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想扩大规模,经营机制怎么企业如何建立管理机制合理?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财政职能;当地经济;促进
财政部门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是确保当地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根据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各个地区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职能,适当调整财政的相关政策,才能保证当地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财政职能的基本内涵
当前社会主义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经济稳定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发展职能。这些职能符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与我国的基本职能和财政性质密切相关。
资源配置职能是利用财政部门进行制度的建设、设施的完善、消除地方性的经济封闭和保护、提供发展的相关信息、优惠税收等实现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的良好流动,推动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经济稳定职能指通过财政实现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收支,进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财政收入职能指通过优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税收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经济发展职能指我国相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财政政策,力求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的不同职能之间既有独立性也有统一性,只有共同协调各个职能,才能促进当地经济更好地发展。
二、财政职能的基本定位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国家、政府以及财政部门对于经济发展的调控、保障、推动作用都是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当前财政工作中,各个部门都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终身学习,更新理财观念,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手段,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促进等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去,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方法
1.改革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科技创新建设
国家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科学技术发展中人力物力的投入,注重科技创新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不断创新。因此,政府要注重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用知识的力量取得经济的稳定发展。另外,还要普及节能减排理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发新能源、环保型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等,如利用风能、潮汐能发电等。
2.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腾飞
政府要支持并保障当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继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腾飞。
中小型企业对于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公民就业率的保证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总是资金短缺且竞争力较弱。因此,政府、财政部门要改革相关制度,积极扶持当地中小型企业。成立专门的组织帮助中小型企业获得贷款,或者以政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积极开拓融资渠道;与行业商会进行沟通交流,在资金上提供及时的援助。
3.加大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完善公共财政的相关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要增加农村建设资金,o农村提供生活的基本保障。优化农村投入资金的使用,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进行水利改革、改进农村电网、改善农村饮用水等。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培训,普及致富理念,增加农民获得收入的方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完善农村理疗体系,为农民就医治病提供保障。
第二,注重对农村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建立完整的财政管理制度,实现项目的立项、考察、实施等的透明化、公开化和标准化。对于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确保国家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真正为农村建设所服务。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我国中西部经济
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较差,相应的建设资金和建设人才较匮乏,因此,想要实现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就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积极作用。在建设资金方面,要坚持使用灵活、多元化的财政投入政策,切实解决中西部资金短缺的问题。规范管理财政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根据中西部发展的具体情况平衡投资需要。鼓励我国先进人才到中西部就业,为中西部发展提供基础的人力资源。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职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实现财政精细化管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做到财政的精确化与细致化。当地财政部门要变政府之前的管理性职能为服务性职能,营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财政支出方面,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不能做“马虎帐”。立足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公共财产,完善资金投入政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财政监督和考评机制,保障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结论
为了实现我国各个地区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稳定的财政制度和相应的监督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和财政部门也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特点,使用高效、灵活的经济政策,发挥财政的最大职能,利用宏观调控的方法,促进当地 经济的平稳发展,切实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保民.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公路运输 经济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交通运输是当今社会活动的产物,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公路交通运输作为信息技术的传输途径也得到了巨大发展空间,公路运输在国内综合运输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一)公路运输速度较快
作为路面上的主要运输形式,公路交通的运输存在着速度较快的优势,在较短途运输中,由于公路运输可以实现“上门”的运输服务,中途不用换装,将旅客和货物一次性送到目的地。因此公路运输能够快速的实现运输的结果,满足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实现“上门”运输
公路交通运输中有一较大的优势,就是实现门对门的直达运输,这对于任何其他的运输形式来说都是独一不二的优势,因为公路运输中使用的交通工具的体积比较小,能够去任何运输任务需要的目的地。而不需要重复换成其他的交通运输方式。这对于有着特殊要求的运输任务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尤其是一些商品的生产厂,以交通运输的方式直接将货物运输到需要到达的目的。省去了中间的许多环节和手续,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的实现途径。
(三)投入成本低,操作简单
公路交通运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投入的成本较低,进入运输的过程相对简单,同时在资金成本投入上相对要低,这是人们选择的主要条件之一。其次,公路运输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运输工具也相对的容易实现,只需要提供公路交通的固定车辆即可。
(四)公路运输的适应能力较强
公路运输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运输的实际情况来做相应的调整,公路运输的车辆在装运货物的过程和时间都非常的灵活,同时完成这些运输货物的转载也相对的容易,操作性强,有利于提高运输的质量,同时,在各环节的衔接过程中需要的时间也相对较短。无形中降低了运输的成本,提高了运输的经济效益。针对特殊的运输表现出非常大的优势,救灾物资的运输中就完全的体现出来,能非常强的适应各种运输任务环境,实现最终的运输目标。
二、我国目前公路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公路等级和公路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公路建设的主导。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国内的公路设施水平从整体上发生跳跃式发展,大大缩短了省际之间、重要城市之间时空距离,加快了区域之间的交流,在更大空间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对提高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较大作用。
三、如何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一)统一思想.完善规章制度
广大干部职工要结合工作实际改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统一思想,完善政策和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构建和谐交通,平安运输。
(二)实现公路运输的集体化运营
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的运输公司都以自我为中心,大都采用独立经营的发展方式,这样就使各个公司内耗加大,没有凝聚力,企业根本得不到明显发展,只能在较小的圈子里徘徊,根本不能抵御外来市场竞争。所以我们要组建跨区域的道理运输企业。使各个企业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进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三)要有均摊风险的意识
各公路运输模式都有较大风险,由于我国道路建设与车辆增加的速度不能同步,因此公路交通运输的车辆越来越多,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运输公司应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为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解除风险,排除后顾之忧。
四、公路交通运输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公路运输能有效的降低经济的成本
运输企业在实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采取一切有利的办法来降低经济过程中的成本投入,选择恰当的运输方式有效的实现成本降低的目标,究其原因在于公路运输能缩短运输的时间,同时公路运输中车辆的能源消耗也是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将其作为经济成本降低的影响因素。尤其表现在高速公路的运输上面,快速、安全、舒适成为公路运输的规模化发展的标志,以全新的运输模式能满足各种实际运输的任务和要求。在有效的节约运输时间的过程中也大大的降低生产企业投入的成本。
(二)公路运输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各种交通运输都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在整个运输方式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运输方式的存在直接为各种生产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以门对门的特殊运输占据着其他的运输方式所不能相比的优势,在公路交通运输的过程中运输形式更加多样化,不断的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公路运输改革能有效的提升运输质量
在目前的公路运输中普遍以高速公路作为主要的运输媒介,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公路交通运输形式的使用推动了经济运行的改善,进而使经济发展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其他交通运输所不能达到的,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动力来源,因而发挥出特有的价值和作用。
(四)公路运输有效的实现信息的传递
目前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和进步,农村的发展形式也逐渐城市化,运输成为实现城市与农村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农村的大量劳动人员进入到城市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市中的项目建设也不断的深入到农村中去,推动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发展。这一系列的发展形势都建立在公路交通运输的基础之上,是实现城市与农村相互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途径。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篇3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__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__镇,应当突出__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__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__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__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__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__市东郊,隶属于__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__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__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__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__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__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__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__镇,应当突出__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__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__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和谐社会 税务 筹划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经济发展确立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税务筹划作为一种对经济权利和利益的分配方式,其本身就是在追求和谐,税务筹划对和谐社会的作用,不应当仅仅站在国家税收核算者的角度,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税务筹划可以优化经济权利和利益配置,推动社会 “全面发展”
(一)税务筹划符合依法纳税
