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告知下,北京艺雀艺术史论考研学校排名的复试作品集指导怎么样?有了解过的吗。指导的好不好呢。


2023-03-28 16:48
来源:
艺术史论解析官发布于:山东省
多纳泰罗(Donatello,1386年 -1466年)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家、画家。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第一代美术家,也是15世纪最杰出的雕塑家。多纳泰罗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生气盎然、庄重从容的雕塑作品。
多纳泰罗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生气盎然、庄重从容的雕塑作品。
代表作品《大卫》(约1430--1432)是第一件复兴了古代裸体雕像传统的作品。多纳泰罗运用古希腊人创立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形体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形象。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其他代表作品有:《圣乔治像》(1415-1417)、 《加塔梅拉达骑马像》(1445-1450)、《圣洛伦佐教堂讲坛》(1423-1427)等。
多纳泰罗出生于弗洛伦萨,年轻时从师于吉贝尔蒂( Lorenzo Ghiberti) ,在他的工作室里受过严格的艺术训练,由于老师是位严守哥特传统的雕刻家,这使追求自然、孤傲而有才能的弟子不能忍受。
29岁时独立创作《圣乔治》,塑造了一位充满自信心和自傲感的青年英雄理想化形象,雕像全身重量压在左腿上有前进迸发出巨大冲击力量之感,雕刻家按对立方式保持躯体均衡的表现手法塑造形象。《圣乔治》问世使多纳太罗名盖佛罗伦萨,紧接着为乔托大师设计建造的独立式钟楼制作四个先知雕像,在这些雕像中人们发现都是同代人的肖像。他在制作雕像时,有时高声叫道:"你说话呀,你真该死",他常把雕像当活人一样与它对话。
45岁的雕刻家和同代建筑大师布鲁内莱斯基一起赴罗马,对古代艺术作深入的考察研究,充分地继承古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传统,相继创作了《大卫》等名作。
57岁的大师来到帕多瓦城,在那里塑造了名作《加塔梅拉塔骑马像》。
10年后又回到故乡佛罗伦萨,已是68岁的老人了,他仍然从事创作。由于客观社会的变化,雕刻家思想感情和艺术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些转变在他晚年的名作《抹大拉》中充分体现出来。
多纳太罗的前期艺术核心,是直接研究人与自然为基础的新的写实手法,借鉴希腊罗马古典表现形式为基础的理想化的艺术处理方法,作品中介入作者强烈的个性化表现;晚期的创作特色,是有意追求形式上的夸张和变形,脱离古典雕像的理想美和华丽庄严气魄,强调激情,丑陋和痛苦成为他后期创作的内涵。
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刻,由多纳泰罗作于1445-1453年间,立于帕多瓦圣安东尼广场。
1444年左右,多纳泰罗应邀到帕多瓦作加塔梅拉塔骑马像。当时多纳泰罗参考了古罗马著名的”马库斯·奥里路骑马像”,将人物英勇善战、果敢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人物盔甲也综合了当代实际装束以及古装细节,赋对象以真正罗马贵族式的气质。马匹矫健非凡、比例十分高大,骑手除了有过人的奋力,非得有指挥若定的涵养才能驾驭。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特有的沉着和自信。无形之中,雕塑家以炉火纯青的技艺为自己留下了一座丰碑。它至今仍放在原处:帕多瓦圣安东尼教堂正门前高大的基座上。多纳泰罗的雕塑创作使意大利雕塑彻底摆脱了哥特式造型的痕迹,树立了一代新的风尚。作品安置在意大利北方城市帕多瓦的圣安东尼广场中央,观众能从四面八方观看它,加塔梅拉塔眉头紧皱,两眼圆睁,面部神情刚毅,棱角分明,体积饱满厚重,充分表现了一个威武骑士的英俊形象。
大卫像
青铜雕像大卫是多纳泰罗的另一名作,创作于1435-1440年期间,现藏于佛罗伦萨巴杰罗国立美术馆。它被公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件在青铜铸造过程中没有使用支撑的作品,和第一座复兴了古代裸体雕像传统的独立的、无支撑的裸体男子雕塑。
