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从事数字印刷品的鉴定方法软件和技术的公司来说,有哪些有效的途径可以找到精准客户?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篇1
不成熟的数字化: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一份关于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的调查显示,只有15%的受访企业属于成熟度较高的行列,65%的受访企业在这方面还只是初试牛刀,被定义为“新手企业”。
这个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数字化转型―消费者和设备一样―都已紧密相连。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让数字化成为每家公司的必由之路。它们必须在这场转型中取得成功,否则将在对手面前束手就擒、功亏一篑。
即使是在一个高度互联的世界中,要想利用新技术获得重大转型突破,也需要付出可观的时间和努力,并具备一定的意志力。企业高管们需要引领整个过程,确保自己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协调作用。员工对于技术的重要性已然知晓:78%的受访者称数字化转型是其供职企业未来两年的头等大事,低于5%的受访者认为这永远不重要。同时,81%的受访者称其供职的企业正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积极尝试。
在那些把数字化转型确定为管理议程中恒定目标和核心战略考量的企业中,81%认为自身会在未来两年中更具竞争力。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公司领导者没有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关注点的企业中,只有18%认为自身竞争力会增强,近半数(46%)对于自身未来的竞争力预期低迷。
尽管企业对于数字化势在必行趋势的认知度已越来越高,但做出反应的企业却微乎其微。只有38%的受访企业将其设定为企业管理议程上的恒定目标。在其余的受访企业中,65%认为自己需将这一目标的重要程度提升至超过目前状态的水平。
数字化转型益处多
有效管理数字技术的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中的至少一项上获益:更好的客户体验和互动、精简运作方式以及新业务线或新商业模式。尽管创新型商业模式是每个CEO梦寐以求的事,但数字技术能带来的转变大多还是在客户体验和运营上。根据调查,商业模式转型是很困难的,也不那么普遍。
客户体验是数字化转型影响最明确的一个方面。调查发现,改善客户关系是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最成功的领域。最显著的方面是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其次是在便利顾客方面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
受访者还表示,在运营方面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部分体现在企业的自行运作中。很多受访者表示内部交流得到显著促进,特别是利用社交媒体之后。
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新业务的机遇是存在的,有1/4的受访者期待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新产品和服务。但商业模式转型是很难实现的。只有7%的受访者表示公司的数字技术帮助其开发出新业务,而表示有新商业模式产生的受访者比例只有15%。原因也许是这种技术过于前沿,企业还没时间使其转化成新的商业机遇。
数字化转型中的问题
尽管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需求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大部分企业仍挣扎于如何利用新型数字技术创造商业利益。他们既缺乏管理气度也缺乏相关经验,不知如何利用技术有效驾驭转型过程。即使是在有效平衡技术方面显示出领导力的企业,也会遭遇新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当今的新兴技术,诸如社交媒体、移动技术、分析和嵌入设备等等,对于思维和技术体系的要求都要高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转型浪潮。
自满是调查显示出的对企业影响最大的问题。40%的受访企业称,“无‘燃眉之急’/缺乏紧迫感”是数字转型中的最大障碍。企业高级管理层和低层对于紧迫性的认知截然不同。事实上,管理阶梯越向底层延伸,对数字化转型的满意度则越低。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篇2
“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战略转型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前瞻性,二是目的性,三是创新性。各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给报纸这一传统媒体行业巨大冲击,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要探讨报业在新媒体背景下战略转型的举措,就要清晰地认识到新媒体给报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报业生产数字化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任何业务信息都统一编码,变成“0”、“1”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和网上传输。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促使报业用数字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报业,其内容包括内容数字化、形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和手段数字化。
内容数字化是通过编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报业新闻信息转换为用数字技术进行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式的内容,是报业数字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形态数字化是将报业数字内容表现为与数字技术相对应的数字文本、数字视频、数字语音、数字图片、数字动漫等存在形态。形态数字化是内容数字化的载体,是数字化内容的表现形式。流程数字化是用数字技术处理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排版、传输、发行、交互、阅读、存储、检索等全过程。流程数字化是数字报业的关键,是内容数字化与形态数字化的技术要求和必然结果。手段数字化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基础平台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工具实现对报业信息的处理与管理。手段数字化是数字报业的技术标志,是内容、形态、流程数字化的装备支持。
受众分流与多元载体
对任何媒体来说,受众都是至关重要的。失去受众,媒体就没有了传播对象,也失去了它存在的经济基础。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和交互性等优点分流了传统报纸的受众。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下内容的时空“束缚”,使其在内容形态、信息来源上具有更高的延展性和丰富性,大幅提高了受众信息选择的自由度。同时,受众的互动性在新媒体的支持下也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新媒体的便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使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向新媒体转移。可见,单一媒体已经很难满足所有受众的兴趣。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新的媒介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媒介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受众选择媒体和信息的自主性明显增强,这必然引发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
新媒体的突出特征是终端设备功能的多元化,表现为一种设备具有多种功能,或一种功能可由多个设备去实现。数字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新闻传播的接收平台,除了传统的报纸外,人们还可以在互联网、手机、广播等不同的媒介上看(听)新闻。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的报道,记者可以将采访到的内容加工为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提供给不同的媒体,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报纸战略转型的对策建议
在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报纸依然有着自己的竞争优势,核心问题是,报纸如何实现战略转型,如何应对报业生态环境的变化重新定位、拓展渠道、打造新的产业链。
对策一:产业属性与角色定位重构。对传统报纸而言,新媒体时代不仅要求其在生存困境下进行数字化技术改造,也不仅意味着报业生存形态和传播形态的改变,从更深层来说,报业将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即报业面临产业重新定位的问题:一是报业的产业属性定位。美国经济学家马克·优里·波拉特在《信息经济学》中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四个种类,由此正式提出“信息产业”概念,信息产业实质上是一组产业群,主要从事信息生产、传递和服务。因此,传统报业从传媒产业转型为信息产业,是其在产业融合后必然的产业属性定位;二是报业在产业中的角色定位。可以说报业在产业属性中的角色定位是报业战略转型的一个前提。报纸应该突破平面媒体的限制,重新定位角色,使其成为数字信息开发处理、数字信息、数字产品营销和数字产品客户服务的综合平台,实现报纸的数字化。