现阶段,关于税务筹划概念的界定虽然不尽相同,但“税务筹划必须是合法的,至少是不违法”却是理论和实务界达成的一致共识。进行税务筹划,是以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为法律依据,在熟悉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利用税制构成要素中的税负弹性进行税务筹划,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而以道德的名义要求纳税人选择高税负,并不是税收的法律要求。“现代税收应该是法定税收,即税收法定主义,异称税收法律主义原则或税收法定性原则”(盖地,2003)。税收法定主义是现代法制国家普遍接受的税收基本原则,它是指所有税收活动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税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税种、税目、税率和税负的差异性的存在,且税法体系中税种之间具有的可替代性或互补性,使得税法本身客观上就存在可以筹划的空间。纳税筹划与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增强具有客观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纳税筹划有助于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由此可见,进行纳税筹划是鼓励企业依法纳税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税务筹划强调纳税人的合法权利
纳税人权利是纳税人应享受的与纳税义务相对称的特定权利,进行纳税筹划是纳税人权益保护意识觉醒的标志。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是宪法明确的公民权利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有利于促进税务机关依法征税、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而且它也有利于激发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纳税自觉性,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一直以来,纳税人的义务是税法规范的重点和核心,我国宪法仅有的涉税条款即是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而对纳税人权利,现行税收法律规定的内容较少。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作为一种制度,内在地决定了各经济利益主体权利和利益的配置。纳税人作为税法所要规范的当事人一方,享有维护自身利益的合法权利,并有权依据法律上的“非不允许”原则对未规定的事项进行选择和采取行动。税务筹划正是纳税人运用税法所赋予显形或隐形权利,通过对组织内部经济事项的事先安排和选择,实现税收减免或推迟纳税。税务筹划的实施,使纳税人掌握和行使税法所赋予的权利(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选择隐形权利(法律不禁止的权利),实现税收法律权利的优化配置。
法律对权利的规定是实施权利的前提,而权利的顺利实施,还离不开权利主体的主动行为。“税务筹划就是具有法律意识的主动行为”(盖地,2005)。可以说,税务筹划是法律赋予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纳税人有权选择是否对该权利实施。首先,税务筹划是企业对其资产收益的正当维护,属于企业应有的经济权利,其次,税务筹划是企业对社会赋予其权利的具体运用,属于企业应有的社会权利。但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企业对税务筹划权利的行使,都有特定界限,超越了界限就成为对企业义务的践踏,属于违法行为。税务筹划是企业对其权益的正当维护,属于企业应有的经济权利。
(三)税务筹划保护纳税人应得利益和未来利益
任何税务筹划实施主观原因就是纳税主体自身利益的驱使,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定的理性体现就是在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纳税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行为。首先就是使企业明白自身所应当承担的义务,避免企业交纳“冤枉税”。其次开展税务筹划必需建立在财务会计账证齐全、行为规范并照章纳税的基础和前提之下,这就在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潜在地增加了企业的未来收益。税务筹划在经济组织运营过程中的开展,减少或推迟了企业税收支出,使纳税人财务利益最大化。可见,税务筹划保护了纳税人应得利益和未来利益。
(四)税务筹划涵养税源,体现国家利益
前已述及,税务筹划的结果使企业在减轻了税收负担的同时,又促进产业布局的逐步合理调整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稳定发展。企业作大作强了,国家税收也势必与之同步增长。所以,从长远和整体上看,税务筹划有利于涵养税源,促进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二、税务筹划可以促进税收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税务筹划可以促进税收法律法规的“可持续发展”
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制度通过利益安排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可以认为,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同的制度安排就会导致不同的利益安排。运用到纳税筹划中,就是当国家税法“有意引导”、“有空可钻”时,纳税人就会想方设法利用税收制度提供的可能性来达到少纳税或不纳税的目的。而现实中,一定时期的法律往往存在不合理或者诱导的地方。诚然,任何税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不可能对征税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都作出周密而周全的规定。税法作为贯策国家权利意志的杠杆,不可避免地会在其立法中体现国家推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导向意图,主要体现在公平税负原则下的税收优惠,势必造成了非完全统一的税收法制。此外税收法律制度也会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各种瑕疵,即真正的缺陷或不合理。比如,我国现阶段税收法律条文的漏洞有:①税法条文过于具体,使一部分应税行为游历于税法的规定之外;②税法条文不明晰,缺乏可操作性;③税法条文不一致;④税法条文不严密,可能出现滥用的嫌疑。
1.税务筹划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利用税法中的漏洞或者盲点来实现筹划的目的。税务筹划及时发现税法中不成熟的地方,在利用税法漏洞为企业谋求利益的同时,也向征税机关展示了税法的缺陷。国家立法和征税管理中应权衡利弊,有针对性地对税法显露出的缺陷通过法律程序采取一系列的修正、补充调整等改进措施,促进税法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由此,纳税筹划起到了健全税法的作用推动了税收法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制度安排的经济效率。
2.纳税人纳税遵从的实现,取决于纳税人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知识等,纳税人要想做到既获得税负减少的好处又不违反相关税收法律规定,就必须谙熟并随时随地密切关注着国家的税制法规和最新税收政策的出台。一旦税法发生变化,纳税筹划主体就应当调整相应的选择和采取行动,趋利避害,把税收的意图迅速融入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从这一层面上讲,税务筹划有利于推动对税收法律的掌握和实施,更好、更快地贯彻税收法律法规。
(二)税务筹划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税务筹划在相当程度上运用国家税收的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投资融资决策、企业制度改革、产品结构调整,也在客观上就起到了在国家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下,逐步走向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道路,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资本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逐利性的特点使其向利益高的行业或部门流动,资本的流动实际上代表着其在全社会的合理配置。资源向经营管理规范、规模大的企业流动,实现规模经济,达到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可以说税务筹划在过程上突出了纳税主体经济权利的行使,在结果上有利于资本向效益好、管理规范的企业流动,从而实现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优化,提高社会的整体利益。从而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可持续发展”。
三、税务筹划可以实现环境改善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一般意义上讲,税收职能通常表现为财政收入(保证)职能和经济调节职能两个基本方面。税制结构、税收优惠对经济调节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为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优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的动机与行为则是实现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和牺牲后世人利益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人们的需求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冲突愈来愈明显。显然,这些冲突如果得不到稳妥有效的化解,长期积累下去加之某些偶然因素爆发,势必出现“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指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问题上,对环境征税作为一项显著的宏观调控工具,其作用凸现出来。庇古理论主张通过对外部性成本(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差)征税,来解决单纯市场调节形成的价格无法反映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外部性成本。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谋求使当代人满足自然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对需求的满足,这就要求资源的定价必须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而征税后价格能反映对后代人造成的外部性成本,这部分税收称为可持续价值。
现实生活中,税法往往对保护环境或者不破坏环境的企业、行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主张从资源密集型发展战略转向资源低耗高效的发展战略,实施生态税制,运用税制上的差异或“缺陷”,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能动地、有意识地优化调整,通过对环境损害成本对污染排放等的征税和资源开采或对原材料征收资源税或原料税,将外部性成本和可持续价值都能内部化,从而使资源密集产品或污染重的产品价格更大幅度上升,起到运用税收经济杠杆鼓励引导企业对环境的保护。通过对纳税人经济利益的调整矫正其行为,引导企业资本向这些领域流动,这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创造了客观条件。因此,税务筹划过程必然涉及此类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为了追求税赋成本的优势,必然会考虑环保投入和相关领域的投资,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来降低能耗,积极寻找替代资源,从一定程度上抵消资源产品价格的上升压力。纳税筹划在引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功不可没。
总之,税务筹划的实施,其本身就是在追求和谐,这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税务筹划是明智之举、文明之举、进步之举。
主要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研究。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 一事一议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
Abstract : How to the develop farm economy is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which the government's most concerns and solves.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条件。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场工人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新农场建设的重要任务。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场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农场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有明显的改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投入、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等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
2.要着眼提高农场工人素质,加强对农场工人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处理好农场工人问题是促进我国农场经济发展和新农场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场工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场工人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场的工作,对于保持农场稳定,推进农场改革,加快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场工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发展农场经济,当务之急是教育农场工人、改造农场工人。虽然农场工人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农场工人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场,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但目前农场工人的素质还很低。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提高农场工人的法律意识。要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组织农场工人学习法律法规。二要提高农场工人的科技意识。要充分发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通过专家讲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带、专业技术培训和组织农场工人参观典型现场等手段,强化对广大农场工人的科技培训。三是要增强农场工人的市场观念。要引导农场工人舍得投入,购置必备的通讯和网络设备,善于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媒体捕捉市场信息。四是要增强农场工人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县乡人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场工人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3.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壮大农场经济工作的责任感
集体经济是农场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集体经济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农场的长远发展。首先,发展壮大农场体经济是巩固党在农场执政基础的基本前提。近年来,该乡村级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农场税费改革的深入,原有收入渠道趋于萎缩,新的收入来源尚未建立,导致村级办公经费缺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干部经济待遇难以保证;部分村债务负担过理,积重难返,影响了党在农场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农场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对集中显现的各种矛盾化解
在当前经济领域中,最尖锐、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地矛盾突出。大体可分为(1)一轮土地承包时举家搬走,未参与二轮土地承包的农户回来要地。(2)二轮土地承包时因欠款、外逃,未分给承包田的农户回来要地。(3)二轮土地承包时,部分农户因超生只分给部分承包田。(4)机动地超标准或长期发包引发纠纷。(5)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虽然各村对这些矛盾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但还没有成熟的化解招数。
5.加快农场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场经济组织化程度