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希律王在位时,非利士人兴兵入侵,有个武士叫哥利亚,身高8尺,手持巨戟,出阵40天,以色列人不敢迎战。一日,少年大卫去看望在军中服役的兄长,听说哥利亚如此飞扬跋扈,很伤自尊心,他坚决要求希律王同意他出阵杀死哥利亚以雪以色列人的耻辱。无能的希律求之不得。大卫出阵后,大吼一声,随即用甩石机击中哥利亚的头。被击昏的巨人倒地,大卫机敏地拔出利剑割下哥利亚的头。多纳太罗雕塑的少年大卫正是表现这一情节。
多纳泰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雕塑新纪元的代表人物,曾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但他并不一味地模仿,而善于在继承古典主义雕塑艺术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这尊《大卫》就是多纳泰罗进入艺术的成熟期的一件重要的代表作。
着意表现人的完美体魄和崇高精神的雕塑作品,在黑暗的中世纪已经消失,所以同真人一般大小的裸体《大卫》问世,实在是惊世骇俗之举。裸体的、有血有肉的少年大卫立在人们面前表现了过去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颂扬人体美的先河,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传统。他所塑造的大卫是佛罗伦萨人热爱和平、追求自由的心愿象征。《大卫》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符合古典艺术的理想标准;它的姿态遵守"重心转移"的造型规律,显得放松而自然。《大卫》正陷入复杂沉思的心理状态,他的沉思目光似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美和力量。这种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认识,正是文艺复兴的根本精神。
雕像塑造的人物大卫是圣经《旧约全书》中的英雄,后来成为以色列王,并使国家得到了统一。以色列王扫罗在位时,非利士人进攻以色列,其中有一个巨人勇士哥利亚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大卫见此情景,主动要求作战,并用智慧和勇气杀死了哥利亚。雕塑表现的就是这个青年勇士杀死敌人后的场景。在雕像中,用裸体形象表现宗教形象,并强调肉体的美感,表明这个作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卫在雕像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形象,头戴牧人帽子,右手握剑,脚下踩着被割下的哥利亚的头颅,脸上的表情是那样悠闲,似乎还有一点得意。他的身体形态几乎完全是古希腊风格的,显得自然而放松,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也符合古典主义理想美的标志,似乎又回到了崇尚人体美的希腊和罗马时代。然而,大卫的表情却表现出人物是复杂的心理状态:这位还没有成年的英雄的目光并没有对准巨人哥利亚的头颅,而是对准了自己的身体,似乎是由于他所完成的英雄业绩才使他首次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美和力量。作品体现了佛罗伦萨人热爱自由和追求自由的心愿,也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的一个重要而引人注目的主题,就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认识。同时,作为中世纪以来第一尊裸体的圆雕作品,《大卫》就更显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圣马克像(St. Mark)
1411至1413年,多纳泰罗完成了雕像圣马克(St. Mark)。那是依据了传统思想与传统技巧所作的雕像,是十三世纪以来一切雕塑家所表现的圣者的模样。
圣马可面貌庄严,垂着长须一直悬到胸前,手里拿着一册书,就是所谓福音。衣褶是很讲究地塑成的。多纳泰罗对于圣马克的身体先给了一个很明显的倾侧的姿势,然后可使衣褶更复杂,更多变化。外衣的褶痕,都是垂直地在支持整个体重的大腿方面下垂。这一切都与传统符合。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曾经说过:这样一个好人,真教人看了不得不相信他所宣传的福音!圣马可的手势依了自然的模型而雕塑的。这是又粗又大的石工的手。右手放在大腿旁边,好似不得安放。多纳泰罗全部作品中都有这个特点。一个关于劳作的工人,当他放下工具的时候,往往会有双手无措的那种情景。多纳泰罗就是这样一个工人。他雕像上的手,永远显得没有着落,这"没有着落",是他不知道怎样使用的"力"在期待着施展的机会。