对策二: 品牌塑造与产业链条延伸。研究表明,与新媒体相比,报纸仍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信息把关的权威性、栏目的专业化和批量化,但报业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应努力打造和锤炼报纸品牌,实施差异化发展,提高报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报媒的品牌效应在文化产业链中具有核心竞争力作用。报媒品牌的塑造,还要注意品牌的延伸开发。包括向相关传媒产业延伸和扩张,放大品牌的观念、机制、团队、技术优势等。
印刷、发行、广告是传统报媒的三大产业,新媒体背景下,报业价值链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报纸的产业链得不到延伸,很有可能被迫沦为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商。因此,拓展和延伸报业经营产业链,至关重要。一是内容产业链的延伸。数字技术将任何形态的媒介内容转化数字形式进行传播,消融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之间内容形态的界限,使不同类型媒介的内容可以交换和再生产,实现交互共享,形成规模化生产。这可以大大降低报纸内容生产的成本,实现报业内容链上的规模经济;二是终端产业链的延伸。终端是媒体与受众的直接接触点。新媒体时代,媒体数量和媒介类型的不断增加使得媒介受众日益增长。各种媒介的一体化多功能趋势,使得报业可以实现规模化、差异化内容生产,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都为报业赢得大量受众资源。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篇3
P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视觉艺术;影响
一、数字媒体技术中视觉艺术的发展背景
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化升级具有时代意义,视觉艺术和科学技术也是相伴而生的共生体,视觉艺术能放映出对于社会状态和思考和看法,而科学技术的力量就是改变世界,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提源源动力,两者从理性层面和感性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借助数字媒体技术能触发艺术表现形式的升级。将数字媒体技术和视觉艺术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空间以及实践维度的升级,将视觉艺术的控制结构进行转变,展现出无限可能,并且将二维转化为多维,也实现了静态到动态的过渡。正是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当代视觉艺术结构和应用领域之间形成了更加有效的管理体系,无论是从观念还是从情感,都实现了整体艺术模型情感表达方式的优化。新技术对于视觉艺术项目产生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息管理程度和信息升级路径。
另外,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视觉艺术的升级,也将其普遍认同的价值形式进行了深度处理,确保管理维度和管控结构之间的有序开展,在模糊了媒介界限的基础上,能有效对技术结构和员工能用模型进行综合管理和合理化应用。目前,多数学者很难为数字媒体技术机制中的艺术视觉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思想理念和工作状态等参数也并不容易判断,这也是艺术家视觉艺术工作重心和精力的多元化配置。
二、数字媒体技术中视觉艺术的简化和趋同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对传统视觉艺术的颠覆和挑战,也是为视觉艺术家提供多元化发展平台的管理模型,是从根本上为虚拟图像的产生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路径和分析机制。数字媒体技术下图形处理方面较为便捷,能在建立相应处理措施和图像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形成了新型的艺术处理形式。
在传统的设计结构总,图像和数字媒体技术之间的管理问题能形成一种较为特殊化的环境,除了硬件和软件,能形成更加有效的特殊化环境,确保整体精神层面的感受能借助视觉管理模型有效的展示出来。在数字媒体技术逐渐发展的进程中,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实现了全面化升级,借助用户界面和图形处理机制,就能对相关文字进行排录,从而形成具有实际价值的视觉模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增加了艺术构象和创意环节实效性,也能有效减少修改时间,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基础上,也有计划的提升了整体视觉艺术的创新性价值,确保整体管理维度和管控机制的融合性发展。
在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能有效实现视觉处理效果的简化,并且实现创作机制的便捷化发展,无论是人性化还是自由化,都能展现不同的管理维度和管控要求,确保整体视觉处理效果更加贴合实际需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媒体技术提供便利化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的同时,也导致其使用的艺术创作工具大同小异,同质化的视觉特效等问题,也就逐级突显出来,会导致视觉疲劳和惰性,甚至会形成视觉定势,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此基础上,升级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优化。
三、数字媒体技术对视觉艺术的影响
(一)数字媒体技术和视觉艺术形成融合体
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已经不完全拘泥于传统的纸质模型和管理结构,更加注重听觉文化以及视觉文化的建立和推广,正是基于此,在实际研究机制建立过程中,要将数字媒体技术和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提升整体视听感受,确保管理效果和视觉艺术模型的有序性。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和视觉艺术的优化,能在建立互融共生的基础上,保证元素之间的复合性以及多元化,确保艺术发展结构和应用管理模型的有效优化,积极践行更加完整的处理机制,确保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升级。另外,正是基于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在数字媒体视觉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能有序升级艺术创造效果,真正实现了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升级和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数字媒体技术模型的升级,也就导致视觉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作对象、方法以及创作理念等都实现了有效转变,相较于传统视觉艺术模型,整体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的多元化。由于创作手段和创作概念的优化,静态视觉艺术以及逐渐转变为动态视觉艺术,形成更加多元化艺术模型,数字媒体技术结构和视觉艺术模型也实现了根本性转变,真正跳脱出传统的静态模型,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与此同时,在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的视觉艺术模型,也形成了更多的特殊化符号,“力量感”“科技感”“时尚感”等,利用静态装饰元素建立更加系统化的动态化视觉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不仅仅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也能进一步贴合大众的个性化要求。正是基于视觉效果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才能形成更加具有动态化感受的艺术模型。
(二)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了视觉艺术的升级
在数字化媒体技术视觉艺术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中,要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统筹,从而建构更加完整的媒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体系中,眼球经济成为了新兴热门的话题,人们在阅读疲劳的同时,更加倾向于通过图像明确相关内容,正是基于此,图像大量堆积,以一种新形势向人们展示不同的信息组成架构。正是基于此,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能建构切实有效的管理层级,确保管控维度和管理结构的最优化,受众在选择内容方面也会选择更加直观其简洁的信息和视觉数据。
数字媒体技术为视觉艺术的大众化提供了必要途径,将两者融合能完整的展现出任何文化景观和图景,确保不同尽管要求和视体验都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升级。与此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也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视觉消费模式,确保多样化生活结构,在广泛参与和多种选择机制建立的同时,对于相关层次和数据视觉形象的分析也更加有效。由于视觉影像在增多,就会导致视觉疲劳问题,只有保证更多的视觉补偿和审美形成有效调控模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视觉效果的完整度。
