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是形式主义美学代表人物

贝尔最著名的美学命题是认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的表现是视觉艺术,“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线条、色彩等进行排列组合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形式在此指的是艺术品的色彩和线条等要素所构成的纯粹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现实形式的地方在于它具有一种简化性,就是“把互不相干的细节转化成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形式是灌注了审美情感的形式,而不是其他的形式,这种灌注了审美情感的形式以其抽象性和非再现性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形式。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而所谓“意味”则指的是消除了任何利害关系、不同于一般日常情感的审美情感。日常情感的任务是叙述、记载、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宣扬道德,是现实的和功利的,而审美情感则是完全非功利、完全超越的情感。审美情感是由对艺术的纯粹的形式关系的 凝神观照 所引起,而不是由艺术品的种种表现、再现和思想内容唤起的,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凝神关照:指无为而为的审美方式。审美观照(aesthetic contemplation)亦称“静观”。主体全神贯注于审美客体,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忘却其存在的审美活动状态。表现为静坐、呆立、凝神、闭目深思。在这种状态下,审美主体才能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己的深刻情感。是一切艺术及审美活动的起点。须以审美心理距离为基本条件。与理性的科学认识和道德认识不同,它以对审美对象的直觉体验为特征,个体不由自主地受到审美对象的感染,在刹那间领悟到对象的美,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观照”一词原意为注视、沉思、期望。审美中引申为审美把握,即超脱功利、凝神观照的态度。对于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指的是通过感性直觉直接达到理性本质内容的把握的一种心理的过程。通过审美观照,主体就获得了审美上的精神享受,一旦饱含着情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对自由的活动达到和谐的程度,我们就到达一种精神亢奋的状态。是一种既有思维又有情感的反映和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感受。参考资料: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A1%E7%BE%8E%E8%A7%82%E7%85%A7/3799021?fr=aladdin#ref_%5B1%5D_924884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贝尔将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互不相容,尤其对于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贝尔认为,一个非常低能的艺术家创造不出来一丁点能唤起审美情感的形式,就必然会求助于生活情感,而他要唤起生活情感,就必然会丧失审美情感;对于观赏者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某位观众在艺术形式之内寻求生活情感,那么这就是他缺乏艺术敏感力的症状。贝尔将美的艺术看作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说它是能激起审美情感的纯粹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于传统的美的形式,因为美可能意味着某种潜在的功利或诱惑;也不同于对于现实物象的模拟,对现实物象的模拟是具体的,而有意味的形式是纯粹抽象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在纯粹抽象的形式中表现纯粹抽象的情感。真正的艺术排除信息和知识的东西,亦即反对对任何外部世界的模仿和复制,同时也排除思想和理性的东西,亦即反对对内在世界的精确传达。真正的艺术既不涉及现实的对象,也不涉及具体的思想,真正的艺术只是纯粹抽象的形式加纯粹抽象的意蕴。真正的艺术既不是纯粹再现的,也不是纯粹表现的。显而易见,这是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理论。   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需要从理论背景和现实艺术实践两方面来进行。形式主义作为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康德。在《审美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认为“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美的概念不涉及欲念及概念,只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存在。康德的这一理论经叔本华和尼采的传递,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在克莱夫·贝尔与罗杰·弗莱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次从艺术实践方面来看,19世纪末,注重再现现实的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和19世纪以前的诸艺术受到猛烈抨击,对形式的强调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尤其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彻底抛弃了绘画的再现性因素,力图重新构造出一种符合主观抽象感性的绘画形体。从此形式主义思潮影响和主宰了整个西方艺术,而一直崇尚原始艺术、拜占庭艺术、东方艺术的贝尔则提出“有意味的形式”,对这一思潮进行美学上的辩护和总结,也就是理所当然可以理解的了。贝尔正是从反对再现出发,反对传统艺术,认为它不过是一种暗示日常感情、传达信息的手段,使人产生无关的联想,使人们从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回到尘世,阻碍了审美情感的产生。“再现艺术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描写入微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艺术的脂肪性病变。”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被好多人看作是解释现代艺术的最令人满意的理论,认为它脱离了“内容和形式”这一机械模式,使形式获得了自律和自由。作为一个新的美学命题,“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和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桑塔亚那的“美是对象化了的快感”等命题一样,在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界曾闪耀过耀眼的光芒。但是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一理论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一种循环论证,即形式和意味两方面互相论证,用形式来说明审美情感,反过来又用审美情感来说明艺术形式;其次,完全脱离人类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来侈谈抽象的意味和抽象的形式,只会走向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转摘:英国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说:“艺术是有意义的形式”,对此你是如何理解}
时间: 2015-01-30 11:21:25
来源: 光明社区
首页> 资讯> 声音说到形式主义,人们不免会联想起有些政府官员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管实际的作风,或只看重事物的现象而不屑于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此类形式主义在当下领导视察基层工作中屡见不鲜。近闻在江西洪水抢险堵填大坝过程中还剩下几米宽的决口却非要等到领导来举行个莫名其妙的仪式,才可以“胜利合拢”。此类形式主义作风不是笔者要谈的话题,也与原形式主义概念相去甚远。形式主义最初来源于1915——1930年俄国文学思潮。俄罗斯形式主义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这里的形式主要指表述语言形式。俄罗斯形式主义的主张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而俄罗斯悠远而又丰厚的艺术传统,未来主义,象征主义各种艺术形式思潮相互交汇的历史图景,促成了俄国形式主义对艺术语言的历史性迈进。1919—1933年德国魏玛建立了世上第一所将艺术的形式与工业相结合的艺术设计学院“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简称。包豪斯的教学方向主要建立在艺术与技术的基础上,其所学科目有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工业造型、建筑设计等。三大构成与点、线、面理论也是最早由该学院所提出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刚过世的中国著名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所推崇的形式美以及构成的点、线、面理论的源头和出处了。形式美与艺术的形式主义以及包豪斯学校在当初欧洲工业革命之后,确实培养了诸多形式艺术的设计人才,同时也解决了工业方面的美学设计难题。包豪斯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为欧洲的工业品、民用品、乃至环境、建筑设计都带来了一次视觉的艺术革命。包豪斯的成功离不开在包豪斯学院任教的众多著名形式主义艺术家的贡献,其中有康定斯基、克里、蒙德里安等形式主义艺术大师。看了几次上海世博会欧洲馆的建筑设计,如:卢森堡、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建筑设计,我们都能很明显地看到包豪斯提倡的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形式几何设计理念在建筑上的丰富表现。形式主义作为一个视觉美学理念,如果很好的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我想,我们的生活质量与审美情趣会有显著提高,也因此,我们当下环境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不讲形式主义美学的视觉污染。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小到一把牙刷的设计、服装选购搭配,大到汽车的工业设计以及我们家庭环境、公共空间、建筑规划等都包含着点线面,形与色,大于小,结构与环境,局部与整体等诸多形式主义美学原理。中国在公共设计领域,特别是那些重大的设计项目,在形式美学上无疑是很落后的,原因或许是我们的领导过多地干预艺术家的构想,结果,可能是领导在设计而艺术家只是一个绘图工程师。所以,在专业领域,希望领导们还是多听听专家的主义,以免产生过多的视觉污染项目并为后人所耻笑。当然,在形式主义方面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随西方的形式主义美学观,但也不能照搬传统,重要的是如何结合好我们传统文化的品质并发挥出具有当代意义的形式美学价值,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有更美好的视觉。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式主义美学代表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