1417,多纳泰罗创作完成雕像圣乔治(St. George),是弗洛伦萨圣弥额尔教堂外墙上的装饰雕塑,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央透视法(central perspective) 的代表之一。
这座雕像,表现圣乔治威武地站着,左手执盾,右手垂在身旁,同样也是那种无可安放的情景。紧握的拳头更增加了强有力的感觉。圣乔治肩上挂着一件小小的外衣,使整个雕像不至有单调之感。这件外衣更形成了左臂上的不少衣褶,使手腕形成许多阴暗的部分。这样穿插之下,整个作品便显得丰富而充实了。但整个雕像的精神,还是没有摆脱古雕塑的宁静的风格。
该作品现藏于弗洛伦萨国立巴杰罗美术馆,圣弥额尔教堂外墙原址摆放的是复制品。
1423-1425年,多纳泰罗创作了著名的雕塑哈巴谷(Habacuc,俗称Zuccone)。
在哈巴谷像中,再没有庄严的面貌、垂到胸前的长须、安排得很巧妙的衣褶,一切传统的法则都不见了。这是一个秃顶的尖形的头颅,配着一幅瘦削的脸相,一张巨大的口,绝非美男子的容仪,而是特别丑陋的形象。
他已不是以前作品中所表现的先知者,而是一座忠实的肖像了。为圣徒造像而用真人作模型,算是雕塑史上的新纪元了。此时的多纳泰罗已经和传统决绝而标着革命旗帜了。
哈巴谷与圣乔治一样,是像要向前走的模样。这是动作的暗示,多纳泰罗很多重要的作品都有这类情景。雕像上并没有随着肉体的动作而布置的衣褶,整个身躯只是包裹在沉重的衣帛之下。哈巴谷的左手插在衣带里,右臂垂着。可以说,多纳泰罗把一切艺术的辞藻都废弃了,使作品的"丑"更明显。佛罗伦萨艺术一向是研究造型美的,至此却被多纳泰罗放弃了。他尽情地摹写自然,似乎认为细微准确的素描,即是成全一件作品的"美"。哈巴谷毕竟还是美的,只是另外一种美罢了。他的美是线条所传达出来的精神生活之美。那张大口,旁边的皱痕,是宿愁旧恨的标记;身体似乎支撑不了沉重的衣服;低侧的肩头,表示他的困顿。双目并非是闭了,而是给一层悲伤的薄雾蒙住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信息设计的内涵与定义。
信息设计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技巧和实践,通过信息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应用信息的效能。
广义上,信息设计的历史就是信息革命的历史。信息设计以信息量增长为发展动因,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信息处理、贮存、传递及呈现的方法变革。
国际信息交互设计组织给信息设计的定义为: “信息设计”是定义、规划和构建信息内容和信息呈现的环境,以满足目标用户接受信息需求的设计。
信息设计的历史进程。
#起源#
现代信息设计起源于 18世纪的制图学 (Cartography) 。1786年被誉为 “现代图表之父” 的普莱费尔(Playfair)创造的线型图、条状图和饼状图,通过将客观数据抽象为几何元素,简洁直观地呈现了事物在时空维度中的变化规律。
#发展#
20世纪中期 ,为了提高传达的流畅性,信息呈现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在现实主义和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下,产 生了以一系列非文字的象形符号为载体的庞大信息图表,被称为 “国际版式图片教育系统” 。随着符号学研究转向结构主义,图画演变为更加简洁抽象的符号元素,并影响着公共空间的标识设计。得益于 计算机图形学 的发展,信息媒介突破了静态二维平面的束缚,逐步迈向三维化和动态化。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可视语言工作室建立,其侧重开发虛拟交互内容,成为了 界面设计 的转折点。
#确立#
20世纪末期 ,出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对设计方法标准化和结构化的需求,信息设计的学科建设被提上日程。1979年英国平面设计师联手创办了《Information Design Journal》,伦敦的平面设计师特格拉姆 首次提出了信息设计的概念。 信息设计不再只是陈述客观存在,还要能够表达作者对陈述对象的主观态度。1984年Wurman组织的首届TED国际会议上,信息设计学科正式确立,成为涵盖了制图学、符号学、计算机图形学、设计学、传播学的综合性学科。
一、早期的信息设计——《东区贫困的描述性地图》。
#信息设计 #设计与社会价值 #设计与国家政府
从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以来,将大量复杂且偶有矛盾的信息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形式一直是设计的重要角色之一,但是很少有人能理解设计在其中体现的价值。
