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宫派(民间道教法器大全图片门派)


道教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而富有生机的宗教深深地影响了中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等等诸多方面。而现在很多人都将封建迷信与正统的道教混为一谈,致使道教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不利于现代人正确的认识与继承中国的古典文化。所以末学不才将自己所学的一些道教方面的知识以及具体文化编汇在一起,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正确且全面的认识道教。
(一) 道教信仰
作为一个宗教自然会有敬佩尊敬的神灵,道教可以说是一个多神的宗教,我们所熟悉就有太上老君(即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的道德天尊),玉皇大帝(即四御中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关公(即关胜帝君)财神,土地,城隍等等。而这些神灵往往都是道德高尚,法力无边的,这恰恰也符合道教所主张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观点。总的来说道教庞大的神仙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尊神就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次就是四御(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其次更有许多重要的天神,如西王母,东王公(又称东华帝君),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斗母元君等等。但不管论述道教的哪一个方面皆离不开道教所主张推崇的自然之道。可以说老子思想与《道德经》是最根本的思想信仰。
(2) 寻根溯源
关于道教的根源可以说自宇宙伊始,天地初开就开始了但更准确且进一步地说是大道衍生了这一切。其中的奥妙非末学可以说明的,但关于道教的创立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五斗米教(即正一天师道)的创立,而五斗米教的创立者又是谁呢?他便是张陵(又称张道陵(祖天师)道教尊称为降魔护道天尊,)正是祖天师创立正一天师道后,可以说一个正式的道教教派开始了,我们便以此为道教的开始。
(3) 道教教派
现代,道教的各个教派都在蓬勃发展,而占多数的应该是正一派与全真派。而将所有的道教教派都统计起来,这就需要很多的时间了,所以在此鄙人只将部分的教派达出来。如:正一派,清微派,上清派,灵宝派,搂观派,神霄派,东华派,天心派,北帝派,净明派,龙门派,华山派,随山派,南无派,嵛山派,清静派,金山派等等,而每个门派也会有自己的传人,而****都会有自己的道名。门派的子辈也很重要如全真龙门派的字辈表就是: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 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 崇高嗣法兴 世景荣惟懋 希微衍自宁 住修正仁义 超升云会登 大妙中黄贵 圣体全用功 虚空乾坤秀 金木性相逢 山海龙虎交 莲开现宝新 行满丹书诏 月盈祥光生 万古续仙号。各个门派的字辈都不尽相同。而因门派的不同也分为符?和内丹两个主要的修行道派。正一派以符?见长,而全真派则以内丹见长。(注:正一和全真是两个大的道派,正一派主要是正一派,清微派,为主;全真派以龙门派,华山派,随山派,南无派,嵛山派,清静派,金山派为主。)
(4) 道教服饰
除道士举行科仪式的法衣外,一般的道袍主要为青兰色。而道袍为青兰色也表示着道教“贵生”的思想。具体地说:东方属青色,为青阳之气。而东方主生,在四季中主春,春天万物发生,而东方也是道教信仰的十洲三岛的所在方向,是道教向往的归宿之所,故此,道袍的颜色尚青兰色。道教服饰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簪、冠、巾、衣、裳、履。下面是一些道教服饰的图片。
(5) 用火禁忌
这是外丹家关于起火和炼丹过程所遵从的各种禁忌。从上古代炼丹方士到道门中人都把炼丹看作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唯恐发生过失,所以就形成了种种禁忌,用火禁忌是炼丹禁忌中的一种。从广义上看,用火禁忌与丹房禁忌是联系在一起的。《丹房须知?禁秽四》指出,作为炼丹用火的丹房尤其重视朝东方位,炼丹家认为这个方位必须禁止女子、僧尼、鸡犬进入。在起火炼丹开始时,还应该点燃香烟,不使熄灭。进入丹房,必须换上新的鞋子和衣服,不可以吃葱蒜之类刺激之物。起火时,基于神明的信仰,炼丹家还要念祝祷文,祈求玄元皇帝等灵官仙君保佑炼丹成功。在时辰上,起火炼丹也相当讲究,夜半子时如果恰逢潮生,这是不能起火的,至于甲戊、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甲子日也是不能开炉炼丹的,因为这是六甲本命神明升座之日,不可以起事,否则冲撞神明,炼丹将会失败。此外,起火炼丹也禁忌风雨雷霆之时辰,不可呼魂唤魄,不可听到哭泣悲哀之声,不可看见血腥污秽之物等等。此等禁忌有的出于信仰的原因,有的则是经验的结晶,表现了外丹家对于相关因素的作用的认识。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起源 -无始亦无终
道教 :“道的教化”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道”上古已存在,他不为万物而生, 万物却因它而丰盛,“道”给万物得以孕育,众生又从其所得,是以尊为其所教,是为 “道教” ,从虚无到宇宙、万物、诸般物种的诞生,都受“道”所得
道的教化时刻都运转,却又如虚无一般,看不见、模不着,单以文字无法言明,需以 “体验” 而得启悟,人以自身不同潜能条件、意识印象,因缘得以悟道,感应从“道教”所得,故产生了无数人士,黄帝、孔子、庄子、科学家等等都在这程度下,体验 “道教”,得以“受道”,着下阴阳、五行、仁爱、仙学、科学......等等无数的学说,人终其一生仍然努力朝“得道(成功)”方向走
现今,人以科学探测宇宙事物,亦是“道教”,就如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 看见苹果跌下来,而悟到地心吸力,从其规律,而悟得其法,古今皆是如此 而中国的道教神仙学说正是位处“道教”的高层,哲学可以描述现象,科学可以发现而解释现象,而仙学系统则可以超脱现象
人从荒蛮中“受道”而进化,开发到一定的潜能可以明白世间事物,太上老君就道成老子肉身施教,以哲学形式启悟人类“道”的概念,和圣人之道, 以期众生可以得到个好的环境,去悟道,随着人朝“道”方向走,所知所学越趋复杂,亦开始有了道派,将各圈子学说有系统地组合起来
就如人生命开始后,从基本的技能而到学习事物,进而成长,产生自己的圈子,各圈子又再组成组织或家庭
道教道派就如这一般那么自然的因缘“道教”而形成,现代学术界将“道教”界定为东汉道派始出现,分开道家和道教,是狭义和片面的解释
“道教”:
以“道”为祖,包含道家和道派,和世间事物
以 神仙学说 为宗:《楼观本起传》:“是以古仙哲后,景行高真,仰道德为生化之源,宗神仙为立教之本;寻众妙之轨躅,慕重玄之指归”
以三皇五帝开始:《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
“道”从无始而开始,“教”亦无所终结, 故“道教” ,无始亦无终
道教简释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影响性。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道教的核心——道
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用通俗的理念说:存在(太极)是道,不存在(无极)是道,非存在非不存在也是道。
《道德经》中阐述了道的几个特征:先天地生、亘古不变、运转不息、包容天地万物,不可名状。