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最后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6.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农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促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农经部门要重视法制建设工作,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为相应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规范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农经法规制度体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成为农经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动工作发展。
7.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阶段农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瞬息万变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纽带,分散生产和销售,很难形成规模和优势,即便是形成了规模生产,也会因为分散销售抢市场而出现互相压价、相互残杀的现象,加大了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要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突破性发展产业龙头企业,靠龙头将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场工人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8.确保党的农场政策落实
农场经营管理工作历来是党的农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把贯彻落实农场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场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确保党的方针和农场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场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场工人持续增收、农场更加和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取得新进展。
9.科学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要引导农场工人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科学的消费习惯,杜绝不合理的开支,作为农场干部应当做好党的农场政策的宣传者、捍卫者,自觉引导他们遵纪守法,提倡移风易俗,建立和谐健康的乡村人际关系,减少农场工人不合理开支。
参考文献:
[1]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 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经济形势 工业用地保障
二一一年,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趋紧,国家对房地产领域的调控进一步加强,使其及相关行业的资金、成本、用地等各种因素制约持续叠加,企业负重前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今年经济增速持续回落趋势明显。因此,如何保障工业用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地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复杂经济现状
(一)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金融风暴阴影,复苏过程艰难而曲折,发达国家市场深陷债务危机泥潭,新兴市场国家受困于高通胀。国内,近些年一系列针对旨在为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价格为目的的宏观调控政策趋紧的的形势仍在持续,抑制通胀和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企业经营压力极大。由于上述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企业生产经营受困于融资难、成本高、市场需求下降等情况制约。首先是成本上升的问题,制约着企业发展。二是企业资金链断裂,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在目前信贷紧缩的环境下,资金周转开始变慢,存货上升明显等情况,几乎蚕食了企业的所有利润。三是由于国外经济陷入泥潭不能自拔以及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的情况下,出口型企业的经营业务趋于停滞。
(三)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从土地供应看,今年以来,各地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但是受土地政策以及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等条件制约,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其次融资难,使得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也制约着投资增长速度。
二、保障工业用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和本地区的统一要求,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项目用地的报批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应按照国家要求,根据经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时调整相关规划中工业用地规模;对于急需用地的重点工业项目,在新一轮规划尚未编制完成前,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通过规划修改或调整的方式,保障工业用地的合理需求。
(二)完善工业用地指标分解量化机制,保障重大工业项目用地。
在安排年度计划用地指标时,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重点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倾斜;优先保障国家重大工业项目和拉动内需的计划项目用地;优先保障产业附加值高、效益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高的“三高”工业项目,把有限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用好用足,真正用到实处。
(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在符合规划和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对提高现有工业用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用地强度达不到国家工业用地控制指标的企业给予处罚。提升发展理念,以“亩产”论英雄,强化对园区土地亩均的投入、产出和税收等指标的考核,鼓励企业在扩建生产厂房和新增建设项目时优先开发、利用工业园区内废弃、低效利用的土地;鼓励企业利用空中和地下空间,建设综合性、功能性厂房。
(四)全面清理园区内闲置低效用地。
依据国家对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的要求,对逾期不开工建设的项目将按有关规定收取土地闲置费;对逾期超过两年不开工的建设项目,将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它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是一件关乎各级工业园区发展的大事。尤其在当前国家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的政策不断出台、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格的情况下,依法处置和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就成为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点。认真做好工业园区内闲置土地的排查、统计工作,并将低效用地纳入排查统计范围之内;开展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为工业园区提高用地效率,升级扩区拓展空间;土地管理部门认真做好土地监管,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坚决查处并收回逾期超过两年未开工的建设项目用地。整合闲置低效用地,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闲置浪费,缓解各级工业园区发展用地紧张的局面;有利于抑制工业企业囤地、炒地等投机行为,净化土地市场环境;有利于引进确实需要土地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好项目、新项目。
(五)严格用地考核制度,加强工业用地批后监管。
对已审批征用土地,应限期出让,入驻园区企业在依法办理项目用地等手续后,应在3个月内开工,大型项目应在半年内开工,严格执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政府与各级工业园区、项目用地单位签订工业用地责任状,完善用地考核绩效制度,加强对工业用地不按规定用途利用和用地比重偏小等情况的监控力度,切实提高工业用地效益;采取公开、公平、公正方式向社会公布有关土地使用的情况,接收社会监督、接收群众监督,调动各方力量,建立齐抓共管的土地监管机制。
(六)开拓思路,缓解用地指标偏紧的难题。
一是深入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通过村庄整治、迁村并点和整合废矿、废弃土地等方式,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为工业园区发展拓展空间;二是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想办法,着力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租赁、作价入股、联营联建等形式经营;三是鼓励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用地单位根据企业自身条件购买或租用,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财税政策;体系构建
一、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的不足
目前的财政体制框架脱胎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新的经济社会情况的出现,原有的财政政策体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显露出不足。
一是财政分权为主导的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划分,对地方政府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分权的地方发展模式之下,地区经济的增长成为单一考虑的因素,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其他地区的责任,环境问题产生的副外部性考虑不足,因此地区的经济发展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二是城市原有财税政策中,关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定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存在规定不够细,范围不够广,内容不够全面的情况还有,城市涉及环境的财政政策缺乏统一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规划。目前,城市尚无专门的环境税,环境收费的比例和征收范围每年的变动较大。财税决策部门与环保部门的沟通尚不充分,相关政策往往因为多部门的协调不力而难以达到政策设计的目标。
二、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构想
(一)优化城市资源开发利用的财税政策
1.完善资源税。城市税法规定,对矿产和盐等7种矿藏品征税,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不同税率,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等税种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但当前资源税很难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建议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水、草原、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列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税税额,拉大各档税额之间的差额,调整计税依据为开采量;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等有关税种合并到资源税中,统一进行管理,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取消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员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
2.开征燃油税。目前,城市在能源供需方面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针对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建议动用价格杠杆,利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燃油税对节油有明显作用。开征燃油税,同时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其他收费,这一改革方向于1998年政府已经明确,并为此修订了《公路法》,但目前仍有一些相关问题有待于解决,如农业生产者使用的汽油、柴油如何免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等问题。
3.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对现有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鼓励开发干净型能源、新能源和生物能源,降低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是促进循环经济的重要着眼点。对新能源的研发给予财政贴息或低息贷款,所用设施给予加速折旧,对新能源和再生资源项目的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税前全额扣除企业的新能源研发支出,对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也给予税前全额扣除,取代按计税工资扣除的政策。
(二)引导资源节约消费模式的财税政策
1.增强流转税对消费模式的调节力度。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采取差别税率。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难以降解的包装物和产品征收消费税;对是否装有排污处理装置的小汽车按不同税率征收消费税,适当拉大含铅汽油和不含铅汽油的税额之差。降低环保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增值税,对节能设备、环保设施等环保项目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一些绿色服务企业实行营业税减免,从而降低服务成本,通过降低相对价格来引导消费。
2.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政府采购也会对公众消费心理形成一定影响,引领消费者对环保友好型产品的消费,运用政府的绿色采购带动整个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绿色消费模式是一种适度、节俭、健康、安全和无污染的消费模式,它是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推动力量,进而提高循环经济进程。
3.支持废旧商品交易中心的建立和运营。建议抽出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废旧商品交易中心,定时交易物品信息,为公众提供旧货购销服务。产品在消费领域的循环利用,不仅大大减少废弃物品的产生,延长产品生命周期,避免过早报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而且为公众带来许多便利服务。
(三)鼓励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财税政策
1.加大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支持。在鼓励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中,税收优惠被称为支柱性政策,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以往堆积如山的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废物,现在成了很多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自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在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环保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篇8
促进工业经济平衡健康发展
