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起义原因有哪些运动爆发的原因


2023-03-25 12:01:58 试题答案
229℃
0
2023届高三级历史联考2023.03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南北方石器有明显差别,至新石器时代,南北方文化已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各区域内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
)A. 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B. 体现出中华文化圈的扩大C. 发源于自成一体且多元复杂的地理环境D. 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南北方文化的差异缩小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文化圈内的区域差异也很明显”的信息,一方面说明早期中华文明一体格局逐渐形成的趋势,同时也说明在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南北文化的地域特征仍然十分明显,C项正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在秦朝确立,材料主要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圈内南北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并非中华文化圈的扩大,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题干时间为石器时代,华夏认同观念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2. 董仲舒认为君主要“法天而治”,天乃道德之天,天意即民意,“法天而治”亦即为民而治,实现仁政。他还提出了“灾异谴告”论,威慑君主省己修身及时探知天意,更好地践行天道。这一主张(
)A. 从根本上杜绝了君权专制 B. 未脱离传统儒学理论范畴C. 是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继承 D. 被统治者确立为行政规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威慑君主省己修身及时探知天意,更好地践行天道”及所学知识董仲舒通过天道对君主的约束和要求,体现了儒家仁政和民本思想,B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提出了对君主的约束和要求,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君主专制,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并非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继承,排除C项;材料的主张是对君主的约束和限制,并没有被统治者确立为行为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3. 东汉末,思想家仲长统和荀悦都提出过恢复井田制的主张,但无法推行。西晋时颁布占田令,限制了占田的数量,此后南北朝的诸多政权均有类似主张和措施。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
)A. 土地兼并泛滥 B. 商品经济萎缩 C. 边疆危机加剧 D. 割据势力崛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东汉末,思想家仲长统和荀悦都提出过恢复井田制的主张,但无法推行。西晋时颁布占田令,限制了占田的数量,此后南北朝的诸多政权均有类似主张和措施。”可得出恢复井田,即把土地收为国有,是因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同时限田令也针对的是土地兼并,A项正确;BCD项与土地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关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4. 有学者指出,家天下色彩浓厚金元政治模式,辅以宋朝以来逐渐深入人心的忠君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代的历史。这指的是(
)A. 因俗而治的治边策略 B. 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C. 专制皇权的显著强化 D. 故步自封的保守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家天下色彩浓厚”“深入人心的忠君观念”可知,金元以后的政治体制具有浓厚的家天下色彩,并且以理学所宣传的忠君观念为辅,因此,专制皇权得到了显著强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古代政府的治边策略,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模式和忠君观念对后世的影响,不能得出“故步自封的保守思想”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5. 下表为1795~1804年广州棉花进口额趋势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1795—1804年广州棉花进口额趋势 单位:担A. 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 沦为英美的商品倾销市场C. 传统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 是西方工业化的原料产地【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从1795-1804年间,中国从英美国家进口的棉花在波动中上升,这一时期主要是由于中国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于棉花的需求量激增,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当时中国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并未沦为英美商品的倾销市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棉花进口而非出口,排除D项。故选C项。6. 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的崛起,珠江上游等地区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骤然消亡,不少以此为生的乡民走投无路,杨秀清等人趁机联结有类似境遇的民众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A. 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B. 受到外贸格局变化影响C. 源于第三产业的衰败 D. 得益于农民阶级的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崛起冲击了珠江上游等地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让许多乡民走投无路且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杨秀清等人便在这种境遇下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受到东南沿海外贸格局变化的影响,B项正确;题目主要阐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并非业第三产业的衰败,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鸦片战争爆发与东南沿海外贸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未体现其与农民阶级支持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7. 下图为近代中国经济区位示意图。这一空间秩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 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C. 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D. 区域经济分工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经济区位示意图可知,沿江沿海口岸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明显较高,越往内陆,发展程度越低,这主要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分工,即半殖民地经济背景下,口岸城市对接外国,广大内陆提供原料,因此经济发展呈现出阶梯状结构,D项正确;近代中国的城市、乡镇和农村,基于不同的产业分工和经济区位价值,形成了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域化经济体,众多以口岸为中心的地域化经济体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区位架构,这一空间秩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区域经济分工的发展,D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未完全解体,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是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材料中的时间为整个近代经济的示意图,排除B项;近代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市场资源的配置并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上海、香港、天津、广州为代表的中心口岸、次中心口岸,排除C项。故选D项。8. 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年(
)A. 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B. 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C. 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D. 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晚清以来,越是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够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主要反映出知识青年以救亡图存为主的民族责任和迫切心态,B项正确;材料中受知识青年欢迎的并非“理想化的政治”,而是“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能够满足青年救亡图存心理的思想,排除A项;知识青年欢迎“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并非为了追求某种利益的功利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知识青年欢迎某种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并非为了学术思想的研究,排除D项。故选B项。9. 抗战时期的山东根据地在举行民主选举时,妇女们也跟男子一样踊跃地参加,有些地区的妇女选民比男子还要多。如莱芜某村的选举大会上,男子144人,女子150人;某峪村男子120人,女子125人。这说明,山东抗日根据地(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彻底实现了女性的解放C. 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扩大 D. 成年男性积极参军作战【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抗战时期的山东根据地在举行民主选举时,妇女们也跟男子一样踊跃地参加,有些地区的妇女选民比男子还要多”可知妇女选民人数增多,妇女获得选举权,说明当时山东根据地共产党群众基础的扩大,C项正确;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并非民主共和制度,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女性获得选举权体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此时期女性尚未获得彻底解放,封建的家庭伦理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束缚女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女性获得选举权,并踊跃参加选举,通过女性踊跃参加选举不能表明成年男性积极参军作战,排除D项。故选C项。10. 下图为1951年创作的宣传画《土改完成农民生活好》。该作品旨在表达(
