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专业课老师推荐我去弘时考研硕博参加集训,我之前没有太多了解,有了解弘时考研的朋友吗?

#唯识三十颂#KARMAPA首先要问候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依照楚布历法,今天是大年初二,借此机会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接下来用中文说:其实前几天应该是用中文来祝贺大家新年快乐,但是我那时候脑子不转,没想到自己会说中文,所以今天大年初二,借这个机会,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一切顺利、功德圆满,谢谢!▍唯识典籍在藏地的开展今天会简单介绍唯识相关典籍在藏地的开展。要讲这段的内容比较困难,因为也没有专书或专文在讲这个题目,只能去翻阅书或文献,加上时间有限,所以我也没有办法整理得很好、讲得很好,但是我会尽力地整理作介绍。首先,要说唯识思想在藏地的发展,不如说是唯识相关典籍在藏地的发展会比较好,因为毕竟藏地至今并没有真正建立唯识宗派,所以主要围绕在唯识相关典籍上来讨论,可能会比较切题。总之,今天会分为几个部分讨论:一,唯识典籍在藏地的传译过程二,藏地唯识宗派无法兴盛的因缘三,无着兄弟的著作,可以被判定为唯识典籍的原因四,藏地对唯识的看法五,弥勒论典在藏地的传译和弘扬以上总共有五个部分。不过,今天大概不能全部讲完,明天是休息日,所以后天会再继续讲解唯识相关典籍在藏地开展的其他重点。一般来说,藏地翻译了很多的唯识典籍,一直以来,也有人不断地在研究和学习唯识思想;但是在藏地,从佛法弘扬至今,从来没有成立过唯识自宗,或藏传的唯识宗,甚至也没听说过有哪位藏传佛教的大师自称是唯识宗师。尤其藏传佛教后弘时期,大力推广弘扬的是月称传承的中观应成思想,在这股力量的影响之下,让我们以为唯识是应该被批判的,并且是和中观思想完全不合的一种思想和宗派。因此,很少人真正关心过唯识的核心思想,以及支持唯识思想的相关论述。我们把中观派中所判定的唯识,就当作是唯识思想,这样的想法其实是非常独断、专横的。说真的,藏族对于如何看待唯识是不太公平的,就像各教派之间时常相互驳斥、批判时,总是强词夺理,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只有自己是对的。而一直以来,我们也就是这样在对待唯识的。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好好学习唯识思想,首先应该放下心中的成见,甚至学习站在唯识的角度去看事情,那么再去看中观对于唯识的批判,就可能和我们以前想的不太一样。总之,学习不应偏废,而是能够平衡地去做研究和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比较多东西,也才能学到真正的唯识思想。一,唯识典籍在藏地的传译过程《甘珠尔》、《丹珠尔》当中有关的经典部分,大多是在前弘期时翻译出来,而大部分唯识的重要经典,也大多在那个时期翻译完成。从现有历史文献中得知,虽然当时藏地的主流思想是中观,但是从大藏经目录中可以得知,当时对于中观、唯识典籍翻译的重视是平等的,并没有偏重的情况。从唯识经典在藏地传译的时程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前弘时期的翻译(二) 后弘时期的翻译(一)前弘时期的翻译首先来看前弘时期翻译出哪些唯识的经典?主要可以从三部古老的大藏经目录中去看,就是《旁塘目录》、《丹噶目录》和《钦浦目录》。现在《钦浦目录》已经失传,而前两部还有留存。依据布顿和巴沃祖拉成瓦的看法,《丹噶目录》早于《旁塘目录》;而五世尊者和司徒确穹等人则认为,《旁塘目录》早于《丹噶目录》。有这两种先后不同的看法。但是,《丹噶目录》当中的内容较为丰富详细,推测因此应该是比较新或较为后期出现的目录;而《旁塘目录》当中因为有之后赤热巴坚的相关记载,所以学者认为《旁塘目录》是先出现的,只是之后有再经过修订。现在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目录只是收录了当时各自寺院(宫)收藏的典籍,并没有将当时藏地翻译过的典籍全部都收录进去。无论如何,《旁塘目录》当中有的,《丹噶目录》当中都有收录,然而《丹噶目录》当中有收录的,很多却不见于《旁塘目录》当中。如果再比对这两部目录,会发现《旁塘目录》当中的唯识论典,大多是主颂,注解只有几部,而《丹噶目录》当中却发现了更多的注解。由此可以推测,藏地的译师们随着对于唯识的重视,从初期只是翻译了几部唯识的典籍和注释,到之后开始大量翻译出更多的注解。总之,唯识的重要典籍,大多在前弘时期都已经翻译完成。(二) 后弘时期的翻译相较之下,后弘时期的唯识典籍就很少了。后弘时期主要是翻译前弘时候之后才出现的印度唯识师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宝生寂静(?āntipa)。宝生寂静是藏传佛教后弘时期的初期、印度晚期出现的唯识重要论师之一,他的很多教言都是在后弘时期翻译成藏文。另外,尤其像是著名的《宝性论》、无着着的《宝性论疏》、《法法性分别论疏》等等也是在后弘时期翻译的。因此可以说弥勒五论,都是在后弘时期出现的。同样的,世亲的著作《三自性论》(Trisvabhāva nirde?a)也是在后弘时期翻译出来的。从布顿的大藏经目录中看,前弘时期没有翻译的,而后弘时期翻译出来的唯识典籍,大多都是注释为主,例如《大乘庄严经论》的注释、《摄大乘论》的注释、《阿毘达磨集论》的注释等等。总之,翻译成藏文的唯识典籍,如果从前弘期的各种目录,和后弘期的目录像是纳塘译师.