查尔斯·布斯 是一个有钱的男人,尽管很擅长做生意,但是布斯最喜欢的却是政治,在1865年国家换届选举期间,他自愿为利物浦最贫穷地区之一——托克斯泰斯的自由党候选人拉选票。拉选票需要到各家去游说,当布斯看到了一幕幕令他震惊的画面后,就决定为消除贫困作出自己的贡献。他搬到了伦敦,并在伦敦继续他的消贫运动。当时,伦敦的贫民窟正在疯狂扩张,犯罪、疾病和苦难蔓延,整个英国都为之担忧。
第一张 《东区贫困的描述性地图》 [Descriptive Map of East End poverty ]出版于1889年。接着是1891年的地图系列,它覆盖了伦敦市中心所有的地方。第三版的地图开始向周边延伸,涵盖了更为广阔的地域。不同的街道被涂上了 不同的颜色 ,用来表示居民的生活情况。黑色街道代表着“生活在最底层,徘徊于法律边缘”,那些居民都是“生活环境极端困苦的野蛮人”;深蓝色代表“非常贫穷”和“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中”;浅蓝色代表“贫穷”但并不流离失所;紫色的意思是生活水平稍差;粉红色是“相当舒适”;红色则是“小康”;最好的是黄色街道,那里住着最富有、最体面的伦敦人。
在布斯的贫穷项目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研究的 严谨性 ,这可能对公共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管它们是以何种形式提出的。另外,以颜色为代码,以街道为单位的设计方法确保了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地图信息,即使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也能清晰地读懂地图的意思。总而言之,布斯的研究远比别的形式更为有力,它对 公众舆论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政府也因此压力倍增,开始着手清理贫民窟,为那里的人提供舒适的住房。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布斯的贫困地图才被誉为信息设计的优秀范例。
布斯地图5中的伦敦东区,摘自《东区贫困的描述性地图》
二、发展中的信息设计——国际版式图片教育系统。
#信息设计 #符号设计 #设计与国家政府
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变得更为繁复,于是信息设计师身负重任,希望能破除这种繁复感。 国际版式图片教育系统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Typographic Picture Education],简称ISOTYPE,就是其中最雄心勃勃的举措。
这一范围广泛的图示符号系统是20世纪20年代由奥地利的政治科学家 奥图·纽拉特 [Otto Neurath]提出的,他希望能够向那些有阅读和写作障碍的人解释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问题。
ISPTYPE 标志
德国绘图师 格尔德·阿恩茨 [Gerd Arntz]是当时最多产的艺术家。阿恩茨为ISOTYPE绘制了上百个符号,每一个都指向了生活中的某个方面,这些符号通常只有寥寥几笔,色彩也十分有限:象征正义的天平代表律师;在书桌前写字的男人或者女人则代表学生;镰刀象征着农民;攥紧的拳头则代表着罢工的工人。不同的符号也可以通过相互组合来传达更为复杂的信息,从一开始,纽拉特就坚持使用成倍的符号来暗示数量上的增长,而非把单个符号变大。
20世纪20年代,由社会民主人士倡导的 城市社会和经济实验 的“红色维也纳”运动逐步形成气候,运动的主导者们也占领了整个城市,在它的推动下,ISOTYPE迅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末,团队成员已上升到25人左右,它与包豪斯、外国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关系都非常紧密。
三、发展中的信息设计——伦敦地铁图。
#信息设计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设计与国家政府
20世纪早期 ,很多信息设计的杰作都不是为了分析事物,而是为了更好地 引导他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绘图员 哈里·贝克设计的伦敦地铁图 。