)A. 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现实 B. 社会崇尚劳动氛围浓厚C.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 农民拥护生产关系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宣传画的时间为1951年,宣传画的名称为《土改完成农民生活好》,由此可知宣传画的主题为宣传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宣传画中农民生活富足、心情愉悦,体现了对土地改革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宣传画的内容正是农民用户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D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就已经成为现实,排除A项;材料宣传画的内容为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幸福生活,宣传画中的人物也并没有在劳动,不能得出社会崇尚劳动的氛围浓厚,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了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的水平提高不能等同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1. 古希腊神话中,无论是阿伽门农儿子弑母案还是达奈俄斯女儿违抗父命案,雅典娜女神的一票在审判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城邦民众的投票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票数。这反映出(
)A. 民众意愿影响司法审判 B. 宗教势力左右社会公正C. 神话传说蕴含民主观念 D. 法律注重维护血缘伦理【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目可知,古雅典神话中,在法律判决的过程中,城邦民众的投票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票数,体现出城邦民众的投票对法律判决有很大影响,反映了神话传说也蕴含着民主观念,C项正确;题目所呈现的司法审判属于希腊神话故事范畴,排除A项;宗教势力在本题中未体现,无法反映出其左右社会公正,排除B项;题目虽然涉及到阿伽门农儿子弑母案等与血缘伦理有关的案件,但本题信息强调了投票这一民主方式对审判结果的影响,无法说明法律对血缘伦理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C项。12. 中世纪早期,法国国王于格·卡佩质问诸侯阿尔德贝特:谁让你成为伯爵?后者则反问:谁让你们成为国王?到路易六世统治时期,如果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这说明,当时(
)A. 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B. 庄园经济占据主导C. 贵族王侯有世袭特权 D. 王室权威积弱不振【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早期,在国王质问伯爵“谁让你成为伯爵”时,伯爵反问国王“谁让你们成为国王”,路易六世“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从材料可知,法国国王受到了诸侯们、伯爵们等这些巨子的较严重制约,这些都反映了中世纪早期王室权威的衰弱,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伯爵、诸侯与国王的关系,不能得知神权与王权的关系如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伯爵、诸侯与国王在政治上的关系,不能得知庄园经济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伯爵、诸侯与国王的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对比,不能得知贵族王侯是否有世袭特权这样一个纵向发展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3. 在古典时代,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在宇宙万物之中,人并不是最高贵的”;17世纪以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渐成共识,“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使得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的认识逐渐凸显出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科学革命的兴起 B. 文艺复兴的推动C. 工业革命的发生 D. 殖民扩张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古典时代“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但17世纪以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逐渐成为共识,这种共识的出现是因为人类“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而实现的,“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改变了对自然、宇宙的认识,逐渐突破了宗教神学观念,认识到人类的中心地位,A项正确;文艺复兴虽然强调人文主义,但文艺复兴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不符合材料中“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到“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体现了人的地位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强调先进对落后征服的殖民扩张在理论上有矛盾之处,所以这种转变不可能是殖民扩张的需要下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A项。14. 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俄国有工厂工人和矿工80万,19世纪70年代,这一数字达95万左右,19世纪80年代,进一步达到165万。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俄国(
)A. 最终完成了工业革命 B. 政策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C.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 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自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工厂工人和矿工人数逐渐增加,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一定自由,这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因此材料反映了政策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B项正确;19世纪80年代俄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并没有最终完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增加,这种增加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非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俄国国内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增加,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推动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奴制改革,并非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15. 英国1875年颁布的《食品及药物销售法令》规定,所有到达英国口岸的茶叶必须通过政府指定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通关,美国1897年颁布的《茶叶进口法案》也通过规定标准茶样和设定关键指标对进口茶叶进行审查。此类法令的颁布(
)A. 维护了自由贸易原则 B. 确立了茶叶生产标准C. 规范了市场贸易秩序 D. 扩大了对华贸易规模【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英国在1875年颁布的《食品及药物销售法令》和1897年美国颁布的《茶叶进口法案》均对各自进口茶叶的诸多指标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能够规范市场贸易秩序,C项正确;英美通过提高进口农产品质量标准,限制进口,被称为绿色壁垒,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排除A项;确立茶叶生产标准从本质上来讲,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秩序,但材料只是英美自设茶叶进口标准而非国际统一的茶叶生产标准,排除B项;材料涉及英国和美国均对各自进口茶叶的诸多指标做了明确规定,但材料中并没有从哪个国家进口茶叶的信息,不能反映对华贸易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16. 从1964年起,美国高校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有约20种,还定期进行常规性和高强度性非洲语言培训项目,到1968年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 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C. 种族歧视政策的松弛 D.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定期进行……非洲语言培训项目,到1968年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可知美国重视对非洲和非洲语言的研究,这种重视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相对劣势,为争夺中间地带增强与苏联竞争的实力,B项正确;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与19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美国之所以研究非洲和非洲语言,是为了在与苏联争霸中争取中间地带,与种族歧视政策松弛无关,且据所学知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对非洲的研究和重视,非洲在当时并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神宗时御史中丞邓绾在上奏中说:“富者所以奉公上而不匮,盖常资之于贫。贫者所以无产业而能生,盖皆资之于富。稼穑耕锄,以有易无,贸易其有余,补救其不足,朝求夕索,春贷秋偿,贫富相资,以养生送死,民之常也。”——【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9材料二
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富人为天子养小民,又供上用,虽厚取赢以自封计其勤劳亦略相当矣。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而又上当输,杂出无数,吏常有非时之责无以应上命,常取具于富人。——【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2《民事下》材料三