世尊理剑(bcom ldan rig ral)的《教法广说庄严日光》、布顿的《丹珠尔目录》和之后的“德格版丹珠尔目录”比对之下会发现,印度的唯识典籍大多在布顿之前就翻译完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例如“德格丹珠尔”是公认最完整,也是最后一部编辑完成的《丹珠尔》,然而其中的唯识典籍,全部都是布顿目录当中已经收录过的。那么,所有被翻译成藏文的唯识典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弥勒所撰写的各种阐述中观和唯识等等思想的典籍。无着、世亲等人所撰写的阐述唯识思想的典籍。陈那、法称所撰写的究竟密意为唯识的因明著作;此类著作并没有详述唯识思想,但是由于作者本身精通唯识,因此属于唯识典籍。巴瓦巴札(Bhavabhadra)、宝生寂静(?āntipa)密乘的相关典籍。世亲、安慧的经疏典籍。其中排除因明和密乘类的典籍不算,布敦将其他几类的唯识典籍,另外归类成阐述唯识见、修、行和学处等等三大类的典籍。唯识见:弥勒五论、《瑜伽师地论》、“世亲的八部论著”(pra ka ra ?a sde brgyad)等。唯识修:无着的《禅定灯》、陈那的《入瑜伽》。唯识行:月官的《菩萨律仪二十论》。一般藏传佛教对于《大乘庄严经论》是否属于唯识典籍存有争议,但依照《丹珠尔目录》来看,弥勒的相关典籍,全部都统一归类在唯识类,不是随便想怎么放就怎么放的。这是在藏地公认的归类法了,而这个传统应该是在布顿大师的时候或是之前就已经确立了。唯识典籍,收录在“德格丹珠尔”的“phi”函到“hi”当中的十六函,其中包括由无着所写的《宝性论》和《宝性论疏》。而另外分类出来为“经疏类”当中,收录有《十地经论》、《金刚般若经论》等等对于经典的注释,收录在“ngi”函到“ni”函中,这些典籍大多是由唯识大师的著作,或者说和唯识宗相关的著作。不仅如此,新收录的译本,也有陈那的《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和无性的《明鬘论》。二,唯识在藏地无法开展的原因虽然前面提到这么多唯识的经典都翻译成藏文了,但是,如果说藏地是否有成立唯识宗派、专弘唯识思想呢?前弘时期很难说有没有,但能确定的是后弘期是没有的。一般来说,藏传佛教是很全面的,例如大乘当中的因乘、果乘,也就是显密二乘都很全备,然而为什么大乘当中的唯识、中观两个派别,却独有中观,而唯识却没有弘扬开来呢?以下提出几点原因,是我大概的想法,是不是真的准确还不一定。(一) 法令(王法)所致:在《巴协》(sba bzhed)的西藏历史文献当中提到,公元八世纪时期在“顿渐之争”之后,就是以莲花戒为主的渐修和大乘和尚的顿修的争论后,藏王赤松德赞判定渐修派胜利,并且制定了之后都以龙树的思想为主的规定。这是大家一般都听说过的,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唯识无法在藏地开展的原因就很清楚了。但是从近代敦煌出土的许多文献,例如《顿悟大乘诀》,其中对于顿渐之争的记载,最终是说由顿悟派获胜,甚至清楚说明是哪一年判定胜负的,据说这部论书是由大乘和尚的弟子当时写成的。而且,依据努.桑杰耶喜的《禅定目灯》这部文献记载来看,禅宗后来在赤松德赞时期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持续到朗达玛灭佛之前都一直流行着。再从赞普时期的古目录等等文献来看,当中收录了不少禅宗大师的文献,所以从以上种种情况推测,似乎藏王并没有颁布那样的王法。(二)来藏地多为中观师:佛法传入藏地的时间说法虽然略有出入,但是依照桑耶石柱和古代的许多盟书上来看,一般认为是在松赞干布的时候最早传入藏地。但是佛教最兴盛的时期,是在赤松德赞王的时候,当时被迎请到藏地最为出名的印度论师是静命,他是中观自续派的论师,之后的莲花戒等印度大师也大多是中观师。因此,可能就是因为没有唯识师来到藏地,所以没有人来弘扬和推广唯识思想,所以藏地没有真正建立起唯识宗。(三) 认为唯识不了义,没有学习价值:在静命等论师的影响之下,前弘时期主要弘传中观自续派思想,当时也没有中观应成派,尤其弘扬的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丹珠尔》收录一部由藏族大译师智军(ye shes sde)撰写的《见解差别论》(lta ba'i khyad par)中提到:“寂护(?āntarak?ita)在无着著作的唯识典籍的基础上,撰写了世俗符合唯识思想,然胜义上心识无有自性的中观论述——《中观庄严论》。”这样的说法是认为,寂护论师的瑜伽行中观派思想,是结合了唯识和中观的一种思想;世俗名言上,主要依据唯识的思想来阐述,胜义的论述方面,则是依据中观的思想。换句话说,另外学习唯识是多此一举的,因为只要学习了瑜伽行中观派的思想,也就等于学习了唯识的思想。另外,上面这段引言还透露出“中观是究竟的,唯识并不究竟”的意思,所以喜欢高深思想和派别的藏人们,自然就失去了对于唯识的兴趣。以上这都是前弘期的情况,到了后弘期的时候,最初来到藏地,影响至深的大师就是阿底峡尊者,而他在对于月称论师的中观应成派思想的大力推崇和弘扬上,也都是大家都公认的。之后噶当派当中最为出名、佛行事业最为广大的善知识祥.夏惹瓦(zhang sha ra ba),在他的支持之下,加上巴擦(pa tshab)翻译的月称《入中论》和论疏当中,也大力驳斥唯识思想,自此之后,藏传佛教所有宗派全都争先恐后地想要成为应成派,把月称的说法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以致到了这个时候,唯识的思想,更是被不屑一顾地认为不只是不究竟,更是有问题的思想了。(四) 当红的是弥勒,而非唯识:弥勒法教的教学虽然风靡,但焦点一直是在作者弥勒身上,而不是唯识的思想上。藏人对于弥勒的教法是非常景仰的,但这无益于唯识思想在藏地的弘扬,不仅如此,甚至造成了反效果,因为太尊敬弥勒,所以觉得弥勒不可能会说出一些不合理的内容,所以就想尽办法去用中观的思想来解释弥勒的论典。本来弥勒的密意就是非常深奥的,加上唯识思想的各种特典,又不是很有条理和组织性,所以无论用中观或者密续的思想去解释,都不会太困难。