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下铁道,始建于1856年,1863年正式投入运营。分属于不同公司的路线共同构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地铁路线网络。将这些地下线路和地面标志全部描绘进一张地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时的地铁地图多由艺术家绘制, 精美却不实用 ,乘客们对此怨声载道。
1931 年,哈里·贝克向伦敦地铁自荐了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设计,他使用图解(diagram)的方式, 大致反映站点的位置、均衡化处理各站点之间的距离 ,让人们方便查找。虽然违背了现实,但对乘客来说却更清晰、有逻辑。
1931年伦敦地铁地图手稿,由Harry Back设计
作者Emily Badger在《Why designers can’t stop reinventing the subway map(为什么设计师不能停止改造地铁地图)》里曾写道,“一张地铁地图需要在极小的空间里塞进大量信息,而且以一种能被通勤者凭直觉理解的方式呈现。它需要同时体出现 美与实用、抽象与准确、完整与简单 之间的张力。”
哈里·贝克冲破原有规则的设计,在 真实性和可读性之间取得了平衡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虽然经过了多次改版和再设计,但依然以不同的形式延续至今,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的信息设计和21世纪的用户界面设计。
四、发展中的信息设计——数据可视化。
#信息设计 #可视化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信息化带来的数据增长,《经济学家》称之为 “数据洪水” ,面对可怕的数据流,设计师们已经对此做出了回应,他们开发了新的计算机程序,对信息进行重新处理和解释,并转变为我们可以理解的图像,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数据可视化 [data visualizations]。
数据可视化同样根植于从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科学研究 。科学是最早受数据洪流影响的学科之一,因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已为科学界提供并储存了太多的数据。正是依靠这些数据,科学家们才能从容应对复杂问题,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来测试各种假设并向大众解释他们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政客们。因为如果没有政客的支持,光靠科学家是没有办法处理环境问题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对计算机应用感兴趣,他们希望能够运用 电脑图像 转化他们的理论。
数据可视化并不是简化信息,也不会引入误差或丢失细节。可视化的结果就是 动态数字图像 ,这些图像基于电脑而产生,能够追踪它们基于信息而进行的更新。
动态的数字图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及在德国研究 计算美学 的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1928年,纳吉离开包豪斯在柏林成立一家商业设计所。两年后年他展出了自己的动态雕塑作品电动舞台的灯光道具(Light Prop for an Electric Stage),被称为 光线空间控制器 。这是一台进行光线演示的机械装置,最初是设计来控制舞台光线效果,最后成为实验各种光线质感的工具。
“光线空间调制器”是最早的电动动感雕塑之一,在现代雕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代表莫霍利·纳吉在包豪斯进行实验的最高潮,它融合了他对 技术,新材料 以及最重要的是 光 的兴趣。莫霍利试图革新人类的观念,从而使社会更好地理解现代技术世界。
他在1930年的德国设计展览中展示了“光线空间调制器”,它是一种在舞台上产生“ 特殊照明和运动效果” 的机制。这件作品实时的的操作各种光加声音、折射、反射等等各种效应同时存在非常复杂的编舞,这件作品也是一件 数字程序作品 ,是用硬件“编程”。当旋转结构的移动和反射表面与光束相互作用时,旋转结构会产生惊人的视觉效果。多年来,艺术家和后来的博物馆对雕塑进行了改动,以使其保持正常运转。今天仍然可以使用。
五、确立后的信息设计——科学与设计互促。
