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古书谁能知道叫什么取名字参考的古籍?


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有一个十分神秘的传说,相传在这里的大山深处,有一座青娥仙山峰,这个青娥仙山峰原本是一座仙场,在山峰高处有一个山洞,山洞里面有一本奇书,这本奇书里面记录了许许多多的奇文怪轶。为什么青娥仙山峰被称为是仙场呢?原来是因为青娥仙位于层峦叠嶂的山峰之中,海拔有1800多米,终年烟雾缭绕,山上植被茂盛,远远望去一片黛青色,煞是好看。这座仙峰的山洞里面究竟有着一本什么样的仙书呢,究竟是什么秘密流传了100年之久却无人能解?流传100年的神秘传说让人心生探索的欲望青娥仙山峰上有仙书的传说一直都存在,一直以来也不想缺乏一些江湖人士想要进山寻得这一宝书,但是却一直没有消息传出有人寻找到了这本书,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家才一直坚信,这本古书一直还藏匿在深山之中。可是如果真的有这么一本书,为什么100年以来我们一直没有人能寻找的到呢?这样一个有鼻子有眼的传说,自然能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传说,于是专门成立了寻找古书的小组。小组人员通过走访了解到,这本古书之所以100年来被人们追捧,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古书中记载着许许多多的咒文。听到这里工作人员也是哭笑不得,辛苦努力的结果原来只是一个假的传说而已。虽然我国有很多从一些百姓口中的传闻中寻找的文物,也有许多根据当地的传说寻求到的宝贝,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本仙书大概率只是100年前人们杜撰出的一个故事而已。古书其实早已现世,藏匿一木匠家中但是依然有人相信这本古书存在于世,任何的传说应该都是有一定依据的,经过这些人的苦苦寻找,终于得到消息,原来100年来流传的仙书早已重现人世,这本古书被桂东县的一位民间收藏家收入囊中。当调查小组根据当地的走访,寻找到了这位民间收藏家。从这位收藏家口中得知,他得到这本古书也是处于机缘巧合之中:在2008年的时候他到一个村子里旅游,在当地的集市上看到了一位老人在卖书,通过聊天得知,那位老人已经92岁了,他所卖之书就是青娥仙山洞中的那本古书,书的名字叫做《鲁班经》。仙书只是神话流传,但就算不是仙书,也好歹是一本古籍,必定是价值不菲,又为什么要变卖掉呢?原来原主人穷困潦倒,生活无望,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会选择变卖这本古书来维持生计。收藏者继续向工作人员介绍到,那位92岁的老人其实是一位木匠,他的祖辈们也都是木匠,不知道从哪一辈起,家族中有人获得了这本古籍,又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将这本古籍藏匿于山洞之中,在这之后,这个秘密就一直在他们家族中流传下来。等到了老人这一辈,流传下来的有用的信息已经所剩无几,具体的藏书地点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当时为了家中的生计,老汉决定和自己的儿子一同去山洞寻找这本古籍。这一找就是20多年,等到20多年之后,终于在青娥仙山峰的一个洞中寻找到这本古书。找到这本古书之后,老人一家原本以为终于可以改善家中的生活,却发现古书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样子,书中所讲述的并不能改变他们生活的现状,最后迫于生计,出于无奈,只好将这本书当作文玩来卖掉,赚取一点钱来维持家中的生计。古书中不存在什么仙术,不过是一些教人们规避危害的方法当工作人员提出能否看一看这本古籍的时候,古籍的主人欣然同意,带着工作人员进入到收藏室中,通过粗略的观察工作人员得知,《鲁班经》一共分为上下2册,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呢的确是一本奇书。它的上册呢主要是讲述了房屋的建造方法和一些日常家具的打造方法,还有就是如何制作木工需要的一些劳动工具,而书的下册其实才是被世人广为流传的“仙书”。其实用现在的观点来解读的话,下半册书并不能被称之为“仙书”。因为它里面只是记载了各种各样的“法术”这些法术包括各种镇煞退犯的符咒,镇物图形驱解法,洞用真言秘书以及应用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代社会并不需要这些所谓的“法术”来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虽然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官方的认同和解释,也没有任何的“使用说明”。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之中,还是能够给热人们一些心灵的慰藉,让人们有一个精神的寄托。并且在当时科技并不发达的社会,这些“法术”所讲的自然会被普通人奉为圭臬,而且根据考察得知,当时许多道士作法算命,都是假称自己的本事是从《鲁班经》中学习到的。木匠所著书中参杂“法术”竟是为了提高社会地位那么为什么一代木匠写书要编撰一些“法术”进去呢?后来经过专业人士的深入研究,工作人员发现,其实下半册书中并没有全都描述那些掩人耳目的东西,所谓的“法术”也多是一些我们今天得知的生活小常识而已,比如如何使得别人家的米饭蒸的一半熟一半生等等这样的小知识而已。