因此,随着大家各自不同的解读,有的人认为弥勒的教法就是中观自续派的,有的认为是中观应成派,有的说是中观他空派,各自也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以上大概就是几点唯识宗派无法在藏地弘扬开来的原因。三,无着兄弟的著作,可以被判定为唯识典籍的原因藏传佛教当中对于无着、世亲的思想和见解,是否属于唯识宗还有很多的争议。例如藏地还有一派认为,应该将作者和其作品的思想分开来谈,例如某位作者具有的思想,并不代表他所有著作的思想,因为有些著作可能具有某些特殊的用意,阐述的可能是敌宗的思想等等。但是无论如何,我认为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不是一直去否定无着兄弟是唯识宗,而是应该去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原因可以肯定他们是唯识宗?很多时候,两方面都要顾到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藏传佛教来说,各位已经知道否定的说法是什么了,那么对于肯定的说法也应该多去了解才是。我们不能总是自以为是,然后对于其他的说法一概不想听、不想看,这样一意孤行的态度是有偏差、不够质朴的。以下是我想到几点肯定无着兄弟的思想是唯识的原因。(一) 印度论师如是说:中观派的论师清辩和月称等人在驳斥唯识的时候,时常引用无着和世亲的论典加以否定。清辩在论著当中清楚提到无着和世亲的名讳,月称也在《入中论》疏中提到世亲、陈那、护法等等名讳,并说他们没有领悟龙树的中观空义。因此,从印度的论典中可以清楚知道,当时的印度论师们,都将他们二位兄弟归为唯识师。(二)中国佛教如是说:就像之前课程中提到过的,玄奘大师当年前往印度的时候,就是亲近世亲法脉的弟子,戒贤大师等人,学习唯识,之后并将这个唯识传承带回了中国,发扬成为法相宗。(三)藏王时代的官方目录如是纪录:例如具有公信力、非私人的官方大藏经目录像是《旁塘目录》和《丹噶目录》当中,有分“中观部”和“心识部”(唯识部)等等类别,其中将弥勒论著、《瑜伽师地论》和其他无着、世亲等等大师的论著,都归类在“心识部”,而没有归类在“中观部”当中。(四)近代国际学者的研究成果:近代学者们一致认为,无着和世亲的著作属于唯识的思想。想要学习唯识,就需要唯识的经典,因此首先务必需要确认的就是:唯识的经典到底有哪几部?而这个确认,也就是相信哪些论典是唯识的论典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上述几点原因和道理就是一些参考。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比较保守,都会使用自己惯用的思维来解释事情,但是这样勉强自己相信是没有用的,无论说是唯识也好、不是唯识是中观也好,无论你想说的看法、主张是什么,都必须说出个道理才行。谁都可以有看法,但如果看法无凭无据、不清不楚,对于你真正领会祖师大德的思想有任何的帮助吗?应该是没有的;再者,这种随意的主张通常都是很粗浅和个人,也很难说服其他学者和宗派,甚至还有一个危险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主张,可能根本有违事实。四,藏地对唯识的看法其实,不能说藏地完全没有讲说和学习唯识思想,还是有的。藏传佛教有“四部宗义”的说法,也就是:有部、经部、唯识、中观等等四个宗派。至于“四部宗义”这个用词,或者说这样的分类方式,近代一些学者质疑当时在印度并没有这样的说法。藏传佛教认为“四部宗义”的说法当然是源自印度,我们马上可以背出在《金刚心释》、《智心髓集》、《二品续》等等经典当中都有提到“四部宗派”云云。然而,学者对于这些经论也有质疑,例如,某些经典可能是很晚期才出现的等等。总之讲回这四个部派,藏传佛教当中,虽然没有成立前面三个思想的宗派,但是对于他们教派相关思想的教学、辩论和著作,至今在藏传佛教的各大佛学院当中,一直都没有中断过。例如学习“五部大论”之前,通常都会先上四部宗义的课程,课程内容就是对于四个部派的思想,从根、道、果个方面,作一个简略的介绍,所以这时候,都会初步接触到唯识的思想。接着进入五部大论的学习。以唯识思想来说,在学般若典籍的时候,讲到了义、不了义时,都会深入的分别从唯识和中观的思想角度去探索;学习“量学”的时候,量、量果、所量部分,更是与唯识思想息息相关;学习《入中论》的时候,由于唯识思想是这部论主要的批判对象,因此会学习到更多唯识的内容;学习“具舍”的时候,也需要了解《阿毘达磨集论》和《具舍论》的不同主张和类别的算法等等。总之,五大部论当中,除了律部之外,其他全部都和唯识思想有关。因此,其实对于唯识思想,藏传佛教的学者、大师们,一直以来都有非常精辟的看法和主张,所以如果说藏地没有人熟悉唯识思想,或者说完全没有人研究、教导唯识的话,这是不正确的。以下举一些藏传佛教学者对于唯识的看法:后来在藏地,比起“瑜伽行派”(rnal 'byor spyod pa)和“唯相说”(rnam rig smra ba),比较常用的名词是“唯识派”(sems tsam pa)。而在前弘期,比较流行的用词是“唯识说派”(rnam par shes pa smra ba)和“唯相说”(rnam par rig pa smra ba)。邬巴洛色(dbus pa blo gsal)撰写的《宗义》中提到:“因为他们主张所知内有,或是追随阿毘达磨《瑜伽师地论》,因此称为『瑜伽行之唯识』。”关于唯识思想的创始者,藏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过去论师是创始者:觉囊多罗那他大师在《印度佛教史》论及大乘佛教开始兴盛时期,讲到唯识兴盛的时候提到:“适于此时,尊者难陀、尊者正军,以及尊者真谛,三人持瑜伽师唯识宗义,造论无数。”(二)弥勒是创始者:达苍译师等人认为是弥勒菩萨。