从国内看,目前经济下行趋势由下游行业向上游行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传导扩散,亏损企业和亏损行业增加,经济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全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尽管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和复杂,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困难和逆境中所蕴涵的机遇。当前国际、国内市场不旺、销售不畅,既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也为我们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只要因势利导,应对得当,就能化害为利,推动工业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大力实施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高度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是我国工业经济的一大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强弱、经营业绩好坏浮出水面,一些企业生存出现危机,有些企业甚至破产倒闭,这有利于企业的兼并、联合和重组。优势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横向并购,扩大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扩张,使其发展壮大。
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可供我们参考:即通过整合、延伸、集成等手段和方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整合一包话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整合,形成产业优势,包括业务方式的整合,即剥离不具优势的业务,做大优势业务,还包括内部组织结构的整合等。
二、引导帮助产业有序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健康快速发展
国际间区域间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是由成本的洼地效应所决定的,我国工业经济三十年大发展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
经济出现衰退往往是产业转移的先导,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使更多的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脱离传统的产业部门,转入具有高科技内涵的研发业和服务业。发展中国家也将有选择地吸纳发达国家对外转移的产业,并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我们要利用目前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加大对国际先进装备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承接和吸纳,为我们所用。
三、全力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业经济的生产力水平
这些年我国工业经济走数量扩张型的路子增加了许多落后产能,这些落后产能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现在正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利时机。
要重点淘汰钢铁、有色、电力、化工、建材、铁合金、电石、焦炭、造纸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对污染严重、能耗高、改造无能的企业要坚决关闭,继续对煤炭、电力、冶金、焦炭、水泥等领域的落后产能分类排队,采取包括差别电价、水价、运价等在内的制约性政策,促进落后产能尽快退出市场,防止经济形势好转后落后产能又死灰复燃。此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启动一大批建设项目,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地方政府也将续建、新建一大批一般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项目的审查管理,把好投资项目节能和环评审查关,新上项目既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要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要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又要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避免建设过热和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发生。决不能为了短期的效益而牺牲长远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四、引导帮助工业企业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
这些年我国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良好,掩盖了企业管理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事实上,这些年我们的企业领导人抓经营多了抓管理少了,现实而言,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现在市场不旺、销售不畅,价格下来了,管理方面的漏洞和问题明显暴露出来了,这正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利时机。企业内部要发动职工群众找管理上的差距与漏洞,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挖掘内部潜力,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
五、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为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当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制约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利用政府扩大投资的时机,加快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煤运通道和西部干线铁路,加快电网改造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以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增强工业发展急需的运力和供电供水能力。
要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劳动效率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工程设计、咨询诊断、商务流通、联合运输、信息传递、金融服务、会计事务、律师事务等工业服务业,形成一批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工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将其专业化、市场化,有的可以实现国际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类服务。各级政府扩大投资刺激经济,给铁路、公路、环境和其他基础设施方面增加投入,蕴涵着巨大的投资价值和商机,要引导企业抓住这次机会,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要充分发挥工业行业协会、商会和专业组织的作用,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越是困难的时候,我们工业行业协会越是要和企业站在一起,为企业提供各类信息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让企业感到温暧,对发展充满信心。
六、引导帮助工业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以创新求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66-01
一、前言
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而公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样关键。公路运输的作用主要是承担起运送货物与旅客的任务,是陆运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运输方式。就当前来看,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前景与潜力巨大。随着社会的发展,货运与客运的数量逐年递增,公路运输经济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二、公路运输的特点
1.路网覆盖广,机动性强
与水路、铁路相比,我国的公路运输网路比较发达,同时其还具有网络覆盖面大、密度大的优势,我国大部分的地域公路运输都能够覆盖到,公路运输所能达到的地方之广是其他运输方式所不及的。同时在运输的时间安排上,公路运输也具有随意性,公路运输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在运输过程中随时的进行停运、装卸货,各个环节并不会花费太久的时间,因而在支援突发状况以及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以及军事运输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事实也表明,公路运输在近些年的各类事故中发挥出了自身特有的优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运输速度快,实现了两地的直接到达
货车运输与运输集装箱相比,具有货运体积小以及运输效率高的优势,公路运输除了能够在公路网络中进行之外,还可以在工厂、企业、城市住宅以及农村等地区灵活的进行运输。而随着近些年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当前的道路运输已经可以实现把乘客或货物直接从出发点到目的地运输的目的,特别是对于中短途运输,公路运输的直达具有更加显著地优势;在公路运输过程中,中间不会出现转乘或转运的情况,进而实现货物或乘客的直线达到,缩短了运输时间同时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总之,公路运输方式与其他类运输方式相比,不但大大节约了时间,同时其运输速度以及方便性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3.行业门槛低
公路运输与其他种类运输方式相比,并不需要投入大量设备以及费用,基本上可以实现一劳永逸的目的,只需要对交通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即可。此外公路运输回收成本的周期较短,可以在短期内收回成本并获得一定的利润,因而公路运输与其他种类的运输方式相比,门槛更低、进入更容易。
三、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策略
1.全面实现公路运输集约化的经营方式
就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现状看来,其运营模式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某些公路运输单位或企业依旧采用的是独立运营的方式,这种方式仅仅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对整个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贡献却十分微小。目前我国的公路运输行业尚没有形成完全集约化以及统一性的经营方式,在运输过程中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与金钱,需要处理的问题也变得越来也复杂,因而很可能导致最后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矛盾与冲突。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公路运输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就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公路运输行业将不会取得大的发展,公路运输经济也不会有大的改善。因而要想公路运输经济获得长远发展,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过程中获得优势,进而确保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平衡,就必须加大对公路运输经济的经营方式进行改革,通过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不但使公路运输在经营过程中降低一些运输成本,为公路运输提供更多便利,而且还可以降低公路运输所需要的时间,进而大大提升公路运输的质量与效率。
2.建立健全公路运输行业的政策
公路运输行业必须突破并转变传统运输的思想与观念,实时更新公路运输经营方面的政策以及规章制度,通过运输管理理念与观念的完善和创新,以安全与平安为目标,最终降低在公路运输过程中出现重大事故及故障的几率。此外还要严密的控制与监督公路运输体系与相关制度,在公路运输经济经营管理权上实现统一,通过不断对运营机制进行探索创新,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提高。
3.公路运输行业要对风险进行平摊
在公路运输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以及经济上的风险往往是很难避免的,这本来就是由公路本身具有的事故高发性质所决定的。公路运输与其他种类的运输方式相比,出现交通事故以及故障的概率更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出行频率的加大直接导致公路运输过程中出现各种事故的几率也在提高。由于事故的发生具有意外性,同时其发生具有很多不确定与不稳定的因素,因而公路运输企业要平摊公路运输过程中的事故风险,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公路运输过程中出现风险的几率,进而实现公路运输的发展与进步,最终实现公路运输过程中的效益和质量都达到最大化的目的。
四、公路运输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
1.优化了环境,改善了区域条件
公路运输对运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近些年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为客运服务提供了众多方便,这就大大吸引了很多运输企业的进入。采用公路运输不但可以提高运输的质量、节省运输时间还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2.合理用人,提高就业率
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可以提高乡镇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通过提供给大量剩余劳动力一些运输、挖掘等的工作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镇就业难的问题。当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后还会缩短市区与乡镇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了乡镇剩余劳动力的输出。总的来说通过高速公路的建设,或直接或间接的为乡镇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3.促进交流,加快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与乡镇关系密切,通过建设高速公路不但可以吸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而且还可以引进外商投资乡镇的旅游业,因而某种程度上给乡镇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引进了比较发达的知识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对乡镇中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改变也是一种促进,进而不断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公路的建设实现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增加了与发达地区接触的机会,促进了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
五、结束语
依据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国家的发展与道路运输的发展密不可分,公路运输业作为一种社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即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随着科技不断带动着公路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坚信只要公路运输经济发展好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头一定不会降低。
参考文献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篇102.1更新观念,加快林业经济转型
要转变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单一的发展林业经济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各个方面。传统的林业经济处于生产链的最低端,在经济领域来说,林业经济只是负责森林培育,木材采集和运输,侧重点主要在木材生产方面,而其他产业基本上都是处于副业的层面。这就会导致林业经济的产业链小,结构单一,企业布局重复。对于国有林区,由于单一的发展独木经济也丧失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过度的采伐也导致了森林资源损失严重,林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在社会领域,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存在计划经济体制,这就导致了森林工业企业肩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多重任务,一方面企业要以有限的利润去应付巨大的营业外支出,出现林区公共服务难以顾及、基础设施欠账多、职工生活环境差、林区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的局面;另一方面林区职工生活水平过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四险”统筹收支缺口巨大,林区大量富余人员急需妥善安置。再次,在生态领域。传统林业经济不顾及森林资源的消长平衡,企业的经营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产生的双重压力,远远超出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林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冲突加剧。
