专家指出,尽管全世界,尤其是欧洲和中亚地区的经济形势较为艰难,但乌兹别克斯坦仍然致力于推行最重要的改革。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启动的大规模改革计划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推行经济的开放。
分析人士称,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现代化和其日益增长的政治开放性将推动整个中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其地理中心。这些特点使乌成为该地区政治和经济的天然风向标。
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转型和开放政策对中亚的稳定、安全和发展非常重要。正如米尔济约耶夫总统所指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共同将中亚建成一个稳定、经济发达和繁荣的地区。”
自获得独立以来,中亚各国首次证明它们不仅有能力采取联合行动,确保其公民的福祉和繁荣,还有能力就共同的区域难题做出决定。今天,中亚各国正在不断努力推行地区安全与稳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
我们在短时间内消除了很多障碍,首先是敏感的边界问题。我们为中亚各国公民的自由流动、开展积极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创造了条件。我们首次启动了联合工业合作项目,开始构建新的价值链。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投资基金已经建立,将为工业、农业部门、能源、基础设施、汽车和其他领域的项目提供资金。
中亚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利的营商环境,有助于贸易的增长。乌兹别克斯坦已经开始与该地区的几乎所有国家建立边境贸易和经济区。得益于此,区域内贸易在过去五年间翻了一番,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成果。在此期间,该地区各国的GDP总量增加了750亿美元,达到3580亿美元。这些变化都对中亚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有助于加强该地区的稳定。显然,乌兹别克斯坦的改革及其新的地区政策促进了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速。
在过去的五年间,中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一个紧张和冲突的地区变成了一个互信、合作与和睦的地区。中亚国家领导人所关注的议题也发生了变化,现在主要的合作议题转变为贸易、经济、投资、文化和人道主义等领域的互联互通。
简而言之,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与邻国的合作已经具备了全新、系统性和动态的特征。国际社会认识到,只有一个稳定、动态发展、繁荣的中亚地区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建设性的、可长期的合作伙伴。
乌兹别克斯坦于2017年发起的中亚国家元首协商会议机制已成功启动,助力形成共识,共同探索解决区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难题。积极的、建设性的政治对话将加强互信,让中亚国家对中亚的现在和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此期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双边关系已升级战略伙伴关系,与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已升级至同盟关系。
今天,该地区国家正在 "中亚+"对话形式的框架内与主要国家建立平衡、建设性和互利的关系。2023年5月,中亚国家与中国的第一次领导人峰会在中国古城西安成功举办,为中亚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历史翻开了展新的一页。
同时,乌兹别克斯坦还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与中国积极开展合作。在2022年9月撒马尔罕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国事访问,这再次证实了两国之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高水平。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在伟大的丝绸之路上有着数百年的联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参加了2017年和2019年在北京举行的两次高级别国际论坛。
总的来说,这次选举结果将决定乌兹别克斯坦的内部发展轨迹,反映出中亚区域合作的趋势和乌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前景。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坚持大规模改革的路线,以及继续推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开放、平衡的外交政策。
翻页为英文全文:
Elections in Uzbekistan: a factor of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n Central Asia
Early elections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 will be held in Uzbekistan on July 9, 2023. This is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event this year in the most populous country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Central Asia.
Uzbekistan is the only state in Central Asia that borders with all other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 Kazakh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Turkmenistan and Afghanistan. Today, the population of Uzbekistan is over 36 million people, or almost half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entire region – about 78 million people.
Currently, Uzbekistan is the third 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the post-Soviet space after Russia and Ukraine. In the early 90s of the last century, the population of this Central Asian republic was about 20 million people.
Four candidates from the country's political parties have been registe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Uzbekistan. In particular, Ulugbek Inoyatov – from the People's Democratic Party, Robakhon Makhmudova – from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dolat" (Justice), Abdushukur Khamzayev – from the Ecoparty, as well as the current President Shavkat Mirziyoyev.
“Milliy Tiklanish” Party (National Revival) did not nominate its candidate, but supported the candidacy of Shavkat Mirziyoyev.
According to observers, if elected, President Shavkat Mirziyoyev will continue his course of large-scale reforms, which he announced when he assumed the post of head of state at the end of 2016. And, indeed, Uzbekistan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profound changes and systemic transformation.