两宋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贱不必不贵”经济上,“贫不必不富”;职业上,“士多出于商”。这种社会流动打破了“士之子恒为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予恒为商”的传统四民结构。——摘编自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社会流动的影响。(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社会流动还可补充哪些类型或内容的史料。【答案】(1)材料一是当时朝臣上奏给皇帝官方文书,可用于研究统治阶级对社会流动的认识,属于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的一手(直接)史料,价值高。材料二是当时文人对当时贫富差距和社会流动的描述,属于亲历者的所见所感,也属于一手(直接)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三是后世学者对宋代社会流动的研究成果,属于二手(间接)材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推动了租佃经济的普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秩序;削弱了官民阶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平民社会的出现。(3)方志碑刻、文学作品、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解析】【小问1详解】研究价值:根据“宋神宗时御史中丞邓绾在上奏中说”可知材料一史料为朝臣给皇帝的奏章,属于研究研究宋代历史的一手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根据材料“以有易无,贸易其有余,补救其不足,朝求夕索,春贷秋偿,贫富相资,以养生送死,民之常也”可知这一奏章可用于研究统治阶级对社会流动的认识。根据“叶适《水心别集》”可知材料二为当时文人的描述,属于亲历者的所见,也是研究宋代历史的一手史料,价值较高,同时根据材料“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可知这一文人描述可以用来研究贫富差距和社会流动的情况。根据“张邦炜《两宋时期社会流动》”可知材料三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成果,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 两宋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主要表现为”可知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的表现。【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可知推动了租佃经济的普及;根据“以有易无,贸易其有余,补救其不足”可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根据“这种社会流动打破了‘士之子恒为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予恒为商”的传统四民结构’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秩序;根据“政治上,‘贱不必不贵’”可知削弱了官民阶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平民社会的出现。【小问3详解】补充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常见的史料有官方正史、野史、文学作品、方志碑刻、考古发现、外国文献等,这些都可以用来研究宋代社会流动。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16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历程中,现代化经验大多来自西方,西方化也此被塑造成人类现代化的代名词,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摘编自戴维来《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材料二
百余年来,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效法欧美”“走俄国人的路”“中国特色”的选择和转换,清晰地凸显了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代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和发展特征改写了近代以来形成的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定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实践,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彻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一统天下,为人类对代化道路的探索做出新贡献。——摘编自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1)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西方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并予以评价。(2)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相关史实,简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答案】(1)特征: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自由主义(殖民化、掠夺性、代议制、工业化等)评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侵略、殖民、掠夺等方式率先完成现代化进程。积极性:西方的现代化打破了封建秩序,促进了社会转型;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展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局限性:西方模式不是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标准;西方的现代化不仅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掠夺本性基础上的;以资本为中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2)示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动员多方力量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一方面通过“废除封建制”“发展中国工业”等措施,积极推进战争时期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众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示例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出发,鲜明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共十三大以“三步走”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注:本题答案可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进行分析。【解析】【小问1详解】特征:根据“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洋帝国”可知扩张主义;根据“大规模殖民、建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可知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根据“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及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成为指导经济发展的思想。评价:根据“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和“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侵略、殖民、掠夺等方式率先完成现代化进程。积极性:根据“从原始积累时期……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现代化打破了封建秩序,促进了社会转型;根据“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洋帝国”可知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展,推动了世界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局限性:根据“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可知西方模式不是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标准;根据所学知识在西方的现代化的过程中,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有相同的地方,但又不完全相同,不仅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根据“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可知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掠夺本性基础上的;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包括蒸汽机、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机器的大量使用,以资本为中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小问2详解】设问要求“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实践,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彻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一统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简析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近代和现代现代化中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近代化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动员多方力量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一方面通过“废除封建制”“发展中国工业”等措施,积极推进战争时期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在近代中国只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众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从基本国情出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整体历史观念看,汉唐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三条道路:北方草原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汉唐时代,这三条道路上的交流媒介,主要分三类:使节、商旅、宗教人士。以这三种媒介进行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虽然未从根本上改变彼此的历史进程,但在当时的文化发展中是有很大影响的。——摘编自张绪山《整体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几个典例》材料二