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当时木匠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为了提高木匠们的社会地位,作者将这些方法一同编写进去,让当时的百姓们认为木匠无所不能,以此来提高这种木匠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让他们能够不再遭受外人的冷眼。其实《鲁班经》的作者也并不是鲁班本人,而是后世的一个不知名的木匠假借鲁班的名号编撰的,因为当时鲁班在木匠界名气很大,完全可以说是木匠的始祖,因此当时的作者出于这种名人效应的考虑,将这本书取名为《鲁班经》。研究到这里,困惑我们世人100年来的问题也有了一个完美的解释,这100年来流传的秘密也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也希望我们现代能够尊重每一种职业,职业其实不分高低贵贱,我们也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人,不然将人逼到一定程度,真的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样的怪事出现呢?
}
如果说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那么古书,一定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位“乘客”。中国在五千年中曾生出过无数撰写书籍的智者。他们的智慧就浓缩在一本本亲手写下或印刷出来的古籍之中,将一生的辛苦和汗水传递给后代。到了近代,收藏古籍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兴趣爱好。随着大量爱好者的涌入,有不少人因为“捡漏”买到真迹,自此一夜暴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的时候,就有一名江西男子在南昌一家古玩市场里花1万块购买了一本破书。没人能想到:他在一年后竟靠着这本书成为了千万富豪。他究竟是怎么辨认出古籍的?这本古籍中有什么内容,竟然这么值钱?一切都要从2012年的一次偶然说起。旧书摊上的宋朝真迹2012年,家住江西的王先生因为要谈生意来到了南昌。王先生对古玩一直有着很高的兴趣,不但经常收看古玩鉴赏节目,家中也有不少真古董。在酒店安顿下来后,他突然听朋友说起周围有一个古玩市场。便抱着放松放松的心态来到市场看看。市场内人来人往,有不少人在地上摆摊出售自己的宝贝,王先生一件件地看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眼光十分毒辣,有些品质拙劣的一眼就能看出是赝品。即便是造假水平很高的,也能看出些许蛛丝马迹。然而,当他走到一个卖书的摊子前时。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就停住了脚步。在这个陈旧的书摊中,他竟然发现了一本真正的古书!宋代的《礼部韵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仔细地打量着那本书的书页。只见那本书纸质泛黄、书边微卷,不像是做旧造假,这么说,很有可能是宋代的真迹!宋代是我国古代诗书氛围最浓厚的朝代之一,宋书在古玩市场上本就拥有很高的价值。这种韵书的价值更加不凡。韵书是什么?韵书就相当于古代的字典。它记录了每一个字的意义之余,还用反切记录了它的读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押韵十分讲究。而所谓平与仄要严格按古音来,在时间的长河中,许多古文、古语言的读法都发生了改变,虽说方言保留了一些古音,但真正的古代语言究竟如何发音,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雾里看花。读书人想要作诗,想要考科举当官,就需要《礼部韵略》。也就是说,这本书和普通的古籍是有着明确的不同的。它的价值绝对比普通的诗词意义还要大。一个是鱼,一个是“渔”。未可同日而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有书写道:宋人业举习诗赋者无不人置一本《礼部韵略》,犹今之四书五经焉。宋初的时候还科考还准许考生将书籍带入考场。这本韵书可以帮助读书人作诗,自然也可以帮助现在都人们了解宋代语言和字意。发现这本真迹后,王先生当即眼前一亮,明显对那本韵书很感兴趣。他假装无意般从地摊上拿起了一本书询问价钱,然而他的目光,却紧紧的黏在《礼部韵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书都是古书,不贱卖。”那老板似乎看出了王先生的真实意图,慢悠悠地比划出了一根手指:“一万块一本。”王先生一听这话,就知道书摊老板是个行外人。嘴角都快要咧到后脑勺了,脸上还得装出几分不满:“这也太贵了,还不知道是真是假呢。既然是古书,你是打哪弄来的?”他指着那本《礼部韵略》问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是有人从墓里挖出来的。”摊主说。这下王先生确定,里面的内容十有八九是真的。当即也不多话,直接掏钱将古书买了下来。《礼部韵略》这本古书意义重大,当时我国仅有《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这本副书留存。