Large-scale reforms in Uzbekistan, which affected all spheres of life of Uzbek society and the state, including its foreign policy, contribu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country into the most dynamically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regi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 updated during the referendum held in April 2023, consolidated the country's strategic cours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state, which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its foreign policy, primarily in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The results of the upcoming elections will determine the trajectory where Uzbekistan will move on in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There is still much to be done, President Shavkat Mirziyoyev has repeatedly noted, but reforms, renewal and modernization are irreversible.
The World Bank experts noted that Uzbekistan remains committed to the most important reforms, despite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around the world and in the region of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President Shavkat Mirziyoyev has launched a large-scale reform program, in which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According to analysts, th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of Uzbekistan and its growing political openness can have huge consequence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throughout Central Asia. Uzbekistan is the 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Central Asia and its geographical center. These features make him a natural and historical trendsetter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shion in the reg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zbekistan's economy and the policy of openness are important for the stability,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sia. As the President of Uzbekistan noted: "Our main goal is to jointly transform Central Asia into a stabl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prosperous region."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gaining their independence,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have confirmed their ability not only to take joint actions to ensure the well-being and prosperity of their citizens, but also to make decisions on common regional problems. Today, the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are consistently solving the difficult tasks of ensuring security and stability,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sia.
A lot of barriers have been eliminated in a short time, first of all, sensitive border problems. Conditions have been created for the free movement of citizens, active cultural and tourist exchanges between the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mplementation of joint industrial cooperation projects has been launched, new value chains are being created. Investment funds of Uzbekistan with Kyrgyzstan and Tajikistan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finance projects in the fields of industry,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energy, infrastructure, automotive and other areas.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has been formed in Central Asia,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growth of mutual trade. Uzbekistan has started creating border trade and economic zones with almost all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Thanks to this, intraregional trade has double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is is an unprecedented case. The total GDP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increased by $75 billion during this period. to over $358 billion.
All these change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aily life of the peoples of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mproving their well-being, contributing to strengthening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It is obvious that the reforms in Uzbekistan and its new regional policy have contributed to a serious acceler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ere has been a serious transformation of Central Asia, which has gone from a region of tension and conflict to a zone of mutual trust, cooperation and partnership. The agenda of the leaders of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has changed, in which issues of implementing common projects of interconnectedness in the spheres of trade, economy, investment, cultural and humanitarian ties already prevail today.
In short, in recent years, the dynamic trends of Uzbekistan's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states have acquired a qualitatively new, systemic and dynamic characte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ecognizes that only a stable, dynamically developing and prosperous Central Asia can become an attractive, constructive and long-term partner.
This is evidenced by the fact that during this short period, Uzbekistan's bilateral relations with the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have been raised to the level of strategic partnership (Kyrgyzstan, Turkmenistan) and alliance (Kazakhstan, Tajikistan).
The mechanism of Consultative Meetings of the heads of Central Asian States initiated by Uzbekistan in 2017 has been successfully launched,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common approaches and joint search for solutions to problems of regional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active, constructive political dialogue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in strengthening mutual trust and the common responsibility of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fo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region.
Today, the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are building balanced, constructive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 with leading stat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dialogue format "Central Asia Plus". Thus, in May 2023, the first summit of the leaders of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the ancient city of Xi'an, which opened a new page in the history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and China.
At the same time, Uzbekistan actively cooperates with China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s part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Samarkand Summit in September 2022,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paid a state visit to Uzbekistan, which once again confirmed the high level of relations of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Uzbekistan and China, which have centuries-old ties along the Great Silk Road, are carrying out fruitful cooper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esident Shavkat Mirziyoyev took part in two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forums held in Beijing in 2017 and 2019.