(三)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了视觉艺术的探索性转变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数字媒体项目具有先天性的强烈优势,不仅具有变革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简化作用。数字媒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其自身具有较大的进化性和变革性,能在实际应用中将设计师的想法转化为社会性的视觉性产品,也能直接提升经济效益,并且保证数字视觉资源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和传递,真正为视觉作品的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在设计模型中,运用纯艺术和实用艺术进行有效融合,形成探索性的转变,从而获得有效的经济收益,在实现数字视觉管理的基础上,能有效对数字资源等进行深度分析。
目前,人们更加热衷于设计作品独特性以及个性化,因此,要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升级整体设计效果的实际价值,并且形成更加具有创新性以及视觉的作品模型,真正践行视觉试验以及探索,建构完整的视觉演示模型。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能对空间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演示和转变。正是基于求新求变的数字媒体技术,才能创设符合大众审美的视觉艺术模型,从而顺应大众的需求。在提升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化作用,数字艺术在实际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主要是从视觉形式以及视觉美感的追求,形成更加完整的艺术因素,能在提升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保证数字艺术模型和应用价值的最优化,切实维护数字艺术的美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要想实现视觉艺术的升级和优化,就要积极落实平面化转立体化的运行模型,确保静态化转化为动态化、单一化转化为复合化,从而建构更加符合大众审美品位的设计理念和应用框架,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数字媒体视觉艺术的优化。因此,要深层研究艺术的相关问题,在应用多元化技术的同时,设计更加具有时代意义的视觉艺术作品。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篇4
关键词:数字化;矿产资源;勘察;方式
“数字化”是矿产勘察发展趋势,按照数字系统布局方式进行调度控制,实现了现场勘察作业流程一体化,推动了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优化。结合3S技术对矿产资源勘察提供科学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矿产勘察方案,体现了数字矿产技术应用特点,实现了勘察模式及改造的一体化建设。
1“3S”技术特点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新时期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优化转型,矿产资源利用体制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这些都是形成高效采矿方案的重点。从科学技术转型角度考虑,矿产勘察将朝着数字化、科技化、信息化等方向转变,促进采矿业优化转型与发展。
2数字化矿产勘察趋势的思考
2.1科技化
数字化矿产资源勘察体系中,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指导资源建设,帮助企业构建更具创新性的开发模式,减少各类资源的浪费。对于不同勘察模式中,要更好地利用资源结构布局平台,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勘察操作方式。只有结合不同类型的矿区层次,才能选择相对应的数据库系统,从而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操控体系。科技化为矿产资源开发与建设提供指导依据,标志着采矿区生产作业流程科技化转型。
2.2功能化
数字勘察运行功能实现升级改造,职能上,数字平台协同采矿系统实现综合化调度,为区域采矿与分析提供指导依据;功能上,利用数字系统进行规划改造,保证数字系统运行与矿产勘察的最优化,这些都是勘察单位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功能模块,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种数据处理任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勘察作业一体化,为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加快资源利用机制建设。
2.3最优化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储存量丰富,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关系着区域发展水平,如何科学利用矿产勘察技术极为关键。数字技术是现代采矿业的先进技术,矿产勘察是为了更好地开发资源,构建具有数字化特点的采矿作业模式,帮助企业构建科学的发展机制,从而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3数字勘察系统构建及功能布局
3.1勘察系统布局
贵州地质资源储存量丰富,对数字平台信号的管控任务量很大,如果依照民用通讯设施建设开展,一方面资金需求非常大,另一方面维护成本也非常高,国内企业现阶段还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工作。矿产资源勘察可采用纯B/S的应用架构,支持各种主流的浏览器,无需安装任何插件。设定应用系统要结合矿区布局特点,从多个角度采取针对性的调度体系,进而实现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形成更加稳定的资源构架体系,消除矿产勘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2勘察模式应用
(1)地理系统。通过矿产资源勘察与分析,能够为地区采矿作业提供科技化平台,为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提供综合保障。以“3S”技术为指导实现资源一体化利用,可以帮助企业构建更加先进的勘察模式,提高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为了提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勘察单位要充分利用3S技术平台,发挥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应用优势,解决传统服务机制平台存在的缺陷。科学技术辅助勘察单位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从本质上解决了传统地理信息数据管理模式上的缺陷,提高了勘察单位宽带地理信息水平。勘察单位积极引入信息科技作为平台,为数字化操作模式调整提供指导依据。
(2)数据系统。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下,利用新技术构建勘察平台,从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多年的发展,数字勘察的信息管理范围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张,企业运行采矿模式实现了优化升级,软硬件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勘察人员要结合地质、构造环境,科学布局勘察系统方案,把各项设备落实到位,确保获得的地理数据与实际情况一致。企业需要按照矿产资源结构布局及发展样式,从多个方面进行数字调度与转型,才能更好地利用地质资料,加快矿产开发与利用。
(3)网络系统。3S技术设置了多道数据认证标准,地理信息服务只有在安全认证指令下才能获取虚拟操作权限,否则系统自动关闭展示功能,这也是虚拟数据人性化控制技术特色。3S技术是地理信息工程核心支撑,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可提高动态展示效率,从多个角度呈现勘察单位网络结构模型。设定现场快速调度与指挥平台,建立矿区的数据系统平台,为矿产资源勘察与分析提供指导依据。现场调度具有科技性特点,结合现场矿区布局特色及应用模式,构建符合现代科技资源利用体制的发展模式,加快数字化矿产转型。
(4)管理系统。出台相应的部门规章和煤矿成本价计算规则,引导企业以数字勘察水平为主要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改变以最低价为主要手段的中标方式。按照数字技术应用优势,明确数字勘察监督机构作为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机构,从监督实体数字勘察转变为主要监督煤矿各参建方的履职行为;对一些管不好、管不了的建立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推进数字勘察保险制度。推进煤矿监理企业向煤矿总承包、煤矿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转型。我国要从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增强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从多个角度研究矿产资源利用模式,为资源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赋予技术单位法律功能,有效制止一些数字平台的违法活动。
4结论
总之,数字化矿产勘察模式具有先进性特点,按照地区规划与利用机制展开调查,构建更加实用性的数字勘察模式。不断调整现有的资源勘察平台,明确地方政府的数字勘察监管职责,完善“数字勘察、高效开发、综合利用”的数字勘察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数字勘察目标任务考核体系。通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水平已有了长足进步,但还需积极引进学习数字平台信息管理的最新技术,为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骏,颜钢锋.基于Socket的网络编程技术及其实现[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9-251.