据收藏者说,这本书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人当成战利品搜刮走,自此流落到海外。因为路上颠簸,海外日本的藏本几乎丢失了全部去声!国家博物馆和许多知道这本书存在的人都曾因为它痛心疾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真福寺而这一本《礼部韵略》却是完好无损的。也就是说,书如果是真的,那是绝对不会缺销路的。如果这位书摊老板知道这本书背后代表的价值,说不定肠子都要悔青了。但此时,王先生自己也不太确定古书的真实性。此次买下,也只是为了搏一搏自己的眼光和运气。买下这本古书后,王先生小心地将其珍藏起来。谈完生意,便立刻驱车赶往国家图书馆,寻求历史学专家帮忙鉴定古书的真假。这本书究竟是不是真迹?爱惜宝物的王先生为什么要将它卖出去,而不是自己收藏呢?拍卖韵书,得2600万巨额资金12年9月,王先生来到国家博物馆拜访著名古籍研究专家李致忠。李致忠得知王先生手上有一本《礼部韵略》后开心不已,当即将那本古籍放在鉴定桌上,戴上手套开始鉴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翻开书籍一瞧,李致忠就能确定这本书似乎遇过水。但好在浸湿并不严重,字迹依旧清晰可见。里面总共收集了26194个字,注文191692条。其中去声、入声两卷都保存完好,这极大地填补了我国北宋文书的一部分空白。从字迹字形,李致忠当即判断这本古籍年代应该就在北宋到南宋之间。为了判断具体的朝代,李致忠先生敏锐地通过文中提到的“避讳字”判断出本书抄录的时期是北宋真宗或其儿子在位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避讳”又是一个学问。如果在书写书籍或者文章的时候遇到当今圣上、父母以及圣人如孔子、老子之流,需多写或少写一笔、取同音字或者不写,以‘今上御名’避讳。而在这本书中,书中“恒”字右半边缺墨笔,显然是回避北宋真宗赵恒的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发现这本北宋古籍后,李致忠先生一直处于十分激动的状态。他还曾向自己的好友日本著名汉学家、古籍版本学家尾崎康透露过这个消息。得知中国有了北宋古籍后,尾崎康激动地前来拜访,还说:能够在八十岁时看到一部新发现的北宋刻本,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就是为这件事活到八十岁也值了。经过好几名专家开会商讨。最终大家一致认定:这本书虽然不是出自官府刻书,但里面的内容和年代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利用复印技术复印出的古籍而王先生见到两名专家如此喜爱这本书籍,自然也就知道了书籍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其中一位专家曾经让王先生将这本书捐赠给国家。得知是真迹后,他感到十分高兴。也知道这本书对于国家的价值,但却并没有想要将书籍出售或者捐赠的想法,因为他同样十分喜爱这件珍品,所以最终选择由自己收藏。这个答案让专家们都感到失落不已,但也只能尊重王先生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先生就这样带着这本真迹开开心心地回到了家中。然而,天不遂人愿。2013年时,王先生的生意急转而下,急需用钱周转。王先生卖了一些珍爱的古董古玩,却依旧无法填补公司的亏损。此时,王先生再一次想起了那本古书。他决定将《礼部韵略》拍卖出去,以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再一次地联络了专家们和国家图书馆,委托了一家拍卖公司,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拍卖会。拍卖公司一听说是宋朝古籍,当即将这件拍品当做压轴进行了一番宣传。拍卖会当天,果然有许多收藏家上门。见到《礼部韵略》有专家作保,当即一个个参与了竞拍,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这本由1万元收来的古籍就飞到了1500万的高价。即便知道书籍的价值,王先生还是瞪大了眼睛,一副震撼不已的样子。最终,这本《礼部韵略》以2600万的高价被南京博物馆拿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籍被国家收藏,得到了最好的保管,而王先生也因此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件事情就这样看似完美地落幕了,然而,王先生一夜暴富的故事背后,却反应了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们国家的文化相较于早已消散的玛雅、古埃及等文明古国虽然已经保存得相当不错,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渐渐地消失。这其中有战争时期被其他国家掠夺走尚未归还的文物、有因为国家不重视而导致失传的手艺,还有那些穿出门被人误以为是韩服、和服的中国传统服装。因“无证行医”被禁止看诊的老中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被日本侵略者盗走那本《礼部韵略》一样。日本侵略者虽然看不懂汉字,但也明白其中蕴藏的价值。它被日本侵略者带到日本后卖到了一家叫做真福寺的寺庙。