道蕴育万物,又隐与万物之中,道不是有意志的存在,而是无意志的规律。《道德经》中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非是说,天地没有仁义,糟践万物,而是说天地没有一般人所谓的"仁",对待万物都是一样的(都如同对待刍狗一般)。由此可见《道德经》中所谓的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是无意志的存在。
道教教义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
返朴归真——道教理想状态
天人合一——道教理想状态
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以上所述,是道教的最基本教义。虽然,对于道教的全部教义,诸如宗仰黄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没能一一展开释说。但通过这些核心而基本教义思想,相信能有助于大家真正认识和了解道教。
道教经典典籍
道教主要经典:
《道德真经》 《南华真经》 《冲虚真经》 《文始真经》 《通玄真经》 《龙门心法》
道教其他重要经典:
《周易参同契》 《抱朴子》 《黄帝阴符经》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度人经》)
《太平经》 《老子想尔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常清静经》)
《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经》)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心印妙经》)
《老子化胡经》 《悟真篇》 等等
道教劝善三圣经:
此三部是道教主要的三部劝善书,民间影响很大:
《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 《关帝觉世真经》
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从唐朝初年开始编纂,至今已有近1300多年的历史。
现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张天师 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补,于正统十年刊板事竣,共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块。《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1996年起,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中华道藏》,是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共分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数载,终于在2004年正式出版发行。
道教思想起源与历史
道教的思想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宗教经历了显著的理性化演变,与社会文化知识的分化。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且当时的阴阳家、神仙家兴起,在历史有所的影响。
至汉代社会因为战乱与汉朝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儒学逐渐宗教化,此时也于传入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终于与汉代所崇尚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形成。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 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唐宋的兴盛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
在宋代的道教,信州龙虎山天师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赐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又据《宋史.仁宗本记》记载:天圣八年(1030年)五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张乾曜号澄素先生。到宋徽宗时,虽宠信道士林灵素,但对天师世系亦只给予一般封赠。
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 上清派、阁皂山 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以后衰落
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1957年,中国大陆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可是正式出家的道教徒并不多。
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约有5万余人,正式开放的道教宫观有5千多处。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台湾的道教
台湾道教基本上随着早期的汉人移民而来到台湾,日治时代末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且导致台湾道佛不分的情况。
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师张恩溥辗转到达台湾,1969年羽化后,迁台江西省国大代表推张恩溥堂侄张源先为代理掌教,现居台湾嗣汉天师府。
2008年张源先掌教羽化,现任张天师为第六十四代天师张道祯。
现据台湾民政部门统计道教乃为台湾第一大宗教。
道教神系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三清
道教三清
1.三清
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2.四御:
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执掌万事万物),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与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3.六御:
道教过去有“六御”之说,“六御”分别为: 统御万天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统御万雷人间兵革之事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统御万星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统御万类的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 统御万地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zhi3)。 这种说法源于中国古代“六合”观念,所谓“六合”,指宇宙的巨大空间,即上、下、四方(东、西、南、北)。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诸星神星辰之神
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四大天师
“天师”原是古代对有道者的尊称,后世道教徒称张道陵为天师。“四大天师”为道教史上的四位重要真人,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许逊(许旌阳)、萨守坚,为玉皇 通明殿前的四位天神。