(三)无着兄弟是创始者:宗喀巴大师等多数学者认为,是由无着创立唯识宗;另外一些大师认为是由无着和世亲两人同时创立。由此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对于唯识是有很多研究的。#真假相唯识的差异另外,藏传佛教对于唯识分为真相、假相两派,也有一些主张,主要有三点:(一)就心而言显相是真是假:一些大师认为两派的差别在于:“显相在心的本质上来说是真实的”,和“显相是假的,只是心的安立”;(二)佛智有无世俗相:还有从显相“佛智上是否具有世俗相”这个问题上而分;(三)有垢假相与无垢假相:另外,《土观宗义》提到:“认为心性无染本净为『无垢假相派』,认为有染的是『有垢假相派』。”之前课程中大致谈到过真相、假相这两个用词,虽然在无着和世亲的论典当中没有看到,但不代表当时印度没有这两个用词,之前引用的莲花戒、菩提贤的著作当中,就出现过这样的用词。据说是月官所写的《文殊真实名经疏》当中,虽然也有提到真相、假相、有垢、无垢的用词。但是有些学者质疑这部论疏的作者,应该不是被公认为唯识师的月官,因为此论不仅驳斥唯识思想,而且推崇中观思想,例如论中提到:“比起『如幻中观』(自续派),『极无所住中观派』(应成派)才是更为合理的。”因此,或许只是同名,或者是借用了月官的名字,这部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总之,在印度的论著当中,确定是有使用这“真相”、“假相”两个用词,但其实到底哪些论师是真相派、哪些是假相派并不清楚。我自己现在看到最早的一部文献,也是说得最清楚的就是甲且咖瓦.耶喜多杰的《宗轮论》中提到:“真相派有陈那、法称、护法、慧生密、智友等人,他们承认有六识;假相派有无着、世亲、宝生寂静等人,他们承认八识。”世尊理剑的《宗义论》中引用《唯识二十论》和《定量论》来判定世亲和法称同时属于真相、假相派。达苍译师认为:无着兄弟虽然无分真假相,但主要阐述的是假相唯识的思想,而假相、真相的说法,是无着兄弟之后才分出来的。另外,真相唯识又可分为:半卵对开说、能所等数说、纷杂无二派。一些大师认为这是藏传佛教自己创立的说法,印度以前没有。但是也很难说印度完全没有这样的说法,因为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当中讲到经部和唯识的内容时都有提及。同样在达苍译师的《宗义遍知》当中,则引用了极具公信力的印度典籍,证明这三个真相唯识的派别都出自印度。#以中土有相无相说,看藏地真相假相论然而,藏传佛教当中,似乎对于何谓真相派、假相派,没有说得特别清楚,这可能也是导致唯识思想无法清楚传扬的原因之一。因此这里我想简单引用中国佛教的思想,来解释无相、有相唯识的分类,如果能知道中国佛教的唯识思想,对于藏传佛教当中在真相、假相上的一些问题的厘清,应该会有帮助。中国佛教对于无相、有相唯识的看法如下:(一)无相唯识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形式:狭义认为:识体是种子所生,为依他起性;而识体所显现的见、相二分,只要是能取、所取,就都是遍计所执性,是完全不存在的。广义认为:识的见分作为识体,是种子所生,为依他起性,是有;而识体所显现的相分作为外境(义),是遍计所执性,非有。(二) 有相唯识认为,识体转变所生的见、相二分,都是依他起性:换句话说,见分、相分保持能缘、所缘的二分形式,但并不是遍计所执性的能取、所取。平时藏传佛教一提到“唯识”,就会联想到“心识实有”,但我想这是揣测之词。因为就唯识思想来说,心识是有很多分类的,不是所有心识都是实有的,例如以识体所显现的见分来说,从无相唯识广义来说,就认为是有、是依他起;但狭义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是遍计所执性。总之,依照《唯识三十颂》来说,如果执着心识实有,这就不是究竟的唯识思想。另外,藏地唯识分类还有分为随经和随理,后来这个说法也传到中国佛教。前者的代表是无着等等的《瑜伽师地论》的追随者;后者的代表是陈那、法称等等“量学七论”的追随者。这和中国佛教认为的前期唯识和后期唯识的分法有些类似。达苍译师曾说:“藏传佛教当中一般认为,陈那师徒不承认阿赖耶识,只承认六识,但是《楞伽经》和《解深密经》当中都有提到阿赖耶识,因此不会有不承认阿赖耶识的唯识师。那么,为什么陈那和法称的著作当中没有提到阿赖耶识呢?那是因为时机没有成熟所以未说,不是因为不承认阿赖耶识。”直美陪北认为:在陈那的一部著作当中,清楚提到了六识(转识)和阿赖耶识;在天王觉和释迦觉的《释量论疏》中,也认为有清楚提到阿赖耶识。特别是释迦觉主张:“众生并没有各别不同的心续,意指独有一异熟识。”这在其释量论的注解中明确可见。另外,调伏天的《唯识二十颂注》、法称的《成他相续论注》中也都清楚提到阿赖耶识及其习气的相关论述。总之,量学七论的追随者当中,有承认、也有不承认阿赖耶识者,或者应该说是很多其实是承认阿赖耶识的,只是没有明说而已。章加若佩多杰等格鲁派大师认为:“随教和随理的唯识,有的是主张真相唯识,有的主张假相唯识,没有一定。以《释量论》来说,印度论师天王觉和释迦觉认为是真相唯识,慧生密认为是假相,而且是无垢假相;而法胜主张的有垢假相说,各家说法都不同,并没有一个清楚的定论。”藏地来说,甲曹杰认为《释量论》是假相唯识,克主杰认为是真相唯识。这两者都是宗喀巴大师传承下来的说法,因此,首先很难说清楚唯识真相、假相的分别,那么要再说清楚有垢、无垢的分别就更加困难。所以,就像前面提到过,以后大家有机会阅读中国佛教的唯识相关典籍,会更清楚一点。五,弥勒论典在藏地的传译和弘扬一般来说,唯识的典籍,在藏地多是指弥勒的教法。然而藏地对于弥勒教法的判定也有不同的主张。例如《大乘庄严经论》和《辩中边论》一般被判定是唯识;《宝性论》和《现观庄严论》是中观;《法法性分别论》有认为是唯识,也有因为认为《法法性分别论》是《宝性论》的一部分,而被认为是属于中观,因此两种看法都有。