[2]陈文敏.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2003(9):50-51.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篇5
数字时代,为了寻得一线生机,传统期刊开始探索转型的途径和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值得总结和思考。
1.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
数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巨大的传播容量,它能比传统期刊更早地报道消息、传播信息,并且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需求。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淀,目前,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调查发现,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的很多传统期刊或采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创建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
2.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期刊业的市场规模在探索转型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可以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化期刊的功劳,这也证明了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是在不断发力的。
3.数字技术人才稀缺,亟须培养
笔者认为,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这与期刊业是长线运作的产业,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交流服务等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驾护航有相当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期刊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刊转型和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管理人才的稀缺,传统期刊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建议,不符合实际情况、盲目转型的期刊不在少数,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数字技术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内容缺乏创新、数字版权纠纷频发、盈利模式尚未确立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
传统期刊在摸索和试错中前行,有那么几家脱颖而出,找到颇富个性、属于自己的转型模式。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传统期刊转型模式,以期为业界同人提供些许参考。
1.传统期刊的“互联网+期刊平台”转型
“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期刊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数字化目标进军。但部分传统期刊仅仅是将文章原封不动地搬到各个平台上,这样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较省力便捷,但却缺乏创新性,因此对提高传统期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帮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鉴的“互联网+期刊平台”的转型模式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读者》的转型之路可称为典范。
(1)“互联网+期刊平台” 的形式
《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读者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杂志。多年以来,《读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大众喜爱。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读者》与时俱进,逐步实现全媒体布局,打造“内容平台+智能终端”的新型数字出版生态圈。2009年,读者出版集团初尝转型滋味,将集团的纸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梳理,同时,将旗下的读者网、飞碟探索网等网站整合为新的集团门户网站。该网站除了具备门户网站的功能,如日常内容的更新,还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收入了包括《读者》杂志在内的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和图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下载。这个集团门户网站实质上成为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一个窗口。2010年,《读者》进军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业号粉丝数量已达143万多人;2012年,《读者》进军微信平台,其微信公众号分为“微刊”“书房”“读者+”3个板块,包括各类精选文摘、趣味杂谈等内容。《读者》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除了吸纳读者、提升影响力,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其推出了“优选商城”。总体来说,《读者》将长期积累的人气分流至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扩大期刊影响力,线上线下业务相辅相成,才实现了顺利转型。除了《读者》,很多传统期刊也采取这种转型模式,但为什么《读者》发展得更快?笔者认为,其内容上的转型可圈可点。
(2)精简内容,重视互动
传统期刊如果不注重内容的创新,只是转变形式,是无法顺利实现转型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针对这种现状,《读者》在栏目及内容设置上不断精简。从2014年第16期开始,《读者》的栏目从20多个调整为8个,而后针对读者意见反馈,在2015年增加了《互动》栏目,这个调整的过程可谓以读者为中心。同时,《读者》还大量采用手绘图,增加记叙文和小说的比重,以吸引读者眼球。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读者》,审时度势,做出符合时展潮流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因此在期刊界畅销不衰,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传统期刊借鉴。
2.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期刊模式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大规模兴起,后来被引入国内,2004年得到我国政府的公开支持。虽然开放存取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却使我国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单来说,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空间影响,也不用考虑版权和经费等问题。开放存取模式的推广不仅使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许多传统期刊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其中,可作为典范的当属开放存取模式运作得比较成熟的学术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1)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针对科研人员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问题而创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开通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精简传统出版物的发表程序,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大容量、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史上具有领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公益OA平台,科研人员在该平台上在线发表、评审论文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其他独立经营的OA平台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则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模式。目前来看,无偿支持作者和期刊进行网络,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势之一,这也是众多传统科技期刊愿意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
(2)资源丰富,功能强大
浏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发现,目前网站上主要包括首发论文、优秀学者、科技期刊、专题论文、高校认可等栏目。截至笔者统计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刊载首发论文共92730篇、优秀学者论文共92595篇、自荐学者论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论文共1277866篇,可谓规模庞大、学术资源丰富。网站为用户提供对所收录文章统一检索的服务,是科技期刊、高校学报以及优秀论文便捷展示内容的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以科技期刊栏目为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按类别将收录的期刊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人文社科五大类,囊括了各大院校学报以及地理、大气、医学等各学科的专业期刊,分类详细,检索便捷,为用户检索所需科技内容提供极大的帮助。目前,开放存取模式处于快速发展期,面对学术成果愈加丰富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势,我国传统期刊采取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发展前景也日趋明朗。
3.传统期刊的二维码模式
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打开我们的手机中具有相关功能的软件,对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实现其指向的功能。谈及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二维码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机》杂志。《玩手机》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月刊。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浪潮冲击下,《玩手机》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转型,其具体方式是将二维码印制于平面杂志上,几乎每页杂志都有3—10个二维码供读者扫描,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服装、化妆品、箱包皮具、手机配件等网上商城。对《玩手机》杂志来说,二维码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纸质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而且延伸了纸质媒介和广告内容的影响范围,帮助杂志实现内容的传播并获取经济效益。就目前情况而言,《玩手机》杂志的二维码数字化转型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平均每本杂志被每个读者扫描二维码的次数为10次。但笔者认为,期刊数字化转型仅靠在平面杂志上印制二维码是远远不够的,读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失去新鲜感,传统期刊应将二维码作为一种转型的辅助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转型探索。
三、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的探索实践
我国期刊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相比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我们不难发现,经过多年的摸索,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已经初具规模。比如美国赫斯特集团、康泰纳仕集团、阿歇特集团等世界传媒巨头及其下属的《好管家》《纽约客》《名利场》等杂志,已经“冒险一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什么我国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笔者认为,我国期刊社可以通过研究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经典案例,获得一些启示,找到适合自身的新的发展模式。
1.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
长期以来,传统期刊依靠在内容领域的精耕细作获得大众的青睐,内容为王是出版业奉行的不二法则。然而,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面前,如果只注重内容而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显然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此时的发展趋势应以产品为王。产品为王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字时代实现从内容到产品的升级。比如美国康泰纳仕集团旗下的科技类月刊《连线》杂志,在杂志平台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快速变化的阅读需求,设计卡片式的新版网页,兼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各种终端上一目了然。由此,《连线》杂志不再是单纯向读者传播内容的媒介,而是多媒体产品的生产者,在向用户传播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影响他们的阅读体验。我国大部分期刊在转型时,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微信公众号和网页上常照搬期刊内容,长篇累牍不仅难以扩大杂志的影响力,还容易引起读者反感。因此期刊转型在内容和产品上采用什么样的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量。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篇6
转型期数字出版复合人才急需
在颁奖典礼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宋晓红,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处于技术与体制转型期的我国出版产业,迫切需要培养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孙寿山指出,“总署高度重视促进包括网络出版在内的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的发展。”“我国广义数字出版产业营销收入增长迅速,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377亿元,增长速度在全行业中名列前茅。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既精通传统编辑出版业务又熟悉掌握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举办网络编辑技能大赛等方式,选拨培养高素质数字出版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养,对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十分有益。”
桂晓风从“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出发,结合网编大赛,概要地谈到几点。他认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激烈碰撞,各显所长,出版业正处于体制和技术转型期,挑战和机遇并存,需要加强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面对传播工具如此巨大的变革,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编辑群体对传播的方向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需要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树立高远的文化追求、学会使用各种新技术、确保内容的品位和质量,打造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精神、能传之后代的数字出版物。