财神
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文财神为比干、范蠡。除此,人们信仰的财神还有五圣、柴荣、财公财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等,就其信仰广泛和与道教的关系而言,要数文武财神、五圣、和合二仙、文昌帝君了。
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如今道教主要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但他同时也是道教的四大元帅之一。
护法四帅
《道法会元》中称四元帅之名号为天蓬玉真寿元真君、天猷仁执灵福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佑圣真武灵应真君。卷十五云:“天蓬元帅宝印照我,天猷元帅仗剑卫我,翊圣真君持戟守我,玄天真武水火助我。”说明玉印、玉剑、大戟、水火分别为四位护法元帅的神器。此外,该书卷三十九还用四圣来命名四元帅,称天蓬玉真寿元真君为天蓬元帅真君,天猷仁执灵福真君为天猷元帅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为翊圣黑煞真君,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为紫皇天一天君玉虚师相玄天上帝,这是道教对护法四帅的又一种称呼。
四大元帅
马灵耀(华光大帝)、赵公明(财神之一)、温琼(温元帅)、关羽(关圣帝君)。道长在道场祈禳中,通常要请四元帅降临,以助驱邪伏妖 。
王灵官
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有的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王灵官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纠察天上人间,除邪祛恶,不遗余力,于是老百姓赞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八仙
八仙,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此八人道教史上确有其人并非后人杜撰。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得道之事。
道教神仙来源
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和祖先崇拜
对圣贤崇拜的承袭
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圣人”、“贤人” 崇拜。以及《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图》、《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尧舜禹三王,殷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等。
教派因素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构建也有重要影响
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
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後者则崇拜黄老,供奉“中黄太乙”。东晋中後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後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
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
几千年间,中国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间虽然也时常有矛盾,但没有爆发过大的宗教战争,这是值得庆幸的。
道教门派与道教组织
如今道教的两大派别: 如今道教门派有主要是,南方正一道,北方全真道
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称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后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张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标志。 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以《正一经》(今已散佚)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正一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嘉靖皇帝与兴献王朱祐杬也笃信正一道,嘉靖皇帝还特意向正一道长邵元节与陶仲文请教房中术。 正一派道士等不分住观与散居,戴庄子巾。 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 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全真道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婚娶。(历史上如正一道者,多不出家,还世袭尊位。全真道南宗人士也不提倡出家。)。 
全真派道士满发,戴混元巾。 
全真道祖庭——山西永济的“永乐宫” (吕祖) ,陕西户县的 “重阳宫” (王重阳祖师);北京的 “白云观”(丘祖 ) 。
历史上道教的派别
历史上,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妙真道)、符箓派(正一道)、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仙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妙真道(庄子休)、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妙真道(太乙天尊)、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道(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铁拐李)、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象界(马呈)等。 
历史上还有
五大宗之分法——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
四大派的分法——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
还有八派的分法——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
道教组织
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道教法术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的方术。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
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道教修持
道教修持,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的话等等。不一而足。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
修持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法器大全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