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以品德为原则,君主政体以荣誉为原则,专制政体则以恐怖为原则。中国的政体是一个混合政体,因其君主的广泛权力而具有许多专制主义因素,因其监察制度和建立在父爱和敬老基础之上的美德而具有一些共和政体因素,因其固定不变的法律和规范有序的法庭,视坚忍不拔和冒险说真话的精神为荣耀,而具有一些君主政体因素。如果说,因疆域之大而使中国是一个专制政体国家,那么,它或许就是所有专制政体国家中之最佳。——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简析汉唐时期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交流的历史背景。(2)概括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并分析其主要目的。【答案】(1)背景:丝绸之路的开辟;关键群体的探索与推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达;对外开放的政策;区域性帝国的兴起与发展。(2)认识:中国的政体是混合政体,专制程度不高。批判中国的专制统治,服务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建立理想王国的现实需要。【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材料“北方草原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可分析出丝绸之路的开辟;根据材料“这三条道路上的交流媒介,主要分三类:使节、商旅、宗教人士”可分析出关键群体的探索与推动;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可分析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达;结合汉朝与唐朝对外交流的史实可分析出对外开放的政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区域性帝国的兴起与发展。【小问2详解】认识:根据材料“中国的政体是一个混合政体,因其君主的广泛权力而具有许多专制主义因素,因其监察制度和建立在父爱和敬老基础之上的美德而具有一些共和政体因素”可分析出中国的政体是混合政体,专制程度不高。结合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分权制衡思想可分析出批判中国的专制统治,服务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建立理想王国的现实需要。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随着抗战的全面展开,古典诗人杜甫成为热门人物,“杜甫热”呈现出学术、文化与政治等多重面相彼此交叠的状态。以不同政治空间为据梳理抗战时期的杜甫形象流变,则可将之表述为:重庆政府标榜的“国族的杜甫”、延安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人民的杜甫”等。——据王昭鼎《古典诗人的现代重塑:杜甫在抗战时期的多重面相》抗战时期杜甫形象呈现多重面相,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杜甫的不同认识。请选择材料中杜甫的某一面相或另提出一个结论,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释。(要求:面相或结论明确,价值取向正确,史实准确,符合时代背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选择:“人民的杜甫”。阐述:抗战中杜甫及其诗之所以获得关注,在于诗人“安史之乱”前后的颠沛遭遇及其现实主义的描述呼应了时人的战争经验,引起广泛共鸣并获得普遍认同。“安史之乱”爆发后,百姓横遭战争摧残,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对贫困人民的关怀和由了解同情穷人之痛苦而产生的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从而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人民至上”的主张相契合。综上所述,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影响历史人物的评价。示例二:结论:杜甫多重面相反映出不同政治理念的冲突。阐述: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国共两党基于不同政治立场去塑造杜甫的新形象,以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重庆政府将杜甫塑造为“国族的杜甫”,体现出国民党在民族抗战中重塑国家意识、培植民族认同的政治需要。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与阶级论为理论基础,将杜甫塑造为基于人民立场诉说民众苦难,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从而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战救国。综上所述,抗战时代独特的文化政治影响了杜甫形象的再塑造。【解析】【详解】根据设问可知“抗战时期杜甫形象呈现的多重面相,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杜甫的不同认识”,要求“选择材料中杜甫的某一面相或另提出一个结论,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释”。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杜甫的形象为“人民的杜甫”,可以选择“人民的杜甫”进行阐释,在阐释时可以在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与杜甫的个人经历之间寻找共同点,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颠沛的遭遇与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背景,除此之外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中对贫困人民的关怀和由了解同情穷人之痛苦而产生的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人民性”相契合,体现了“人民性”,最后得出结论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时代背景影响了对人物的评价。据材料中国民党标榜“国族的杜甫”,共产党倡导“人民的杜甫”杜甫呈现出不同的面相,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另提出一个结论,不同的政治理念导致杜甫的多重面相。在阐释时主要从面对日本侵略,国共两党从不同的方面塑造杜甫的形象来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服务于现实政治的角度去阐释,如“国族的杜甫”体现了国民党在民族抗战中重塑国家意识、培植民族认同的政治需要,而“人民的杜甫”则是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与阶级论为理论基础,将杜甫塑造为基于人民立场诉说民众苦难,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从而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战救国。最后得出结论,杜甫的多重面相反映了国共两党政治理念的不同。2023届高三级历史联考2023.03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南北方石器有明显差别,至新石器时代,南北方文化已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各区域内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
)A. 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B. 体现出中华文化圈的扩大C. 发源于自成一体且多元复杂的地理环境D. 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2. 董仲舒认为君主要“法天而治”,天乃道德之天,天意即民意,“法天而治”亦即为民而治,实现仁政。他还提出了“灾异谴告”论,威慑君主省己修身及时探知天意,更好地践行天道。这一主张(
)A. 从根本上杜绝了君权专制 B. 未脱离传统儒学理论范畴C. 是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继承 D. 被统治者确立为行政规范3. 东汉末,思想家仲长统和荀悦都提出过恢复井田制的主张,但无法推行。西晋时颁布占田令,限制了占田的数量,此后南北朝的诸多政权均有类似主张和措施。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
)A. 土地兼并泛滥 B. 商品经济萎缩 C. 边疆危机加剧 D. 割据势力崛起4. 有学者指出,家天下色彩浓厚的金元政治模式,辅以宋朝以来逐渐深入人心的忠君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代的历史。这指的是(
)A. 因俗而治的治边策略 B. 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C. 专制皇权的显著强化 D. 故步自封的保守思想5. 下表为1795~1804年广州棉花进口额趋势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1795—1804年广州棉花进口额趋势 单位:担A. 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 沦为英美的商品倾销市场C. 传统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 是西方工业化的原料产地6. 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的崛起,珠江上游等地区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骤然消亡,不少以此为生的乡民走投无路,杨秀清等人趁机联结有类似境遇的民众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A. 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B. 受到外贸格局变化影响C. 源于第三产业的衰败 D. 得益于农民阶级的支持7. 下图为近代中国经济区位示意图。这一空间秩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 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C. 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D. 区域经济分工的发展8. 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年(
)A. 追求理想化政治 B. 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C. 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D. 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9. 抗战时期的山东根据地在举行民主选举时,妇女们也跟男子一样踊跃地参加,有些地区的妇女选民比男子还要多。如莱芜某村的选举大会上,男子144人,女子150人;某峪村男子120人,女子125人。这说明,山东抗日根据地(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彻底实现了女性的解放C. 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扩大 D. 成年男性积极参军作战10. 下图为1951年创作的宣传画《土改完成农民生活好》。该作品旨在表达(
)A. 人民当家作主成现实 B. 社会崇尚劳动氛围浓厚C.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 农民拥护生产关系调整11. 古希腊神话中,无论是阿伽门农儿子弑母案还是达奈俄斯女儿违抗父命案,雅典娜女神的一票在审判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城邦民众的投票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票数。这反映出(
)A 民众意愿影响司法审判 B. 宗教势力左右社会公正C. 神话传说蕴含民主观念 D. 法律注重维护血缘伦理12. 中世纪早期,法国国王于格·卡佩质问诸侯阿尔德贝特:谁让你成为伯爵?后者则反问:谁让你们成为国王?到路易六世统治时期,如果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这说明,当时(
)A. 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B. 庄园经济占据主导C. 贵族王侯有世袭特权 D. 王室权威积弱不振13. 在古典时代,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在宇宙万物之中,人并不是最高贵的”;17世纪以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渐成共识,“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使得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的认识逐渐凸显出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科学革命的兴起 B. 文艺复兴的推动C. 工业革命的发生 D. 殖民扩张的需要14. 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俄国有工厂工人和矿工80万,19世纪70年代,这一数字达95万左右,19世纪80年代,进一步达到165万。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俄国(