2.2只有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将原本的经济用林运用到生态旅游中去,减少对林业资源的采伐和破坏,做到以林为本,不破坏开发,将我国那些着名的风景区例如,如西双版纳、九寨沟、张家界、神农架、武夷山、长白山等优质森林景观全面构建森林生态旅游区;第二步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全面发展,大力推进短期森林工业原料的种植,种植果类产品,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三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要走出原本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地位,要向前跨进,加大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四是调整经营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解决原本林业经济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第1篇:经营增收措施范文
一、“营改增”的内容
“营改增”是指原来企事业单位的缴纳营业税税金逐步转变为缴纳增值税税金的情况,这是我国政府为了减少重复征税、减轻企业沉重的税务负担、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目的,所进行的一项税收优惠改革措施。这项税收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完善我国的纳税体制、优化税收结构。具体来说,在企业的“营改增”税收改革中,企业的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在原有17%、13%税率基础上增加了11%和6%两档低税率,对小规模纳税人只征收3%的增值税,因此,企业“营改增”后产生的影响,企业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其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减少“营改增”的负面影响,促进企业的成功实现税收转型。可以说,“营改增”不仅对财务管理带来影响,同时对税收负担、财务指标也产生重大影响。
二、“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我国政府进行“营改增”的首要目的是为企业减税,“营改增”改革的实施,确实成功避免了营业税征收中,出现的重复纳税现象。在以往的营业税率下,相关企业纳税的税率虽然比较低,但是由于营业税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上一个流通环节交过税之后,在本企业建设、经营中仍要足额交税,出现很明显的重复交税现象,而且工程项目的承包不会因为各个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征收营业税和增值说,所以实际负担的税率较高,通过“营改增”变革,将抵扣上一环节的征收的进项税额,可以有效的降低这种重复征税的情况出现,理论上大大减轻了相关企业的税务负担。
例如,对于一般纳税人、制造型企业及服务制造混合型企业来说,“营改增”是极好消息,因为这些个人和企业原本就有进项税额,实施“营改增”后,每月产生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增值税额,大大降低了企业税负。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营改增”的增值税税率对不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小规模纳税人按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大大低于以往营业税5%的税率。但是,如果相关企业不符合相关的增值税抵扣条件,或者没有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营改增”的税收改革措施,不仅不能有效实现减少税收的目的,还有可能增加的纳税负担,如服务型企业会因“营改增”而没有进项税额导致税负明显增加。这需要相关企业提前加以重视纳税筹划,做好防范准备。
三、“营改增”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指标的相关影响,一方面通过影响企业的收入和毛利实现,即通过在企业的运行中,有意识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且,“营改增”把营业税价内税改成了增值税价外税,可以有效的提高相关企业收入和毛利。另一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对相关企业成本的影响,“营改增”通过降低流转税的税率,并且减少了重复征税的现象,同时, 因为实施前后相关企业适用的税率不同,所以对于相关企业的税务成本也有不同的影响。在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毛利的“营改增”相关企业税务改革中,对相关企业的财务指标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我国的相关企业的财务从业者应当时刻关注国家“营改增”政策的发展变化,积极学习国家的最新税收优惠措施,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经营方向,最大程度上利用“营改增”对企业的有利影响,合法的规避“营改增”不利影响,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财务质量和财务指标的提升。
四、结束语第2篇:经营增收措施范文
一、营改增的基本概念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营改增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改革措施,通过将我国的各项企业都列入营改增的试点范围,营改增在我国的推广范围在不断的扩大。营改增改革项目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一项经济改革政策,这项改革政策要求我国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生活服务等行业都施行营改增政策。这项改革的实施要求我国的各项参与营改增的企业都保证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并且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发展的经济压力,能够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房地产企业利润的影响
随着营改增在我国房地产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房地产企业中已经免除了原值税金,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和税金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快速的增加。随着营改增在我国房地产企业中的落实,能够有效的促进房地产企业利润的提高,对房地产企业良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对房地产现金流量的影响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使房地产企业中的投资项目增多。随着房地产企业投资项目越来越多,需要采购的施工设备也会随之增多,然而增值税本身就具有可抵扣的性质,这样长期发展以来,就会造成房地产现金流量表方面的数据减小,从而导致房地产企业中投资增加,可获得的利润就会相对降低。
(三)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这一项税收改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房地产财务风险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随着营改增税收改革政策的实施,房地产企业中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项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公司的会计人员进行正常的核算工作,而且,这项税收改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求财务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对营改增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另外一方面就是房地产企业在列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的同时,房地产企业的内部资本结构管理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项税收制度的实施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帮助企业减轻企业内部税务负担。因此,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的利用营改增制度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进行合理的控制。
三、应对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的措施
(一)完善房地产企业内部的税收筹划管理工作
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在不断的发展,房地产企业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提出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政策,对企业内部的税收筹划工作进行完善,使企业在面临营改增税收改革制度的大面积推广实施的情况下,减轻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压力的挑战,使企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人员充分的做好对企业内部税收筹划的管理工作,保障企业的营改增政策良好的发展和落实,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效益。
(二)提高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也是制约房地产企业快速的发展的关键,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够有效的较快企业的发展。通过培养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帮助企业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和投资项目;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使企业在面临严峻的发展竞争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的应对。
(三)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房地产企业降低了税收负担,不同的房地产企业之间都根据自身的发展采取不同的措施来降低税收负担。但是,房地产企业的所有改革政策并不一定都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因此,房地产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并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借助营改增制度的实施,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在我国房地产企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第3篇:经营增收措施范文
【关键词】建筑业 税务改革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一、建筑业“营改增”的影响
(1)建筑业“营改增”对税率和实际税负的影响。“营改增”对建筑业税率以及实际税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建筑材料和设备的成本下降的影响。在营业后随手去期间,建筑也无法对材料和设备的成本进行抵扣,从而导致材料和设备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但是在“营改增”实施以后通过增值税的进项税消除了对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重复征税,降低了其成本。而其二就是人工成本的增加,虽说建筑业向劳务公司进行公认的聘请能够抵扣一定的增值税额,但是由于劳动公司也是增值税的缴纳单位,且发放给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无法抵扣,由此使得工人的聘用成本增加。
(2)建筑业“营改增”对纳税地点的影响。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前,建筑业在进行纳税的时候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具置进行纳税地点的调整,只能在建筑工程所在地进行纳税。但是在“营改增”实行以后,建筑业进行纳税时除了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之外都是在机构所在地进纳税,也就是说建筑业的纳税地点进行了统一,这也就使得建筑企业能够对企业的税收支出进行更加统一地管理,更加方便建筑企业的财务统计。
(3)建筑业“营改增”对业务模式和经营管理的影响。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前,部分大型的建筑企业采取的是一种通过对建筑工程中标之后将其建筑任务下放给子公司以及其他分包商的业务模式。这种模式环节多且复杂,给建筑业税收的征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且在“营改增”之后,这种业务模式将会给建筑企业带来更大的涉税风险以及无法抵扣的损失,大大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筑企业势必会对其业务模式及经营管理作出相应的调整。
(4)建筑业“营改增”对财务指标的影响。由于建筑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就是通过建筑的对外销售而产生的增值利润,但是在“营改增”实施以后,建筑企业的营业收入将近下降十个百分点,且企业要根据增值额度缴纳一定的费用,再加之建筑业本身就是买方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行业,这就使得建筑企业在“营改增”后利润收入相对来说会呈现减少的趋势,对建筑业的财务指标也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建筑业“营改增”对现金流的影响。在实施“营改增”之前,建筑业的营业税缴纳都是在工程款项收入之后代开营业税发票时进行缴纳,不会对建筑企业的财务运转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在“营改增”实施之后,建筑企业需要在完成工程计量后就进行税款的缴纳,也就意味着在工程款收入之前,建筑企业就需要支出一大笔税务资金,这也就对建筑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了影响。
(6)建筑业“营改增”对税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的影响。由于增值税的收取较之营业税的收取来说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因此在建筑业进行“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税务管理以及财务核算方式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税务管理方面由于增值税需要用专门的发票进行征管,并且需要专门的人员管理,这就使得建筑企业的税务管理支出会一定程度上增加。而对财务核算方面来说,建筑业中的许多环节都有可能涉及到增值问题,因此都涉及到增值税的计算,企业的财务核算也就势必会受到影响。
二、建筑业应对“营改增”影响的措施
(1)调整经营模式和组织架构。根据前文提到的建筑业的传统业务模式和经营管理与“营改增”政策的不适应的情况可以得知,要想使得建筑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减少涉税风险以及无法抵扣的损失,就应当对其业务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具体地来说就是应当首先业务模式的简化,尽量减少业务转手环节,加少税务的流转次数,以保障税务管理更好地实施。
(2)制定新的成本定价原则和方法。由于“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建筑企业的营业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在税务支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建筑企业要想保障自身的营利和收入,就应当对建筑的售出价格进行重新地制定,以保障在现有的成本模式的基础上不会出现亏损,保障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合理进行建筑项目资金规划。“营改增”的实施对建筑企业造成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税务的征收方面,尤其是在企业的工程款项没有收入而需要进行大额的税款支出的时候更加明显。因此为了避免“营改增”给建筑企业带来资金运转问题,企业应当对增值税税款进行提前规划,以保障资金的正常运转。
(4)加强税务管理和税收筹划。就增值税收取过程较营业税收取复杂这一点而言,建筑业要想在“营改增”政策后实现自身的发展就需要对自身的税务管理方案作出一定的调整,以保障税务的支出有专门的人才进行管理,一来可以评估税款指出情况,二来可以实现涉税风险的减少。对企业的管理具有较大的意义。
三、总结
总的来说,建筑业要想实现在“营改增”环境下的发展就应当积极解决“营改增”对其带来的不利因素,并对有利因素加以利用,顺应政策趋势,以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琳,杨月芬,罗超.论“营改增”对建筑业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时代经贸,2016,(27).
[2]张玲.浅析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低碳世界,2016,(20).