聂震宁也谈到了自己对出版业现状的认识。他认为,我国出版业正处于体制转型和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队伍准备明显不足,需要加大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网编大赛正是为技术转型培养和发现人才,应当坚持下去。
宋晓红作为出版企业代表深刻地感受到新技术给传统出版企业所带来的挑战,感受到正在经历的出版企业的转变,与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需求。由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网编大赛的职业组,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网络编辑成果,展现了新一代网络编辑的水准,为网络编辑技能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郑吉春指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需要一大批能够对海量数字内容进行整合编辑、创意表达与运营维护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本次全国网络编辑技能大赛,对于推动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帮助有志于从事网络编辑、数字出版事业的人才熟悉和掌握职业技能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
以赛代练。数字出版人才选拨新途径
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是以挖掘和帮助有志从事网络编辑出版事业的人才熟悉和掌握网络编辑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新闻出版行业对数字媒体编辑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需要为宗旨而举办的。2010年由中国编辑学会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大赛,由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承办。商定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为第二届,已从原来的一家主办单位增至五家,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赛事影响力也在增强。
本届赛事从2011年11月9日召开启动仪式,历时11个月,经过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大赛按照参赛选手的不同,分为“学生组”和“职业组”两个层次。学生组面向全国高校新闻出版相关专业在校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职业组面向从事数字出版、网络编辑岗位的从业人员。本赛学生组在全国范围内分为六大赛区:华东赛区、华南赛区、华北赛区、东北赛区、东南赛区。其中选拔赛各赛区分别配备了3位(共计18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选手的作品进行评选。大赛职业组吸引了数十家出版企业与书业数字媒体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总决赛邀请十余位业界精英和学者专家,对职业组和学生组的作品,通过各代表队提交的实践成果和现场答辩,作最后的考评。
高校与出版企业的重要使命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篇7
[关键词]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 转型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52-02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出版业转入了数字时代。数字出版是融合传统出版内容,以网络和流媒体等高新技术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数字出版强调内容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已经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游戏及手机出版等多种新业态。
一、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
(一)数字出版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2008年,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部级数字出版基地。随后,重庆、湖南、广东、江苏等地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也先后获批建立。2010年5月,数字出版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传统出版企业和技术供应商可以通过该联盟广泛联合,探索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A利模式,对于国内数字出版内容的生产、销售以及版权交易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全国数字出版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这种联合发展的模式为数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手机出版成为新亮点
数字出版产业包括网络出版(电子图书、网络游戏、网络期刊、在线音乐等)、手机出版、电子出版这几大数字出版物,手机出版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收入中占据了较大份额,并以很快的增长速度发展着。手机出版是指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编辑加工制作成数字化出版物,传送到手机互联网载体上,供用户利用手机或类似的移动端传播使用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认识到手机出版的发展趋势,完善出版技术,开展各种手机出版业务。早在2007年,中国移动便已和原创文学网站、服务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梦网书城”,现在中国移动已经和许多出版集团及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如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图书馆的合作等。中国联通手机阅读业务从2010年开始进入市场,随后,中国电信也与浙江出版集团等多家内容供应商签订了合作协议。
(三)传统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业务
传统出版社也开始意识到数字出版的重要性,要想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必须发展数字出版。2008年5月,中国出版集团创立了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传统出版业向新兴业态传媒的转变。随后,广东出版集团组建广东省出版集团出版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也成立了电子音像网络出版分社。除了出版集团之外,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一些报业集团也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
二、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有利条件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已进入有史以来的最繁荣阶段。据《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已达1.62亿人,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下调,手机上网也已渐成风气,至今,手机网民数已有4430万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市场。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应用、新模式将不断呈现,互联网将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这都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对于数字出版的支持和重视促进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2010年1月25日,柳斌杰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数字媒体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今后十年我国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各省市级政府都开始高度重视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北京市目前以中关村科技园为核心,整体制定规划数字出版产业格局,重点发展游戏动漫产业领域。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于2008年成立了数字出版管理处,这是我国第一个数字出版行政管理专职机构。2012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出版传媒集团的兼并重组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经营发展提出了鼓励扶持政策。”
(三)传统出版业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出版内容都是主体,传统出版较数字出版有着更长久的发展历史,拥有丰富的资源基础,而这些优质充足的内容资源,是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发展转型的巨大市场竞争优势。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首家出版改革的试点单位,集团下属15家出版单位,18本刊物。年出书3000多种,发行量上亿册。丰富优秀的内容资源成为集团发展的最大优势,集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经营规模,多种媒体互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数字出版业务。
三、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出版产业链不完善
一个完整的、相当规模的产业链条是做大出版产业的必要条件。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传统出版产业的资本、人才等产业资源结构弊端也逐渐显现。数字出版产业内容支撑的缺失,造成产业链断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此外,产业链中内容和技术供应商及运营商等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也存在着不平衡。一般情况下,传统出版单位在与数字出版的技术供应商或运营商合作的过程中,只作为内容供应商,将版权授权给技术供应商或运营商而实现利润。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出版单位为读者提供了最核心的内容,却在数字技术供应商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其获得的利益分成较少。以手机出版为例,在内容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终端厂商三者组成的手机出版产业链中,内容供应商主要负责内容的提供,运营商负责阅读平台建设、运营推广和网络建设,但内容供应商获取的利益只占四成,而网络运营商获取的利益占六成,传统出版单位还要在得到的收入中拿出6%―8%的版税分给作者,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严重制约着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
(二)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不力
数字技术缩短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搜索引擎使人们能够快捷方便地获取想要搜集的信息,却使传播者的利益保障受到了威胁。数字传播技术使版权保护的主体、客体和权力内容发生了变化。数字出版主体的权利人缺少保护意识,不够重视自我保护,而消费者又缺乏自律性,造成了对数字版权的肆意侵犯。虽然近些年为了保证数字出版版权,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但依然没有一套专门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法规,数字出版的权益仍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
(三)复合型人才缺乏
数字出版是一个与高科技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需要既掌握传统出版业务又要精通数字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出版队伍人才不具备数字出版产业必需的各项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缺乏对数字出版运作模式的了解,无法很好地投入到出版产业转型的工作中去。
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
(一)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上的缺失,只靠自身的力量往往事倍功半。要改变这种情况,传统出版单位就必须从自我主导转变成集成合作的运营模式。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使产业链上的各方都获得应有的效益。传统出版单位可以借助技术供应商的平台,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技术服务供应商通过开创新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终端厂商要不断开发新设备,使读者在享受丰富的内容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更多的附加价值。
(二)完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机制
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数字版权的保护力度,相关的法律条款也在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网络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漏洞亟须解决。同时,为了能够公正地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纠纷,高质量的司法队伍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在加强对数字出版的法律保护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数字出版的技术保护。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出版物在互联网上被广泛地复制和传播,给数字出版单位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数字版权的技术保护对于数字出版物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数字出版单位可以对数字出版物附加使用规则来限定数字出版物的使用情况,从而保护数字出版物免遭侵权危害。
(三)培养数字出版业复合型人才
同其他行业竞争一样,在传统出版业中,人才竞争依然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从业人员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而数字出版对于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很严格,不仅要具备传统出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与数字出版有关的专业技术技能。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已经设立了数字出版相关专业,为培养胜任数字出版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后备力量。传统出版单位也应重视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设立复合型知识结构培训内容,为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及网络应用水平的提升,数字阅读以其便捷性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出版的理念,丰富了传统出版物的形态,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我国传统出版业单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数字化的发展环境,向数字出版转型已迫在眉睫。变革与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只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出版业的春天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黄孝章.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2]姚德权,赵洁.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2007(01).