)A. 最终完成了工业革命 B. 政策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C.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 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15. 英国1875年颁布的《食品及药物销售法令》规定,所有到达英国口岸的茶叶必须通过政府指定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通关,美国1897年颁布的《茶叶进口法案》也通过规定标准茶样和设定关键指标对进口茶叶进行审查。此类法令的颁布(
)A. 维护了自由贸易原则 B. 确立了茶叶生产标准C. 规范了市场贸易秩序 D. 扩大了对华贸易规模16. 从1964年起,美国高校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有约20种,还定期进行常规性和高强度性非洲语言培训项目,到1968年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B. 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C. 种族歧视政策的松弛 D.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神宗时御史中丞邓绾在上奏中说:“富者所以奉公上而不匮,盖常资之于贫。贫者所以无产业而能生,盖皆资之于富。稼穑耕锄,以有易无,贸易其有余,补救其不足,朝求夕索,春贷秋偿,贫富相资,以养生送死,民之常也。”——【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9材料二
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富人为天子养小民,又供上用,虽厚取赢以自封计其勤劳亦略相当矣。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而又上当输,杂出无数,吏常有非时之责无以应上命,常取具于富人。——【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2《民事下》材料三
两宋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贱不必不贵”经济上,“贫不必不富”;职业上,“士多出于商”。这种社会流动打破了“士之子恒为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予恒为商”的传统四民结构。——摘编自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社会流动的影响。(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社会流动还可补充哪些类型或内容的史料。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16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历程中,现代化经验大多来自西方,西方化也此被塑造成人类现代化的代名词,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摘编自戴维来《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材料二
百余年来,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效法欧美”“走俄国人的路”“中国特色”的选择和转换,清晰地凸显了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代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和发展特征改写了近代以来形成的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定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实践,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彻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一统天下,为人类对代化道路的探索做出新贡献。——摘编自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1)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西方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并予以评价。(2)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相关史实,简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整体历史观念看,汉唐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三条道路:北方草原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汉唐时代,这三条道路上的交流媒介,主要分三类:使节、商旅、宗教人士。以这三种媒介进行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虽然未从根本上改变彼此的历史进程,但在当时的文化发展中是有很大影响的。——摘编自张绪山《整体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几个典例》材料二
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以品德为原则,君主政体以荣誉为原则,专制政体则以恐怖为原则。中国的政体是一个混合政体,因其君主的广泛权力而具有许多专制主义因素,因其监察制度和建立在父爱和敬老基础之上的美德而具有一些共和政体因素,因其固定不变的法律和规范有序的法庭,视坚忍不拔和冒险说真话的精神为荣耀,而具有一些君主政体因素。如果说,因疆域之大而使中国是一个专制政体国家,那么,它或许就是所有专制政体国家中之最佳。——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简析汉唐时期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交流的历史背景。(2)概括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并分析其主要目的。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随着抗战的全面展开,古典诗人杜甫成为热门人物,“杜甫热”呈现出学术、文化与政治等多重面相彼此交叠的状态。以不同政治空间为据梳理抗战时期的杜甫形象流变,则可将之表述为:重庆政府标榜的“国族的杜甫”、延安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人民的杜甫”等。——据王昭鼎《古典诗人的现代重塑:杜甫在抗战时期的多重面相》抗战时期杜甫形象呈现的多重面相,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杜甫的不同认识。请选择材料中杜甫的某一面相或另提出一个结论,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释。(要求:面相或结论明确,价值取向正确,史实准确,符合时代背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题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灾害严重B.阶级矛盾激化C.民族矛盾激化D.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优质答案  正确答案答案A四个选项都是运动爆发的原因,B、C两项都围绕A项,B项激化阶级矛盾,C项加剧阶级矛盾,D项是个人因素,不要夸大个人作用,因此正确选项是A。  
解析  解析同上
  以上是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的参考答案及解析。建议大家看完问题先作答、再查看答案哦!  华图试题检索系统(https://gd.huatu.com/zt/questionqy/)是服务于考公试卷题目解答、职业考试试题解析的专业找答案系统,千万题库供用户查询,针对不同场景需求,提供文字搜题方式,秒出解析答案,实现搜题最佳体验。试题答案何处找,下方扫码见分晓!  华图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为您提供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及综合应用能力等相关试题答案解析。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你以为刷题就是不停的找题去做?NO,NO,NO!刷题也是有技巧的。高效地刷题,让你事半功倍。点击下载华图在线APP体验更佳。关注广东华图教育微信gdhtgwy,政策问题实时答,考试信息不漏看。
  特别说明:华图题库平台所收集的试题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维护您的合法权益。(编辑:广东华图)}
第1篇:太平天国运动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46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同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是沿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除此之外,清政府战败,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向民间搜刮,加重税捐,而地主、官僚、贵族也乘机加剧了对土地的兼并,是封建主义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激化。虽然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当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尚未深入到中国内地,人民与列强的正面冲突还不大,他们直接感受到的是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所以列强的入侵,以及清政府的腐朽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加上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最终使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煎熬,只得起来反抗。师:洪秀全是出生于广东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后来成为一名私塾教师,一面教书一面读书,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但是他从16岁开始连续四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后来他几次经过广州,目睹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暴行,1843年鸦片战争结束,广州一带笼罩着抗英和反清的气氛,这一年也是他第四次考试失败,他将自身的命运同当时的国难结合起来,开始放弃科举做官,自己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师:洪秀全曾经在广州偶然得到一本《劝世良言》的宣传基督的小册子,受到西方基督的影响,并将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组织。他认为上帝人人都当拜,而上帝对普天之下的人都一样,人人在上帝面前也是平等的,这对于身处水生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来说,是很有号召力的。所以经过几年的发展,拜上帝会的势力得以发展,成员超过一万多人。师: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起义军成为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进入湖南,途中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太平军迅速壮大。1953年,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震。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师:1853年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为了巩固和发展势力,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就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其主要内容,规定了土地的分配问题和产品的分配问题,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原则。