[3]张德芬.浅析建筑业“营改增”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品牌(下半月),2015,(10).第4篇:经营增收措施范文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营改增”对企业来说虽然有着很大影响,但同时也是机遇。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抓住“营改增”的契机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在有效的促进“营改增”实施的效果同时帮助企业保持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促进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为企业的稳步发展做出有力的支撑。
一、“营改增”实施的作用
“营改增”是我国近年来在税收方面实施的重要改革措施,从其实施以来,我国企业税负的额度大幅度得到降低,这就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为各产业的融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1.“营改增”有效的消除了企业重复征税的现象,很好的完善了我国的税收体制,这就使得企业在税负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而保障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营改增”政策还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这样就能有效的促进新兴服务企业的发展,从而为产业的融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3.“营改增”政策还颁布了企业在出口中退税的优惠政策,这就为我国商品迈向世界做出了铺垫,其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产品在世界经济市场上的曝光率和竞争力,从而使得我国的税制和世界进行良好的接轨,同时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稳步的发展。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营改增”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济利润方面,而企业的经济利润又和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企业的税收影响
首先在原来的税收制度上,企业所缴纳的营业税是属于价内税的范围内,而增值税属于价外税的范围。而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就需要对不同的包含增值税的情况进行确定,判断其属于什么税,这就使得税收数量上与原来有区别。这就导致企业如果不能及时的对产品定价进行调整,就会使得企业的总体销售收入下降,从而减少了税负。其次,“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在销售方面的税金就发生了改变,这也就导致会计的核算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要针对“营改增”的政策对纳税的计算方式进行有效的调整。最后“营改增”还给企业的流转金额带来影响,在传统的纳税制度中,重复征税的现象时有发生,而“营改增”后,企业的管理者所承担的流转税负和附加税就一定程度的降低了。
(二)“营改增”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首先“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的会计核算就发生了改变,而要想针对新政策完善会计核算,就需要对财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进行有效的提高,这就需要财务人员要从更高的角度来对“营改增”后企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出相关的策略。其次,“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还对企业的发票带来影响。在企业的正常运营过程中,增值税发票管理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营改增”政策颁布了更为严格的制度要求,其增加了企业的纳税申报工作量。如果企业对增值税发票处理不善的话,甚至会面临形式责任。最后,“营改增”政策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税负,这就使得企业可以抓住机遇开辟一条更为“宽阔的天地”。这就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能够更好的分析企业的资本结构,制定更为完善的计划,将企业的成本降低至最小,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
(三)“营改增”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首先“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将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带来很大影响,因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原值金额和累积折旧的金额差值变大,从长远角度出发,这就导致企业的流动资产负债比率明显增加,换句话说是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总额逐渐增大。其次,“营改增”也会对企业的利润带来一定影响。从短期来看,其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的税金金额和成本费用;从长期来看,其还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纳税的成本支出,从而为企业的经济利润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出巨大努力。最后“营改增”还对企业的现金流带来影响,通常其分为两点:其一就是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这就会对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带来巨大影响,另外就是增加企业的现金流,这就会导致企业的还债压力逐渐增加。
三、“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营改增”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上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深度的了解“营改增”的问题,然后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策略和规划,取其长处,避其短处,充分的适应“营改增”,进而使得企业稳步正常的发展。
(一)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进行完善
企业要想跟上税收制度改革的脚步,彻底的适应“营改增”,就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针对企业的自身特点对财务管理和分析的流程进行有效的改善。而要想切实的完善财务分析,就需要财务人员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建立完整的增值税的财务明细,然后结合针对“营改增”的会计核算架构来制定有针对性的财务措施。这样就能使得“营改增”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同时财务人员还要加强“营改增”优惠政策的关注度,这样才能让企业享受政策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加强政策的关注度还能够使得财务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政策的新问题,进而及时的针对新问题进行分析和规划,进而更好的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完善税收的管理工作
企业在税务体质进行改革后,面对“营改增”提出的新策略。就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措施,而有些适应了“营改增”并从中获取的经济收益的企业,更应该做好新的策略和措施来针对即将面临的新的挑战。所以,在“营改增”政策的大环境下,企业就需要加强对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视,并且努力通过实践积累经验,进而对税收管理的制度不断的完善,要让纳税主体通过流通环节进行合理的转移。例如企业在供应商的选取上,一定要选取财务管理程序完善的供应商,要选择可以开具纳税发票的供应商。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在充分享受“营改增”政策优惠的同时更好的对自身的客源进行拓展。
(三)完善企业的财务核算制度
“营改增”的优惠政策覆盖范围极为广泛,它渗透到企业的营销、服务、财务、经营等各个方面,这就会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也使得财务人员很难适应,往往在核算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问题。所以,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财务核算制度进行有效的调整,及时对内容进行完善和更新。同时针对企业自身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调节,要学会开源节流,将企业自身的资产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而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地增加企业自身的市场化运营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
(四)完善和优化企业的定价机制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企业的定价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也就使得传统的定价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营改增”之后的税收政策和逐渐变化的市场环境,就需要企业对定价机制进行完善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营改增”的大环境下保障企业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为企业的正常运行做出有力的保障。但是,企业在完善和优化企业的定价机制时,一定要注意不要盲目定价,财务管理人员要对“营改增”进行解读,充分的认识到“营改增”的真实内涵,并且严格的执行“营改增”所规定的规则和条件,同时针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研,明确市场的需求,从而针对自身企业制定完善规划来响应市场需求,并且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的发展趋势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定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定价机制得到完善,从而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相应的市场竞争力。
面对“营改增”这个大环境,企业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税收改革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而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转变经营的思维和经营的策略,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企业的财务核算等一系列措施让企业在“营改增”的状态下仍然保持活力和稳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占据着稳定的位置,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璐.“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8).
[2]秦文.“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3(33).
[3]方艳.试论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统计与管理,2014(07).
[4]林锦研.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商,2014(10).第5篇:经营增收措施范文
【关键词】物业管理公司 营改增 税负影响 措施
一、引言
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增值税制度,将商品和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增值税是一种流转税,具有征税范围广和避免重复征税等特点。对于未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商品和劳务,对其征收营业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营业税征收方式逐步显现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存在着重复征税从而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背景下提出了“营改增”。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自2011年在上海推行试点改革,“营改增”在较大范围内得到实施和开展。物业管理公司将面临“营改增”。
二、 “营改增”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纳税主体适用于不同的税率,而且纳税主体不同采用的征税方式也不同,因此要分析“营改增”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影响,就应从不同的纳税主体出发,即一般纳税和小规模纳税人两个方面来讨论“营改增”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影响。在“营改增”前,物业管理公司实行营业税征收方式,税率为5%,“营改增”后,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现代服务业,税率为6%,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3%。
(一)“营改增”对于一般纳税人的物业管理公司税负的影响
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抵扣的可进项税额,销项税税率为6%。这与原来按照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相比,“营改增”后企业适用的税率提高了,从表面上看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增值税是就增值部分计税,它不仅与税率有关,还与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之间的差额有关,两者之间的差额越大,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则越多,反之则越少。因此,由于计税方式的改变,即使一般纳税人适用的税率提高了,也不一定就会增加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营改增”对一般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影响,还需要结合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假设物业管理公司(一般纳税人)收取的物业费为A,假设只考虑营业税不考虑附加税,“营改增”前收入为A,应缴税额为A*5%=0.05A, “营改增”后,收入为A/(1+6%)=0.94A,增值税销项税额为A*6%/ (1+6%)=0.056A。进一步分析可知,若进项税额0.006A, 则“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负额将下降。
换另一个角度分析,假设某物业管理公司(一般纳税人)年营业额为X,“营改增”前的成本费用为Y,“营改增”后的成本费用为Z,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Y-Z),同样可以得出,若(Y-Z)0.006 X,则“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负额将下降。
(二)“营改增”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物业管理公司税负的影响
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营改增”之后,小规模纳税人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全部价款+价外费用)*3%/(1+3%),由此可知,“营改增”后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大大下降,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税负临界点分析
税负临界点即企业在选择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时其税负相等,临界点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假设物业管理公司销售额为a,选择一般纳税人时,增值税税率为6%,那么销项税额为6%a,设进项税额为b,则应缴增值税额为6%a-b。如果该企业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由于其销售额与选择一般纳税人时相同(a),增值税征税率为3%,则应缴增值税额为3%a。若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税负相同时即6%a-b=3%a,则b=3%a,也就是说当企业进项税额为销售额的3%时,不管是选择一般纳税人还是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税负相等。
(四)“营改增”对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营改增”之后,物业管理公司将纳入到增值税体系当中,这将促使物业管理公司不得不更加规范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得不根据经济和政策发展的要求来不断完善原有的财务制度。物业管理公司将不得不根据“营改增”政策要求来统一核算口径,不断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而保证财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物业管理公司将必须不断扩大税负效应,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使得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营改增”之后,物业管理公司将必须完善税率和抵扣范围,必须根据“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要求来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业务结构,并要对其业务结构进行升级和优化,物业管理公司也必须要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不断占领市场,这样才能使得物业管理公司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
(五)实行“营改增”税制改革措施可以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持续发展。
“营改增”是国家深化税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这一税制改革措施将不断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对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实行的物业管理收费体系并没有实行良好的价格机制,物业管理公司承担的税负较重,而国家实行“营改增”税制改革将会对物业管理公司带来以下的收益和好处:“营改增”税制改革措施将把企业纳入到增值税管理体系当中,这对企业的财务核算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会倒逼企业进行内部改革,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质量。同时将会促使企业不得不解决营业税和增值税并存造成的抵扣链条断裂等难题,这将使得企业被动的解决税收增加难题,从而可以消除重复征税问题。并且“营改增”之后,企业不得不完善税率和抵扣范围,促使企业结构调整,使得产业升级和转型。随着抵扣链条逐步打通和延伸,可抵 扣进项税额会不断增加,“营改增”带来的减税效应将会得到放大,从而惠及更多企业;从行业持续发展角度看,实施“营改增”对强化企业经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发展能力,推动持续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物业管理公司应对“营改增”的措施
(一)物业管理公司要积极进行税收筹划,开展预防税收风险工作
税制改革对于物业管理公司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物业管理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降低税收负担。物业管理公司要积极跟进“营改增”工作的实施进程,做好相应的税收筹划和前期准备工作。要积极了解企业的自身情况,明确企业适用的税率,及时处理好企业的纳税事项,以便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降低税负,降低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要全面考虑企业的成本、进项税额抵扣及资金占用等情况及对公司整体的影响,要着重分析企业的人工成本所占的成本比重,若人工成本过大,可以考虑劳务外包形式, “营改增”后,企业可以取得发票进行税额抵扣,从而降低企业的税负。
(二)物业管理公司内部人员应该做好相应充分的准备
首先,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人员要有积极应对的心态和未雨绸缪的意识,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其次,财务人员要深入了解税制改革的内容,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做好相应的财务核算和报税方面的工作,重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及使用,以便纳税申报、认证的顺利进行。再者,企业其他各部门也应该开展对税制改革政策变化的学习活动,积极配合财务人员的工作。
“营改增”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项目之一,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加深,“营改增”的不断深入实施,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冲击,物业管理公司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使得公司能够较好的立足于市场,服务于社会,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鸿根.营改增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上海房地, 2014.
