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农村题材影片的特点包括

发布时间:2020-06-30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回顾新中国70年来的农村题材电影,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成为题中之义。新中国农村电影史是一部乡土中国人际关系的变迁史,也是一部乡村数代人的生存奋斗史,更是一部现代文明深入乡土中国肌体的演变史。“乡土叙事”是中国电影人面对农村题材时的必然选择,不但充溢着一代代艺术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也赓续着中国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文化传统。
乡土中国决定了中国电影的底蕴和样貌。新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是对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离不了泥土(珍惜土地) 、不流动(安土重迁) 、熟人社会(聚村而居)的全方位阐释,对乡土伦理与政治宣教、现代伦理与法治及城乡关系等诸多焦点的深度剖析。
农村电影的高台教化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与静水流深的戏曲一样,一直承载着“高台教化”的功能。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电影如《农家乐》《白毛女》《春风吹到诺敏河》 《洞箫横吹》《花好月圆》 《康庄大道》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李双双》《丰收之后》等,内容与互助组、合作社等时势政策密切相关,传承“文以载道”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题材电影盛极一时,脱贫致富是时代最强音,也成为电影的主要内容。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艺术观念的改变,以《月亮湾的笑声》 《喜盈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冤家路宽》 《车水马龙》 《陈奂生上城》《张灯结彩》 《赵钱孙李》 《生财有道》 《咱们的牛百岁》 《不该发生的故事》 《月亮湾的风波》 《人生》 《咱们的退伍兵》 《野山》 《老井》 《哦,香雪》 《走出地平线》 《香香闹油坊》 《留村察看》等为代表的影片,力争实事求是地展现山乡巨变,表现根深蒂固的乡土文化在改革开放中的转型与进步。联产承包和包产到户政策解放了生产力,深得民心,而与政治经济政策变化同步的农村题材电影——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西部电影也蜚声国际。进入新世纪后,农村题材电影表现了社会变革、爱情婚姻,留守儿童、基层治理等诸多突出的社会问题。如《天狗》 《决战刹马镇》等,表现了乡土文化和公共利益的守卫者,可谓可歌可泣。
直面乡土中国问题,颂扬自强不息精神
新时期以来,城乡关系复杂,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不仅需要经济脱贫,在文化心理上亦需要适应新的生活。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敢于直面现实,表达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中的困惑、痛苦。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反映的自由恋爱问题,《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反映的离婚问题,《陈奂生上城》折射的城乡差距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人生》中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问题, 《二嫫》 《一个都不能少》 《好大一对羊》等表现的主人公固守某种偏见所导致的问题,《黄土地》 《良家妇女》《湘女萧萧》《红高粱》《黄河谣》等反映的传统伦理与现代人的个性发展的关系问题,《红色康拜因》《光棍儿》《最爱》《hello!树先生》《人山人海》《美姐》《一个勺子》《心迷宫》《喊·山》《健忘村》《村戏》《平原上的夏洛克》等聚焦人性的多元与复杂,深入探索了农民的生存环境。“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商业文化和城市文化冲击和消融着“乡土文化” ,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和转换,是历史的必然。“乡土社会”也力求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重构自身,以期涅槃重生,乡土文化的坚守者常显得悲壮而又崇高。如《美丽的大脚》 《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 《暖春》《暖》《上学路上》《大山深处的保尔》《三峡好人》《马背上的法庭》《落叶归根》 《杨善洲》《十八洞村》等在揭示乡村物质和文化困局的同时,也在表现人性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表现接受新思想的主人公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
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向
几千年来,中国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礼治”而不是“法治” 。源远流长的中国乡土社会所形成的“礼治”方式,不但是儒家文化赖以生长且千年不衰的肥沃土壤,而且铸就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但自“五四”以来西学进入,随着新中国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乡土伦理的坚冰开始缓慢消融。新中国农村电影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反映乡土伦理对现代伦理和法治的抵抗和皈依,积极承担起了文化启蒙和法治宣教的功能。