据说,收藏这本书的真福寺还因此一跃成名。再比如英法联军掠夺圆明园抢走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被爱国人士购买回一部分,单至今还有四首不知所踪。我们要如何改变它?我们能做什么?对于此事的反思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欧洲国家作为发达国家在国际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我们以学习欧洲文化感到自豪,殊不知:在欧洲人在山林间奔跑时,我们开始抬头仰望星辰,创造了天干地支纪年法。当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有学者思考哲学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编写书籍记录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个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如同星辰般彻底熄灭,但中华文明却一直从五千年前延续到了现在。这是正是因为我们注重传承,有着完整的史书和历史。然而,鸦片战争的打响,让中国被扣上了一顶东亚病夫的帽子。当民族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有无数人不愿被奴隶。打响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斗争,最终我们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告诉了所有人:我们中国人并不是软弱可欺的!无数铮铮铁骨的战士用鲜血换来了我们能够挺直腰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随着祖国的强盛,某些国家开始采取另一种侵略和殖民——文化殖民。就拿中医来说。外国人就一边散布“中医无用”的理论,一边拼命抢注中医古方专利,《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这些中国珍贵的瑰宝只是换了个名字,成为了他人牟利的工具——2001年,日本某公司向美国申请了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的专利,明确对以芍药为活性成分的包括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汤、芍药甘草汤、桂枝茯苓丸4个复方进行保护,并且获得了授权。日本还无偿商业化开发中国《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加拿大人向美国申请了一种降血脂及甘油三酯的中药配方专利,对其中4种关系密切的配伍组合方式予以限定,1999年获专利授权;韩国人把传统中药牛黄清心丸进行剂型改造,向我国提交了牛黄清心微胶囊的专利申请……难道中国人要用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还要征求一个外人的同意,向他们缴纳专利费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明明每一个国家都知道中医的重要性和价值。但美国却依旧在宣传中医无用。国内的某些人却一味相信“西医”(我认为最好叫现代医学),认为中医都是糟粕。在种种打压下,百姓的不信任使得一部分老中医再也找不到徒弟,许多偏方都渐渐失传。而这一切,很难让人不怀疑是有预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我们看看西医刚刚传到中国时候的情形吧。1915年,洛克菲勒在中国成立了协和医学院。在热烈的宣传下,人们知道了方便快捷的西医,并且神化了西医的效用。见到预谋成真,27年的时候,他还成立了一家基金会。他表示:想要学习西医可以,但必须放弃「安全有效廉价的中医」全身心地投入西医的学习。就这样,中医渐渐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我相信这绝不是唯一的一例。日本的国艺“围棋”、国花“菊花”,韩国的新年以及泡菜……中国的文化绚丽多彩,但这并不是我们不重视的理由。当我们所有的传统和文化被他国偷走,中国将迎来什么样的局面?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著作《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有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无稽之谈、认为现在已经是一个和平社会。可谁规定打仗就一定要上战场呢?日本、美国的对华情报战哪里见过一次硝烟?不得不承认,随着美国拍摄的各种大片,蜘蛛侠、超人等虚构出来的角色已经替代了雷锋、代替了黄继光和王二小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大英雄。久而久之,当先辈们背后的艰苦被遗忘,当个人英雄主义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孩子们的思想。这种平日里看起来无所谓的事情,将成为一柄致命的尖刀。