[2]李承双.融资租赁业 “营改增” 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4.第6篇:经营增收措施范文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会计处理;企业会计报表
一、引言
“营改增”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下对企业经济管理实施的新的发展政策,这种新政策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模式,“营改增”的税收模式能够协助企业形成结构减税,提升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对企业会计处理和报表制定具有一定的影响,促进企业发展。
二、“营改增”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
“营改增”是指企业的经济税收管理从企业营业税转化为企业增值税,营业税和增值税是企业税务管理中的两个不同税务内容,实施“营改增”使企业会计从入账管理到会计报表制定等账目核算管理等方面的经济发生变化,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企业征税指标发生变化
“营改增”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其一体现在企业的征税指标发生了变化。新的征税标准中新增加了两个企业最低档征税标准,将传统企业征税内容中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合并成一中增值税,在企业营业税和收益个人所得税的管理中部分税额征收指标都有所提高,但总体征税没有增加,使企业的经济收益更加稳定,征税指标统一化管理,避免了企业重复征税现象发生。例如:某企业为日常用品生产企业,按照传统的征税标准,企业需要缴纳3%的营业税和20%的个人所得税。经过“营改增”的税务改革后,企业需要缴纳25%的增值税,从企业缴纳税宽的组成部分来看,增值税的交纳数额虽然增大,但征收标准统一,降低了企业的税收税收负担。
2.企业税收发票的使用发生变化
“营改增”税收管理措施使企业税收费发票使用发生了变化。发票作为我国国家经济税收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变动掌控最直接的书面收据,作为企业征收税款的重要依据,传统的税收管理中对企业税收的发票管理的严密程度较低,再加上不同行业的营业税征收标准不同,使企业税收管理的发票管理区域混乱,造成我国税收管理不明确。“营改增”的税收政策,使企业的营业税和营业人员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标准同步运行,使国家对企业税收管理标准化程度更高,税收征集更科学。例如:实施“营改增”税收管理后,我国税收对增值税发票的购买、使用、抵扣认证以及作废重开等都具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实现企业税收发票的严格控制管理。
3.企业税收抵税折扣发生变化
“营改增”税收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税收折扣标准发生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管理制度的人不断完善,企业税收管理的折扣管理也发生变化,不同行业的税收管理中增值税的折扣标准也不同,企业的会计入账处理时对税收的折扣标准计算过程更流畅,计算标准也更明确,保障了企业抵税折扣在企业会计入账税收资金管理中占的比重分配更合理。例如:某企业为交通运输企业,增改营的税收管理中将企业交通运输中的运输燃油费,过桥费等凭证作为抵税折扣的一部分,降低了企业的经济税收投资成本。
4.“营改增”的税收策略使企业的税收金额的计算方式发生了变化
“营改增”后国家对企业增加了两个税收基本标准,对企业税收凭证管理、抵税折扣标准等都发生了变化,促使企业的会计处理的计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新型的税收计算方式使企业缴纳税收的流程中涉及到得基数按标准更加规范,计算流程更加便捷,提高了企业税收管理的经济管理,促进企业会计对企业经济资源处理的便捷化、高效化发展。
三、“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
1.报表数据处理管理变更
“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制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报表数据管理,报表数据结构,企业资产管理的数据变三方面。首先,报表数据处理管理变更。传统的税收数据管理报表中包括企业营业中涉及到的进项税、销项税以及企业经营的综合收益,使企业的税收报表中的数据管理综合性较大,但数据记录管理的明确性较低,容易造成企业缴税数目混淆的状况发生;“营改增”税收管理的中的数据报表填写中仅需要填写相应的增值税,明确了税收的数据管理,促进了税收账目的综合管理。
2.报表数据结构变化
“营改增”的税收政策运行管理理念与新会计准则的管理理念之间存在着众多相似。新会计准则中要求会计在制定企业税收报表时,报表数据结构不限于对企业缴纳税收标准进行规范,同时使企业会计报表中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盈利变化等多重数据信息的反映,提高了企业会计报表的用途,促进企业会计经济管理合理化发展。
3.资产管理的数目报表变更
“营改增”税收管理变化还体现在企业资产管理的数目报表变更。“营改增”的新型税收管理中对企业资产管理的标准发生变化,包括固定资产抵押折现标准,残损折现,固定资产值等多种数据发生变化,因此企业会计对企业内部资产管理的数据报表进行重新数据变更,保障“营改增”税收状态下企业经济财产的合理管理。
四、结论
“营改增”收税措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税收管理措施也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经济管理措施,保障了企业会计处理和报表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避免企业重复征税,提高了企业的的经济效益,为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做保障。
参看文献:
[1]孙晓妍,盖地.增值税费用特性――来自中国情境下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15,07:75-83.
[2]孙雪玲.浅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如何进行会计核算[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0:222.