In general, summarizing the above, we can say that the election results will determine the trajectory of Uzbekistan's internal development, reflecting on the dynamic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prospects of Uzbek-Chinese relations of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Important factors in this are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ourse for large-scale reforms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an open, balanced foreign policy of 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如您需了解更多的“一带一路”资讯与商机,请留言提供您的邮箱,我们将给您定期发送“一带一路”研究WEB刊。文
亚布力论坛研究中心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构建国家新战略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行国际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开始,中国就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2015年3月28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就明确提出要“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看,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已有不少国家意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与枯竭资源为代价。部分国家已开始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相关环保法律,加大环境资源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在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的实践中,部分企业由于环保意识不足、对各国环保现状、环保立法缺乏了解,在项目投资前期对环境风险评估不足,导致项目遭遇当地民众反对或国际环保组织的阻挠甚至起诉,给项目造成停工甚至取消风险。为全面充分地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立法的进展,2020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保立法、政策与中资企业环境风险防范”专题研究,并发布了相关报告。本文为该报告相关章节内容摘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状况与主要问题一、“一带一路”覆盖的主要国家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纳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统计的国家共有63个,在和中国有投资贸易合作的全部国家与地区中,“一带一路”国家占比32.6%。根据相关资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区域分布看,覆盖了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及北非等地区;从土地面积看,占全球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从人口规模看,占全球人口总额的60%;从国民生产总值(GDP)看,占全球GDP的32%。表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分布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概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域广阔,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及北非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整体水平偏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2019年,沿线58个国家(叙利亚、伊朗、土库曼斯坦、也门和巴勒斯坦数据缺失)按现价美元计,GDP总量为142405.31亿美元,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是,从变化趋看,2000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与2000年相比,2019年沿线国家的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提升了13个百分点,从17%增长到30%。其中2012年-2017年期间增长了3个百分点。同期,沿线国家人均GDP增长了2961美元,增幅达到132%,远远高于世界人均GDP同期增长30%的增幅。不过,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看,这种增长态势主要是由印度等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带动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内部,由于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制度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各国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效率也呈现不同的特征。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除了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之外,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收入划分标准进行分类,沿线63个国家中有22个国家属于中高收入国家,18个属于中低收入国家,5个国家属于低收入国家,其中也有18个国家属于高收入国家。高收入、中高收入国家多集中于西亚、中东欧地区,这些国家资源富集,油气资源丰富。而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多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来看,中东欧、西亚地区的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南亚、中亚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中东欧、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2019年的人均GDP约为12514.8美元,比全球人均GDP11435.6美元高了1079.2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2019年人均GDP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有新加坡、卡塔尔、以色列、阿联酋、科威特、文莱、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巴林、沙特阿拉伯、捷克、立陶宛、斯洛伐克、拉脱维亚、匈牙利、波兰、阿曼、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等20个。其中,以色列、新加坡属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在全球具有影响力;中东欧国家具备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与条件,经济发展长期保持较好水平;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西亚部分国家以及俄罗斯、文莱、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依靠油气出口支撑经济较快发展。表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入情况2.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沿线部分国家逐渐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发展活力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轻工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亚洲四小龙实现了经济腾飞。20世纪90年代以来,借助承接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重化工产业以及电子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生产,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实现了经济崛起,特别是造成就了中国奇迹,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中国一举成为世界工厂。目前全球产业转移仍在继续,东亚、东南亚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断巩固,而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东南亚、南亚等地转移,这使得东亚、东南亚地区内部正在发生着二次、三次产业转移。受益于全球产业转移以及区域产业转移,一批国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成为新兴的活跃经济体。以东南亚国家为例,东南亚国家依托良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通过深度参与全球生产分工,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聚集地和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对于西亚部分国家,随着世界能源价格回升,资源出口型国家的经济发展得到巩固。