这种探索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人生》《野山》《老井》等电影中重启,对改革开放的热切欢迎,对新生事物和生活方式的向往,就成为这些电影的主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题材电影取材更多样化,涌现了一批表现现代法治观念与传统乡土伦理矛盾的力作,如《秋菊打官司》 《血色清晨》 《香魂女》 《被告山杠爷》 《我不是潘金莲》等。在这些作品中,坚持乡土伦理的人物,在法治日益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中,显示出某种不协调。农村题材电影表现法治观念向乡土世界的深入,随着农业政策落地生根,商品经济兴起,城市化浪潮影响,传统乡土社会和乡土伦理由松动转向分崩离析,取而代之的法治秩序和现代伦理逐渐深入人心,这是时代的必然。歌咏乡土温情,憧憬田园牧歌,传统的“乡土社会”是自然、诗意、和谐的栖息之所,礼尚往来、守望相助、安老怀少、勤俭持家、人情面子等约定俗成的乡规乡约处于支配性地位。而破坏了这些旧规的现代文明让都市人在感觉不舒适时,常常充满着怀旧色彩,倾向于歌颂乡土文化田园牧歌的乡土叙事,这就给伤痕累累的新都市人提供了精神慰藉。“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电影积极、乐观、进取的浪漫主义精神令人缅怀。如《花好月圆》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李双双》等把政治伦理化,展现了理想化的农村生活图景。上世纪80年代《乡情》 《飞来的仙鹤》 《乡音》《月亮湾的笑声》《喜盈门》 《哦,香雪》等承继了这种讲述幸福吉祥、合家欢乐的传统。特别是《边城》,更寄托着创作者对邈如旷世的湘西乌托邦家园的憧憬,对“乡土社会”非功利性、超越世俗生活的向往。
进入新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剧,随着大多数的青壮年迁家进城,由中老年坚守的乡村或被改造,或者凋敝,成了大多数生于斯长于斯的新都市人回不去的故乡。农村题材电影寄予了人们对于乡村更为复杂的情感,乡村更多地成了一个言说理想栖息地的舞台。如《我的父亲母亲》 《那山那人那狗》 《诺玛的十七岁》 《花腰新娘》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春天的马拉松》 《十八洞村》等怀恋与歌咏传统农业文明,表达了对乡村淳朴生活的怀恋。无论如何,城市化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尽管传统文化的精粹值得尊重、喜爱和发扬,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生存的土壤已然逝去,一些传统艺术和传统生活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 。如《百鸟朝凤》讲述老艺人焦三爷对唢呐艺术的坚守,无疑就是一曲唱给乡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挽歌。
乡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是农村题材冲突戏剧设置的根基,与天灾人祸的抗争是乡土叙事的主旋律,表现乡村变迁是农村题材电影一以贯之的主题。乡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生活的主导,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表现乡土伦理和现代伦理及法治伦理的关系,既描绘传统伦理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诗意和美好,也揭示其病症,人物和事件富有生活质感,是我们认识新中国农村70年发展的历史影像和实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
十七年电影起源于毛泽东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在毛泽东看来,如果1949年以前的电影应该为打破一个旧中国服务的话,那么1949年以后的电影就应该为建设一个新中国服务。在《武训传》的批判中,毛泽东明确表达了一种电影的新的思想,即要求电影服务于新的国家和新的社会,并提出电影中应该如何展示新的国家形象,即歌颂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反对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和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由此确立了以新的国家为核心价值的电影批判和研究的典范。这一时期有两种基本类型发展起来并占据了中国电影的主流:一类是革命战争题材,一类是革命建设题材电影。前者主要表现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历经艰难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故事。后一类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创业、建设新中国的故事。两类总的主题就是证明旧社会和旧政权的腐败、黑暗,以及新中国政权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崇高性。总之,新的电影核心主题是围绕新国家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而展开的,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最终是为了塑造新的国家形象。电影《武训传》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1.