[3]沈建华.“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第7篇:经营增收措施范文
关键词:营改增的应用 企业建筑 应对措施
在我国目前发展的过程中,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不断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行业也在我国的经济领域中带有重大的地位。但是我们的行业的内部存在着税收制度的不足,这种不足导致了这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我们为了保持整个行业的经济发展和我们国家的税务制服产生统一,我们一定要对这个行业进行改革来适应社会的进步。在进行营增改的过程中,我们相关的其他的产业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证其影响减到最低。
一、营改增的特点
我们所知道的在工程进行过程中的营业税和增值税在工程的运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所存在的最大的不同点是是否可以进行抵扣的完成。首先以增值税来看,我们所定义的增值税是我们所应该缴纳的税务为我们在整个工程中的营业总额和每一项我们应纳税务的差值。就营业额来说,我们是通过总的收入乘以应该缴税的比例所得出的数额。从应缴税的对象上来看,包括应该缴税的建筑行业和多个工程产业。就增值税来说,它的纳税对象是大部分的第三行业和少部分的第二产业的零销部门。在所应缴纳的税率上,这两个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营业税主要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二十之间,但是增值税的值达到了百分之十三甚至是百分之十七左右。我们具体的讲营改增的主要的优势体现在税率的改变,在改变后增加了百分之六和百分之十一两个等级的划分。其次是在税务的计算方面,通常来讲我们所上缴的增值税对一般企业来说都可以适用。对我们所上缴的收入方来讲,我们为了保证某个地区的财政的稳定性,在实施新的营改增的计划后保持其归属地不变。但是占据税收的很小的一部分仍然要靠行政部门来分担。
二、新方法实施的必要性
在我国目前的税收体制下,增值税在我国的税收中占据最大的部分。占据税收总数的第三大比例的是商业税。这两种都是企业税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2012年的数字显示,这两项税收占据总体的百分比分别是百分之二十六点六和百分之十六点一。这两项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在税务的计算上存在的差异,增值税是根据增加的收入来判断所应缴纳的税务,而商业税是根据总额来进行计算。其实在税务的计算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逐渐的表现出来。
首先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层出不穷,所以各个税务之间的不同也逐渐体现出来,这会导致不同的税务在不同的商业中很难被应用,应用的界限也很难被确定,增加了我国税务的管理难度。其次是税务反复缴纳的现象。有时,在一个工程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税务被重复缴纳的现象。许多企业为了减少赋税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节。但是采取这样的措施可能会造成最后生产的工程质量的下降。最后是某些其他的行业需要进行的缴税越来越多,除了必须的税务外还有在运输过程中的其他的运输和储存的费用。还有,商业税的缴纳是通过总额计算出的,可能产生的重复赋税的现象非常严重,我国如今提出的营改增的方案,实现了这两种税务统一的终极目标。
三、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
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在建筑工程的行业我们所缴纳的税务的大部分的比例是购买所需要的施工材料所占据的比例。在我们进行施工材料的采购之前,生产材料的厂家已经为它所生产的不同的建筑所需的材料进行了税务的缴纳。但是施工工程建筑的企业在购买这些材料之后还需要另外交一次税务,我们对这种现象就称为重复纳税。这样对企业无论是建筑还是生产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也会导致市场经济的混乱,这样对建筑工程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很大害处的。
我们国家在实施了营改增的新的经济策略以后,各个企业之间所需缴纳的税务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工程需要不同的建筑材料,在整个工程的事实过程中我们用到的原材料很多,在提供这些原材料的企业当中有些的企业规模小可能会使用一些假的发票,这会增加整个工程的赋税负担。
在实施“营改增”后,建筑企业之间的税率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建筑材料具有多样性,在施工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原料较多,提供原料的企业也较多。在这些企业中,有很多中小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生产能力较差,存在管理不规范等现象,有些企业甚至会伪造虚假发票,这就造成了建筑企业税负增加等不良现象。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推行的营改增的方案,这项方案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营改增的方案的实施使企业得到了更好的利益,在我国各个企业之间提高了他们的竞争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阻碍。我们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晖.“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J].财政监督,2014(05)
[2]马靖怡.讨论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4(15)
[3]宋茜.浅析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应对措施[J].山西财税,2015(01)
[4]何娟.浅议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3)第8篇:经营增收措施范文
关键词:营改增;成本控制;税负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早在2012年1月1日上海成为首个“营改增”的试点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行业不断深入开展“营改增”工作,时至今年4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做出重大决定,将广电行业纳入实行试点,并且力争短期内全面完成“营改增”的改革。鉴于这样的前景,营业税将被全部纳入增值税框架体系中。广电行业针对这次体制改革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如何接受应对“营改增”后的各种状况成为当前财务管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对广电行业面临的成本控制障碍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找到适合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实现广电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国内背景分析
1.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行的方法,破坏了原有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在原有的增值税中具有中性的优点,主要是指在吸纳政府资金收入的同时并不会区别对待经济主体。在客观上有利于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但是要想把中性效应充分的在增值税中发挥出来,就必须使税基尽可能的宽广。然而在现实的征税制度中,增值征税范围比较狭隘,致使中性效应不能很好的得到发挥,在加上前者不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因而税负比较轻,后者却有沉重的赋税制度。
2.大部分第三产业被排除在增值税范围之外,给服务业务的发展增加了难度与影响。因为营业税税收额度受环节的影响,环节越多税收就越多,导致商品的税收负担不同程度的增加。企业常常为了减轻税收负担而减少税收环节,这样导致企业包揽下生产和流通环节,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以及专业化生产。
3.两套税收制度并存还导致了税收征管环节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常见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被进行捆绑销售,很难将商品与服务准确的分割出来。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作用与意义
“营改增”措施是政府为了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进行一种重要手段,其中显而易见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它本身的启动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企业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所付出的款额可以不被进入增值税的征收基数这一特点正是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最大变化。因此,它是一项具体的减税措施。作为现行税制体制中最大的一种税种地位,它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减税措施。对它的改革固然会带来扩大内需的作用。这种现象显然背离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经济结构的方向,因此为了推进广电行业调整产业结构,让增值税吞并营业税,从而成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自然选择。
三、广电行业资金管理存在制约因素
1.财务管理观念陈旧。在我国广电行业最为社会公共宣传的载体,不仅仅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同时也必须要打入市场经济的竞争之中。广电行业一直以来的主要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命脉就是靠广告所带来的收入。伴随着广电行业营改增体制的改革,这种模式已被打破,涌现出多渠道、产业链式的经营模式。在这种形式下,传统的观念与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变化的竞争需要,最终导致广电行业产业的发展。
2.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人才是企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财务工作的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能力直接制约着广电行业产业的发展。财务人员对现代企业经营的管理的影响在不断增大,广电行业也同样需要业务水平高的财务人员,然而现有的旧体制下,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技术水平明显不足。因此,提升广大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势在必行。
3.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新的形势下,系统、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是广电行业高效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同时推动科学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广电行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旧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单位内不合理开支的放任,导致资金外流严重,严重损害单位利益,只有不断完善这些制度才能满足广电行业飞速的发展。
四、广电行业成本管理的完善
1.建立广电行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系统。实施财务成本控制制度的关键就是建立一个严密完善的广电行业财务整体化的管理系统。一个多元化的完整严密系统必须包括建立广电行业财务管理系统、经营管理网络平台、以及多数据库系统的统一架构平台在内的科学化系统。建立一个系统化的财务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满足广播电视的约束化管理与财务成本管理的要求,更加科学化的管理资金成本。同时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财务成本的整体管理,让财务风险与业务风险降低到最低标准。
2.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主线的财务管理系统。广电行业依据严格的预算审批流程以及全面预算来实现对下属单位业务的资金管理与专项控制,有效降低资金成本,保证经济业务顺利进行,实现计划的目标资金成本的管理。应用资金管理平台可以满足广电行业内部成本的管理,不断完善成本核算的需求,实现责任主体的核算。需要强调的是,资金成本管理与绩效考核激励制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预算目标。
3.建立风险控制管理机制及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在新的形势下,广电行业单位经营地区分布不断拓宽、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随之而来的经营风险也在增大,再加上子公司、分公司的日益增多,势必造成资金成本复杂的财务管理。因此,广电行业单位必须具备非凡的资金管理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实施有效地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控制管理机构、建立自建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在不影响单位正常运作的前提之下,确保资金成本的安全。
五、结语
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方向的重要时期,大力发展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对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广电行业作为“营改增”范围的试点,更应该抓住机会,不断学习相关政策,从实践中总结和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措施,有效降低税收成本、控制资金成本,增强企业发展的能力,保证广电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晓红.“营改增”对视频监控BOT租赁行业的税务影响及应对措施.财经界,2013(12).第9篇:经营增收措施范文
2004年,全国各级税务机关遵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服务和监管的方针,在积极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努力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税收的征收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5]3号)再次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深入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个体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努力构建个体税收和谐征纳关系个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而且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和优化经济结构。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发展个体经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当前,要切实采取措施,将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努力创新管理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要通过广泛的纳税宣传和辅导,使广大纳税人及时掌握和了解各项税收政策和管理规定,促使其知法、懂法,增强守法观念;要在坚持依法治税和注重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努力优化征管流程,简化办税程序,不断降低纳税成本;要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大力推进个体税收征管的“阳光作业”,以促进纳税遵从度的进一步提高。
二、积极推进计算机核定定额工作对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个体工商户采用计算机核定定额,是全面提高定额核定科学性,有效避免定额核定过程中的“关系税” 和“人情税”的重要措施。各地要继续推进计算机核定定额工作,不断完善业务需求和优化定额核定的软件,加快推广使用的步伐;尚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地区,要严格按照定额核定的程序,坚持集体核定的原则,积极为利用计算机核定定额创造条件。
三、加快落实《集贸市场税收分类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提高集贸市场税收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各级国税局和地税局要相互协作,按照《集贸市场税收分类管理办法》(国税发[2004]154号)所确定的分类标准和管理要求,科学划分集贸市场和纳税人类型,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尽快加以落实;要积极开展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工作,共同清理漏征漏管户,加强对纳税户停业、复业和注销等信息的交换,联合开展定额核定工作,确保双方对同一纳税户核定定额的统一。
四、切实加强个体税源分析今年1月起,总局开始对个体税收收入实行按月分析。为共同做好此项工作,各地要广泛开展个体税源分析,客观评价不同行业的税收征管情况,对管理薄弱的环节要及时研究对策,迅速加以完善。各地要密切关注本地区月度个体税收的增减变化情况,从本通知之日起,凡月度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超过5%的地区和月度收入增幅超过20%的地区,要及时查找增减变化的原因,写出分析报告,于月度终了后6日内报送总局征管司。对于因 2004年上调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导致连续多月收入下降的地区,可在本通知后,实行当月一次性报告。
为便于各地准确做好统计和分析,经研究,现将个体经营税收收入口径作进一步明确。个体经营税收收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在集贸市场内、外生产经营且办理了税务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所缴纳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全部税收;二是从事临时经营的个人所缴纳的与临时生产经营有关的全部税收;三是个体工商户和临时经营的个人由税务机关代开发票所缴纳的税收。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虽不属于个体经营税收收入的范畴,但为保持上报数据的连续性,各地国税局在向总局报送个体经营税收收入时应包含该税收入,总局计划统计司在生成个体经营税收月度快报时再予以扣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如何建立管理机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