[3]吴尚之.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推动出版产业做强做大[J].中国出版,2010(12).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篇8
2017年是一个技术大年。在这一年,我们将看到AR、VR甚至会话机器人等新的媒介和交互走向成熟,也将见证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颠覆我们的已知并带来无限可能的未知。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试图用“转型和颠覆”来预测2016年数字营销趋势。我们预测了品牌和营销的两大转型:从内容公司到数据公司的转型,从静态内容到流体内容(实时化和视觉化)的转型;我们也预测了消费者互动和体验的颠覆:个性体验和原创内容颠覆借势和跪舔,破坏性创新和营销自动化颠覆慢公司和懒服务。
今年,转型和颠覆将更加猛烈和深刻。我们还没有好好准备10X的时代,10%的时代就已经过去了。所有的品牌都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转型或者被转型。
无论是高大上的Alpha Go、区块链、Amazon Alexa等底层“设计”, 还是拽酷炫的裸眼3D、无人驾驶和Google Home等表层应用,这些“黄金一代”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将推动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转型。

你好,智能I销

被称为技术趋势风向标的Gartner年度报告,用智能化(Intelligent)、数字化(Digital)和网格化(Mesh)清晰地描述新一年的十大技术发展趋势。
这十大技术包括应用智能和高级机器学习、智能软件和应用、智能硬件(Intelligent Things)、VR和AR、数字模拟(Digital Twins)、对话式互动生态、网格化应用和服务架构(Mesh App & Service Architecture, MSSA)、数字技术应用平台、以及自适应安全架构。
与Gartner对标的Forrester则在报告中使用了“新技术革命”这个词来形容这一年的精彩。在《2017预测:消费者为王时代,重塑未来的变革》(2017 Predictions:? Dynamics That Will Shape The Future In The Age Of The Customer)报告中,Forrester指出三种革命性的技术将改变商业世界游戏玩法和消费者体验:以虚拟和现实、数字以及语音交互推动的互动技术(Engagement Technology)、以个性化和预测性分析推动的消费者“微洞察”技术(Insights Technology)、以及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推动的支持技术(Supporting Technology)。
这些技术和消费者趋势逐渐勾勒了未来应有的模样。我们看做未来的“数字化”,只是“智能化”前奏。
再见了,数字营销。数字营销赖以生存的社交媒体红利已经耗尽,免费的时代和社交时代结束了。靠一个80后运营和一个90后文案撑起一个官微的好日子到头了。同样受迫于人口红利锐减的Facebook和WeChat等老一代和新一代媒体正在限制官微的影响力并鼓吹广告的威力。但广告不是营销的未来。
宝洁全球首席品牌官Marc Pritchard三年前关于“数字营销已死”的神论,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日产汽车全球营销和品牌副总裁Roel de Vries建议把数字营销的“数字”两个字拿掉,因为在“无数字不营销”的情境下,我们不再需要强调“数字”的重要性了。
而正在发生的“去乙方化”,与其说是甲方的思路转换和创新之举,不如说是一次营销圈的“腾笼换鸟”。一个“数字营销官”头衔,并不能让广告和公关公司改变依赖内容创意(文案和设计)而缺乏解决方案(洞察、技术和执行)的窘境。一旦甲方用更严格的考核方式来衡量结果,数字营销的最后一丝光环也将黯淡消散。
颠覆者并不能对颠覆免疫,相反颠覆者更容易被颠覆。当数字营销用“数字”颠覆了传统营销,未来的营销也将用“智能”颠覆数字营销。
你好,智能营销。Gartner和Forrester总结的这些技术趋势和消费变革,将重新定义“个性化”和“实时化”,并把新的沉浸式内容和会话式交互模式带入营销领域。
从流体内容到沉浸式内容

是时候停止Html5的迷信和崇拜了。再牛掰的2D流体内容(图片和视频)也可能比不过入门级360度视频相机Theta带来的新鲜感和沉浸感。?Pokemon Go游戏、支付宝AR红包、以及阿里巴巴的VR购物应用“Buy+”,只是AR和VR小试牛刀的玩法。
在刚刚落幕的2017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 2017)上,VR和AR主题的站台超过了70个,与去年相比增加了近50%。同时,本次CES和VR/AR相关的活动超过了25个。
AR、VR以及跨界的MR将开创一个无屏时代,我们对内容的创作、观看、转发、和互动将从此改变。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火热甚至有点过热的VR淘金热,也见证了口袋妖怪的奇迹。Niantic 和任天堂在2016年7月用一款AR游戏,普及了增强现实的概念,并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玩手机。
VR和AR不会像Segway沦为高端礼物和富二代玩具,而是未来的内容和媒介。尽管高端的VR和AR设备的成熟和普及尚待时日,但“低端版”的VR和AR成为智能手机的“新卖点”和标配是分分钟的事情。在联想宣布支持谷歌Tango增强现实技术的手机PHAB2 Pro之后,华为正计划开发一款支持Tango技术的智能手机。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篇9
今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三年时间,支持一批新闻出版企业、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带动和加快新闻出版业整体转型升级步伐――这就赋予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更多含义和紧迫感,当然,也给予业界更多期待。
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共有53家出版单位和21家技术企业入选,于2014年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并计划于2015年1月底完成项目建设并通过验收。如今岁末将至,时间紧迫,各实施单位项目具体进度如何?实际成果怎样?能否如期完成并通过项目验收?项目能否尽早推动新闻出版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本刊记者采访了总局数字出版司与多家项目实施单位。
步骤清晰、管理有序,项目整体进展顺利
据总局数字出版司科技处处长冯宏声介绍,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启动以来,今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些都标志着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步入实质性建设的新发展阶段。为全面有效地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及时高效完成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总局与财政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制定了多项保障措施,从而使得整个项目管理步骤清晰、管理有序、指导到位。
整个项目在流程上分为前期实施方案编制、项目申报与审核、软件供应商招标、项目管理培训、项目建设、项目调试、项目验收等多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时间进度表;在项目具体建设上,既考虑了从生产流程改造、产品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又考虑了不同出版单位的数字化基础,根据数字出版的实际步骤提出数字化加工软件等“六个包”供出版企业选择。
在对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跟进及实际管理过程中,总局数字出版司科技处分工明细、专人负责、及时指导。项目实施以来,总局数字出版司组织了多次专项培训、专项调查、阶段性会议,以全面掌握项目执行情况,提高项目执行效果。
2014年3月,组织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政策与项目管理实践培训班,针对各个传统出版单位社领导、财务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分别就规范国家项目的实施、监管和验收等问题进行培训。
同年7月,举办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班,旨在总结推广各地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先进经验,带动传统出版单位整体转型升级。
同时,开展项目执行情况调查。截至2014年10月,共有53家出版企业、16家技术企业填报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执行情况调查表》。调查表对项目实施单位的软硬件安装情况、资源数字化情况、项目管理情况、项目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显示,项目整体进度情况顺利。53家出版企业项目整体进展正常的有49家,占比92.5%。16家技术公司中,项目整体进展正常的有15家,占比93.8%。通过此次统计调查展望项目进度,预计到2014年底,51家出版企业能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占比96.2%;16家技术企业均表示能够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
2014年10月,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阶段性工作会召开,会议通报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的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并对项目验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项目带动、成果显著,企业打造五个“一”
通过与多家项目实施单位的经验分享,记者了解到,项目实施单位,尤其是出版企业,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不仅在软硬件、资源建设、产品表现形式等方面按总局要求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重建或者说完善了整个企业的数字出版生态环境,具体可以表述为五个“一”:形成了一套数字出版方案,建设了一批数字资源,推广和应用了一系列标准,建立了一套数字出版机制,培养了一批数字出版人才。