相比之下,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低。中东欧国家的外贸依赖度较高,都超过100%,其中斯洛伐克、匈牙利、立陶宛、斯洛文尼亚、捷克和爱沙尼亚甚至超过150%。受历史因素影响,这些中东欧国家产业结构单一、工业份额偏重,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效率有待提高创新水平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实力与活力的重要指标,总体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创新水平不高。作为全球产业转移的受益者,东南亚国家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偏少,且其自身也尚未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创新水平最高的国家是以色列、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其次是以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根据统计,除了新加坡和以色列之外,研发投入占GDP比较高的国家还有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研发投入占比超过GDP的2%。研发投入比重大于1%的国家还包括俄罗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波兰、马来西亚和土耳其,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发投入比重均不足1%。其中,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西亚的巴林和伊拉克,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和柬埔寨,以及蒙古国、斯里兰卡等国家,研发投入比重不足0.2%。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出口或者初级产品出口,技术投入或需求严重不足。4.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呈现南亚、东南亚及东亚地区低,西亚、中东欧地区生产率较高的空间格局。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环保合作和国家生态环境状况报告》的统计,以2017年为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仅有33个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中东欧地区有15个,西亚地区有13个,中亚地区有2个,东南亚有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生产率普遍不高,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重大,单位能效低,沿线国家总体上还处于通过大规模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资源环境压力仍在不断加大。总体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水泥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0%以上,单位GDP钢材消耗、有色金属消耗、水资源消耗等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或两倍以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既是世界矿产资源的集中生产地区,也是世界矿产资源的集中消费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供应了世界57.9%的石油、54.2%的天然气、70.5%的煤炭以及47.9%的发电量。但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了世界50.8%的一次性能源,包括41.1%的原油,47.1%的天然气,72.2%的煤炭和40.1%的水电。以钢铁而言,“一带一路”国家生产了世界71.1%的粗钢,但消费了世界70.7%的粗钢和70.3%的成品钢材,而水泥生产量占世界的81.8%,消费量却占世界的83.2%,还依赖进口。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状况与主要问题1.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频繁强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面积十分广阔,土地面积接近世界的三分之一,但人口也非常众多,总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这也决定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与资源注定存在不匹配的矛盾。从区域看,沿线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处于气候及地质变化的敏感地带,自然环境十分复杂,生态环境多样而脆弱。从气候条件看,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受每年的台风影响,洪水高发;而中西亚区域处于欧亚板块交汇处,地震频繁。从地形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有高原山地,又包括平原海洋;既有森林草原,又覆盖了荒漠沙漠等复杂地形,不少沿线国家土壤贫瘠,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和荒漠化问题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科技部和国家遥感中心在2015年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显示,“一带一路"区域裸地及人工活动强度较大的面积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森林、草地和灌木丛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区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2.较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依赖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污染加剧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地区是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化进程总体呈加快趋势。从发展方式看,许多国家经济发展较为依赖水、油气、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而在开采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不足,这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大,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化、部分生物濒危等各类生态环境问題不断显现,严重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3.从具体区域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问题复杂而多样,各国生态环境特征差异明显东南亚尤其是东盟地区受热带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洪水高发,也是世界生物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一区域面临森林锐减、水和大气污染、工业污染排放、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中亚地区远离海洋,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全球生态问题极为突出的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沙漠化和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同时,中亚地区还面临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南亚地区水污染严重,印度遭受生活污水、工业排放废水、化学药品和固体废弃物的严重污染。中东地区不但水资源短缺还遭受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带来的“环境后遗症",还由于汽车和重工业发展,空气污染严重。西亚面临土地荒漠化和森林进一步锐减问题,而蒙古和俄罗斯等国家由于人为过度放牧、无节制使用草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严重的草地荒漠化、沙尘暴和空气污染严重。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量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平均增长速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大部分国家以能源、原材料供应为主,产业结构偏重高碳排放型。虽然目前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年均增速较高,从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参与自由减排程度综合评判的绿色低碳发展状态结果显示,各地区的低碳发展水平指数近年来均有上升趋势,其中中东欧地区上升最为显著。1992年至2014年,沿线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从2.69吨增长至4.43吨,总体呈现先波动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3%。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沿线国家历年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年增长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92%。从国家减排看,1992-2014年,沿线国家的碳排放总量从93.71亿吨增长至201.16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3.53%,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从1992年的42.24%增长到2014年的55.66%。