革命历史正剧——主力部队的大规模战役主要表现我党主力部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战斗、表现了我军的重大战役及毛泽东战略思想,电影大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表现崇高的革命美学风格。比如《南征北战》(1952)《上甘岭》(1956)《英雄儿女》(1964)《宋景诗》(1955)《林则徐》(1959)《甲午风云》(1962)等。此类革命历史正剧表现革命军事斗争生活,在银幕上创作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作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物形象,特点是鲜明的红旗,高度的思想性及强烈的战斗性,也用胜利的结局抒发积弱已久终得翻身的狂欢情绪。2.民兵和游击队片——配合主力部队的人民战争这些电影有更多的表现形式,比如类型化的包装、惊险和娱乐元素的运用,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宣传的也是人民战争的思想。比如:《洪湖赤卫队》(1961)《新英雄儿女传》(1951)《平原游击队》(1955)《铁道游击队》(1956)等。《洪湖赤卫队》采用优美的民间歌曲串联起战斗生活,淡化战争的残酷而突出革命的美好。《铁道游击队》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浪漫化与传奇化的改编,风格轻松诙谐,亦有不少对民间元素的借用。电影《铁道游击队》3.地下战争片——隐蔽战线上的战斗此类故事极富有戏剧性,在敌我力量悬殊中,为观众带来斗智斗勇的审美享受。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冰山上的来客》(1963)《英雄虎胆》(1958)等。这类地下战争片以富有娱乐性的元素、奇观化的视觉场面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丰富了银幕上的革命表达,再现新中国成立前错综复杂的战争史实,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认同。4.英雄传记片——多层的英雄人物塑造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人物形象多样,包括占主流地位的男性英雄、表现另类风采的女性英雄、作为民众代表的英雄母亲以及活泼的儿童英雄等,呈现出_幅不分男女、不分老少的全民英雄人物图谱。比如《狼牙山五壮士》(1958)《钢铁战士》(1950)《董存瑞》(1955)《刘胡兰》(1950)《红色娘子军》(1961)等。总的来说,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遵循着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导向,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指导,以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叙事基调,其政治教化多于娱乐诉求,讴歌性多于思考性。此类革命历史电影,通过对于英雄人物的书写,宣传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壮烈牺牲的楷模,起到了抓典型、树榜样的作用。二、革命建设题材电影1.工业题材电影这类电影是对新社会建设的各行各业均有表现,电影表现新旧社会的对比,歌颂现代化建设成果,表达对未来生产方式的畅想,并由此生发出多种故事模式:呼吁人们警惕反动势力颠覆革命成果,在生产领域将战斗进行到底。如《桥》(1949)《钢铁世家》(1959)等。2.农村题材电影有关注农村的解放运动电影,多讲述农村推翻封建反动势力,揪出暗藏的阶级敌人,农民当家做主的故事。比如《暴风骤雨》(1961)《北国江南》(1963)等。有讲述新中国经济成立后农村进行的生产活动,此类电影有《枯木逢春》(1961)等。有表现解放为农村带来了思想观念和情感革新,带来了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比如《李双双》(1962)《小二黑结婚》(1964)《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等。电影《枯木逢春》3.城市题材电影十七年为数不多的以城市为背景的影片中,表现得不再是都市摩登与浮生悲欢,而是更多地关注城市中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比如《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今天我休息》(1959)《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等。总的来说,十七年的城市片构建起了以生产性话语为具体内容,以公共性秩序为基本表征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景观。4.妇女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这一时期的革命现实题材电影呼吁女性走出家庭,摆脱封建束缚,解放劳动力。比如《李双双》(1962)《女篮五号》(1958)等。还有少数民族题材,这些电影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解放、制度变迁和启蒙;少数民族地区的统一、稳定和团结;少数民族与汉族实现和睦的互助共建;也有讲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生产建设的故事等。这类电影有《五朵金花》(1959)《刘三姐》(1960)《阿诗玛》(1964)等。总的来说,此类以生产建设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现实题材影片,表现了与革命年代相似的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歌唱建设新中国的光荣颂歌,也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宣扬,告诫大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以劳动巩固革命政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