认为五部论典都是中观的有多波瓦和释迦秋等人。认为五部都是唯识的有仁达瓦.宣努洛卓。但是据《青史》记载:仁达瓦之后闭关静修,了悟到《宝性论》的密意是中观义。一般来说,藏地很少人认为弥勒五部都是唯识。宗喀巴大师认为:《法法性分别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是唯识,《宝性论》和《现观庄严论》是中观,并且认为《现观庄严论》大多符合自续的思想,但终究是应成的思想;并认为《宝性论》则是属于应成。总结来说,在藏地,弥勒教法弘扬,但是唯识的思想没有弘扬。现在国际学术上认为弥勒教法就是唯识思想,所以一般来说弥勒教法弘扬的话,应该唯识思想也应该弘扬才是。但是藏传的情况是个特例。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论典到底属于中观还是唯识没有定论,就算有定论,也是站在中观的角度来定论的。而且藏地判定是否属于唯识典籍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造成唯识无法弘扬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心识实存”。因此当《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无着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其他著作当中,因为没有清楚提到“心识实存”这样的说法,自然就没有被判定为唯识典籍。但是,安慧的《唯识三十颂疏》当中却清楚这么说道,因为这样,大多学者都判定安慧和天王觉等都是唯识师。另外,藏地也有人提出另一些判定标准,就是如果认为是“显相为心”,那就是唯识,反之就不是唯识。再一个判定标准就是从是否主张“依他起实存”来判定,例如宗喀巴大师认为,唯识学派主张“依他起实存”。事实上,唯识学派的“实存”有两种标准:一种是自相成立、一种是堪为等至定智之行境;《师地论》和《摄大乘论》基于第一种标准而说依他起实有,《辨中边论》等则基于第二种标准才主张依他起胜义无。有些学者则认为,唯识学派不主张依他起实存,只主张圆成实实存。隶属冈苍的巴康译师则认为,真相、假相两派的唯识师都肯定遍计无、圆成实有,这是两者的共识;而真相派则认为净与不净两种依他起是世俗有,假相派则认为清净依他起胜义有,这是两者的关键差异。#后弘期大众才知“弥勒五论”如同前面谈过了,弥勒的教法在藏地是很兴盛,但唯识的思想并没有,因此在藏地,唯识思想并没有因为弥勒教法的兴盛而建立成一个宗派过。接下来,我想简单介绍一下弥勒教法在藏地的开展。藏传佛教前弘期时,弥勒的五部论著(慈氏五论)还没有全部翻译出来,当时也没有“慈氏五论”这样的名称。到了后弘期时这五论才被大众公认。五论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法法性分别论》、《宝性论》。[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等人认为,除了《现观庄严论》之外,其他几部论典当中没有开头的礼供文,除了《宝性论》之外,其他几部也都没有结尾的回向,因此认为这五部论典只是章名不同,但本质上是同一部论典,就是同一部论典的不同章节而已。而班钦释迦秋认为:《现观》的礼供文只是它自己的礼供文,而《宝性论》的回向文也只是它自己这部论的回向文,不可以加在其他论著的前后。同样格鲁的一些大师也质疑前述“同一部论”这样的论点,他们认为如果是同一部论,那么在《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当中,为什么要重复提到佛陀的三十二相的内容呢?不就是重复了吗?意思是,如果《现观庄严论》说过了三十二相,就可以代表其他论典的话,那《宝性论》为什么还要再重复讲说一次呢?所以五论是同一部论的说法并不合理。总之,弥勒五论当中的《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这三部是前弘期就已经翻译完成,在古目录当中都有清楚记载。《宝性论》、《法法性分别论》在前弘期的古目录当中没有记载。#《宝性论》、《法法性分别论》为何后弘期才现身?依据郭译师循努白《青史》的说法是,这两部论典当时不只在西藏,就连在印度也鲜为人知。他提出的原因是:狮子贤(Haribhadra)等等论师著作当中,可以看到大量引用其他几部弥勒论著的内容,但从未看过引用《宝性论》或《法法性分别论》的内容;另外,据传这两部论典,是梅纪巴大师从一座大塔的缝隙当中,看到露出光芒之后而发掘出来的,由此可见其珍贵性,但也可证明当时的确这两部论典就是存在的。虽然《法法性分别论》不见得一开始就很出名,因为的确一开始它没并有翻译成中文,是到了公元二十世纪的法尊法师的时候,才从藏文翻译成中文。但是《宝性论》(或藏地称《无上续论》)则是在公元六世纪左右就被翻译成中文,这比藏文翻译得早,虽然中国佛教认为《宝性论》的作者是坚慧(Sāramati),和藏传的说法不同,但总之这部论典是印度很早期就有的。藏地最初翻译《宝性论》的译师是阿底峡和纳措译师,但最后流传最广的版本是鄂译师.洛丹喜饶的译本。然而依据《青史》当中对于《宝性论》在藏地传译的历史,却只提到赞.咖沃切的传承历史,并没有提到其他阿底峡、纳措译师,也没有提到鄂译师的传承历史。那么赞.咖沃切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宝性论》、《法法性分别论》很长时间是被埋藏起来的,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印度的论师见到过,后来有一天,梅纪巴大师从一座大塔的缝隙当中看到露出光芒,因此从中发掘出这两部论典,当他知道两部论典是弥勒菩萨所做的,他就向弥勒祈请,这时弥勒乘云从天而降而给予这两部论典的传承加持。梅纪巴后来把这两部论典交给弟子嘎威札巴,这位弟子再把这个传承带到了喀什米尔地区给予迦纳。