其目的是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师:《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却很不现实,由于生产力的水平,以及当时战乱的环境,这种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其即有革命性,又有落后性和空想性,革命性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中提出的“平均”“等贵贱 均贫富”“均田免粮”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过去农民起义的口号做了具体的规划,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有平等,要有摆脱封建压迫、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因此,它对贫苦农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空想性体现在一方面,农民是小生产者,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人人平等,实现平均主义,满足了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要求。但是,“产品归公”的规定又超越了小私有者的本性,生产产品的多少对农民来说并没有实际的好处,所以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只能是一种空想。另外,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后,一直处于清朝军队的包围之中,军事斗争非常紧张,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社会经济的改革。我们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作用,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这一方案并未得以真正实施。所以,在太平天国占领的很多地方仍旧采用当时清政府收税的办法,很大程度上仍旧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2、《资政新篇》师:到后来太平天国因天京事变由盛转衰,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文件,是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那就是《资政新篇》。其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师:《资政新篇》也是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性文件,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进步性,但是也有时代的局限性。进步性体现在,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局限性是《资政新篇》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其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资政新篇》的提出体现了时代特点,但其始终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物,它未能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农民也没有实施它的热情。又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形成发展资本主义必须地强大资产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也无法保证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因此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856年,由盛转衰2、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1864年)师:天京变乱的经过是,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破坏了太平天国领导起义初期的团结和谐局面。1856年8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天京后,杀了杨秀清及其家属,总揽天国大权。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对石达开又动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韦昌辉接着又围攻天王府,妄图加害天王。洪秀全不得已下诏诛杀了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但洪秀全对他疑忌重重,不予重用,石达开负气带着10万精兵出走,继续抗清。“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率军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师:天京变乱的直接原因就是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阶级,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落后性、分散性、狭隘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因而,天京事变的悲剧,包含着历史的必然性。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后,尽管推翻清王朝的目的还没有达到,但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却不能够居安思危,陶醉于已经取得的胜利,享乐思想发展很快。随着追求享乐、讲究排场、划定等级而来的必然是争权夺利。这也是小生产者狭隘性的表现。这样,他们背离了当初自己提出的平等原则,领导集团原有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很快就遭到了破坏,个人私欲膨胀,最终演变成令人心痛的天京事变。师:天京变乱的后果突出强调三点:第一是力量受损: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互相猜忌,大批骨干被杀或出走,损失了干部,又削弱了军事力量,造成“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局面,为清军的反扑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二是形势危急:清军再建江北、江南大营。第三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由前期的积极进攻转为全面防御阶段,在此之后太平大国运动没有被很快镇压,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因为当时正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一时抽不出更多的军队“围剿”太平军。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太平天国处于左支右绌的艰难境地,转入到防御阶段。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师:后期天京变乱和重组领导核心,提拔了一批年青将领,如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担任军事指挥,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接着又在三河镇打败湘军的精锐部队,迫使安庆的清军不战而逃,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是扭转颓势的关键,这两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基本上制止了敌人长驱直入的进攻。1860年,依洪仁玕的计策,李秀成率兵先袭杭州,待江南大营清军分兵救援之际,火速回师与陈玉成等汇合,合力攻打江南大营。此计为“三十六计”之中的“围魏救赵”之计。这样,平定江北、江南大营之后,太平天国运动从低谷中走出,又有了一些发展。师:太平天国攻破江南大营之后,清军统帅和春向东逃窜。李秀成穷追不舍,和春自杀。李秀成乘胜率军东征苏南,连战连捷。李秀成指挥太平军继续东进,一直打到上海近郊。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由于上海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的重要据点,外国侵略者公然直接参战,1861年,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到1864年,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一起进攻苏南,左宗棠率领的湘军进攻浙江,太平军相继失去了苏州、常州、杭州,天京及其附近地区也处于清军围攻这下,形势日益危急。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天京不久陷落,守城将士大多壮烈牺牲。中国历史上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师: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水平最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但是,由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第2篇:太平天国运动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天国兴衰 导入 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鸦片战争后,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广西民众在乡村塾师洪秀全率领下,揭竿而起。他们曾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均等的“太平天国”,最终却归于失败。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走向失败? 金田起义 导入 洪秀全雕像(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城北24公里处的金田村)洪秀全塑像 洪秀全故居(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洪氏祠堂(位于洪秀全故居旁)洪氏故居前的月字池 金田村全景(金田村位于广西省桂平市)金田起义画(想像画)返 回 返 回 金田起义 导入 天国兴衰 太平军前期进军路线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玉玺 太平军作战图 太平天国号帽、号衣 太平军女官 太平军武器 太平军发布的安民告示 太平天国时代的天京(南京)太平天国时期的武昌 太平天国时期铜钱 太平天国刊行的书籍 太平军北伐地图 太平军北伐图(想像画)太平天国北伐军发出的军情禀报 太平军西征军所颁路凭 曾国藩兵败要跳水自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西征。西征中,太平军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东部大部分地区,并在湖南大败湘军。曾国藩兵败要跳水自杀,后被部下劝阻。《天朝田亩制度》书影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 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 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 听王陈炳文颁发的田凭 太平天国的结婚证书太平天国烈士墓太平天国烈士墓位于上海川沙县高桥镇,1954年为纪念太平军1862年进攻上海时牺牲的战士而建。太平天国纪念邮票(1951年发行)有关太平天国的书(封面)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第3篇:《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新标必修1第三单元[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要求: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2)能力要求: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的能力。