#信息设计 #可视化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科学与设计的关系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召开座谈会,对制图、图像处理和工作平台等问题展开讨论。第二年,座谈会发布了关于“ 科学计算可视化 ”的报告,报告提出计算机图形可以辅助科学研究并使研究成果传播得更加广泛。
Processing 的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突破,这种计算机程序语言开发于2001年,由美国软件设计师本·弗莱[Ben Fry]和凯西·瑞斯[Casey Reas]合作完成。他们当时都在MIT媒体实验室工作,缪里尔·库珀的门徒前田约翰是他们的老师。Processing专为技术人员设计,并能够直观地转化研究成果。它非常简单,即使是没有编程经验的设计师、艺术家和建筑师,也能用它来制作图像、模型和动画。
人类一直对基因进行探索,第一篇着力于分析人类和黑猩猩基因组异同的文章发表后不久,2005年,弗莱就利用Processing简明扼要地解释了文章的内容。弗莱创造了一只摄影风格的黑猩猩头部图像,上面共有7.5万个数据点, 每一个点代表着基因的一个字母 [基因型在遗传学上是由多个字母表示的]。在如此多的点中,只有9个用红色突出标记,这些点正是黑猩猩基因编码和人类基因编码的显著差异之处。这幅图像直观明了,即使你阅读了很多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著作,可能也没有直接看这幅图来得深刻。
2005年本·弗莱通过Processing软件表现的“人类vs黑猩猩”可视化数据
信息设计的未来展望。
随着人类社会由物质社会向非物质社会的转化,如同马克迪亚尼所言 "以电脑为中心的生活开辟了一条新的地平线” 。设计成为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桥梁,影响着当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设计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复杂的多学科性的活动。
非物质性的功能和样式成为了设计的对象,因此需要一门有关 "非物质性" 的设计学科或方式来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在此我们广泛地称之为 “信息设计” ,或以交互为核心的关于信息的设计、关于体验的设计或关于服务的设计,甚至于关于知识的设计或智慧的设计。
在人类社会数字化进程中,诸多问题已经凸现出来,这其中包括 信息鸿沟、信息饥渴、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跨越、个人性和社会性的冲突、艺术与科学的融合、隐私伦理道德和 人类价值取向 等,因此便需要一种有助于消除信息弊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设计方式的产生,以关注人类本质问题包括有关自然的、感官的、认知的、审美的和情感的等方面。
信息产品或系统将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支持、增强和提升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体验,从命令行交互、图形用户界面至普适计算背景下的
实物交互 和计算支持的 社会化合作 ,以及 自然交互 ,设计越来越关注基于人日常生活基本技能而进行的设计,例如手势交互和情感交互等,从而也凸显出了交互设计中的具身思想,这或许是21世纪主要的设计思想之一。
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条件下,设计最终要为复杂技术的人性化提供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堆积如山的数据要以经济适用的方式处理、
成型、预测和分析,智能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设计的层次上,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设计的 “简洁性” 在应对复杂的设计对象时的意义。
总之,设计将会协调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的面貌,在20世纪富有意义的方法和价值取向在21世纪不一定还会有效。无论是以人、消费者、用户或人性为中心, 设计皆应具有促进人类和谐持续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重新设计设计本身,使设计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依然能够适应、存在和发挥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3-04-20 09:49