之后在鄂译师和赞.咖沃切译师两人,一起到了喀什米尔,而赞.咖沃切是伏藏师札巴恩谢的弟子。他们都依师学习了很多经论,而赞.咖沃切主要学习的是弥勒教法。后来他比鄂译师先回去藏地,并且大力弘扬《宝性论》,也从他开始了“弥勒教法的修持传统”。这也是为什么,藏传有关《宝性论》的历史,通常都是只有赞.咖沃切流传的历史为主,而没有阿底峡、纳措译师或者鄂译师的传承的原因。之后,鄂译师回到了藏地,也陆续翻译出《宝性论》、《法法性分别论》等等经论。在鄂译师的译本出现之前,噶当派主要是依据阿底峡和纳措的《宝性论》译本,但是鄂译师译出新译本之后,大家都比较喜欢新译本,据说后来格西夏惹瓦还因此责骂了他的弟子喜新厌旧,而且实在没有福报,竟然不再看大班智达阿底峡的译本。虽然之后还有巴擦译师、雅隆译师.札巴蒋采的《宝性论》新译本,但现在《丹珠尔》当中只剩鄂译师的译本,其他译本都没有了。这是挺让人难过的事情。但是当初《丹珠尔》在收录时,也都是收录当时最好、流传最广的一个译本,因为经费、时间等等的问题,所以没办法全部收录。现在就没有经费这个问题了,可以很方便地收录到电脑里面。#重编《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建议讲到这部分,我对于《甘珠尔》和《丹珠尔》的重新编辑和翻译有一些计划和想法:收录更多新的、不同的译本或手抄本。很多经典只有手抄本,而木刻版没有,这部分也重新收录编辑。新增类别:现在《甘珠尔》中有“华严部”、“宝积部”等类别,未来希望增编“大集部”,因为本来《甘珠尔》当中已经有很多大集经相关的经典,但并没有特别收集归纳为一类。梵文本、巴利文本、中文本的佛经论,还没译成藏文的,也希望能译成藏文,收录进大藏经中,这也包括召集和支持译者等等计划。其实如果有更多不同译师的不同译本,对于学术研究会很有帮助,同时对于讲法者、学习者在教学和学修上来说也都是很有帮助的。#阿底峡《宝性论》传承,来自梅纪巴?总之讲回来,依据赞.咖沃切的说法,《宝性论》和《法法性分别论》一开始在印度不为人知,是由梅纪巴取出后才开始弘扬,如果这样的说法是真实的,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由于阿底峡和梅纪巴两人是同时代的人,两人必定存在某种关联性,但又说不清楚是否为师徒关系。由于两人关系的历史并不清楚,这就造成了对于阿底峡的宝性论传承,是否传承自梅纪巴的质疑。总之,阿底峡《宝性论》的传承到底是否传承自梅纪巴的这部分,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同样《法法性分别论》也有两个译本,阿底峡和纳措翻译的是长行,现在我们比较熟知的是颂文译本,是由夏玛译师.森格蒋采翻译。这样看来,梵文本也应该有颂文和长行两个版本,否则很少会有把颂文另外改译成长行的情况。夏玛译师经教方面依止鄂译师.洛丹喜饶等等多位译师为师;口诀方面,依止当巴桑杰为师,据说后来前往汉地五台山之后就没有回到藏地。夏玛译师也翻译了陈那的《集量论疏》。在到过藏地的印度论师当中,迦湿弥罗班钦.释迦室利也曾经弘扬过弥勒五论的口诀,但这个法脉在藏地已经中断。以上是弥勒五部论著如何在藏地传译和弘扬的简单介绍。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会休息,后天会再讲一些唯识在藏地如何弘扬的部分,之后会谈到唯识跟中观、如来藏的关连,之前有简单谈到唯识跟中观,但还想再谈一谈,还有跟如来藏的关连,之后还会介绍中国佛教的唯识“六经十一论”。(此文为堪布罗卓丹杰口译初稿,未来将再提供定稿。2022年2月14日)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六天开示记录-唯识在中日韩的兴衰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五天开示记录-唯识思想在中国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四天开示记录-学唯识必知的两位大师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三天开示记录-瑜伽师是怎么来的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二天开示记录-唯识思想为何兴起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一天开示记录-为什么要学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北京美术吧
关注:678贴子:2,768
1回复贴,共1页
今年准备报考北服的视觉设计研究生,师兄推荐我去北京弘时硕博考只看楼主收藏回复今年准备报考北服的视觉设计研究生,师兄推荐我去北京弘时硕博考研学手绘和专业课啊,我对这个机构了解不多,迷茫中?本人艺术生,看了很多机构觉得北京弘时硕博考研还算是可以的,师资力量和教程都不错,有听在那的朋友推荐,都说学得挺好,老师们讲的比较仔细,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没有架子。打算艺术考研的朋友们可以去了解一下。下载贴吧APP看高清直播、视频!