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不堪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而爆发。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中国农民战争的新特点,即在反封建同时还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使这场运动成为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3)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表现了太平军将士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4)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讲授1时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难点: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对《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的认识。[型、教学方法]新授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设计]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教师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播放电视连续剧《天平天国》主题歌,调动学生情绪。教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情况。讲授新: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板书)1、原因(板书)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学生: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教师: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教师分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引申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反封建。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引申出太平天国反侵略性质。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2、酝酿(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板书)(投影:洪秀全塑像)教师: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①思想: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板书)②著作:《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③教义:a“皇上帝”唯一真神论b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打倒“阎罗妖”(投影:教材第4页[学思之窗]节选材料)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材料思考,这反映了洪秀全怎样的思想?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很显然,这则材料反映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所要求的摆脱封建压迫、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号召人们为实现平等自由而斗争。教师比较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指出洪秀全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造和利用,以适应农民战争需要,主张信仰上帝且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不同于基督教中死后升入天堂的说法,认为地上也有天国。这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对广大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从而分析其反封建性。教师进一步指出拜上帝教起了动员广大群众加入反清行列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科学的理论。(2)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形成──组织准备(板书)教师: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发展焦土,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有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他们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推翻清朝的统治,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了解一下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3、兴起和发展(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①金田起义──运动爆发181年(板书)教师:181年初,各地拜上帝会会员2万人携带各种武器齐集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这表达了起义农民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愿望。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金田起义后,太平军由于受到清军围堵,转战至武宣东乡。在此,洪秀全称“天王”。之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板书)教师: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投影:《永安封王表》)此时,清军3万余人包围了永安。由于城中粮盐弹药缺乏,使太平军陷入困境。第二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两位将领的早逝,对太平天国是重大的损失。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18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不久,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连战连捷,183年占领南京。②定都天京──同清对峙(板书)教师: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太平军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天京这个政权巍然屹立于南方,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权遥相对峙,坚持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教师提问: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各种回答。教师总结:主要是因为洪秀全等制订的斗争目标比较明确;太平军纪律严明,人民群众热烈拥护和支持太平军;清军腐败无能。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4)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上全盛(板书)(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①北伐(板书)教师: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183年,在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结合地图)北伐将士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攻到天津郊区。咸丰帝慌忙宣布京师戒严,从各地调兵阻挡北伐军。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教师要求学生看书回答北伐的意义。教师指出:北伐的同时,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还进行了西征,北伐和西征是并举的。②西征(板书)教师: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18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连续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与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18年,杨秀清派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急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后进入江西,占领许多州县,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西征的胜利使千里长江变成了天国的一条内河。北伐、西征之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东征。③东征(板书)教师: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186年,燕王秦日纲率太平军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革命声威震撼全国。(投影:《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措施目的时间将领意义北伐西征东征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除了在军事上采取一系列行动外,在运动的前期和后期还分别颁布了指导性的文《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板书)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文。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投影:《天朝田亩制度》书影)(1)《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板书)教师:《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投影:“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太平天国处理土地问题的原则,也就是天下的土地归天下的人耕种。这里,有关”天下田”当时的占有形式是谁的?学生思考并试图做答。教师:(启发)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是说天下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而现在把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农民在历次斗争中也都提出过类似要求,如“均贫富”、“均田免粮”等。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的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它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分配土地的一个原则;还有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无处不均匀”。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配土地呢?(投影:“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上受田,……,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从这段资料中,你能看出平均分配土地有哪些标准呢?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教师:从这段资料中不难看出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据人口,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据年龄,凡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岁以下就减半。