从总体变化趋势看,碳排放总量相对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国家,而碳排放总量相对较低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亚和中东欧。从碳排放增长速度看,蒙古、俄罗斯、中东欧等区域的碳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中亚的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管理如上所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普遍面临以上诸多环境问题,各国要求实现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意愿在不断提高,绿色转型步伐在不断地加快,各国政府也在不断地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各不相同,各国采取的环境管理措施也各不相同。从区域看,中亚国家比较重视绿色经济及生态安全,推动能源与环境相协调。哈萨克斯坦在2012年提出“绿色桥梁”倡议及全球能源环境战略,2013年颁布实施了向绿色经济过渡的行动纲要。2014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绿色经济是哈萨克斯坦通往未来发展必经之路”,强调哈萨克斯坦要大力发展新型投资,向绿色经济过渡,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开展绿色能源合作,促进绿色交通网络建设。乌兹别克斯坦则希望改变落后的制造业和加工业这种单一经济结构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经济发展局面,以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通过了“2013-2017年保护环境行动计划",将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支柱行业,制定了“绿色经济原则的经济行业发展机制"。吉尔吉斯斯坦目前比较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推护生态安全,用生态安全统筹国家环保领域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政策。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面临能源瓶颈,在国家全面转型期,坚持环境保护的大方向,强调可持续健康的环境对于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2008年,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答署了《建立绿色走廊协议》。东南亚各国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其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要求各国必须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确绿色发展目标,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从具体的国家看,柬埔寨制定了“绿色增长路线图",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和项目整合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绿色经济建设。通过建立部长级国家绿色增长委员会,将能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写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发展产业绿色化国家战略等。印度尼西亚在2005-2025年国家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绿色印尼,永续印尼”的目标,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企业低碳化生产,进一步完善节能政策。新加坡在2009年发布了可持续发展蓝图,2012年出台了《2012绿色计划》和《国家再循环计划》等,通过完善绿色经济的法制体系,将经济、社会全面“绿化”。越南则制定政策,推进各个领域的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发展生态产品市场、绿色产品、绿色采购等,有效推进整体经济模式的绿色转型。马来西亚、缅甸、老挝、菲律宾和泰国等也将绿色发展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之中,并推进产业及相关政策变革。南亚国家印度则提出要创建“绿色经济"大国,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度经济发展出现回落,国际能源价格动荡,不仅加重了印度能源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印度经济的长期发展。印度国内能源短缺特别是油气缺口巨大,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项,为降低能源短缺给本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印度极力发展低碳经济。2006年,印度计划委员会起草了《能源综合政策报告》,明确新能源技术路线,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2007年印度成立总理担任主席的“总理气候变化委员会",协调和气候变化评估的相关工作;2008年推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计划》,强调提高资源能源效率计划、绿色印度计划,应对气候变化问題,同年推出新的国家能源安全政策,倡导使用清洁、可再生资源。从2008年开始,印度开始从政府措施和市场机制着手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未来“绿色经济大国”。俄罗斯则倡导发展清洁能源,有效转变消费结构。长期以来,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天然气出口,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且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给俄罗斯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世界能源环境的变化,俄罗斯经济出现低速增长甚至一度停滞,为减少传统能源型经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俄罗斯开始注重向绿色经济转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俄罗斯在其《2008-2020年国家社会生态发展长期规划》中将提高能源效率作为本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首要目标。2008年俄罗斯颁布“关于提高能源及生态效率”联邦总统令,以法律的形式提出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是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2009年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联邦2030年前能源战略》,明确新能源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扶持政策。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保立法与政策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保护法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各国环境立法的发展。一般而言,新的国际环境标准出台,推动了一些国家更新国内环境立法。主权国家加入某项新的国际环境公约之后,大多需要进行国内转化才能使其具有可执行性,这就对国内环境立法提出了新要求。而“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的绿色发展规划,也相应出台了环境保护政策,这推动有关政策条文升级为法律规制。根据我们的梳理判断,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立法加快。以俄罗斯为例,早在2002年,俄罗斯就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这成为其制定环境政策,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多样性以及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法。2005年12月,俄罗斯通过修订《行政法典》,加重了对环境违法的行政处罚力度和罚款金额。2008年6月4日,俄罗斯发布了第889号总统令,明确规定采取提高俄罗斯经济、能源和生态效率的重大措施,并要求采取更加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伊朗近年来也加快了环境立法速度,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涉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20余部,涵盖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土地综合治理、垃圾处理、空气污染治理、生物资源保护等诸多环境领域。并不断强化环境监管措施,强化环境监控和信息收集,推动公众参与。近年来土耳其也加快了环境保护立法,目前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空气质量控制条例》、《水体污染控制条例》、《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等。其中,土耳其的《森林法》规定,严禁侵害森林,严禁以各种名义缩小林地面积,除非公共利益需要,不得在林地安装各种设施和从事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条例》要求对各类工程项目实施所导致的水、土壤、大气等方面环境问题进行评估,所有重大工程、工业区以及独立项目在正式施工建设之前,必须通过环保部门审核。依法采取的环保措施贯穿于工程开发建设的始终,而不仅仅是环境破坏之后的补救。【责编:章伟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吉尔吉斯斯坦安全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