1.形成了一套数字出版方案
项目通过指导实施单位采购本单位数字出版必备的软硬件系统,帮助出版单位实现数字出版的基础建设,形成加工、协同编纂、资源管理、产品封装及终端应用的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
总局要求各出版企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应全面梳理相关业务,从生产流程改造、产品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实现全面、完整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支持采购两大类软件及系统:一是对传统的出版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软件及系统,以实现出版流程的完整性,包括数字化加工软件、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编辑加工系统、产品系统等四种软件及系统;二是对多种属性的内容资源进行关联、复合应用的软件及系统,以实现出版产品表现形式的完整性,包括关联标识符编码嵌入软件、复合出版物生产和投送系统等软件及系统。在硬件方面,项目支持企业采购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所必备的基础性硬件设备,包括通用硬件设备(含与之配套的系统软件)及专用硬件设备。
据统计,目前,各出版企业基本完成硬件采购和软件安装,完成硬件采购的有51家,占比96.2%;完成数字化加工软件安装的有47家,占比94%;完成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安装的有47家,占比100%;完成编辑加工系统安装的有47家,占比94%;完成产品系统安装的有47家,占比95.9%;完成关联标识符编码嵌入软件安装的有33家,占比94.3%;完成复合出版物生产和投送系统安装的有32家,占比86.5%。
2.建设了一批数字资源
从此次阶段性统计数据来看,整个资源数字化建设进度不一。53家出版企业中有45家完成了加工资源的筛选和准备,占比84.9%。各单位已完成资源数字化的存量资源共计92786本(册),增量资源共计15643本(册),但资源数字化整体进度不一,仅有13家出版单位的资源数字化完成比例在50%以上,其中12家出版单位还未开展资源数字化工作。在已开展资源数字化加工的出版企业中,8家以自加工为主,17家以外包为主,25家采用自加工与外包结合。
虽然进度不一,但项目实施为出版单位建设了一批数字资源,而且有不少是特色资源,有利于出版社打造专业资源库。多家出版社结合自己的资源特色策划了不少专业数字产品,如中国林业出版社的“森林调查专用数据库”、在线资格培训等,人民交通出版社的“道路与交通工程专业主要课程助教资源包”“高职教育汽车类专业资源包”“全国海事系统职工继续教育学习平台”等。
3.推广和应用了一系列标准
刚刚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标准化工作,支持企业对《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CNONIX)》国家标准开展应用,支持企业对《多媒体印刷读物(MPR)》国家标准开展应用,鼓励企业围绕现行标准进行项目建设、开发,未来还将有更多国家标准的推广应用纳入支持范围;支持企业面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企业标准研制。
2014年初,总局数字出版司委托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标准化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成立了5个起草组,确立了项目管理、基础应用、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流程接口5大项、18小项项目标准。据统计,在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实施中,51家出版企业中有17家参与了项目标准的编写,占比32.1%。23项标准中有21项在60%以上出版单位得到了执行。
与此同时,国家标准MPR在多家中央文化企业得到应用,丰富了出版社的内容产品,其中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单位的MPR产品还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进行了展示。据中国MPR注册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MPR出版单位在线注册单位已达284家。
4.建立了一套数字出版机制
数字出版既是“一把手”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出版企业若要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与出版社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出版体系,必须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多家项目实施单位的经验证明,在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实施中,项目启动要遵循任务分解、明确职责、严格预算、设定进度、规范程序的原则,通过项目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的数字出版机制。
据统计,出版单位中共有45家出版企业设立了数字出版部门,占比84.9%;共有41家建立了项目管理制度,占比77.4%;有9家项目建设内容有变更,占比17%。根据调查,16家技术企业中有14家建立了项目管理制度,占比87.5%;有4家项目建设内容有变更,占比25%。
多家出版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台了《数字出版资源内容管理办法》《数字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支持数字出版发展的激励措施》《社多媒体课件制作标准》《社视频制作标准》《社动画制作标准》《社音频制作标准》等多项管理办法,既为项目实施保驾护航,也完善了社里的数字出版机制。
5.培养了一批数字出版人才
数字化转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锻炼了实施团队,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既提升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与管理性,又提升了其互联网思维、数字出版产品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实现了出版单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可以说带动了整个出版行业的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已经由数字出版骨干扩大至普通编辑人员,很多编辑人员已开始运用编辑加工系统进行图书的编辑编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获得了相应的数字化编辑编纂宝贵经验。
北大方正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国连在交流时说,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培训工作非常到位,如今,知识产权出版社已使用真实的数据走正式出书流程策划了一系列新选题。
这些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有利于建立起市场需求信息共享机制,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出版单位未来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与商业运作打下基础。
培育人才、面向市场,加速转型升级
通过近一年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的实践经验,项目实施单位不管是技术企业,还是出版企业,都提出不少共性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个难题是人才的问题。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时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劳动者),也必将对新闻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推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目前看来,人才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不少员工不能主动接受媒体融合的理念,更有甚者,对项目实施带来的出版社业务流程再造呈现抵触情绪,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二是技能缺失,有待提高。编辑若要深入参与数字出版,则不仅仅是进行选题策划,更要结合产品渠道设计产品形式与具体架构,目前这方面的人是少之又少。三是专一人才多,高端复合人才少。目前数字出版工作人员中单一的技术人员或编辑人员多,能综合数字技术、产品设计、行业需求、产品渠道等能力于一身的高端人才少。因此会出现出版社用户对项目需求的不明确和不理解,导致需求不能确定,变更风险增加。此外,数字出版部门及数字出版人员在出版企业通常处于相对边缘地位,新闻出版行业对数字出版人员的职称评定、资格认定等评估体系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
因此,出版企业应利用人才培养、引用、定制等多种途径,通过项目实施、全员培训、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由骨干而员工、由少数而多数,在企业内部逐渐普及数字出版的理念、媒体融合的概念、数字产品的设计及应用技能等,加快本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从而带动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篇10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数字化 体制 版权 人才
中图分类号: G230.7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传统纸质期刊出版正面对全球报刊出版的数字化变革,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对传统的纸质期刊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如何适应这场数字化革命的进程,以获取新的生存方式,促进期刊在新时期的发展,这是摆在当前期刊出版从业者面前急需考虑的问题。