太平天国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还平均分配产品。(投影:“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农民每年收获所得,除生活必须外,其余一律上交国库。如有婚丧等事,则由国库发给一定数量的钱币和实物。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公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投影:“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是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天朝田亩制度》从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原则来看,废除封建所有制固然是革命的,但它是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这是不切合农民觉悟和脱离农民思想实际的;同时,小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人饱暖”的要求。从分配的方法来看,也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平均得到一份土地,但同时又规定每年收获只能留下维持生活的份额,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同归圣库。这样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不但没有实际好处,而且还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会带来人人饱暖,只会造成普遍贫困。再从客观环境来看,连年征战无法保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现这一方案。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那么,应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呢?教师指出可从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除了运动前期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外,太平天国的指导性文还有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2)《资政新篇》──治国方案(板书)投影:《资政新篇》书影)教师:18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都有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回答。教师分析:《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在“向西方学习”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行。教师布置下作业: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点。教师:186年,当太平军东征胜利,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由于争权夺利,矛盾却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变乱发生,天国的事业开始由盛而衰。三、太平天国的失败(板书)(1)天京变乱教师: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开始滋生。在天京,诸王模仿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建筑王宫。(投影:《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从《天王府》画面上可以看出天王府的威严和等级的森严;从《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画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王的享乐生活。天王身居宫中,生活奢靡;东王外出,仪仗达千人之多;各王还通过家族、部下等关系结成派系集团,分别控制军队、争权夺势,终于在186年秋演化为一场大变乱。教师讲解经过、投影:教师分析影响: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2)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板书)①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②后期防御战教师提问: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进行了哪些军事斗争?学生看书回答。(投影: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教师简要讲解:188年,陈玉成、李秀成击溃了江北大营,随后,太平军又获三河镇大捷。1860年,太平军依洪仁玕计策率兵奔袭杭州,这一计策实际上就是古代“围魏救赵”的战术,清军调江南大营将士驰援杭州,李秀成回师,与陈玉成会师,江南大营被击溃,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包围,同时为太平军进取江浙奠定了基础。破江南大营后,李秀成乘胜东征苏南,连战连捷,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进攻上海的战役里,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英勇苦战,不敌联军,退回苏州。正当太平军同中外反动势力在江浙激战时,湘军再次包围安庆。陈玉成从浙江回师安徽以解安庆之围,但激战几月未能成功,安庆终于陷落,天京失去屏障,陈玉成退守庐州,1862年因歹徒出卖,陈玉成被俘,面对审问,陈玉成大义凛然,厉声斥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铙舌也!”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6岁。他的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重大损失。清军占领安庆后,全面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天京。太平军展了天京保卫战。(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板书)1862年初春,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李鸿章率淮军和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左宗棠率湘军一部进攻浙江。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天京告急,李秀成回师,救援天京。在城外,太平军与湘军恶战,到1864年,天京外围已无回旋余地,城内将士食野草充饥,而围城湘军又增至万余人,太平天国危在旦夕。6日,洪秀全病逝。但太平军将士仍固守天京,同心同德,决心与天国共存亡。湘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不久,天京城破,太平军将士又与湘军展开巷战,宁肯战死,决不投降。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抗争史上的壮丽篇章,其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训(板书)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有人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有人认为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我们现在不做统一的界定,但有一点大家是能够达成共识的,即这场运动是农民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由农民来领导的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水平最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归于失败。那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呢?(提示学生从领导力量、斗争对象,内因、外因,主观、客观等角度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教师:那么这场运动的意义又有哪些呢?总结: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④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⑤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学生发言。教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教师小结: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次农民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①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因此称其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②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③颁布了前所未有的土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尽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但明确的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尽管它有诸多新特点,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的革命指导思想,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因此它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它最终也不可能给中国指出光明前途。投影:和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一些外书籍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郭毅生著:《太平天国经济史》张一文著:《太平天国军事史》巩固练习1.洪秀全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中提出来要共击之的“阎罗妖”是指A.清朝最高统治者B.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D.地主豪绅答案:A2.《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分田”规定的实质是: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答案: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封建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答案:B4.《资政新篇》在当时不可能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缺乏能够实行的社会条B.列强的侵略.体现的经济思想落后D.军事斗争非常紧张答案:A.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答案:A6.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答案:后作业教材49页练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太平天国口号太平天国教案模板太平天国读后感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评语(共8篇)版权声明:
1.大文斗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2.《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评语》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平天国起义原因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