}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弘时教育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清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初试专业目录、参考书、复试分数线、真题以及初试经验等几部分的内容,不过由于20的分数线还未公布,所以分数线以19或往年为基础,作为参考,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1、专业介绍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2、招生数据2.1 专业目录院系:医学院专业:100200 临床医学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663 西医综合能力2.2 考试参考书《贺银成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 贺银成编 原子能出版社《西医综合应试指南》北京大学医学部专家组编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病理学》 李甘地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 陈文杉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 吴在德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3 真题关于真题部分,一般考完就封挡存放,学校也一般不会随意泄露出来,而网上的大家也不能随意相信,所以如果真的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跟班学习,因为班里的辅导老师基本上都有全套真题,或者向直系学姐学长购买,直系学长学姐也会有部分真题。2.4 2019年复试分数临床医学复试线总分为305分,政治45分,外语45分,业务课一170分。3、经验分享虽然要拿到通知书还有段时间,但是清华已经公布了榜单,我想至此,对我来说,研究生入学考试也算圆满结束了吧。现在给大家说说我的复习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西医综合。先说说参考书:《贺银成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 贺银成编 原子能出版社《西医综合应试指南》北京大学医学部专家组编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病理学》 李甘地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 陈文杉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 吴在德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建议大家在学习之前就最好把参考书和真题资料找齐,对于真题大家可以在网上或者现实中向学姐学长购买。另外基础比较弱点同学就建议早点复习,或者跟班学习,因为我本科的室友在那儿学过,所以推荐给大家,听室友说专业课的老师都是找志愿院校专业的硕士学长学姐甚至于运气好的话会有老师给的大家讲课,还包括复试环节的技巧方法,而公共课则是清北高校的学长学姐给大家讲课和免费答疑,所以我推荐基础弱并开始晚了点的同学去试试。然后如果你时间充裕,能够把教材看上个5、6遍,那我为你鼓掌,为你骄傲。然后我就完全把精力放在了贺银城的书上了(辅导讲义上下册,历年真题精析)。首先,需要把辅导讲义精读1遍(多几遍效果更佳),不用作笔记,因为你几乎看一段就有做笔记的冲动,那样笔记就不精,慢慢来,好好研究,争取把每个问题弄懂,在书上画画涂涂,章节里自带的相关真题先不做,不然影响后面你做真题集的效果真实性。在看书的过程中,需要记忆,而为了省时省力准确大量记忆就需要技巧了,贺银城已经为大家把许多重要的、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列了很多背诵方法,这个要充分利用,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记忆的闪光点各不相同,就一定要多动动脑子,聪明创造力量。比如,DA用于治疗急非淋,VA用于治疗急淋,两个很相近,就很容易搞混,既然很容易搞混,那我只要记对一个那么剩下那个就不言自明,怎么记住一个呢,找里面好记的,容易应用小聪明的方法记下来的,比如V是VIRUS首字母,而病毒时淋巴细胞增高,那么VA用于急淋这句话就串出来了。这只是举个例子,希望大家能明白我想说的意思。看完一遍后,肯定会出现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情况,没事,来第二遍,这个时候依然不做笔记,但是要快一点,看字体以各种形式标记的和各种图表,遇到不懂得当然也要好好研究,毕竟已经精度研究过一遍,速度肯定是更快的,只是对重点内容、难记内容加深印象。这一遍结束后,咱们来做真题,从书后面往前,我建议最近3年的留下来自己好好模拟,摸摸自己临考前的水平。当然,都要严格按靠时间来,不管他的是老体型还是新题型,时间长了,考场上分配时间的能力就锻炼出来了。我的做法是这样的,拿一个白纸做答题纸,答完后,自批,在讲义上把错的题标出来,只标错了的,而且不写答案上去,这样以后你回头看错题的时候就可以一边看,一边考自己了。请把那些你蒙对的也标出来。接下来,看讲义解析,一个个看,对的也看,因为里面的知识点你不一定都想到或者都会,错的要着重看,着重研究,要搞懂。这个时候就要做笔记了,错的肯定要记,讲义里面你不会的、容易错的、相关的、涉及到的知识点统统记。如果以后还是错,那就在笔记本上标出来,提醒自己。其实这样一套十几、二十年的真题坐下来之后笔记会很多,等你想看看一个知识点但就是想不起来具体是什么的时候,很难去翻找,我建议大家在做笔记之前,就按生理、生化、病理......这样的学科去给笔记本划区域,知识点做到相应区域,这样翻找就很能节省时间。这里还建议大家买点便利贴索引标签纸,因为,研究题目的时候我们会频繁的去翻找辅导讲义的知识点,辅导讲义很厚,很耗时间,用便签纸会节省大量时间,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同理,也可以用到教材上。