1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需和期刊体制制度改革相结合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 年7 月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这是由国家权力部门自上而下推行的期刊体制改革,但由于各地方、各种期刊出版的情况不尽相同,从业人员身份相对较复杂,这办法让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界感到无所适从,很多人难以接受,影响了期刊数字化的实施。不管这些改革的措施是否妥当,但目前对于科技学术期刊来说,如何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之路并进行相关配套的改革措施,科学合理地设计新的发展框架是最为关键的。在这过程中,我们还在为期刊体制改革和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去分谁先谁后时,却不知已把期刊的数字化工作给耽搁了,如何去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是学术期刊能否更好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现今网络信息化时代要更具紧迫性。(1)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受市场调控,由于经费等问题促使图书馆学术期刊的存书数量变少,而网络数据库平台可以大量收录各种传统纸质期刊论文的数字版本,读者通过这数据库又能非常方便地检索出所要的资料,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的效率完胜了纸质学术期刊上的人工检索。传统大型的图书馆是无法具备这种功能的。把数字化的论文集合一起,进行集中管理,再对外推广和提供服务,不仅能提高学术络数据库的规模,而且还能增加它的经济收入。这样能产生良性循环,促使学术络数据库做大做强,使得该数据库的经营管理者能更有实力收集、购买到更多的学术期刊论文资源。再者,作为读者也能够更快捷、更方便地从学术络数据库中获取到自己所要的学术文献,改变了阅读方式。现在有很多读者已不再去传统的图书馆查阅纸质的学术期刊的文献资料,而是从网络论文数据库中查找。(2)学术期刊数字化实现去了纸质期刊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科研学术成果的交流效率。(3)创新期刊体系制度,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获得成功。当前政府推行的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还主要是围绕着传统期刊来进行设计,还未充分考虑到期刊数字化的转型与发展,所出台的措施适用期不长。在现行期刊体制下,有“刊号”的学术期刊才算是正规的,能被政府、各学术团体和科研院所所承认,作者的文章只有通过正规、有刊号的学术期刊上刊出才算是正式出版,这样才会得到官方和行业评价体系的认可。而数字化的学术期刊其刊载的论文目前未被官方和行业认可。因此,要对现行期刊体制做出改革,促进期刊数字化的转型获得更好发展。
2版权处理是学术期刊数字化过程中亟需面对的问题
当今天社会已进入数字信息时代,数字化的信息传播已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而强大的数字技术又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国加入WTO后,更加重视著作权的保护,2001年重新修订了著作权法,在已有的发行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和广播权等几种传播权外,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它是针对互联网的最主要特点――交互特点而增加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利是指版权所有人在互联网上利用有线或无线的技术手段来上传其作品的权利,这是一种在多媒体的互联网时代产生出的一种新兴的著作权,这种权利也归属于著作权人,未经其本人授权,其他的人们和单位组织都不能擅自将其作品放到互联网上传播,除非特殊情况,有法律规定的和法定许可等外。否则,将是侵权行为。这种新的著作权――传播权是属于著作权人的,不属于期刊社,期刊社若需要其作品在网上公布,还要和作者明确好在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让渡内容,在签署其作品的版权转让协议时一并加入。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这协议签订前已有的或其它作品的网络传播权仍然归作者所有,而不是在期刊社手中或其它传播媒介中,更不是在数字化传播领域的专业公司手里,假如纸质期刊刊出的这些作品要上互联网传播,那么数字化传播机构还要再与作者补签份传播权的转让协议,方能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这种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版权问题,已对期刊的数字出版产生很大影响。而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传统期刊社应选择专业的数字化传播公司,与它进行独家授权合作,在规范信息数字化的版权事务实上,从内容和流通两方面入手,做好详细说明,期刊社要和作者签署好协议,获得授权。这样通过专业、大型的数字化传播公司,开发出一系列专项的期刊数据库产品,传播公司再利新媒介和新技术整合好各种资源,独立组织产品出版和进行市场营销,积极稳妥地推进期刊数字化出版。对于传统纸质期刊,在规范其他信息服务者擅自在网上传播数据时,也保证了它的发行和经营。
3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逐渐成为主体
“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绝对优势 ”,这是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目标。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期刊数字化进程中就会产生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编辑出版理念(下转第58页)(上接第38页)。例如:数字化办刊思维方式、数字化期刊的主导策划、数字化的编辑新技术以及电子传播新媒介的运用、期刊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品牌营销等。在他们逐步成为主流时,又促使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办刊思维产生重要的转变。两种方式和思维相互促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期刊在出版技术的规范、出版平台的运用、出版业务的经营,出版组织的构架等方面产生全面整合。这过程是二者全面融合发展的过程,它以数字出版为主体或主导,迫使传统出版机构集团化,出版业务集约化、经营方式规模化。这样在期刊编辑出版、品牌创建、出版方式、服务提供等方面就会产生新的机制,从而实现原有体制的创新,使得期刊的核心竞争优势变得更为突出。
4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编辑出版人才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岗位的人员大多数是IT业人士,对文章的组稿、编辑加工、校对以及策划等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务并不是很了解,而传统的编辑出版人员在面对新的数字化技术,新的出版流程,新的操作方式也不熟悉。这就要求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际运用能力更为综合与全面。因此,当前急需培养出一批既懂传统编辑出版业务,又能精通数字技术;既懂传统经营管理,又能对数字信息处理和运作有很深认识的实用型复合人才。这首先在出版单位要制定出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塑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学习培训机制。与高等院校联合,进行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其次编辑出版人员要转变观念、调整知识结构,掌握必要的数字出版技术。例如:电子邮件收发、电子文档处理、基本网页制作、数据库平台应用及设计、数据资源检索及从海量网络资源中搜索等,并要加强与技术服务商或者网络平台营销商的合作,以提高被检索率,扩大期刊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再者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对网络问题和有关设备故障的能进行有效处理等,以应对突发状况,并通过网络和各种电子媒介培养和读者同步的阅读习惯,以加强对读者的沟通交流,更好为期刊出版服务。
总之,学术期刊数字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认真面对转型,不应固守自我,各自称雄,在创新中发展自己,积极去寻求组织、业务、平台、规范等全方位的融合。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树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为主导的观念,共同开拓,构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新体系,提高学术期刊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汪曙华.学术期的刊数字化转型及其制度创新[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刚出来的印刷业务怎么跑,怎么市场定位,怎么找来自客户???zhonglong3282013-04-02满意答案用户23811924LV112013-05-02d
销售有相对自由的时间和较大的发展空间360问答,能够提高自己的交计业派井际能力和处事能力,站请顾套校袁织比说给自己带来巨额收入的同时,也为将来成为老板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适不适合做销售,只有想不想去做!也许我们看过很多销售方面的书,可还是面试不上销售工作;也许我们做过蛮久的销售工作,却始终不能稳定下来!员化轴来谓滑般缩耐丝我们甚至听过不少的培训课,也没有多大帮助!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方法,其实是有技巧的。这些技巧不是书本上都能看到的,如果没人指导你自己去做,很时们验念出操快会失去信心!99%调农眼的培训都太书本化,对征批优事实上的销售工作没有太大帮助!我愿意帮助你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相关问题查看更多相关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字印刷品的鉴定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