来源:
艺术史论解析官发布于:山东省
西方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以巴黎为中心,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观念艺术、大地艺术、欧普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中心转移到纽约。二者在宣扬时代个性和思考社会问题之外,区别如下:
其一,现代美术强调自我意识与内在精神;后现代美术漠视客观对象与具体风格,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
其二,现代美术创造艺术单品,反感工业化;后现代美术鼓励大批量生产与机械社会相融合。
其三,现代美术为少数精英理解和享受;后现代美术服务于平民大众,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其四,现代美术选择背离传统思维;后现代美术在前者基础上注重突破艺术与非艺术的壁垒。
-二战之前-
野兽主义
“一罐颜料掼在公众面前”?(×)
“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马蒂斯(√)
1905年法国巴黎秋季沙龙上,以马蒂斯为首的一群年轻艺术家展出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因批评家路易·沃塞尔戏称其为“野兽”而得名,属于泛表现主义范畴,1908年左右解散。其强调以夸张的形体、狂放的笔触、鲜艳刺目的色彩平涂、鲜明自由的轮廓造型,追求平面感和装饰性。
马蒂斯 野兽主义领袖人物。他把绘画比作“安乐椅”,供人消遣和赏心悦目。研究非洲土著、阿拉伯饰纹艺术,追求原始格调;反传统唯美手法,放弃传统的明暗造型,用快速、粗放、有力的笔触造型和纯粹的色块大胆组织画面,使色彩流动,使画面律动;放弃传统中的立体塑造,转而追求平面化的装饰感;除作油画、壁画外,还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书籍插图家,晚年创作了不少剪纸,有的剪纸尺幅很大,用来装饰画面,犹如壁画。
马蒂斯《舞蹈》
圆形构图/环形构图。画面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背景和烦恼沮丧的内容,只描绘了五个携手绕圈疯狂舞蹈的女性人体,组成一幅欢快、和谐、轻松、洋溢着无尽力量的场面,仿佛让人回到远古洪荒时代,人们带着原始的狂野和质朴,在燃烧的篝火旁、在节日或祭祀的场合,手拉手踏着节拍,无拘无束尽情宣泄着生命的激情和活力;画面线条仿佛舞蹈流动的痕迹,光凭线条带来的空间感让群舞更自由、也更具有一致性;画面只有三种色彩,蓝色的天空和绿色的大地符合原生态的生机勃勃,也可以看做蓝色的夜空和绿色草原下的安静和谐,砖红色的人体表现五个女性身上一种原始的古朴、健康的美丽,与蓝、绿形成对比,整体简约又巧妙,色彩在其中显得单纯、协调、赏心悦目;这幅画可见画者在对西方各绘画流派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东方艺术中的写意色彩、平面性和装饰性特征,同时广泛吸收非洲艺术质朴粗放的风格。
马蒂斯《音乐》
马蒂斯《红色的和谐》
也译为《红色和声》或《红色的餐桌》,是马蒂斯在野兽主义运动结束后放弃过于狂放的画风,在继续保持表现性的基础上致力于纯化色彩等表现力的实验成果;这幅画不如《马蒂斯夫人像》恣意厚涂色彩笔触的激动,而是充分发挥色彩的音乐性表现力;几乎完全放弃了三维空间的暗示,大面积平涂红色,并辅以黄、绿、棕、黑、白等大小不同的色块的均衡点缀,加之丰富的装饰性曲线,形成响亮、明丽、和谐的效果,让这个妇女摆放餐桌的生活场景获得了宁静安适的意味。
马蒂斯《生活的欢乐》
马蒂斯《蓝衣女人》
马蒂斯《马蒂斯夫人有绿条的肖像》
马蒂斯《自画像》
马蒂斯《小鹦鹉与美人鱼》
马蒂斯《王者之悲》
乔治·卢奥 坚持用剪影原理、以明确浓重的黑线勾画人物轮廓,把整个身体分成块面,具有庄严的感觉。画面充满强烈而有刺激性的色彩。
乔治·卢奥《老国王》
乔治·卢奥《马戏团小丑》
德拉 擅画肖像、风景,也作雕塑;后迷恋立体主义,讲究画面构成性;最终回归古典写实、喜用银灰色色调,画风与柯罗相近。
弗拉芒克 早期迷恋梵高,后受立体主义影响。喜爱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明亮色彩,通过其对比强调色调张力,较之马蒂斯更粗狂,予人压抑感。
杜菲 作品更富装饰性和东方情趣,后期画风趋于抽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史论考研学校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