在每次做下一年真题的时候一定把之前所有的错题和笔记看一遍,这种滚雪球式的复习方式,也是一遍遍加深印象的过程。重复记忆是最痛苦的过程,也是最有用的过程,也是唯一的过程,大家一定要坚持住,脚踏实地。你可以后期再把讲义看1、2遍,因为一些容易的、会的东西你一直忽视就有可能发生质变。另外历年真题重复率不低,你会发现错过的还会错,哪怕你研究过几遍了,我最后考试的时候就碰到几题,这时候就恨自己为什么没有记住题目的原理和知识点,所以大家对错题要好好研究,务必吃透。考试之前,留几天时间,在早上,拿剩下来的几个真题,正儿八经模拟一下,培养心态和感觉,很有必要。总之,错题和笔记是重中之重,一定要好好看。另外,考试前几个月会出本年度大纲,一定要看看和去年不一样的地方,这些修改的地方出题合乎情理。(二)英语。之前说我是差不多5个月的备考时间,其实也不对,不对就不对在这个英语单词上。背单词,我是时不时背了1、2年了,我有个小本本,方便了就掏手机背大纲词汇,不方便就把小本本拿出来背背里面自己记的常错词和短语。其实,我这个背单词是1天打渔10天晒网,作用有的,但是有多大,真不好说,好在算坚持了,我想说的依然是“珍惜时间”。进入正式的复习后,我每天会用半个到一个小时背背单词。单词可以来自于真题也可以是大纲,但一定要坚持花点时间反复的去滚这些单词,因为,时间一长,它还认识你,你不认识它了。作文的话,我准备了近年来历年的小作文和大作文范文各14篇,一开始就抄在笔记本上,每天进行背诵,偶尔进行默写,实在太痛苦,文章没背住多少,只是记住了一些不错的句子。整理了大小作文各8、9篇的样子。这些都坚持背会了。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作文不在多,但是要有一定储备量,一定要各大题材都有涉及,要熟背,要滚瓜烂熟,这样你临场考试时候,句子才能从脑袋瓜自觉冒出来,但是也不用找那些特别复杂的作文,别说背了,读都读不顺,那些篇幅中等,结构清晰,难度适中的作文性价比高,反而好。其次就是一定要练练自己写,一定要多练,练出手感,下笔才能没有错别字,才能结构清晰,语义正确,偶尔写上两个背的长句,这篇文章就漂亮了。我没有买其他什么英语练习题,就真题,最近十几年的。因为时间碎,所以我采用的是卡时间专攻某种体型,而不是用3个小时去做一套卷子。大体用时和网上的差不多,阅读理解60分钟,完形20分钟,作文总共60分钟,小作文15分钟,新题型20分钟,翻译不超过20分钟。大家平时一定要按照这个时间严格去卡表练,不然考的时候就会做不完,我身边的例子太多了,大家千万不要过于自信。关于如何去做题,我觉得我还没那个水平,好多培训机构网上都做了攻略和教程,我觉得挺好的,大家搜一搜都有的,好好研究、好好应用都会有所收获,这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埋头死做题,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这里说一下我的做题顺序,阅读理解,作文,新题型,完形填空,翻译。阅读理解是大分,一定要以平稳的心态尽量多拿,作文大家都知道要控制时间,可实力一般的情况是挤牙膏,挤着挤着就超时了,如果作文放在最前面,一开始就超时,后面所有的题目阵脚就乱了。新体型可能简单可能难,所以也要往前靠靠,给审题留点时间。完形填空一是看积累二是看语感,会则易,不会则难,分值低,如果时间不够,又都是选择题,呼啦啦选下来,能拿几分是几分。翻译确实很难拿高分,就算有时间也不一定能多拿分,放在最后比较心安。总之,就是把历年真题严格按时间好好做一做,不会的单词记下来,一直背,反复研究阅读理解选错的原因(我的一大错因就是过度揣测)。张剑的历年真题讲解比较详细,推荐选用。(三)政治,我差不多是10月27、28号才开始复习的,现在看来时间是刚刚够,时间充裕的话,也可以提前一点,不用太多,多了影响专业课和英语的复习,得不偿失。看的是肖秀荣的强化三件套(其实也就看了里面的1000道题和解析,其他的几乎没用,就厚的知识点精讲可能偶尔翻看了一下某两个知识点),1000题我花了太多时间去背里面的简答题,结合今年考试情况看来没有太大必要,要是把精力用在多看几遍选择题上,对提升成绩会更有帮助,还有就是考前2周,出的四套卷,这个必买、必看,所有简答题必背、必熟。百度上会卖一些当年肖秀荣考前班(差不多押题那样的班,具体名字忘了)的讲义,结合上面押的题,再重点看一下四套卷,基本就大功告成了,效费比还是很高的。(四)几点心得。每天尽量安排多专业复习,对调节大脑大有裨益,而且也不会造成学科偏废。不管是哪场考试,一定要有细心、细致、谦虚的态度,时间足够的话多检查检查绝对可以帮你再提高好几分,而就这几分可以帮你打倒很多人。发了考卷之后,保持镇定,先听监考老师的讲解和注意事项,先看看自己手上的卷子有没有问题,先看看周围的同学填基本信息的时候有没有发生什么问题,自己心里预想一遍怎么填,然后再动手,就这1、2分钟可能会帮你节省大几分,我就是英语考卷基本信息填错,结果老师把我晾着,收考卷的时候又是准时,结果让我少了5分钟的答题时间,结果整个翻译题都是匆匆乱写,甚至没有写完。审题一定要仔细,会不会做是一回事,有没有搞清题目问什么是另一回事,在政治简答题上,我就出现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字迹工整就不多说了。有很多不错的考研微信公众号弘时教育,经常会出一些知识点归纳,易错题集,还有考研政策和时讯的小新闻,也是利用碎片时间的好东西,但是切不可本末倒置了。弘时教育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专业考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时考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