未来会发生什么,尚未可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任何结果的呈现,一定会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这个就是著名的因果论,纵观历史,能够看透这个这些因果的人,北宋时期的邵雍,就算一个,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古籍就出自于邵雍之手,虽然晦涩难懂,但是我相信,接下来几分钟的时间,绝对会让你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渔樵问对》。渔樵问对北宋时期,风和日丽的某一天,有一位砍柴老人路过一条小河,过桥时,碰上了一位渔者在小河岸边垂钓,正巧老人坐下休息,渔者等鱼上钩,两人闲来无事,就相互攀谈了起来,而《渔樵问对》这本书籍,就是记录了两人的谈话内容,首先,砍柴老人发问:能钓到鱼吗?渔者答:能。老人继续问:那不用鱼饵能钓到鱼吗?渔者答:不能。这个时候老人来了兴致了,钓到鱼的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是因食而亡,但相反的是,人却因为吃鱼而受利,两者都是因为食物,为什么得到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呢?渔者一愣,随即就笑了起来,你这是在给我装文化人呢?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和鱼有区别吗?你站在人的角度来看鱼,你问过鱼的感受吗?对鱼来说,不吃食物就要饿死,吃了食物可能被钓,但被钓是有概率性的,饿死是必然的,所以它必须要吃,人不也一样吗?钓不到鱼就要挨饿,钓到了鱼才有的吃,这不也是概率性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你只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却不知晓其中的变化,世间的利害不就是如此吗?可惜你不会换个角度。砍柴老人一听就不愿意了,说我不懂变化!那我问你:鱼能生吃吗?你要吃鱼就必然要借助我的柴,你看,终究是我的柴给你的鱼带来了变化,渔者又笑了,你又不懂了,你的柴有用吗?柴到处都是,而火才是柴的作用,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功用,二者不可缺一,你只看到了事物的体,却没有看到事物的用,我能说出来的,只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你能看到的,只是事物的形状,天下的事物都是如此,世人都知体,却很少人知用,但我却没有办法教你,只因真正的用是表达不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最顶尖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教导的,真正的应用,只能靠自己去领悟,说着,正巧鱼上钩了,两人生火煮鱼,准备吃饱了继续谈论。吃完之后,渔者来了兴致,问砍柴老人:你知道怎么观察天地万物的根本吗?渔者答:观物讲究的是三者合一,我们在观察万物时,首先要以理观物,以一种研究的心态看到事物的本质,然后再以本性观物,知晓事物的表现,最后再以命观物,知晓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三者合一,才是观物的正确方法,世人大多都能够知晓万物的形状,能够鉴别河是河,知道山是山,但人们却不能像水一样直接化身成为万物形状,水虽然能够化身成为万物的形状,但却不能像圣人一样,知晓万物的性情,能看透万物的心中所想,那为什么圣人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他不是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这一段有点复杂,我们举个例子,你能想象先天性失明者记忆中的世界吗?有人说,这还不简单吗?闭上眼睛不就行吗?实际上无论你怎么闭上眼睛,都会存在光感,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这是没有办法想象的,有朋友会认为是一片虚无,实际上比虚无还要虚无,是一种彻底的视觉剥夺,大家可以尝试感受一下,是不是无法想象?我们想要感受和知晓,就只能放弃五感,这个就是意会,没有办法形容,也没有具体的方法,有人觉得这不科学,我们回看一下,以理观物其实就是科学的方法,不过渔者知道,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让我们看到本质,但却不能让我们彻底的了解万物,大家可以尝试问一下身边的学者,我们总以为,将一个学科研究到极致就可以透视这个世界,但实际上,任何学科达到顶尖时都会碰到一个瓶颈,所以伟大的实践者深知,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了解世界和了解万物,比如说,你去问一个预测天气的专家,他就会告诉你,任何设备也不会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率,这是一个道理的,就像是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砍柴老人又问渔者:你如何钓到鱼?渔者说我用六种器具。老人问:具备六种器具就可以钓到鱼吗?渔者答:六物具备而钓上鱼,是人力所为;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非人力所为。砍柴老人越听越糊涂了,渔者解析道:人能够控制的叫做分,我能够具备钓鱼的器具,并且来到这里钓鱼,这个就是我能够控制的,如果装备不齐全,如果我没有做到我能够控制的,这个时候没钓到鱼,就是我没有尽到分,如果装备齐全了,如果我做到了我能够控制的,这个时候没钓到鱼,就是命,就是天意,所以你知道应该怎么处事了吗?言行的善恶与否,就是你能够控制的,而因此所得的福与祸就是天控制的,你没有做到自己所能够做到的,自然就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坏人有好运,这个就是命,好人有坏运,这个也是命,但如果坏人有坏运,好人有好运,这个就是分了。听到这里,砍柴老人彻底被渔者折服了,他诚心发问:我经常扛柴,扛一百斤也伤不了我,再加十斤就伤了我,这是为什么呢?渔者说:扛柴的事我不懂,但我懂得钓鱼,我有时候会钓到大鱼,鱼的力气很大,拉又拉不上来,放弃又舍不得,来来回回花了好长时间才把鱼弄上岸,有几次差点被带入水中淹死,这就不仅仅是伤到身体了。鱼和柴虽然不同,但因贪心而使人受伤却是一样的。一百斤是你的力量所能承受的,虽然多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在一百斤以外,就是一毫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更何况十斤呢?老人又问:人为什么能被称得上是天地之灵呢?渔者答:人的眼睛能收万物之色,耳朵能收万物之声,鼻子能收万物之气,嘴巴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是万物的根本,人都能感知并化为己用。世间万物,人也是物,但唯有人能认识万物,以一物识万物,难道不是万物之灵吗?人是万物之灵,圣人是万人之灵。圣人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老人知道自己碰上了高人,随后问道:人有灵魂吗?渔者答:有。老人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呢?渔者答:通过人知道的,目耳鼻口心胆脾肾全部具备的叫做人,心的灵魂叫做神,胆的灵魂叫做魄,脾的灵魂叫做魂,肾的灵魂叫做精,神表现在眼睛,可以看,精表现在耳朵,可以听,魂表现在鼻子,可以闻,魄表现在嘴巴,可以说,这八者同时具备,才可以称之为是全人,如果能中和这八者,调养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称为是人中之人,人因为气而生,气推动着人体的运转,世间万物皆是阴阳,所以阳者是阴者的形状,阴者是阳者的影子,人是魂的形状,魂是人的影子,我们可以推论出它,但是却难以证明它;渔者接着说:阴阳之间的关系十分巧妙,它们看似对立却不对等,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就像君子与小人一样,君子为阳,小人为阴,如果世界没有小人,那自然也没有君子,正因为有小人的存在,才能衬托出君子。他们之间的变化也代表着时代的更替,太平盛世,君子占六分,小人占四分,小人无法战胜君子,乱世之中,君子占四分,小人占六分,君子诚实,小人奸诈,所以盛世诚实的人多,乱世奸诈的人多,诚实可以成事,奸诈容易坏事,这个时候砍柴老人疑惑了:那学会用君子不就可以万古长存了吗?渔者答:不一定,人与人之间会自动分类的,世上有名君,那么也会有名臣,奸臣生于名君之世,则不会变成奸臣,名臣生于奸君之道,也不会为他做事,上好义,则下好义,上好利,则下必好利,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一个公司的架构不就是这样吗?一个真正正直的领导下面不会有阴险的下属,同样,阴险的领导下面也不会有正直的下属,这个确实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渔者又说:你仔细想一下,我们细心耕种五谷,却不一定会全部收获,反观一旁的杂草,却涨势凶猛。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君子和小人也是必然会出现的,事要人去做的,事物的成败主要看人,所以一件事能不能成,一个架构合不合适,就要看如何用君子和小人,君子喜欢善,小人喜欢恶,从善可以看出仁义,从恶就可以看出利益,反推就可以得出,利益至上就是滋生小人,仁义至上就会滋生善人,因为人本无善恶之分,但世界却存在善恶之分,所以你懂了吗?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之分,所以真正的道理从来都不是极端的,而是正反之间的那些道理,听罢,砍柴老人像是恍然大悟似的说的:我听闻上古有圣人伏羲,今天好像就见了一面,说完再三拜谢,转身而去,只留下渔者,立于天地之间。严格意义上来说,《渔樵问对》是一文戏曲,作者是邵雍,写于北宋时期,邵雍一生都在隐居,并未出世,但他却能通过易理推算的方式,在深山之中,看透了天下之事,那句:你我今日一别,129600年后终会相见就是出自于邵雍之手,据说邵雍推算了129600年,才得知世界处于循环之中,最后,不管你能从渔者的话中知晓什么道理,请记住这一句话,想要了解万物,并不是把自己想象成万物,而是我即万物。白朴说285万获赞 31.2万粉丝专门讲一些你爱听的故事哦!匠心计划创作者,历史领域创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籍中好听的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